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改进教学总结

原电池改进教学总结
原电池改进教学总结

原电池改进

精品资料

对锌铜硫酸原电池实验的探究

[摘要] 首先按课本上的操作步骤向学生演示高中化学课本必修2,第40页2-4实验,然后对该实验的成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把该实验分成了七步来探究,同时对实验效果、优缺点作出一定的评价,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原电池实验探究

我向学生演示高中化学课本必修2,第40页2-4实验,如图所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铜片上产生很少气

泡,甚至没有气泡产生,锌片不断溶解并产生

大量气泡,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虽然有电

流产生,形成了原电池,但铜片上的气泡太

少,而锌片上的气泡太多。我向学生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由于实验现象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缺乏实验说服力,我讲得牵强,学生听得模糊,影响了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教学效果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显然就不是一节满意的课。我带着疑问对该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做了一些实验尝试,下面就是我对该实验的探究过程。

一、先后分别把铜片和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铜片上无任何实验现象,锌片不断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电流表指针都没有偏转,说明没有形成原电池,没有电流产生。二、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铜片上产生很少气泡,甚至没有气泡产生,锌片不断溶解并产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原电池(知识点归纳总结+例题解析)

原电池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方式及应用;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及反应原理; 3、认识常见的几种化学电源和开发利用新型电池的意义。 【要点梳理】 要点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定义 燃煤发电的能量转换过程是,该过程虽然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但是过程繁琐、复杂且能耗较大。在此过程中,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变为电能,原电池就是这样的装置。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1、如下图,把一锌片和一铜片插入稀H2SO4中。 现象:Zn片上有气泡出现。 反应:Zn+H2SO4=ZnSO4+H2↑。Zn失电子生成Zn2+,H+得电子生成H2。 实验2、把上图中的Zn、Cu用一导线连接起来,中间接一电流计G。 现象: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出现,电流计G指针发生偏转。 结论:Zn反应生成Zn2+而溶解,Cu片上有H2产生,有电流产生。 该实验中,产生了电流,就构成了原电池。 要点诠释:原电池工作原理相当于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通过用电器转移,产生电能,因此原电池的作用为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要点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组成原电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提供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分别作负极和正极。 要点诠释: a、负极:活泼性强的金属,该金属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b、正极:活泼性弱的金属或非金属(常用碳棒、石墨),该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c、得失电子的反应为电极反应,上述原电池中的电极反应为: 负极:Zn-2e-=Zn2+正极:2H++2e-=H2↑,总反应:Zn+H2SO4=ZnSO4+H2↑ (2)两个电极必须直接和电解质溶液接触,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阴阳离子定向移动成内电路。 要点诠释:电源内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动的方向即是电流的方向,所以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3)必须有导线将两电极连接,形成闭合通路。

高二化学原电池知识点总结

原电池知识点归纳小结 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反应属于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但区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子转移 不是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有效碰撞完成的,而是还原剂在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通过外电 路输送到正极上,氧化剂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完成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电子的转移。两极 之间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和外部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构成了闭合回路,使两个电极反应不断进行,发生 有序的电子转移过程,产生电流,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从化学反应角度看,原电池的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导线传递给氧化剂,使氧化还 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三个: (1)电极材料由两种金属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组成。(2)两电极必须浸泡在电解质溶液中。 (3)两电极之间有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只要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就可构成原电池。而化学电源因为要求可以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电流,所以除了必须具备原电池的三个构成条件之外,还要求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说,化学电源必须是原电池, 但原电池不一定都能做化学电池。 (4)形成前提:总反应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的构成: a.活泼性不同的金属—锌铜原电池,锌作负极,铜作正极; b.金属和非金属(非金属必须能导电)—锌锰干电池,锌作负极,石墨作正极; c.金属与化合物—铅蓄电池,铅板作负极,二氧化铅作正极;d.惰性电极—氢氧燃料电池,电极均为铂。 ?电解液的选择:电解液一般要能与负极材料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正负极判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 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2、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1)列出正、负电极上的反应物质,在等式的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2)标明电子的得失。(3)使质量守恒。 电极反应式书写时注意: ①负极反应生成物的阳离子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是否共存。若不共存,则该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应该写入负极反应式; ②若正极上的反应物质是O2,且电解质溶液为中性或碱性,则H2O必须写入正极反应式,且生成物为OH-;若电解液为酸性,则H+必须写入反应式中,生成物为H2O。 ③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必须遵循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 (4)正负极反应式相加得到电池反应的总的化学方程式。若能写出总反应式,可以减去较易写出的电极反应式,从而写出较难书写的电极方程式。注意相加减时电子得失数目要相等。 负极:活泼金属失电子,看阳离子能否在电解液中大量存在。如果金属阳离子不能与电解液中的离子共存,则进行进一步的反应。例:甲烷燃料电池中,电解液为KOH,负极甲烷失8个电子生成CO2和H2O,但CO2不能与OH-共存,要进一步反应生成碳酸根。

