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湖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湖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湖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2016年3月,在鄂的大宗淡水鱼体系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及其团队成员,围绕十三五湖北大宗淡水鱼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对主产区开展调研。通过走访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养殖户、合作社等,并与湖北省水产局的领导进行了座谈,对湖北的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梳理。

一、湖北养殖基本概况

湖北淡水产量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已经成为基础产业和渔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1.养殖产量稳步提高,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期间,湖北大宗淡水鱼发展迅速。2010年,湖北省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鲂的产量为244.98万吨,占全国大宗淡水鱼总产量的20.43%。2015年,大宗淡水鱼产量为307.42万吨,比2010年增加25.49%,占全省淡水产品总量的67.43%;其中,青鱼产量11.64万吨、增加37.62%,草鱼产量94.74万吨、增加2

2.72%,鲢产量69.81万吨、增加16.68%,鳙产量44.49万吨、增加26.14%,鲤产量19.12万吨、增加20.07%,鲫产量47.87万吨、增加37.7%,鳊鲂产量19.74万吨、增加45.93%。从单个产品产量在全国的排名来看,青鱼、草鱼、鲢、鳙4个品种居全国第一,

鲫鱼和鳊鲂居全国第二,鲤鱼居全国第五。

2.苗种繁育量快速增长,成为我国中部苗种供给中心。2010年,湖北省繁育淡水鱼苗750亿尾,淡水鱼种82.03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0.79%和26.58%。2015年,繁育淡水鱼苗1159亿尾,比2010年增加54.53%。现有大宗淡水鱼苗种繁育基地285家,其中长江四大家鱼监利老江河原种场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家、黄冈市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1家。同时,规模化投产了“中科3号”“长丰鲢”等优良品种,每年约50%的鱼苗销往周边省份,为周边地区开展大宗淡水鱼养殖发挥了重要的苗种供给作用。

3.加工工艺不断创新,生产规模稳居全国第一。2015年,全省共有大宗淡水鱼加工企业18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开发了青鱼、草鱼、鲢、鳙、鲫、鳊、鲂等大宗淡水产品加工,产品涵盖从冷冻产品、干腌制品等初级产品到休闲食品、鱼糜制品、保健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等10大系列50多个产品。加工工艺由传统“三去”向预制调理、生物酶解等精深加工发展,开发出利用鱼加工副产物制取鱼胶原蛋白肽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清洁联产工艺。年加工能力129万吨,年产加工品82.61万吨,居全国淡水加工品总量第一,其中鱼糜制品25.71万吨、干腌制品21.22万吨、冷冻品13.37万吨、冷冻加工品19.13万吨、罐制品3.18

万吨。拥有“洪湖渔家”“鄂州武昌鱼”等中国驰名商标3个,“老巴王”“汈汊湖”等省级著名商标21个,“海子湖青鱼”“长湖鳙鱼”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个。

二、大宗淡水鱼产业存在的问题

1.水源缺乏、养殖环境污染严重。湖北省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基本上都是开放型的,水源多来自长江、湖泊、水库,水源充足,水质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水产养殖业的需求。但是,近些年,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工业化进程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日趋突出,养殖水源紧缺,水量不足,水质急剧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生态湿地急剧减少,加上工农业污染,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重大影响。此外,由于水产养殖本身也有饲料、药物等投入品,相关养殖废水排放标准还没有建立,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水产养殖水环境的恶化,极大地削弱了养殖水体的生产能力,制约了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2.养殖产量与养殖效益矛盾的问题。大宗淡水鱼养殖以草鱼为主,多数是年底集中捕鱼。出鱼的时候往往价格都比较低,不好卖,养殖户无法议价。地区内没有协调机制。湖北草鱼产量占22%,鲢占16%,鲫占11%,鳙占10%。普遍反映2015年的草鱼鱼价低,草鱼9元/千克,鲢价格2.8~3元/千克,鳙9元/千克,鲫10元/千克,养殖效益低。草鱼养殖的利润为1000~3000元/亩,鲫和鲂的价格较好,具有较好

的利润空间,每亩收益在4000元左右。一般情况下,饲料占据了60%~70%的养殖成本,饵料系数在2左右。和淡水产值第一大省江苏比较,除鳊鲂外,湖北所有的大宗淡水鱼的价格均低于江苏(图1),而湖北大宗淡水鱼在淡水养殖产量中占68%,江苏的大宗淡水鱼占淡水养殖的产量仅43%,广东只占20%(图2)。

3.养殖病害频发,引发较大经济损失和质量安全问题。由于养殖环境污染和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鱼类病害问题频发,一方面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病害严重导致鱼药滥用、耐药性产生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无保障。通过调研发现,用药最多者一年每亩平均用药超过1000多元。除去养殖成本价,一年纯利润所剩无几。因病害问题渔民在养殖中使用抗生素,存在用药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导致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不仅如此,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水产养殖用药98%以上是从畜禽药或

