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故事

节日的故事
节日的故事

节日的故事

节日简介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中国节日由来,大体地节日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历法节气。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经出现了南北分野,北方以粟作为主,南方以稻作为主。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农业生产特点的历法知识。相传,古代有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家历法,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历法纪年,《尚书·尧典》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战国时代发展为24节气。中国古代先后推行过100多种历法,其中(汉)太初历、(唐)宣明历、(元)授时历、(明)大统历、(清)时宪历,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些历法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24节气,72候,约365天,从而构成了岁时节日的计算基础。历法反映了农业生产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节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则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岁时节日与历日节气关系十分密切,但历日节气本身并非节日,除上述少数者外,只是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提,节日的形成还必须有一定的风俗为其内容。

2.原始崇拜。中国原始先民常常把某些动物奉为神明加以崇拜,最典型的要算龙图腾崇拜。龙图腾崇拜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古代吴越人每年在端午节这天都要举行祭祀龙图腾的“龙舟竞渡”活动,这种龙图腾崇拜是端午节风俗形成的渊源之一。“农者,天下之大本”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作物根植于土壤之中,因此,土地神崇拜在原始崇拜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称祭祀土地神为“社祀”,殷墟甲骨文中有许多祭祀“毫土”的卜辞。二月二日土地神生日,又称社日或社王节,主要民俗活动是祭祀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

3.禁忌与迷信。在生产不发达的上古时代,当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奥秘,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便产生了许多禁忌和迷信观念。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放爆竹习俗原意是避山魈恶鬼,后来增加了祭祖、供神、团圆、娱乐等内容。据说桃木能避邪驱鬼,所以,旧时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削桃木,制成神荼、郁垒二神画像置于大门之上,以防鬼进门。春节还有许多禁忌,如禁水土出门,不能扫地泼水,以免财气出门。忌说“死”,称这类话语为“乌鸦嘴”。这类禁忌迷信是一种消极防范手段,反映了人们趋吉避祸的愿望。

4.祭祀。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5.宗教。中国民俗节日深受宗教影响,许多节日都来源于宗教。以佛教为例,有二月十五日薪尽日(佛离世日),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诞辰日,四月八日浴佛节(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五月十八日母连僧母诞辰,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节,

七月三十日地藏节(地藏菩萨诞辰日),八月八日转法轮日(释迦牟尼说法日),十二月八日腊八节(佛祖成道日)。属于道教的节日有:一月九日天诞节(玉皇大帝诞辰),一月十五日上元节,一月十九日燕九节,二月一日天正节,二月十五日真元节(太上老君生日),三月三日蟠桃节(王母娘娘寿诞),四月十四日八仙吕洞宾诞辰,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诞辰,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九月九日重阳节(斗姆星君诞辰日),十月十五日下元节。上述宗教节日流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了庙会等一系列节俗活动。

6.多神信仰。中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有些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被奉为神明加以崇拜和祭祀,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如一月五日路头神生日;一月八日诸星下凡,有祭星祈岁风俗;一月二十日天穿节,北京白云观举行庙会,做煎饼置屋上补天穿;一月二十五日仓生日,祀仓神,可保粮丰囤满;二月一日太阳生日,祀太阳神;二月二日龙抬头日,又为土地神诞辰,是日雨为社翁雨;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诞辰,有文昌庙会;二月十二日花王生日,祭花神,有花神庙会;三月三日北极星君诞辰;三月五日大禹生日,有禹王庙会;三月六日,麦王生日,是日天晴麦可丰收;三月十五日龙王节,祀龙王,有龙王庙会;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有东岳庙会、泰山庙会;四月十二日毒蛇生日,祀蛇王,雨则麦坏;四月二十八日药王诞辰,祀神农,有药王庙会;五月十三日关帝诞辰,别称关公单刀赴会日,有关帝庙会;六月十三日(一说五月七日)鲁班诞辰,木石泥瓦等行业祀鲁班先师,举行鲁班会;六月二十三日雷公诞辰,祀雷公;六月二十四日二郎神诞辰,祀二郎神;七月七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鹊桥会,拜祭牛郎织女,是日雨称洒泪雨;八月五日万寿节,又称圣节,祀皇帝生日;八月二十七日圣诞节,孔子诞辰,有祭孔庙会;十月一日牛王神生日,祀牛王;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节,别称灶君升天日,祭社神。二岁时节日是一个能动的文化因子,节日虽有固定的时间,但它的内容却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大体说来,中国节日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

7.

近现代出现的节日,大多与环境和人文出现,适应人们日常生活衍生出来的节日,从一小部分人倡导,到后来广为流传。[1]例如世界水日,时间眼日,315消费者保护节日,

1.先秦发生期。就节日风俗而言,许多节日元素早在远古时代已经出现了萌芽。流传至今的春节、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元素,先秦时代大部分已经形成,但当时的节日比较少,内容不够丰富,时间也不那么固定。节日习俗大都建立在原始崇拜基础上,信仰色彩浓厚。同时,节日大多是一些需要防范、禁忌的日子,如春节避山魈恶鬼,上已禊祓,端午划龙舟等。

2.汉代定型期。汉代,中国主要节日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都已基本定型。一方面,一些历史人物如屈原、介子推等成为某些节日的纪念人物,取代了原始崇拜和信仰,增强了节俗的人情味和真实感;另一方面,在节俗自身的发展中,一些风俗上升为礼俗,一些礼俗变为风俗,风俗和礼俗融为一体,被人们约定俗成地接受并沿袭下来。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首先,汉代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各地区风俗的融合,先秦时期的荆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吴越文化圈、齐鲁文化圈、秦文化圈等,到汉代逐渐融为一体,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对节日风俗的统一起了重要促进作用。其次,汉代节日定型与当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太初历”确立了以建寅月为岁首,打破了先秦时代的原始崇拜信仰,为节日风俗注入了新的活力