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 最近我在网上通过观看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了课堂变革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在我的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也想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总是在思想上有所顾虑,担心学生不会学习,担心学生学不好,担心把学生给耽误了,担心课时紧,任务重,没法完成被学期的教学计划。另外,我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玩大于学,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着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败又怎样来弥补? 我平时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过观看本次的教学视频,我发现我把学生管得太死了,总是规定学生做我教过的操作,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

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学习课堂变革一点初浅体会,课堂变革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课程变革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课堂变革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情况总结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情况总结在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动下,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运用,随着新课改的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学习型组织在学校得以形成,我们在关注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只是听别人讲,还自己静心思考教育教学,不只简单模仿名师,也依据自己的实践来超越自己。现将本学年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齐抓共管,转变观念 在全市新课改动力的引领下,我校对各科教师进行课改培训,以教研组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组长的引领带动作用,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教学每个环节中,以校级领导包学科组、学科组长结对帮扶组员,校领导深入课堂,随时随地指导教学,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缩短了课改前的阵痛期。充分利用好周六、周一集体教研时间,一起研究,一起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实践新课改,体验新课改,探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一起构建一套在“导练结合,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生物学科的特色,在校领导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由“满堂灌”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抓好课堂教学是课改取得成功的关键,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改的点晴之笔在课堂,没有高效课堂,一切无从谈起。教师满堂课的讲,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等,这一现象已成昔日黄花,现在的课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例如在讲述《开花和结果》一节内容时,课外要求学生采集和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课内组织学生先思考再展开分组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兴趣盎然,表现得很积极主动,课外让学生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帮助植物人工辅助受粉等,我尽最大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 知识,并形成较为

高中化学有关原电池知识点的总结

高中化学有关原电池知识点的总结 一、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 (1)电极材料。两种金属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其它导电性(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2)两电极必须浸没在电解质溶液中; (3)两电极之间要用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说明: ①一般来说,能与电解质溶液中的某种成分发生氧化反应的是原电池的负极。②很活泼的金属单质一般不作做原电池的负极,如K、Na、Ca等。 二、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一般来说,较活泼的或能和电解质溶液反应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但具体情况还要看电解质溶液,如镁、铝电极在稀硫酸在中构成原电池,镁为负极,铝为正极;但镁、铝电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原电池时,由于是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失去电子,因此铝为负极,镁为正极。 (2)根据外电路电流的方向或电子的流向判断:在原电池的外电路,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3)根据内电路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化学反应判断:原电池中,负极总是发生氧化