人用药借用过来的,水产专用药物问题特别突出

4.分散经营与水产品安全问题。尽管目前水产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较高,如仙桃市组建了30多家专业社和家庭农场,洪湖市40多家水产专业合作社组成的合作联社,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养殖户仍处于分散经营、各自为阵的现状,标准化生产普及率不高,渔需物等的投入监管无法全方位覆盖,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带来严重隐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

的敏感问题。

三、从生产到市场销售产业链中的环节问题

1.池塘基础设施较差,难以满足产业化发展要求。大宗淡水鱼是湖北省传统养殖鱼类,其养殖模式、规模、设施依然沿袭传统,呈现出规模偏小、经营分散、设施陈旧等特点。在养殖模式上,依然是混养、专养、套养三种,虽然推出80∶20等优化模式,但总体缺乏创新。在规模上,沿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规模,国有渔场、集体渔场改革时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养殖面积10~30亩。近年来虽然推行水面流转和规模经营,但力度不大,政策不完善,成效不显著。在养殖设施上,目前分精养鱼池、塘堰、河沟、湖泊、水库等,许多地方的池塘开挖时间很早,有些甚至已有百年历史。这些池塘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建设标准较低,基础条件较差。主要存在不连片,水深过浅,面积大小参差不齐,塘基没有建设保护设施、崩漏情况严重,塘基基面宽度不够,没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缺乏规范、标准的路网、电网等问题,未实现水产养殖尤其是池塘养殖的水、电、路“三通”,投饵机、增氧机、抽水机“三机”配套,以及长途运输活鱼设施配备等方面。近年来,虽然加大精养鱼池改造力度,但由于国家及政府对水产养殖业的资金扶持有限,老化鱼池偏多,改造标准亦不高,据统计,未经改造的塘堰、河沟面积在荆州市就有近15万亩。池塘的设施老化陈旧严重制约了淡水养殖业

的生产发展。

2.苗种退化严重、亲本更新亟待加强。水产良种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湖北省主养大宗淡水鱼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苗种优势性状退化严重,抗病能力差,对整个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影响,亟待优良品种进行替换。由于各级政府对水产苗种生产支持力度低,水产亲本更新与良种培育一直未列入国家补贴之中,从国家层面上每年只有几百万的保种育种经费,相当数量的国家级场保种育种经费完全需要自筹。地方各级政府对苗种生产的经费虽然尽量给予支持,但数量有限,亲本选育、种质保存和良种推广工作远远达不到生产实际要求。目前,已有的新品种优良性状主要集中在生长速度方面,而对肉质、抗病和适合加工的品种研发严重滞后,特别是产量位居淡水养殖品种第一的草鱼至今还没有选育出一个新品种,与产业发展地位极不相称。

3.饲料价格上升,养殖成本增加。饲料投入在水产养殖业投入品中占有很大比例,养殖户十分重视饲料质量和价格问题。饲料价格增长过快,也是养殖户最头疼的问题。鱼饲料价格已达到3500~4000元/吨,养殖饵料系数多数在1.8~2.0

甚至更高,饲料价格连续上涨,而大宗淡水鱼价格基本上没有任何变动,导致养殖经济效益低下,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此外,与畜禽饲料相比,鱼类营养学的基础研究仍较薄弱,在设计配方制定营养标准时,很难达到各营养素的

全面合理和平衡,影响饲料质量,也影响鱼类摄食和生长情况。

4.水产品运输设施落后。水产品的运输、储藏设施或装备比较落后,目前销往外地的水产品几乎都是活体运输,大部分运输车辆上只有简单的增氧设备,这种简单的运输设备只能保证产品近距离运输,长途运输存在很大的风险。遇到交通堵塞,需要更长时间。如果运输设备差,水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死亡,到目的地后只能低价出售,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5.产品精深加工欠缺,品种单一,附加值不高。湖北省大宗淡水鱼产量大,价格便宜,加工量小,加工技术低,主要以低温冷冻和干制、腌制为主,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均很低,加工产品主要是鱼糜、冷冻品和干腌制品,因此大宗淡水鱼价格波动较大,甚至部分地区出现“压塘”现象,严重制约了湖北淡水渔业的持续发展。据统计,2015年,荆州市37.8万吨加工水产品中,有9.7万吨是冷冻品,20.6万吨是鱼糜和干腌制品,罐头制品仅0.1万吨,水产保健食品及其他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究其原因,一是大宗淡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如大宗淡水鱼由于自身含水量高达70%~80%,加工后干物质少,不易保存,影响质量稳定;大宗淡水鱼加工废弃物如鱼鳞、鱼皮、鱼等得不到综合利用,直接拉高原料价格,影响加工效益;

