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对河口水库清淤保源试挖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清县对河口水库清淤保源试挖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 1工程概况
对河口水库地处浙北德清县境内,位于东苕溪支流余英溪上游,主坝座落于德清县城武康以西8km处的对河口村,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库。
水库始建于1958年,1964年竣工蓄水,2003年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工程。
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48.7km2,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主坝坝高38.2m,总库容1.47亿m3,水库防洪标准5000年一遇,正常蓄水位为50.2m,相应库容为0.805亿m3。
水库除险加固期间,新开了发电隧洞,装机3200kW,年发电量为771万kWh。
枢纽由拦河主坝、副坝、泄洪洞、开敞式溢洪道、泄洪渠、引水隧洞及水电站等组成。
2006年1月德清县发展改革和经济委员会以德发改经发[2006]4号文件同意对河口水库清淤保源工程项目的立项。
为保障清淤保源工程实施期间水库供水安全,在库尾库滩地和浅水区开展约0.5km2的清淤保源试挖工程,在试挖工程通过认证后予以整体实施。
对河口水库清淤保源试挖工程作业区域为水库库尾六洞桥处沿库岸顺水流向下1480m,库区水域以河流中心线为界,试验作业区总清淤面积约0.5km2,清除淤积物300万m3,工期1年,工程总投资为2700万元。
试挖工程规划布局包括工程作业区、水域浊水截拦、弃渣场和综合堆料场、陆地管线布置、船舶下水及泥浆上岸转换场地、工程临时设施等,施工期间总人数120人。
其中弃渣场和综合堆料场设于烂树坑,其位于对河口水库北侧库尾地区,总面积109.95亩。
清淤产生的砂石料和库尾滩地开挖弃渣均安排外销;清库淤泥部分用于库岸排泥场育林造地,多余部分协议外运制砖。
2主要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
2.1水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2.1.1 水环境和底泥现状
(1) 水环境现状
对河口水库按照水功能区划属于饮用水源保护区,执行Ⅱ类水质标准。
德清县环境监测站于1997~1999年对水库水质实施的监测结果表明,对
河口水库水质较差,水库水体基本属Ⅳ类,主要超标物质为总氮、总磷。
2004年1~12月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的水质监测结果为:水库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的水质为Ⅳ类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
若总氮不参与评价,则水库水质全年期和汛期为Ⅱ类水、非汛期为Ⅲ类水。
(2) 底泥现状
水库库中部汞、锌、镉等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Ⅰ类标准限值;坝前锌、镉含量也超标;库尾汞、锌超标;且底泥中总磷、总氮含量也较高,在一定条件下易形成二次污染。
2.1.2 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保护措施
(1) 水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① 工程实施对水环境的影响
工程设计中拟采用气力泵吸泥船和链斗挖泥船进行主要的清淤作业。
气力泵吸泥船不易产生二次污染,而采用链斗式挖泥船则可能扰动水体和底泥,造成底泥的再悬浮及污染物的释放,进而对水体造成影响。
根据工程设计,在本次试挖区外围将设置两道土工布围栏,两道土工布可有效地拦截悬浮物,防止浊水向外扩散。
采用太湖流域五里湖清淤有关成果类比分析本工程清淤过程中有关污染物的变化。
根据2003~2004年五里湖生态清淤的有关监测分析成果,清淤过程中可导致底泥发生再悬浮,加之扩散作用可促使底泥中N、P营养盐及其所吸附的重金属离子的释放,但除Ni外,其余重金属向水体中释放的水平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因此,在本工程清淤过程中,一方面底泥中N、P及重金属向水体释放的程度有限,另一方面两道土工布的吸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但尽管如此,仍应加强工程实施期间的水质监测工作,以避免清淤导致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可能造成的污染。
②工程实施期对取水口的影响
武康水厂取水口距离本次试挖工程的下边界约2.2km,一方面由于土工布围栏的阻隔和吸附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流出围栏的悬浮物、重金属及N、P等污染物的量,另一方面,由于水库的流速相对较慢,因此这些污染物也会发生较
快的沉淀作用和再吸附作用,预计对水厂取水口的影响有限,但必须做好工程实施期间取水口水质的监测和保护工作,防止发生水质安全事故。
③工程实施后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
工程实施后,对于TP指标,全年年均增加水环境容量约0.08t,但对于个别水期,由于上游来水及水库水体中本底TP均超出Ⅱ类水质标准,即使库容增加,但仍无剩余水环境容量;而对于TN指标,由于上游来水水质较差,无剩余水环境容量。
④综合堆料场尾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
底泥在疏浚和干化过程中,产生一定富含污染物的尾水,并且下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溶解部分污染物,如果不对底泥尾水和地表径流进行有效控制,它将会携带污染物进入水体,对该区域地表水产生一定的影响。
底泥临时堆放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污染物向地下水的直接渗滤,造成堆泥场附近地下水污染,对区域地下水产生一定影响。
④拟采取的保护措施
为减少链斗式挖泥船对水体和底泥的扰动,要求链斗架进行改造,斗架上部为封闭式,泥斗上装设排气阀,使斗入水后斗中空气自行排出,以尽可能减少产生混浊的危险。