反应,正极总是发生还原反应。因此可以根据总化学方程式中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 (5)根据电极质量的变化判断:原电池工作后,若某一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该电极得电子,该电极为正极,活泼性较弱;如果某一电极质量减轻,说明该电极溶解,电极为负极,活泼性较强。 (6)根据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判断:原电池工作后,如果一电极上产生气体,通常是因为该电极发生了析出氢的反应,说明该电极为正极,活动性较弱。 (7)根据某电极附近pH的变化判断 析氢或吸氧的电极反应发生后,均能使该电极附近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因而原电池工作后,该电极附近的pH增大了,说明该电极为正极,金属活动性较弱。 三、电极反应式的书写(1)准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是书写电极反应的关键 如果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失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一定错误。上述判断正负极的方法是一般方法,但不是绝对的,例如铜片和铝片同时插入浓硝酸溶液中,由于铝片表明的钝化,这时铜失去电子,是负极,其电极反应为:负极:Cu-2e-=Cu2+正极:NO3- 4H+ 2e-=2H2O 2NO2↑再如镁片和铝片同时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虽然镁比铝活泼,但由于镁不与氢氧化钠反应,而铝却反应,失去电子,

原电池知识点总结

原电池的知识梳理 3、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有电子的得失,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可能被设计成原电池(复分解反应永远不可能被设计成原电池)。 5、无论什么样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的电解质)构成原电池,只要是原电池永远遵守电极的规定:电子流出的电极是负极,电子流入的电极是正极。 6、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反应(电子流出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电子流入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所以在原电池中:负极永远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永远发生还原反应。 (1)在外电路: ①电流的流向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用电器流向电源的负极。 ②电子的流向是从电源的负极出发经用电器流向电源的正极。 (2)在电路: ①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因为:正极是电子流入的电极,正极聚集了大量的电子,而电子带负电,吸引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②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因为:负极溶解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阳离子大量聚集在负极,吸引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硝酸做电解质溶液时,在H+帮助下,NO3-向正极移动得电子放出NO2或NO)10、如果负极产生的阳离子和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不能共存,二者将发生反应使得各自的离子浓度减少,并可能伴有沉淀或气体的产生。 11、在特定的电解质溶液的条件下:能单独反应的金属做负极,不能单独反应的金属做正极。 例1:两极材料分别是铜片和铝片,电解质溶液是浓硝酸,虽然金属活动性铝比铜活泼,但是由于铝与浓硝酸发生钝化,不再继续反应,而铜与浓硝酸发生氧化反应,在电池中,铜作原电池的负极,铝作原电池的正极。 例2:两极材料分别是镁片和铝片,电解质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虽然金属活动性镁比铝活泼,但是由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产生氢气,而镁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在电池中,铝作原电池的负极,镁作原电池的正极。 12、在非氧化性酸的酸性条件下或中性条件下,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做负极。 二、应该对比掌握几种原电池 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格式:电极名称(电极材料):氧化还原反应的半反应(氧化还原类型) 1、铜锌非氧化性强酸溶液的原电池(伏打电池)(电极材料:铜片和锌片,电解质溶液:稀硫酸) (1)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程式:Zn+2H+ = Zn2+ + H2↑ (2)电极反应式及其意义 正极(Cu):2H+ +2e-=H2↑(还原反应);负极(Zn):Zn -2e-=Zn2+ (氧化反应)。 (3)微粒移动向: ①在外电路:电流由铜片经用电器流向锌片,电子由锌片经用电器流向铜片。 ②在电路:SO 24(运载电荷)向锌片移动,H+ (参与电极反应)向铜片移动的电子放出氢气。

