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危机管理

谈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危机管理
谈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危机管理

谈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危机管理

摘要:在西方国家,危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相比而言我国有关危机理论的研究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在这个注意力创造经济的时代,互联网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其影响力得到了迅速发展。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企业危机频繁地发生,这对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对企业管理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站在企业的角度,不仅要认清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影响力,也要加强对危机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的认识。只有这样,在面对潜在或者是已经发生的网络危机时,才能从容不迫的做出应对。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企业网络危机危机管理

Discussion of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in Internet Age

Abstract: Crisis resear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west, but in China, the crisis theory research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enterprise crisis becomes more frequent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to the enterprise and society. Therefore, the study of network crisis is urgent. As the first media of the attention economy era,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has a rapid expansion in today's society. Enterprises and entrepreneurs, should not only see the rapid rise of Internet and its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China, but also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gnition of network crisis and take the right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potential or occurred network crisis in time.

Keywords: Internet Age Network Crisis Crisis Management

一、企业危机管理及其特征

(一)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

危机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危机处理的过程,是对企业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双重考验。对于如何准确界定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国内外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美国学者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给企业危机管理下的定义是:“企业面临那些可能影响未来发展的危机时,有步骤地消除其中的风险,使企业健康地发展下去”,他的主要观点是如何规避风险与危机。

安?米特洛夫(Ian I.Mitroff)和克里斯汀?皮尔逊(Christine M.Pearson)将企业危机管理定义为:帮助改善企业决策者面对危机时的心理,使得他们即便在面对最糟糕的情况时也尽可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他们的观点主要侧重于预防危机和培育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面对危机时的心理上。

国内学者何苏湘通过多年的研究倾向于将危机管理定义为:为了预防、处理或者扭转危机,尽可能地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害,并使企业尽快从危机中恢复,甚至借助危机得到进一步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

综合以上的各种定义来看,危机管理的完整定义可以界定为:为了预防危机的发生,或者减少企业的损失,使企业能从危机中尽早恢复过来,所进行的一系列信息的收集和

分析,责任的规划和落实,危机的处理和化解,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的过程。

从危机管理的定义不难看出,危机管理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当危机真的发生,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并使企业从危机中尽快复苏;而且也应当包括在危机没有发生时,对危机的预防。换句话来说,危机管理应当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而在实践当中,人们也习惯将危机管理分为广义的危机管理和狭义的危机管理两类。狭义的危机管理在概念上基本等同于危机处理,即对已经发生的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广义的危机管理和狭义的危机管理有着相同的部分,但同时也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是广义的危机管理,除了危机处理的部分外,更加注重企业管理人员平时的沟通和危机没有发生时预先建立危机管理计划,并且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做出决策以防止危机,而在危机发生后,开展善后工作让一切回到正轨。企业管理人员应当牢记:“危机管理是一个不断循环,系统全面的管理过程,任何孤立、片面的措施都是注定起不到预期作用的。”

(二)企业危机管理的特征

企业要想做好危机管理,首先就得认清危机管理与企业其他的日常管理工作的不同之处。危机管理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危机管理的可预防性。危机往往都是隐蔽和突发的,这给人们发现和处理危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危机管理才有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从理论上来说,不论是人为危机还是自然危机在量的积累阶段往往是有迹可循的,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检测与控制,完全有可能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危机是可预防的。

2.危机管理的系统性。与自然界中一样,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事物也都是以系统为存在方式的,任何事物都处在一个有机的系统当中,危机管理也不例外。尽管危机有着不确定性的特征,但这并不是说危机管理是混乱和没有规律性的。

3.危机管理的非标准化。危机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决定了危机发生时往往是超乎人

们预料的,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如果决策机构不能及时的采取必要措施,会对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危机爆发后就会迅速传播开来,因此留给决策者的反应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与此同时,决策者决策时还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就决定了在这种形式下进行决策时,无法按照平常的标准来进行,决策者必须根据危机的发展态势随机应变,简化程序并压缩决策的时间,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来进行决策,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和解决危机。

4.危机管理的非重复性。危机是一个没有确定发展方向的随机事件,两次表面类似的危机事件,甚至一个危机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管理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每次在着手进行危机管理之前,都应当清楚的分析危机的不同之处。如果仅仅是简单地重复预先制定的管理计划,在事态的发展过程中必将遇到意想不到的困境。

5.危机管理的开放性。危机状态下,企业往往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政府部门、消费者、媒体、竞争对手,甚至供应商、投资者及相关社会团体等。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都围绕着一个开放的系统来进行,其对象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多元化。

6.危机管理的非预见性与高风险性。由于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及危机爆发后的发展态势往往都是不可事先预见的,因此在危机状态下进行管理工作必然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每当危机发生后,面对严峻的形式和紧迫的时间,决策者必须根据有限的信息资源来进行判断和决策,这势必会增加决策风险。另外,危机事件的结果还具有很强的连锁反应,一个危机事件还没有处理完又会引出另外一个危机事件的爆发,这进一步增加了决策者的决策风险。

二、互联网时代企业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传统的危机产生和传播方式,在互联网浪潮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企业危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愈加紧密。企业网络危机事件逐渐成为每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也必须面对的问题,无论这个企业是否参与电子商务,都会遇到这种突发性的网络危机事件。最近几年,研究如何在互联网的大框架下解决好企业危机事件,逐步成为了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一)加强企业危机管理有助于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

与网络媒体相比而言,在传统媒体时代,任何的新闻材料都要经过严格的信息审查之后才予以发布,因此其信息有着更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而在网络媒体时代,几乎所有的网络用户都可以匿名性的发布信息,加之各个门户网站与用户之间高互动性特点,不管是真实还是虚假的信息,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快速的传播。在此背景下,如果企业没有严格的危机管理体系,势必将加大危机发生的概率。

(二)加强企业危机管理有助于控制危机发生的规模

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由于其各自的特定,传播范围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企业对于危机事件消息的封锁,危机发生的规模往往很小。而在互联网时代,各个地区甚至国家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地方便快捷,一旦某个企业的危机事件在网络上被发布出来,其传播范围将迅速扩大,而不会只仅仅局限在有限的地区。从近年来的实际来看,某些著名企业的危机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引发了全球的普遍关注。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危机管理,尽可能的缩小危机发生的规模.

(三)加强企业危机管理有助于企业在更短时间内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传统媒体时代,从危机事件发生,到新闻的采访审查,再到危机被广大公众所知晓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正是由于信息传播的滞后性特点,企业有充足的时间来应对已经

发生的危机。互联网作为信息化时代的第一媒体,它有着极高的信息传播效率和传播能力。而作为网络中最大的用户群体,任何网民都有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传播中介的可能,信息传播的控制权不再牢牢掌握在新闻媒体手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底,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2亿,互联网普及率增长为46%。”而事实上,现如今几乎所有的网民都可以自由地将任意一个网站的信息复制并转发到其他网站上,之后如果消息在这个新的网站上再经数百人、数千人去转发,这条消息很快就会在整个网络传播开来。这些数字都告诉我们,互联网时代企业不得不更加重视危机管理,只有制定了充足的危机处理机制,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四)加强企业危机管理有助于降低危机事件的破坏性