输泥管道应具备轻便、强度高、柔软性好及经济耐用的特性,以适应水库水位的波动变化,根据目前环保疏浚工程实例看,建议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道(HDPE)。
施工船舶均须配置专业的油污水收集设施和油水分离器、垃圾收集装置,相关设备须满足船舶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要求。
作业时间尽量安排在非汛期,汛期和雨天避免施工,提前掌握洪水和降雨情况,做好船舶停靠及堆料场尾水排放措施。
在清淤过程中采用GPS系统提高定位疏挖精度,减少漏挖及超挖。
做好综合堆料场和弃渣场防渗处理和防水覆盖,增加尾水过滤池容积,并做好两处场地的管护工作。
尾水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后,由堆料场开口、沿09省道建设长约4km的排水渠,处理后的出水一部分回用于洗砂,其余剩余水由排水渠引至对河口水库大坝以下河道排放,以减少处理成本,
并尽可能减少对水库水质的威胁。
清淤底泥沉降时间,一般不低于48h。
强化综合堆料场尾水的自然沉淀和加药沉淀,减少悬浮颗粒的停留时间,控制尾水水质。
施工船舶上均配置专门的油水分离器,船舶油污水经油水分离器分离后,废油专门收集后外送专业机构处置,废水收集纳入岸上处理系统;各类废水收集后,统一纳入综合堆料场尾水处理系统,统一进行达标处理后,排入对河口大坝下游。
施工区布置1处专用厕所和化粪池。
临时食堂外设置隔油池。
粪便污水经化粪池、食堂污水经隔油池后,统一纳入地埋式二级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后排入尾水排水渠,最终排到大坝下游。
根据目前国内环保清淤实例效果看,清淤虽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水体的内源污染,但上游及周边的污染状况不改善,可能会导致清淤水体的再次污染或更严重的污染,因此必须做好对河口水库上游的污染削减工作,保护水源水质。
2.2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2.2.1生态环境现状
工程所在区域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地带,森林植被以常绿阔叶为主。
由于工程区域海拔较低,且受人为干扰程度较大,缺乏天然森林植被,工程区域陆生动物以农田动物群为主。
对河口水库的浮游植物的数量优势种包括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等,浮游动物的数量优势种包括原生动物、轮虫等。
库区内投放鱼类种类主要为白鲢和花鲢,并且禁止采用施肥、投放饵料以及消毒药物,库区内鱼类种类较为单一。
工程所在德清县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两种形式,以地表径流冲刷引起的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侵蚀模数为240t/(km2·a)。
2.2.2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保护措施
(1) 生态环境影响
根据现状调查,对河口库区、堆泥场以及库岸临时施工区内没有任何珍稀保护动植物,工程建设不会对珍稀保护动植物产生影响。
本工程临时占用陆地面积约9.88hm2,涉及植被类型主要为竹林和荒草地,工程占地不涉及天然林地和耕地,陆生动物主要为农田及住宅区周围的小型动
物为主,工程建设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较小。
工程清淤过程中保留部分泥炭层,为水生生物的恢复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工程清淤后,水生生物的生境条件可有效地得到改善,根据苏州河清淤后底
栖生物监测结果,试挖区域在清淤后有利于水生生物的恢复。
(2) 水土流失影响
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面积59.88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1.94hm2。
工
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42047t,可能新增的水土流失量为42013.2t。
水土流失时段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期。
水土流失主要产生地段为弃
渣场、堆料场和临时设施区,其中弃渣场流失量约占水土流失总量的74.9%。
(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本次试挖工程涉及区域较小,施工工期较短,部分受影响区域可结合后期全面清淤工程采取生态保护措施进行保护。
(4) 水土保持措施
本工程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为Ⅰ区为清淤区,Ⅱ区为弃渣场防治区,Ⅲ区为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Ⅳ为直接影响防治区。
采取库区作业实施分区作业,对现状库盆地貌结构实施网状预留的作业方式;加强施工期间,对土工布隔栅的检查和维护,并对泥砂分离、砂石料及弃渣运输管理。
在烂树坑弃渣场临库设一道土石围堰,在坝背坡铺设两道防水土工布。
弃渣场上游设置排水沟,场地周边设置排水沟。
在堆场周围设置干砌块石挡墙。
临时生产生活设施区保持道路通畅,应定时洒水,以减少扬尘。
施工期须将生活区残留垃圾运至专门的转运站作统一处理。
2.3声环境和环境空气影响
2.3.1声环境和环境空气现状
工程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要求。
工程所在区域声环境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类标准。
2.3.2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保护措施
(1) 环境影响
工程清淤过程中使用燃油船舶,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NO X、SO2等废气,陆地施工作业面主要为库岸临时设施建设,机械燃油排放的废气和施工作业产生的粉尘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不大。