和生机。此外,汉代儒家独尊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节日风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许多节日礼俗大多可以在汉代找到它的源头。

3.魏晋南北朝融合期。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促进了节日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这种融合与发展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带来了节俗文化中那些杂技游艺成分,如骑射、蹴鞠等。二是宗教信仰与节日相结合,使节日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节日的传播和发展。道教讲究阴阳,以奇数为阳,节日中多取奇数,为吉利的象征,如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五月五日又叫天中节,体现阴阳均衡之意。十二月八日“腊八节”,佛教谓是日佛祖成道,制粥舍众,此传说传到民间以后,形成了吃腊八粥习俗。三是魏晋玄学和清谈之风对节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宴饮游乐方面,如高谈饮乐、诗酒风流等,为这一时期的节日风俗增加了新的内容。

4.唐宋高峰期。唐宋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节日文化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民俗节日从禁忌迷信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向礼仪性、娱乐性的方向发展,演变成为真正的良辰佳节。春节放爆竹原是一种驱鬼手段,此时变成了欢乐的象征;元宵节祭神灯火变成了游艺观灯活动;中秋节祭月变成了赏月;重阳节由登高避灾演变为秋游赏菊。在节日风俗的演变中,还增添了许多文化娱乐活动,如放风筝、拔河等等。节日内容日益丰富多彩,把节日民俗活动推向了高峰。

5.明清稳定期。唐宋以后,节日的发展比较平缓,辽、金、元时期,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习俗。明清时期,节日风俗出现了三种变化:一是更加讲究礼仪性和应酬性,如逢年过节,人们出于礼尚往来而互相拜访送礼。二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后,一些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节日风俗逐渐被人们所冷淡,如祭土地神习俗已不像先前那样受到重视。三是游乐性继续发展,如元宵节观灯,明代由宋代的5天增加到10天,昼市夜灯,热闹异常。满清入关以后,又增加了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秧歌、腰鼓等“百戏”活动。但从总体说来,这一时期的节日风俗没有太大的变化。三中国岁时节日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特点,主要表现为:

1.农业文化特色。中国岁时节日,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作物安排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表现了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这从以下节俗活动中可见一斑。元旦前后的立春节,看风云,占天候,预测年岁丰欠。二月惊蛰节令到来时,民间有预防虫害,预占收成的习俗。三月清明、谷雨前后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不少节日如蚕月(小清明)、踏青节、禹生日、麦王生日、龙王节、清明等节日活动都与祈求丰收有关。四月立夏的节俗活动大都是围绕各地生产特点进行的。五月盛夏之初,各种灾害较多,俗称为“恶月”,其节俗活动多与防病、除害有关。夏至许多地方有“祭田婆”、摘新谷荐祖习俗。六月正值三伏酷热季节,易染疾病,因此,许多习俗偏重于消夏抗暑活动,包含有爱护生产力的意义。六月六日天贶节,不少地方农民为保护耕田要祭祀谷神。七月七日乞巧节,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妇女乞巧习俗,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八月是一年中的收获季节,农民用新谷酬谢祖宗和家神。中秋节赏月、拜月、赏桂,有喜庆丰收的习俗。九月霜降节令,关系到来年生产的好坏,这一天各地有看晴雨、占收成的习俗。十月一日,一些地区农民庆祝牛王生日,广东有对牛不穿绳的“放闲”习俗,这是农闲之际向牛酬谢的表现,实际上是古代牛图腾崇拜风俗的遗留。十一月“冬至大如年”,农民有看雪

的习俗,所谓“一九雪,九九皆有雪”。大雪可冻杀害虫,来年农事丰稔。谚语“冬雪是麦被”,其含义即在于此。

2.讲究礼仪,风俗与礼俗相结合。每当重要节日来临,人们都要祭拜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如春节供奉祖宗牌位,寒食、清明扫墓,对待死者“事死如生”之礼在节日祭祖中得到集中体现。清明祭扫本来是民间风俗,唐玄宗时列入礼典,变成了礼俗。元宵节张灯风俗自汉代形成之后,历代都以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封建统治者对节日风俗的倡导,把风俗上升为礼俗,以礼仪教化人民,加速了节日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把节日纳入了封建礼教的轨道。

3.传承性与变异性相统一。中国节日具有民俗文化传承性与变异性的一般特点。节日一旦形成,便有一种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时社会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保留有古老习俗的影子,这是节日传承性的重要表现。中国节日文化根植于数千年的农业文化之中,民间流传下来的许多节日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很多习俗是从远古时代传承下来的,至今还为人们所接受,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节日风俗是一成不变的,相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节日风俗也会不断有所变化,有的遭淘汰,有的被更新,总的趋势是积极因素占优势地位,落后的陈规陋习不断被淘汰。如汉代以前上已节的禊祓习俗,魏晋以后变成了郊游活动。简言之,中国节日文化传承中有变异,变异中有发展,传承与变异相统一是中国节日的显著特点。

4.民族性与地区性。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在其他民族的地区也普遍流行。与此同时,汉族节日中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风俗,如春节在院内立灯笼杆,就是受了满族祭神杆的影响。节日中的许多游艺活动,如秋千、高跷、骑射、杂技等,原来都是少数民族的习俗。此外,由于各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因而节日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区性特点。除汉族节日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朝鲜族的“老人节”,傣族的“泼水节”,锡伯族的“西迁节”,彝族、白族、纳西族、布朗族的“火把节”,土家族的“七月会”,高山族的“丰收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特殊意义和习俗,与汉族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传统节日。中国节日的这种跨民族、跨地区的特征,是历史上民族节日风俗互相交流、融合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在这种广泛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内聚力,这也是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界及我国主要阳历节日

