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商业景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商业景观

摘要:本文通过对商业地产的发展概况的介绍,探索商业景观的发展方向,景观设计师在商业地产项目中的主要承担的职能及设计过程中的突破点,从商业业态结构、消费心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商业景观空间营造的要点和处理策略。

关键语:商业景观业态场地策略消费打造

引言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行业,景观设计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国内不同地产类型的派生,商业地产一跃由主宅、办公、旅游的附属成为日益独立并蓬勃发展的地产品类,从城市综合体的局部到步行商业街区的稠密系统再到功能齐备的购物中心,商业景观以幻化不同的形态和方式,重塑一个城市的面貌。

一、发展情况

上个世纪初以纽约第五大道为代表开启的城市框架下的中央商业街区,日本新宿大街、上海南京路等即完全地拉开了现代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帷幕,八、九十年代的韩国明洞大街、深圳东门老街、广州北京路等是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下形成一派繁华的商业景象,很多地方重塑造“步行街”从而提升用区域品质、塑造城市形象,踏入零零年代初由于城市用地资源紧张、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新兴的“商业地产造城运动”的必然驱动,出现大量的购物中心,如:香港朗毫坊、广州天河城、深圳西武百货、万象城等,这些商业体业态齐全、复合度高,需要交通功能配套集中和完善的商业集散广场,与此同时,购物中心亦从最初单一的超大容量建筑室内空间类型衍生出以"购物公园"为模板的多种形式,如:日本六本木山庄、大坂难波公园(Namba Parks)、深圳COCO Parks等,商业空间具有内外穿插感,丰富的纵向行走体验,利用有限的用地资源打造户外空间,突破原有的商业格局,使户外空间本身成为承载各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体,成为一个“文化消费”的场所,而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水游城、成都宽窄巷、深圳欢乐海岸,利用地段的先天资源注入文脉、地脉因素重塑主题的商业模式,业态上餐饮、娱乐的比例增大,以“水游城”为例,购物和娱乐的用地面积比为:50:50,场地的“文化媒体传播”及“亲历其境”方面的功能需求尤为突出。主题式商业打造又促进了竞争差异化,树立品牌个性推动商业持续“旺场”。近年郊区化、城市多核心、网络购物的兴起对传统的商业业态产生了冲击,这又将为商业景观的打造提出怎样的挑战?

纵观商业地产的发展,商业用地的职能从单纯的吸引顾客发展成对步行者的关怀以至成为社会活动中心,体现了环境拥有者的经济实力,加强使用人群的环境认同感,感受“自我”的存在,商业场所成为“体验中心”,而购物休闲活动本身就是城市生活的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线。

二、商业景观设计

商业景观是建筑商业体的组成部分,可看作是店面的外廊;商业中庭的延伸;买场外部的功能集散场所或者直接就是商业展销活动的载体(如:商业改造景观、古街修复、贸易码头等)。

商业景观的打造,目标可以很宏大,但其归属目的就是场所能够促成商品交易和商业活动的进行,行内通行的一句话:“商业地产的本质就在于商业,得商业者得天下”——商业问题正是项目打造的“题眼”,这一特质决定了商业景观设计不能单纯地从空间形态方面着手;商业景观等同于纯粹的户外自然空间,它的目的性明确,要求场地运作效率高,设施功能非单一化,价值链上除了开发商、消费者还包括经营者和投资者,每个参与者都有自身的

考虑和需求,设计师不是承担市场压力的核心,而是要权衡、消化各方面问题输出答案、将商业问题物化的枢纽。在设计过程中应从商业业态结构、场地的均好性、消费行为心理的层面去分析和定位项目,这也是商业景观项目操作区别于其他项目的特质。

