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土壤放线菌分离实验
培养基高氏Ⅰ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00g、NaCl 0.50 g、KNO3 1.00 g、K2HPO4·3H2O 0.50 g、MgSO4·7H2O 0.50 g、FeSO4·7H2O 0.01g、琼脂粉18.00g,加去离子水定容至1 000 mL,调至pH 7.0,121 ℃高压灭菌20 min.
土壤取样方法:在水稻根部周围,先去除表面2厘米的土后,采用5点取样法取土,混匀。
稀释涂布分离法:取新鲜的土壤5g,与45ml的无菌水混合,摇床要20min,把摇好的10^-1的液体静置待颗粒沉淀后,取1ml加入到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匀,就到10^-2的稀释液,再从10^-2的稀释液中吸取1ml加入到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匀,就到10^-3的稀释液,类推就可以得到10^-4、10^-5的稀释液。
把灭过菌的100ml的高氏Ⅰ号培养基带温度到60-70左右时加入过0.45um滤膜的0.05g/ml的高锰酸钾溶液100ul、0.1g的氯霉素、0.2ml的庆大霉素,摇匀,倒平板。
用10^-3、10^-4、10^-5三个浓度涂平板。
放线菌发酵:用不加琼脂高氏Ⅰ号培养基接入菌株,在28 ℃、280r/min 摇床培养7d。
过滤,取滤液。
滤液保存在4℃。
莴苣生测:菌液过0.45um的滤膜5ml,加入到有5棵冒芽的莴苣的组培瓶中(每个重复3次)。
稗草生测:与莴苣生测雷同。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
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
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
放线菌的选择分离培养
3,培养
平板倒置于 28℃培养箱中培养7天,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菌落特征.
�
1 ,取样
三 ,操作步骤
2, 制备土壤稀释液
3, 倾注平板
4,培养
四,实验操作内容
每组所需材料:
土样,装有无菌水和少量玻璃珠的三角瓶1瓶,9ml无菌水两支, 1或2ml移 液管2支,2副培养皿,60ml高氏1号培养基1瓶.
实验步骤
1,制备土壤稀释液 取土样0.5g,土样热处理后,加入装有无菌水和少量玻璃珠的三角瓶中, 室温下手摇振荡10分钟,静止5分钟,用移液管取上清液1ml(10-2)加入到9ml 无菌水稀释到10-3,同样操作稀释到10-4.注意回收玻璃珠. 用移液管分别吸取10-2原液和10-4稀释液各0.5ml于标志稀释倍数的平板上 ( 10-2原液1个平行, 10-4稀释液1个平行).
二,平板分离法
A 平板划线分离法 B 倾注平板法 C 稀释涂布平板法
1)放线菌分离常用基础培养基 2)选择性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的设计
如:高氏一号琼脂;精氨酸-甘油琼脂;葡萄糖-天冬酰胺琼脂.
a,为抑制细菌及霉菌的生长,可加入链霉素(抑制细菌)和制霉素等. b,加入重铬酸钾可同时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对放线菌生长无抑制作用 .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生命科学导论"实验
放线菌的选择分离培养
一,放线菌的选择分离培养
1 ,目的要求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放线菌,初步掌握微生物的土壤中放线菌最丰富,品种齐全.从堆肥或过热的材料中如干草或蔗渣 中可分离到大量的嗜热放线菌,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分离到嗜碱性的和 嗜酸性的菌种.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而链霉菌以外的其他放线 菌,如小单孢菌,游动放线菌,诺卡氏菌等,它们是生物活性物质重要 的产生菌.但往往由于样品中稀有放线菌的数量太少,常规的分离方法 很难得到. 对样品进行风干,干热处理,培养基添加重铬酸钾的方法减少细菌和真 菌的数量;用干热和苯酚处理减少链霉菌数量的方法,可以分离得到更 多种类的放线菌.
实验四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高氏1号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添加有抗生素);
灭菌水、移液器、吸头、接种针、涂布器、灭 菌离心管、消毒酒精、试管架、记号笔、吸水 纸、酒精灯、平皿、漩涡振荡器、天平等。
实验内容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系列稀释法 划线法(讲解) 分离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3天后)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记录系列稀释法分离土壤微生物的结果:
真菌菌落的种类和数量,菌落特征描述; 细菌菌落的种类和数量,菌落特征描述; 放线菌菌落的种类和数量,菌落特征描述;
通过试验和查阅资料,独立完成思考题。 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和讨论。
3天后观察记录分离试验结果,上交实验报告。
思考题:
在分离真菌时,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或减少 细菌的污染?
