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结合国情,请论述你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的理解?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主要任务包括: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把科学发展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建立在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
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国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新特征,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人民群众对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待。
事实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以科学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
然而,发展之路从来不会平坦。
从发展到科学发展,我们的认识在深化、实践在推进。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科学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而当前最核心、最关键的任务,无疑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因为,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无不与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不够科
学有关。
特别是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因此,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主题和主线对于事物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主题统领全局、指引方向,主线贯穿全程、牵动各方。
俗话说,纲举目张。
把握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我们就能抓住“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就可以为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奠定认识和思想基础。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卫生、科技、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建设。
另一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区域的发展不够平衡,这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教育的主要症结。
增强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这也有利于培育和创造更多的国内需求。
我们将适应国内外需求变化的趋势,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同步的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的力度,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加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使中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
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等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尽快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自主性的产业。
到2015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力争在五年内服务业的比重能够提高四个百分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7%左右。
我们将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的有序转移。
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期间,要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个方面做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实施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
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的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全覆盖;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基金的支付水平,发展社会的救助事业,切实加强对孤残老人和儿童的帮助和救助;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逐步减少贫困人口。
我们将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同步提高。
未来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实际增长达到7%以上。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
我们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全面落实优先战略,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再生利用的产业化;提高应对气侯变化的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实施重大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
到201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分别比2010年降低16%和17%,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为实现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依靠的是改革开放,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仍然是强大的推动力。
我们将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金融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税的改革,扩大增值值的征收范围。
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稳步的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的改革,推进水价、电价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提高排污费的征收率,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的交易机制。
2.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90年伟大实践历程的感想?并结合重庆“六个一”实践活动的开展,谈谈大学生应如何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将自己塑造成优秀人才?
2011年01月04日 08:59 来源:重庆日报
一、每名大学生种100棵树,每所大学建一片“大学林”
重庆市54所高校在25个区县(含北部新区)建立完成64片“大学林”,共约2.5万亩,并要在2011年底之前全部完成,各高校“大学林”统一命名为“某某大学林”。
此外,从2011年起至2015年的种树季节,要采取建“大学林”、集中种树和分散种树的形式,组织大学生植树造林。
二、组织大学生带薪实习一个月
市人力社保局、市直机关工委等每年为大学生提供3万个实习岗位,利用假期时间,每年组织3万名在校大学生参加1个月的带薪实习,重点安排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据了解,岗位将由市教委分解到各高校,各高校将对应岗位信息发布到学校网站供学生查询和报名参加。
三、到农村“三进三同”一个月
各高校与区县(自治县)共建大学生“三进三同”实践活动基地,以寒暑假为主,每年组织大学生进行“三进三同”实践活动,每次不少于1个星期,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三进三同”总时间不少于1个月。
据悉,每年集中组织的“三进三同”实践活动,主要面向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此外还将分散安排其余大学生开展“三进三同”。
四、到企业做工一个月
建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学工活动基地,组织大学生结合课程学习、专业实训、青年就业实习、社会调查等,采取集中和分散的方式,到企业做工1个月。
五、开展学军一个月
学军活动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和国防教育活动,总时间为1个月,其中军事技能训练不少于15天。
六、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
全市每名在校大学生要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难点等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和工矿企业调查研究,每人至少撰写1篇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内容包括我市城乡统筹情况、重大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农村增收脱贫情况、“五个重庆”建设情况等。
(记者张亦筑)
1、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你对此有何想法
1、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从点滴做起,节约利用资源。
不使用或者少使用一次性饭盒、筷子等消费品,不浪费纸张,可持续不浪费水电,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节约能源,做到资源的利用。
2、绿色消费、环保选择。
使用环保电池,防止汞、铬污染,慎用洗涤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认准绿色食品标志,选购环保食品。
3、讲究卫生、保护环境。
制止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
不随地吐痰,不制造噪音。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常开窗户多通风,勤换衣服勤洗手。
不乱扔垃圾,正确处理好废弃物,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4、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不猎杀、食用珍惜动物和受保护动物,关爱救助野生动物。
植树造林,爱护身边的每一份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林。
5.为什么说ECFA的签署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我认为,ECFA的签署,有利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有利于两岸共同应对国际竞争,有利于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
这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大好事。
对于这次签订ECFA的影响,我想套用两个成语:一是“众家喜欢一家愁”;二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其实,这两句成语,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众人喜欢一人愁。
海峡两岸,工商各界,广大民众都是高兴的。
唯一不喜欢这个协议的就是民进党,他们还可能再闹一阵,但相信是不会得人心的。
如何看大陆“让利”?
