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研究综述(一):物理层面

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研究综述(一):物理层面
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研究综述(一):物理层面

第36卷第14期中国电机工程学报V ol.36 No.14 Jul. 20, 2016

3806 2016年7月20日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6 Chin.Soc.for Elec.Eng.

DOI:10.13334/j.0258-8013.pcsee.160658 文章编号:0258-8013 (2016) 14-3806-11 中图分类号:TM 73 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研究综述(一):物理层面丁一1,江艺宝1,宋永华1,郭创新1,金文德2,张利军3

(1.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浙江省杭州市 310027;2.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浙江省杭州市 310007;

3.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浙江省杭州市 310008)

Review of Risk Assessment for Energy Internet, Part I: Physical Level DING Yi1, JIANG Yibao1, SONG Yonghua1, GUO Chuangxin1, JIN Wende2, ZHANG Lijun3

(1.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2.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 Hangzhou 310007,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3. State Grid Zhejiang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Hangzhou 310008,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Gradual depletion of fossil fuels and the progressive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energy system—Energy Internet. Energy Internet utilizes advanced energy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energy industries,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human life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context,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pros and cons of current methods in risk assessment and corresponding applications. The critical frontier scientific issues in physical risk assessment and future disquisitive orientation were proposed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the secur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of the Energy Internet.

KEY WORDS: energy internet; risk assessment; physical abstract model; reliability evaluation; complex network; coupling of multi-energy system

摘要: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和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着新型能源利用体系——能源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能源互联网以先进能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实现了对传统能源产业的全面革新,并对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业、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该文总结回顾了近些年国内外有关能源互联网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现有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提出物理层面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存在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能源互联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奠定理论基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77167,51537010);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5211JY15001S)。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577167, 51537010); Technology Projects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 (5211JY15001S).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物理抽象模型;可靠性分析;复杂网络;多能源系统耦合

0 引言

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革新。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源行业正在孕育第三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2]以瓦特蒸汽机为标志,其一次能源为煤炭,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的重大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3]以电灯的发明为标志,电力的大规模应用推动工业进入“电气时代”,实现了从原始能源到以电能为主的二次能源的转变;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先进能源技术为标志,其一次能源将逐步由传统的化石能源转变为环境友好、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可再生能源。

由于相关技术和机制尚未完善,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学界和工业界关于能源互联网的讨论日趋激烈,有关能源互联网的研究论文和工程实践不断涌现。

在国外,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1]中大胆预言了能源互联网的出现及其特征,并描述了未来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未来可再生能源传输与管理实验室(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system,FREEDM)的Alex Q. Huang等学者应用固态变压器、分层控制、信息物理系统融合技术构建满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设备接入的主动、灵活配电

第14期丁一等: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研究综述(一):物理层面 3807

网络[4],实现了居民配电网络的能源共享与交互,作为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雏形。2000年,德国通过并实施《可再生能源法》[5],制定了以“环保、经济、安全”为目标的能源转型政策,推动了风能和太阳能两类可再生能源经济发电的大规模发展。

在国内,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目标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政府正在加大力度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与升级。2012年11月,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CEO提出了“互联网+”[6]的概念,并指出“互联网+”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和改变。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现代工业相融合,实现了“互联网+”概念的升华。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7](国发[2015]40号)制定了“互联网+智慧能源”的重点行动方案。能源互联网是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国内学者就其概念内涵、基本构架、系统组成、关键技术和集成方案等方面[8-15]进行了诸多探索。此外,基于主动配电网、可再生能源应用、智慧城市、多能源互联与管理、信息通信体系等内容,国内学者还结合国内能源产业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16-18],推动了能源互联网的标准体系完善。文献[17]分析了基于主动配电网的城市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文献[19]基于FICC(funct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omponent)层次体系模型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标准体系架构,为能源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奠定基础。2015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就是以“能源互联网:前沿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20]作为主题。

能源互联网实现了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清洁化与高效化,满足能源行业未来的发展需求。然而,能源互联网的可靠性还未得到理论研究和工程验证。与智能电网相比,能源互联网在产能、用能、储能、能量传输和能量转换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产能方面,由于风速、日照等自然因素的波动性,高渗透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产生显著影响;用能方面,热泵、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等新型负荷的出现增加了能量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储能方面,新兴储能技术的发展为解决电力系统实时供需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考虑储能设备的风险评估问题尚待研究;能量传输和转换方面,能源互联网实现了电力系统、天然气系统、供热系统和交通系统等多能源系统的交叉互联和复杂耦合,这必然会增加能源互联网运行和控制的复杂度[8,11],也对各能源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亟需在能源互联网大规模工程实践开始之前从理论角度对其带来的风险进行综合性评估。

目前,国内外有关能源互联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整体框架[8]、基本概念[9]、关键技术[15]及商业模式[21]等宏观层面,针对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的专门论述还比较有限,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相关研究分析了基于热电联产电厂的电–气–热网络耦合供能可靠性问题[22-25],文献[22]综合考虑电气系统和天然气系统不同的技术特征,在计及天然气网络传输容量限制和天然气供应盈余的基础上评估联合循环发电厂的最大电力供应量。文献[23]基于考虑安全约束的机组组合方法评估天然气价格浮动、管道故障等因素对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产生的影响。以热电联产电厂为例,文献[24]提出了Energy Hub的概念并分析电能、热能、化学能三者耦合对电力供应可靠性的影响。进一步的,文献[25]计算多能源系统的期望供能可靠性和能量不足期望值,并进行能量转换单元的收益及灵敏度分析。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挑战,英国采取措施鼓励居民用户使用热泵(electrical heat pumps,EHPs)替代原有的燃料锅炉(fuel boilers),通过供热网络的电气化和清洁化改造,减少碳排放和空气污染,文献[26]采用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概率计算方法和OpenDSS工具分析热泵对城市低压配电网络的影响。

以本文为首的两篇系列文章基于现有能源互联网的理论研究成果,借鉴传统电力系统风险评估和可靠性分析的相关理论方法,归纳并提出了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存在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能源互联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首先从物理层面探究能源互联网的风险评估问题,研究对象是由基础元件、设施装备和传输网络组成的实体物理系统,主要关注多能源系统的物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针对物理层面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存在的相关问题,本文总结归纳形成了以下3个研究方向:1)能源互联网中的新元件可靠性建模;2)基于复杂网络的多能源系统健壮性分析;3)能源互联网中的系统耦合风险评估。首先,元件可靠性建模是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的基

3808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36卷

础,包括产能元件、用能元件、储能元件和转化元件等,这些元件往往涉及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概念,需要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丰富,而且不同能源系统的元件在物理特征和建模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需要在可靠性建模过程中进行统一协调分析。其次,能源互联网实现了多能源系统的互联、互通与融合,单一网路的风险评估已经不再满足要求,需要以关键性转换元件为基础评估能源互联网的系统耦合风险,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多能源系统的网络健壮性。此外,随着新能源设备和储能装置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大规模应用,考虑新能源设备和储能装置的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也将是未来的一个研究重点。下面首先介绍能源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与物理抽象模型,然后针对物理层面的3个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关键科学问题作详细阐述。

1 能源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与物理抽象模型

1.1 能源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及组成

能源互联网作为新兴事物,其定义和内涵尚未得到统一。文献[8]将能源互联网定义为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以前沿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一次能源,与其他系统紧密耦合而形成的复杂多网流系统。文献[27]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由跨国跨洲骨干网架和涵盖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国家泛在智能电网构成,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适应各种分布式电源接入需求,连接各洲大型能源基地的全球互联电网。虽然能源互联网的定义还未统一,但其所具备的特征已经逐渐明晰起来:1)以电能为核心,融合包含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多种形式能量的生产、传输、转换、存储及其相互作用,如化学能、热能、风能、太阳能等;2)以电力系统为枢纽,与天然气系统、供热系统、交通系统相互耦合,满足大规模分布式产能、储能及用能设备的接入;3)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能源互联网的广域信息共享和统一调度控制[8]。由此可见,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要的一次能源,大规模储能技术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将在能源互联网中扮演重要角色。

从抽象的角度来看,能源互联网可简单划分为“网络”(network)和“元件”(component)两类。其中,网络是实现元件之间复杂、多维度互联与融合的桥梁和媒介,保障元件之间的能量交互与信息交互,主要包括电气网络、天然气网络、供热网络、交通网络等;元件是实现某一类特定功能的抽象最小单元,是能源互联网的底层设备和运行基础,根据各自功能的区别可分为产能元件、用能元件、储能元件和转化元件。元件和网络的集合最终构成能源互联网。

产能元件是指能源互联网中的能量生产单位,是将一次能源转化成可利用二次能源或直接将一次能源进行可利用化、可传输化处理的单位,主要包括发电厂和油气田等。其中,根据一次能源和发电技术的不同,发电厂又可以细分为燃煤发电厂、燃气发电厂、联合循环发电厂、热电联产电厂、水力发电厂、核能发电厂、风力发电场、集中式太阳能发电基地、分布式光伏等。用能元件是指能源互联网的能量消耗单位,是能量传输、利用的终端,其含义较为广泛,可以泛指所有工业、居民用户中的用能设备,比如热泵、燃气锅炉和电动汽车等。储能元件实现能量的长时间、大规模储存,包括抽水蓄能水电站、电池储能、氢气储能、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储存等。转化元件是指能源互联网中实现能量转换的关键性元件,是不同能源系统之间的耦合节点,包括电转气(power to gas,P2G)设备、热电联产电厂(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电动汽车充电桩、热泵等。其中,电转气设备、燃气发电机组和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等转化元件实现了电气系统和天然气系统的互联、耦合,热泵实现了电、热网络的相互耦合,热电联产电厂实现了电、热、气网络的相互耦合,电动汽车充电桩实现了电力系统和交通系统的耦合[8]。

