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视觉文化批评》公共课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视觉文化批评》公共课后感
————艺术学院,赵平
•主讲教师:冯原
•课程学校:中山大学
•所属学科:人文与社会科学
首先,我简单的介绍我对这个课程的一个理解与概括,视觉文化批评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结构的课程,它以文化研究为基础,结合多种其它的理论资源,审视和考查各种不同的视觉对象,形成一个新颖的、跨学科的解释框架。课程内容既包括建筑、城市、景观、居所等空间对象;也包括艺术、影像、声音和肢体语言等表意符号体系。其目标在于呈现出如何塑造视觉表象的社会力量与历史过程,以揭
示隐藏在视觉
体验背后的各种社会生产机制,并对审美、艺术和象征的领域提出诸多的解构性批评。
本课程主要的三个关键(视觉、文化、批评)词也就组成了这个课程,视觉是一个生理学词汇。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vision)。当我们看到东西时把信息传达到我们的大脑,而我们的大脑在分析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去解释这个世界。就是文化的范畴了。据统计,有关“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批评在我们看来是一个贬义词,而在冯老师的这个课程里是揭示的意思。
这个课程主要有五讲:1、如何解读建筑的意义——样式与观念;
2、建筑史的“镜像”挪用、匹配与象征;
3、衣服的表征:民族式建筑在中国的命运;
4、认同与误读:建筑演进中的文化中冲突与融合;
5、节约与炫耀:形象竞赛与建筑生产。
在第一讲中冯老师用大量的世界知名建筑给我们解释了如何去认知一个建筑,主要是从样式——人的外貌,以及观念——人的名字。本讲把建筑作为一种视觉对象纳入到文化分析的视野中来,并着重讨论如何理解或解释建筑的方法,提出了样式—观念对称的解读方式,把历史上的建筑归纳为三种样式—观念对称,以丰富的案例讲解了三种对称状态(样式—意识形态对称(建筑的工具化),样式—等级对称(建筑的工匠化),样式—个性对称(建筑师的自主性))的表现方式与判读路径。
在第二讲中冯老师还是用丰富的图片从建筑史的演进出发,给我们讲述了建筑生
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处境和状态,以及建筑风格如何被不同的社会力量所塑
造、运用的过程。把社会史与建筑
史加以对照,并以历史上的著名建筑为例,解释了几种典型化的样式—观念的对位策略。第一种对位策略是镜像策略,第二种对位策略是挪用策略,第三种对位策略是空间样式策略。
在第三讲中,以二十世纪中国建筑的百年史为基本线索,讲解和分析了民族国家的形象追求与建筑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近代中国的民族式建筑为主要分析对象,并以不同的国家、建筑和对策为比较框架,指
出了民族式建筑的六种意义,并从中揭示出各种支配建筑风格的策略和方法。在第四讲中,冯老师以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进程为线索,考查以建筑为对像的文化认同及误读的诸种现象,并揭示出跨文化语境下文化传播的现象与意义。本讲案例丰富,既指涉到文化习惯如何改变建筑符号的变化;又对建筑风格的演变提供了文化学上的解释。
在第五讲中,本讲试图把文明史与建筑史整合到一起,从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建筑生产的演进提供规律性的答案。提出了社会炫耀的概念,并分析了制约建筑生产的诸要素,为我们从社会史的视野来解释
建筑生产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途径。此讲是对前四讲的一个总结,此讲的两个关键词节约与炫耀,而冯老师则从贪污与浪费展开了讲解,形象生动而不失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