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关于五华县华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告

关于五华县华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告

关于五华县华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告为适应华城镇总体规划的战略调整,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有关文件和上级下达的指标要求,我镇已编制了《五华县华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并经梅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现将有关内容公告如下:一、批准文号:《关于五华县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梅市府办函[2010]355号)。

二、规划范围:华城镇辖区范围,土地总面积22416.4公顷。

三、规划期限:2010—2020年,规划分近期(至2015年)和远期(至2020年)。

四、规划的主要指标: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342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为3069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2027公顷,其中城乡用地规模1720公顷[含城镇工矿用地495公顷]。

五、依法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严格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六、依法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

务求科学统筹有限的土地资源,推进“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和低效建设用地的整理工作,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达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目标。

七、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规划期内要按“占补平衡”的原则,实现镇内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八、本规划业经依法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修改。

本规划是华城镇土地利用和政府相关事务管理的依据,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都必须符合本规划。

附件:五华县华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10-2020年)五华县华城镇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一月十日。

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介绍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城市空间,达到优化城市结构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探讨。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国家、省、市等区域范围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城镇的区域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的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旨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间的合理协调和协同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任务包括: - 城市定位和功能布局:明确城市的定位和功能,如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以便合理配置资源和引导城市发展方向。

- 区域协调和协同发展: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交通网络规划,促进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群和城市圈。

- 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考虑自然环境特点,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资源。

- 城镇发展与城市化管理:制定城市化进程管理策略,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2. 3. 4. 5. 6. 7. 8. 9.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城市总体规划还要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促进城市间的合理协调和协同发展。

总结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城镇体系规划旨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间的合理协调和协同发展;而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科学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

两者旨在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和制定,以推动城市发展走向更加可持续、宜居的方向。

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PPT课件( 65页)

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PPT课件( 65页)
• 20、下列哪项属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 A.重点城镇发展定位 • B.市域城镇化水平 • C.市域内应控制开发的地域 • D.村镇建设及用地标准
• 21、下列哪项不是城镇体系规划有关城镇发展条件分析的主要内容: • A不同时期城镇演变的规律 • B.区域资源条件 • C.区域农业结构和发展方向 • D.各级城乡居民点不同时期人口变动的规律
– 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 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注意原则
– (1)符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与全国城市发展政策相符, 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法定规划相协 调
– (2)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基础设 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 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 9. 城市园林绿化、开敞空间、非建设用地 • 10、住房及居住环境
• 11、市政公用工程系统 • 12、城市环境

– 调查方法:
• 1. 现场踏勘或观察 2. 抽样问卷调查 3. 访谈和座谈会 4. 文献资料的运用
– 自然条件分析
• 土地资源的功能:承载、生产、生态
• 城市用地的特殊性:区位、集约、固定、整体性
E.排水设施
• 84、下列哪些项属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专项规划范畴 • A.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 B.科教义卫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 C.农产品交易市场规划 • D.交通网络规划 • E.生产力布局规划
• 2007 •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 城镇职能分工的特点是 • 市域城镇包括:多选 • 不属城镇体系的内容的是 • 有关空间管制的问题 • 远期规划阶段和近期规划阶段

• 19.下列关于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城镇总体规划课程设计

城镇总体规划课程设计

城镇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城镇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与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理解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掌握城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编制程序。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城镇发展问题、提出规划方案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城镇规划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规划报告撰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城镇化进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对城镇规划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地理学科拓展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本课程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规划意识。