1.2 能源互联网的物理抽象模型

能源互联网被认为是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不论是顶层的概念、内涵、框架,还是底层的支撑技术、拓扑模型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分析测算和工程实践。本文基于现有能源互联网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理解,从能量角度和网络耦合角度给出能源互联网的物理抽象模型。

从能量传输、转移、转化的角度看,能源互联网实现了能量在时间、空间、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在时间方面,随着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能有望在未来实现大规模储存,从本质上来讲,能量的储存就是能量在时间尺度上的转移,比如在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期,多余的电能可以储存在电池中,并在负荷高峰期用来支撑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在空间方面,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必定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家的,且电能的传输具有瞬时性,广域能源互联网

第14期 丁一等: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研究综述(一):物理层面 3809

的构建有利于实现跨区域的能源优化配置,这本质上来说是能量在空间尺度内的大范围转移。在形式方面,能源互联网实现了多能源系统、多能量种类

转换元件中,多种能量形式实现相互转化。图1展示了能源互联网中能量传输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抽象模型。

图1 能源互联网物理抽象模型——能量转换

Fig. 1 Physical abstract model of Energy Internet ——conversion of energy

统、天然气系统、供热系统的耦合、互通和融合,如图2所示。从物理上来看,这些网络之间的耦合是基于热电联产电厂、新能源发电机组、电转气设备等关键性耦合元件实现的。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最终形态是实现工业系统的重塑与融合,交通、制造等行业也将被纳入到能源互联网的体系之中。

图2 能源互联网物理抽象模型——网络耦合

Fig. 2 Physical abstract model of Energy Internet ——interdependent network

2 物理层面的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

2.1 能源互联网中的新元件可靠性建模

能源互联网的出现伴随着大量新技术、新元件的涌现,这些新元件还没有完善、统一、实用、精确的数学模型与之对应。具体来说:1)涉及风、光、热等新能源技术的元件在建模分析上依赖于自

然因素,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可靠性建模的难度;2)在能源互联网中承担能量转化的关键性元件,如电转气设备、热电联产电厂、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其模型要求既能反映自身的固有属性,同时又能表征相耦合网络的交互作用,因而传统的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且转化元件的可靠性模型精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多能源系统耦合风险评估的效率高低;3)由于电转气技术、电制氢技术、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能源互联网有望在未来实现电能的大规模储存,如何对新型储能设备建立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可靠性模型也亟待研究;4)能源互联网是信息通信系统和多能源物理系统的高度融合,信息将在能源的生产、传输、使用、转化等诸多环节扮演重要作用,且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将进一步促进能源行业走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化、扁平化特征,如何深入分析挖掘信息

的抽象价值、如何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将信息网络和

物理网络融合在一起也是未来的重点研究内容。因此,作为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中的基础性、关键性核心问题,能源互联网中新元件可靠性建模存在诸多科学问题亟待研究。

传统的元件可靠性建模一般采用元件状态分析、概率统计与描述、典型故障率函数生成等方法。下面,将能源互联网中的新元件分成产能侧新元件、用能侧新元件、储能侧新元件和转化侧新元件等4类,具体分析每一类新元件可靠性建模的相关科学问题,归纳总结现阶段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现有研究的缺陷、不足和改进方法、研

3810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第36卷

究方向等。

2.1.1 产能侧新元件

产能侧的新元件主要指的是新能源发电机组,如风能、太阳能(集中式或分布式)、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与传统发电机组相比,新能源机组的出力更多依赖于风、光、热等自然因素,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增加了电力系统建模的复杂性,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出了新挑战,需要对新环境下含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的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进行重新评估,如何利用概率论、序列运算[28]

、模糊、集合等数学工具对新能源

设备进行精确建模是产能侧新元件风险评估的研

究重点。

在风力发电可靠性及风险评估研究方面,文 献[29]认为风电场中每个风力发电机的出力不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需要综合考虑强迫停运率和风速变化两个因素评估风力发电机的出力,并利用卷积的方法将风电场的分布方程和电力系统的分布方程相结合,计算系统的失负荷概率。文献[30]使用序列模特卡罗的方法仿真分析含高渗透风电的电力系统每小时风速变化,并用F 检验准则和Q 指数检验方法对数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进行校验。进一步的,基于Markov 随机过程模型和多状态理论,文献[31-32]使用通用生成函数(universal generating function ,UGF)的方法评估风力发电机的出力变化,并基于此给出考虑新能源设备的电力系统短期和中长期规划方案。最终得到的多状态风力发电场(multistate wind farm ,MWF)出力表达式如式(1)所 示,其中,i j p 和i j W 是风力发电场MWF i 在状态j i 下的概率及其出力,K i 是风力发电厂MWF i 的出力状态数,i u 是风力发电场MWF i 的综合出力,z 为通用生成函数法的表示符。文献[33]基于分散抽样蒙特卡洛仿真算法,在原有发输电系统可靠性模型基础之上加入风机运行状态、风速随机性、变压器及线路故障等因素,建立风电场可靠性模型。

1i

j i

i i K W i j j u p z

==?∑ (1)

在太阳能发电可靠性及风险评估方面,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分析和预测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文献[34]基于Markov 过程分析了Corsica 地区太阳辐射的变化水平和历史数据,得到了太阳能辐射数据的数学表达式并和仿真结果相对比。文 献[35]提出了太阳能发电和水力发电混合系统的可

靠性分析方法,其中太阳辐射模型被分为与天文相关的固定部分和与气象相关的随机部分,随机部分的建模使用了Markov 模型。也有研究基于序贯蒙特卡罗仿真方法,提出了针对大规模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发电可靠性评估模型,并评估不同协调运行策略和发电容量配置方式下的系统裕度[36]。

总结起来,对于涉及新能源技术的产能元件风险评估问题,如何解决风、光、热、潮汐等具有不确定性的自然因素的数据分析与预测是研究重点所在。除了外界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分析之外,新能源发电机组本身的可靠性建模问题也需要完善。传统的发电系统风险评估理论不能完全适应新能源发电设备的新技术和新特点,需要获取更多精确的设备运维数据,并对原有模型进行改进。此外,虽然已有相关研究从政策、技术经济性和系统长期运行表现给出了含风、光等新能源混合系统的分析方法[37-38],针对多种新能源机组的联合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还没有完善的研究。 2.1.2 用能侧新元件

用能侧新元件主要有电动汽车、热泵、燃气锅炉等。其中,电动汽车是一种清洁化、低碳化的新型交通工具,也是未来电气化交通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能源互联网而言,电动汽车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元件[39-40]:一方面,电动汽车作为电能的消耗者,是电力系统的重要负荷;另一方面,电动汽车中所储存的电能可通过充电桩回流到电力系统,是电力系统的储能装置。同时,电动汽车充电桩还是电力系统和交通系统的关键性耦合元件。国内外对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的关系问题已经开展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计及电动汽车的电力系统调度控制和充电设施规划方面[41-44],也有相关研究分析了电动汽车接入对配电网运行可靠性产生的影响,如文献[45]分析了电动汽车作为充电负荷对配电网电能质量和运行可靠性产生的影响,文献[46]利用层次分类法和概率模拟法对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和负荷特性进行定量建模,进而评估不同类型电动汽车对配网负荷产生的冲击,然而针对电动汽车这一元件本身的可靠性及风险评估尚处于空白,电动汽车作为用能元件的充放电故障和元件风险分析尚待研究。有相关文献[47-48]从辅助服务的角度评估电动汽车作为电力系统辅助服务参与者的经济性和技术可行性问题,但关于电动汽车作为储能元件的可靠性及风险评估问题尚未见研究。

第14期丁一等: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研究综述(一):物理层面 3811

2.1.3 储能侧新元件

储能侧新元件主要有电池、氢储能装置、压缩空气储能装置、抽水蓄能水电站和天然气储能装置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储能装置是实现能量时域转移的媒介,在能源互联网负荷的低谷期,富余的能量可以储存起来,并在负荷高峰期释放出来满足用户的需求。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能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储存在储能元件中,如化学能、重力势能、电势能、热能、辐射能等,其中化学能、重力势能等能量形式在技术可行性上更容易实现大容量、长期的能量储存。分布式储能设备的应用为提高多能源系统可靠性提供了新的保障,考虑储能的多能源系统可靠性分析、电力系统运行备用和储能设备的协同规划与调度等问题也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储能技术是抽水蓄能(pumped-storage hydroelectricity,PSH)。根据美国电科院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抽水蓄能所储存的电量占所有大规模电能储存设备所储存电量的99%[49],其中大部分抽水蓄能水电站的工作效率在70%~80%之间[50-52]。目前,关于抽水蓄能水电站的可靠性研究较少,传统的分析方法大多基于蒙特卡洛仿真[53-55],文献[56]结合抽水蓄能电站的主接线特点,提出了针对多种运行工况的电站主接线可靠性分析模型,文献[57]基于水电运行可靠性数据,从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和技术性能等角度分析中国抽水蓄能电站的装机水平、停运因素和运行可靠性,然而缺乏表征抽水蓄能电站运行可靠性的完善数学模型及算法。也有相关研究从规划角度评估储能装置对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的意义[58-60],但大多只关注经济效益和技术可行性,对可靠性和技术风险的评估还不充分,针对蓄水库和抽水蓄能水电站本身运行状态、故障机理和数据分析的定量化研究[61]还很有限。除了抽水蓄能之外,其余的电储能方法还有压缩空气储能、飞轮惯性储能、电池储能、超导储能、电制氢储能、电转气储能等。