加工产品土腥味重,去腥味技术不过关,影响加工产品口味等。二是加工企业规模小,投入不足,新产品研发力量薄弱。荆州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个体民营企业,由于资金有限,融资困难,导致设施设备简陋,效益低下,新产品研发更是力不从心。因此,亟需开发适宜加工的大宗淡水鱼品种及养殖模式,构建适合现代消费需求和规模化加工的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体系,提高大宗淡水鱼加工比例,以促进大宗淡水鱼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6.市场信息缺乏、销售渠道不畅,信息化程度低。从生产到市场销售全产业链环节,本次调研的受访人员普遍反映,市场信息缺乏,销售渠道不畅,多数仍然依靠个人建立的人传人信息渠道,从媒体、政府主管部门、网络等获得的市场信息少,整个产业的市场信息化程度低。有些养殖户在不了解市场信息与价格变化规律的情况下,盲目将养殖产品压塘、赌价格,结果造成价格更低、产品更加积压、更加销售不出去的局面,严重影响养殖收益,渔民养殖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7.基层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调研发现,全省县、市、区级水产推广服务体系薄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大量精简,乡镇上水产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且人员变动频繁,造成基层水产站人员少、任务重、不够用等状况。再加上基层水产养殖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导致渔民在养殖过程

中一些技术需求不能满足,如鱼病前期准确诊断监测、鱼药准确使用量、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等技术难以操作及推广。在结构调整方面也缺乏技术支持。

8.国家惠渔政策乏力、财政支持不足,对渔业发展投入有限。近几年,国家政策惠农、财政支农力度明显加大,但对渔业的支持力度并不大。与其他农业行业相比,大宗淡水鱼养殖户尚未得到与农民平等的惠农政策,养殖户和合作社普遍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渔业机械与投入品补贴政策缺乏,养殖权制度仍需完善。主要表现在渔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支持政策体系。多年来,我国对渔业的支持主要是少量补贴的方式,而在综合开发、水产科技、病害防控、良种技术推广等生产发展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目前,据统计,财政支渔资金占国家财政支持农业资金的比重不到3%,与渔业

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10%很不相称。而其中水产养殖业在国家支渔资金中的比重更低,还不到10%,而养殖产量占渔业总产量的比重将近70%。政府支持不足,使得湖北省得淡水渔业的基础设施和养殖技术薄弱,制约着湖北省的渔业发展。另外,我国渔业补贴制度本身欠完善,随着国家对粮农、畜禽生产者补贴力度加大,渔民的情绪愈加不稳定,一些渔民反映,他们合作社在包塘养殖过程中享受不到补贴,而将村里的基本农田改挖成鱼塘反而有粮食补贴。因此,要想使得渔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需国家部门重视对渔业的惠农政策

加大投入。

四、湖北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建议

1.改变经营模式,实现均衡上市。合理分配水产品上市的季节,不仅可以提高水产品的价格,增加收入,还可以为加工企业带来稳定的原料供给。同时,从加工侧面,需要开发适应本地原料和市场的加工产品,延伸大宗淡水鱼的产业链。

2.加强苗种培育,降低养殖风险。建立专业的苗种培育场,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大规格鱼种,提高优质苗种覆盖率,降低养殖风险。

3.适当调整产业结构,达到提质增效。根据市场来调结构和产量,大宗淡水鱼的养殖可适当与其他品种轮作,一方面可降低病害流行,同时可避免产量过度提高,影响市场价格。另外,可因地制宜,发展鱼虾混养、鱼藕共生、鱼菜共生、稻田养鱼模式,提高饲料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同时,与品牌和标识结合,通过企业化运作的达到上市前品质提升。

4.加强渔业合作社建设,引导养殖与市场。标准化管理、品牌和市场等,对个体养殖户来说是很困难的,而专业合作社,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不仅拥有技术和信息,而且能将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大大提高养殖效益,也容易形成产销一体化产业,促进产品流通。通过渔业合作社,建立渔业信息化的平台,指导生产、贸易和消费。加强养殖示范,引导渔民合理养殖。

5.推进水面流转进程,鼓励规模经营。制定水面流转相关政策,完善适度规模经营相关办法和措施,促进水面有序向养殖能手、养殖大户、养殖企业集中,鼓励创办家庭渔场、生态渔庄、专合联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适度开展规模经营,提高水产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升养殖业主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6.开展渔业保险试点,控制产业风险。积极争取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将水产养殖业纳入国家政策性渔业养殖保险范畴。开展调研、试点、宣传,为渔业保险提供基础数据和经验,增强渔民主动投保意愿;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险种,完善风险转移和补偿制度,保障渔业保险持续发展。

7.利用湖库资源优势,打造湿地生态渔业品牌。湖北地处长江中上游地区,长江贯穿东西,湖泊、水库众多,是大宗淡水鱼的天然产地。适当发展大水面增殖渔业,发展优质品牌渔业,以渔养水,保障水质,改善环境。在保证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渔民收入。

8.加强社会宣传,引导水产消费。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宣传水产品的优质廉价与安全,提高消费信心。可与超市或者学校餐饮结合,扩大市场。通过餐饮文化带动,引导市场消费。

湖北省新兴产业情况

湖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组长:陶攀 组员:孙冯菲,崔晓萍,陈昕,吴蕾,何依然,黎漫玲,胡苗苗,张晓明