教学要求:1. 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课后作业和评估应围绕课程目标,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1. 城镇总体规划基本概念与原则- 城镇规划的定义、分类与作用- 城镇规划的基本原则(如可持续发展、人性化、生态保护等)2. 我国城镇发展现状与趋势- 城镇化进程及特点- 我国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未来城镇发展趋势3. 城镇总体规划主要内容与方法- 城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用地规划、交通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等)- 城镇规划的编制程序与方法(资料收集、现状分析、规划方案设计等)4. 城镇规划实践案例分析- 分析国内外典型城镇规划案例,了解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城镇规划实践操作5. 城镇规划与现代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镇规划中的应用- 其他现代技术在城镇规划中的应用(如大数据、遥感等)6. 课程总结与评价- 对本章节内容的回顾与总结- 学生规划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城镇总体规划基本概念与原则第二课时:我国城镇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课时:城镇总体规划主要内容与方法第四课时:城镇规划实践案例分析(一)第五课时:城镇规划实践案例分析(二)第六课时:城镇规划与现代技术应用第七课时:课程总结与评价教材关联性: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围绕城镇总体规划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城镇规划是指对城市和城镇进行宏观的、系统的、综合的规划,是城市和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是指在城镇规划的基础上,对规划内容进行具体细化和实施步骤的安排,以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的文件。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是城镇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目标。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利用城镇资源,提高城镇功能和品质,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步骤。

1. 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协调性和一体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根据城镇发展需要,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生活和生产需求。

4.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支持和引导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城镇经济发展活力。

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6. 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城镇规划管理和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城镇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保障措施。

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城镇规划实施的财政投入,保障规划实施资金需求。

2. 强化法律法规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镇规划实施的法律保障,提高违法成本,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3.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城镇规划实施方案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支持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城镇规划总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是城市和城镇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关于(城乡)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主要包括:区域(省域、市域、县域、镇域等)、城镇规划区和城镇建设区三个层面。

1、区域层面规划强制性内容应包括: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四类地域。

包括:资源环境保护地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湿地、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地保护区、水系、分滞洪地区,以及其他生态敏感区)、区域协调发展地域(设计相邻地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包括水源地、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场、以及其他需要协调处理的地域)、风景名胜管理地域(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地域。

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2、城镇规划区层面强制性内容应包括:城镇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内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按用地规划的城乡用地汇总表内的内容,不必细化到城镇建设用地分类)。

3、城镇建设区层面强制性内容应当包括:城镇建设用地。

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

道路与交通设施。

包括: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大型停车场布局等。

公共服务设施。

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公用设施。

城市水源地及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得具体位置和界线。

城市安全和综合防灾。

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址灾害防护规定。

近期建设规划。

包括: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近期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城镇总体规划学习教材PPT课件

城镇总体规划学习教材PPT课件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 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 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 各类专项规划等。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 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 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的用地规模是指到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 大小。在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国 家的《城市用地分类与城市规划用地标准》确定人均 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就可以计算出城市的用地规模。 城市的用地规模=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人均建设用 地标准 根据气候条件将国土分为四个区,用地标准由60平米 每人到120平米每人。(与现状用地情况有关)
城市用地调查及用地评价
调查: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 准》(GBJ-137-90)所确定的城市用地分类,对 规划区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 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进 行标注,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用 地分类大、中、小,中为主。 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城市 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经济性评价。 这三方面在许多方面也是相互穿插在一起的而不是 孤立的,因此必须以综合的思想和方式方法进行评 价。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要报上级审批。直辖市报 国务院审批,省会、特大城市及重点城市,也由国务 院审批;市、镇、县城和工矿区的总体规划由所在省、 市政府审批。 城市总体规划在报上级审批前,必须提请同级人民代 表大会或常委会审议通过。这样就具有一定的地方法 规性质。一般在初步编制完成后,要召开总体规划的 评审会,邀请有关技术人员与兄弟城市城规部门和专 家们参加,进行审核讨论,根据评审的意见进行补充 与修改,然后再由上一级城市规划部门主持进行技术 鉴定,然后送审。