称取土壤样品0.5~1.0 g加入含30ml灭菌水的塑料离心管 中振荡3~5分钟(旋涡振荡器),形成土壤悬浊液; 取0.1ml加入装有0.9ml灭菌水试管中,振荡均匀。依次稀 释,共5次。 细菌的分离:取第3,4,5 ,6四个稀释水平的样品分别 取0.1ml,均匀涂布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平板上; 放线菌的分离:取第1,2,3 ,4四个稀释水平的样品分 别取0.1ml,均匀涂布在高氏1号培养基; 真菌的分离:取第2,3,4 ,5四个稀释水平的样品分别 取0.1ml,均匀涂布在含抗生素的PDA平板上; 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后,反转放置,做好标记,28℃培养。
细菌菌落的共同特征
湿润 粘稠 质地均匀 较透明 易挑取(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 菌落正、反面、边缘、中心颜色一致
注意事项: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平板划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4掌握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药品:可溶性淀粉、KNO3、NaCI = K2HPO4?3H20、MgSO4?7H20、FeSO4?7H20、琼脂。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锈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NaCI ・ K2HPO 4?3H20、MgSO4?7H20作为无机盐,FeSO4?7H20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
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
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平板法。
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
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C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
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实验步骤:1 •咼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用)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 K2HPO4?3H2O0.5g MgSO4?7H2O0.5g,FeSO4?7H2O0・01g,琼脂20g,水1000ml, pH7.2〜7.4。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的步骤如下:
1. 准备培养基:选择适合放线菌生长的培养基,常用的包括土壤提取物富集培养基、葡萄糖琼脂糖培养基、镜菌素琼脂糖培养基等。
2. 取样:在选择好的采样地点,使用消毒的工具(如消毒棉签或无菌铲子)采集土壤样品。
注意避免土壤样品的污染。
3. 预处理: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放入无菌研钵中,加入合适的无菌生理盐水或者缓冲液,悬浮土壤样品,使放线菌被更好地释放出来。
可以对土壤样品进行稀释处理,以降低微生物密度。
4. 稀释平板法:将预处理好的土壤样品用无菌移液管分别
在培养基平板上均匀涂布。
然后放入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
孵育时间一般为3-4周。
在培养箱内,放线菌会产生菌落
形成。
5. 单菌分离:在培养箱内观察到单个的放线菌菌落后,使
用消毒的工具将其分离到新的培养基上,形成纯种菌落。
这一步可以采用传统的传代分离法或微量分离法。
6. 纯种菌株保存:将得到的纯种菌株存储在适当的冻存管中,通过冻存进行长期保存。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上述步骤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的原则,避免样品或培养基的污染,以保证得到纯种的
放线菌菌株。
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
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实验器材:1.⼟壤材料 5 ---10cm 处⼟壤,放于采集袋中带回实验室。
2.培养基淀粉琼脂培养基(⾼⽒Ⅰ号培养基( w /v))可溶性淀粉2%,KNO3 0. 1%,NaCL 0. 05%,K2HP04 0. 05%,MgSO4 0. 05%,FeSO4 0. 001%,琼脂2% 3.溶液和试剂(1) 20% ⽢油( 2) 0. 1%美蓝 A 液: 美蓝0. 3g ,95% ⼄醇300ml;B 液: 0. 01% KOH 100ml 混合A 和B 液即成⾰兰⽒染液3( 1) 结晶紫染⾊液: 甲液结晶紫2g,95% ⼄醇20ml;⼄液草酸铵0. 8g,蒸馏⽔80ml。
甲⼄液先分别溶解,然后混合在⼀起,过滤除去残渣后装⼊滴瓶中备⽤。
( 2) 碘液: 碘1g,碘化钾2 个,蒸馏⽔100ml 先取少量蒸馏⽔加⼊碘和碘化钾,使碘完全溶解后再加⼊全部蒸馏⽔,分装于滴瓶中备⽤。
( 3) 复红酒精溶液: 碱性复红0. 4g,95%⼄醇100ml,溶解装⼊滴瓶备⽤。
4.仪器和其他⽤品⽆菌纸、带玻璃珠的三⾓烧瓶、1ml⽆菌吸管、⽆菌试管、⽆菌培养⽫⼀.⽬的要求:1. 掌握倒平板的⽅法和常⽤分离纯化微⽣物的基本操作。
2. 初步观察⼟壤中放线菌菌落形态。
3. 初步了解掌握微⽣物分类的基本⽅法。
⼆.实验原理:放线菌在⾃然界中主要⽣存于陆地和淡⽔中,⼟壤为这类微⽣物的主要习居场所,⽆论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其他地⽅繁多。
在中性或偏碱性的⼟壤和有机质等丰富的⼟壤中较多。
放线菌以孢⼦和菌丝⽚段的形式存在于⼟壤,每克⼟壤内含有数万、数⼗万的孢⼦。
放线菌的⽣活史和形态特征放线菌的孢⼦和孢囊孢⼦在适宜的环境下吸收⽔分,膨胀萌发,⽣出芽管1 -3 个,芽管伸长长出分枝,分枝越来越多,形态菌丝体。
因其菌丝体在培养基内,即基内菌丝或称营养菌丝体。
基内菌丝体⼀般没有横隔,由于菌丝体长⼊培养基内和培养基表⾯,并纠缠在⼀起形成密集的菌落,所以⽤接种针将整个菌落培养基挑起⽽不破裂。
放线菌实验报告
放线菌实验报告放线菌实验报告一、引言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放线菌的培养、鉴定和抗菌活性测试,了解放线菌的特性和应用前景。
二、材料与方法1. 放线菌培养基的制备:将葡萄糖、酵母粉、肉膏粉、胰蛋白胨等按一定比例溶解于蒸馏水中,加热煮沸,倒入培养瓶中,待冷却后加入抗生素。
2. 放线菌的采集:在适宜的环境中采集土壤或水样,并将样品分装于离心管中。
3. 放线菌的分离:取适量样品并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摇匀后进行稀释,取适量稀释液分别均匀涂布于放线菌培养基上。
4. 放线菌的纯化:从培养基上挑选出单菌落,进行连续传代,直至获得纯种放线菌。
