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摘要]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城市设计应遵
循紧凑性、适宜步行、多样性等原则。
我国的城市规划应该遵从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路和手法,在限制城市无序蔓延、阻止城市郊区化和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城市蔓延郊区化
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
沿快速干道一边布置一些办公与商务建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居住、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各种活动的平衡。
A.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开发(TOD)
卡尔索尔普(Calthorpe,1993年)把TOD描述为,一个步行至公共交通运输站以及核心商业区平均距离约为600m(2 000 英尺)的多用途使用社区。
它将住宅、零售、办公、开放空间、以及公共使用等空间,合并于一个适于步行的环境中,使当地居民与受雇员工得以便利地通过搭乘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骑自行车、步行或是驾驶汽车等方式,到达交通运输目的地。
TOD经典模式其要旨包括以下几方面:(1)从区域层面来看,TOD是建构在区域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之上的。
(2)TOD的焦点是公共交通车站,通过它连接到区域公共交通系统。
在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车站,在大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轻轨或电车车站。
(3)TOD范围集中在距中心公共交通车站约600m(2 000英尺)范围内,步行约5~10
分钟。
(4)公共空间以及商业用地位于公共交通车站附近,商业区和办公区布置在干道与居于中
心的公共交通车站之间。
(5)TOD 是一片土地混合利用区(Mixed-use)。
围绕公共交通车站,将商业、办公、居住等在空间上进行综合安排。
(6)坚持步行友好的设计。
通过步行道的设计以及步行友好的标记、景观、长椅和灯光设计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的步行环境。
使与机动车相关的土地利用(诸如加油站、机动车修理站等)远离公共交通密集的区域,保护步行以及公交友好的环境,并削弱小汽车在公交车站附近的利用。
(7)弱化街道分级,消除在“邻里单位”模式中常见的弯曲迂回的街道与宽广的车道,建立连接式网络化非等级式的街道网络系统。
(8)具有相对较高的建设密度(High Density)。
都市型TOD 的平均住宅密度为18 户/ 英亩。
(9)提供多样化住房形式。
TOD提供独栋家庭住房
(Single-FamilyHouses)、双家庭住房
(Two-Family Houses)、联排住宅(Townhouse)、低层公寓(Low-Rise Apartments),以及高层公寓(High-Rise Apartments)等,为不同收入人群提供不同类型的住房。
而针对城镇层面,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原则为:①紧凑性原则。
新城市主义认为足够的人
口密度是保证城市活力的基本前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并限制城市增长边界,这样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②适宜步行原则。
要重点支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应将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布置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
③多样性原则。
要在邻里街坊内,或在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场所等,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步行和公交主导的生活方式,以这种多样性来增强街坊社区的活力与魅力。
④可支付性原则。
通过紧凑型开发,提高土地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
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不同阶层的家庭混合居住。
针对城区(街道)层面,新城市主义认为应以人性化尺度、美感、安全、舒适、有情趣为规划设计的关键原则。
例如,它提出街区应适当控制尺度,街道不宜过宽,道路两旁及道路中央应设立绿化带,中心商业街应尽量为步行专用街,构建公共建筑景观等设计建议。
1.新城市主义的实践案例
新城市的理念就是从微观角度对宏观的政策进行落实,注重通过市场运作将理论付诸实践,有着鲜明的务实风格与行动能力。
它在美国获得了民众的青睐,同时也得到了开发商的支持和政府的响应。
因此,在美国进行了大量的新城市主义新型社区的试验,包括兴建小镇、填充式社区改造和内城复兴项目等。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佛罗里达州的“海滨社区”。
这个项目被称为新城市主义的样板。
其他比较知名的区域规划有“波特兰2040年”、芝加哥都市区“面向21世纪”区域规划项目、纽约都市区“拯救危机中的区域”等等。
它们相同的特点就是将居住、商业、公共设施通过街道和开放空间紧凑的联系起来,混合布置多样化的建筑类型。
巧妙紧凑的设计道路将现代先进环保技术和原生态结合为居民提供高档
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使城市建设用地得到了高效集约的利用。
2.新城市主义的成就与缺憾
新城市主义倡导的紧凑合理规划,多样性建筑风格,新技术与原生态相结合,人本主义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比如,
西雅图在该思想指导下规划后,城区轻轨发展迅速,人口增加、公园空间面积增大、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和城市土地得到高效集约利用。
从市场的角度看,新城市主义也大获成功。
有调查显示,美国有2/3的人愿意购买采用新城市主义理念设计的住房。
但是,新城市主义并没有达到所有预期目标,打破种族隔离、贫富交流的初衷成了泡影,集约节约用地也没有完全落实,很多以新城市主义为名的项目规模巨大,反而成了少数富人的桃花源。
再者,在意识形态上,新城市主义在应对现代城市技术至上、功能主义和精英主义乌托邦的弊端时,选择退守传统城市理念,有些过于理想主义,在实践中时常因为片面追求形式而沦落为房地产商的噱头。
