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讲稿

学号:1110110014 姓名:于慧

诗人之死

----海子之死

1989年3月26日,当代杰出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促成海子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从一个丰富的多维度层面来理解海子自杀事件可能具有的原因,才是科学而明智的行为。我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究海子自杀事件的可能原因。

(1)爱情上的灾难

海子在爱情上充满不幸与灾难。海子诗歌《四姐妹》对于研究海子的爱情历程很重要。《四姐妹》这个标题实有所指,指的是海子所深爱而最终又离海子远去的四位女性。经研究,四姐妹第一个指的是诗人的初恋女友B,第二位是S,第三位是A,第四位有争议,燎原先生考证为P。海子的挚友西川曾说:“海子一生爱过四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子,更与他全部生命有关。海子与初恋女友B的恋情仅仅维持两年,分手的原因据海子父亲说是“女孩子的娘老子嫌我们家里穷”。初恋的夭折给海子带来巨大的心灵打击,海子甚至想到了死,他在1986年11月18日的日记中写到:“两年来的情感与烦闷的枷锁,在这两个星期以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与S姑娘的恋情只维持了3个月时间。A姑娘则很快另嫁他人。第四位是海子称之为“姐姐”的一位年岁较长且富有艺术修养的已婚女性,后海子又与她不得不分手。海子自杀之前的几天(即3月17日),海子单位教研室的同事们搞了一次聚餐,抑郁的海子喝醉了,第二天醒来后,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自己醉酒之后大约讲了许多原先与初恋情人B之间的事情,于是向同事询问,同事作了否定的回答,但尽管如此,海子还是深信不疑,觉得是对B的最大伤害,并且认为罪不可恕。几天后,当他敲开友人苇岸宿舍的门时第一句话就是:我差点死了。这一事件,许多人认为是海子几天后自杀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或者导火索。

由以上事件可以推测,这件在常人看来本不可能成为事端的“小事”,在海子心目中却掀起了滔天波澜。对于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甚至看起来有几分“邋遢与猥琐”,性情如女一般内向、敏感、柔弱,带着自卑,还有浓重的自恋倾向的海子来说,这四次没有结果的爱情在海子生命中带来大大小小的灾难,使海子在诗歌中带有悲观绝望的死亡意识。

(2)同行诗友的中伤

诗人孤独痛苦的心灵与崇高辉煌的理想多么渴望有来自人间真诚的理解抚慰与激赏,写道“我背负一片不可测量的废墟/四周是深渊,看不见底/我多么期望,我的内部有人呼应/又有谁在/我在天空深处/高声询问/谁在?”(《太阳·弥赛亚》)这种他期望得到的呼应,一方面来自人类诗歌史上一些与他有精神同构的诗人,如兰波、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等“为诗殉道”的“诗歌烈士”。另一方面,这种呼应在现实生活中应者寥寥,仅仅为西川、骆一禾等知己的理解,更多的不是呼应,而是来自同行诗友间直接间接的阴暗批判攻讦与中伤,他们无情地伤害了脆弱敏感善良的海子。例如,在1987年的北京西山会议上,就有诗歌同行对他的诗歌大加鞭挞。海子隶属的民间诗歌组织“幸存者俱乐部”的“领导级”成员多多对海子进行无情攻击,指责他“写长诗是犯了一个时代性的错误,并且把它的诗贬得一无是处”’海子为此在好友骆一禾面前痛哭一场。诗人尚仲敏对海子长诗毫无根据的无情批判更令海子受到伤害。海子后道:“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祖国(或以梦为马)》)。

正因为如此,海子的生命注定是孤独痛苦的。

(3)自杀情结

西川等人认为海子是一个具有自杀情结的人。

海子曾多次谈到自己的死亡,他在1986年的日记中写道:“我差一点自杀了,我已经沉下海水,或许已经焚化,父母兄弟仍在痛苦,别人仍在惊异鄙视······但那是另一个我——另一具尸体,那不是我,我坦然写下这句话:他死了,我曾以多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下来了,我——一个更坚强的他活下来了。我第一次体会到强者的尊严、幸福与神圣······我体会到生与死的两副面孔······在我的身上在我的诗中我被多次撕裂。”从中可以看到生与死一直是海子激烈搏斗与深刻思考的问题。他诗歌中绵延的死亡意识正是他对生死问题沉重思考的形象化表达形式与过程。费尔巴哈说:“死亡是我们获得存在的知识的工具:死亡确实显现了存在的根由,唯有它才喷射出本质的火焰,存在只有在死亡中显现。”海子诗歌处处喷射出这种死亡“本质的火焰”,正是由于这种死亡意识,海子诗歌才切近了生命的本质。