贵州省天柱县城镇2011-2030总体规划

贵州省天柱县城镇2011-2030总体规划

中期到202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4.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城 镇人口达24.0万,城镇化率达到54.5%,年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远期到203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9.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 镇人口达36.0万,城镇化率达到72.0%,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
贵州省天柱县城镇2011-2030总体规划
一、总则 1、规划目的 为适应天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天柱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编制本规划。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共20年 。 其 中:近 期:2011-2015年,5年; 中 期:2016-2020年,5年; 远 期:2021-2030年,10年。 3、规划层次及范围 A、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县域内城镇的规模、等级、职能分工、重大基础设施的配 置、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等。范围与天柱县行政辖区范围一致,面积2201平方公里。 B、中心城区规划: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 和路网骨架等。规划范围东至兰田镇的备寨,西及庞寨,南抵小冲至南坡哨一带,北达兰田 的十甲寨,南北长约13.8公里,东西宽约12.5公里,面积约64.0平方公里。 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2.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城 镇人口达18.0万,城镇化率达到42.8%,年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2、城镇空间布局框架 规划在天柱县形成“一心两带多极”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中心城区是县域城镇空间布局 的核心,并形成沿松桃—从江高速及202省道和沿清水江的东西两条南北向的县域城镇空间 重点发展带;县域的城镇间形成以县城为核心增长极、中心镇为次增长极,并通过一般镇带 动全县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格局。

城镇总体规划案例

城镇总体规划案例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一节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3)第二节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4)第三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4)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布局规划 (5)第五节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6)第六节市域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6)第七节市域公共设施规划 (8)第四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9)第五章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10)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职能 (10)第二节城市规模 (10)第六章中心城区用地总体布局 (11)第一节城市发展方向 (11)第二节空间发展模式与策略 (11)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11)第四节分区发展指引 (11)第七章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12)第一节“四区”划定及空间增长边界 (12)第二节村镇建设发展及控制 (13)第三节四类用地划分及策略 (13)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14)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14)第二节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 (14)第三节中心城区产业用地规划 (16)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17)第一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7)第二节绿线、蓝线控制 (18)第十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规划 (19)第十一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19)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19)第二节道路系统规划 (20)第三节公共交通规划 (20)第四节慢行、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20)第十二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规划 (21)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旧城更新的目标与原则 (21)第二节名城保护与旧区更新的规划布局 (21)第三节历史保护范围紫线控制 (22)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规划 (22)第一节生态建设规划 (22)第二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3)第十四章中心城区市政设施规划 (24)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规划 (26)第十六章中心城区分期建设规划 (27)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 (27)第二节中期建设规划 (27)第三节远景发展战略 (27)第十七章附则 (28)1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贯彻XXX 市政府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部署,适应XXX区域地位的提升和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应对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空间发展,促进XXX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XXX省人民政府同意,XXX市人民政府特编制《X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当今社会,城镇的发展日新月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课题。

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像是为城镇发展绘制的一幅蓝图,指引着土地的科学分配和有效利用,以满足人们生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需求。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简单来说,它是对城镇范围内的土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用途、布局和利用方式进行的总体安排和规划。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比如城镇的人口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等等。

为什么要进行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呢?这是因为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城镇的发展需求却是不断增长的。

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就可能出现土地资源浪费、城市布局混乱、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比如,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混杂,导致居民生活受到噪音、污染等影响;或者过度开发土地,破坏了原本的生态平衡,影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如何制定的呢?一般来说,这需要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步骤。

第一步,要对城镇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等等。

第二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城镇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预测未来的土地需求。

第三步,制定多种规划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选择最优的方案。

第四步,将选定的方案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最后,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规划方案才能正式生效。

在规划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

一是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就是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比如,通过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等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二是统筹兼顾原则,要综合考虑城镇发展的各个方面,平衡好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城镇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划方案。

[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9

[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9

[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9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0年)委托方:广汉市人民政府编制单位:广州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一、规划期限近期2019-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规划范围市域范围:“十六镇两乡”范围,总面积548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与市域范围一致。