5. 放线菌的鉴定: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放线菌进行鉴定。
6. 抗菌活性测试:采用平板扩散法或孔隙扩散法,将放线菌菌液或提取物涂布于琼脂平板上,观察抑菌圈的形成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经过培养和分离,我们成功获得了多个放线菌菌株。
在鉴定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这些放线菌菌株形态各异,有的呈现棕黄色,有的呈现淡黄色,有的呈现灰白色。
此外,通过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我们发现这些放线菌菌株对某些碳源和氮源具有不同的利用能力。
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放线菌菌株属于不同的物种。
在抗菌活性测试中,我们选取了几个放线菌菌株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这些放线菌菌株对多种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中,某一放线菌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形成了较大的抑菌圈。
这表明该放线菌菌株可能具有潜在的抗生素生产能力。
四、讨论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获得了多个放线菌菌株,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和抗菌活性测试。
然而,由于时间和设备的限制,我们并未对放线菌的抗生素产物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放线菌菌株的抗生素产物,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期发现新的抗生素。
此外,放线菌不仅具有抗菌活性,还具有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能力,如抗肿瘤物质、抗病毒物质等。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2)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简介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地球各种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和生物学功能。
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对于获得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解析放线菌菌株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方法及过程,并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分离方法样品收集选择合适的样品收集地点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草地、农田、果园等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放线菌资源。
在进行样品收集前,应先清理收集工具和容器,并使用无菌绳固定收集区域,避免外界杂质污染。
样品处理1.从采集的土壤中取得样品,并将其放入无菌锥形瓶中。
2.将样品添加至无菌水中,形成土壤悬浮液。
可以通过搅拌或振荡等方式充分悬浮土壤颗粒。
3.通过离心的方法,去除悬浮液中的大颗粒和杂质。
分离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出放线菌的选择培养基非常重要,一般常用的培养基有:•考马斯琼脂培养基(Koj A)•聚芽孢杆菌琼脂培养基(SGA)•苯丁三唑糖脂琼脂培养基(BIS)其中,考马斯琼脂培养基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可以选择性地培养出放线菌。
分离操作1.在无菌条件下,将处理好的土壤悬浮液均匀涂布于分离培养基上。
2.用一次性平皿、玻璃块或玻璃棍等工具均匀划开土壤悬浮液,以增加放线菌的分离点。
3.培养皿密封后,放入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通常在28-30℃下培养7-10天。
鉴定和筛选在培养箱中培养的结果显示出放线菌的单独菌落后,可以进行以下鉴定和筛选步骤:1.观察和记录菌落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等。
2.进行显微镜下的形态观察,例如菌丝形态、芽孢形态等。
3.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包括酶活性、产生代谢产物等。
4.进行16S rRNA或其它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鉴定,以确定放线菌属别。
实践经验1.分离培养基的配制需要细心严谨,避免污染。
最好在无菌工作台环境下操作。
2.鉴定放线菌时,不同菌株之间可能存在形态和生理差异,需要谨慎观察和鉴定。
3.放线菌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早期菌落的筛选和鉴定需耐心等待。
放线菌的实验报告
放线菌的实验报告放线菌的实验报告一、引言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形态观察和抗生素产生能力的检测,进一步了解放线菌的特点和应用潜力。
二、材料与方法1. 放线菌分离培养:将土壤样品取自自然环境中,加入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进行稀释均匀。
然后将培养皿密封,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直至观察到单个菌落的形成。
2. 放线菌形态观察:取一颗单个菌落,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包括菌丝的形状、颜色、分枝情况等。
3. 抗生素产生能力检测:将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菌株接种到含有抗生素敏感菌株的琼脂平板上,观察菌落周围是否出现抑制圈。
三、结果与讨论1. 放线菌的分离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观察到培养皿中出现了单个菌落。
将这些菌落通过传代培养,得到纯种的放线菌菌株。
2.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放线菌菌丝呈分枝状,颜色多样,有的呈白色、黄色或橙色。
菌丝通常呈直线状,但也有少数呈弯曲或环状。
3. 抗生素产生能力检测:将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菌株接种到含有抗生素敏感菌株的琼脂平板上,观察到菌落周围出现了抑制圈。
这表明放线菌具有抗生素产生的能力,可以对其他细菌产生抑制作用。
