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论文保护文物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从“洛阳模式”和“洛阳方式”
看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王梦(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本文分析了洛阳市55年来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经验与教训,对著名的“洛阳模式”提出了新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认识基础和理论体系,提出文化遗产保护三阶段论和滞后与补偿理论;指出今后2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加速阶段,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同时针对中国目前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严峻局面,根据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理论的三阶段论、滞后论和补偿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洛阳城市发展遗址保护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有着4000多年城市展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的洛阳,之所以成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享誉中外的古都,正因为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了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以及邙山陵墓群等6处大型遗址,密度之高、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一、洛阳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简介
众所周知,洛阳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文化丰富的古都,而且还是中国1949年以后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在洛阳安排了十几个大型工业项目,从这时开始,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凸显出了出来。洛阳城市面积55年来扩大了十余倍,人口已经从1949年的10万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万(2020年计划发展到300万)。55年来,洛阳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大遗址保护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注意。洛阳市20世纪50年代第一期城市规划,在中央政府的直接关注下,“远离旧城建新城”,曾经被认为创造了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洛阳模式”,是著名的大遗址保护和城市规划的典范,被写入多种大学教科书和文集中,这也是因为当时的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先生坚持必须保护古代大遗址,不能在遗址所在的西工区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
当时为了保护各种遗迹,还闹出了不少奇闻轶事。其中,洛阳铲是中国在基本建设中进行考古勘探广泛使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50多年来,逐渐在全国普遍使用,为新中国的考古勘探发挥了很大作用,美名传播于世界。然而,洛阳铲本是洛阳的盗墓者于1920年代发明的一种半圆形铲状的能够将地下的土带上来的打洞工具,用以勘探地下有无古墓。根据洛阳古代艺术馆馆长赵振华的调查,洛阳铲的发明者是以盗古墓为生的洛阳邙山马坡村村民李鸭子。洛阳铲发明后,从根本上改变了盲目盗墓的状态,极大地提高了盗墓效率,洛阳迅速形成盗墓狂潮。在中国古墓葬最集中的地区——
—洛阳邙山一带,周围几十个村庄,几乎村村盗墓。1930年、1947年,曾经两次出现盗墓高潮,邙山上每天公开盗墓者达上万人,卖各种吃喝的小贩在现场提供服务,熙熙攘攘,几乎形成大规模集市。洛阳的盗墓者在长期盗墓活动中,对洛阳铲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铲子带上来的土的颜色、形状,不但可以发现古墓,而且可以准确地判断古墓的年代。早在1928年,洛阳铲的功用就引起了考古学家卫聚贤的注意,运用于考古钻探。但是洛阳铲在基本建设中大规模使用,还是在1953年洛阳工业区的厂址勘探中。
由于洛阳工业区在洛阳这样一个著名古都建设,地下古墓葬极多,古墓勘探成为洛阳基本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从1953年11月到1955年3月,洛阳涧西工业区进行了长达16个月的探墓工作。刚开始时,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用钻探机勘探,但是打了许多洞后,发现效果不理想。于是决定使用洛阳铲。根据苏远回忆录,拖拉机厂筹备处派人在邙山一带寻找会使用洛阳铲的人。由于建国后洛阳市政府严厉打击了盗墓行为,逮捕了一些盗墓者,因此村民有顾虑,开始时很难找到会使用洛阳铲的人,连村长也是一问三不知。后来拖拉机厂筹备处得知,洛阳监狱里关着两个著名的盗墓能手,邙山马坡村村民马兴旺、马海旺兄弟俩,刚刚被判了三年徒刑。拖拉机厂筹备处辗转找到洛阳市公安局局长李冲舟,经向洛阳市委书记李立请示,将马兴旺、马海旺兄弟俩交给拖拉机厂筹备处,戴罪立功。拖拉机厂筹备处在唐屯(当时座落在拖拉机厂厂址上)前古庙里成立探墓指挥部,聘用马兴旺、马海旺兄弟为技术员,指挥从周围村庄临时招募的一百多青年农民,开始勘探古墓。监狱里的犯人摇身一变成了技术员,立即作为一件稀奇的事情传遍洛阳。没几天,马坡村支书、洛阳缠河区副区长等又介绍来三百多会使用洛阳铲的村民。后来随着古墓的大量发现,勘探规模不断扩大,于是就由缠河区干部带队,组织邙山上马坡、塔湾两个乡的上千名探墓农民参加勘探,并且找来了多位会打造洛阳铲的人,在现场设立了打造、修理洛阳铲的铁匠炉。
洛阳工业区的古墓勘探工作,堪称基本建设史、考古发掘史上的奇观。直到现在,当事人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的热闹场面。工地上的探墓工,最多时达到1226人,加上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还有附近村庄许多看热闹的村民,妇女儿童,工地每天有数千上万人,场面壮观。探孔达到几百万个,历时16个月。参加人员之多,探孔之多,时间之长,在洛阳基本建设史、考古勘探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中国基本建设史、考古勘探史上,恐怕也是极其罕见的。
二、“洛阳模式”与“洛阳方式”
在50年代洛阳市第一期城市规划中,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贯彻郑振铎先生的意图,而是将西工大遗址区作为洛阳市中心区来规划。只按照当时的城市公园规划要求,在西南角安排了很小一块公园用地(其面积与当时各个工业城市规划的公园面积并没有多大区别),而将其他绝大部分地块都规划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因此,在五六十年代,在西工区几乎摆满了工业项目和城市建设项目,结果造成了周代王城和隋唐东都城遗址被破坏的沉痛教训。比如,在西工区中心就是东周王城遗址,虽然绝大多数被现代建筑所覆盖,在遗址遭破坏严重的情况下,近年来仍有“天子驾六”等大型车马坑、“亚”字型、“中”字型大型墓葬以及大型宫室建筑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不难想象在已经被破坏的部分还有多少我们已经永远失去的宝贵财富。因此,“洛阳模式”(即洛阳市50年代第一期规划)实际上是在社
经济生活48
《当代经济》2010年12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