高中历史历史必修1会考知识点整理(重要)【第一分册】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考纲: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二、知识要点

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①概念(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方式。

②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③严格的等级制度;④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③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2、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①概念: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②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③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

④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考纲: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二、知识要点

1、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

(1)秦的统一:前221年,秦王赢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意义: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皇帝制度的创立:赢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故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五帝”中取一个“帝”字,作为自己的名号,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影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其具体表现就是郡县制的设置。其形成中央直接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3、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①秦汉“大一统”整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②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于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③中央集权制下,皇帝在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④皇权的加强,使人民生活处境恶劣,激化社会矛盾,是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但也因此而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形成暴政,激化矛盾。)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考纲: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要点

1、汉朝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2、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封驳审议门下省起草政令中书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封建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权力高度集中②以皇权为核心,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至高无上。③人治色彩浓厚。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考纲: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知识要点

1、明朝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內侍机构。

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标志着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部落贵族共同议政的传统。

②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③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④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

⑤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对抵抗外来侵略,加强民族团结和交流等方面起过积极影响。

(2)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1课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考纲: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知识要点

1、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几次侵华战争

2、三大不平等条约比较: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②左宗棠收复新疆

③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④义和团运动(是列强未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4、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三元里抗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土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扰斗争的壮丽诗篇。

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考纲: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

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知识要点

1、日军侵华罪行:

①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

③ 1935年,制造了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④ 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⑤1937年,发动“八一三事变”,侵占上海;——12月,占领南京;

⑥1938年,占领徐州、广州、武汉。至此日军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⑦南京大屠杀

⑧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⑨蹂躏中国妇女(慰安妇)和掠夺中国劳工

⑩血腥的殖民统治与掠夺:

军事侵略:武力侵占、屠杀、蹂躏、细菌战、毒气战

日军侵华罪行

殖民统治: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经济上“以华治华”;思想文上“推行奴化教育政策”。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

形成:

(1)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召开,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1936年12月12 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由内战走向和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呼吁国共亲密合作,并向蒋介石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5)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提出要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6)1937年9月,国民政府发表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正式合作。

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结束国共间长达十年的内战,对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3、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①凇沪会战: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组织的第一次大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台儿庄战役: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③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中国共产党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打败日本侵略者,说明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4、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①国内: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②国际: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考纲: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二、知识要点

1、主要过程:

2、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第2课辛亥革命

一、考纲: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二、知识要点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④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⑤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道路打开新的视野。

⑥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纲一: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知识要点一

1、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

?爆发的原因

①国际: 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华——反帝情绪高涨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②国内经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

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③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经过:

(3)地位与作用:

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

②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阶级基础

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组织基础

④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3、中共“一大”、“二大”内容:

4、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考纲二:概述国民大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知识要点二

1、国民大革命(1924——1927)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3、红军的长征(1934.10——1936.10)

4、解放战争。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人民当家作主。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国际意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考纲: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知识要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①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性质决定);②民主集中制(人大);③政治协商(政党);

④民族区域自治(民族)。

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考纲一、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知识要点一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①建立革命委员会体制,实行一元化领导,是国家体制的重大倒退。

②人大制度受到破坏,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停止活动;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受到摧残,各级政协停止活动。

2、教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①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②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必须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

考纲二: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以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确定,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知识要点二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基本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②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的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