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堤河南段历史文化资源的类别与特征研究_乔新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大堤河南段历史文化资源的类别与特征研究
乔新杰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一条文化河流,黄河两岸在千百年来孕育了许多的优秀文化。黄河干流的中下游河南段在历史上决口最多、改道最明显,黄河大堤成为人们战胜灾难、征服自然的工程奇迹。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黄河大堤历史文化资源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更好地保护黄河大堤,发挥黄河大堤的文化历史遗产作用提供参考。关键词:黄河大堤;河南段;历史文化资源;资源类别;资源特征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86X (2016)02-0083-03
收稿日期:2015-12-2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黄河大堤河南段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究(2015-QN-096)。作者简介:
乔新杰(1987-),女,河南南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环境资源法学与区域文化政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0引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样是河南省的文
化之源。千百年来黄河河南段不仅改变了流经地域的地形地貌,更是孕育了灿烂的中原文明。黄河的历史文化极为丰富,本文尝试对黄河大堤河南段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进行归纳,并对其类别进行分析与解读。
1黄河大堤河南段的历史文化资源类别
从有黄河堤防开始,黄河大堤从来都不是固定
的、两段相对应的稳固堤防,而是随着黄河下游河道的激荡不断变化的不稳固堤防。黄河河南段是历史上发生大规模决口次数最多、决口影响最为深远的河道,两岸百姓在这里百折不挠地修建黄河大堤,使这里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两岸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仅关注属于黄河水利史范畴尤其是与黄河大堤密切相关的历史因素。总体上来看,黄河大堤河南段的历史文化资源有4种类型:遗址遗存类、信仰崇拜类、故事传说类、文献资料类。
1.1遗址遗迹类
黄河大堤在历史上并不只是一处,仅仅干流堤
防就有西汉黄河大堤、东汉黄河大堤、北宋黄河大堤、明清黄河大堤和如今的黄河大堤等多处。但是由于黄河屡次迁徙,摧城拔寨破坏力极大,再加上黄河两岸人口生活、生产对大堤遗址、遗迹的破坏,现在
保存的黄河大堤遗迹并不多,现存遗迹主要有以下几处。
(1)武陟古阳堤遗迹。古阳堤又名太行堤,是汉代黄河的左岸大堤。其起点位于焦作武陟,绵延于获嘉、新乡、延津、卫辉、浚县、滑县,最早兴起于春秋时期,形成于战国,汉代形成规模。公元1194年,黄河古道彻底断流,古阳堤告别历史舞台[1]。这是河南境内最古老的堤防。
(2)北金堤遗迹。位于濮阳县、范县一带。汉代所修黄河大堤统称金堤,结合东汉王景治河的黄河流向,可以判断如今的北金堤可能是王景治河时期东汉河道的南岸堤防。武同举在《河史述要》中说:“古大金堤,西起滑县,斜出东北,迄于张秋,为唐宋以前故大河南面之屏障,今则为冀鲁豫大河北面之屏障,形势相反,而相固以为用。”[2]
(3)郑州到兰考东坝头黄河的两岸大堤。这也是如今黄河河南段下游堤防的一部分,是人民群众依据前有堤防不断加固而成。此处大堤北岸最早是明代1490年白昂治河时在黄河北岸修筑的,大堤南岸可以追溯到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潘季驯治河时在南岸修建的堤防。其中,开封附近的黄河南岸堤防存在时间更久。
除了大堤的历史遗迹,很多黄河滩区和黄河故道的村镇名字都能折射出黄河大堤的痕迹。据不完全统计,在焦作、新乡、濮阳、安阳、商丘、开封、郑州,村落中有“堤”的不下200处,其中“堤口村”的名字
第28卷第2期2016年4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Vol.28No.2Apr .2016
83
DOI:10.13681/41-1282/tv.2016.02.028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颇为常见。在濮阳地方方言中,对于滩涂一带的区域,统称“下堤”。以堤命名村落的频率和密度远远高于其他地方,可以判断,这些地方是历史上各条黄河大堤曾经存在的地方。
1.2信仰崇拜类
中华民族对水神的崇拜由来已久,西门豹时期就有河伯的故事流传,江南的龙王庙和东南沿海的妈祖阁更是数目繁多。黄河作为与中原人民息息相关的大河,加上历史上水患繁多,沿岸及滩涂一带自然有信仰崇拜类历史文化资源的出现和衍生,今存有代表性此类遗迹主要有以下两处。