1月份1月1日:元旦1月6日:中国第13亿人口日1月第一个星期日:黑人日1月8日:周恩来逝世纪念日1月21日:列宁逝世纪念日

1月26日:国际海关日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国际麻风节)2月份2月2日:世界湿地日

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纪念日(1923)2月10日:国际气象节(1991)2月14日:西方情人节2月15日:中国12亿人口日(1995)2月19日:邓小平逝世纪念日(1997)2月21日:反对殖民制度斗争日(1949)2月21日:国际母语日(2000)

2月24日:第三世界青年日2月的最后一天: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

(2003)3月份3月1日:国际海豹日(1983)

3月3日:全国爱耳日(2000)3月5日:周恩来诞辰纪念日(1898)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1963)

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2000)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1910)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1925)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1979)3月14日:马克思逝世纪念日(1883)3月14日:国际警察日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3)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3月17日:国际航海日3月17日:中国国医节(1929)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3月21日: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1972)3月21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1966)3月21日:世界儿歌日世界诗歌日(1976)3月21日:世界睡眠日(2001)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复活节3月22日:世界水日(1993)3月23日:世界气象日(1960)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996)3月30日:巴勒斯坦国土日(1962)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全国中小学安全宣传教育日(1996)4月份4月1日:国际愚人节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4月7日:世界卫生日(1950)4月15日:非洲自由日

4月21日:全国企业家活动日(1994)4月22日:列宁诞辰纪念日(1870)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970)4月22日:世界法律日4月23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1995)4月24日: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1957)4月24日:亚非新闻工作者日

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1986)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2001)4月27日:联谊城日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第四个星期日:世界儿童日(1986)4月最后一个完整星期中的星期三:秘书节5月份5月1日:国际劳动节(1889)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5月4日:中国青年节(1939)5月4日:五四运动纪念日(1919)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1818)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1948)5月8日:世界微笑日5月第一周的星期二:世界哮喘日(1998)5月第二个星期六:世界高血压日(2005)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1914)5月12日:国际护士节(1912)5月15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1994)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国际咨询日)(1994)5月17日:世界电信日(1969)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1977)5月19日至21日

全国哀悼日(2008) 5月20日: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1990)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1990)5月20日:世界计量日(1999)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国际日(2000)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1990)5月25日:非洲解放日(1963)

5月26日: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1993)5月27日:上海解放日(1949)5月29日:国际维和人员日(2002)

5月30日:“五卅”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纪念日(1925)5月31日:世界无烟日(1988)6月份6月1日:国际儿童节(1949)6月1日:国际牛奶日(1961)6月4日:受侵略戕害的无辜儿童国

际日(1983)6月5日:世界环境日(1974)

6月6日:全国爱眼日(1996)6月11日:中国人口日(1974)6月12日:世界无童工日(2002)6月14日:世界献血日(2004)6月17日: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1995)6月20日:世界难民日(2001)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1934)

6月22日: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1948)6月23日:世界手球日6月25日:全国土地日(1991)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国际反毒品日)(1987)6月26日: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1987)

6月26日:国际宪章日(联合国宪章日)(1945)6月26日:支援酷刑受害者国际日(1997)7月份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1921)

7月1日:香港回归纪念日(1997)7月1日:亚洲30亿人口日(1988)7月2日:国际体育记者日

7月第一个星期六:国际合作节(国际合作社日)(1995)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1937)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987)7月11日:中国航海节7月26日:世界语创立日(1887)7月31日:非洲妇女日(1962)8月份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27)8月5日:恩格斯逝世纪念日(1895)8月6日:国际电影节(1932)

8月8日:全民健身日(1988)8月9日:世界土著居民国际日(1994)8月12日:国际青年日(1999)

8月13日:国际左撇子日(1976)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1945)8月22日:邓小平诞辰纪念日(1904)

8月23日:贩卖黑奴及其废除的国际纪念日8月26日:全国律师咨询日(1993)9月份9月1日:全国中小学开学日

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9月8日:国际新闻工作者日(1958)9月8日:世界扫盲日(1966)

9月9日:毛泽东逝世纪念日(1976)9月10日:中国教师节(1985)9月14日:世界清洁地球日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994)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1931)9月20日:全国爱牙日(1989)9月21日:国际和平日(1981)

9月22日:世界无车日(1998) 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民国防教育日(2001)9月21日:世界老年性痴呆宣传日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1980)9月第四个星期日:国际聋人节(1958)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心脏日(2000)

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海事日10月份10月1日:国庆节(1949)10月1日:国际音乐日(1980)

10月1日:国际老年人日(国际老人节)(1990)10月2日:国际和平与民主自由斗争日(1949)10月4日:世界动物日

10月5日:世界教师日(1944)10月第一个星期一:国际住房日(世界人居日)(1986)10月第一个星期一:国际建筑日(1985)10月第二个星期四:世界视觉日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1998)10月9日:世界邮政日(万国邮联日)(1969)

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心理健康日)(1992)

10月第二个星期三:减少自然灾害国际日(1990)10月11日:声援南非政治犯日10月11日:世界镇痛日(2004)

10月12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1949)10月13日:世界保健日(1950)

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1969)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白手杖节)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消灭贫穷国际日)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10月24日:联合国日