大数据驱动教育评价变革

大数据驱动教育评价变革 数据是信息时代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大数据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低价值密度四大特征,决定了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以揭示意义并实现数据增值。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教育评价领域,有助于获得更多原始基础数据,挖掘更多的教育信息,印证和揭示更有价值的教育规律机制,以此促进教育评价理论新的建构,指导教育评价实践更加精准、更加深入,打造途径更多元、数据更真实、主体更自觉、结果更公平的评价生态。 促进教育评价途径更加多元 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育评价系统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子系统之一,评价系统的建设体现了教育生产的价值判断和方向引领。 从实际操作上看,教育评价系统要广泛吸纳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方法,基于不同的目的和场景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当前,传统教育评价对学生信息的获取方式相对单一,获取渠道相对固定,基于少量数据的评价难以获得较为广泛的比较性。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育评价可以提供给评价方更加多元的数据,在信任机制中允许各方共享和使用,评价方可以依据不同的评价需求和评价模型对数据进行加工,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形成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评估。当今教育领域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的大规模教育测评得以广泛应用,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数学教育比较研究项目(TIMSS)等,这些测评项目面向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对象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生,大数据技术在海量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存储、清洗等方面展现了相当的优越性。再以PISA测试中的科学素养测评为例,监测点由少到多,且由具象变为抽象,其中数据的采集、清理、统计和分析,以及评价模型建构,都充分利用了大数据技术,保证所有信息数字化标准化,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可信度,从而拓宽了评价的途径和覆盖面。 促进教育评价数据更加真实 教育领域最精确的评价必须是基于数据、基于证据的。一个好的评价,应该要有初期、中期和长期效果的证据,一个好的评价模型,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提供和使用证据,而这个证据就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数据。从新兴数据存储技术的角度看,区块链技术是大数据应用技术的经典应用之一,区块链由于记录了所有的交易信息,能保证记录数据的真实性,因此区块链本身就可以形成征信,为建立教育评价征信提供了新思路,为教育评价中的“存证”“循证”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教育评价区块链中的数据信息全部存储在有时间戳的链式区块中,具有极强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区块链中的任意两个区块间都可以通过密码学方法相关联,可以随时追溯到任意一个区块的数据信息。只要能够确保上链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那么区块链就可以解决信息“存”和“证”的难题。教育区块链技术可以真实记录每个人的学习成长信息,个人节点信息是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从幼儿园到博士研究生学段,乃至毕业之后的工作阶段,区块链技术留存的除学业信息之外,还兼有公民的信誉表现等信息,从某种意义上建立了个人在社会上的诚信链。由此,教育评价区块链技术促使学习数据纪实更真实更详尽,也促进了教育评价更客观更可靠。 促进教育评价主体更加自觉 大数据技术能有效提升教育评价主体的自觉性,促进各类利益主体主动参与纪实、共享评价成果。教育评价实际上是基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学习情况既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课改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民族振兴的需要,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需要。在这个改革的大时代中,石人乡小学的教师们也不会甘于寂寞、默默无闻。围绕县教育体育局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也积极投入到其中。回顾2009到如今,课改,已走过了整整4个春秋,现对石人乡小学2009-度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工作历程回顾 从县局召开第一次课改工作会议到今,我们课改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理论学习与制定方案。完善计划阶段(9月) (1)制定计划与方案。我们从参加完县课改工作会议第二天,就立即召开了行政会议,酝酿我校课改工作方案,随着县局对课改年级(对象)的调整,几易其稿,最终于10月中旬定稿。除此外,我乡还配套制定了《石人乡小学集体研究工作机制》、《石人乡小学课改激励机制》,为保障我校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定基础。 (2)积极参加培训与观摩学习阶段(10月上旬到11月上旬)历时一个月时间。每周召开一次培训会。安排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轮训。第一次培训对象是中层领导,以传达精神,明确目标,统一思考为主要目标;第二次培训对象是学科带头人和各校、各学科包干领导。以明确责任,规划方案特别“导学案”的撰写为主要目标;第三次培训对象是各校骨干教师;第四次是全员参与。这两次以落实课改具体实施为主要目标;通过四次培训,我校的课改气氛日益渐浓,教师树立了“课改”是时代的需要,“课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不课改”就要

