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人格异常对犯罪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异常对对犯罪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预见到,人格异常对犯罪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格异常往往会导致各种犯罪动机的产生,然而产生这一切的原因及方式还需要我们一起去探讨。

一、导致人格异常的原因

导致人格异常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致认为青春期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关键时期,诸多研究表明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1、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中,母亲的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偏爱超过父亲,而惩罚、严厉因素低于父亲,这与普通人群的研究结果吻合翻;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相关关系的分析表明,父母亲养育方式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父母教养方式具有高度正相关,也有不少父母亲养育方式间的负相关,如父母一方拒绝否认或惩罚严厉,而另一方却较情感温暖或偏爱,说明存在父母养育方式的分歧。这与以往劳教人员研究的结果相吻合。本来,父母教养方式的适当差异,起到的是一种互补作用,是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如果这种差异超出了一定限度,走向极端,很难给子女明确的期望,只会令其无所适从,难以接受。而且易造成子女心理冲突,产生神经质行为,难以获得心理和行为的同一,导致他们的社会行为出现偏差。

人格障碍的人的父母明显存在高惩罚、严厉,高拒绝、否认与低情感温暖、理解以及父亲的过度干预、母亲的偏爱这样一种不良养育

模式。父母过去频繁、严厉的惩罚,会使子女在评价自身行为、态度和欲望时,过于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的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遣责。有研究表明,在父母惩罚严厉等强制教育方式下,子女容易形成情绪不稳、残暴、缺乏同情心和反社会人格倾向凹。父母的拒绝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惩罚、归罪、羞辱以及在旁人面前过分批评、责骂孩子等行为,父母对子女采取过多拒绝否认的态度,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价值感、无助感、无位置感和不安全感,从而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而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有独立性、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被认为是人格偏离的保护因子。过度干预与偏爱这两项因子存在父母差异性,显然是传统的严父慈母教育模式的一种极端体现。过度干涉,剥夺子女应有的自由,导致他们心理的压抑、紧张和不安,到了青年期,他们易走上极端:一是随着自我意识增强,行为强度大,情感色彩浓,缺乏理智,易冲动;另一种则形成木讷、缺乏主见、易屈从的人格。父母的偏爱易使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受到过分的照顾和溺爱,容易产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型和缺乏韧性等不良的人格特点。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是犯罪青年人格障碍形成的危险因素。

2、社会因素

从人的属性来看,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尤其以社会属f 生更为突出。人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决定了人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而一定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特定的社会背景因素是导致畸形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

一。

犯罪人格是指与犯罪直接有关的人格问题,但不是所有与犯罪有关的人格问题都是犯罪人格问题。对犯罪人格的界定不能用“表现特征”作为概念的内涵。对犯罪人格的界定仍要立足于人格形成的背景。犯罪人格不同于反社会人格的关键在于:他们在童年有较为正常的心理表现,没有明显的无因而致的顽劣表现;相反,他们具有明显的后天“社会化障碍”现象,有问题的起点和环境,由于长时间地生活在一个与违法或犯罪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环境中,这种长期生活环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年龄很小时就开始生活在一个残缺的负面生活背景中,由于年幼,负面的影响逐渐融人其人格中,使其形成与不择手段生活方式直接相关的犯罪人格;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社会化缺陷,使其青少年时期即出现违法或犯罪行为,之后常与拘留所或监狱生活为伴,长期的负面环境导致其犯罪人格出现并趋于稳定。总之,“犯罪人格”在此被界定为“因长期与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长期与违法犯罪人员接触,即由于后天负面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

二、几类特殊群体人格异常对犯罪的影响

1、犯罪少女人格特征分析

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同时#当女性走出传统的与家庭有关的社会角色" 进入以前主要由男性组成的竞争场所后" 女性变得越来越具有攻击性和竞争性!就表现为少女犯罪问题的突出,少女犯罪的原因很复杂" 有学者认为" 少女犯罪的发生主要是受

社会色情和暴力文化的影响" 认为社会不良文化对于少女犯罪有着重要的影响。还有学者认为少女犯罪是由其自身的心理状态决定的" 认为少女犯罪的原因在于其本身。

2、累犯异常人格对在犯罪的影响

重复犯罪罪犯攻击性明显高于第一次入狱的罪犯,而且入狱次数越多的罪犯其攻击性越强。另外,重复犯罪罪犯在攻击性维度上出现异常的几率显著高于首次入狱罪犯。还有,而重复犯罪罪犯表现更为突出。因此,攻击性可以成为预测罪犯重新入狱可能性的一个指标。如果对重复犯罪罪犯的教育改造没能有效地降低其攻击性,则出狱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将难以降低。此外相关分析表明入狱次数越多的罪犯,其报复心理越强。重复犯罪罪犯的同情心得分高于首次入狱罪犯,表明其更缺乏同情心。还有相关分析表明入狱次数越多的罪犯,其同情心越缺乏。因此,对重复犯罪罪犯的教育改造,应着力增强其同情心,提升其正义感和责任感,加强良心和道德教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的贫乏可能是导致重复犯罪罪犯不能有效地接受教育改造,不能适应生活,从而导致再次犯罪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重复犯罪罪犯的知识教育也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

3、大学生人格异常在犯罪中的作用

大学生犯罪主要集中在这样几方面的原因(1)贪婪性是指个体的需要与他人的需要发生冲突时,个体以物质畸形需求作为犯罪的内驱力,倾向于用暴力、欺骗、偷窃等手段阻断他人的需要以满足自己

需要的心理特征。大学生犯罪者的贪婪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对金钱的贪婪,这直接引发了大学生盗窃犯罪。大学生犯罪中犯盗窃罪的占全部犯罪的三分之二左右,居大学生犯罪的首位,特别是女大学生的犯罪大都集中在盗窃和性犯罪上。贪婪性的趋动,甚至使一些女大学生连最基本的道德也放弃了.目前社会比较敏感的女大学生卖淫,当“二奶”的现象,也是诱发女人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2)压抑是一种因欲求持续无法满足或者压力过大而体验的持续性精神紧张状态。压抑来源于心理冲突,对于生活的烦恼,需要适当的压抑,来保持心理平衡,因此,压抑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将不能接受的思想、回忆、体验和冲突从意识中驱逐出去,转移到潜意识的范围内。一方面,压抑帮助个体控制某些不当的冲动,赢得时间和积蓄能力以应付困难:另一方面,压抑超出一定限度时,个体常常表现出焦虑、恐惧等症状,长期持续将危害个体的心理健康。乜21压抑过大的精神状态可以促使个体为解脱压抑感而进行宣泄行为,进而产生犯罪行为。(3)自我封闭性即个体将自我封闭于一定的狭隘交际和思维空间中,疏远与之相关的社会群体,外在行为表现为大量的离众行为。大学生犯罪者的两种封闭性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负的封闭性,即唯我独尊,个体的自我主观评价远远高于社会客观评价的一种态度特征。自负的封闭性在大学生犯罪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大学生黑客犯罪。由于网络的发展快,核心技术相对复杂,而掌握这一技术的人相对较少,使得先来者有个体优越感。

三、对策和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