10月24日:世界发展宣传日(世界发展信息日)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1950)10月28日:关注男性生殖健康日

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10月31日:万圣节前夕11月份11月1日:植树造林日

11月6日:防止战争和武装冲突糟蹋环境国际日(2001)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1917)11月7日:世界美发日(World Hairdressing Day )11月7日:世界美容日(World Beauty Day)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11月9日: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日)11月12日:刘少奇逝世纪念日(1969)

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1866)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1995)11月16日:国际容忍日(国际宽容日)

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国际学生日)11月20日:非洲工业化日(1989)11月20日:国际儿童日11月21日:世界电视日11月21日:世界问候日(1973)11月24日:刘少奇诞辰纪念日(1898)11月25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1999)

11月25日:国际素食日(节)(1986)11月28日:恩格斯诞辰纪念日(1820)11月29日: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1977)

11月第四个星期四:美国感恩节12月份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1988)12月2日:废除奴隶制国际日(废除一切形式奴役世界日)

(1986)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1992)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2001)12月5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自愿人员国际日(1986)12月5日:世界弱能人士日(1990)12月7日:国际民航日(1994)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1935)12月9日:国际反腐败日(2004)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1950)12月11日:国际山岳日(2003)12月第二个星期日:

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1997)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日(1936)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1937)

12月15日:世界强化免疫日12月18日:国际移徙者日圣诞(2000)12月19日:联合国南南合作日(2004)

12月20日:澳门回归纪念日(1999)12月20日:国际人类团结日(2005)12月21日:国际篮球日(1891)

12月24日:平安夜12月25日:圣诞节12月26日:毛泽

东诞辰纪念日(1893)12月26日:节礼日

我国阴历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初二:春龙节(龙抬头) 三月初三:三月三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初八:腊八节腊月二十四小年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除夕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春节-- The Spring Festival 路神生日-- Magical birthday of road 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春龙节(龙抬头) -- The dragon saves spring (the dragon raises head) 寒食节

-- The cold food day is saved 清明节-- Qingming Festival 立夏节-- Beginning of

Summer is saved 端午节--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天贶节-- The day present saves

翻经节-- translates after festival 姑姑节-- the father's sister festival 火把节

-- Torch Festival 七夕节-- 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on 盂兰盆节-- The

jar orchid basin saves 中元节-- is hit by yuan of festival 鬼节-- spirit

festival 地藏节-- The field hides festival 中秋节-- The Mid-autumn Festival

重阳节-- Double Nineth Festival 祭祖节-- Offer a sacrifice to ancestors section

冬节-- Winter is saved 阔时节-- Broad season 腊八节--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is saved 小年-- Festival that falls on the 23rd or 24th of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除夕-- New Year's Eve

外国节日

一、美国1.元旦节(New Year's Day) 2.林肯诞辰(Abraham Lincoln's Birthday) 3.

圣瓦伦丁节(St. Valentine's Day )又称"情人节"(the lovers' day) 4. 华盛顿诞辰(George

Washington's Birthday)5.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 )6.复活节(Easter Day, Easter

Sunday)7.愚人节(April Fool's Day)8.母亲节(Mother's Day)9.阵亡烈士纪念日(Memorial

Day) 10.国旗日(National Flag Day)11.父亲节(Father's Day)12.国庆节(Independence

Day)13.劳动节(Labor Day)14.哥伦布日(Columbus Day)15.万圣节(Halloween;Eve of All

Saint's Day)16.万灵节(All Soul's Day)17.退伍军人节(Veterans Day)18. 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19.大选日(Election Day 20.。清教徒登陆纪念日(Forefather's Day)

21.圣诞节.(Christmas Day) 二、丹麦1,新年new year 2.忏悔节shrovetides

3.复活节Easter 4.愚人节fool's day 5.国际劳动节international labor day 6.一系列宗教节日a

series of religious holidays 7.宪法日constitutions dates 三、德国

1。圣诞节(weihnachten)2。元旦(neujahr)3。狂欢节(karneval/fasching/fastnacht)

4。复活节(ostern)5。国庆节(nationalfeiertag) 四、法国帝王节King festival

圣蜡节saints waxes festival 愚人节fool's day 劳动节和铃兰花节Labor Day and bell orchid

festival 法国国庆节French National Day 法国的大假France's paid annual leave 冥节deep

festivals 圣-喀德琳节saints - Germany Lin festival 圣诞节Christmas days 五,芬兰元旦节

1 月 1 日神灵节 1 月 6 日耶稣受难日和复活节 4 月五一节 4 月30 日- 5 月1 日耶稣升天日 5 月降灵节5 月或 6 月仲夏节 6 月万圣节11 月独立日1

2 月 6 日圣诞节12 月24-25 日节礼日12 月26 日

六、加拿大元旦:1月1日耶稣受难日:时间在复活节之前的那个星期五复活节次日:时间在复活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

维多利亚日:5月24日为女王诞辰纪念日,但放假日期为25日前的第一个星期一加拿大日:7月1日公民日:8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劳动节:9月1日,但放假日期为九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感恩节:10份的第二个星期一休战纪念日:11月11日为纪念二次世界大战中死难者

圣诞节:12月25日节礼日:12月26日七,挪威新年1月1日。棕榈主日复活节前的星期天。濯足节复活节前的星期四。。

耶稣受难日。复活节4月的第—个星期天。劳动节5月1日。耶稣升天节复活节40天以后的第一个星期四。独立日5月17日。

降灵节复活节后第七个星期日。圣诞节12月25日节礼日12月26日八,意大利1月1日元旦,亦称:新年(非宗教节日)1月6日

主显节,亦称显现节(宗教节日)2月14日情人节(民间习俗节)2月至3月狂欢节,亦称谢肉节(宗教节日)3月8日(三八妇女节)4月25日

意大利解放日(非宗教节日)5月1日(劳动节)5月(母亲节)