(4)崇高写作理想的毁灭

海子是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亦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主义者。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选择永恒的事业”(《祖国(或以梦为马)》),海子不满足于做一个只写“小诗”的“诗歌王子”,他一心向往着成为写作“大诗”的诗歌之王,像但丁和歌德那样。他说:“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夜色》)。他具体表述了自己的诗歌宏愿:“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他正是这样一位英雄的理想主义者。可是,80年代是一个多元并存、鱼龙混杂的时代,既有启蒙主义思想、理想主义旗帜,又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其发展的大趋势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环逐渐消失,人们普遍对物质趋之若鹜。海子想树立英雄主义旗帜,企图以诗歌担当起拯救人类的重任,这是个人与整个社会潮流的一次勇敢抗争,结局无疑是尴尬的,海子的理想无疑有几份堂诘诃德的色彩。

有一次,海子到昌平的一家酒馆对老板说:“我可以给你朗诵一首诗,你能给我酒喝吗?”老板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要朗诵你的诗了。”海子纯洁美好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轻轻一触就如肥皂泡一般破灭。后来海子亦清醒认识到此点:“他(笔者注:指太阳也指人类之父)只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和我一样。知之不可而为之是英雄们的本性,海子更是坚韧而不合时宜地固守自己的理想,他宁愿以自己年轻的生命来践履以至殉身他孜孜以求的理想。”

海子在自杀之前的几封遗书非常值得关注,燎原先生的修订本《海子评传》中收录了海子自杀前的七封遗书。

在七封遗书中,可以看出海子意识的谵(zhan)迷,按照海子好友骆一禾的表述是这样的形态:“思维混乱、头疼、幻听、耳鸣的征兆,伴有间或的吐血和烂肺了的幻觉。”这种症状可以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骆一禾所解释的:“这是脑力使用过度以后脑损伤的症状,可以说是脑痉挛(jìng luán)罢。”骆一禾认为这是天才诗人用脑过度导致的“脑内伤”,具有普遍规律性,认为和凡高、雪莱、叶赛宁等的自杀及荷尔德林、尼采、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的疯痴具有相同的性质。官方给海子的死亡鉴定书是“精神分裂症”,这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认为海子自杀主要源于“精神分裂症”。骆一禾的观点则否定了这种看法。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赞同骆一禾过于乐观的答案。其实,如果仔细分析海子七封遗书的文本内容,其由于练气功而走火入魔导致的精神错乱的精神特征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写于3月24日与25日的前五封遗书,如:“我的所有行为都是因暴徒常远残暴地揭开我的心眼或耳神通引起的.然后,

他和孙舸(ge)又对我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听幻觉折磨”等。这种错乱的精神状态也可以说是导致海子自杀的一个潜在因素。

从开始写诗的那天起,海子就试图用自己的诗歌来解释哈姆莱特追问的这个古老而艰巨的哲学命题,他是一个爱较真的孩子,活着还是死去,他思考得很深刻。面对死亡,敏感的海子一定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们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而正是这些东西与那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有着相通的灵犀。在海子的诗中,“死亡”意象反复出现:死亡与农业,死亡与泥土,死亡与天堂、鲜血、尸体等,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蜜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春天,十个海子》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海子的头脑中分裂为若干个海子,最后整理为十个海子与一个海子的较量:在春天光明的景色中,十个海子复活了,而那个野蛮而悲伤,为理想复仇的海子却在长久地沉睡。十个海子叫不醒一个海子,这个海子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他热爱的,精心打造的乡村乌托邦已变成空虚而寒冷的,他的理想彻底破灭了。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升起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埋的很深

--《黑夜的献诗》曾经演绎过春华秋实的戏剧,而此时已失去了往日光彩,是被荒置的,寒冷的,而黑夜正是在此时从大地的内部升起。在海子看来,大地具有母性的宽容、博大,而白昼背面的黑夜才是大地内部特有的孤独,只有海子能够进入的一种孤独。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海子给我们留下了他最认真、最严肃、最深刻、最全面的思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 “和每一个朋友通信”。海子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

海子死了,他的死是毁灭,然而并非一切毁灭都消极沉沦。海子以其一己之死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站在宇宙的边缘承担起人类整体面临有限时空时的尴尬与无奈。他的死不仅是对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重生观念的反叛,也是对人类自身自然生命法则的严峻挑战。他以化复杂为简单的行为话语使人类之死真正迈进了哲学的殿堂,并以神圣的理性之光烛照万物。

海子的诗也许未能成就永恒,但他的诗性之死却是人性世界中又一轮高悬的太阳。当然,在这里我无意于赞美自我放弃的行为本身,只是这种自觉行为背后张扬的人性显示着一个伟大的事实:人类从动物界中跳出来,并跳脱得更为干净、纯粹。这将使人类自身更为自豪也更为自由地行走在生死间这一短暂而漫长的行程中,并向着更光辉的人性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