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建筑的创作手法及形象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建筑的创作手法及形象特征
郑朝灿
【摘要】解构主义建筑是二十世纪后期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探索方向,其观念变革表现在对结构主义的分解和破裂、对形而上学的批驳、实现反传统的建筑形式等。本文归纳了“非存在”、“非功能”、“非理性”、“反记忆”等建筑创作手法,并分析了解构主义建筑的形象特征。
关键词:解构主义分解破裂组合
The Original work device and Image feature of
the De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Zheng Chaocan
(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de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is a kind of quest direc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nside in 20 age empress period, its idea replaces now of meter express at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structuralism with break, to reject metaphysically and realize vers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rm etc.. This text induced" exsits not"," not function"," not reasonableness"," anti memory" etc. architectural creation skill, and analyzed the image feature that de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deconstruction, resolve, rupture, articulation
“我不知是谁置我于世界,不知世界是什么,也不知我是谁何;我对于世间的一切都处于可怕的无知之中;我既不知我从何而来,也不知我何往而去;我只知离开这个世界我将永远地下堕,不是落入虚无,便是落入愤怒的上帝手中,却不知究竟何者将是我永恒的命运”。
——巴斯卡《沉思录》
Ⅰ引言
作为20世纪后半叶西方哲学的先锋,解构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当代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冲击。解构主义思潮在建筑界作为现代主义风格的离经叛道者,十数年来成为瞩目的焦点。可是,解构主义建筑的创作手法究竟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它的生命力何在?面对纷繁芜杂的现代建筑史,巴斯卡的沉思摆在我们面前。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因此,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解和分解。从哲学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被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从语言学研究中提出来了,但作为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80年代以来的事情。1967年,德里达的《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和《语音与现象》的出版标志了解构主义的正式诞生。他主张彻底解构西方形而上学的整个“存在——神学的”“言语中心主义”传统,用书写语言取代哲学言语学。形而上学把语言和历史放在同一个现在的关系中,主体有走向实在的直接通道,这种情况和认为上帝把自己显现在其创造物中的神学概念相同,这时写作就低于说话。说话之所以有首要性的特权,是因为它似乎最接近于意识的自我——出场,是纯意义、纯存在。德里达认为,把写作从语言中排除出去的做法,是一种
郑朝灿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助教,321017 金华市
把语言当作一个封闭系统的办法的产物。解构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颠倒,破除古典哲学价值论和逻辑上的等级制;二是改变,引入一个新概念。
解构主义理论出场后,在西方文化界引起一阵解构热。文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以至神学等,都有人在解构主义哲学的启示下进行研究。在建筑界,一些建筑师也在解构主义的启示下创作了一些作品。
1988年3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了一次关于解构主义的学术研讨会。同年6月,在纽约的大都会现代美术馆举办了解构主义建筑七人展,即盖里、库尔哈斯、哈迪特、李伯斯金、屈米、埃森曼、蓝天组的作品展。解构主义建筑的出现一反传统建筑的艺术形象,给建筑的视觉艺术带来巨大的冲击。
Ⅱ解构主义建筑的创作手法
什么是解构主义建筑?用公开标榜解构主义的法国建筑师屈米来说:“今天的文化环境提示我们有必要抛弃已经确立的意义及文脉史的规则”。他提出三项创作原则:(1)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
(2)拒绝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的对立,改向两者的叠合或交叉;
(3)强调破碎、叠合及组合,使分解的力量能炸毁建筑系统的界限,提出新的定义。
让我们结合几位被公认为“解构派”的建筑师的作品中来解读其创作手法:
(1)把建筑分解为功能及非功能部分。美国的盖里在日本神户设计的鱼味餐厅,用一个尺度可与建筑相比的大鱼和餐厅并列在一起(盖里认为鱼是古典主义的对立面)。同样的,他在洛杉矶的罗育拉法学院中,用了许多“分解”的手法,如没有柱帽、柱础的“非柱廊”,没有扶手的“非栏杆”,没有钟的“非钟楼”等来提示“非”与“无”的存在。
(2)把建筑物碎裂后重新组合。如哈迪特在香港顶峰俱乐部国际设计竞赛的得胜方案中,用三根以锐角重叠的“大梁”(每根梁中包含了两层以上的建筑空间)象废墟似的堆垒,并把“大梁”间的空隙作为公共活动部分,甚至把开掘后的石料磨光组成新地质,整个组合被称为一幢“水平式的摩天楼”。
(3)在理性格局中陈列出非理性的建筑。屈米在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方案中,在用理性的点、线、面组成的方格网交点上设置了一系列红色的“疯狂物”。据屈米自称,它们形象地显示了“存在”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延迟。
(4)用分解及组合的形式来表现时间的非延续性。埃森曼在西柏林IBA社会住房设计中应用移位3.3度的红(代表“过去”)及白(代表“现在”)的方格来显示一种“反记忆”。
从中可见,解构主义建筑师尽管手法各异,其共同点在于通过分解、破裂来表现“无”、“非存在”、“”非功能、“非理性”、“反记忆”、“非建筑”等。
Ⅲ解构主义建筑的形象特征
解构主义建筑有些什么样的形式或形象上的特征呢?1988年纽约的大都会现代美术馆举办了解构主义建筑七人展览的观众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那些模型都象是在搬运途中被损坏的东西”,那些“建筑画画得好像从空中观看出事火车的残骸”。如果我们把那些被公认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作品集合在一起考察,可以看到它们是有一些共同的形象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散乱解构建筑在总体形象上一般都做得支离破碎,疏松零散,边缘上纷纷扬扬,犬牙交错,变化万端。在形状、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建筑学已有的一切程式和秩序,避开古典的建筑轴线和体块组合,让人找不出头绪。
残缺力避完整,不求齐全,有的地方故意做出残损状,缺落状,破碎状,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