6月2日国庆节(非宗教节日)8月15日八月节(非宗教节日)11月2日

万圣节(宗教节日)12月25日圣诞节(宗教节日)九、英国新年,元旦New year 圣瓦伦丁节(情人节)Valentine's Day 愚人节Fool's day 耶稣受难日Jesus Good Friday 复活节Easter 复活节后的星期一After

Easter's Monday 耶稣升天节Jesus ascends to heaven the festival 五一劳动节51 Labor

Day 春假Spring vacation 母亲节Mother's Day 阵亡将士纪念日Died in battle the

officers and men commemoration day 美国独立纪念日American independent commemoration

day 夏季公假哥伦布日Columbus date 万圣节前夕Halloween 万圣节Hallomas/All saints'

day/Allhallomas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停战纪念日First, two world wars truce commemoration day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 圣诞节前夜Christmas day eve 圣诞节Christmas day 节礼日

十、希腊新年New year 主显节Plough monday 圣灰节Saint ash festival 复活节Easter

劳动节Labor Day 十月二十八日On October 28 圣诞节Christmas day 十一、新加坡农历春节

calendar Spring Festival 清明节Qingming Festival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中元节Festival of the fifteenth day 卫塞节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Health plug

国庆日(NATIONAL DAY )开斋节Lesser bairam 哈芝节Kazak iris festival 大宝森节Great

treasure woods festival 圣诞节Christmas day 耶稣受难节与复活节Jesus good Friday and

Easter 十二、新西兰新年New Year's Day 1月1日国庆节Waitangi Day 2月6日复活节Good

Friday 4月6日Easter Mondy 4月9日(2007年)澳新军团日ANZAC Day 4月25日女王诞辰日Queen's

Birthday 6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劳动节Labour Day 10月的第四个星期一圣诞节Christmas Day 12月25日节礼日

Boxing Day 12月26日每个地区还有不同的周年庆,比如Wellington Anniversary Day 1月的第四个星期一十三

澳大利亚1月1日是新年;1月27日:

国庆,为纪念白人进入澳大利亚的建国纪念日,(1788年,菲力浦船长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领地)但在一些州,也以接近周末的周一、周五作为国庆节假。

3月28日-3月31日:复活节,从28日耶稣受难日开始,为期4天4月17日为幸运星期五(Good Friday);4月25日:

澳纽兵团日,为纪念一战中被英国借派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军在土耳其

卡利波里半岛的决死登陆而设。6月9日:

女王诞生日,伊丽莎白女王生日,假日设在6月的第二个周一以便连休,只有西澳大利亚是9月29日。

11月第一个星期二,闻名世界的澳大利亚赛马——墨尔本杯大奖赛的举行日。12月25日圣诞节:Mary Christmas

12月26日:开盒节,打开圣诞所赠礼盒的日子,在南澳大利亚,成为“宣告节”。

在澳大利亚全国性的其他节日中,有两个节日特别受到广泛重视,一个是4月25日"恩沙克日"——澳大利亚军人节;另一个则是11月第一个星期二,闻名世界的澳大利亚赛马——墨尔本杯大奖赛的举行日。全国性赛马发源地墨尔本市将这一天列为公休日,届时,全国其他地区也停止工作,进行观马大赛。

十四印度·元旦1月1日·国庆节1月26日·独立纪念日8月15日·甘地逝世纪念日1月30日·宗教性节日·印度教灯节10月-11月·印度教十胜节9月-10月·印度教除十节5月-6月·伊斯兰教开斋节2月·伊斯兰教古尔邦节4月

·基督教复活节4月·基督教圣诞节12月25日·锡克教那纳克诞辰节11月·耆那教摩诃毗罗节每逢15年一度的3月举行

中国节日的小故事 中国节日故事的读后感

《中国节日的小故事中国节日故事的读后感》 摘要:中国节日故事的读后感一,”对此,我的回答是:“就算你已经睡着了,难道你就不会想想,在睡觉之前就对圣诞老人说一声圣诞快乐吗,所以为了人圣诞老人不再哭泣,不再流泪,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们自己做起每到圣诞节的时候,就对圣诞老人大声地说:“圣诞快乐”吧 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名叫《中国节日故事》,我津津有味地看起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的节日的由来。如: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的年节,便是为了祭拜灶神张单的;农历五月五的端午节便是为了纪念爱国人士屈原的…… 每一个国家和名族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水时节庆,这些节庆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我们往往可以由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节日中,看出他们的文化特色。例如:美国以基督教为主,圣诞节便是他们的重大节日之一;我国自古以佛教、道教为主,特别地,还有天后诞。 中国的节日几乎都包含了敬拜祖先、孝道或是仁爱的美德,这也是咱们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你想知道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你想知道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天后诞是怎么来的吗?那就去读读《中国节日故事》吧! 我爱《中国节日故事》,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相传古时候有个可怕的怪兽名字叫夕,平时隐居深山,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出来,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吃人。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老百姓忍无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爷。 灶王爷深知夕的厉害,自忖不是夕的对手,于是决定借腊月二十三回天宫述职的机会上天庭搬兵。可是玉皇大帝本着多一事少一事的态度不愿意管这件事,旁边的诸路神仙也都犯懒不愿意抻头。灶王爷就设法讨好玉帝,因为身上也没带礼物,只有随身带的几个糖瓜(我们都知道灶 王爷最爱吃糖瓜),就拿出来给玉帝吃,说是人间特产。你别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这么原 生态民俗的小吃他还真没吃过,结果一吃就把牙给粘住了。玉皇这个急呀,想着赶紧吧牙上的糖瓜弄下来咽下去。灶王爷趁这个时候跟玉帝说搬兵的事,玉帝这时候哪有心情管这个事呀,也不管灶王说什么,一概点头。你想他牙被粘住说不出来话呀。他点头那意思就是你说什么 都好,赶紧把这玩意给我弄下来是真的。灶王爷一看玉帝点头了,赶紧给玉帝端了杯热茶,趁