网络媒体的传播能力不仅表现在一篇报道出现在网络上后,能以几何式的增长速度迅速传播开来,而且网络上的热点新闻和重大事件,往往也会引来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一个再地方性的新闻报道,只要经过知名的门户网站转载之后,马上就会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新闻事件。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时效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危机发生一段时间后就会很难查阅到当时的报道。而网络新闻信息都是保存在服务器之上,不需要刻意的保存和整理,经过再长的时间都可以轻松查找到相关信息。此外,对于网络上的报道,一些主观意识不是很强的用户还会出现很强的从众心理,跟着别人的言论来判断是非,这就导致了社会群体效应的频繁发生。网络的这些特点,使得危机事件的破坏性显著增强。只有通过良好的危机管理,才能减少企业的信誉、品牌在危机之后受到的损失。

(五)加强企业危机管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是与传统危机事件最显著的区别。由于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不发达,新闻媒体几乎垄断了信息的发布权。而且媒体发布的信息,都要经过严格的信息审查制度,并不能够随意的发布信息。危机发生之后,企业往往只要把危机公关的主要精力放

在与媒体的沟通上,一旦与新闻媒体达成了某种协议,可以快速的消除危机的影响。而在网络环境下,公众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信息传播的渠道也基本不受局限。由于有着数量巨大的用户群体,网络很多时候成为了评判是非的最终地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企业在危机发生之后,应当更加重视网络上的声音,进行相应的公关措施,形成有利于企业的舆论氛围。

三、网络环境下我国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企业经济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危机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见证了无数优秀企业的诞生。但是许多优秀的企业,甚至某些行业的领导企业,在遭遇到一些原本看似微小,也许当初及时采取措施就能完全控制的危机之后,却在一夜之间崩塌,走向了破产的边缘。事实上,中国企业中大部分的决策者还没有完全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观念,企业的危机监控和预防体制建立不完善或者根本没有建立。企业要想得到一个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学会处理好潜在或者已经发生的危机,中国从来不缺乏优秀的品牌创造者,但是真正优秀的危机管理者却寥寥无几。

(一)网络环境下我国企业的运行状况

1.我国企业使用互联网的比例情况。由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83.2%的企业已经普及互联网,某些重点行业的普及率更是达到了98.1%。在互联网时代,加强企业的网络化办公,增加企业的互联网应用,这已经变成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企业若是不想被淘汰,就必须适应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而这其中,企业危机管理尤其应当引起注意。因为企业在增加互联网应用的过程中,随着企业网站的建立和企业网络口碑的形成,爆发网络危机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图1 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比例(部分重点行业)

2.网络给我国企业的管理带来的重要影响。企业管理在经历了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之后,网络化管理正在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一个新的阶段。网络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化,也引起了企业决策者的重视。

(1)企业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利用网络加强与顾客沟通。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变大,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使得消费者可以更加便捷的与企业联系,随时传递着自己的需求,而企业则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生产。

(2)企业内部各部门通过网络加强了协作和信息共享。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的效率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在一个企业内部,如果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往往会造成企业止步不前,给企业发展带来重大的不利影响。而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更加方便快捷,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得到了很大发展,企业任务得到了更好的完成。

(3)企业的网络化管理进一步降低了管理成本。网络在企业内部的大幅度普及,使得企业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步骤向无纸化办公过渡。此外,由于网络智能化的管理,许多复杂的管理工作由电脑代替,企业的人工成本进一步降低。在企业的外部交易中,网络化降低企业的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

(4)网络自身特点使得企业管理效率得到提高。互联网的普及,对企业一个主要的影响就是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一方面,通过企业内部网络,高层管理人员可以直接和员工进行沟通,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更及时的回应。另一方面,与传统企业内部的逐级传递信息相比,网络化环境下信息资料的传递速度大幅增加。

3.以海尔公司为例分析我国企业网络的运行状况。海尔一直以其独特的战略性眼光领先于其他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企业管理方面,海尔也有着其与众不同的创新方向。这几年,海尔提出了自己的网络化战略,海尔不仅把它作为一个阶段性战略,同时也是海尔转型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关于企业网络化,海尔CEO张瑞敏认为:企业一定要网络化,转型成网络化的企业,才有可能在这个网络化的世界生存下来。本着这个理念,海尔进行了一系列组织和人员上的变革。海尔的第一个变革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绝对界限被打破,组织结构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企业订单的需求不断变化,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动态化的组织体。第二个重大变革就是无领导化管理,员工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决策者对话,实现管理的网络化。海尔这种敢于尝试的做法,是其他许多企业想都不敢想的。而事实上,看似群龙无首的背后,每个人都相当于企业的CEO,都可以亲身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第三个重大变革就是用户资源的网络化,将海尔原本的用户资源转移到网络上来。这样一来,即有利于海尔之后宣传成本的降低,同时也可以实现和其他企业之间用户资源的共享。学习海尔在网络环境下的运行状况,不难看出,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二)企业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人员缺乏网络危机意识。某杂志曾经对我国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有关危机管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的人对危机管理毫无概念,20%的人对危机管理的界定尚存疑惑,50%的受访者没有听过危机管理这个词汇。事实上,目前大部分的中国企业,他们公关活动的重点仍然集中在如何宣传企业的品牌、服务,推销企业的产品上,而对于企业危机管理则根本无暇顾及。一旦危机真的发生时,没有事先制定任何的预防机制就会使得企业变得措手不及,无法采取正确的措施去应对危机,最终导致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企业的发展前景受到重要影响。尽管国内的一些一流大型企

业的管理人员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危机意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但相对于西方国家的一些大企业来说,我们的危机意识仍然薄弱,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培养。

2.企业缺乏网络危机防范措施。环球企业家杂志的调查发现:当危机出现时,15%的企业会选择听之任之,因为他们认为危机是企业经营中难免会出现的问题;20%的企业管理者会先采取放任的态度,只有当事态进一步恶化时才会匆忙的采取措施补救;40%企业面对危机时,会选择立即照搬企业预先制定的危机方案进行处理;只有25%企业会根据危机发生的具体情况,立刻制定有针对性的危机管理方案。事实上,在我国企业中,只有很少部分的企业会建立完整的危机防范措施,大部分企业危机防范机制不健全或者根本没有建立。忽视日常的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使得企业在危机发生后不能立即采取行动,最终导致企业的信誉,品牌遭受了许多本可以避免的损失。

3.对网络媒体的报道处置不当。网络两面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媒体对于企业而言,也必然像一把双刃剑,网络媒体的正面引导有时能让一个企业起死回生;而不加探究的盲目转载,也能在一夜之间让一个大型企业走向破产。因此,与网络媒体及时有效的沟通,显得格外重要。调查发现:对于网络出现上的关于企业的错误报道,12%的企业不会采取任何行动;35%的企业则会采取观望的态度,如果公众和媒体的反应激烈,再采取相应措施;33.2%的企业选择投诉该报道的记者。这些被动和消极应对的做法,对于企业和网络媒体之间合作共赢关系的建设都是不利的。只有平时积极主动的与网络媒体打好交道,在出现危机时,及时地做好相互间的沟通了解,才能避免事态进一步的恶化。

4.在第一时间习惯于选择隐瞒真相。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危机几乎已经成为企业或早或晚会遇到的一个难题。因此企业如何应对和是否积极处理危机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积极应对的首要条件,就是诚信。任何消费者都更愿意接受一家诚信且有责任感的企