应该说,大陆这次让利确实是比较多的。
例如,大陆同意对台降低关税的早期清单有539项,台湾同意对大陆降低关税的早期清单则只有267项;大陆还主动提议将18项台湾农产品列入早收清单,还承诺农产品不扩大输台,大陆也不开放劳务输台。
正像海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立中所说,“大陆能让的都让了”。
大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看这是大陆向台湾同胞释善意、送温暖、献爱心。
现在如此,今后还应该如此。
但愿民进党的朋友们不要扭曲事实,做太多不必要和不符事实的推测和联想,这不利于两岸同胞和解,不利于化解两岸长期积存的历史误会和误解。
对政治和解有无帮助?
我想,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两者是可以相对分开的,但又是不可能绝对分开的。
两岸经济关系常态化和制度化,让两岸人民特别是台湾人民能享受到经济上的好处,这是很重要的,可以增强双方的“互信”。
经济上的互信,又一定有助于政治上的互信。
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为两岸政治上的对话创造条件,进而可以为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创造初步的良好气氛和条件。
但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与民进党中有人恶意宣传的什么“签订ECFA背后有政治动机”,是有本质区别的。
说实在的,反对签订ECFA的人,才有不可告人的“政治动机”。
一是不想让台湾把经济搞上去,这样民进党将很难夺回政权;二是只有夺回政权,民进党才有可能搞“台湾主权再造”。
这才是民进党之所以反对签署ECFA的真正“政治动机”。
请简要谈谈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对我国价格水平的影响从美国经济当前的情况来看,实体经济依然低迷,量超发货币流向实体经济的并不多。
从资产市场来看,美国房市至今没有走出低迷。
泛滥的美元流入以房市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市场也并不多。
因此,超量的美元一方面主要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一方面则流向国际市场和新兴市场。
由上面货币的四种流向及影响可以看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物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热钱的流入和过多的美元追逐有限大宗商品引起的价格暴涨给中国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首先看热钱流入。
去年三季度,我国新增外汇储备1940亿美元,创1997年以来的单季新高。
其中,三季度我国的贸易顺差为6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229.1亿美元,因主要货币相对美元升值和因资产价格变动导致以美元计的外汇储备资产增加约867亿美元。
这样,新增外汇储备中仍有190 .9亿美元的增加额无法解释。
如果注意到增加的1940亿美元外储中有1005亿美元是9月份新增的,那么无法解释的部分就更大。
热钱(主要是美元)流入中国,扩大了外汇占款的规模,直接导致了我国基础货币供应的被动增加。
在银行高昂的放贷热情下,外汇占款的增加又会引起经济中广义货币M 2供应的快速增长。
2010年10月份,我国新增外汇占款5190.5亿元,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9.3%,增幅为前五个月的新高。
因热钱流入所致的被动增加的货币供应中,一部分流入实体经济,如炒作农产品等,引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上升;同时,相当部分的货币还会涌入股市、房市等资产市场,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
虽然资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充当容纳短期逐利资本的“池子”,从而避免过剩的流动性泛滥到整个实体经济中,但显然这种“池子”本身并不保险。
相较于实际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资产价格膨胀给经济带来的潜在威胁可能要大得多。
更何况资产市场“池子”中的货币难以驾驭,或迟或早会流入实体经济,引起实际物价水平的上升。
未来一段时期,由于人民币升值及与发达国家的息差扩大的压力将持续存在,国际游资流入中国的动力也将持续存在,因此可以预计,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重启,在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同时,也必然加大热钱流入中国的力度和规模,增大我国通货膨胀之压力。
另一方面,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重启,也会增加国际市场美元供应,美元有进一步贬值趋势。
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和度量衡,美元贬值与泛滥的全球流动性将共同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行。
数据显示,2010年7至10月份,国际市场能源、农产品、原材料、金属和矿产品等价格环比已累计上涨7 .6%、17 .6%、11 .4%和21 .1%;其中,10月份当月能源、农产品、原材料价格环比即分别上涨6 .3%、5 .9%和7 .9%,加速上升态势明显。
在高进口依存度和能源、原材料及部分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这样一种贸易结构下,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和迅速地传导至我国,引起国内价格水平的上升。
2010年10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以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 .0%和8 .1%,涨幅比上月扩大0.7和1.0个百分点。
3.从日本政府及国民应对3月11日大地震的种种表现你有哪些启示?