其中,压缩空气储能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尚未得到大规模的工程应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能量转化效率或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源上。电池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电能储存方式,常用的电池主要有铅酸蓄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等。通过电池实现大规模的电能储存的主要技术瓶颈是成本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电池的生产制造成本和提高电池的工作寿命方面[62-63]。电转气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储能技术,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并将氢气与二氧化碳混合反应生成甲烷注入到天然气网络当中,实现了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文献[64]从气电协同规划角度提出了基于电转气技术的储能方案,以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电–气系统的协同运行。德国研究人员利用电转气技术将过剩的可再生能源转化成氢气,并合成甲烷注入现有的天然气系统,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电能的有效储存[65]。目前建立在斯图加特的一个示范厂已经开始投入运转,其电-气的能量转换效率已超过60%[66]。因此,电转气技术为实现电能的大规模储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然而,上述技术大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工程应用,相关的可靠性和风险评估研究也很匮乏。

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实现能源系统低碳化、清洁化的关键性技术,能源互联网为实现能量的大规模储存提供了新的思路:电转气储能、光伏储能、氢气储能等。未来储能侧新元件风险评估将主要从可靠性角度评估储能设备的潜力及其潜在风险,并研究储能设备和备用装置的协调规划方法,为实现新能源大规模消纳提供技术支撑。

2.1.4 转化侧新元件

转化侧新元件主要有电转气设备、热电联产电厂、联合循环燃气电厂、电动汽车充电桩等。随着天然气探明储量的不断增加、美国“页岩气”革命的不断深入和燃气发电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能源互联网中热电联产电厂、联合循环燃气电厂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从而实现了电气网络和天然气网络的广泛互联和深度融合。

国内外已有转化侧新元件的可靠性建模的相关文献报道,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G?ran Andersson教授等提出的基于能量枢纽的转化元件建模方法[24-25,67-68]。能量枢纽可以理解为一种用于描述能源互联网中转化元件输入、输出之间能量耦合关系的数学模型。能量枢纽是一种外部描述,并利用耦合矩阵表示电、热、气等多种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存储、传输关系[25]。

ee ce te

ec cc tc

et ct tt

c c c

c c c

c c c

??

??

=??

??

??

L P(2)

式(2)是能量枢纽转化效率的数学表达式,L为输出能量向量,P为输入能量向量,耦合矩阵中的

3812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36卷

c ee、c ce、c tc分别表示电–电、气–电、热–气的能量转换耦合因数,即下标的e、c、t分别对应于电能、化学能和热能,因此耦合矩阵中共有9种能量耦合因数,分别表征电、气、热之间的能量转化关系和电-电、气-气、热-热的能量传递关系。文献[24]提出了能量枢纽的概念并分析电能、热能、化学能三者耦合对电力供应可靠性的影响。进一步的,计算多能源系统的期望供能可靠性和能量不足期望值,并进行能量转换单元的收益及灵敏度分析[25]。然而,基于能量枢纽的相关可靠性研究仅局限在热电联产电厂等局部元件层面,如何将能量枢纽这一建模方法应用于能源互联网的整体性风险评估需要进一步研究。

2.2 基于复杂网络的多能源系统健壮性分析

能源互联网可理解为电力系统、天然气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等多系统相互依赖而形成的耦合体(coupling system),在建模过程中需要进行统一综合分析。从节点规模、网络拓扑结构和故障传播机制来看,能源互联网具有典型的复杂网络特征。随着能源互联网拓扑结构的不断复杂和多能源系统之间的相互耦合,关键性节点的故障将会导致整个能源系统的级联失效。因此,需要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分析耦合系统的级联失效问题和多网络耦合体的健壮性问题。

20世纪末,随着Watts、Barabási等人提出小世界(small world)模型和无标度(scale-free)模型[69-70],关于复杂网络的理论研究大量开展,复杂网络的理论体系也已初步成型。复杂网络一般可抽象为节点(vertex)和边(edge)的组合。为了定量描述小世界特性,Watts引入了特征路径长度(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和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两个参数[69],小世界特性指的是网络具有特征路径长度小、聚类系数大的特点。无标度特性指的是网络中节点的度分布(degree distribution)不再满足随机网络(random network)中的正态分布或均一分布,而是满足幂次分布,即大部分节点的度数较小,少部分节点度数较高。

有相关研究[71]显示,电力系统具有明显的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性,如图3所示。从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性两个角度观察电力系统的网络拓扑,对研究系统的健壮性、可靠性和级联故障[72-73]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献[74-75]利用渗透理论研究互联网在蓄意故障和随机故障下网络的健壮性,

图3 能源互联网拓扑结构

Fig. 3 Topology of Energy Internet

得到的结论是在随机故障的影响下,只要网络中节点关联度满足一定的关系,网络能够承受足够大的随机故障扰动,但对于蓄意故障,由于关键和薄弱的节点的存在,网络很难在蓄意破坏下保持完整。同样的,基于渗透理论,还可以研究相互依赖系统(interdependent network)的故障传播机理和健壮性问题[76-77]。文献[76]提出了研究互依赖系统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架构,并提出了多个互依赖系统间的渗流规律。文献[77]基于2003年意大利停电事故,建立了电力系统和信息通信系统之间的互依赖模型和连锁故障分析方法。图3展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地理连接结构和抽象网络拓扑结构[78]。

2.3 能源互联网中的系统耦合风险评估

热电联产电厂、联合循环发电厂、电动汽车、电转气设备、热泵等设备的增多,加强了电气网络、天然气网络、交通网络和供热网络之间的耦合关系,单一网络的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不再满足要求。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多能源网络互通、互联、汇聚、融合,以达到多能互补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需要在传统可靠性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能量流和信息流耦合带来的影响并分析电气系统、天然气系统、供热系统等能源系统的相互依赖关系。具体来说,从网络角度来看,能源互联网不再局限于单一种类的能量网络,需要综合考虑多能量流及网络拓扑的建模分析,同时需要重点关注不同网络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负荷角度来看,能源互联网需要在可靠性及风险评估中考虑电动汽车、热泵、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从电源角度分析,能源互联网中大量应用集中式或分布式新能源设备,如风力发电机组、光伏设备等,其出力由于受到自然随机因素的影响,会对能源互联网的可靠性带来多重影响。

关于能源互联网中系统耦合风险评估的研究大多围绕能量枢纽(energy hub)和网络协同规划等概念展开。文献[25]提出了包含电、气、热等多种能量形式耦合的统一建模方式——能量枢纽,并基于能量枢纽的概念和方法计算多能源系统的供能

第14期丁一等: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研究综述(一):物理层面 3813

可靠性和期望供能缺额。基于能量枢纽的建模方法,可以进一步地研究多能源系统最优能量流、能源枢纽内的最优能量分配、分布是控制、可靠性分析、风险评估、管理及投资决策、电动汽车接入、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等问题[67-68]。目前针对能源互联网中的系统耦合风险评估和可靠性分析的研究较少,未来的相关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多能源系统中必然存在实现多能源转换与传输功能的关键性元件,其可靠性分析是整个能源系统的关键所在,可以针对性研究多能源系统关键元件的可靠性建模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

2)燃气机组的普及会使电力系统更加依赖于天然气系统,有必要分析考虑天然气网络故障和天然气供应机制对电力系统可靠性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析未来多能源系统中电气系统、天然气系统、供热系统、交通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耦合关系以及系统耦合风险评估方法。

3)电动汽车的出现使得电力系统的负荷侧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合理规划充电设施对电力系统和交通系统的平稳、安全、经济运行至关重要。从可靠性角度分析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充电桩建设对多能源系统产生的影响。

4)多能源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作为统一整体向多种类负荷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能源供应,研究在满足用能可靠性和降低系统运行风险的前提下多能源系统的协同规划问题。

3 结论

本文总结回顾了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对能源互联网整体框架、基本概念、风险评估、标准体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并重点分析、归纳了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现有研究成果的理论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提出物理层面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存在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能源互联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奠定理论基础。

物理层面的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问题可以细分为能源互联网中的新元件可靠性建模、基于复杂网络的多能源系统健壮性分析、能源互联网中的网络耦合风险评估等3个方面。这3个科学问题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基本概括了未来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随着能源互联网相关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工程实践的逐步开展,电力系统、天然气系统、供热系统和交通系统等多能源系统的交叉互联和复杂耦合程度不断加深,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将不断提高,以满足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Rifkin J.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how lateral power

is transforming energy,the economy,and the world [M].New York:Palgrave Mac Millan,2011:24-71.[2] Ashton,Thomas S.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1760-1830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10-15.[3] Mokyr J.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1870-1914

[J].Storiadell’ economia Mondiale,1998,(1):45-219.[4] HuangA Q,Mariesa L,Crow,et al.The 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FREEDM) system:the energy internet[J].Proceeding of the IEEE,2011,99(1):133-148.

[5] 张小锋,张斌.浅析德国《可再生能源法》[N].中国

能源报,2014-04-28(5).

Zhang Xiaofeng,Zhang Bin.Analysis on Germany “Renewable energy law”[N].China Energy News,

2014-04-28(5)(in Chinese).

[6] 易观国际.多维度多角度理解“互联网+”

[EB/OL].[2015-09-18].https://www.360docs.net/doc/c110918791.html,/.