目录 湖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湖北省经济概况.. (3) (一)经济总量跨越提升。 (3) (二)发展质效不断提高。 (3) (三)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3) 二,湖北省产业结构 (3) (一).产业结构概况 (3) (二).湖北产业结构概况 (4) (三).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 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5) 2、第二产业水平滞后的原因 (5) (四).优化产业结构 (5) 1.是壮大主导优势产业。 (5) 4.供给侧改革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6) (五).两圈一带经济带--“产业布局” (6) 1.两圈一带含义: (6) 2.两圈一带意义: (6) 3.湖北两圈一带示意图 (6) 4.李宪生报告节录。 (7) 三,湖北产业支柱情况 (8) (一).主要类型 (8) (二).举例分析 (8) (三).湖北支柱产业的空间布局战略湖北支柱产业已形成 (9) (四).湖北支柱产业发展战略转换 (10) (五)湖北支柱产业技术发展战略 (11) 四,轻重工业的发展情况 (11)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湖北发展的根基和支柱。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业总产值情况: (11) ----逆势进位规模总量迈入第一方阵 (11) (二)轻重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12) ----多点支撑打造工业版图新格局 (12) 五,服务业发展情况 (13)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的跨越,占比首次超过工业。 (13) (二)增速高于全国,领先中部。 (14) (三)市场主体快速成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投资力度加大,发展后劲增强。 (14) (五)从业人数增多,税收贡献增大。.............................................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湖北省新兴产业情况. (14) (一),新兴产业概况 (14) (二).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5)

现代大型设备的现状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大型设备的现状和机械制造业的进展趋势 1、现代大型设备的现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大型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在近十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它关于工业部门重要设备的治理维护、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保证安全生产、改进产品质量都具有极大的效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进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众所周知,一切工业部门有着许多各种各样的机器和设备,它们运行是否完好直接阻碍企业的效益,其中一些关键性重要设备甚至起着决定企业命运的作用,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将不可估量。因此,如何幸免机器发生事故,尤其是灾难性事故,一直是人们极为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无法预知事故的发生,不得不采取两种对策:一是等设备坏了再进行维修,该方法经济损失专门大,因为等设备运行到破坏为止,往往需要昂贵的维修费用,灾难性破坏需要更换设备,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二是定期检修设备,这种方法需有一定打算性和预防性,但其缺点是如无故障,则经济上损失专门大,而且定期检修的时刻周期也专门难确定。因此,合理的维修应是预知性的,即在设备故障出现的早期就监测臆患,提早预报,以便适时、合理地采取措施,因此故障诊断技术应运而生。 现代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特不广泛,在

航天航空、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机械加工等行业都有应用[2][3][10]如: (1)航空发动机与飞机的故障诊断 (2)核反应堆的故障诊断 (3)汽轮发电机组的故障诊断 (4)冶金设备的故障诊断 (5)石油化工设备的故障诊断 (6)船舶发动机及其汽轮机的故障诊断 (7)车辆发动机的故障诊断。 (8)矿山机械与矿井设备的故障诊断 (9)大型结构的无损探伤及故障诊断 从以上叙述可看出,现代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关于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作用要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早期预报,防止事故发生 (2)预知性维修,提高设备治理水平 (3)提高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改进产品质量 (4)确定复杂机器的最佳工作参数,提高效率 (5)降低噪声、泄漏等污染,爱护环境 此外,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与进展对促进其相关学

家禽产业化发展思路(1)

地方家禽产业化发展思路 地方品种禽类对我国禽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食品健康、安全需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地方土产的禽类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由于地方家禽的生产规模较小,其数量远小于改良家禽的数量,因此,大力发展地方禽类养殖是我县畜牧业发展的首选。 1、禽业发展历程 我国禽业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年到70年代末,由于受畜牧业政策控制、粮食紧缺以及饲养技术的影响,人民的蛋、肉供给严重不足。第二阶段是80—90年代中期, 由于经济好转和人民收入提高,蛋、肉需求量迅速增长,畜禽业开始摆脱传统计划体制和政策的束缚, 由国家调控转向市场调节。畜牧业生产基本走上产业化,家禽养殖发展为一个新兴的独立产业, 专业的养鸡场、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养鸡事业迅猛发展。第三阶段是90年代后期—2010年,我国人均肉类、蛋类产量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家禽饲养量、存栏总量、禽蛋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禽肉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2、养禽业现状 横山县2010年家禽饲养量达55万只,存笼36万只。山鸡3万只,肉鸽1.2万只,鸭2000只,鹅800只。县级种鸡场一家,个体种鸡场两家,专业养鸡场6家,养鸡专业户超过百家。尽管如此,横