传统节日传说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突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走到僻静处时,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春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活似两盏灯笼。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断地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

中国传统节日读后感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绘画的水平也极高,而且风格多样。这套书请了当时的各方名家,比如《元宵节的故事》是励国仪先生画,典雅优美,宫室、器物、文饰这些背景与细节都画得妥帖自然。《中秋节的故事》是刘大为先生画,体现出中西画法的结合,他师承蒋兆和、李可染诸先生,在这本小绘本里也能看出中国画的前行的一点轨迹。《小年的故事》是朱成梁先生画,设色纷纭却不乱,有一种民间的热闹劲,但显得柔和灵巧。灶王节的懑戅赖皮被画得活灵活现,他的画面里还常添点动物,马呀,牛呀,猫呀,鸡呀,又有生活气息,又带着表情,像是这一出小戏的观众。《七夕的故事》是马得先生画,——构图空灵、取色淡雅、人物的神情画得极其生动可爱。哎,马得先生画得太好了,难以形容,看完了忍不住回头再看一遍。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传统节日的气氛,现在已经很淡了,除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现在的节日,早就变得没有了传统的味道。昨天中元节,可能很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过了。想想孩子们要在这样缺少传统底蕴的环境下长大,真是有点悲哀。记?我们小时候,中元节要给先人写包,一个个包写下来,就像给认得不认得的长者寄信一样。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聚在

阳台,虽然只有两个月饼,几串葡萄,不过举头望明月,那份情致最让人惦记。还有端午节,我们要染红壳鸭蛋,小孩子喜欢互相比谁的最硬,有人拿木头蛋染红了来比赛,所向无敌,不过最后还是被戳穿。现在的节日,除了钢铁森林般的城市,除了商家一波波的促销,剩下的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时候看看这套书,既心酸又欢乐,心酸那么多美好已经错过,孩子们,孩子的孩子们,以后可能很难有那样的快乐了。欢乐的是,可以就着书,和孩子?起分享儿时的记忆,可以让孩子们在那么传统的画面里,感受那些曾经的传统文化。小书8本,精致得紧,我最爱的,是朱新建,朱成梁两位先生的画,当然还有高马得,他的戏曲画是一绝,简直是国宝。看着画面,仿佛就回到了记忆里。

中国传统八大节日相关诗句和故事

节日相关的诗句和故事一、除夕 《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梦,挑灯夜未央。 二、春节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三、元宵节 《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清明节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宋)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五、端午节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浣溪沙·端午》 (宋)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六、七夕节 《七夕》(唐)杜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鹊桥仙》 (宋)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 (唐)徐凝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关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期-活动-和有关的诗歌)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汉族节日:端午节传说(中国传统节日)

汉族节日:端午节传说(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

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

中国传统节日小年故事_关于小年的历史典故

中国传统节日小年故事_关于小年的历史典 故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俗称"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那么,你知道哪些关于小年的故事呢?以下小编为大家一一介绍。 关于小年的故事一: 从前,有一个皇帝,嘴馋极了,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只要没吃过的都要尝尝。 这一天,他闲逛到村子里,遇见了一个漂亮姑娘。姑娘提着个篮子。"装的什么呀?"皇帝好奇地问。 姑娘打开篮子,哇,好大的枣糕呀! 皇帝吃过很多好东西,可就没吃过枣糕。他对姑娘说:"给我吃点儿吧,我是皇帝!" 姑娘微微一笑,把篮子递了过去。 皇帝狼吞虎咽,三口五口就把枣糕吃光了。吃完后打了个嗝儿:"啊呃,真好吃!" 接着,皇帝打起了坏主意:"我要把这姑娘带回皇宫,让她天天给我做枣糕吃!" 他对姑娘说:"你马上再给我做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做不出来,我就把你带走!" 姑娘听了,不慌不忙地说:"好!" 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冲着篮子一划。咦?热气腾腾,不多不少,正好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太神奇了! 皇帝还没明白过来。他见难不住姑娘,就耍赖让姑娘喂他吃。姑娘转过脸去不搭理他! 皇帝生气了,非要把姑娘带走。他伸手一抓······ 姑娘伸出手,一巴掌把皇帝打上了灶台,皇帝一下子贴到了墙头上。 这下坏了:皇帝想下来,可怎么也下不来。这一天,刚好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 "谁让你嘴馋!这回啊,别人坐着你站着,别人吃着你看着吧!"说完,姑娘驾起彩云飞上天去。贪吃的皇帝从此成了灶王爷。 从此以后,灶王爷就天天站在灶台边,看人家吃饭。 时间长了,人们觉得灶王爷怪可怜的--毕竟爱吃好东西也没什么错啊。于是,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大家就给灶王爷摆上好吃的,这叫做"祭灶"。 到了这一天,孩子们最高兴了,他们跟灶王爷一起吃枣糕、柿饼、核桃、糖饼、还有糖瓜。据说,过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要上天去跟玉皇大帝说说这一年来人间发生的事。他吃了糖瓜嘴巴甜,见了玉皇大帝,就只说人们的好话。 关于小年的故事二: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同时,在某些地方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不过笔者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古代男子在家中几乎是不下橱的,灶王爷天天在看着女士们下橱做饭,男士们几乎也见不到,上天后又怎么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饭店之类