放线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产生的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此外,放线菌还具有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能力,如抗肿瘤物质、抗氧化物质等。
因此,对放线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了放线菌,并观察到了其形态特征和抗生素产生能力。
然而,实验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时间有限,我们只对放线菌的形态进行了简单的观察,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类和鉴定。
其次,我们只检测了放线菌的抗生素产生能力,而未对其产生的抗生素进行具体的鉴定和分析。
为了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放线菌的潜力,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对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菌株进行进一步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研究,以了解其多样性和适应能力;2. 对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进行鉴定和分析,以寻找新的抗生素种类和开发新的药物;3.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放线菌,提高其抗生素产量和质量。
土壤中放线菌的采集、分离、培养、发酵及提取实验报告.doc
土壤中放线菌的采集、分离、培养、发酵及提取实验目的:1、从土壤中分离产抗生素的放线菌2、放线菌的培养3、放线菌的发酵产生活性物质4、放线菌产生的活性物质提取。
实验原理: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8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的。
许多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均由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产生。
采用选择培养基可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
产抗生素的放线菌经液体培养后,其分泌的抗生素存在于离心所得的上清液中,可采用微生物的抑菌试验进行检测,从而筛选到所需的抗生素产生菌,并对其进一步培养,繁殖,发酵,最终提取我们所需的抗生素。
实验器材:1、土壤2、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3、其他:重铬酸钾、培养皿、牛津杯、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涂棒、三角锥瓶、高压蒸汽灭菌锅、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试管、牛皮纸、线绳等。
实验步骤:一、土壤放线菌株的采集采集样品:选定取样点(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的菜地),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
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
样品(土壤)处理:室温风干二、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培养1、配制淀粉培养基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g;硝酸钾0.1g;磷酸氢二钾0.05g;氯化钠0.05g;硫酸镁0.05g;硫酸亚铁0.001g;琼脂2g;水100ml.先把淀粉放在烧杯里,用5ml水调成糊状后,倒入95ml水,搅匀后加入其他药品,使它溶解。
加热到煮沸时加入琼脂,不停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补足失水。
调整PH到7.2-7.4,分装后灭菌,备用。
2、土壤悬液梯度稀释①将5.0g土壤加入到50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震荡10min制备土壤悬液。
②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9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10倍稀释。
③按1::1稀释至10-3、10-4、10-5,将3块灭菌平板分别标记10-3、10-4、10-5 ,稀释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实验四、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实验四、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一、实验目的1、从土壤中分离、纯化放线菌;初步掌握药用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和操作技术。
2、了解不同生境条件中土壤放线菌的种类与数量。
二、实验内容筛选放线菌永远是新抗生素研究的课题之一。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抗生素约有80%来自于放线菌。
土壤中放线菌最丰富,品种齐全。
通常情况下,放线菌在比较干燥、偏碱性、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数量居多。
随着地理分布、植被及土壤性质的不同,放线菌的种类、数量和拮抗性也各不相同。
从堆肥或过热的材料中如干草或蔗渣中可分离到大量的嗜热放线菌,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可分离到嗜碱性的和嗜酸性的菌种。
土壤中含有的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人们通常将除链霉菌以外的其它放线菌统称为稀有放线菌,如小单孢菌、游动放线菌、诺卡氏菌等,它们是生物活性物质重要的产生菌。
但往往由于样品中稀有放线菌的数量太少,常规的分离方法很难得到。
对样品进行风干、干热处理、培养基添加重铬酸钾等方法可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以提高放线菌的获得率。
用干热和苯酚处理可减少链霉菌数量和比例的方法,可以分离得到更多种类的放线菌。
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稀释法、弹土法、混土法和喷土法等,本实验主要采用稀释法来获得放线菌。
注:从土壤中分出的放线菌要进一步鉴别是否为抗生菌。
首先应根据筛选目的确定试验模型,然后利用培养基平板进行拮抗性测定。
常用的方法有琼脂块法和滤纸片法。