业,任何的虚假信息都会导致危机处理的彻底失败。2001年中秋时,中央电视台曝光了南京本地著名的食品企业冠生园用陈陷做月饼的事实,消息一经传出,冠生园公司受到了网络媒体和大量网民的批评。面对网络上来势汹涌的信誉危机,冠生园选择了隐瞒事件的真相,消极地应对各种指责的声音。这种做法,进一步导致了事件的恶化,最终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百年企业冠生园也走向了破产。

5.企业处理网络危机方式单一化。针对网络上出现的关于企业的不利报道,大部门企业的第一反应是与相关网站进行沟通或者只在自己的企业官网上进行简单澄清。而如今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一个大的网络框架已经细化为各种不同的部分,因此不同的网络用户有着截然不同的信息获取途径。如果继续采取某种单一的方式处理危机,必定无法有效的处理好危机事件。今年3.15晚会上,尼康相机被曝光出了严重的质量问题,而第二天尼康仅仅是在官网上做了一个简单的澄清,并提出了相机换新的措施。由于尼康官网关注度有限,其声明被没有被大部分的消费者知晓,因此在网络上的投诉并没有消减,这最终导致了此款相机在中国的全面下架。

四、互联网时代强化企业危机管理的措施建议

网络对于危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诱发危机,有时也能帮助危机的解决,关键是看如何发挥网络的作用。由于网络的强互动性、大信息量、高效率化等特点,危机的解决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和途径。毫无疑问,网络危机管理是在危机管理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但是考虑到网络本身的特点,网络危机的应对要更加注重网络媒体的作用。

(一)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网络危机意识

在传统媒体时代,从危机的发生到经由主流媒体报道,并在更大范围产生影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利用传统媒体滞后性的特点,许多企业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将危

机的影响力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因此,大部分的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很强的危机意识。而在网络时代,无论多么快速有效的事后危机管理机制,都不可能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前的那种等待危机来临的心态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如今的企业发展环境。企业要想得到长期的稳定发展,就必须重视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防范于未然。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危机意识和危机观念。

(二)不断完善危机防范措施

面对网络危机,仅仅只有危机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完善的危机防范措施。网络危机有着极强的传播能力,因此如果等到危机发生时才临时制定应对危机的措施,往往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企业应当注重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并建立危机小组,为各类危机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危机防范措施,使危机发生时能做出正确且迅速的反应。企业危机管理需要从以往单纯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先的预防,建立一套及时的、全方面的监控系统,对网络信息进行常规化的监测。综合运用人工检测和其他技术手段,全面有效地监测网络信息,监测范围既要有专业网站、门户网站等高流量的板块,同时也要逐步涵盖中小网页,博客等,过滤出所有可能引发企业危机的信息,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的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将此类业务外包。随着网络危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专门代替客户进行网络危机监测与预警的公司。这类公司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网络信息搜集和其他的网络应用服务,在各个门户网站,社交群体中搜集和客户有关的新闻、文章等,及时地提供给客户并提供相应的专业化的建议和意见。此外,日常管理中企业还应当加强危机处理的演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考验危机防范措施的可靠性。企业管理人员应当牢记一个原则,即预防是处理危机的最好方法。

(三)正确处理网络媒体上有关企业的报道

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容量,反应问题的快速有效,不断增长的网络群体,正逐步显示出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许多企业在危机发生后,一般只会选择在传统媒体上进行危机公关,却完全网络媒体的作用。其结果往往是原本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妥善处理的危机,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企业管理人员应当以理性和积极的态度对待网络上出现的报道,并相应地调整企业危机公关的方向,加强和网络媒体的沟通。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企业危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网络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传播能力和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能力,帮助决策者更加高效的解决危机。

(四)及时公开危机信息

在传统媒体时代,某些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渠道,想法设法的将有关企业危机事件的信息加以隐藏,有时甚至可以做让完全对外封锁消息,普通消费者更本不可能知道实情。但是在信息传播渠道四通八达的今天,不管企业如何努力,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试图封锁消息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便能够限制传统媒体的报道,还有无法左右的网络媒体;即便限制了国内媒体,还有国外媒体的深入报道。所以与其等到有关危机的信息被被动的报道,还不如危机一发生时就向社会诚实地报道事实真相。在信息的公开中,有两个决定性的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信息公开的速度,一般人们习惯把危机发生后的二十四小时内称为处理危机的黄金时间。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段,有关企业还是没有能够及时地向公众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便很容易带来公众的不信任感和形式的恶化。第二个方面是信息公开的全面性,有时候片面的信息发布反而适得其反。当危机刚刚发生时,网络上难免会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消息,对于这类信息,无论它的真实性如何,当事企业都应当给予正面的回应。即便对于那些企业自身认为毫不相干,但是却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信息,也是及时地进行回应。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公众的猜测和顾虑,使企业顺

利地渡过危机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的大面积普及,在网络上获取自己关心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一旦公众获知了关于企业危机的信息,急于了解相关详情的网民便会通过网络查找更多的信息。正是因为如此,企业更应当积极主动的将相关信息表达在最容易被看到的企业官方网站或者其他知名网站上,这势必会给公众一种负责任的企业形象。网络媒体虽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信息发布中传统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网络媒体的匿名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在网络上出现的信息真实度往往无从考究。传统媒体相比于网络媒体而言有着更高的信任度,因此在危机事件中,如果能够及时在传统媒体上发布信息,对危机的处理也是大有裨益的。

(五)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处理危机

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危机管理,已经不再是通过以往那种单一的信息处理方式来进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的概念不断被细化,包含着越来越多的相关内容。因此,要想处理好网络危机,就必须注重对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同的网络资源,例如各种专业网站、社交网站、门户网站等,各自都有着自己的侧重点和固定的受众,它们的传播重点和传播方式都是不同的。此外,不同角色的网络用户,如版主、网站编辑、资深网友等都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企业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危机和危机的不同阶段时,要选择差异化的处理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新兴的互联网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已经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对于互联网的态度。互联网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企业带来预想不到的潜在危机,但同时又给企业妥善处理危机事件,借助危机进一步发展增添了一个额外的途径。互联网作为21世纪的最大的大众媒体,有着极强的传播能力以及巨大的公共影响力。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就应当建立起一套对网络危机的监测系统,完善自身的预警体系和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

效的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在危机发生时有效的降低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保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张岩松.许峰.企业危机管理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何苏湘.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界定[J].商业时代,2012.27-32.

[4]平川.危机管理:政府?企业?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M].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

[5]严东宏.互联网时代的商战策略[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6]周锡冰.赵丽蓉.黄华.危机管理实战案例解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3):237-356.

[7]朱延智.企业危机管理[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178-202.

[8]侯典忠.浅谈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理性思考[J].山东:山东文学,2011.

[9]Richard K.James.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0]范高华.高科技企业危机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2009.21-25.

[11]李勤.危机管理以及相关概念探析[J].商业研究,2008.5.54-79.

[12]林景新.中国式企业危机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2):94-134.

[13]Miehael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5854882.html,municating out of a Crisis.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2007.

[14]王国强.国内外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研究,2006.52-71.

