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对长三角区域的界定
我国学者张佑林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发展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损耗,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行政壁垒,从而保证本区域内部分工科学、运转有序和合作共赢,使整个区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外更具竞争力。
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在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长江三角洲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2008年国务院将长三角扩大到江苏、浙江全省和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以上海为龙头的22个城市,除上海外,还包括另外21个城市:
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盐城淮安
浙江省:杭州宁波衢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金华台州
安徽省:合肥马鞍山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土地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却创造了18.7%的
gdp、22%的全国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在这片中国最富饶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逐步形成:除了上海和苏锡杭外,为”长三角”经济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也极具竞争力。
2010年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8个”长三角”县市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也吸引了众多外企外资的目光。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超过1500亿美元,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给出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而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将会带动”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接轨上海,实现共赢,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各地政府的共识。
三、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长江三角洲在港口、机场等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存在强烈的地方化特点,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配合,重复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
如在港口建设方面,上海提出建设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一体化巨型港口系统。
而宁波北仑港原本是为上海准备的,上
海却不利用北仑港,重新建设了一个洋山港。
两个港口相比,北仑港受台风的影响比较小,吃水深度也要比洋山港深,同时,建设成本也远小于洋山港,这种恶性竞争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二)产业结构趋同
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障碍。
通过计算2008年各省市各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例,可以看出这一点,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看出,在16个重要行业中,江苏和上海各产业产值在前10位的行业有6个相同,浙江和上海在前10位的也有6个相同,而浙江和江苏则有7个相同,产业趋同现象可见一斑。
另外,根据联合国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相似系数计算法,通过计算得出2001-2005年的工业部门结构相似系数,如表2所示:由表2可看出,2005年,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2,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67,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竟高达0.90。
这表明三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江苏与浙江的产业结构更是高度趋同。
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是生产的产品都相同,于是各地为了自身利益而割据一方,使外地商品难以进入本地市场,阻碍了市场竞争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区域内法制法规不一致
长三角区域都有自己特殊的制度环境以及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这就造成长三角区域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不完全相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以及制度变迁的起点也
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在江苏免检的产品,到了长三角其他省市还要再检验,甚至在同一省内,这座城市的免检产品进入其他城市还要从头到尾再检验,长三角各区产品检测的程序、方法不一致,跨地区销售产品要多次检测,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再如少数地方仍存在地方税费、人才、技术流动等限制。
四、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议
(一)建立及时高效的对话磋商机制
长三角地区已经面临许多重大的区域性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及重复建设等问题,在对话磋商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比较理性的选择就是不作为,最具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太湖悲剧”。
因此,应对新形势下各种重大的区域性问题,需要长三角区域各级政府能够切实建立及时高效的问题磋商机制,加强对话。
例如,可考虑设立区域规划与产业协调委员会、重大基础设施开发管理委员会、太湖流域环境保护与治理委员会等专业或综合职能管理机构,通过赋权,使这些跨区域的管理机构,能迅速处理区域内的重大问题和矛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二)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区域利益分配问题是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所在。
地区间的利益协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来调节。
首先,要建立和发展横向的组织协调机构,以减少经济活动摩擦,降低交易成本。
积极鼓励区域内各地区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跨地区互补互动式发展,促进区
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其次,要加快各地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的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利益调节中的主导作用,弱化区域利益调节中的行政干预手段;最后,要逐步打破地方利益主体、经济主体和管理主体”三位一体”的传统格局,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调控行为。
(三)建立区域法律资源共享机制
建立长三角区域相互认可的法律资源共享机制,是解决目前长三角区域政策法规不统一的重要手段。
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制定三省市共同认可的政策法规,以形成区域内部平等的竞争环境。
可考虑颁布《长三角区域协调管理法》,设立跨地区的长三角地区法院等,区域内如有城市违反区域法规,应根据规定,由各城市联合制裁,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做到统一执法。
在全国统一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的指导下,逐步完善长三角区域内各地区的政策法规,最终实现区域法律的相互认可与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德忠,吴琳,吴晓曦.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缘起、发展与缺陷[j].商业研究,2009(2)
[2]曹光杰.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探讨[j].商业研究,2006(5)
[3]高鹏.从科学发展观视角重新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4]王林.关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情况的调研报告[j].
现代经济信息,2009(22)
[5]陈建军,陈国亮.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效应与展望[j].南通大学学报,2009(5)
[6]孙振华.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竞争制度创新研究[j].今日科苑,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