落后的思想。同时也对县局有关课改精神、文件有了较深的了解和认识。 二是观摩学习。采取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方法是积极参加县局举行的课改现场会。采用“轮流”的方法,尽可能让每一位课改教师都能亲临课改课堂感受气氛,第二种方法是组织本校骨干教师上观摩课。由教务处负责语、数、英研究组分别进行了两次课改课观摩活动。使每位课改教师对“导学课”的实施与运用、课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有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 2、模仿与尝试课改实践阶段(2010-2011学年度) (1)模仿 我校以县一小、二小的课改模式为本校学习的蓝本,在中心小学的统一管理下,对全乡的相关课改年级进行了课改实验,多次邀请一小的支教老师对全乡老师进行课改培训,采用上指导课的方式传递课改的理念,使边远的石人乡教师对“问题导学、互动探究”的课改模式有了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在执教老师的多次学习、交流中感受到了课改的魅力。 (2)我校还让教师们本着边研究边实践,办摸索边修正,相结合的方法,让他们在课堂上大做文章。明确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按课改实施方案的规定组织教学。真正做到无“导学案”不进课堂。强化提高课堂效率是课改第一目标的意识,让每一位教师在课堂转变角色,向40分钟要质量。同时校领导还特别注重督查与指导相结合。从11月下旬,我校开始对全乡每所课改学校的所有课改班级、科目的课堂都进行实地的指导与督查。陈校长、严校长亲自领队,每到一所学校,采取先听校长介绍课改情况,再进课堂听课,然后召开研讨会研究指导的方法,对每一位课改老师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深爱教师的欢迎。

最新数据驱动教学改进总结讲课教案

数据驱动教学改进总结 荥阳市城关乡初级中学多年以来,从教研室下发的历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招成绩、以及其他各方面考评成绩来看,我校学生学业水平及综合素质都好于其他兄弟学校。一份北京师范大学的反馈报告,使我们认识到我校教学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报告中反馈的数据,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教学进行了改进。 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报告中数据信息显示,我校大部分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不被批评而学习。

当学生为了掌握知识而学习时,学生参与学习行为的动机在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学习始于学生内在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是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去的。 当学生为了避免批评而学习时,学生参与学习行为的动机在于避免显示自己的无能。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放在自我表现上。 为了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为了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课堂上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向学生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客观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价,强化学习动机。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或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尊重时,自然会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学习。 二、增设心理健康课,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

报告中指出: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本校学生自尊水平偏低,抗挫折能力有待提高,幸福感偏低,但是好在抑郁情绪也比较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也是本校值得关注和改进的方面。

初中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问题多多,比如:网瘾、厌学、早恋、抑郁、社交恐惧症等等。 针对报告中反映出的问题,学校高度重视,增开心理健康课,加强对问题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没有师资,学校鼓励年轻骨干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考级,组织教师参与各类心理辅导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专家型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每班每周一节,让有资质的心理健康教师上课,对特殊学生加强心理疏导,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之窗,让他们看到光明与希望,看到一切美好的事物。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坎坎坷坷,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合理利用”班班通“,打造高效课堂 数据报告显示:在学业成绩方面,本校学生学业成绩相对教低,值得重视。

数据驱动教学决策研究实施方案

《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研究》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已经成为了当今教学的发展趋势。学习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经验式模式,既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又能改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数据分析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数据共享和统一认证。 二、机构设置 为扎实有效推进“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研究”进程,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置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1.领导小组 组长:张乐宽 副组长:孟昭君李建华屈丽杜延浩 成员:胡磊孔祥亮李明军杨传明何洪涛 2.工作小组 组长:孟昭君 副组长:胡磊 成员:孔祥亮李明军杨传明何洪涛赵绘孟丽王启梅杜东玲王震王振民杜宝臣周露 肖红 三、目标设计 1.在智慧教学环境下,对学生建立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2.在智慧教学模式下,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3.利用大数据帮助翻转课堂实验班教师优化教学方式。 四、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属于实践性研究而非理论性研究,主要是从现状出发,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基于大数据给我们教学带来的影响,寻求解决和突破的路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角度包括: (1)问题研究。对当前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情况以及对网络教学的认识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分析,挖掘问题产生的对应原因,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对策研究。基于问题及归因研究,针对如何推动教师教学决策进行研究,探索建立相关机制和制度,分析各种对策在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 (3)行动研究。本课题重要的是实践研究,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边研究边行动,边探索边行动,重在行动中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网络平台、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2)个案研究。对校内、级部的典型进行解剖,挖掘可资借鉴

数据驱动教师教学方式改进的探索不思考(教学研究案例成果PPT)——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教学研究室