(1)黄河龙王庙嘉应观。嘉应观位于焦作市武陟县,是清代雍正皇帝在公元1723年为治理黄河水患祭奠龙王而修建的行宫和庙观。嘉应观一直起着黄淮诸河龙王庙的作用。《武陟县志》记载:“嘉应观在二辅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敕建……。”[3]在这里,还有奉祀历代治黄名臣的祠堂。值得一提的是,傅作义及苏联专家的治理黄河指挥部也曾经设立在嘉应观中。
(2)镇河神兽铁犀牛。民族英雄、明代河南巡抚于谦极为重视黄河河南段的堤防治理,他在1446年为镇降黄河洪水而铸置镇河铁犀。铁犀高2.04m,围长2.66m,坐南向北,面河而卧,背上还铸有于谦撰写的《镇河铁犀铭》。据史料记载,铁犀最初被安放在回龙庙中,于谦遇害后,开封百姓在回龙庙附近建庇民祠用来纪念他,明代末年黄河决口,将回龙庙、庇民祠埋入地下,清顺治年间铁犀被挖掘出。如今的镇河铁犀安放在开封市许铁牛村。
除了开封铁犀,荥阳历史上也有过一对镇河铁犀,兰考县红庙村也曾有乾隆年间铸造的铁牛,可归为一类。
1.3故事传说类
中华民族是有故事的民族,这些故事遍布中华大地,历史悠久的中原地区故事更为丰富。古往今来,有关治水和大堤的故事非常多。其中有神话故事,也有史实演绎,当然也有成语、歇后语中的故事和传说。
《共工治水》讲述了上古人物、部落首领共工平地筑堤、治理黄河的故事,虽然方法不得当,最后失败了,但是后来的大禹治水却从中汲取了教训。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治水故事之一。类似的传说还有《大禹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等。湖南学者郑国茂在专著《舜帝之谜》中对这个传说进行过详细的论证[4]。
以《王景治河》《于谦治河》两个故事为代表的故事群,着重讲述历代治水能臣的丰功伟绩,虽然他们治理黄河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其勤政爱民的风格基本相同。其中王景治河曾经在《后汉书》中有所记载[5]。后世流传的故事中有很多演绎和神话的部分,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治水能臣的所作所为是真正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的。
《河官》的故事是封丘一带的民间传说,讲的是河工孝敬母亲上河堤偷埽,却阴差阳错被大清官当成勤劳之民报送朝廷,受封做了河官,当河官之后带领家乡人民修堤治水的故事。这类故事虽然没有史料可以查证,但是也体现了中原地区人民群众对清正廉明河官的呼唤,同时也足以证明水利官员在河南沿黄两岸的重要性。
1.4史籍文学类
历朝历代,中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今,各类正史、野史对中原地区的历史记载浩如烟海,尤其是在《二十四史》中,黄河水利、水患的大事被一一记录在案,甚至《史记》专门记录有《河渠书》这样的水利专史,《宋史》《金史》中也有《河渠志》。在历代河南沿黄各府州县的史志中,同样有详细的修堤、决堤记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链条。与此相应,汉武帝、汉明帝、宋哲宗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帝王都对黄河治理极为关注,史书中的记载颇为详细。
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等许多历史著名人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参与过河南的黄河治理,各类治河事务尤其是堤防建设,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6]。
2黄河大堤河南段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2.1精神内涵与技术内涵共存
在中国,长城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黄河大堤同样有着百折不挠、气壮山河的民族气概。黄河大堤具有这种精神内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黄河大堤河南段在滔滔黄河水中修了废、废了修、修了再废、废了再修,是中华民族应对自然界挑战的利器;另一方面是因为黄河大堤河南段是人们利用自然规律战胜洪水的法宝。黄河大堤是民族的勇气、精神和智慧的结晶,精神内涵与技术内涵共存。
2.2国内外影响巨大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大堤河南段见证了这条东方大河的变迁,也尽其所能地护佑着两岸的城市和乡村。仅仅在河南境内,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阳是黄河西汉古道通过之处,三杨庄遗址就在那里[7];北宋国都开封更是因为黄河泛滥而出现了城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