其主要依据是扩散原理,即观察在抗生菌周围是否会出现明显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和透明度则表明了该菌株抗菌活性的强弱。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原理一:稀释涂布平板法;如图1。
原理二:对样品进行风干、干热处理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原理三:向培养基添加适量的重铬酸钾能抑制其他细菌、真菌的生长,但不影响放线菌的生长。
图1 稀释涂平板法示意图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根据本实验的特点、要求和具体条件,采用“采用集中授课形式,分组试验进行”的组织运行模式。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实验(精选5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实验(精选5篇)第一篇: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实验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实验一、实验目的1、制作MS培养基的方法,掌握母液的保存方法。
2、掌握培养基的灭菌方法。
掌握外植体的消毒和超净工作台的使用。
4、掌握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及染色的基本流程;5、掌握高氏一号培养基的配制方法;6、复习分离纯化放线菌的基本操作技术、培养方学会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
7、培养微生物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材料高压蒸汽锅、培养瓶、石斛的愈伤组织、超净工作台,酒精灯、酒精棉球、镊子、电子天平、称量纸、烧杯、量筒、显微镜、三角锥形瓶、无菌培养皿、接种环、酒精灯、分析天平;接种环、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珠、移液枪、剪刀三、实验原理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第 1 页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学科。
四、实验步骤1、配制MS培养基8L,称取马铃薯1600g、香蕉400g、蔗糖240g、活性炭8半勺、琼脂80g、配制母液。
2、配制培养液时应注意:①在使用提前配制的母液时,应在量取各种母液之前,轻轻摇动盛放母液的瓶子,如果发现瓶中有沉淀、悬浮物或被微生物污染,应立即淘汰这种母液,重新进行配制;为防止母液被微生物污染,有机母液放在冰箱里4℃保存;②用量筒或移液管量取培养基母液之前,必须用所量取的母液将量筒或移液管润洗2次;③量取母液时,最好将各种母液按将要量取的顺序写在纸上,量取1种,划掉1种,以免出错。
溶化琼脂用粗天平分别称取琼脂9 g、蔗糖30 g,放入1 000 mL的搪瓷量杯中,再加入蒸馏水750 mL,用电炉加热,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液体呈半透明状。
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一、实验目的1. 学习、掌握从土壤稀释分离、划线分离各类微生物的技术。
2.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3. 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
4. 学习平板菌落计数法。
二、实验原理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一定的稀释,使微生物的细胞(或孢子)尽量呈分散状态,选用有针对性的培养基,在不同温度、通风等条件下培养,让其长成一个纯种单个菌落。
要想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还需提供有利于该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适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见表2-1所示。
表2-1 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和培养要求样品来源分离对象分离方法稀释度培养基名称培养温度/℃培养时间/d土样细菌稀释分离10-5,10-6,10-7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土样放线菌稀释分离10-3,10-4,10-5高氏1号28 5~7 土样霉菌稀释分离10-2,10-3,10-4马丁氏琼脂28~30 3~5面肥或土样酵母菌稀释分离10-4,10-5,10-6马铃薯葡萄糖28~30 2~3细菌分离平板细菌单菌落划线分离10-2 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三、实验材料1. 菌源土样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制平板和斜面),见附录Ⅲ。
3. 无菌水 250 mL锥形瓶,每瓶装99 mL无菌水(或95mL为分离霉菌用),内装10粒玻璃珠。
4.5 mL无菌水试管(每人5~7支)。
4. 其他物品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无菌玻璃涂棒(刮刀),称量纸,药勺,橡皮头,10%酚溶液。
(一)系列稀释平板法1. 取土样选定取样点,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
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
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杂物,装入已灭过菌的牛皮纸袋内,封好袋口,并记录取样地点、环境及日期。
放线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中放线菌的采集、分离和纯化方法。
2. 学习放线菌的培养技术,观察其生长特征。
3. 提取放线菌产生的活性物质,并对其活性进行初步鉴定。
二、实验原理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和水中。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许多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均由放线菌产生。
本实验通过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和活性物质提取,旨在了解放线菌的生长特征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土壤样品- 高氏一号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 试剂:重铬酸钾、无菌水、酒精等2. 实验仪器:- 培养皿- 牛津杯- 接种环- 酒精灯- 无菌涂棒- 三角锥瓶- 高压蒸汽灭菌锅- 天平- 药匙- 烧杯- 量筒- 玻璃棒- 试管- 牛皮纸- 线绳四、实验步骤1. 土壤放线菌株的采集(1)选择取样点:选择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如菜地、林地等。