数据驱动教师教学方式改进的探索与思考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教学研究室 二O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中牟概况 农业公园领头雁 官渡古战场 地理位置 寿圣寺双塔

年份 小学 初中 校长 教师 家长 学校 学生 学校 学生 2014 20 5179 17 4855 74 566 10034 2015 17 5900 17 5131 68 623 11031 2016 20 6440 17 5412 74 655 11852 2017 17 5874 17 6477 68 763 12351 合计 74 23393 68 21875 284 2607 45263 总计:93427 2014-2017年中牟县参加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人数统计 中牟概况

汇报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效果困惑与思考

提出问题 (为什么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评价那么好?)

A 水平为优秀, B 水平为良好, C 水平为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D 水平为未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学业17所学校中校55排第二位,校49排第十五位。校55、49学生各水平比例不均衡。 010 20 30 40 506070 80 90 100 本市 本区 校53 校54 校49 校41 校45 校43 校58 校52 校48 校57 校50 校59 校51 校42 校47 校55 校46 学业达标 指数 八年级 2015年八年级学生不同学校学业达标指数 17 6 29 16 14 29 28 24 41 17 14 24 18 4 28 25 34 19 25 35 27 29 50 34 36 48 37 27 39 28 31 42 24 29 28 17 22 21 12 29 28 27 31 43 20 27 18 28 30 23 27 20 5 13 17 10 12 24 15 24 0102030405060708090100本区 校55 校49 本区 校55 校49 本区 校55 校49 本区 校55 校49 本区 校55 校49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人文 2015年校55、49学生各学科各水平人数比例 D C B A

高中原电池知识点总结

高中原电池知识点总结 高中原电池知识点总结 原电池是高一化学课本中的重要知识,同学们一定要牢记。下面是为你收集的高一化学原电池的知识点归纳,一起来看看吧。 电子从负极通过导线流向正极,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是正极到负极,这是物理学规定的。 阴极、阳极是电化学规定的,失去电子的极即氧化极,也就是阳极;得到电子的极即还原极,也就是阴极。 原电池中阳极失去电子,电子由阳极通过导线流向阴极,阴极处发生得电子的反应,由于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作为电源,通常我们称其为负极和正极。在电解池中,连着负极的一极是电解池的阴极,连着正极的一极是电解池的阳极,由于电解池是一种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我们通常说明它的阳极和阴极。 (1)若无外接电源,又具备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①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两极用导线互相连接成直接插入连通的电解质溶液里;③较活泼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时是与水电离产生的H+作用),只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即为原电池。

(2)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阴极为金属,阳极亦为金属且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属同种元素时,则为电镀池。 (3)若多个单池相互串联,又有外接电源时,则与电源相连接的装置为电解池成电镀池。若无外接电源时,先选较活泼金属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电子输出极),有关装置为原电池,其余为电镀池或电解池。 1、电解质在通电前、通电后的关键点是: 通电前: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它包括了电解质的电离也包括了水的电离)。 通电后:离子才有定向的移动(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 2、在电解时离子的放电规律是: 阳极:

数据驱动教学决策研究实施计划方案

. 《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研究》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已经成为了当今教学的发展趋势。学习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经验式模式,既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又能改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数据分析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数据共享和统一认证。 二、机构设置 为扎实有效推进“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研究”进程,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置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1.领导小组 组长:张乐宽 副组长:孟昭君李建华屈丽杜延浩 成员:胡磊孔祥亮李明军杨传明何洪涛 2.工作小组 组长:孟昭君 副组长:胡磊 成员:孔祥亮李明军杨传明何洪涛赵绘孟丽王启梅杜东玲王震王振民杜宝臣周露 肖红 三、目标设计

1.在智慧教学环境下,对学生建立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体系。文档Word . 2.在智慧教学模式下,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3.利用大数据帮助翻转课堂实验班教师优化教学方式。 四、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属于实践性研究而非理论性研究,主要是从现状出发,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基于大数据给我们教学带来的影响,寻求解决和突破的路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角度包括: (1)问题研究。对当前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情况以及对网络教学的认识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分析,挖掘问题产生的对应原因,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对策研究。基于问题及归因研究,针对如何推动教师教学决策进行研究,探索建立相关机制和制度,分析各种对策在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 (3)行动研究。本课题重要的是实践研究,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边研究边行动,边探索边行动,重在行动中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网络平台、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