比如,作为样板的佛罗里达沃顿郡海滨镇,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邀请多位名建筑师来设计作品,结果海滨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是城市的有序规划,而是那些特立独行的建筑。
那里渐渐成了多部电影的外景地,以致有人讽刺它是一幅巨大的、矫揉造作的布景。
新城市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有成功之处,也有败笔,所以在运用新城市主义时,要明白它固有的问题、存在的经济社会土壤、意识形态和认
识论基础,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我国的现实国情。
3.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虽然发端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理论和实践的成功部分,对我国节约集约用地也颇有借鉴意义。
A.限定城市边界,土地分时序分区利用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增长边界对城市蔓延和土地浪费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控制城市蔓延中规定允许的城市发展界限,划出若干“拟发展区”供开发公司发展,各开发区之间用永久性的绿化带隔离,并通过公共交通将它们连接,然后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开发密度,并赋予边界一定的灵活性,在必要时允许调整。
新城市主义还强调土地的分时序分区利用,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就是土地分时序分区利用的一种方式,对年度农用地转用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中耕地补充量和保有量的总量控制,能够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分时序分区利用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层面来讲,主要是在确定
城市发展边界的基础上,做好适宜性评价,把土地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功能区。
B.加强城市土地结构调整,土地混合集约利用
现代城市的无序蔓延和功能主义的单一分区容易造成单调、冷漠和无生机的城市隔离区。
新城市主义主张土地混合利用,人口结构和住宅类型多样化,建筑高密度而有活力。
在实践中,它逐步将一、二产业占地面积较大的项目调整出城市以外。
社区内,以公交系统为主导,将商业、办公、居住、文化和服务等功能混合分布,建筑呈现紧凑有序合理的高密度,从而方便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对汽车的依赖,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
将商业和服务业引入社区,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社会各行业的交流。
步行社区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社区的活力和人文气息。
人口结构和住宅类型的多样化,可以打破单一的建筑风格,从心理和文化上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
C.以人本主义精神改造旧城和城中村
面对城市化的发展,各个城市都存在城中村
和部分旧城改造的难题,这也成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和谐发展的障碍。
新城市主义强调已建成物质环境在形成社区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物质空间的组织对形成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人有重要影响。
新开发的物质环境和经济效益与小规模改造的适宜性,应该尊重历史、传统与现存,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保持地方特色的延续、维持城市物质环境的多样性和尊重公共空间的建设,创造富有人情味的城市家园。
运用新城市主义人本主义精神改造城中村和旧城,倡导混合型的居住模式和构建适宜步行的社区,关注社会公平。
城中村改造应该贯彻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策略,优化土地利用、保护有意义的已建成物质环境和历史遗存、维持传统社区邻里关系。
通过智能技术手段改造现有建筑,提高场所的可达性、包容性,创造宜居的生态社区与环境。
注重规划设计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是新城市主义实践的鲜明特征。
在美国,新城市主义还积极通过对市民的宣传教育来强化区域合作、区域协调的意识,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区域协调发展的行为,鼓励区域内部共赢的经济合作行为,以及立
法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未来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应该从规划预编制到具体实施全过程都引入政府与公众及相关利益团体的参与,使他们的建议能够得到清晰的表达,充分协调各方面利益。
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可持续发展,人们心中理想的美好城市家园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詹书生,武思标,黄胥博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和生态型城市内涵的城市设计探索_
以宜昌市东站片区为例
2.黎孔清,陈银蓉怎样有效控制城市蔓延_美国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
3.李强. 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_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
4.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5.王慧. 新城市主义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
6.邢箴,冷方兴.新城市主义视角下的新城空间规划—以上海M9 线大学城站地区规划为例
城市规划曹垒
11140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