实际上,回顾到目前为止的救灾工作,包括内阁的举措,出现了比较混乱的状况,日本一贯的纵向性行政体制的弊端正在显露。
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也会不断归纳和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提到其他国家的借鉴,我认为日本在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方面有着较多的经验。
但是,在此次灾难面前,政府显现出某种无力感,这个现象本身也值得世界各国当作案例来研究和分析。
还有,平时看灾区的民众拥有丰富的应对海啸的经验,也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但这些应对措施在这次海啸面前瞬间崩坏,因此也具有研究和借鉴的价值。
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核电站的问题,那样一个拥有两重、三重精密系统的核电站,轻易陷入崩坏的状态,肯定是有问题的。
这些都需要多讨论、多研究。
此次对于政府应对灾害的表现,舆论方面算是毁誉参半。
我认为如果此次地震规模类似于阪神淡路大地震或者新潟中越大地震的话,政府在处理上会有经验可循,灾害很快会得到控制,但是此次的大地震规模非比寻常,规模和毁灭程度是阪神大地震的数倍,再加上引发核电站事故,政府的紧急应对确实显得非常不成熟。
因此,我认为今后政府的职能应当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比如构建一些应对组织、积极进行生活支援等,确确实实地掌握主导权。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也认为政府在应对震灾的问题上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其表现不可能打满分,由于政府相对迟缓的应对,造成了国民对政府的不信任以及不满。
地震发生4分钟后首相菅直人作出决策,连续下达四项指示:确认灾情和震情,确保居民的安全和采取初期避难措施,确保生命线和恢复交通,竭尽全力向灾民提供确切的信息。
从中央到地方第一时间设立地震对策机构。
及时透明的信息引导。
地震发生3分钟后,日本气象厅向沿海37个市村町发出了大海啸和海啸警报。
所有电视台马上停止原有播放计划,转向报道受灾情况。
几家大媒体均派遣直升机,进行现场报道。
日本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中心都装有十几台电视,收集各大媒体的报道,及时掌握信息。
首相菅直人举行震后首次记者会,呼吁民众从媒体收看收听政府的信息。
震后15分钟自卫队出动,展开救援。
15时27分,菅直人授权防卫相北泽俊美给自卫队最大限度的活动权限。
北泽俊美下令,包括陆海空8000多名自卫队员、300架飞机、40艘舰船做好准备赶去灾区。
15
时30分,海上自卫队从4个基地派遣5架飞机出发。
18时,防卫省发布大规模灾害应对派遣自卫队命令,开始大规模地派兵进行抢险救援。
12日上午,自卫队人员扩大到2万人,飞机大约190架、舰艇25艘。
12日11时30分,菅直人第四次召开紧急对策本部全体会议,派遣5万陆海空自卫队员参与救助。
福岛核电站停机并出现问题后,19时30分,防卫厅发出应对核灾害派遣命令。
当地驻兵的福岛市陆上自卫队80人进驻福岛第一核电炉。
陆上自卫队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24人驾驶化学防护车前往现场进行检查核能是否泄漏。
二是民间组织的自救,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意识。
作为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
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日本饮料公司三得利就宣布,地震期间所有旗下的自动贩售机,只要按键就可免费获得罐装饮料;便利连锁企业7-11和全家也宣布免费提供食品和饮用水;日本通讯商不仅提供所有公用电话免费外,还免除网络通信费,以便民众及时通过网络取得联络和获得信息。
这些企业在没有政府计划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资源,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挥效果,展现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是大震面前国民表现出来的镇静。
地震后,无论是在媒体报道之中,还是网络上的微博、博客、论坛、QQ里,网友均为日本国民在强震面前的井然有序、冷静从容而折服。
在这样一场超强灾害发生时,居然还能保持着正常的社会秩序,国民依然在遵从着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有条不紊的自救和互救。
而这种自发自觉的意识,乃是由日常的持久修炼得来,早就深深地刻在骨子里。
有这样的国民基础,又何患国之不强!
大灾面前,日本举国所表现出来的国民素质,应该说主要得益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完备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
这是最主要的。
政府的管理能力往往体现在应对突出事件的关键时候。
日本政府的运作能力也有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时候,年仅22岁的裕仁摄政举行盛大国宴,招待各国使节。
地震发生后,裕仁不顾礼节,踉踉跄跄地跑向殿外的花园,表情木讷,呆呆出神。
1995年阪神大地震,日本政府应对灾害的能力依然遭到人们诟病,但这一次,虽然不是无懈可击,如对福岛核电站的处置失当,但总体上说是可圈点的。
二是得益于长期的防灾训练。
日本设有专门的防灾法案,在对震前的预防、震中的防护、震后的救援方面都有严格而细致的规定。
日本各地定期都会组织人们进行防灾演练,加上日本本身经常发生地震,“演练”机会很多,防灾经验都很丰富,甚至可以说,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最正确的防护方式已经成为日本人的本能。
日本的地铁、商场等人员集中的地方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防震防火演习,场景模拟十分逼真,参加演习的工作人员和市民也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日本还十分注重从小培养抗震防灾意识,如东京的小学,几乎每个月都会举行这类演习,以便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等灾难时不至于惊慌失措,知道如何降低危险和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