目前商业地产进入了商业经营规划先于建筑格局规划的理性阶段,景观设计与商业建筑体并时考虑的方式进行打造成为主要的趋势,——往上渗透于宏观的规划立项环节:充分了解区位环境、区域规划、建筑格局情况等因素,把握好项目的基调与方向;向下渗透到可行性景观空间的组合:配合不同业态分布的功能区域、有价值的交通流线分布、配套绿化及设施的设置,景观设计师可能要兼负“策划参谋”的角色介入到项目设计,对景观场地活动进行调研与的策划建议,使项目的打造目标更明确、投资重点明晰从而避免建设成本的错误投放并减低场地设计的重大修改,保证各实施细节与整体形象的一致,进而填补活动策划与硬件实施之间的断层。

“设计师可以通过环境塑造,积极引导其中有意义的事件发生……”这正是在商业景观设计过程与策划活动内容紧密契合的关键环节。区位效应就是“大气候”;场地是活动的“容器”;设施为活动提供“机会”,场所营造就是关注商业活动序列的展开,就如故事的剧本创作,是物化创作的重要前提,“道具”的布置即能促发“故事”的产生,缺乏主题理念的商业景观即缺乏灵魂,项目的竞争力大打折扣,设计细节也难以贯彻。在城市的大型购物中心,一般寿命周期只有20年,将如何上演好这一台“戏”?购物行为即将退而成为故事的背景,多样性的生活场景取代了单纯的货币交换,商业场所成为市民生活记忆的重要载体,景观师对活动策划、区域可识别性、场所感的营造,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三、商业景观空间策略

商业景观空间的打造并非设计师灵感乍现的肆意创作,需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进行环境营造,在项目前期需要从景观师的角度上做好现场调查,以图、表、数据场地分析、记录的方式整理出《街道笔记》、《活动需求问卷》、《形象策略》等的内部工作指导文件,对于设计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指导作用。

房地产景观认为景观空间不是商家最终要销售的“产品”,而是商业活动过程中的“赠品”,而商业地产对物业更多是一种持有的状态,场地销售的主要是“服务”,相对于商铺的“得房率”更关注的是商业活动共享场所的创造。“……强调人与商品或有偿服务的交流与互动。”如何吸引、输送、留住消费者?是商业场所运营共同关心的问题,空间打造亦围绕这着这一问题展开。

“金角,银边,草皮肚。”就空间而言,设计师一般会把精力放在空间形态较为为开阔的“节点”上,因为节点的辐射力大,空间灵性活高,也就成为商业用地的“金角”,然而,商业景观还有一道易被忽略的“金边”,就是建筑立面与人行街道的边界,这个带状空间一般是沿商业经营的建筑根部外延的区域,这个狭长的“收口”处,是商业人群在行走和使用率最高的部分,商业价值很高,人们以步行的速度无意识的视线关注机会很多,户内餐厅、茶座外延也在此处。消费者一般有,三种注意的行为表现——“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其中,后者是不需要意识努力的注意,表现为大量的重复性消费活动”。调查表明,市中心商业体流经的人群32%非消费顾客,而一些地铁上盖物业比例会更大一些。以香港太古城中心为例,非假日人流量达七万,其中,上班的流经人群已突破人数总量的一半以上,而节假日的人群达到十五万,真正有目的购买行为的人群也仅占43%左右,这就说明至少有一半的人群是“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的潜在顾客,商业景观场地就是激发人群的产生注意。在市区街道用地紧缺、污染较大的情况下,可以紧密结合室内一层的业态布局进行考虑——可以是活跃的带状水景;序列感强烈的点状小品,抬高的平台设施;也可以是减弱处理的铺装边线或是优雅的绿化点缀,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段需要细节把控到位并“舍本”打造的空间,能有效的把流动的人群“吸”进消费目标地。

注意对象不仅限于商品信息,更多的是提供各种有导向活动,使消费者在活动的参与中对环境内的质量和档次产生信任感,同时在这种心理感知下加深对场所的印象。例如:杂技表演、街头极限运动演示、仪式的举办。这就要求商业景观广场空间功能转换弹性大,空间适应力强、复合性高,即设立非特定功能空间,为环境中进行各种活动提供可能性。固定设施尽量减少,可应用移动隔离柱、移动花钵、树池、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