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的途径1、以兴趣为动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更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
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无不表现为兴奋、投入、思维敏捷,这样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更好发挥。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的兴趣得到充分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定创新的内容很重要。
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即兴创编能力。
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也可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尝试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故事、美术作品等编配音乐;等等。
2、优化教学环境,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陶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再是俯首贴耳的“小绵羊”,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是独立自主的人。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冒险。
这种品质是创造意识萌芽的首要条件。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3、鼓励表扬,体验成功的喜悦。
自信心是成功的种子,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肯定学生,给学生自信。
陶先生说:“承认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能”。
在教学中,我们要学做一无所知,让学生来体验成功的欢乐,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4、组织音乐活动音乐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通过多种渠道,借助学校兴趣小组、家庭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力量组织开展音乐活动,把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想像,为学生提供艺术创新的源泉,而且能进一步激励学生创新动力,确立创新的理想。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音乐课堂教学手段创新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强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运用,运用音乐教学中音乐本体,(如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配乐等)去教育感染学生,这才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
人们常说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
为此,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音乐性这一原则是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本源性建设。
(一)歌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二)叙述故事的形式掌握不同节奏的表达与律动(三)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把音乐还给音乐2 感悟是欣赏的核心让学生从力度--音色--速度--时值--音高逐步去体验音乐,最后在这基础上主动表现音乐,用各种方式或唱或跳或奏来表现音乐,体验成功,体验音乐的美妙,即对音乐感受后的有所悟。
四、优选创新的方法1.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采用发现法,可以加
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提供各种音响材料如刮风、雷电、飞机起飞等音响,混声合唱曲,打击乐,人讲话声,水声,钢琴、木琴等乐器组合声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然后再从实践到理论上去检验、证明,这样通过发现得出结论。
2.问题教学法。
启发想象,唤起创新。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力。
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更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A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
B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
C提倡独立性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
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听赏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 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境法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引发创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音乐情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觉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
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式有:A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B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如在实验音乐——《阳春三月》的实践课中,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集镇的春节》的场景,一时间叫卖声、口哨声、喝彩声、掌声等交织在一起,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还不时地擦出创造的火花。
C丰富的电教手段。
以实物体会情景,以图象再现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理解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
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4、树立自信,肯定创新。
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才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
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描述,可能会出现扩大,缩小,重组,甚至变形的现象。
对此,教师要有求新求异的观念,支持学生的奇异思维,赞成他们的“不标准”答案。
可设定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同学们进行论证和反驳。
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们就投他一票,支持他。
这样,在有知不觉中,学生的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得以展,对音乐的理解了进一步加深了。
5、打破盲从,促进创新。
在课上,我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和示
范,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看谁发现的错误多。
” 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只要建立起这样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他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去开创音乐教育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6、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动作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乐队的简单编配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五、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想象能力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或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如欣赏一首作品,让学生自己想象、联想,学生们会得出多种答案。
2.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
教师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歌谱写错了也那么唱,音不准、节奏不对也不去辨别等。
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
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再如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4、提高表演的能力和效果表演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在表演教学中,可以通过听歌曲录音或教师的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内容和情绪,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动作,也可以让他们自由结合、自由分组,并设计本组的队形变化进行舞蹈创编,把歌曲的内容和内心的感受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六、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某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某个实际问题,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最优教学操作范式。
教学模式的构建、选择,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本质出发。
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学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法是启发内因转化;教学环境是和谐愉悦共振。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