(2)采集样品: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3)将5点样品混合均匀,用无菌水稀释至10-1、10-2、10-3、10-4、10-5倍。
2. 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1)制备高氏一号培养基平板:将高氏一号培养基加热溶解后,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后备用。
(2)将稀释后的土壤样品涂布于高氏一号培养基平板上。
(3)将平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5天,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4)挑取单菌落进行纯化,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纯放线菌。
3. 放线菌的培养(1)将纯化后的放线菌接种于种子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将种子液按一定比例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发酵。
4. 活性物质提取(1)将发酵液离心分离,收集上清液。
(2)用重铬酸钾对上清液进行氧化反应,观察颜色变化,以初步鉴定活性物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放线菌分离与纯化:成功分离纯化出放线菌,菌落呈菌丝状,颜色多样。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
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
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
土壤中提取放线菌
一、实验目的:1.掌握配置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2.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原理与方法3.掌握放线菌的染色及制片方法4.了解放线菌的结构特点,并能够加以区分二、实验原理:(一)、综述: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
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二)、菌落特征:放线菌的菌落由菌丝体组成。
一般圆形、光平或有许多皱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落周围具辐射状菌放线菌丝。
总的特征介于霉菌与细菌之间,因种类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产生大量分枝和气生菌丝的菌种所形成的菌落。
链霉菌的菌落是一类型的代表。
链霉菌菌丝较细,生长缓慢,分枝多而且相互缠绕,故形成的菌落质地致密、表面呈较紧密的绒状或坚实、干燥、多皱,菌落较小而不蔓延;营养菌丝长在培养基内,所以菌落与培养基结合较紧,不易挑起或挑起后不易破碎:当气生菌丝尚未分化成孢子丝以前,幼龄菌落与细菌的菌落很相似,光滑或如发状缠结。
有时气生菌丝呈同心环状,当孢子丝产生大量孢子并布满整个菌落表面后,才形成絮状、粉状或颗粒状的典型的放线菌菌落;有些种类的孢子含有色素,使菌落有面或背面呈现不同颜色,带有泥腥味。
另一类菌落由不产生大量菌丝体的种类形成,如诺卡氏放线菌的菌落,粘着力差,结构呈粉质状,用针挑起则粉碎。
若将放线菌接种于液体培养基内静置培养,能在瓶壁液面处形成斑状或膜状菌落,或沉降于瓶底而不使培养基混浊;如以震荡培养,常形成由短的菌丝体所构成的球状颗粒。
(三)、形态与结构:1.菌丝(mycelium):放线菌种类很多,多数放线菌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支状菌丝体,少数为杆状或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
菌丝大多无隔膜,其粗细与杆状细菌相似,直径为1微米左右。
根据菌丝的着生部位、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放线菌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
(1).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 :又称初级菌丝或者营养菌丝.色淡,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土壤是一个很复杂,有许多层次的生态系统。
要想从事物体内分离得到目标产物,必须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而不能凭空臆断。
因此,实验室分离放线菌所需设备也应根据这些原则来选择和准备,如果单凭某种条件就妄加判断那么往往会导致实验失败或造成人力财力上的浪费。
一、样品制备与培养基配制1.取土称量,充分混匀;取干燥疏松的盆或缸或其它容器,将盛装样品的容器放入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并每天换水数次直至发出清香气味为止。
2.称取少量样品于蒸馏水中,混合均匀。
3.挑取含水量适当的样品接种于经灭菌消毒的马铃薯种子培养基平板上。
4.将经过灭菌消毒的培养皿置于恒温箱或酒精灯上加热使之软化。
5.软化后的样品立即倒入100毫升灭菌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中。
6.迅速摇动平板混匀,冷却至45℃左右,用无菌操作法倒平板并贴签标记好。
二、增菌接种三、初代培养和测试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挑取相同的稀释度再按照步骤一继续培养。
然后检查各种参数及观察培养结果,对比最终的数值,以判断微生物对放线菌的敏感程度和产率。
四、菌种保藏采集长期保存的菌种可采用50℃的马铃薯培养基,将菌液接入0.7%-0.8%琼脂斜面中,斜面凝固后将斜面置冰箱中低温保存。
五、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环境条件和杂菌污染的因素都会严重地影响放线菌的分离纯化效果,如果只注意控制某个方面,忽视了另外两个条件都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故要求分析工作者既要认真仔细又要灵活掌握,对那些关键性的技术环节和易受外界干扰因素影响的项目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里只简略说明几点。
(1)温度是决定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分离放线菌要在25℃~28℃,湿度60%~70%的条件下进行,温度高达40℃,不但有碍于菌株的正常繁殖,还会导致菌种死亡。
2.采用多菌种混合分离的办法更能提高效率。
(3)琼脂浓度的影响在各种放线菌的分离中,无论是直接法还是间接法,均以琼脂培养基的营养丰富、无机盐和生长因子较多等优良特性著称,故为放线菌分离的常规方法,由于它在生长过程中氧化葡萄糖产酸,故利用这一特点来抑制微生物的呼吸,同时利用无机盐提供电子使酶钝化,因而提高了实验效果,并且减轻了劳动强度。