Analysis International.Understanding of “Internet+” from wide aspects[EB/OL].[2015-09-18].http://boyue.analysys .cn/.

[7]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

意见[EB/OL].[2015-08-23].https://www.360docs.net/doc/c110918791.html,/zhengce/ 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l.

State Council. Instruction of State Council on promoting “Internet+” plan[EB/OL].[2015-08-23].https://www.360docs.net/doc/c110918791.html,.

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l.[8] 董朝阳,赵俊华,文福拴,等.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

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15):1-11.

Dong Zhaoyang,Zhao Junhua,Wen Fushuan,et al.From smart grid to energy internet:basic concept and research framework[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4,38(15):1-11(in Chinese).

[9] 马钊,周孝信,尚宇炜,等.能源互联网概念,关键技

术及发展模式探索[J].电网技术,2015,39(11):

3014-3022.

Ma Zhao,Zhou Xiaoxin,Shang Yuwei,et al.Exploring the concept,key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energy internet[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5,

39(11):3014-3022(in Chinese).

[10] 田世明,栾文鹏,张东霞,等.能源互联网技术形态与

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14):

3482-3494.

Tian Shiming,Luan Wenpeng,Zhang Dongxia,et al.Technical forms and key technologies on energy internet[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5,35(14):

3814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36卷

3482-3494(in Chinese).

[11] 孙宏斌,郭庆来,潘昭光.能源互联网:理念,架构与

前沿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19):1-8.

Sun Hongbin,Guo Qinglai,Pan Zhaoguang.Energy internet:concept,architecture and frontier outlook [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5,39(19):1-8(in Chinese).

[12] 孙宏斌,郭庆来,潘昭光,等.能源互联网:驱动力,

评述与展望[J].电网技术,2015,39(11):3005-3013.Sun Hongbin,Guo Qinglai,Pan Zhaoguang,et al Energy internet:driving force,review and outlook[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5,39(11):3005-3013(in Chinese).

[13] 杨方,白翠粉,张义斌.能源互联网的价值与实现架构

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14):3495-3502.Yang Fang,Bai Cuifen,Zhang Yibin.Research on the value and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of energy internet [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5,35(14):3495-3502(in Chinese).

[14] 蔡巍,赵海,王进法,等.能源互联网宏观结构的统一

网络拓扑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14):3503-3510.

Cai Wei,Zhao Hai,Wang Jinfa,et al.A unifying network topological model of the energy internet macro-scope structure[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5,35(14):

3503-3510(in Chinese).

[15] 查亚兵,张涛,黄卓,等.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分析[J].中

国科学信息科学(中文版),2014,44(6):702-713.

Zha Yabing,Zhang Tao,Huang Zhuo,et al.Analysis of energy internet key technologies[J].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2014,44(6):702-713(in Chinese).[16] 黄仁乐,蒲天骄,刘克文,等.城市能源互联网功能体

系及应用方案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9):26-33.

Huang Renle,Pu Tianjiao,Liu Kewen,et al.Design of hierarchy and functions of regional energy internet and its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s[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5,39(9):26-33(in Chinese).[17] 蒲天骄,刘克文,陈乃仕,等.基于主动配电网的城市

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

报,2015,35(14):3511-3521.

Pu Tianjiao,Liu Kewen,Chen Naishi,et al.Design of ADN based urban energy internet architecture and its technological issues[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5,35(14):3511-3521(in Chinese).

[18] 王继业,郭经红,曹军威,等.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关

键技术综述[J].智能电网,2015,3(6):473-485.

Wang Jiye,Guo Jinghong,Cao Junwei,et al.Review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key technologies of energy internet[J].Smart Grid,2015,3(6):473-485(in Chinese).

[19] 马君华,张东霞,刘永东,等.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

研究[J].电网技术,2015,39(11):3035-3039.

Ma Junhua,Zhang Dongxia,Liu Yongdong,et al.Study

on standard framework of energy internet[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5,39(11):3035-3039(in

Chinese).

[20] 北京市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

大学.能源互联网初步调研报告[R].北京:北京市科

委,2013.

Beijing Municipal S&T Commission,CAS,CEPRI,

Tsinghua University.Energy internet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s[R].Beijing:BMS & TC,2013(in Chinese).[21] 陈启鑫,刘敦楠,林今,等.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与

市场机制(一)[J].电网技术,2015,39(11):3047-3053.

Chen Qixin,Liu Dunnan,Lin Jin,et al.Business models

and market mechanisms of energy internet (1)[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5,39(11):3047-3053(in

Chinese).

[22] Munoz J,Jimenez-Redondo N,Perez-Ruiz J,et al.Natural

gas network modeling for power system reliability studies

[C]//IEEE Bologna Power Tech Conference.Bologna,

Italy:IEEE,2003:23-26.

[23] Shahidehpour M,FuY,Wiedman T.Impact of natural gas

infrastructure on electric power systems[J].Proceeding of

the IEEE,2005,93(5):1042-1056.

[24] Koeppel G,Andersson G.The influence of combined

power,gas,and thermal networks on the reliability of

supply[C]//The Sixth World Energy System Conference.Torino,Italy:Organizing Committee of

Energy System Conference,2006:646-651.

[25] Koeppel G,Andersson G.Reliability modeling of multi-

carrier energy systems[J].Energy,2009,(34):235-244.[26] Navarro-Espinosa A,Mancarella P.Probabilistic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electric heat pumps o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s[J].Applied Energy,

2014,(127):249-266.

[27] 刘振亚.全球能源互联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5:78-104.

Liu Zhenya.Global energy internet[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15:78-104(in Chinese).

[28] 康重庆,夏清,相年德,等.序列运算理论及其应用[J].电

力系统自动化,2002,26(17):6-11.

Kang Chongqing,Xia Qing,Xiang Niande,et

al.Sequence opera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2,26(17):

6-11(in Chinese).

[29] Giorsetto P,Utsurogi K F.Development of a new

procedure for reliability modeling of wind turbine

generator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83,102(1):134-143.

[30] Billinton R,Chen H,Ghajar R.Time-series models for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power systems including wind

energy[J].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1996,36(9):

1253-1261.

[31] Ding Y,Wang P,Goel L,et al.Long-term reserve

第14期丁一等:能源互联网风险评估研究综述(一):物理层面 3815

expansion of power systems with high wind power penetration using universal generating function methods [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11,26(2):766-774.

[32] Ding Y,Singh C,Goel L,et al.Short-term and

medium-term reliability evaluation for power systems with high penetration of wind power[J].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Energy,2014,5(3):896-906.[33] 蒋程,刘文霞,张建华,等.含风电接入的发输电系统

风险评估[J].电工技术学报,2014,29(2):260-270.

Jiang Cheng,Liu Wenxia,Zhang Jianhua,et al.Risk assessment of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systems considering wind power penetration[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4,29(2):260-270(in Chinese).

[34] Poggi P,Notton G,Muselli M,et al.Stochastic study of

hourly total solar radiation in Corsica using a Markov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00,

20(14):1843-1860.

[35] Ehnberg S G J,Bollen M H J.Reliability of a small power

system using solar power and hydro[J].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05,74(1):119-127.

[36] 汪海瑛,白晓民,许婧.考虑风光储协调运行的可靠性

评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32(13):13-20.

Wang Haiying,Bai Xiaomin,Xu Jing.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 the coordination of wind power,

solar energy and energy storage[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2,32(13):13-20(in Chinese).

[37] Tina G,Gagliano S,Raiti S.Hybrid solar/wind power

system probabilistic modelling for long-term performance assessment[J].Solar Energy,2006,80(5):578-588.[38] Delucchi M A,Jacobson M Z.Providing all global energy

with wind,water,and solar power,part II:reliability,system and transmission costs,and policies[J].Energy Policy,2011,39(3):1170-1190.

[39] 赵俊华,文福拴,杨爱民,等.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的

影响及其调度与控制问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4):2-10.

Zhao Junhua,Wen Fushuan,Yang Aimin,et al.Impacts of electric vehicles on power systems versus the dispatching and control problem[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14):2-10(in Chinese).[40] 杜爱虎,胡泽春,宋永华,等.考虑电动汽车充电站布

局优化的配电网规划[J].电网技术,2011,35(11):35-42.Du Aihu,Hu Zechun,Song Yonghua,et al.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 considering layout optimiz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1,35(11):35-42(in Chinese).

[41] Hadley S W.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on regional electricity supplies[C]// iREP Symposium.Charleston,SC:IEEE,2007:1-12.[42] Yao W,Zhao J,Wen F,et al.A hierarchical decomposition

approach for coordinated dispatch of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13,28(3):2768-2778.

[43] Yao W,Zhao J,Wen F,et al.A multi-objective

collaborative planning strategy for integrated power distribution and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14,29(4):1811-1821.[44] Deilami S,Masoum A S,Moses P S,et al.Real-time

coordination of plug-in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in smart grids to minimize power losses and improve voltage profile[J].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2011,2(3):456-467.

[45] 胡泽春,宋永华,徐智威,等.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影

响与利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32(4):1-10.Hu Zechun,Song Yonghua,Xu Zhiwei,et al.Impacts and

utiliz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integration into power systems[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2,32(4):1-10(in

Chinese).

[46] 徐国钧,刘永胜,李题印,等.基于层次分析和概率模

拟的电动汽车对配网负荷影响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

控制,2012,40(22):38-45.

Xu Guojun,Liu Yongsheng,Li Tiyin,et al.Study on the

impact of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load integrated into distribution network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probabilistic simulation[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2,40(22):38-45(in Chinese).