中心城区:雒城镇、新丰镇、北外乡和西外乡等乡镇的主要地区以及新平镇、三水镇、南兴镇等乡镇的部分地区,总面积为118.9平方公里。

三、城市发展性质定位与目标城市性质: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区域节点和高端制造业基地,传承古蜀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宜居的天府水木田园城市。

城市职能:成都平原重要的城镇集聚发展区、商贸物流枢纽和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保护、传承与弘扬古蜀文明的核心地区;国内领先的陆地石油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中国西部的航空教育与通用航空产业重镇;成都城市群中生态优越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城市形象定位:神秘古都文化名城城市发展策略:文脉、地缘、保育、魅力、低碳、社区。

图 1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范围图四、生态环境保护(一)河流廊道河道(渠道)级别河道(渠道)名称蓝线控制范围一级廊道湔江、清白江、石亭江、绵远河堤岸线后退50m二级廊道马牧河、坪桥河、蒋家河、白鱼河堤岸线后退35m三级廊道干渠或平均宽度为15-30m河堰堤岸线后退15m支渠或平均宽度为5-15m河堰堤岸线后退10m(二)湿地保护鸭子河湿地保护区范围调整为鸭子河广汉市域全段。

五、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两区四园·三带四基地”两区:国家级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四园:油气装备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不锈钢产业园、三星堆文化产业园;三带:沿山观光农业带,特色水产养殖带,绿色农产品示范带;四基地:四川现代粮食产业(广汉)示范基地,双低油菜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优质水果生产示范基地。

图 2市域产业布局规划图六、市域城镇体系(一)市域人口与城镇化2020年82万人,城镇化率60.7%。

湖北石首调关镇城镇总体规划暨城乡一体化规划

湖北石首调关镇城镇总体规划暨城乡一体化规划

一级公路和公石线为主要发展轴线,形成 “十” 主城区 绣林地区
工、建材、食品加工、旅游服务为主
字型的三级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第一级为主城;
调关
第二级为调关和新厂两个重点镇;其余10个为一 重点镇
般镇。
新厂
重点镇注重交通立镇、产业兴镇,强化特色,加
东升
交通型 市级主要港口,以医用化工、机械、建材等工 业为主
(2)城镇规模 镇域:规划2005年镇域总人口为47500人, 2020年镇域总人口为55000人。2001年,调关镇城镇化水平
为27%,规划确定城镇化水平达到33%,远期城镇化水平54%。
镇区:人口规模近期2005年为16000~18000人,远期到2020年人口达30000人。近期人均用地102.9平 方米/人,远期为102.4平方米/人,近期建设用地164.7公顷,远期建设用地307.2公顷。
THE MASTER PLAN OF TIAOGUAN TOWN
6
2、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3)《石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4)《石首市交通发展规划图(2013)》; (5)《石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调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7)国家、湖北省、石首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THE MASTER PLAN OF TIAOGUAN TOWN
7
3、规划期限与范围
3.1 规划期限
近期:2014—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1年—本世纪中叶
3.2 规划范围
镇域规划控制区范围:调关镇行政辖区范围(含2个社区,14个居民小组,23个行政村),总用地面积127.5平 方公里。 镇区规划控制区范围:沿调来路北至沙湾村,沿解放路东至公石公路与解放路交汇处,南至调鲁路改线。规划区 范围4.12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共3.82平方公里。 示范区规划控制范围:即一区六村,以调关镇原镇区为中心,包括镇区外围的六个村(即连新垸村、沙湾村、观 音庵村、黄陵山村、披甲湖村和敕王庙村),南北长约6千米,东西宽约7.7千米,总规划范围27.91平方公里。