数据驱动教学改进汇总

数据驱动教学改进汇总

————————————————————————————————作者:————————————————————————————————日期:

数据驱动教学改进总结 荥阳市城关乡初级中学多年以来,从教研室下发的历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招成绩、以及其他各方面考评成绩来看,我校学生学业水平及综合素质都好于其他兄弟学校。一份北京师范大学的反馈报告,使我们认识到我校教学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报告中反馈的数据,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教学进行了改进。 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报告中数据信息显示,我校大部分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不被批评而学习。

当学生为了掌握知识而学习时,学生参与学习行为的动机在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学习始于学生内在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是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去的。 当学生为了避免批评而学习时,学生参与学习行为的动机在于避免显示自己的无能。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放在自我表现上。 为了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为了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课堂上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向学生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客观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价,强化学习动机。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或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尊重时,自然会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学习。 二、增设心理健康课,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

报告中指出: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本校学生自尊水平偏低,抗挫折能力有待提高,幸福感偏低,但是好在抑郁情绪也比较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也是本校值得关注和改进的方面。 初中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问题多多,比如:网瘾、厌学、早恋、抑郁、社交恐惧症等等。

原电池的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原电池的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1、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韵语记忆:一强一弱两块板,两极必用导线连,同时插入电解液,活动导体溶里边。 3、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有电子的得失,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可能被设计成原电池(复分解反应永远不可能被设计成原电池)。 4、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氧化反应和氧化剂的还原反应同时发生,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被设计成原电池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分别设计在负极和正极发生,两极反应式叠加后应该与氧化还原反应式吻合,要求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负极失去的电子数与正极得到的电子数相等。 5、无论什么样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的电解质)构成原电池,只要是原电池永远遵守电极的规定:电子流出的电极是负极,电子流入的电极是正极。 6、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反应(电子流出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电子流入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所以在原电池中:负极永远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永远发生还原反应。 7、原电池作为一种化学电源,当它用导线连接上用电器形成闭合回路时就会有电流通过。 (1)在外电路: ①电流的流向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用电器流向电源的负极。 ②电子的流向是从电源的负极出发经用电器流向电源的正极。 (2)在内电路: ①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因为:正极是电子流入的电极,正极聚集了大量的电子,而电子带负电,吸引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②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因为:负极溶解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阳离子大量聚集在负极,吸引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硝酸做电解质溶液时,在H+帮助下,NO3-向正极移动得电子放出NO2或NO)8、原电池的基本类型: (1)只有一个电极参与反应的类型:负极溶解,质量减小;正极本身不参与反应,但是在正极可能有气体产生或正极质量增大。 (2)两个电极都参与反应的类型:例如:充电电池类的:蓄电池、锂电池、银锌电池等。 (3)两个电极都不参与反应的类型:两极材料都是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参与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的物质发生反应,如: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通常是强碱溶液。 9、电解质溶液的作用:运载电荷或参与电极反应(产生沉淀、放出气体、改变微粒的存在形式)。 10、如果负极产生的阳离子和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不能共存,二者将发生反应使得各自的离子浓度减少,并可能伴有沉淀或气体的产生。 11、在特定的电解质溶液的条件下:能单独反应的金属做负极,不能单独反应的金属做正极。 例1:两极材料分别是铜片和铝片,电解质溶液是浓硝酸,虽然金属活动性铝比铜活泼,但是由于铝与浓硝酸发生钝化,不再继续反应,而铜与浓硝酸发生氧化反应,在电池中,铜作原电池的负极,铝作原电池