[47] Quinn C,Zimmerle D,Bradley T H.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on the availability,reliability,and economics of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to-grid ancillary service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0,

195(5):1500-1509.

[48] Quinn C,Zimmerle D,Bradley T H.An evaluation of

state-of-charge limitations and actuation signal energy content on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vehicle-to-grid

reliability,and economics[J].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2012,3(1):483-491.

[49] EPRI.Energy storage - Packing some power

[EB/OL].[2012-03-11].https://www.360docs.net/doc/c110918791.html,/nod

e/21548495/print.html.

[50] Jacob T.Pumped storage in Switzerland-an outlook

beyond 2000[EB/OL].[2012-02-13].http://www.gruner.

ch/fr/node/440?nat.html.

[51] Levine J G.Pumped hydroelectric energy storage and

spatial diversity of wind resources as methods of improving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D].Boulder:University of Colorado,2007.

[52] Yang C J.Pumped hydroelectric storage[D].North

Carolina:Duke University,2012.

[53] Cunha S H F,Ganes F B M,Oliveira G C,et

al.Reliability evaluation in hydrothermal generating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1982,12(101):4665-4673.

[54] Allan R N,Roman J.Reliability assessment of generation

systems containing multiple hydro plant using simulation

3816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36卷

technique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1989,4(3):1074-1080.

[55] Ghajar R.Utilization of Monte Carlo simulation in

generating capacity adequacy evaluation[M].Montreal,

Que:Canadian Electrical Association,1987.

[56] 别朝红,王锡凡.抽水蓄能电站主接线的可靠性综合评

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9):9-14.

Bie Zhaohong,Wang Xifan.Integrated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bus systems arrangement for the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s[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6,30(9):9-14(in Chinese).

[57] 米建华,周宏,王琪媛,等.中国抽水蓄能机组运行可

靠性分析[J].中国电力,2013 (12):67-73.

Mi Jianhua,Zhou Hong,Wang Qiyuan,et al.Operational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pumped-storage units in China [J].Electric Power,2013(12):67-73(in Chinese).[58] Brown P D,Lopes J,Matos M.Optimization of pumped

storage capacity in an isolated power system with large renewable penetr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08,23(2):523-531.

[59] Leonhard W,Grobe M.Sustainable electrical energy

supply with wind and pumped storage-a realistic long-term strategy or utopia?[C]//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General Meeting.Denver:IEEE,2004:

1221-1225.

[60] Schainker R B.Executive overview:energy storage

options for a sustainable energy future[C]//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General Meeting.Denver:IEEE,

2004:2309-2314.

[61] Allan R N,Roman J.Reliability assessment of

hydrothermal generation systems containing pumped storage plant[J].IEE Proceedings C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1991,138(6):471-478.[62] Chan C K,Peng H,Liu G,et al.High-performance lithium

battery anodes using silicon nanowires[J].Nature

Nanotechnology,2008,3(1):31-35.

[63] Kang B,Ceder G.Battery materials for ultrafast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J].Nature,2009,458(7235):190-193.[64] 王一家,董朝阳,徐岩,等.利用电转气技术实现可再

生能源的大规模存储与传输(英文)[J].中国电机工程学

报,2015,35(14):3586-3595.

Wang Yijia,Dong Zhaoyang,Xu Yan,et al.Enabling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and renewable energy grid connectivity:a power-to-gas approach[J].Proceeding of

the CSEE,2015,35(14):3586-3595.

[65] Moskalenko N,Lombardi P,Komarnicki P.Multi-criteria

optimization for determining installation locations for the power-to-gas technologies[C]//PES General Meeting| Conference & Exposition.National Harbor,MD:IEEE,2014:1-5.

[66] 黄兴山.德国发明“电转气” 法,可储存过剩可再生能

源[J].中外能源,2011,16(1):23-23.

Huang Xinshan.“Power to Gas” invented by Germany

contributes to the storage of renewableenergy [J].Sino-Global Energy,2011,16(1):23-23(in Chinese).[67] Krause T,Andersson G,Fr?hlich K,et al.Multiple-energy

carriers:modeling of production,delivery,and

consumption[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11,99(1):

15-27.

[68] Geidl M,Andersson G.A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approach for multiple energy carrier power flow[C]// Power Tech,St. Petersburg:IEEE,2005:1-7.

[69] Watts D J,Strogatz S H.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J].Nature,1998,393(6684):

440-442.

[70] Barabási A L,Albert R.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J].Science,1999,286(5439):509-512.[71] Watts D J.Small worlds:the dynamics of networks

between order and randomnes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45-47.

[72] Phadke A G,Thorp J S.Computer relaying for power

systems[M].Hoboken:John Wiley & Sons,2009:12-32.[73] Crucitti P,Latora V,Marchiori M.Model for cascading

failures in complex networks[J].Physical Review E,

2004,69(4):69-72.

[74] Cohen R,Erez K,Ben-Avraham D,et al.Breakdown of

the internet under intentional attack[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01,86(16):3682-3685.

[75] Cohen R,Erez K,Ben-Avraham D,et al.Resilience of

the Internet to random breakdowns[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00,85(21):26-35.

[76] Gao J,Buldyrev S V,Havlin S,et al.Robustness of a

network of networks[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11,

107(19):195-201.

[77] Buldyrev S V,Parshani R,Paul G,et al.Catastrophic

cascade of failures in interdependent networks[J].Nature,

2010,464(7291):1025-1028.

[78] Grady D,Thiemann C,Brockmann D.Robust

classification of salient links in complex networks [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2,3(864):1-10.

收稿日期:2016-04-12。

作者简介:

丁一(197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电网可靠性分析及风

险评估、电力市场,本文通讯作者,yid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0918791.html,;

江艺宝(199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

研究方向为能源互联网、电力系统可靠性,

jiangyb@https://www.360docs.net/doc/c110918791.html,。

丁一

(编辑李蕊)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从最开始接触风险评估理论到现在,已经有将近5个年头了,从最开始的膜拜捧为必杀技,然后是有一阵子怀疑甚至预弃之不用,到现在重拾之,尊之为做好安全的必备法宝,这么一段起起伏伏的心理历程。对风险的方法在一步步的加深,本文从风险评估工作最突出的问题:如何得到一致的、可比较的、可重复的风险评估结果,来加以分析讨论。 1. 风险评估的现状 风险理论也逐渐被广大信息安全专业人士所熟知,以风险驱动的方法去管理信息安全已经被大部分人所共知和接受,这几年国内等级保护的如火如荼的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是水涨船高,加之国内信息安全咨询和服务厂商和机构不遗余力的推动,风险评估实践也在不断的深入。当前的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参照两个标准,一个是国际标准《ISO13335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和国内标准《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其本质上就是以信息资产为对象的定性的风险评估。基本方法是识别并评价组织/企业内部所要关注的信息系统、数据、人员、服务等保护对象,在参照当前流行的国际国内标准如ISO2700 2,COBIT,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识别出这些保护对象面临的威胁以及自身所存在的能被威胁利用的弱点,最后从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这两个方面来评价信息资产的风险,综合后得到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这是大多数组织在做风险评估时使用的方法。当然也有少数的组织/企业开始在资产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摸索和开发出类似与流程风险评估等方法,补充完善了资产风险评估。 2. 风险评估的突出问题 信息安全领域的风险评估甚至风险管理的方法是借鉴了银行业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银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方法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并且银行业也有非常丰富的基础数据支撑着风险分析方法的运用。但是,风险评估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新生事物,或者说舶来之物,尽管信息安全本身在国内开展也不过是10来年,风险评估作为先进思想也存在着类似“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风险评估的定量评估方法缺少必要的土壤,没有基础的、统计数据做支撑,定量风险评估寸步难移;而定性的风险评估其方法的本质是定性,所谓定性,则意味着估计、大概,不准确,其本质的缺陷给实践带来无穷的问题,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投资回报问题,由于不能从财务的角度去评价一个/组风险所带来的可能损失,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得到投资回报率,尽管这是个问题,但是实践当中,一般大的企业都会有个基本的年度预算,IT/安全占企业年度预算的百分之多少,然后就是反正就这么些钱,按照风险从高到低或者再结合其他比如企业现有管理和技术水平,项目实施的难易度等情况综合考虑得到风险处理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排序,钱到哪花完,风险处理今年就处理到哪。这方法到也比较具有实际价值,操作起来也容易,预算多的企业也不怕钱花不完,预算少的企业也有其对付办法,你领导就给这么些钱,哪些不能处理的风险反正我已经告诉你啦,要是万一出了事情你也怪不得我,没有出事情,等明年有钱了再接着处理。