青岩镇城镇总体规划

青岩镇城镇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名称
青岩镇城镇总体规划。
第二条规划用词含义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解说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村镇规划标准》为准。
第三条法治
本规划一经审批实施,即为地方法规,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必须遵守、不得任意更改、破坏。
第四条规划调整
对本规划进行重大调整,须经原批准单位批准,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对本规划的局部调整,须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采用点-轴开发模式,以城镇为中心,杨眉、新楼为次中心,210国道、青马(林)、青杨(眉)公路为纽带,形成相互联系、协作的村镇结构体系。
第六章镇域基础设施规划、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第二十一条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款村镇交通设施规划:
到2020年,改变目前210国道穿越城镇的现状,改自城镇西部通过,并使公路技术等级达到一级公路标准,路面宽度30米;提高青黔(陶)、青马(林)、青燕(楼)公路等级,达到二级公路标准,路面宽度15米;使新(哨)思(潜)公路、青杨(眉)公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路面宽度12米。
1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1996年18号文)
11、贵州省《贵州省村镇规划标准》(DBJ22-08-92)
第二款规划:
1、《青岩古镇旅游区总体规划》
2、《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3、《青岩镇古镇保护规划》
4、《青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一条规划期限
第一款近期:2002年—2005年;
第二款中期:2006年—2010年;
第三款远期:2011年—2020年;
第十二条规划范围
第一款镇域村镇体系规划范围
青岩镇行政辖区,即17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

城镇总体规划

城镇总体规划

城镇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是指对城镇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布局,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居住区划、交通网络等方面的规划。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城镇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镇总体规划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明确城镇的发展定位。

城镇的发展应该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根据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产业特点等,明确城镇的定位,确定城镇应该发展成为什么样的城市。

比如,有些城镇可以发展成为工业城市,有些城镇可以发展成为旅游城市等。

其次,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体育馆、公园、图书馆等。

要根据城镇人口的规模和特点,合理规划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满足居民的需求。

再次,要合理规划城市的产业发展。

对于不同的城镇,根据其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特点,要合理规划产业的发展,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并且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此外,城镇总体规划还要规划城市的居住区划。

合理规划居住区划可以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要根据城镇的人口规模和特点,合理规划不同的居住区,并且要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和经济能力。