本工程对声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清淤过程船舶作业以及管道送泥产生机械噪声,工程区域附近有部分居民点,施工机械噪声对其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 保护措施
声环境保护措施:施工过程中选用低噪机械设备和工艺,加强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降低噪声源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施工运输车辆经过村庄时应减速,禁鸣喇叭。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滤干的淤泥应及时清运处置,运输过程中用防水布覆盖,装卸作业要求文明作业;在库岸临时设施施工过程中应采用人工控制定期洒水。
2.4社会环境影响
根据德清县供水规划,对河口水库为德清县县城主要供水水源地,由于本次试挖区域下边界距离供水取水口约2.2km,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污染防治措施,同时辅以其他有效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对区域供水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对河口水库清淤保源工程试挖工程占地59.88hm2,其中永久占地50hm2,即为清淤水域;临时占地9.88hm2,主要为荒地、草地。
其中水域即为工程试挖区,工程建设不改变其土地类型。
临时占地面积较小,仅占德清县土地总面积的0.0001,且不占用耕地,以荒草地为主,工程建设对当地的土地利用影响甚微。
2.5环境风险
本工程建设期间存在底泥、堆料场尾水及油污泄漏污染水体的可能,也有火灾的可能,因此需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1)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在试挖区内、土工布围栏外、取水口、堆料场尾水口、堆料场外围等处分别设置水质监测断面;设置COD和悬浮物自动监测仪;安全施工、环保施工;加强对堆料场外围的巡查和监控;加强堆料场围堰的安全状况检查;增加堆料场过滤池的容积;加强对施工船只和机械的定期检查和维修;洪汛期和雨天停止清淤施工;防止机械着火源(撞击、磨擦);控制高温物体着火源,电气着火源;控制施工区域外的用火等。
(2) 风险应急预案
发生风险时,关闭武康水厂取水口阀门,停止向水厂供应原水;通过城关水厂和武康水厂之间的连通管道,临时由城关水厂供水;立即停止清淤施工;投加活性碳;立即维修堆料场渗漏处;收集溢出的油品。
本工程事故应急应纳入德清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中,风险发生时立即启动事故风险应急预案。
2.6其他环境影响
本工程清淤期间会产生一定的生活垃圾,在施工区域内设置多个大型的带盖垃圾桶,收集施工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并请当地环卫部门每天及时清运,禁止将固体废弃物堆放在水库库周。
3环境管理与监测
环境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一部分,是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对河口水库清淤保源试挖工程环境管理目的在于保证工程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顺利实施,使工程施工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得到减免,以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相协调,并为下一阶段全面实施清淤环境管理提供指导。
环境管理的责任,由工程主管部门、地方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等根据其职责分别承担。
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和地方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对工程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环境监测计划包括水环境监测、底泥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声环境监测等监测计划。
4公众参与
在本次调查中,受调查团体和个人都认真、充分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想法。
由于工程是为了当地生产生活需要而建的,因此公众参与热情普遍较高,并且对工程表现出较大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公众也对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非常关注,认为本工程建设将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为水库水污染、供水安全、影响水生生态、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
大部分公众认为工程建设对改善当地人们生活质量具有较大意义,有利影响显著大于负面作用,希望工程尽快开工建设。
但是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减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对河口水库清淤试挖工程的建设,可为对河口水库清淤保源工程的实施提供基础资料,对有关部门进行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区域的防洪、城市发展、供水等均具有促进作用,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一般均能通过采取相应的对
策措施及环境管理予以最大限度减缓。
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工程建设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