第三组、土壤中提取放线菌
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题目:土壤中放线菌的提取和分离1.土壤标本的采集放线菌属好气性微生物,主要生活在较干燥、透气性好、中性到微碱性、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特别是在我国南方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肥沃的土壤中,防线菌种类丰富。
采集土壤标样时,应根据放线菌的生活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采样。
宜选择菜地、茶园、果园等地采样。
选定采样地点后,先铲去表层土,挖取5~3Ocm 深的土壤数十克,装入牛皮纸信封,封好袋口;潮湿的土壤宜装入塑料袋或铝盒内,做好编号记录,带回实验室供分离用。
采回的土壤标本一般宜及时进行分离,如不能做到随采随分,宜将土壤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使其风干,保藏备用,但保藏时间不宜过长。
2.分离培养基分离放线菌常用的培养基主要有:a.高氏1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KHP040.05、NaC10.05、KN040.1、MgS(~·7H( 0.05、FeSO40.001、琼脂1.5~2.0、pH7.2~7.4、在121℃(15磅)高温高压灭菌20min。
b.葡萄糖一天门冬素琼脂培养基:葡萄糖1.0、天门冬素0.05、牛肉膏0.2、KHP040.05、琼脂2.0、pH6.8或自然、8磅灭菌30rain。
C.精氨酸一甘油琼脂培养基:精氨酸0.1、甘油1.25、KHPOa0.1、MgS()4·7H:O0.05、NaC10.1、ZnS04·7H2O0.0001、CuSO4·5H2O0.0001、(SO4)。
·6HO0.001、M~SO4·HO0.0001、琼脂2.O,pH9.0,8磅灭菌30min。
1.2.2平板培养基制备根据分离量多少,准备好消毒高氏一号培养基500mL或1000mL,灭菌的7cm或9cm 直径培养皿中倒入1O~2OmL培养基,制成平板备用。
3.放线菌的分离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分离普通放线菌的弹土法和稀释画线法。
(1)放线菌的弹土分离法土壤准备与接种将土壤用研钵研细,6O目过筛,取一定量细土平铺于灭过菌的光滑硬纸板上,纸面积略大于培养皿的口径,将多余的土轻轻倾去,见纸板上有一层细土粒粘附着则较为理想。
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方法
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方法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于土壤和水体中。
由于其多样的形态和代谢特性,放线菌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和工业应用价值。
分离和筛选放线菌的方法是研究和利用其功能的基础,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分离方法:1.稀释和均匀涂布法:首先,将环境样品(如土壤、水样)进行适当稀释,并在培养基平板上平均涂布样品。
随着放线菌的生长,单个菌落会形成,然后可以通过挑选单个菌落进行分离纯化。
2.稀释和涂布法:方法类似于前者,但将初步培养得到的单菌落拖线在新的培养基平板上进行再次分离,以获得更纯的放线菌。
3.祛除污染菌法:样品前处理的关键是去除非放线菌细菌的干扰。
常见的处理方法有在分离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改变pH值等。
4.冷冻-融化法:利用放线菌对低温和高温的耐受性不同,将样品进行多次冻结-融化处理,可以选择性地分离出放线菌。
二、筛选方法:1.对抗菌活性筛选:放线菌具有对其他菌株的抗菌活性,可以使用对抗菌活性筛选方法,通过将待测分离物与感兴趣的致病菌共同培养,观察是否产生抑菌圈来筛选放线菌。
2.抗真菌筛选:放线菌不仅对细菌有抑制作用,也能抑制真菌的生长。
可以通过共培养放线菌和待测真菌,并观察是否产生抑菌圈来筛选放线菌。
3.溶磷筛选:放线菌具有溶解磷酸盐的能力,可以利用Na-P亚硝酸盐琼脂平板培养基来筛选放线菌。
4.产生生物活性化合物筛选:放线菌可以生成一系列生物活性化合物,如抗生素、酶、生物胺等。
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相应的试剂盒,进行营养检测、酶活性测定或染色方法进行筛选。
5.双层平板筛选法:放线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将其转移到固体上层培养基上继续培养。
这种方法可以筛选出产生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放线菌。
以上介绍的方法只是一小部分常用的放线菌分离和筛选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有更多新的方法被提出。
分离和筛选放线菌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条件来选择适合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一、实验目的
1、从土壤中分离、纯化放线菌;初步掌握药用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和操作技术。
2、了解不同生境条件中土壤放线菌的种类与数量。
二、实验内容
筛选放线菌永远是新抗生素研究的课题之一。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抗生素约有80%来自于放线菌。
土壤中放线菌最丰富,品种齐全。
通常情况下,放线菌在比较干燥、偏碱性、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数量居多。
随着地理分布、植被及土壤性质的不同,放线菌的种类、数量和拮抗性也各不相同。
从堆肥或过热的材料中如干草或蔗渣中可分离到大量的嗜热放线菌,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可分离到嗜碱性的和嗜酸性的菌种。
土壤中含有的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人们通常将除链霉菌以外的其它放线菌统称为稀有放线菌,如小单孢菌、游动放线菌、诺卡氏菌等,它们是生物活性物质重要的产生菌。
但往往由于样品中稀有放线菌的数量太少,常规的分离方法很难得到。
对样品进行风干、干热处理、培养基添加重铬酸钾等方法可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以提高放线菌的获得率。
用干热和苯酚处理可减少链霉菌数量和比例的方法,可以分离得到更多种类的放线菌。
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稀释法、弹土法、混土法和喷土法等,本实验主要采用稀释法来获得放线菌。
注:从土壤中分出的放线菌要进一步鉴别是否为抗生菌。
首先应根据筛选目的确定试验模型,然后利用培养基平板进行拮抗性测定。