最后,城镇总体规划还要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

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方便居民的出行。

要根据城镇的地理条件和交通需求,规划不同的交通方式和道路布局,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总之,城镇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可以带动城镇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城镇的发展,可以使城镇的发展有条不紊,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周庄镇总体规划(1999)》
规划内容 在促进古镇保护的进程方面: 1.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研究。 2.分流过于集中的旅游与就业人口。 3.用地与建筑高度作出控制。 4.道路交通压力。
5.大环境质量。
6.提高古镇居民的居住生活与环境质量。 在引导新镇区的发展方面: 1.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作出规划构想。
规划总体目标与解决问题
规划总体目标
保护古镇
主要解决问题
尊重生态
特色旅游
和谐发展
镇域村镇布局 镇域发展 基本农田
镇区用地
古镇保护、湿地保护和旅游发展
经济发展分析
现状发展特点
尽快尽大规模的发展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为争取对现有资源的最大利用。 评价 只重视资源的短期效益,长期效益关注不够。 对快速发展导致的负面影响考虑较少。 历史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都是有限的,各种经济形式对资源进 行短期内掠夺,导致很多社会问题产生,如工业侵占农业用地,旅游 商业侵占居住用地。
规划内容
东部的工业园和旅游轴线。
规划功能结构包括旅游、工业、农业、渔
业、服务行业和教育几个方面。
规划评价
对镇域景观和游线的组织为周庄发展带来 一种新的思路,有利于全面利用镇域资源, 扩大旅游产业底盘,水上游线的设想为重 现完整的水乡风情建立了令人振奋的目标。
就规划设计方案,过于图案化,脱离现实。
规划背景
2.控制新镇区的土地使用性质。
3.规划新镇区的道路交通结构。 4.对昆山高科技产业园区的规划提出要求。 5.对太史淀风景开发区的规划提出要求。 6.在新镇区划定一定规模的生态景观控制区。
《周庄镇古镇区重点地段整治规划(2002)》
规划内容
1.划定了单个文物点、古镇区、古镇区外围建设 的控制范围。
2.古镇区的用地结构整合为居住生活区、旅游服
镇域土地利用
—基本农田指标为15511亩,折合1034 公顷。 严格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 可建设区
规划结构
周庄镇区结构为:以新镇区为核心,各功能 区指状发展。 新镇区 古镇区 产业园区
教育区
高尔夫球场 游览设施区
澄湖旅游区
城镇用地规划
居住建筑用地 规划镇区居住用地面积124.1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 30.0%,人均居住建筑用地面积为44.3平方米。其中古镇区内 居住建筑用地面积17.9公顷。 公共建筑用地 规划公共建筑用地面积为132.3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 32.0%,人均公共建筑用地面积为47.3平方米。其中主要为旅 游发展用地和教育机构用地。 生产建筑用地 规划生产建筑用地面积为59.8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 14.5%,人均生产建筑用地面积为21.4平方米。
城镇性质和镇区用地规模
城镇性质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江南水乡特色的国际性旅游城镇
用地规模
规划镇区面积703.7公顷 其中城镇建设用地面积413.6公顷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47.7平方米。
镇域总体规划
镇域概况和存在问题 周庄镇幅员面积38.96km2, 辖2个社区居委会和10个村委、 59个自然村。
城镇总体规划
—案例分析
指导教师:肖哲涛
小组成员: 刘 杨 霆 博 安丹丹 许多璐
徐 川
张彦超
目录
第一部分————城镇总体规划的意义
第二部分————城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成果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国外规划经验 第五部分————总结
城镇总体规划的意义
农村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
产业发展策略
旅游业发展策略 旅游发展走特色化、产业化路线。 古镇以内,控制古镇旅游人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古镇以外,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项目。 工业发展策略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现状传感器产业基地,发展 上下线产业,形成产业特色。 项目选择从科技层次、投资强度、产业水平、对生态环境 影响和与城镇功能契合五个方面进行衡量选择。 房产业发展策略 水乡特色房产业 第一产业发展策略 由传统农业转型至新型农业,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 结合观光农业、参与式农家体验游 。
周庄现状问题
• 土地问题
现状城镇用地规模远大于国家标准 现状人均用地面积228.9平方米(包括常住的在校生和经过折算的旅游人口) 河汊纵横,土地分割,而缺乏规划指导的用地很多
• 人口问题
大量旅游人口和非户籍人口 规划周庄人口数量包括实际常住人口(而不仅仅是户籍人口)、旅游人口(在设施配臵 时须经折算)和苏州大学住宿学生
3.通过各种手段保证古镇保护 除了保护古镇外,从宏观层次出发,积极开拓镇域生态旅游,对古镇 游客进行分流,同时也为周庄旅游增加新的吸引点。
