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2011-20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学概论》课程大纲

(复旦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黄旦

院系:新闻学院

电话:65643745

huangdan@

课程代码:JOUR120008.01

授课时间和地点:周二上午:9:55-11:35;HQ201

答疑时间和地点:周二晚上:6:00-8:00;周三下午:2:00-4:00;新闻学院办公楼328办公室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新闻学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本科生,是马恩新闻思想、媒介批评等课程的前置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讲授,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第一,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概念;第二,使学生养成较好的理论概括和思辨能力,以及

理论探索的兴趣;第三,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分析新闻现象和具体案

例。

教学要求:

对教师要求: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指定教科书和阅读材料;精心准备每一堂课的内容,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具体目标明确;鼓励并组织课堂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在

课外提供同学咨询和答疑的时间;树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成绩评定公正。

对学生要求:新闻学不能关起门来学,而是要关注现实。学生必须阅读每天新闻,关心重大报道和新闻实践现象;在每周上课前学生要完成该周的阅读,不得无故延误每

周的阅读;按时上课和参与讨论,不得无故迟到和缺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

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见解;按时完成所有的作业和考试。

考核和成绩:本课程需交两次读书笔记,时间待定。其内容包括: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他是怎么阐释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论据,最后的结论是什

么,对于你有什么启发?

本课期末需要考试,形式为开卷;

本课最后总成绩为100份,由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各自所占

比例如下:

作业(2×10):30%

课堂和课外表现:10%

期末考试:60%

在作业中若发现作弊、抄袭或者学术不端行为,该次作业将以零分计;如果出现

两次,本课程将不给成绩。

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课时:每周2课时,共18周(不包括考试)

教学内容、阅读文献及时间安排:

第一周(9月10日)

绪论:新闻学及新闻学概论

第二周(9月17日)

第一章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传播活动

必读:教材第一章;

《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

华出版社,1984

进一步阅读:《科学的新闻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新闻学?萨空了著,载《萨空了文集》第98-102页,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导

论:遗传和本能,查尔斯·霍顿·库利著,包凡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99。

思考提示:对于社会而言,新闻及其传播的必要性究竟在哪里?怎么看待人类生存发展与新闻传播的关系?为什么要把新闻传播看成一种社会现象?

第三、五周(9月24、10月9日)

第二章新闻

必读:教材第二章;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三联书店,2003年进一步阅读: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载《中国新闻史文集》第264-272页,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王中:《论新

闻》,《新闻大学》第一期;《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伦纳德·小唐尼、罗伯特·G·凯

泽著,党生翠、金梅、郭青译,初广志审校,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思考提示:新闻定义及其特性,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或者意义?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新闻的状况千差万别。如何认识这样一种现状?能否结合现实从理论上谈谈你

对新闻的看法?假设你能办一张报纸,你会如何处理新闻?为什么?

第六周(10月16日)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必读:教材第三章;

Vincent Price: Public Opinion,邵志择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进一步阅读:王中:《论宣传》,《新闻大学》第三期(或《王中文集》第243-25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宣传学导论》,李良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公众舆论》,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思考提示: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之间有何异同?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意义何在?

第七、八周(10月23、30日)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及特征

必读:教材第四章;

威尔伯•施拉姆等著:《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

1980年

进一步阅读:《英国新闻史》,第一部分:报业史,詹姆斯·卡瑞、珍·辛顿著,栾轶玫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卷一:第二、三章,方汉奇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美国新闻史》【第八版】,第二章、第六章,

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展江、殷文主译,新华出版社,2001;*

《现代传媒史》,第二、三、四章,佐藤卓己著,诸葛蔚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传媒的历史与分析——大众媒介在加拿大》,第一章,玛丽·崴庞德著,

郭镇之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日本大众传媒史》,第一章:大众传媒

的出现;第二章:明治初期的报纸与杂志,山本文雄编著,诸葛蔚东译,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

思考提示:不同国家报纸的产生出于不同的原因和推动力,为什么如此?它们之间有否共同的东西?若有,是什么?了解这些历史对于理解今天的新闻事业有何关系?

第九、十周(11月6、13日)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必读:教材第七章;

《报纸的力量——世界十二家大报》,马丁·沃克,新华出版社,1987年进一步阅读: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罗伯特·默顿:《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黄林译,载《传播学》(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人民日报

出版社,1983:157-182页;《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

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创新的扩散》,埃弗雷特·罗杰斯著,辛欣译,

郑颖译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思考提示:不同的出发点,对于新闻事业功能的看法自然也就不一样。按照你对新闻媒介的接触及其理解,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第十一周(11月20日)

第六章新闻自由

必读:教材第九章;

《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进一步阅读:《自由主义》,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黄旦:《从新闻职业

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110-

16页;孙旭培:《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载《新闻学新论》,孙旭培著,当代中

国出版社,1994;《美国自由的故事》,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商务印书馆,

2002;《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第一章:新闻和出版自由,

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著,王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思考提示:新闻自由就是媒介可以传播它想传播的内容吗?为什么?新闻自由该怎样界定?谁来界定?如何正确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第十二、十三周(11月27日,12月4日)

第七章新闻选择

必读:教材第十三章;

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石琳、李红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