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铅锌矿尾矿库周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与防治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东市铅锌矿尾矿库周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与防治
对策
摘要:通过对丹东市铅锌矿尾矿库周边地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并利用调查数据,参考国际、国内标准进行评价,掌握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污染防治对策。
关健词:铅锌矿;尾矿库;土壤;重金属;污染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铅锌矿是丹东地区主要矿产之一,主要分布于凤城青城子、刘家河、爱阳至宽甸大金坑、张家堡、青山沟一带。有大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6处,矿点及矿化点81处。保有资源储量铅13.64万t,锌13.16万t。铅锌矿的环境污染因素主要是采矿废石、选矿尾矿、废渣、废液等,其中含有铅、锌、砷等重金属元素和残留的选矿药剂,在其堆放或排放过程中,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也可能会造成矿区及周边地区的土壤、大气、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1 基本调查[1]
本次土壤调查主要选取丹东地区4家铅锌矿尾矿库周边地区。调查面积为0.953km2,共布设点位42个,其中调查点位36个,对照点位6个。每个点位采集表层0~20cm垂直混合土壤样品。监测项目为镉、汞、铅、铬、铜、锌、镍、锰、钒等9项重金属元素与砷、硒等2项类重金属元素,共11项,共获得监测数据462个。
2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2]
2.1 评价方法
2.2 评价标准及分级
根据pip的大小,可将土壤污染程度划分为5级,评价标准及评价分级见表1与表2。
2.3 污染现状评价结果[3]
丹东市铅锌矿尾矿库周边地区土壤元素中镉、汞、铬、铜、镍、硒、钒、锰等8种元素测定值均达到《重点区域土壤污染评价参考值(除蔬菜地外)》的要求,污染等级为ⅰ级,评价结果为无污染。砷、铅、锌3种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具体如下:36个调查点位中(详见表3),砷有11个点位超标,其中2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ⅱ级,轻微污染;2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ⅲ级,轻度污染;1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ⅳ级,中度污染;6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ⅴ级,重度污染。其余25个点位砷的污染等级为ⅰ级,评价结果为无污染。铅有7个点位超标,其中1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ⅱ级,轻微污染;3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ⅲ级,轻度污染;2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ⅳ级,中度污染;1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ⅴ级,重度污染。其余29个点位铅的污染等级为ⅰ级,评价结果为无污染。锌有3个点位超标,污染等级均为ⅱ级,轻微污染。其余33个点位锌的污染等级为ⅰ级,评价结果为无污染,详见表3。
6个对照点位中,有5个点位11项元素测定值全部达到《重点
区域土壤污染评价参考值(除蔬菜地外)》的要求,污染等级为ⅰ级,无污染。另1个点位砷的污染等级为ⅴ级,重度污染、铅的污染等级为ⅱ级,轻微污染,其余9项元素污染等级为ⅰ级,无污染。对照点位中砷和铅出现超标,说明调查区域内2项元素的本底值较高。
3 污染防治对策
土壤中的重金属长期停留和积累在环境中,无法彻底清除[4]。根据丹东现有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结合丹东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污染防治措施:
3.1应调整产业结构
矿山生产应从粗犷生产方式向深加工、精加工的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回收率,争取一矿多选。
3.2提高废渣综合利用率
特别是提高硼泥等尾矿渣综合利用,对伴生矿进行复选,减少污染。
3.3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矿石采选过程中的粉尘和废水染物排放
量
减少对周围环境土壤的污染。
3.4加强矿区生态保护
全部矿山采选必须制定并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植被保护措施、动物保护措施、矿石回填等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措施,最大
程度减轻对周围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3.5加强环境监管
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铅锌采选企业必须依法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环保部门要定期对现有铅锌采选企业执行环保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达不到排放标准或超过排放总量的企业由当地政府责令停产治理,治理后仍不达标的,应予以关停。
4 结语
丹东市矿产资源具有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地分布较集中、成矿地质条件良好、伴生矿产多等特点。根据丹东市矿山环境保护现状和矿产资源规划,如果切实实施所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可有效解决采矿区的污水、粉尘和固废污染和区域生态破坏问题,有效减缓重点采矿及周边地区的铅、锌砷污染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丹东市土壤调查报告[c].2011.
[2]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s].2008.
[3]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技术规定[s].2011.
[4]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j].生态学杂志,2011,30(5)889-896.
作者简介:张海波(1971-),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