山县蛋、肉供应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每年都要从三原购进百多吨肉、蛋,家禽养殖业发展值得深思。 2.1种禽生产现状 全县存笼种禽3万只,具有一定规模的种禽生产场3家,目前主要还是以罗曼蛋、肉种鸡养殖为主,年提供种苗约30余万只。地方种禽处于起步阶段,种禽存笼数量不足,其中地方鸡9000只、麻鸭800只、四季白鹅200只,山鸡5万只。 2.2品种 地方鸡品种主要是陕北鸡,其次三黄鸡、芦花鸡、乌鸡;鸭、鹅品种主要是麻鸭、四季白鹅;其他多为肉鸽、山鸡、鹌鹑等。 2.3种群组建 30年来,横山县地方土鸡受国外大型蛋鸡、肉鸡的冲击,地方鸡几乎被“洋鸡”取代,有些地方土鸡品种正在或已经处于灭绝的状态。为了挽救地方土鸡品种,我们对陕北鸡现存在的品种进行搜索挖掘,经过两年的选育、提纯、复壮和繁育,基本成功选育出理想的陕北鸡二代系品种。目前,横山县已建成两家陕北鸡育种场进行纯种繁育,通过严格控制祖代、父母代进行家系、纯系繁育,并建立育种档案,横山县土鸡恢复正在向良性方向发展。 3、鸡蛋营养用途

湖北化工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湖北化工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目前,世界化工产业呈现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的趋势,生态化工园区日益成为国际化工产业发展的新主流。湖北省武汉化工区将秉承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理念,建设成企业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生态化工园区。武汉化工生态园区的建设将为整个湖北省化工产业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标签:化工产业生态化工园区新局面 0 引言 化工产业是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湖北省的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依托独特的优势资源,湖北省沿江地带集聚了全省一半以上的化工生产能力,对全省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使化工产业更好的发展,武汉市将建成武汉化工生态园区,化工产业呈现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的趋势。湖北化工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新的局面,这对拉动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 武汉省化工产业基础条件和发展现状 1.1 产业基础湖北省沿江地带具有发展成为国际化工产业基地的有利条件。①地域优势。湖北地处中国中部,具有接南转北、承东启西的作用,位于沿江地带,沟通沿海和内地,具备发展成为超大型化工产业的有利条件。②交通条件优越。长江沿岸建有大量千吨级以上的码头,有着便利的水路、公路、铁路、管道等各种交通条件,国家“西气东输”工程正在导入湖北,这些将会更好的为武汉提供油、气资源,为武汉国际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便利条件。③产业基础雄厚。目前,湖北化工行业可生产20多个大类、10000多个品种,其中30多种主要产品的经济规模位居国内领先水平。化工产业的生产能力、经济规模均在国内同行业名列前茅。炼油、新型功能材料、乙烯、精细化工品、专用化学品门类齐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荷兰、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著名化工企业,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一批大公司在武汉落户发展。④人才资源丰富。湖北省拥有三十多家从事化学工业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38所家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500多种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和200余家国家级、省级化工技术企业。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一些名校为湖北省输送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1.2 发展现状2009年湖北化工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80亿元,占湖北省工业增加值的41%;完成销售收入2350亿元,占全国化工产品销售额的19%。 湖北可以说是中国化工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摇篮,近10年来,湖北的化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拥有化工企业500余个,起主导作用的企业是:武汉化工厂、湖北三宁公司、武汉石化公司。这三大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化工行业的40%以上,同时为其它化工行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为产品的延伸加工,深度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湖北消费水平较高,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居全国第六位。城镇实现零售额7795.57亿元,增长16.8%;乡村实现零售额1401.24亿元,增长11.7%。全省城镇居民收入22903.8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达到37672元,年均增长18.9%。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产业结构稳步升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848.77亿元、11190.45亿元和8210.94亿元,分别增长4.7%、13.2%和10.8%。三大产业结构为12.8:50.3:36.9。 截至2012年12月,湖北省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东湖高新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在开发区内设出口加工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农业 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粮食种植面积418.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29万公顷,减少1.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73万公顷,增加2.7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比上年增产53.28万吨,增长2.2%;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1.1%;油料产量319.66万吨,增产14.95万吨,增长4.9%。 第二产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1230家,比上年净增1312家,增长13.2%。完成工业增加值955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270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3%。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10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全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2.90亿元,增长10.6%;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576.90亿元,下降1.0%。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全省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774家,完成施工产值686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利润291.18亿元,增长25.8%;

国内外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学院:材料学院姓名:*** 学号:00000000 摘要:机械制造业已经熔入电子学、信息科学、材料学、生物学、管理科学等最新科学成就,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三个方面:高精度、高效自动化和特种加工。 关键词: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现代制造技术是以传统制造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交叉融合的结果,是一个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与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它使制造技术的内涵和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凡是那些能够融合当代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最能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最能体现现代制造水平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均称为现代制造技术,它给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国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 在产品设计方面,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加工技术方面,巳实现了底层(车间层)的自动化,包括广泛地采用加工中心(或数控技术)、自动引导小车(AGV)等.近10余年来,发达国家主要从具有全新制造理念的制造系统自动化方面寻找出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制造系统。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等。 1.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它是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将制造厂全部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分散的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是适合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总体高效率、高柔性的制造系统。首先在功能上,它包含了一个工厂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即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制造、管理至售后服务以及报废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它比传统的工厂自动化的范围要大得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工厂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其次,在集成上,它涉及的自动化不是工厂各个环节自动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数据库支持下的有机集成。这种集成主要体现在以信息和功能为特征的技术集成,即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核心技术是CAD/cAM技术。 1.2 智能制造系统(IMS) 是指将专家系统、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制造系统中,以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提高制造系统的水平和实用性。人工智能的作用是要代替熟练工人的技艺,学习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并用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将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多年来积累起来的丰富而又宝贵的实践经验保存下来,在实际的生产中长期发挥作用。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