校园网站风险评估综述

《信息安全工程》 ----校园网站风险评估 课 程 设 计 班级:0430801 学号:08490108 姓名:孔伟栋

校园网站风险评估综述 对于校园网站而言,解决信息安全的关键就是明白网站面临的风险所在。利用风险评估来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威胁,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这样才能保证校园网站稳定高效地为师生服务。 一.信息风险评估的特点和意义 1.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意义 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是指由于系统存在的脆弱性,人为或自然的威胁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影响。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就是从风险管理角度,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信息化业务和信息系统所面临的人为和自然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以防范和化解风险,或者将残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风险评估的重要意义: 1.风险评估是分析确定风险的过程 系统的安全性都可以通过风险的大小来衡量。科学分析系统的安全风险,综合平衡风险和代价的过程就是风险评估。 2.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建设的起点和基础 安全风险评估是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在信息系统中的运用,是科学分析理解信息和信息系统在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并在风险的预防、风险的控制、风险的转移、风险的补偿、风险的分散等之间作出决策的过程。信息安全建设都应该是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只有在正确地、全面地理解风险后,才能在控制风险、减少风险、转移风险之间作出正确的判断,决定调动多少资源、以什么的代价、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去化解、控制风险。 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需求主导和突出重点原则的具体体现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书(共6篇)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1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学生实验报告 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11班姓名:陈益迪学号:0113489 学生实验报告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一、实验综述 1、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构造,掌握它们的原理,正确读数和使用方法。 2.学会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的计算与数据处理。 3.学会物理天平的使用。 4.掌握测定固体密度的方法。 2 、实验仪器、设备或软件 1 50分度游标卡尺准确度=0.02mm 最大误差限△仪=±0.02mm 2 螺旋测微器准确度=0.01mm 最大误差△仪=±0.005mm 修正值=0.018mm 3 物理天平 tw-0.5 t天平感度0.02g 最大称量 500g △仪=±0.02g 估读到 0.01g 二、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 1、实验内容与步骤 1、用游标卡尺测量圆环体的内外径直径和高各6次; 2、用螺旋测微器测钢线的直径7次; 3、用液体静力称衡法测石蜡的密度; 2、实验数据记录表 (1)测圆环体体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测钢丝直径 仪器名称:螺旋测微器(千分尺)准确度=0.01mm估读到0.001mm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测石蜡的密度 仪器名称:物理天平tw—0.5天平感量: 0.02 g 最大称量500 g 3、数据处理、分析 (1)、计算圆环体的体积 1直接量外径d的a类不确定度sd ,sd=○ sd=0.0161mm=0.02mm 2直接量外径d的b类不确定度u○ d. ud,= ud=0.0155mm=0.02mm 3直接量外径d的合成不确定度σσ○ σd=0.0223mm=0.2mm 4直接量外径d科学测量结果○ d=(21.19±0.02)mm d = 5直接量内径d的a类不确定度s○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服务

1、风险评估概述 风险评估概念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参照风险评估标准和管理规范,对信息系统的资产价值、潜在威胁、薄弱环节、已采取的防护措施等进行分析,判断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提出风险管理措施的过程。当风险评估应用于IT 领域时,就是对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从早期简单的漏洞扫描、人工审计、渗透性测试这种类型的纯技术操作,逐渐过渡到目前普遍采用国际标准的BS7799 ISO17799国家标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评测准则》等方法,充分体现以资产为出发点、以威胁为触发因素、以技术/ 管理/ 运行等方面存在的脆弱性为诱因的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方法及操作模型。 风险评估相关 资产,任何对组织有价值的事物。 威胁,指可能对资产或组织造成损害的事故的潜在原因。例如,组织的网络系统可能受到来自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威胁。 脆弱点,是指资产或资产组中能背威胁利用的弱点。如员工缺乏信息安全意思,使用简短易被猜测的口令、操作系统本身有安全漏洞等。 风险,特定的威胁利用资产的一种或一组薄弱点,导致资产的丢失或损害饿潜在可能性,即特定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风险评估,对信息和信息处理设施的威胁、影响和脆弱点及三者发生的可能性评估。 风险评估也称为风险分析,就是确认安全风险及其大小的过程,即利用适 当的风险评估工具,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去顶资产风险等级和优先控制顺序。

2、风险评估的发展现状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美国的发展 第一阶段(60-70 年代)以计算机为对象的信息保密阶段 1067年11月到1970年2月,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委托兰德公司、迈特公司(MITIE)及其它和国防工业有关的一些公司对当时的大型机、远程终端进行了研究,分析。作为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风险评估。 特点: 仅重点针对了计算机系统的保密性问题提出要求,对安全的评估只限于保密性,且重点在于安全评估,对风险问题考虑不多。 第二阶段(80-90 年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对象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阶段评估对象多为产品,很少延拓至系统,婴儿在严格意义上扔不是全面的风险评估。 第三阶段(90 年代末,21 世纪初)以信息系统为对象的信息保障阶段随着信息保障的研究的深入,保障对象明确为信息和信息系统;保障能力 明确来源于技术、管理和人员三个方面;逐步形成了风险评估、自评估、认证认可的工作思路。 我国风险评估发展 ?2002年在863计划中首次规划了《系统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方法研究》课题?2003年8月至2010年在国信办直接指导下,组成了风险评估课题组 ?2004年,国家信息中心《风险评估指南》,《风险管理指南》 ?2005年全国风险评估试点?在试点和调研基础上,由国信办会同公安部,安全部,等起草了《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2006 年,所有的部委和所有省市选择1-2 单位开展本地风险评估试点工作?2015 年,国家能源局根据《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网络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物理是否安全;二是网络平台是否安全;三是系统是否安全;四是信息数据是否安全;五是管理是否安全。 一、安全简介: (一)网络物理安全是指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免遭水灾、火 灾等以及电源故障、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等导致的损坏,是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 (二)网络平台安全包括网络结构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是整 个网络安全的基础和。安全的网络结构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便于维护管理和安全控制及功能拓展,并应设置冗余链路及防火墙、等设备;网络系统安全主要涉及及内外网的有效隔离、内网不同区域的隔离及、网络安全检测、审计与监控(记录用户使用的活动过程)、网络防病毒和等方面内容。 二、安全风险分析与措施: 1、物理安全:公司机房设在4楼,可以免受水灾的隐患;机 房安装有烟感报警平台,发生火灾时可以自动灭火;机房 安装有UPS不间断电源、发电机,当市电出现故障后, 可以自动切换至UPS供电;机房进出实行严格的出入登 记流程,机房大门安装有门禁装置,只有授权了的管理员 才有出入机房的权限,机房安装了视频监控,可以对计算 机管理员的日常维护操作进行记录。

2、网络平台安全:公司网络采用分层架构(核心层、接入层), 出口配备有电信、联通双运营商冗余链路,主干链路上安 装有H3C防火墙、H3C入侵防御设备,防火墙实现内外 网边界,互联网区、DMZ区、内网区的访问控制及逻辑 隔离,入侵防御设备可以有效抵御外来的非法攻击;在内 网办公区与服务器区之间,部署防火墙,实现办公区与服 务器区的访问控制及隔离,内网部署了堡垒机、数据库审 计与日志审计系统,可以有效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 统的活动过程。 3、系统安全:公司各系统及时安装并升级补丁,可以及时的 修复系统漏洞,同时在关键应用系统前部署WAF,防护 来自对网站源站的动态数据攻击,电脑终端与服务器系统 安装杀毒软件,可以对病毒进行查杀。 4、信息数据安全:公司通过防火墙实现了内外网的逻辑隔离, 内网无法访问外网;同时部署了IP-guard加解密系统,借 助IP-guard,能够有效地防范信息外泄,保护信息资产安 全;对重要数据提供数据的本地备份机制,每天备份至本 地。 5、管理安全:公司严格按照等级保护之三级等保技术要求和 管理要求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管 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 系统运维管理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要求。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案教程文件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 案

第一章网络安全现状与问题 1.1目前安全解决方案的盲目性 现在有很多公司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加密、身份认证、防病毒、防黑客等各个方面,每种解决方案都强调所论述方面面临威胁的严重性,自己在此方面的卓越性,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方面是否真正是自己的薄弱之处,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何评估,投入多大可以满足要求,对应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麽措施,这些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 1.2网络安全规划上的滞后 网络在面对目前越来越复杂的非法入侵、内部犯罪、恶意代码、病毒威胁等行为时,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安全产品与安全服务,使用户摸不着头脑,没有清晰的思路,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有所把握。 在目前网络业务系统向交易手段模块化、经纪业务平台化与总部集中监控的趋势下,安全规划显然未跟上网络管理方式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网络动态安全防范体系 用户目前接受的安全策略建议普遍存在着“以偏盖全”的现象,它们过分强调了某个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安全构件(产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客户化的、可操作的安全策略基础上,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全局观的、多层次的、组件化的安全防御体系。它应涉及网络边界、网络基础、核心业务和桌面等多个层面,涵盖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接入服务器、数据库、操作系统、DNS、WWW、MAIL及其它应用系统。 静态的安全产品不可能解决动态的安全问题,应该使之客户化、可定义、可管理。无论静态或动态(可管理)安全产品,简单的叠加并不是有效的防御措施,应该要求安全产品构件之间能够相互联动,以便实现安全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审计、信息共享。 目前黑客攻击的方式具有高技巧性、分散性、随机性和局部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即使是多层面的安全防御体系,如果是静态的,也无法抵御来自外部

GBT22080:2016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编号:JL-LHXR-007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编制:风险评估小组 审核: 批准:

一、项目综述 1 项目名称: 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项目风险评估。 2项目概况: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信息系统已经成支撑公司业务的重要平台,信息系统的安全与公司安全直接相关。为提高本公司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公司生产、经营、服务和日常管理活动,防止由于信息系统的中断、数据的丢失、敏感信息的泄密所导致的事故,公司开展贯彻《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工作,建立本公司文件化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3 信息安全方针: 一)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1.公司采用系统的方法,按照信息安全标准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全面保护本公司的信息安全。 二)信息安全管理组织 1.公司总经理对信息安全工作全面负责,负责批准信息安全方针,确定信息安全要求,提供信息安全资源。 2.公司总经理任命管理者代表负责建立、实施、检查、改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保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和有效性。 3.在公司内部建立信息安全组织机构,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和信息安全协调机构,保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4.与上级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专业部门建立定期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安全要求和发展动态,获得对信息安全管理的支持。 三)人员安全 1.信息安全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全体员工都有保护信息安全的职责,在劳动合同、岗位职责中应包含对信息安全的要求。特殊岗位的人员应规定特别的安全责任。对岗位调动或离职人员,应及时调整安全职责和权限。 2.对本公司的相关方,要明确安全要求和安全职责。 3.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信息安全相关教育,包括技能、职责和意识等以提高安全意识。4.全体员工及相关方人员必须履行安全职责,执行安全方针、程序和安全措施。