传统节日课文二年级下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 2、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同节日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听词猜节日,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放鞭炮,拿红包(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节,公历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3、师小结:像这些风俗习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4、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把课文读熟,不重读,不漏字。 (4)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的节日。 2、学生自读课文。 3、汇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重点指导。 (3)指导识字: 翘舌音:传、舟、赏 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 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 4、开火车读生字。 三、送生字进课文,初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 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 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 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 怪物害怕得发抖。 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 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 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 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 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

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这就是元宵节。 ------------ “二月二,龙抬头。”传统风俗规定龙抬头的日子是“春龙节”,传说是这样讲的。 从前,黄河流域大旱三年。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黄河岸边屹立着龙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男人叫强娃,女人叫龙华。他们决定出发去找水,一位老人告诉他们,只有在金龙潭底部才能找到水源。带着勇气,强娃和龙华到了金龙潭底部。 他们挖了49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白石头的卵。那个卵快速旋转并突然变成了飞翔的白鸽。 然后,它变成了一位老人并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快到龙斧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一.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 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 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 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 怪物害怕得发抖。 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 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 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 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 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

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 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 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 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 这就是元宵节。 三.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 ”传统风俗规定龙抬头的日子是“春龙节”,传说是这样讲的。 从前,黄河流域大旱三年。 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黄河岸边屹立着龙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 男人叫强娃,女人叫龙华。 他们决定出发去找水,一位老人告诉他们,只有在金龙潭底部才能找到水源。 带着勇气,强娃和龙华到了金龙潭底部。 他们挖了49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白石头的卵。 那个卵快速旋转并突然变成了飞翔的白鸽。 然后,它变成了一位老人并对他们说: “亲爱的孩子们,快到龙斧山上,你们会在那里找到一把可以劈开山崖的斧头,水会从山中流出的。 ”说完,老人消失在了白烟之中。

中国传统节日的神话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神话故事 1.过年的传说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得很凶猛,一到除夕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里的人们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乡亲们又忙着收拾东西往深山里逃,这时,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对一老婆婆说:“只要你让我在这里住一晚,我就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2.元宵节的传说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

儿童睡前故事:九九重阳节传说

儿童睡前故事:九九重阳节传说 在很久以前,一条河里住着一个会让小动物生病的恶魔,每年的 九月九日他都会从河里出来,只要他一出现,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就会 生病,有一只小鹿和他的爸爸妈妈也都生病了,他的爸爸妈妈因为病 的太厉害所以死了,小鹿的病好了之后,他决定去找一个杀死恶魔的 办法,让他再也不能害小动物们。 小鹿问了很多小动物杀死恶魔的办法,大家都不知道,但是他没 有放弃,最后一只仙鹤告诉他在东方一座高山上,住着一条聪明的仙龙,仙龙会有办法,小鹿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的指引下, 终于找到那座高山,见到了仙龙。 小鹿把恶魔让小动物们生病的事情告诉仙龙后,仙龙就答应帮他,仙龙给了他一包茱萸[zhū yú]叶、一盅菊花酒和一把宝剑,还教给小 鹿杀死恶魔的办法,就让小鹿下山了。 茱萸 下山后小鹿把他学会的办法告诉了其他小动物,还分给每个小动 物一片茱萸[zhū yú]叶和一点菊花酒,让他们多找一些茱萸[z hū yú] 叶和菊花酒,然后都放到一座山上。 菊花酒 在九月初九,河里的恶魔又要出来伤害小动物了,当他飞过一座 高山,快到森林的时候远远的就闻到茱萸[zhū yú]叶和菊花酒的味道,他想看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香味,还把山上所有的茱萸[zhū yú]叶和 菊花酒都吃光喝光了,因为喝酒太多,恶魔喝醉了,这时候小鹿就用 仙龙给他的宝剑把恶魔给杀死了。 为了纪念小动物们取得的胜利,每年小动物们都会在9月9日重 阳节登高山,喝菊花酒。