[15]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75-505.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危机处理程序案例分析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肯德基冰块事件的危机管理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度发展以及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所面临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大到国际国内背景、行业状况、技术升级等,小到一篇负面报道、一纸诉状都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严重者足以导致其破产。这就使得企业的领导集团要时刻把握自身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好可能面对的危机问题,培养企业面对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危机管理水平. 不得不说,在危机管理方面,中国的企业乃至学术界虽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但相对于世界上尤其是西方的大型跨国企业而言,国内企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本案例将会就今年肯德基冰块菌落总数超标事件展开,运用危机管理相关理论,分析肯德基在面对危机时采取的种种措施的利弊,从而启发我们加深对于危机管理的理解。 企业简介及其危机管理能力分析 肯德基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餐饮集团百胜餐饮集团,作为世界第二大速食及最大炸鸡连锁企业,肯德基凭借其独特的神秘配方和经营理念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尤其在中国市场,更是领先于其国际市场上的宿敌麦当劳,成为中国快餐连锁业最成功的模范。 肯德基(中国)公司危机管理的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 1、机制优势。一方面,肯德基作为连锁餐饮业的经营者, 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各个门店独立经营, 较小型的危机事件可迅速自行解决;遇到较大型的危机事件,才由公司总部出面处理. 另一方面,肯德基有专门的危机管理制度程序, 有利于高效率的应对危机事件; 2、公信优势.肯德基是著名的跨国企业,数十年来的成功为企业积攒了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当企业面对危机时,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谅解和信任; 3、观念优势.肯德基在中国市场上经历了多次风波洗礼,危机管理意识深入人心,甚至为员工准备有专门的危机管理手册,力求把每一次危机都转化成为KFC的良机。 劣势(Weakness): 1、小型危机事件对基层管理者要求高.基层管理者直接面对消费者,一些较小型危机的走向往往取决于基层管理者的处理,这不但需要相关培训到位,更需要灵活的授权; 2、企业门店众多,而且作为对食品安全问题较为敏感的餐饮业,肯德基会经常面对大大小小的各种危机。无论是基层员工操作失误等小问题,或是食品安全等

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随着自身实力的提升而越来越高,其影响力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当前经济全球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最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实力。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还能够做到合理的规避和解决危机。如果只是重视追求经济效益,不注意防范周围的危机的话,很容易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 我们应该意识到企业存在危机并不是就意味着企业失败了,甚至有时意味着机会。危机管理也是一门艺术,是企业发展战略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环节。现阶段企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不管是技术、市场,还是管理、组织制度等都在进行不断的创新,而要想做到企业的危机管理,对危机管理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企业在面对危机时,能够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快速的做出合理的反应,及时的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补救,很可能企业的危机就会被消除,甚至化危机为转机,从危机事件中寻找到了商机,反而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一个能够积极应对自身企业危机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1、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目的及意义

1.1 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目的 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企业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恢复企业稳定,恢复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的恶化,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1.2 企业危机管理的意义 无论多么的未雨绸缪,企业难免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这时有的企业能够做到迎难而上,把企业危机转化为商机,但是有的企业就会自此没落,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危机管理的不同。事前预防工作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危机发生的概率,但是在实际的组织活动中企业的各个环节有可能出现和预先设计不同的情况,组织活动很容易受执行人员的心理、环境的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危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一般来说,危机处理呈现阶段性变化,很多的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有的人认为危机管理应该被分成三阶段,也有的人认为危机管理应该被分成五阶段,还有一些人认为应该被分成六阶段。笔者认为无论危机管理被分成几个阶段,本质上都属于防范与准备-控制与解决-恢复与学习三大阶段的范畴。另外,事前做好完善的规

企业危机管理分析

企业危机管理分析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任何一个企业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危机,所谓“突然”发生,那是因为企业对危机缺乏必要的认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危机处理不当,就会使企业多年辛苦建立起来的良好形象化为乌有。树立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是现代企业应该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将对企业发展中的若干环节,着重阐述可能出现的危机及其防范对策。 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业务经营规模或行业类别为何,每天都面临各种不同危机发生的可能,一旦发生危机,倘若无法妥善的处理,不仅将为企业带来财务损失,进一步影响社会大众及消费者的权益与生命财产安全,连带的将破坏企业的形象,甚至撼动企业经营的基础。 一、危机管理概述 (一)危机管理的涵义危机管理是指企业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管理活动。 危机管理所涉及的主要有五个方面: 1.危机管理者对危机情境防患于未然,并将危机影响最小化。 2.危机管理者未雨绸缪,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做出响应和恢复计划,对员工进行危机处理培训,并为组织或社区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及其冲击。 3.在危机情境出现时,危机管理者需要及时出击,在尽可能短的时限内遏制危机。

4.当危机威胁紧逼,冲击在即时,危机管理者需要面面俱到,不能小视任一方面。这意味着此事要运用与危机初始期不尽相同的资源、人力和管理方法。 5.危机过后,管理者需要对恢复和重建进行管理。这也意味着此时运用的资源、人力和管理方法会与危机初期和中期有所不同。 危机管理的本质是危机管理需要一个既使用权威又使用民主的决策程序,在此环境中激发出一个富有弹性但又极具力度的决定。在危机发生时,能否临危不乱保持冷静的头脑,是衡量企业领导人素质的一条重要标准。企业领导人的执行是对其下属工作的最好担保,而这种执行源自平时的准备。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捕捉先机,在危机危害组织前对其进行控制。制定危机处理计划有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二)危机管理的特性 1.阶段性。企业面临的危机包含了灾难、意外的发生,或是与产品有关的失败等。若没有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一旦发生危机,将对企业造成莫大的伤害。许多企业危机在浮上台面之前,几乎都有些许的征兆出现,让企业经营者有迹可循。危机的爆发一般都是会呈现阶段性的发展。 2.不确定性。危机出现与否与出现的时机是无法完全掌控的。因此,管理阶层的应变能力与组织的平日危机处理计划与演练,可以降低危机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帮助企业内其它人员积极面对危机的出现。

公关危机的处理案例

危机公关,苏泊尔的一次超越--“特富龙”危机管理案例 2004年7月8日,周四。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环保署(EPA)对杜邦提起行政指控,指控杜邦公司自1981年6月至2001年3月间,三次拒绝向该机构提供有关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伤害的用于“特富龙”制造过程中的添加剂全氟辛酸铵(PFOA,又名C-8)的资料,违反了有关潜在健康风险的联邦报告要求,并拟对其处以高达3亿美元的重罚。杜邦公司否认了环保署的指控,并表示将在30天内对这一指控提出正式否认。杜邦称其完全遵守联邦报告要求,并否认在上述化工品与人体健康或环境的任何有害影响之间存在任何联系。在美国这只是一场政府行政单位和企业间的行政诉讼,其主要诉讼标的在于杜邦违反了联邦报告的要求。(注:所谓特氟隆,是美国杜邦公司对其研发的碳氢树脂的总称,市面上常见为杜邦公司注册的“特富龙”,包括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及各种共聚物。由于其独特优异的耐热(180°C-260°C)耐低温(-200°C)、自润滑性及化学稳定性能等,被称为“拒腐蚀、永不粘的特氟隆”。它带给我们的便利,最常见的就是不粘锅,其他如衣物、家居、医疗甚至宇航产品中也有广泛应用。全氟辛酸铵是生产特富龙涂料中的一种加工助剂,该助剂用量极少;这种加工助剂随着产品生产的完成,已从制造过程中除去,涂有特富龙涂层的不粘锅不含该助剂。) 时隔一天,7月10日,周六。《参考消息》转发路透社消息《特氟隆材料可能有毒-杜邦遭美国环保署指控》。杜邦中国对此事没有任何反应。同一天,新浪网第一个报道《参考消息》关于特富龙内容,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杜邦遭行政指控的事实,并称使用杜邦公司特富龙涂料的不粘锅产品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由于时间短,消费者并没有对这一消息有什么反应,不粘锅市场销售走势良好,没有任何负面的表现。 7月11日,周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报道“杜邦特富龙可能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的消息。由于中央电视台特殊的媒体地位和其新闻影响力,经其报道的负面新闻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重要信号,也很容易引发媒体和普通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议论。 于是,一个在美国以程序问题为标的的行政诉讼和一则关于“起诉杜邦公司违反联邦报告要求”的新闻,由于中国新闻媒体对美国法律情况的不了解和对美国新闻的一些内容的过于关注,到中国变成了一个健康问题的新闻。同样的新闻背景,在美国和中国却有两种不同侧重的新闻版本。 7月12日,周一。杜邦中国向中国媒体发来正式公开声明。在这份声明中,杜邦公司法律顾问总监马伯乐表示:“过去50年所积累的经验和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表明,全氟辛酸铵对人体和环境无害。”杜邦中国公司公关部负责人称,全氟辛酸铵是生产特富龙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加工助剂,它本身就没有危害,所以特富龙更谈不上什么有害了。 杜邦的这份声明,并没有得到中国媒体的支持和消费者的理解。相反,媒体在没有得到满意答复后开始怀疑事情的真相所在。消费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消费心态伴随着媒体的报道,开始表现出来。 很快,新闻传播的一条消息在很短的时间里演变成一个涉及媒体、消费者、市场、生产厂家和政府部门的社会事件。 受“特富龙“事件的影响,作为不粘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苏泊尔,遭受了最大压力。苏泊尔全国不粘类炊具产品的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77.33 %,七、八两个月至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其他不粘锅企业销售下滑比例也很大。 同时,由于“特富龙“事件影响的延伸,苏泊尔的品牌形象因这一事件也受到了损害,并对苏泊尔的股票发行带来强大的冲击,苏泊尔股票上市当天即跌破发行价,给苏泊尔公司以及广大股民和苏泊尔股东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