常用的方法有琼脂块法和滤纸片法。
其主要依据是扩散原理,即观察在抗生菌周围是否会出现明显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和透明度则表明了该菌株抗菌活性的强弱。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原理一:稀释涂布平板法;如图1。
原理二:对样品进行风干、干热处理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
原理三:向培养基添加适量的重铬酸钾能抑制其他细菌、真菌的生长,但不影响放线菌的生长。
图1 稀释涂平板法示意图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根据本实验的特点、要求和具体条件,采用“采用集中授课形式,分组试验进行”的组
织运行模式。
五、实验条件
试剂与仪器
试剂:可溶性淀粉、KNO3、K2HPO4·3H2O、NaCl、FeSO4·7H2O、MgSO4·7H2O、琼脂、盐酸、氢氧化钠、pH 试纸、重铬酸钾
仪器:微波炉、电磁炉、干燥箱、50 或100mL 量筒(灭菌)、玻璃涂铲(灭菌)、90mm 培养皿(灭菌)、250ml三角瓶(灭菌)、1 或2mL 移液管(灭菌)、试管(灭菌)、小玻璃珠(灭菌)、标签纸、洗耳球。
培养基:高氏1号合成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 g,KNO3 1.0 g,K2HPO4·3H2O 0.5 g,NaCl 0.5 g,FeSO4·7H2O 0.01 g,MgSO4·7H2O 0.5 g,pH:7.2-7.4,琼脂20 g,水1000 mL,
分装,高压湿热灭菌。
培养基制备过程:称取一定量可溶性淀粉,放入装有少量水的小烧杯中,用玻棒将淀粉调成糊状,再加入少于所需水量的沸水中,继续加热,使可溶性淀粉完全溶化。
再称取其他各成分依次溶解。
对微量成分FeSO4·7H2O 可先配成高浓度的贮备液后再加入,方法是先在10ml 水中加入0.1g 的FeSO4·7H2O 配成0.01g/ml 母液,再在1000ml培养基中加入1ml的0.01g/ml 的贮备液即可。
待所有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调节pH、分装、包扎、湿热灭菌。
土样:从校园各处采样。
要求学生到不同生境、不同深度土壤中取样,如:塘泥、森林、苗圃、路边菜园土或林地土,适量、自然风干,待用。
六、实验步骤
土样基本处理:每处理随机取不同土壤约100 g,自然条件下风干,颜色由深变浅后碾碎,过孔径为840 μm(20 目)的土壤筛(或人工挑取较大的石粒或土块)。
用无菌的报纸将土样包好(单层),放到电热鼓风干燥箱中,60℃干热处理1h。
(教师在课堂讲授前先指导学生完成该步骤的实验)
倒平板:将装有灭好菌的高氏一号培养基的三角瓶直接置于微波炉中加热溶解(视情况定加热时间,注意掌握好加热的时间)、冷却后倒平板,每皿约20 mL。
待充
分冷却后用于涂布。
称取待测样品10.0 g(盛放于灭菌纸中),放入装有90 mL 无菌水的250 mL 三角瓶中,充分振荡10 min,即配成10-1稀释度的土悬液;用移液管量取1mL 稀释度为10-1的土壤悬浮液于装有9mL 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即配成10-2稀释度的土壤悬浮液,按此法依次配成10-3,10-4稀释度的悬浮液。
用平板表面成菌落法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数量。
将配好不同稀释度(10-2,10-3,10-4)的菌悬液,用无菌移液管吸取0.2 mL 土壤悬液接种在不同的稀释度编号的平板上,每个处理重复2 次,用无菌刮铲将菌液在平板上均匀涂开,每个稀释度用一个刮铲,如果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涂布,可不用换刮铲。
将涂好的平板置于操作台面上20~30 min,使菌液充分渗透于培养基内,然后将平板倒放,置于28 ℃条件下恒温培养至长出菌落开始计数,观察。
每组在每个浓度两个平板分两种处理:一组无需向高氏一号培养基中加入0.5%重铬酸钾溶液,直接置于微波炉中加热溶解、冷却后倒平板;另一组需向已加热溶解并冷却至60℃高氏一号培养基中加入1.5 mL 0.5%重铬酸钾溶液,充分摇匀后倒平板。
七、作业
实验记录
一、土样处理步骤
(将之前得到的土样60℃干热处理1h拿到称取待测
样品10.0 g)(将土样溶解溶于250 mL 三角瓶中无菌水中,变浑浊,即得10-1稀释度的土悬液)
(将10-1稀释度的土悬液稀释成10-2 、10-3 、10-4稀释度的土悬液,颜色随浓度降低变浅) 二倒平板步骤
倒平板前的实验处理
将装有灭好菌的高氏一号培养基的三角瓶直接置于微波炉中加热溶解
(微波炉中加热溶解)
冷却后倒平板,每皿约20 mL。
(准备十二个平板用于分两组处理情况,一组六个每一个浓度四个处理。
一组为无重铬酸钾处理一组为添加了重铬酸钾1.5 mL 0.5%)
倒平板步骤
将配好不同稀释度(10-2,10-3,10-4)的菌悬液,用无菌移液管吸取0.2 mL 土壤悬液接种在不同的稀释度编号的平板上,每个处理重复2 次
用无菌刮铲将菌液在平板上均匀涂开,每个稀释度用一个刮铲
(涂布,将不同稀释度的悬浮液涂布到平板上)
将涂好的平板置于操作台面上20~30 min,使菌液充分渗透于培养基内
然后将平板倒放,置于28 ℃条件下恒温培养3天至长出菌落开始计数,观察三土壤中(湿重)放线菌的数量及培养的特征描述
(有重铬酸钾10-2 稀释度)(无重铬酸钾10-2 )
(有重铬酸钾10-3 稀释度)(无重铬酸钾10-3 稀释度)
(无重铬酸钾10-4 稀释度)
(有重铬酸钾10-4 稀释度)
分析与描述
1数量
土壤浓度越高的培养基中放线菌的数量越多,其中中等浓度的放线菌长势最好,而且数量大
约是随着浓度梯度呈现成倍增加。
2外观与干燥度
放线菌的菌落质地紧密,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者坚实,干燥且不易挑起,或者被挑起后不容易破碎。
当孢子丝形成大量孢子布满菌落表面时,使菌落呈现絮状或者颗粒状。
3
无重铬酸钾的培养基中除放线菌以外还有其他类型细菌的菌落,呈现絮状外观为浅黄色的八、注意事项
添加重铬酸钾要适量;
注意涂平板的方法;
3 天和5 天后请记录观察实验结果。
九、结果记录与分析
菌液稀释度放线菌个数/(有重铬酸钾)放线菌个数/(无重铬酸钾)10-2600 350
10-3280 180
10-410 20
分析1
高氏培养基的配制关键是PH值得调节和重铬酸钾的加入,放线菌最适生长的温度是在23~27都PH是7.0~7.5.而在同样的条件下也有利于霉菌的生长。
在高温条件下,放线菌和霉菌都不能被完全杀死,仍可以存活,加入重铬酸钾可以抑制霉菌和细菌的生长,而对放线菌不抑制。
分析2
整个环境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基以及实验过程使用的刮铲,报纸等等要经过灭菌处理。
接种是在火焰区的无菌范围内操作,且打开培养基的时间要控制好,补课过长。
分析3
稀释倒平板法涂布是要均匀,否则,细菌密度不均将导致菌落生长过于集中,细菌可能无法充分利用营养成分影响细菌生长,且在鉴别是比较难看到明显的抑菌圈。
分析4
从实验得到的培养基中科院看到,可能存在操作上的小误差,培养基还有轻微的污染,可能的原因是中倒平板是没有完全在火焰区操作,导致的误差。
Shi li da ma
lao lao shi shi zi ji xie shi yan bao 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