实在找不到适合小朋友听的重阳节故事,所以根据典故自己改编的,希望小朋友能喜欢。 原版在这儿: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汝河,俗称南汝河,淮河支流洪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河南省泌阳县五峰山,流经遂平县、汝南县、平舆县、正阳县、新蔡县班台与小洪河汇流入大洪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个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毕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个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重阳节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导读课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整书阅读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南石家庄小学张涵文 书目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向孩子们讲述了八个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老传说。他们分别是《可怕的年》《宫女元宵》《化为灰烬的山》《流亡的诗人屈原》《牛郎和织女》《嫦娥仙子》《寻找先长费长房》《贪睡鬼与漏勺》。从这些故事中,孩子们可以了解与节日相关的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以及趣闻轶事。在书的最后,作者还贴心地奉上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例如:在春节如何包饺子,在元宵节如何制作灯笼,在清明节如何制作风筝……孩子们读完故事之后,能够领略到故事之外更为广阔的天地。 推荐版本:[法]纪尧姆.奥利芙著/何治泓绘阳光出版社2016年编译出版 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 建议课时:3课时(导读课、交流课、汇报课各1课时) 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阅读前观察封面,阅读目录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传说的阅读兴趣,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各个故事的人物,情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了解历史,获得心灵智慧的启迪。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灿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探寻研究,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了解,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一节走近传统节日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读前引导课 一,课程时长: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由来》这本书,了解重要的传统节日 2、初步学会看书的封面目录。运用思维导图了解故事人物,节日习俗,故事情节,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3、激发阅读这本书的兴趣,感受读书的快乐。 三,教学资料ppt 视频阅读材料,阅读单。 教学过程 一、猜图导入,理解“传统” 1、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白白身子圆溜溜,样子像个乒乓球,放在锅里煮一煮,全家吃它过十五。 学生猜出谜底:汤圆 课件分别出示春节(身着喜庆服装的小女孩手拉对联,旁边挂着一串大红鞭炮,脚下还撒落着金色的元宝)。端午节(秀色可餐的粽子)、中秋节(嫦娥手捧月饼)三幅画,谁能根据画面猜出它们表示的是什么节日?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这些节日是什么时间?教师补充指导。 评价:看来同学们在生活中很留心观察啊,这些节日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2、理解什么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那你知道传统节日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传统节日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节日传说故事: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除夕守岁,也叫“熬年”,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习俗。人们为什么要熬夜守岁呢?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模样狰狞,生性凶残,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叫“年”。传说中的年兽它什么都吃,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大活人。所以人们谈“年”色变。“年”一来,树木凋零,百草不生,天地一片灰暗;“年”一过,万物生长,花草遍地,天地一片繁荣。后来,人们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左右就跑到人群生活的地方纵情肆虐一次,而且一般都在天黑以后出现,等到鸡鸣破晓时,就返回深林中去了。人们虽然算准了“年”肆虐的时间,仍然没有消灭“年”的办法,所以人们只好把这恐怖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做“年关”,并且想出了一些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后把火熄灭,然后把家畜全都赶进圈里拴牢,再把院子的前后门都封好,最后一家人躲在屋子里吃“年夜饭”。由于这一夜,生死难料,所以这顿“年夜饭”也置办得更为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平安

地度过这一夜。这一晚谁也不敢睡觉,全都围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以防“年”兽的袭击,由此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的习俗,既表现出人们对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托的美好希望之意。 传统节日传说故事: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夜晚,坐在窗前望着星空,吟着苏轼的诗词,那玉盘似的银月照亮了夜。那轻柔淡雅却清亮如水的月光仿佛是天上的嫦娥透明而皎洁的纱裙。这勾起了一段中秋节的传说: 嫦娥在后羿射过日以后,和他结为了夫妻。一天,后羿向王母娘娘求得了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就可以上天成仙。 后羿射日的功夫令许多人大加赞赏,于是他有了许多徒弟,而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去。 一天,趁后羿不在,蓬蒙悄悄进入嫦娥的家里,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一气之下吞下了仙丹…… 嫦娥升了天,当了仙女。后羿回到家中,不见嫦娥,又听到侍女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又惊又气,想抓住罪人,可蓬蒙早跑了。 于是后羿又去追嫦娥住着的月亮,可他怎么也追不上。没办法,为了挂念嫦娥,就在嫦娥喜欢的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爱吃的蜜食水果,怀念着有月宫中的嫦娥。众人听说了嫦娥奔月成仙的故事,也纷纷摆上香案,在月光下向善良美丽的嫦娥祈求平安。从此,中秋节赏月拜月的习俗就流传开了。

节日里的小故事

节日里的小故事 清明节到了,一大早爸爸就叫醒了酣睡的我。 我睡眼惺忪极不情愿地起了床,心想上个坟干嘛 要起这么早?路上又没有多少人。可是一出门, 我傻眼了,路上车水马龙,堵得水泄不通,高速 路上的车像乌龟爬行般缓慢前行,过了好久,我 们才到墓地。 每逢清明雨纷纷。刚到墓地,雨点噼里啪啦落 了下来。一时间道路泥泞湿滑,步履艰难。我没 有下车,不耐烦地嚷嚷着要回家。爸爸严厉地说,清明节就是来祭祖的,还没有祭祖,怎么能回去? 只见爸爸从车上取下铁锹,从周围空地上挖了 些土,培在被雨水冲垮的坟头。看着漫天的大雨 和早已黏糊糊的泥土,我有点不情愿,但是还是 下了车,动手拔掉坟头乱蓬蓬的野草,雨水汗水中,我全身已经湿透了。 爸爸告诉我祭祖就是为了悼念祖先,让祖先在 坟里免受风吹日晒。民间有一句土话不能让祖坟

漏气,所以我们必须时不时修缮祖坟,给祖坟上培些新土,让祖先知道后人没有忘记他们,没有给他们丢脸,同时,祈求祖先的保佑,把坚强的家风传承下去,光耀门楣。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雨伞下,纸钱点燃了,缓缓的青烟升起,浇洒在坟前的清酒散发着香气,弥漫在我的周围,在渺渺的烟雾中看到那大大的耿字。熟悉的耿家名人在心中荡漾开来。我看见大司农耿寿昌正在宣传他的常平仓,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耿弇大呼:谁敢与我大战三百回合!唐代诗人耿湋挥笔写下:山遮魏阙路,日隐洛阳云。近代革命家耿飚在长征路上一心向党,勇往直前。未曾谋面的太爷爷一脸慈祥地看着我,饱经风霜的脸庞上写满了坚强。 一束白菊花被放在的坟墓前,挺立在风雨中。豆大的雨点砸在他们娇小的身躯上,那菊花鲜嫩而柔弱,如若敞开胸怀迎接暴雨,好像在说来吧来吧,我不怕你。可是去年放的菊花可能早已化作泥土,看不见了,然而,它象征的像菊花一样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故事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故事 ;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

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讲课教案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 绍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