浅谈企业实施危机管理的意义

浅谈企业实施危机管理的意义 孙勇娜潘佃安 ..................................................................................... 摘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与企业都会面临着一些方方面面的危机。要正确认识危机的产生,不断增强危机责任感,建立和健全危机应对处理机制,可结合各自企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实施危机预警机制,尽量把危机变成机会,为有关企业或单位管理研究者提供新情况、新课题和新任务。 关键词:企业增强危机意识未雨绸缪实行科学管理 人们面临着各种危机既是危险,又将是机会,经营企业或单位都有可能会遇到风险,就像航行经常会遇到风浪一样。那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管理就是企业与单位能有措施、有步骤、有计划地做好准备,在危机末出现时必须时刻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处置能力,提高预防和控制重大危机的管理水平,将起到防范于未然的效果。 一、增强危机意识、确保危机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在新形势下,任何一个企业或单位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机的可能性。尤其是我国的企业大多数面临成长性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必然有动力和阻力,现代的企业往往能够在正确把握着发展战略思维的基础上,从容地面对各种危机和阻力。现危机管理将面临着以下15个方面的危机:一是人事危机;二是行业危机;三是产品危机;四是经营决策危机;五是天灾危机;六是能源资源危机;七是安全危机;八是环境危机;九是水危机;十是经济危机;十一是财务危机;十二是媒体危机;十三是公害危机;十四是犯罪危机;十五是各种突发性危机。 正因如此,一个企业存在着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识不到危机和找不到常效,以及标本兼治的正确应对危机的方法。这样一来,企业在日常经济运行管理中,必须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危机预警机制》,它是实施危机管理体系的基础。企业越早认识到危机存在的威胁,越早采取适当的行动,越可能控制住问题的蔓延与发展。一旦危机发生时,企业就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困难。首先要强化企业管理层的危机意识,并引起广大职工的关注,使这种意识与关注融入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之中。二要对企业的危机管理,主要包括安全和经营的两个方面。应不断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树立起企业在市场经济中

浅析市场营销的危机管理论文

浅析市场营销的危机管理论文 浅析市场营销的危机管理全文如下: 摘要:作者针对市场营销的危机管理做了相关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危机的 定义和市场营销危机的主要特点,并对企业加强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的对策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经济时代 随着这个不断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环境和经营环境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地加快。还有,不断深入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中国加入世 贸组织后,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层出不穷的不确定因素,随时会面临突如其来的,并 来源多种多样的危机,除产品方面、竞争方面的、市场方面的外,还包括大环境中经济方 面的、政治的等,当企业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时,就容易受来自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每个企业在面临此等形势下都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怎样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处 理危机、防范危机等问题。其中企业危机管理正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市场营销危机的定义 企业产品的市场出现不断下降甚至丧失占有率的现象,这主要是由市场发展战略、经 营观念落后和营销策略的失误、市场预测和调查不充分等等所引起的,或者企业的利润不 足以弥补成本,这主要是由于营销不善所引起的,这就是市场营销危机。 二、市场营销危机的主要特点 1.预知性 在很多的情况下,在出现和最终爆发前,营销危机存在一段潜伏期,有着直接或间接 的先兆。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危机隐患,减少危机所带来的威胁,科学预测并且进行超前决 策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表明,相对于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管理,危机爆发前的 预防效果将会更好。 2.突变性 即在某个特定时空上,企业营销危机突然爆发。按照这一特点,企业的抗御对策应根 据危机的突然爆发应进行跳越式的变动,而不是企业的抗御对策按照单一的路径进行。即 为了能更好地优化整个抗御过程,应该以营销危机现实的或潜在的突变点作为抗御对策的 着重点。 3.紧迫性 有如烧毁企业的火焰,营销危机有着相当强的扩散性,它可以迅速由局部扩展到企业 整体,也快速可以由本领域扩散到其他领域。企业面对危机时作出反应的时间将是相当紧 迫的,必须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有效地解决它。

五个著名企业风险管理案例.doc

2006年五个著名企业风险管理案例1 2006年五个著名企业风险管理案例 1.芝华士风波:一场传媒与品牌的博弈 2.芬达美年达致癌风波:权威验证,化险为夷 3.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出招缓慢,自食其果 4.博士伦眼药水风波:虽有瑕疵,值得尊敬 5.欧典地板风波:媒体与公众的狂欢 2005年度的中国市场对于众多知名商业品牌可谓多事之秋,肯德基、宝洁、强生、雀巢、高露洁、哈根达斯、光明……一个个叱刹风云的国际著名品牌陆续在中国市场上遭遇到空前的企业危机冲击。企业危机的类型也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安全和企业形象方面:芝华士12年份门风波、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博士伦护理液引发眼疾、欧典地板宣传欺诈…… 当然,不同企业对待危机事件的策略和技巧、对消费者的态度差异,直接决定了其危机公关的成败。我们也同时看到,包括国际著名品牌在内,很少有哪家企业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风波中做到完美应对进而转危为机。危机管理,对所有企业组织和管理者们仍然任重而道远。聪明的企业经营者,应该学会让别人吃一堑,让自己长一智。 有鉴于此,我们选取了2006年上半年国内市场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危机案例进行回顾和剖析。 芝华士风波:一场传媒与品牌的博弈