4.重点发掘周庄“水乡湿地”的生态优势 规划依托湖泊、结合旅游发展设臵湿地公园,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为周 庄的旅游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物质载体。
规划期限和层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 近期为:2005-2010年 远期为:2011-2020年
案例分析
—中牟县狼城岗镇总体规划 —昆山市周庄镇总体规划
背景
周庄镇位于昆山市西南隅。 1995年,周庄镇被评为省级历史 文化名镇。 1998年11月,周庄列入世界文化
遗产预备名录清单
2003年,周庄镇获得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 出奖,又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历史 文化名镇。 被誉为“江南第一水乡”
各村公共设施很少
镇区建设非集约化 镇域土地和结构的整理以及 镇域范围内旅游产业的整体 发展是镇域规划的重点。
镇域发展概念 镇域发展以生态为立足点,形成“三链 四片”的网状格局。 鱼塘链 湖荡链
田林链
城镇生活片
休闲活动片
特色水居片 度假活动片
镇域村镇结构
村庄布局以展现地方自然文化特色和 1.5公里左右的耕作半径为原则,保留 的村庄分为两类,一类为特色类,一类 为整合类。 特色类是具有典型水乡特色的村庄,包 括龙亭、蟠龙、东对浜和西对浜。这些 村庄均为沿河夹建,形成“建筑——小 河——建筑”的传统水乡形态,规划对 其保留。 整合类为对现有的自然村进行土地整理, 使农民居住相对集中,同时又保持村民 的耕作特点和耕作半径,比较均衡的在 整个镇域范围内确定保留的农户集居点。
《周庄镇总体规划及古镇保护规划》(1986)
规划背景
周庄镇由于位于诸县之交,不通汽车, 远离大城市,因而发展缓慢,当时还基
本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格局与面貌。
规划内容 规划明确地提出“保护古镇、建设新区、 开辟旅游、发展经济”十六字方针。 规划影响 1995年12月被江苏省列为首批历史文 化名镇。
《周庄古镇区保护规划》(1997)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 、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 2、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3、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 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 4、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 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镇总体规划的主要文本包括:总则、某镇域规划、某镇区建设规划、规划 实施对策和措施、附则等。主要说明书包括:某镇域规划、镇区建设规划 等。 主要图纸包括:镇域现状图、镇域布局规划图、镇域基础设施规划图、镇 域村庄建设规划图、镇区现状图、镇区建设规划图、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图、 镇区道路系统规划图、道路坐标与竖向规划图、道路管线综合规划图等。
• 产业问题
旅游业和工业
• 农村建设问题
村镇布局调整
• 已建和已批地块
没有规划指导的已建和已批用地给本轮规划带来了难度
本轮规划主要思路
1.跳出古镇看周庄”,在区域层面寻求协调发展。 在镇域范围整体考虑土地利用和设施配臵,将周庄的旅游业的承载扩 大到整个镇域,带动了村镇整体发展,实现城乡一体。 2.最大限度利用好周庄各种物质资源,空间布局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尊重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周庄现状存在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目标。
交通现状
对外交通现状 锦周公路,联系昆山方向 周商路,联系上海方向。 主要依靠环镇公路联系各村。大部分 路况一般。 道路广场现状 (1)道路状况 古镇范围均为内步行道路 古镇以外的镇区部分均可通车,不过 在旅客数量较多的时段,旅游车辆不 得进入急水港大桥以南部分。 (2)停车场 周庄镇区现有停车场四处
规划层次 第一层次为周庄镇域范围,面积38.96km2。对镇域产业发展进行定位, 对镇域发展结构和土地利用进行规划,规划配置各项公共设施和基础 设施,制定生态保护规划。 第二层次为周庄镇区,面积701.6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418.3公 顷)。根据现状城镇用地分布,结合城镇用地规模预测合理的城镇用 地形态与结构。 第三层次为周庄古镇区,制定古镇区保护规划。
古镇保护规划
历史遗迹:宅院、胜迹、古桥、街巷 民俗文化:摇快船、划灯、周庄茶道、“打田财”、丝弦宣卷、三月廿 八节汛、周庄的传统服饰、特色饮食 保留古树、名木、水系 保护要素: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
整体结构:保护框架的结构包括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以及它们相互 间的有机关系所共同构成的城市景观特色。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古镇保护规划
保护原则 原真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 保护主题 保护中心主题──保护祖国优秀的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独具特色的反 映明、清、民国初年浓郁的江南水 乡风情的风貌景观。 “江南典型水乡之镇” “明清繁华贸易之镇” “文人雅士寄寓之镇” “民风淳朴生活之镇”
周庄历史文化
规划特色 1.对古镇的现状提出新的评价体系。 2.研究周庄古镇的社会与人文等问题。 3.周庄古镇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结 构,形态脉络。 4.对沿河沿街等重点地段进行整治。 5.专题研究市政设施配套,尤其是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