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之——《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观后感整理
一、《三国演义》之美中不足
《三国演义》是建立在动荡不安的三国历史之上,作者采用“三分历史,七分虚构”的方法,再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君臣之间重情重义的鸿篇巨制。
周汝昌先生强调:“讲小说实际上就是讲文化。
”他认为看待任何一部小说都应该建立在对中国历史文化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去接受小说存在的意义,也就不会偏执的想要用现代科学方法或者西方的解构主义之法,试图对小说进行一次彻底的解构。
了解一部小说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就应该从小说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和小说自身作为“稗史”对“正史”的补充修正的重要意义。
周汝昌先指出:“《三国演义》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合理的分配了’天、地、人’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三才主义”的完美体现。
”“三才主义”,是指作为一代明君典范的刘备,他凭借拥有“五虎将”之“人才”,在动荡年代得已占据一方天地,而作为一代“奸雄”的曹操,无疑在于他把握了汉朝的命脉,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名,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支持,至于孙权所掌握的东吴,在江南富庶之地,得以在曹刘争霸天下中赢得一些安稳之地,即占据了“地利”优势。
“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主义”,是《三国演义》获得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
最后,周汝昌先生在讲解《水浒传》时,相比之下,提出了《三国演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天、地、人”三方面实际上是悬空的,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作家在构建文本时,带有明显主观倾向的美好愿望;二是,不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国演义”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多数是凭借语言来加以塑造,很少涉及人物内心深处的心里活动,这一点可能是受到“话本”阶段流传的影响,以至于到后来,读者对于其中一些重要人物形象的评价,往往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二、浅谈《水浒传》之“黑气”
周汝昌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中,讲解《水浒传》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洞里释放的一股黑气,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一百零八将,那么,为什么是黑气呢?”
仔细想来,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严肃、庄重,更多时候表示的是歪风邪气,比如说现代社会上出现的“黑社会”、“黑帮”。
与此相反,在《西游记》中,就连白骨精的出现,也都是一股洁白的烟雾先出现在人们眼前,那么《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出场为什么会是一股浓浓的黑气,这有什么含义呢?在我看来,至少代表了某种暗示意义。
实际上,作者从一开始就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待一百零八将。
既然一登场,代表的就是消极的色彩,就算作者没有直接表示态度,但在作者潜意识里面,就已经后建好了壮士们最终的结局。
“黑气”,代表的就是不正之气,既然是不正之气,必然会有被打压或者消失的一天。
也许作者从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这样进行文本创造,但潜意识中的封建思想的桎梏,已经完全渗透了他的创作,在这里也已经注定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注定会以悲剧收场。
悲剧有很多种形式,而梁山好汉的悲剧是从杏黄旗树立的那一刻开始的。
一面“替天行道”杏黄旗,高高的挂在梁山泊之上,只是我们现在不得不追问,“天”到底是什么意思?“替天行道”到底是为谁做事?
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天”主要代表着“皇权”,而代表自然的“天空”
是很难出现的,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天”完全与自然意义的“天”没有丝毫的联系。
宋江一伙人,从一开始,就是立志要“替天行道”,就是为皇帝清楚奸臣,为天子扫荡起义势力,最后注定以“招安”的方式,将悲剧推向高潮。
因此,作者实际上从动笔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水浒传》,必然以悲剧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