——2006年上半年著名企业危机案例回顾系列之一 2006年1月20日,距离农历中国新年只有9天时间,在全球华人最重要的春节前夕,全国消费能力被空前放大,市场的繁荣和火爆令辛勤打拼一年的商家们露出难得的笑容。《国际金融报》刊登的一篇题为《芝华士12年:“勾兑”了多少谎言》的报道,却掀开了狗年中国洋酒市场第一场品牌信任危机-“芝华士风波”拉开序幕。 事件回放 《国际金融报》在异常醒目的头版位置刊登出这篇火药味道十足的曝光文章,文中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所了解的在华销售的国际知名酒类产品芝华士12的成本信 息,向欧盟最大的酒类公司保乐力加集团在华经销商-保乐力加中国公司发出四项质疑:芝华士12成本:“25元”缔造“亿元神话”?在华产品销售:大陆市场没有真正的12年酒?全体员工赴英旅游:暴利下的奢侈?品牌价值:“变了味道的水”? 一连串的极具挑战性的发问,将远离普通消费群体的洋酒奢侈品芝华士拉下神坛,一时间,芝华士成本谎言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传媒迅速传播扩散至全国。“芝华士风波”与其说成是新闻曝光,更不如视为传媒向洋酒品牌发起的挑战宣言,2006年度第一场国际品牌在华信任危机在狗年春节到来前爆发。 案例点评: 回顾保乐力加公司对芝华士产品危机的应对,其整体危机管理可以概括为:“亮点颇多,败笔不少”。 亮点一:迅速行动,快速反应。

品牌危机案例分析报告

品牌危机案例分析

撰写人:陈艳方 专业:08市场营销 学号:0811020373 指导老师:胡礼文 前言 在瞬息万变的产品竞技场上,我们的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注重品牌效应。然而,市场的变幻莫测又使得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对品牌危机的处理。本文主要介绍了品牌危机的概念、成因和应对危机的措施,以及对危机的利用等。 品牌危机是品牌生命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大都经历过。危机并不可怕,关键的是如何利用危机,化“危”为“机”。总之,“创品牌难,保品牌更难。谁不珍惜品牌,最后只能倒牌”。品牌危机管理的本质就是品牌信任的重新恢复,希望企业能在危机中抓住契机,实现涅磐。 品牌危机是品牌生命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大都经历过。成功的品牌危机管理,不仅能使品牌度过危机,甚至还能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展示品牌对消费者的承诺,使品牌声誉更

隆 目录 一、什么是品牌危机..................................................................... 4 二、品牌危机的成因..................................................................... 5 三、品牌危机的内容..................................................................... 5

(一)危机预防 (5) (二)危机处理 (5) (三)危机利用 (6) 四、危机总结................................................................................. 9 五、案例分析................................................................................. 9 (一)案例一:失败的危机处理——SK—II(官司虽胜,市场犹败) (7) (二)案例二:成功的危机处理—创维勇闯”虎山行” (10) 一、什么是品牌危机 品牌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失职、失误,或者内部管理工作中出现缺漏等等,从而引发的突发性品牌被市场吞噬、毁掉直至销声匿迹,公众对该品牌的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

企业危机处理案例分析

企业危机处理案例分析(总2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企业危机处理案例分析【案例】: 7月下旬,一篇发表在天涯论坛的题为《康师傅:你的优质水源在哪里》的网文,揭发了国内包装水行业龙头——康师傅“用自来水冒充优质水源”的内幕。随着事态的不断升级,深陷“水源门”的康师傅终于扛不住了,于9月2日“公开道歉”,并停播广告、更换产品外包装等行动。然而,记者在采访发现,尽管康师傅控股公司的公关部门透露“暂时没收到消费者和采购商可退货的通知”,也不担心包装水产品的销售情况出现长期下滑的惨状,但涉及的水产品在广州市场的销量已经出现明显下滑,而网上调查显示,八成水民已明确表示“不敢再喝康师傅的水”。【处理措施】: 1.官方发言 康师傅矿物质水及大部分饮料行业和瓶装水行业所选用的水源皆为公共供水系统即自来水,完全符合国家GB5749卫生标准,加上采取了国际先进的处理技术,这是康师傅之前的广告称其为“优质水源”的原意,但是没有向媒体和消费者解释清楚,结果产生了误解。康师傅为此表示遗憾与抱歉。——康师傅 2.抛开虚假宣传不提 从“不作正面答复”到“公开道歉”,康师傅扛了近一个月。记者昨日从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获悉,未来数周,康师傅大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将前往华南、华东、华中等市场,对当地消费者进行公开道歉。 9月2日,康师傅在天津举行了面向华北地区知名媒体的“开放日”活动,活动上就其“优质水源”事件首次向消费者进行公开道歉。此前,有网友爆料称,曾潜入康师傅杭州水厂探秘,发现康师傅矿物质水是自来水加工灌装,而非广告中声称的“选取的优质水源”。文章在天涯贴出后,引起很大反响。 3.新瓶标删除“优质水源” 当天,康师傅饮品事业群总经理黄国书在活动现场表示,康师傅矿物质水及大部分饮料行业和瓶装水行业所选用的水源皆为公共供水系统即自来水,完全符合国家GB5749卫生标准,加上采取了国际先进的处理技术,这是康师傅之前的广告称其为“优质水源”的原意,但是没有向媒体和消费者解释清楚,结果产生了误解。康师傅为此表示遗憾与抱歉,近日新上市的康师傅矿物质水的广告和新瓶标已去掉了“选取优质水源”的字样。

2007年危机管理案例

2007年危机管理案例 1、LG翻新事件 LG翻新事件起源于2006年,在2007年上半年愈演愈烈。2007年1月,在地下翻新工厂遭曝光后,LG声称背后有人敲诈;2月份又有媒体曝光工商局封存5台LG疑似翻新空调,随后LG承认更换部分产品包装;3月,湖南省消费者张洪峰披露了湖南省质量检验协会的鉴定结果,确认“其购买的五台LG空调都是翻新机器”,5月份张洪峰通过博客再次披露了LG空调的质量问题。LG翻新事件随着全国媒体的不断报道,从LG冰箱翻新、LG空调翻新到LG彩电翻新,不断有新的猛料被曝光,LG品牌一时陷入了空前的品牌危机。 点评:在系列产品的翻新事件被曝光之后,LG方面躲躲闪闪,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未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再加上广大网友在网络上对LG翻新行为的声讨,其品牌形象与企业声誉大打折扣。由此我们也看出了,作为国际知名品牌的LG在危机公关方面的无知与短视。 2、摩托罗拉手机爆炸事件 2007年6月19日在甘肃金塔县发生了全国首例手机电池爆炸致死事件,作为问题手机的制造商——摩托罗拉未能在第一时间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事发大约10天之后,以推卸事件责任为出发点,将这起爆炸事件的责任归节到了手机电池身上,同时在没有权威证据的前提下,宣称爆炸元凶非摩托罗拉原装电池。这样一来,使得原本主要因用户在高温条件下的长时间错误用机导致的爆炸事件一波不平一波又起。除了众多媒体与广大公众认清了摩托罗拉推卸事件责任的真面目外,还引发了在广东等多地的手机电池安全检查中的更大被动。 点评:意外事件的发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事企业不能正视问题的存在、不能及时抓住问题发生后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摩托罗拉在手机爆炸事件发生后的应对策略,让我们看到了知名国际厂商在品牌强大背后危机公关的软肋。 3、戴尔断货诚信风波 自2007年4月以来,戴尔因液晶显示器等配件缺货,造成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无法在其直销承诺的时间内获得订购的计算机产品,甚至一个“万人集体诉讼戴尔拖延出货时间,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也在网上悄然展开。与诸多企业的危机事件不同,这次戴尔的意外“显示器缺货”事件根源是全球电脑液晶面板市场的缺货现象,而非戴尔公司内部。可惜的是,作为一家零库存的直销企业,戴尔并没有及时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最终导致了这起意外风波的发生。 点评:不同于诸多企业的意外危机事件,戴尔的这起断货诚信风波的导火索是上游厂商危机的转嫁与扩散。对于戴尔来说主要问题出在,没有对始发于供应链的断货可能进行风险防范,由此足以看出,日常危机管理与危机预警的必要性。同时,通过这起事件我们还领略了供应链危机转嫁、扩散与网络在企业危机公关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企业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企业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摘要:近些年,企业中的突发性和危机事件频发,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构成威胁,已经是被很多案例事实证明,如何提高危机管理能力是企业面临的一重要课题。本文对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问题做出浅要分析,并对其对策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企业的危机管理的建设。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问题及对策 根据美国《危机管理》一书的作者菲克普曾对《财富》杂志排名前500强的大企业董事长和CEO所作的专项调查表明,80%的被调查者认为,现代企业面对危机,就如同人们必然面对死亡一样,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其中有14%的人承认,曾经受到严重危机的挑战。 危机管理 1.1危机管理的内涵 著名危机公关游昌乔先生认为,危机管理则是指应对危机的有关机制。具体是指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因应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与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 本文认为危机管理是指,在企业因各种原因引发的危机事件或突发性事件,给企业带来损害和威胁时,企业能够采用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措施,以期能有效地规避、减少、处理危机,保障企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一种艺术。 1.2危机管理的特征 1.2.1突发性 危机往往都是不期而至,令人措手不及,危机发作的时候一般是在企业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瞬间发生,给企业带来的是混乱和惊恐。【1】 1.2.2破坏性 危机的出现或者发生,很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威胁和破坏,破坏程度的大小要看危机产生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影响而定,小则会使企业亏损、负债、名誉受损等,大则使企业破产倒闭。 1.2.3紧迫性