畜牧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前景

畜牧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前景 一、畜牧产业的现状 1.畜(chu):禽兽,有时专指家养的禽兽。传统意义上的畜更多的是指兽,俗话说“六畜兴旺”,何为六畜?“马、牛、羊、鸡、犬、〈豕(shi)彘(zhi)〉”---古称之为六畜,是畜牧的原始形态。 2.禽:鸟类的总称,古时是鸟兽的总称。传统意义上的禽更多的是指鸟,家禽中比较常见的是鸡、鸭、鹅等。 3.畜(xu):养畜(chu)为畜(xu)。 4.牧:饲养、喂养、放养畜禽为牧。 5.畜牧业,牧养畜禽的业务(工作)就是畜(xu)牧业,要求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社会代表性(养殖户、场)。 6.畜牧产业:主要是指贴近终端消费的规模化的商品养殖业,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应该还包括屠宰和深加工甚至是更多的相关环节,产业主要是生产畜产品的(肉、蛋、奶)。 7.畜牧行业:范围和范畴更大一些,包括遗传育种、饲料、饲养、环境控制、设施、设备、屠宰、产品开发、包装等等与之相关的产业组合(畜、禽、特种动物等)。 8.畜牧产业形成的原因:规模消费带来规模需求、规模需求拉动规模养殖、规模养殖拉动相关产业链的丰富和延伸,最后形成配套资源链条和聚落。 9.畜牧产业发展的历史:散养---圈养---规模养殖---现代

养殖。 10.推动畜牧产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发展标志是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是人均畜产品的拥有和消费量,主导产品就是肉、蛋、奶!是养改善了吃,是吃推动了养!是安全消费推动了健康养殖。 11.畜牧产业化发展中的阻力:资源限制、宗教信仰、理念、交通与物流、技术、疫情、政策、政治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畜牧产业化的发展。 12.目前畜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量是有了,但是质还远远不够!生产指标、产品质量还有待于大幅度地改善和提高。区域间发展不均衡,散养还是主导、规模养殖发展缓慢、现代养殖刚刚起步!养殖条件简陋、设施设备落后、最可怕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畜牧业一直是脱离或半脱离专业的指导和监督,从而导致养殖效果、养殖效益、产品质量存在系列问题。其次是激烈的竞争让本来就落后的畜牧业进入了不均衡、欠合理、波浪式发展的怪圈,同时技术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商业指标,这是畜牧业脱离实际的悲哀所在。养的担惊受怕,吃的提心吊胆,专业严重浪费的现象成为当今畜牧业的典型代表特征。好的方面是,与畜牧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拥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相对优厚的就业回报!这在85年以前是根本无法理解和想象的!珍惜吧,让自己更实在,让自己更专业!

制造业发展状况精编版

制造业发展状况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其基本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制造业形成比较独立完整体系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制造业中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期,带有比较明显的粗放性和文革后恢复性发展的色彩,这一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第三阶段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制造业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也是本文关注和讨论的重点所在。 (一)制造业生产及出口均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 1978--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由1195亿元增长至3624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比全部工业年均增幅高个百分点。其中,1978--1990年年均增长%,高于全部工业个百分点;1990--2001年年均增长%,与全部工业基本持平。制造业生产迅速增长的同时,产品出口也保持了快速增长。1980--200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由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年均增长%。其中,1980--1990年年均增长%,1990--2001年年均增长%。

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比1978年增加了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增加到2001年的%,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制造业;2001年底,制造业就业人数达8083万,吸收了约1/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1/4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缓解了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 (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部分传统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与1990年相比,2001年的制造业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28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13个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15个行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升行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包括电子、电气、仪器仪表、医药。其中,电子行业升幅最大,已由1990年的第十位跃居第一;一类是经济发展中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直接相关的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文教体育用品制造、服装、皮革等。比重下降的多属于技术含量中等、传统色彩较多的投资类行业,如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其中,纺织行业降幅最大。纺织业的衰退昭示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结构转换的加速,同时也把如何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这一严肃的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 表1:1990--2001年行业比重变化

机械制造业的前景论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论文 学院:机械学院 姓名:刘泽琳 班级:工业工程2班 学号:201302040309

