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故居导游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开慧故居导游词
杨开慧故居在长沙市东北约60公里的板仓。
故居前临公路,后枕小山。
四周有松柏、香樟、翠竹环绕。
故居为一农舍,依地势分三阶梯共三进,面阔3间,土砖墙,小青瓦,大小房间共28间。
其父母卧室和本人的住房等均作原状陈列。
杨开慧纪念馆由杨开慧故居、杨开慧烈士陵园、杨公庙、陈列馆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亩,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有故居、陵园、杨公庙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是杨开慧故居的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前来杨开慧故居进行参观。
杨开慧是毛泽东同志亲爱的夫人,优秀的共产党党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
这座古老的平房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为土砖木结构的普通农舍建筑。
院落房屋坐西朝东,依山傍水,前有荷塘小溪,背靠竹林,更掩映出这土砖墙、小青瓦、闸栏门乡村民居的古朴景致。
1966年故居修复并对外开放,1983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40年来,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里凭吊杨开慧烈士。
在纪念杨开慧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在对故居原状作进一步研究和陈列定位的基础上,完善和充实了故居复原
陈列,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杨开慧故居概貌,展现板仓杨氏家族“一门三烈”的成长环境,更好地发挥烈士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整个院落占地约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80平方米,现存有大小房间36间,分上、中、下三进和东西两厢。
请大家抬头往上看,门额上悬挂着毛泽东手书的“板仓”二字。
门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反映出板仓杨氏家族的遗风和家世。
故居以堂屋为界,北部为杨昌济一家居住,南部是杨开慧的叔父杨瑞生一家居住。
192019年11月,杨开慧在故居诞生,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192019年,12岁的杨开慧随父亲杨昌济、母亲向振熙迁居长沙。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带着三个儿子及保姆回到这儿居住,直至1930年10月被捕。
杨家“一门三烈”,故居也是烈士杨开明(杨开慧的堂弟)、杨展(杨开慧的侄女)诞生和居住过的地方。
1921年至1927年,毛泽东曾三次到板仓调查,召开农民座谈会,并在此小住。
这里是毛泽东1921年到板仓时住过的地方。
1920年底,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第一师范学
校结婚,1921年春节期间,毛泽东第一次到板仓,当时就住在这间房里。
按照本地习俗,女婿回门不能住在岳父家,
这间房原为杨开慧叔父家的用房。
绕过天井,我们来到了杨开明家的火房。
1927年8月12日,毛泽东由武汉到长沙与湖南省委取得联系后,来板仓调查农民土地问题,在这里召开过农民座谈会,随后拟写了“土地纲领”数条,8月18日在长沙出席了省委会议,制定了秋收起义计划。
这里是正堂屋。
原为杨昌济和杨昌恺两兄弟家共用,在其祖父时期曾设神龛以作祭祀先辈之用。
这里是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住过的房间。
杨开明,号溢清,又名克敏。
192019年农历12月23日出生于板仓,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1924年杨开明毕业于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5年夏,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干事,1926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马日事变”后到江西萍乡,帮助组建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武装,1928年担任湖南省委秘书,6月派往湘赣边界任特委书记,参加和领导了井冈山的斗争,1929年初任湘鄂赣中央特派员,执行了李立三错误路线,后参加过耒阳战役。
1930年被叛徒出卖,在汉口被捕,同年2月22日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时年25岁。
这是杨开明1925年3月至4月的几份日记(内容略)。
这是杨开明(化名克敏)1927年任中央特派员时写给中央的报告(内容略)。
这间是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的住房。
杨开智曾担任过湖南省政协副主席,1982年去世,享年84岁。
这间是杨开慧的住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秘密地回到了家乡板仓,在这里居住。
这里也是她与毛泽东同志共同居住过的房间。
1930年10月,杨开慧就是在这间房间里被国民反动派抓捕的。
1982年3月6日,维修故居时在此处的砖缝中发现了杨开慧写的手稿1份,共12页,约 4000余字。
其中有杨开慧回忆与毛泽东同志相爱经过的纵六岁到二十八岁的自述,以及表达对丈夫深深思念之情的五言长诗《偶感》。
这间杂屋是杨开慧烧毁党的机密文件的地方。
1930年10月下旬的一天,当国民反动派清乡团将板仓屋场团团围住时,杨开慧临危不惧,在这间杂屋里烧毁了党的机密文件。
这间是饭堂(也叫横堂屋)。
这里是厨房、柴房。
这里是杨开慧家的烤火房。
毛泽东、杨开慧曾在这里与农民交谈,了解农村情况。
这里也是杨开慧教育孩子们的地方。