浅谈企业如何面对危机管理

浅谈企业如何面对危机管理 郭光华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当代社会竞争激烈,企业生存环境瞬息万变,如何应对危机成为一大任务。本文从危机的特点和类型出发阐述了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和危机管理的注意原则。并且指出了危机管理的精髓。 关键词:危机危机管理管理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生活的日益进步,竞争也愈发激烈、市场趋于多元化、经济生活复杂多变。在这样的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可以说危机从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有竞争的观念,更要有危机的意识;不仅要学会怎样面对竞争,更应该学会如何应对危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立足于市场、站稳于市场。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企业或者自身的工作面临危机时,能从容应对,从而赢得生存的机会。 1 企业危机的形成和特点 危机在汉语中的解释为危险和机会。危即为危险,它表示企业已经进入了危险时期;机即为机会,它则说明在危险的背后实则蕴含着大好的机会。正如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前任CEO—奥古斯丁所言:“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着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1〕。” 通过思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导致危机产生的关键是在于危机主体缺乏预控意识及有效的预控能力。缺乏预控意识表现为:在预控能力范围内,危机主体因麻痹和疏忽导致的危机;缺乏有效的预控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因对危机的认识不足,无从设立预控措施而导致的危机;二是虽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但受资金、技术、能源、人才等自身条件的制约,难以设立有效的预控措施而导致的危机。一旦麻痹大意或预控能力太低,便容易引发危机,造成危害。为此,树立预控意识是实现危机管理的前提,提高预控能力是实现危机管理的保障。 对管理者而言,若想真正的化危险为机遇,进而转危为安。除了要清楚危机的形成外,还必须把握危机的特点和类型,并对其进行识别,实际上,在危机之下,决策者不是一个分析者,因为危机的紧迫性决定了决策者不可能进行深入而充分的分析,他只能够做一个“类型识别者”,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这是哪个类型的危机,然后做出相应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一般而言,企业危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后遗症期、解决期。对应到危机的管理即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就其类型而言有形象危机、经营决策危机、信誉危机、媒介危机、突发性危机等〔2〕。 2 企业危机管理 2.1 危机事前管理 危机的事前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确认危机的主要来源、对风险的评估、确定风险的控制方法〔4〕。

企业危机分析及管理

一、前言 近几年台湾应用材料公司随着营业规模、员工人数及在客户端之装机台数之持续增加,以及1996年6月在园区落成启用技术研发中心等因素,使我们意识到务必对外界环境、自我营运型态及管理制度作定期检查,以期早日发觉企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拟订具体且积极的因应计画。特别是,员工人数增加代表参与公司营运的家庭增加;在客户端装机台数增加,代表对下游半导体产业的供应能力增加;技术研发中心的启用,代表对台湾半导体产业供应链上的角色更形重要。这些因素加总起来,使我们更有必要对潜在的企业危机,建立预应式的管理制度(Proactive Management System)。 本公司从1996年6月到1999年9月建立了企业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的完整机制,分别为紧急应变小组、危机处理小组与营运持续方案,其间关系如图1。以下就建置时间先后次序,分别说明此三者在危机管理体制中的关系。 第一阶段 本公司从1996年6月建置紧急应变小组(Emergency Response Team,简称ERT),作为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抵达现场的应变人员。公司内部成立紧急应变小组的目的,系在公司营运规模与人员持续成长的情况下,避免因意外之突发状况,造成

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期望经由此一任务编组型的应变人员,提供急救、疏散与除污,并控制灾情不至于扩及周围厂家或社区环境。 第二阶段 在1998年3月建置危机处理小组(Crisis Management Team, 简称CMT)与危机管理手册(Crisis Management Manual, 简称CMM),手册内容定义本公司可能遭遇的危机类型、各项危机处理流程及紧急联络人员与联络方式,以便处理冲击程度大到足以形成企业危机之意外事故。 在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后,ERT仍然定位为避免灾情扩大之第一时间处理人员。如果ERT能有效控制意外事故的后续发展,则由ERT全权处理该项事故,无需进行后续危机管理。反之,若意外事故超出ERT之掌握能力或有持续扩大之可能时,则待灾情被有效控制之后,即由危机处理小组接管后续情境的发展与灾后复原任务。

公关危机处理案例分析

今年的3?15晚会又再次曝光了一些企业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其中一部分像麦当劳、家乐福以及中国电信等知名企业也不免涉及其中,再次使得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企业的诚信问题,引起了消费者们一片的质疑声和问责声。当这些企业面临信任危机时,他们都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来化解危机呢?本文从危机公关处理理论来探讨这三家企业是如何进行信任危机处理的。 首先来了解这三家企业的违信行为: 麦当劳——据报道,北京麦当劳三里屯餐厅不遵循麦当劳运营标准,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如牛肉饼掉在地上不经任何处理接着二次销售、过期的甜品更改包装接着卖、保存期只有30分钟的吉士片在4个小时之后依然可以用。 家乐福——据调查家乐福超市郑州花园店用三黄鸡冒充柴鸡以次充好以及销售过期食品,欺骗消费者。 中国电信——央视315曝光东莞电信、广州电信、上海电信、随州电信等中国电信省公司为了增加收入,都在为垃圾短信的发送提供各种便利。 再来看看这三家企业为处理危机所采取的种种措施: 麦当劳——(1)公开声明道歉:在3月15日当天晚上9点50分的官方微博上,麦当劳(中国)发表声明称:我们将就这一个别事件立即进行调查,坚决严肃处理,以实际行动向消费者表示歉意。 (2)相关调查处理:第二天的上午,麦当劳中国公关部经理告诉媒体记者:麦当劳已在昨天第一时间对三里屯门店进行了停业整顿