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和前景 刘泽琳 (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工业工程2班学号201302040309)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名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机械制造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历史悠久,但长期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知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已经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发展体系,几十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机械制造工业已成为一个规模宏大、门类齐全和工业部门,可以生产各种先进机床和刀具,能制造冶金、化工、纺织等工业的整套装备,能制造大型发电机组,能制造万吨巨轮和中型客机,能制造卫星、导弹、先进战机、航空航天设备以及先进武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可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致使国际间科技竞争的终点。本文对我过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述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Abstract: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basic industry of a country, is the pillar industr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but has been in a very backward state, it is known that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expanded,. After many years of development,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its own development system, for decad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come a large-scale, complete categories and industrial sectors, can in the production of a variety of advanced machine tools and tool, to make a set of equipment of metallurgy, chemical industry, textile industry, to make a large generating units, million tons of wheel and medium-sized aircraft, satellite, missile, advanced fighter aircraft, aerospace equipment and

关于农村发展畜禽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发展畜禽产业的调研报告 以下是小编提供的关于农村发展畜禽产业的调研报告,欢迎大家 阅读! 一、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1、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芦溪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开发草产业、提升猪产业、优化羊产业、推进牛产业、发展特种养殖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 兴牧、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畜牧业基础设 施建设,推广配套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草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 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20XX年底,全县天然草原面积有19.6万亩,已利用面积10万亩;年内生猪总饲养量25.01万头,出栏14.25万头,年未存栏10.76万头;牛总饲养量3.47万头,出栏0.36万头,年未存 栏3.11万头,其中奶牛0.05万头;羊总饲养量4.2万头,出栏2.34 万头,年未存栏1.86万头;鸡125.6万只,出栏70.99万只,年未存 栏54.61万只;鸭总饲养量101.78万只,出栏57.53万只,年未存栏44.25万只;鹅总饲养量33.25万只,出栏18.73万只,存栏14.52万只。年内肉类总产量15458吨,蛋产量1241吨,牛奶产量2282吨、 水产品产量3530吨。草畜产业产值达9122万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 入达37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6%。 2、畜牧业大户养殖情况 20XX年涌现出总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60户,总饲 养量在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10户,总饲养量在5头以上的奶牛 养殖大户8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0户,总饲养量在 60只以上的养鸭大户28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鹅大户80户。 3、畜牧业加工情况 目前我县的畜牧业收入以直接出售为主,仅有畜牧业加工企业5家,20XX年完成畜牧业加工产值仅3000万元左右,且大多以加工猪肉为主,加工牛、羊、鹅、兔等草食畜禽产值仅100万元左右。 二、草食畜禽发展的有利条件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湖北消费水平较高,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居全国第六位。城镇实现零售额7795.57亿元,增长16.8%;乡村实现零售额1401.24亿元,增长11.7%。全省城镇居民收入22903.8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达到37672元,年均增长18.9%。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产业结构稳步升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848.77亿元、11190.45亿元和8210.94亿元,分别增长4.7%、13.2%和10.8%。三大产业结构为12.8:50.3:36.9。 截至2012年12月,湖北省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东湖高新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在开发区内设出口加工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农业 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粮食种植面积418.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29万公顷,减少1.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73万公顷,增加2.7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比上年增产53.28万吨,增长2.2%;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1.1%;油料产量319.66万吨,增产14.95万吨,增长4.9%。 第二产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1230家,比上年净增1312家,增长13.2%。完成工业增加值955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270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3%。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10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全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2.90亿元,增长10.6%;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576.90亿元,下降1.0%。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全省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774家,完成施工产值686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利润291.18亿元,增长25.8%;

湖北省经济发展情况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 一、工业 湖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种钢生产基地,中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中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已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汽车、钢铁、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产业的格局。 2008年,全省全社会投资完成5798.56亿元,同比增长27.9%,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2.67亿元(下同),同比增长29.1%,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1.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6.46亿元,增长92.6%,增幅提高6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50.21亿元,增长38.7%,增幅提高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66.00亿元,增长21.2%,增幅回落4.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92.67亿元,增长23.3%,增幅回落4.8个百分点 (一)汽车产业 湖北省机械汽车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一主两带”的产业基础。“一主”即以汽车产业为主导,机床工具、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石化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械、食品包装机械、通用基础件、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内燃机、文化办公设备、民用机械等门类齐全、实力较雄厚的13大产业。“两带”即以东风公司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集聚带,以宜昌、荆州、武汉、黄石为基地的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聚带。已形成了东风有限、神龙、三环、凯迪电力、武锅、长动、武船等一批大集团大公司为支撑的产业格局。东风公司与日本日产公司实现跨国重组、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提升合作层次、与日本本田公司扩大合作领域等,标志着东风公司跨入了国际性大公司行列;三环集团重组省汽车集团后实力进一步增强。作为中国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湖北省整车生产能力已达到80万辆,基本形成了“轿、重、中、轻、专”并举,“高、中、低”档车型齐全的产品结构。在整车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湖北省零部件产业日趋壮大,目前湖北省拥有零部件企业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310家),年配套能力已超过60万辆份。行业排名前10位的大公司完成工业产值占全省机械汽车工业60%以上。 (二)信息产业 湖北省信息产业在“十五”期间继续全面快速高效发展,制造业规模成倍增长,政务、企业及社会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无线电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监管能力不断强化。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普遍增强,为“十一五”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九五”期间年均增长27%的基础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发展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述了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机械制造业基础设备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以各种机器设备供应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其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它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必须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几个方面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基本上可以了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1 基础设备 在机械制造业中,机床、刀具、夹具、检测仪器等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工水p2 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隐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当今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正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制造大国,令世界瞩目。然而,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3 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而创新型发达国家及新