网络安全评估系统的研究综述

网络安全评估系统的研究综述 作者:指导老师: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共享网络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存在着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问题己成为当前网络技术研究的重点。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能够检测网络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和脆弱性,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状况,是实现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 本文研究了系统安全漏洞,讨论了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采用自下而上、先局部后整体的层次化评估方法来分析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态势。 关键词: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漏洞;威胁评估;脆弱性 1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快Internet得到迅速发展与此时我们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经济活动的融入,原本不平静的internet变得更加危险,各种病毒、木马、入侵等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再加上现有数量巨大的黑客工具可以随意下载,这使得普通人也可能成为黑客,internet充满了陷阱和危险。不管是网络系统安全漏洞还是网络安全事件都在呈爆发式增长态势。面对如此严重危害计算机网络的各种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但是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在建立之初大都忽视了安全问题,即使有考虑,也仅把安全机制建立在物理安全机制上。随着网络互联程度的不断扩大,这种安全机制对于网络环境来说形同虚设。更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网络所采用的协议:TCP/IP协议存在先天的设计缺陷,对于在上面传输的信息毫无安全性可言,根本不能满足网络安全要求。 仅凭技术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的,更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待网络安全问题,风险评估在这项工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2 网络安全与风险评估概述 2.1网络安全概念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2]。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XX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不可抵赖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所要研究的领域。网络安全涉及的内容既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两方面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技术方面主要侧重于防X外部非法用户的攻击,管理方面则侧重于内部人为因素的管理。 2.2网络面临的威胁及对策

xxxx无线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

xxxx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xx有限公司 二零一八年八月

1.目标 xxxx有限公司无线网络安全检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自评估工作,发现本局信息系统当前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边检查边整改,确保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一.评估依据、范围和方法 1.1评估依据 根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对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的通知》(信安通[2006]15号)、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对电力行业有关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的通知》(办信息[2006]48号)以及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公司的文件、检查方案要求, 开展××单位的信息安全评估。 1.2评估范围 本次无线网络安全评估工作重点是重要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中业务种类相对较多、网络和业务结构较为复杂,在检查工作中强调对基础无线网络信息系统和重点业务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具体包括:基础网络与服务器、无线路由器、无线AP系统、现有安全防护措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与策略、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和维护情况评估。

1.3评估方法 采用自评估方法。 2.重要资产识别 对本司范围内的重要系统、重要网络设备、重要服务器及其安全属性受破坏后的影响进行识别,将一旦停止运行影响面大的系统、关键网络节点设备和安全设备、承载敏感数据和业务的服务器进行登记汇总。 3.安全事件 对本司半年内发生的较大的、或者发生次数较多的信息安全事件进行汇总记录,形成本单位的安全事件列表。 4.无线网络安全检查项目评估 1.评估标准 无线网络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岗位要求应包括:专职网络管理人员、专职应用系统管理人员和专职系统管理人员;专责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范围应有制度明确进行界定;岗位实行主、副岗备用制度。病毒管理包括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定期升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XXX公司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历史版本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分发信息记录表

一. 风险项目综述 1.企业名称: XXXXX公司 2.企业概况:XXXXX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及技术支持与 服务的企业。 3.ISMS方针:预防为主,共筑信息安全;完善管理,赢得顾客信赖。 4.ISMS范围: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网络安全产品设计/开发,系统集成及服务的信息安全管理。 二. 风险评估目的 为了在考虑控制成本与风险平衡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进行本次风险评估。 三. 风险评估日期: 2017-9-10至2017-9-15 四. 评估小组成员 XXXXXXX。 五. 评估方法综述 1、首先由信息安全管理小组牵头组建风险评估小组; 2、通过咨询公司对风险评估小组进行相关培训; 3、根据我们的信息安全方针、范围制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程序,以这个程序作为我们风险评估的依据和方 法; 4、各部门识别所有的业务流程,并根据这些业务流程进行资产识别,对识别的资产进行打分形成重要资产 清单;

5、对每个重要资产进行威胁、脆弱性识别并打分,并以此得到资产的风险等级; 6、根据风险接受准则得出不可接受风险,并根据标准ISO27001:2013的附录A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 7、对于可接受的剩余风险向公司领导汇报并得到批准。 六. 风险评估概况 根据第一阶段审核结果,修订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程序,根据新修订程序文件,再次进行了风险评估工作从2017年9月10日开始进入风险评估阶段,到2017年9月15日止基本工作告一段落。主要工作过程如下: 1.2017-9-10 ~ 2017-9-10,风险评估培训; 2.2017-9-11 ~ 2017-9-11,公司评估小组制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程序》,制定系统化的风险评估方法; 3.2017-9-12 ~ 2017-9-12,本公司各部门识别本部门信息资产,并对信息资产进行等级评定,其中资产分为 物理资产、软件资产、数据资产、文档资产、无形资产,服务资产等共六大类; 4.2017-9-13 ~ 2017-9-13,本公司各部门编写风险评估表,识别信息资产的脆弱性和面临的威胁,评估潜在 风险,并在ISMS工作组内审核; 5.2017-9-14 ~ 2017-9-14,本公司各部门实施人员、部门领导或其指定的代表人员一起审核风险评估表; 6. 2017-9-15 ~ 2017-9-15,各部门修订风险评估表,识别重大风险,制定控制措施;ISMS工作 组组织审核,并最终汇总形成本报告。 . 七. 风险评估结果统计 本次风险评估情况详见各部门“风险评估表”,其中共识别出资产190个,重要资产115个,信息安全风险115个,不可接受风险42个.

初中物理课实验教学模式探究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们课题组教师在教研组长王海军主任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理科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为课题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倾向。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机会;用“做实验题”代替“做实验”等现象。 初中物理新课程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呢? 第一、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而实验教学活动是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实验课堂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实验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实验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实验教学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器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师为中心,而是重视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三、科研应该为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是实验教学,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实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好成绩,那就不会辜负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厚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去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本研究将使我校一线物理教师对于如何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七大环节、如何备课评课、如何开展物理教学研究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和定位。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X有限公司 20XX年X月X日

目录 一、概述 (4) 1.1工作方法 (4) 1.2评估依据 (4) 1.3评估范围 (4) 1.4评估方法 (4) 1.5基本信息 (5) 二、资产分析 (5) 2.1 信息资产识别概述 (5) 2.2 信息资产识别 (5) 三、评估说明 (6) 3.1无线网络安全检查项目评估 (6) 3.2无线网络与系统安全评估 (6) 3.3 ip管理与补丁管理 (6) 3.4防火墙 (7) 四、威胁细类分析 (7) 4.1威胁分析概述 (7) 4.2威胁分类 (8) 4.3威胁主体 (8) 五、安全加固与优化 (9) 5.1加固流程 (9) 5.2加固措施对照表 (10) 六、评估结论 (11)

一、概述 XXX有限公司通过自评估的方式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查,发现系统当前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边检查边整改,确保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1.1工作方法 在本次网络安全风险评测中将主要采用的评测方法包括:人工评测、工具评测。 1.2评估依据 根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对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的通知》(信安通[2006]15号)、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对电力行业有关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的通知》(办信息[2006]48号)以及公司文件、检查方案要求, 开展XXX有限公司网络安全评估。 1.3评估范围 此次系统测评的范围主要针对该业务系统所涉及的服务器、应用、数据库、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终端等资产。 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业务系统的应用环境; ●网络及其主要基础设施,例如路由器、交换机等; ●安全保护措施和设备,例如防火墙、IDS等;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4评估方法 采用自评估方法。

污染场地风险调查与风险评估

污染场地风险调查与风险评估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卿工--189-3394-6343 一、场地环境评价的内容、程序 场地环境评价包含三个不同但又逐级递进的阶段。场地环境评价是否需要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主要取决于场地污染状况和以及相关方的要求。场地环境评价的三个阶段为: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的污染识别;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是否污染的确认--采样与分析; -第三阶段——场地环境污染风险评估与治理措施。 场地环境评价第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识别场地环境污染的潜在可能。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评价主要通过会谈、场地访问,对过去和现在场地使用情况、特别是污染活动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来识别和判断场地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如果第一阶段评价结果显示该场地可能已受污染,那么在第二阶段评价中将在疑似污染的地块进行采样分析,以确认场地是否存在污染。一旦确定场地已经受到污染,则将在第三阶段全面、详细评价污染程度及污染范围,并提出治理目标和推荐治理方案,场地环境评价编制程序见图1-1。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图1-1场地环境评价编制流程 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9年) 《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27号)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1.1 2.2相关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2009)(修订)(征求意见稿第四版) 《场地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别标准》(GB5085-200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场地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别标准》(GB5085-2007) 1.2 2.3相关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2014) 《污染场地术语》(HJ682-2014)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京环发〔2007〕8号) 1.3 2.4相关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 挥发性与有机物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199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案