《原电池》知识点整理

《原电池》知识点整理 《原电池》知识点整理 1.原电池的定义 电能的把化学能转变为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过导线传给氧化剂,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形成电流。 3.构成条件 两极、一液(电解质溶液)、一回路(闭合回路)、一反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4.正负极判断 负极:电子流出的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一般较活泼的金属做负极 正极:电子流入的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一般较不活泼金属做正极 判断方法: ①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电极材料判断: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注意:Cu-Fe(Al)与浓HNO3组成的原电池以及Mg-Al 与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例外。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③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原电池的负 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 原反应。 ④根据现象判断:溶解的电极为负极,增重或有气 泡放出的电极为正极 ⑤根据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内的电解质 溶液,阳离子移向的极是正极,阴离子移向的极是负极。 5.电子、电流、离子的移动方向 电子:负极流向正极 电流:正极流向负极 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6.电极反应式(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负极(Zn):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Cu):Cu2++2e-= Cu (还原反应) 总反应: Zn+ Cu2+=Zn2++ Cu 7.原电池的改进 普通原电池的缺点:正负极反应相互干扰;原电池的电流损耗快。 ①改进办法:

大数据时代,教师如何“教”

大数据时代,教师如何“教” 导语: 去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中关于大数据推动教育发展描述如下:教育文化大数据推动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全网互通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那么具体落实到教学环境中,教师如何运用大数据变革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 一、传统教育和大数据时代教育区别 传统教育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学校培养学生更像是流水线作业的工人生产一个标准的产品,传统教育的批量培养模式是:在标准化的课堂上使用标准化的教材,统一学习时间和上课地点,通过标准化的考试,培养标准化的人才。 而大数据教育呈现的特征是:弹性的学制,个性化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通过个性化辅导,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式的教学环境,通过个性化测评标准,培养个性化的人才。 二、教育大数据的数据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发生在教学环境中的数据主要一是教与学行为大数据,二是教育教学评估大数据,这两方面数据既包括老师的数据也包括学生的数据。教与学行为大数据举例,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主要行为数据指标有学生举手次数、回答问题次数、时长、准确率,师生互动频率和时长等。教育教学评估大数据举例主要行为数据指标有考试评价数据中课后作业评价数据。这些数据经过专门的收集、分类、整理、汇总、统计分析通过逐渐累积就能成为教育大数据基础,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就能持续改进推动教学质量提高。 三、大数据给教育带来什么 1、大数据时代对老师提出新要求 传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较单一,老师们只要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讲得生动、清楚即可。而现在,对教师的需要是复合式的,他们既要懂得如何搜集信息、组织教学资源,还要挖掘数据当中的内容,借此了解学生并调控课堂节奏,有效地实施教学。“在大数据时代,老师的教学必须是个性化的教学,要根据大数据提供的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用大数据读懂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 当前,老师首要解决的是思想和意识的问题,要树立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意识,并主

2234一体化课程体系工作总结及改进措施

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漯河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一体化专业 工作总结及改进措施

一、指导思想 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就是特色校建设的关键,而专业课程改革就是一 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反映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内涵,也反映了我校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我校教育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我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校企合作,在一体化课程培养目标、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使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更能满足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基于此,特制定本方案。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的概念及作用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指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教学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一体化。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其内涵主要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与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一体化教学法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互相配合、灵活运用,故能激发学生的

学习情绪与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因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与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具体思路 1、一就是论证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确定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层次要求与职业能力标准;二就是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事业(特别就是著名企业)专家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三就是寻找“订单”协作单位。把以上三方面进行整合,通过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与方案,这就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就是育人活动的总体方案,就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与依托。我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及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与及时应变。我校一体化课程体系应突出综合运用知识的鲜明特色,使学生掌握综合了不同能力模块的知识与技能(包括专业技术、与技术相关的专业理论、文化知识、与岗位相关的法规要求、与合作相关的人际规则等)。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合理的人才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针对就业岗位群,形成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并将其转化成知识能力,制定课程标准,合理组建课程结构,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由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岗位操作技术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与选修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都确定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3、诚邀企业人员共同编写专业课程教材。传统教材比较抽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适应我校教育发展,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必须以现代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