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十省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十省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十个省份 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浙江十个省市中国大陆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中广东、河南、湖南、湖北属于中南部地区,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属于华东地区,四川属于西南地区。从地理分布中可以看出,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属于沿海省份,而其它属于内陆省份人口最多的十个省份的面积大约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4左右。 从人口的发展情况看,广东的人口总数保持明显增长趋势;山东、江苏、河北、湖南、浙江的人口略有增长;其它省份的人口基本保持不变。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看广东的增速最快、河南、江苏次之。所有省市的农业人口都在下降,城镇人口都在增加 江苏、浙江的人均GDP远高于其它省份;广东、山东的人均GDP高于全国的水平;湖北的人均GDP和全国水平持平,其余的省份人均GDP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人口十省的人口结构 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湖北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的人口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全国水平(54.45%),山东、湖北的人口比例基本和全国保持同等水平;河南、四川、湖南、安徽四省的农村人口比例仍高于城镇人口。

人口十省的产值 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看,四川、湖南、江苏、安徽、湖北的增速高于全国的水平。特别是四川、湖南、安徽三个农业人口大省的增速高于全国的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

人口十省产业结构 从人口十省的产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到,所有产业都是增长的趋势,农业人口的减少并没有对第一产业的发展产生质的影响。广东、江苏、浙江的第三产业规模已经接近了第二产业查,说明在人均GDP水平较高,且城镇人口较多的省份,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而山东、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的第二产业仍然占据国民总产值得最大份额。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的国民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应该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这几个省份的工业化进程正是推进国民总产值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于发展草食畜禽动物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草食畜禽动物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草食畜禽动物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芦溪县草食畜禽动物产业的调研报告 1、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1、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芦溪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开发草产业、提升猪产业、优化羊产业、推进牛产业、发展特种养殖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兴牧、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畜 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配套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草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县天然草原面积有万亩,已利用面积10万亩;年内生猪总饲养量万头,出栏万头,年未存栏万头;牛总饲养量万头,出栏万头,年未存栏万头,其中奶牛万头;羊总饲养量万头,出栏万头,年未存栏万头;鸡万只,出栏万只,年未存栏万只;鸭总饲养量万只,出栏万只,年未存栏万只;鹅总饲养量万只,出栏万只,存栏万只。年内肉类总产量15458吨,蛋产量1241吨,牛奶产量2282吨、水产品产量3530吨。草畜产业产值达9122万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2、畜牧业大户养殖情况 2003年涌现出总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60户,总饲养量在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10户,总饲养量在5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8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鸭大户28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鹅大户80户。 3、畜牧业加工情况 目前我县的畜牧业收入以直接出售为主,仅有畜牧业加工企业5家,2003年完成畜牧业加工产值仅3000万元左右,且大多以加工猪肉为主,加工牛、羊、鹅、兔等草食畜禽产值仅100万元左右。 二、草食畜禽发展的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芦溪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具有良好地基础条件和市场潜力,主要表现在:(一)饲草资源充足。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0万亩,人工牧草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30万吨。据测算,仅上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后,载畜量可达130万个羊单位。而目前全县草食畜存栏只有万个羊单位。如按新增10万亩牧草计算,在现有基础上可净增50万个羊单位。考虑到现今畜禽育肥期缩短、利用配合饲料饲喂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等因素,全县草畜承载量可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多。 (二)发展条件较好。多年来,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探索,创出了”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芦溪县一村食品有限公司和源华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全县规模养殖、种草大户不断增多,占到全县总农户的。配混合饲料利用、秸秆青贮氨化、“五良”综合配套利用等技术正在稳步推广。黄牛冻配点、猪人工授精点、雏鸡孵化点等基础设施可基本满足畜禽品种改良的需要。草畜产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覆盖率、贡献率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都为我县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比较效益明显。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种植业除设施农业外,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边际产出效益逐渐下降,挖潜空间十分有限。而草畜产业却是一个朝阳产业,边际产出效益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支撑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测算,2003年全县水稻亩收益为元。若按设施畜牧业计算,则收益更高,如某农户2003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07〕69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促进全省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促进企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实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明确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知名品牌,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联系,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省工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能力。 (二)主要原则 重视规划指导。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科学合理规划区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推动关联企业联合、兼并和重组,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突出培育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培植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

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 2019版

前言 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规模 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年末从业人员数量,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应交增值税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 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 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 第一节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指标分析 (3) 一、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现状统计 (3) 三、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比 重统计 (3) 四、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同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单位数量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湖北省年末从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均指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 (7) 一、湖北省年末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年末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湖北省年末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年末从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湖北省年末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