和全面整改,并对涉及整个事件的员工做了详细调查。 (3)信用保证:麦当劳(中国)将以此为戒,深化管理,切实保证运营标准在各个餐厅的严格执行,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以实际行为维护消费者利益。 (4)接受监督:欢迎政府相关部门、媒体以及消费者对麦当劳的监督。 家乐福——(1)公开声明道歉:在曝光后第一时间回应,称对央视315晚会所报道的河南花园店严重违规操作生鲜类产品问题高度重视,在此向消费者表示最诚挚的歉意。 (2)相关调查处理:家乐福公司对外通报称,公司将立即展开调查,并将严肃处理,家乐福郑州花园路店店长已被留职查看,相关责任人也已被停职处理;家乐福(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17日下午,郑州家乐福花园路店接到了当地工商部门的停业整顿通知,家乐福方面将积极配合工商局的行动,另外凡是购买到“问题产品”的顾客,均可凭购物凭证退货,家乐福将依据国家法律规定予以赔偿。” (3)信用保证:家乐福中西区副总经理张震表示家乐福也会以此为戒,在工商部门的要求之下进行认真地整改,欢迎广大消费者进行监督。我们会加强内部的管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内外监督机制,保证我们所有规章制度能合理实施,我们希望用实际行动赢得广大消费者对家乐福的信任。 (4)接受监督:家乐福(中国)中西区副总经理张震表示,今后将成立专门团队,每日五次对门店内所售所有食品尤其是生鲜类食

论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论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中文摘要 根据美国《危机管理》一书的作者菲克普曾对《财富》杂志排名前500 强的大企业董事长和CEO 所作的专项调查表明,80%的被调查者认为,现代企业面对危机,就如同人们必然面对死亡一样,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其中有14%的人承认,曾经受到严重危机的挑战。危机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科学,它是为了对应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对一个企业而言,可以称之为企业危机的事项是指当企业面临与社会大众或顾客有密切关系且后果严重的重大事故,而为了应付危机的出现在企业内预先建立防范和处理这些重大事故的体制和措施,则称为企业的危机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与企业都会面临着一些方方面面的危机。要正确认识危机的产生,不断增强危机管理的责任感,建立和健全危机应对处理机制,可结合各自企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实施危机预警机制,尽量把危机变成机会,为有关企业或单位管理研究者提供新情况、新课题和新任务。 关键词:企业、危机、预防、控制、解决 Chinese chain management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U.S. "crisis management", author Fei Kepu told "Fortune" magazine's top 500 large companies by the chairman and CEO of the special survey showed that 80% of respondents believe that modern enterprises face crisis just as one must, like the face of death, has become inevitable. Of which 14% of people admitted, was subjected to serious crisis. Crisis management is a specialized management science, which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sudden crisis in order to resist sudden disaster events, as far as possible damage to bottom out in adva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evention, treatment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an enterprise, can be called matters of corporate crisis means that when the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ral public or customers and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major accidents, and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risis in the pre-built enterprise to prevent and deal with these major accidents and measures system, is calle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 a market economy, social and business will be faced with some aspects of the crisi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risis, growing sense of crisis management, establish and improve crisis response handling mechanism can be combined with each business unit to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crisis early warning system, as the crisis into an opportunity for the company or unit management researchers provide new situation, new tasks and new tasks. 【Key words】Enterprise; Crisis; Prevention; Control; Solve 一、企业危机管理的概述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危机既是危险,又将是机会。任何企业都处在风云莫测的环境中,危机从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有竞争观念,也要有危机意识,要有措施、有步骤、有计划地做好准备,在危机未出现时必须时刻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处置能力,提高预防和控制重大危机的管理水平,将起到防范于未然的效果。二、企业危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分析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分析 学号:031B10129xx 摘要: 在分析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文章重点论述了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流程,包括公共关系预警、积极处理和公共关系危机的事后管理和重塑形象以及总结借鉴。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将帮助企业将面临的降到最低,并在危机管理中发掘危机中蕴涵的“商机”,化企业危机事件为转机的机会。 关键词: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危机;危机管理 Research of enterprise public relations cris management Number: 031B10129 Qian Ting Abstract : In th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public relations cris management the necess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basi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nterprise public relations cris management process, including public relations, active treatment and early warning of public relations cris management afterwards and reshaping the image and to summarize. Public relation cris management will help enterprises will face to a minimum, and in cris management cris in excavation of im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cris for the better chance. Key words: public relation; public relation cris; cris management 0引言:

危机管理案例及分析

危机管理案例及讨论阐述 案例: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当天,万科曾宣布捐款220万元。但在全国人民爱心涌动,全国企业界动辄千万、上亿元的捐款面前,这笔捐款数额以及之后万科董事长王石的表态迅速给万科带来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次公共信任危机。去年,万科销售额排名内地房地产企业第一,超过523亿元,净利超过48亿元,此次捐赠的善款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在捐出款项的同时,万科就引发了网友对于捐款数额过低的质疑。 与此同时,万科董事长王石,这位在中国知名度极高的企业家却对捐款作出了一番“惊人”的解释。地震三天后的5月15日,王石写下一篇名为《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答网友56)》的博客文章,王石在文章中称,“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一石激起千层浪。王石表态很快为公司以及他本人带来更多铺天盖地的指责甚至漫骂。很多人表示,“万科在我们心中一落千丈。”更有网友指出,万科8.2级的”地震”从此开始。 分析: 一、万科公关危机的原因 1、不合时宜的言论触犯了社会公众的道德 国难在前,公众的民族意识空前强烈,道德的标尺被放在衡量一个企业优不优秀的首要地位。万科稳坐国内地产业首席的地位,区区200万元的捐款在此时便显得极其吝啬。 2、企业领导人的道德缺失 我们不便评价王石作为一个商人的道德水平,但一个企业却会因一个领导者的形象受人唾弃。王石是万科集团的董事长,身上的责任与负担便与他的名利成正比了。 3、遭受网民的舆论炮火

王石在博客中与网友发生争执而触犯众怒。王石的个人言论迅速传播放大,扩大成了一个巨大群体的不满,谴责和抵制对万科的企业形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由网民所创造的舆论压力更是可以左右一个企业的生命。 4、与新闻媒介的沟通断裂 新闻媒介的舆论报道对企业形象的渲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开始万科就没有关注到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并和新闻媒介保持紧密的联系。在灾难面前,需要的是每个人良知的觉醒与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万科危机的产生,与媒体沟通断裂是紧密相关的。 5、企业公关理念淡薄,没有危机管理和防范意识 万科在国难面前毫无社会责任感,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置天下之大事而不顾。万科不仅缺乏新闻发言人制度,而且也没有建立高管人员对外言论的管理机制,企业缺乏危机传播管理的意识、管理者没有正确的公关理念。同时,万科还没有建立危机防范机制,这样就不能有效监控并在危机到来之前成功避免危机的发生,结果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万科的危机公关策略 1、统一信息发布渠道 2、诚挚的道歉以求原谅 3、与公众媒体重新建立沟通 4、将设新闻发言人制度 5、保持媒介沟通利用传媒引导公众 6、坦然面对危机重塑品牌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