1990年8月维修故居时,在此处挑梁下发现了杨开慧的手稿,共4页,约1000余字。
这里是保姆陈玉英住过的房间。
陈玉英从1926年12月就跟随毛泽东、杨开慧四处奔波,照料毛岸英、毛岸青以及
怀孕的杨开慧。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随杨开慧由武汉回到板仓在此居住。
她主要照顾岸青、岸龙,并协助杨老夫人照顾岸英和料理其他事务。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陈玉英也陪同坐牢,杨开慧牺牲后三个月,陈玉英才离开杨家。
现在进入杨开慧父母的住房。
1888年杨开慧的父母在此结婚,这是杨开慧父母的照片。
192019年杨开慧在此诞生。
在杨开慧3岁时,父亲杨昌济就出国留学,直到192019年归国。
幼年时代的杨开慧常在这间房间里陪伴母亲,母女情深胜过父女情,杨开慧曾在文章中表达:我活着一是为了毛泽东,一是为了自己的母亲。
1920年父亲杨昌济去世后,杨开慧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母亲。
1927年秋至1930年10月,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随杨老夫人在此居住。
关于杨开慧母女情深这一点,毛泽东十分理解。
解放后,杨老夫人于1962年去世,毛泽东为了却杨开慧的心愿,致函杨开智,寄上五百元安葬费,并嘱托让杨老夫人与杨开慧同穴。
这是杨开慧的侄女一一烈士杨展住过的房间。
杨展,1920年出生于故居板仓,1936年至1938年在长沙周南女中学习,在校期间,她加入了共产党。
毕业后,她瞒着家人,邀集了几位同学一道奔赴延安参加抗日,先在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在晋察冀联合大学任党支部委员。
1941年,日寇向解放区发动大扫荡,学校随部队转移,杨展不慎摔下山岩牺牲,时年21岁。
这里陈列有杨展在周南女中时穿过的校服(原件),赴延安前留给父母的信(照)以及1941年5月23日,杨展在河北写给战友文路的信(内容略)。
1949年8月10日,毛泽东将杨展牺牲的消息告诉了杨展的父亲杨开智先生,这是当时的电文译件(复印件)。
这边有谷仓、杂屋、佃户用房以及农具房。
板仓杨氏家族祖辈以教书授徒为业,遗留下来部分田地,因此就租给了几位农民。
下面我们要去参观的是杨开慧烈士陵园。
这里是开慧烈士的陵园。
陵园于1969年初步建成。
在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现在的烈士陵园以一个庄严肃穆、整洁雅致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进入陵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正门耸立的这个汉白玉花圈,上面雕刻了29朵含苞欲放的花,象征着杨开慧烈士29个不朽的青春年华。
石级两旁是“开慧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
沿着石级而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杨开慧烈士全身汉白玉塑像。
这是为纪念开慧烈士诞辰90周年、英勇牺牲60周年所塑建的,高米,重11吨,作者是著名雕刻家张恒。
继续往前走便是杨开慧与母亲杨老夫人同穴的墓。
1969年9月9日,遵照毛主席的嘱托将杨开慧与杨老夫人的墓从原来的地方迁到这里,形成了现在的汉白玉墓顶,墓穴的后方是
一座高5米、宽14米,用全黑磨光大理石贴面的巨型毛泽东手书金字《蝶恋花.答李淑一》词碑,词中第—句便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在解释“骄杨”二字时毛泽东无限崇敬地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杨开慧是毛泽东的骄傲,是板仓人民的骄傲,更是女性的骄傲。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杨开慧烈士的爷爷杨书樵和父亲杨怀中先生的墓。
1962年,杨开慧烈士的母亲杨老夫人去世之后也安葬在这里,1969年,遵照毛主席的嘱托,将杨老夫人的墓从这里迁走,并与开慧烈士同穴。
这里是杨开慧烈士的原墓。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烈士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后,家乡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连夜将烈士的遗体运回板仓,安葬在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并以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三个孩子岸英、岸青、岸龙的名义立碑纪念。
1959年7月l日,开慧人民公社在墓的后上方立了—块“光辉长照后人心”的石碑,开慧烈士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
此外,陵园内还有杨开慧烈士的堂弟杨开明烈士的墓及其他家属的墓。
神州齐为骄杨舞,光辉长照后人心。
杨开慧这个美丽而动人的名字将永远与青山同在,与绿水共存!
杨家原籍长沙金井蒲塘,世代以农为业,没有出过知名的读书人。
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末),祖辈为摆脱蒲塘家族的束缚,迁居板仓,开始培养子弟读书。
杨开慧的高祖父是“大学生”,曾祖父是“邑痒生”,祖父杨书樵“廉直
温厚,积学不弟”,捐过一名“例贡生”,系“乡里宿儒,以授徒为业”,度过失意的一生。
但祖父杨书樵与平江石洞一学世家向氏家族的联姻,常使板仓杨氏引以为荣,长辈对后辈讲述向曾贤一家世代读书、光大门闾的故事,教育后代读书致仕,成就大业。
由于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亦石洞向氏家族成员,板仓杨氏与石洞向氏有两代联姻的关系,所以杨开慧的祖母与母亲均出身书香门第,理学世家,具有贤惠而勤俭之传统。
1879年和1884年,杨开慧的祖父、祖母相继病逝后,杨开慧家一直得到向家的关照和接济。
这些都对杨开慧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各位朋友,今天的参观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祝大家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