第一章网络安全现状与问题 目前安全解决方案的盲目性 现在有很多公司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加密、身份认证、防病毒、防黑客等各个方面,每种解决方案都强调所论述方面面临威胁的严重性,自己在此方面的卓越性,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方面是否真正是自己的薄弱之处,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何评估,投入多大可以满足要求,对应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麽措施,这些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 网络安全规划上的滞后 网络在面对目前越来越复杂的非法入侵、内部犯罪、恶意代码、病毒威胁等行为时,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安全产品与安全服务,使用户摸不着头脑,没有清晰的思路,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有所把握。 在目前网络业务系统向交易手段模块化、经纪业务平台化与总部集中监控的趋势下,安全规划显然未跟上网络管理方式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网络动态安全防范体系 用户目前接受的安全策略建议普遍存在着“以偏盖全”的现象,它们过分强调了某个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安全构件(产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客户化的、可操作的安全策略基础上,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全局观的、多层次的、组件化的安全防御体系。它应涉及网络边界、网络基础、核心业务和桌面等多个层面,涵盖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接入服务器、数据库、操作系统、DNS、WWW、MAIL及其它应用系统。 静态的安全产品不可能解决动态的安全问题,应该使之客户化、可定义、可管理。无论静态或动态(可管理)安全产品,简单的叠加并不是有效的防御措施,应该要求安全产品构件之间能够相互联动,以便实现安全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审计、信息共享。 目前黑客攻击的方式具有高技巧性、分散性、随机性和局部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即使是多层面的安全防御体系,如果是静态的,也无法抵御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攻击,只有将众多的攻击手法进行搜集、归类、分析、消化、综合,将其体系化,才有可能使防御系统与之相匹配、相耦合,以自动适应攻击的变化,从而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毕红军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通信1204 。。。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和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许多信息都存在网络中,于是信息安全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儿,谁都不想让我们的信息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 下面我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这方面讲诉我自己的理解,并结合我自己对淘宝网可能造成信息安全问题的某些方面来说明这些问题。 一,信息安全及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 1.信息安全是指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保持。信息安全 风险评估则是指对信息和信息处理措施的威胁、影响和薄弱点以及威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这是网上的一个例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概念:A公司的主机数据库由于存在XX漏洞,然后攻击者B利用此漏洞对主机数据库进行了攻击,造成A公司业务中断3天。 其中资产是指主机数据库;风险则是数据库被攻击者攻击;威胁是攻击者B;弱点为XX漏洞;影响则是业务中断3天。) 2.风险评估原理: (1)对资产进行识别,并对资产的价值进行赋值; (2)对威胁进行识别,描述威胁的属性,并对威胁出现的概率赋值; (3)对威胁的脆弱性进行识别,并对具体资产的脆弱性的严重程度赋值;(4)根据威胁及威胁利用弱点的难易程度判断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5)根据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及安全事件所作用资产的价值计算安全事件的损失; (6)根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安全事件的损失,计算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织的影响,即风险值。 3.风险评估工作流程: 1)评估准备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前期的准备和计划工作,包括明确评估目标,确定评估范围,组建评估管理与实施团队,对主要业务、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信息系统等进行初步调研,沟通和确认风险分析方法,协商并确定评估项目的实施方案,并得到被评估单位的高层许可。尽管评估准备阶段的工作比较琐碎,但准备阶段中充分、细致和沟通和合理、精确的计划,是保证评估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这次老师课上让我们进行风险评估,前期也没有太多的准备和计划工作,我的评估目标是淘宝网,评估范围是淘宝网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现象,实施

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研究现状综述

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统计分析近15年来风险评估研究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风险评估研究位于世界前列。另外,总结比较常用的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主要是模糊理论、层次分析法、灰色理论等。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目前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新动态,列举多种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的结合使用情况。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举出风险评估理论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今后的发展提出四点看法。 【关键词】风险评估;评估理论;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0引言 对于风险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16年的共同海损(General Average)制度和公园前400年的货船抵押制度,这些原本是保险思想的雏形,但是保险思想也是风险思想的一种[1]。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一个步骤,也是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步骤,风险管理国际标准ISO31000对其的定义是:风险评估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定的全过程[2]。目前风险评估的基本思想是对风险进行分析测量,确定风险值的大小或风险等级,为之后的风险控制提供参考的依据。近些年来,逐渐对各种投资、项目、灾害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等越来越重视,所以风险评估的研究一直是个研究热点。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成果众多,因此,分析总结风险评估理论方法的研究现状对该研究及其今后的发展十分有必要。 为了解和掌握近些年中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作者采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2000—2014年美国工程索引EI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风险评估的论文进行检索,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风险评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新动态进行了归类、汇总和相关分析。 1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与分析 学术论文是衡量某一学术研究领域发展动态的重要根据之一,且目前国内外关于风险评估学术论文已非常多,但还没有统计过学术论文的数量。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反映近15年来风险评估研究的现状,作者在EI Compendex数据库中以“Risk Assessment”为关键字检索了2000—2014年的文献共计90102篇,按照论文发表的年份和作者所属的国家或地区(取前15名)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1、图2所示。

西安交大创新物理实验综述报告题库

创新物理实验综述报告 硕4006班周阳3114008003 1.磁共振系列实验 1.1词条解释 外文名:Spin Magnetic Resonance Phenomenon 磁共振指的是自旋磁共振(spin magnetic resonance)现象。其意义上较广,包含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此外,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磁共振,是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其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制成的一类用于医学检查的成像设备。 1.2发展简史 磁共振是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被发现的。1945年首先在顺磁性Mn盐的水溶液中观测到顺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别用吸收和感应的方法发现了石蜡和水中质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导谐振腔方法发现了Fe、Co和Ni薄片的铁磁共振。1950年在室温附近观测到固体Cr2O3的反铁磁共振。1953年在半导体硅和锗中观测到电子和空穴的回旋共振。1953年和1955年先后从理论上预言和实验上观测到亚铁磁共振。随后又发现了磁有序系统中高次模式的静磁型共振(1957)和自旋波共振(1958)。1956年开始研究两种磁共振耦合的磁双共振现象。这些磁共振被发现后,便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微波技术、量子电子学等新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顺磁固体量子放大器,各种铁氧体微波器件,核磁共振谱分析技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利用磁共振方法对顺磁晶体的晶场和能级结构、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生物分子结构等的研究。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自旋、磁矩参数的测定也是以各种磁共振原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磁共振成像技术由于其无辐射、分辨率高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医学与医学研究。一些先进的设备制造商与研究人员一起,不断优化磁共振扫描仪的性能、开发新的组件。例如:德国西门子公司的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具有神经成像组件、血管成像组件、心脏成像组件、体部成像组件、肿瘤程序组件、骨关节及儿童成像组件等。其具有高分辨率、磁场均匀、扫描速度快、噪声相对较小、多方位成像等优点。1.3基本原理 磁共振(回旋共振除外)其经典唯象描述是:原子、电子及 核都具有角动量,其磁矩与相应的角动量之比称为磁旋比γ。磁 矩M 在磁场B中受到转矩MBsinθ(θ为M与B间夹角)的作用。 此转矩使磁矩绕磁场作进动运动,进动的角频率ω=γB,ωo称为 拉莫尔频率。由于阻尼作用,这一进动运动会很快衰减掉,即M 达到与B平行,进动就停止。但是,若在磁场B的垂直方向再加 一高频磁场b(ω)(角频率为ω),则b(ω)作用产生的转矩 使M离开B,与阻尼的作用相反。如果高频磁场的角频率与磁矩进

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

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 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 (2006年1月)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网络与信息系统自身存在的缺陷、脆弱性以及面临的威胁,使信息系统的运行客观上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明确提出“要重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对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的潜在威胁、薄弱环节、防护措施等进行分析评估,综合考虑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涉密程度和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等因素,进行相应等级的安全建设和管理”,将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作为提高我国信息安全保障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推动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就是从风险管理角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网络秘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并为防范和化解信息安全风险,或者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

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分为自评估、检查评估两种形式。自评估是指网络与信息系统拥有、运营或使用单位发起的对本单位信息系统进行的风险评估。检查评估是指信息系统上级管理部门组织的或国家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开展的风险评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以自评估为主,自评估和检查评估相互结合、互为补充。自评估和检查评估可依托自身技术力量进行,也可委托第三方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要按照“严密组织、规范操作、讲求科学、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要重视和加强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相应的评估制度,形成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要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参照相关标准规范及评估流程,切实把握好关键环节和评估步骤,保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客观性。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必须遵循党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的要求。 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环节,应贯穿于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的全过程。在网络与信息系统的设计、验收及运行维护阶段应当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在网络与信息系统规划设计阶段,应通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进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中期报告修订版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中期报告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濮阳市华龙区第五中学物理组?宗自岭 2014年10月,我们物理课题组在区教研室刘素红老师指导下,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研究”进行了第一阶段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近半年多的有效训练,达到了阶段性的目标,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过程 1、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可以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近几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试题逐步增大出题分值,出题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特别是今年“中招实验操作考试”分值由原来的15分增加到了30分,更加强调了实验探究教学的重要性,我们这一课题在此形式下意义巨大,值得去认真研究。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地理位置虽然偏僻,但教学仪器设备充足。特别是近两年市里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实验仪器改造”,该校物理实验仪器已经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拥有两个实验室。完全能够完成初中物理各类的演示教学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他们的学生基础普遍差,但班级学生人数少,方便展开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同时,农村学生普遍喜欢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较强,对实验有着强烈的兴趣。所以更加便于开展课题研究。 2、研究的过程 A、准备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 (1)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强了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 (3)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并由负责理论研究的老师李彦君进行撰写理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我们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 B、行动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5年2月4日, (1)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