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发展历程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两大重要的宗教传统,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最早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起源于印度。
随着汉朝时期与西域的交通开展,佛教开始传播到中国。
最早的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宋明清等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一种信仰,并融入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中。
而在隋唐时期,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皇家的宗教信仰,经历了大规模的寺庙修建与佛教艺术的繁荣。
宋明清时期,佛教逐渐式微,但在民间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其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自然崇拜与哲学思想。
道教创始人为老子,其著作《道德经》成为了传世之作,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与佛教相似的进程。
隋唐时期,道教成为了国家的宗教信仰,随着皇帝的赐名和庙宇的建设,道教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随着宋明清时期的来临,道教逐渐式微,但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了一定的存在。
三、佛教与道教的异同佛教与道教在思想理念与信仰仪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思想理念方面,佛教强调“四谛八正道”,主张人们通过修行解脱生死轮回。
而道教则注重“道德经”中的“道”的修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超越。
在信仰仪式方面,佛教注重对佛像的供奉和念诵经文,强调个人信仰和修行;而道教则注重庙宇的建设与祭祀活动,更多关注社会公众的信仰与参与。
四、佛教与道教的地位和作用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思想理念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托与修行的方式,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艺术的繁荣也为中国艺术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历史过程。
佛教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究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信仰之一,并延伸至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吸引了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具体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
当时,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加,而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同时,汉朝王朝对于宗教与哲学的开放态度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播,于汉朝晚期开始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佛教传播途径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主要途径。
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线路外,佛教通过海路、山区等渠道也进入了中国各地。
其中,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与中亚、南亚以及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大量的经典、经文、佛像等随着商队的往来传入中国,逐渐形成融合了汉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
另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通过海上交通,佛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较早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发展了不同的流派和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汉朝时期的初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蓬勃发展、隋唐时期的全盛时期,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革与发展。
1.汉朝初传:佛教在中国最早的发展阶段,受到来自西域的影响,形成了最初的教派和教义。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各个流派纷纷涌现,丰富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与信仰形式。
3.隋唐盛世: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崇,大型的佛教寺庙开始兴建,佛教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精品】
佛教在中国各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传入中国最早,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它在我国的影响,不仅波及政治以及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隋唐以后,佛教逐渐中国化,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一,佛教开始传入中国(1)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历史上一般以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明帝一次夜里做梦,见一金人身长一丈六尺,头顶有白光,从空中而来,飞行殿上。
明帝醒后召集群臣卜梦,在场的傅毅回答道:“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明帝听了他的话,就派蔡愔、秦景等,到天竺去访求佛法。
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僧,于永平十年同到洛阳。
明帝极为欣喜。
随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精舍,以处两僧。
迦叶摩腾(如图所示)和竺法兰都是中印度人。
摩腾通晓大小乘经典;竺法兰诵习经论,多至数万章,印度尊之为师;二人皆以弘布佛法为己任,志趣相投,所以不怕路途遥远,随从汉使来到中国。
佛教初次东来,信仰的人并不多,影响很小;这两人到后,佛教在中国渐有影响力,信仰的人也渐渐多起来。
(2)东汉末年:佛教传到中国后,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是在东汉末年了。
此后直至三国时期,佛教的流传甚为缓慢。
起初,只是在王室宫廷的狭小天地之内信奉,到西晋才逐渐推至民间。
当时佛教被认为不过是一种神仙方术,一种与黄老并列的祠祀化的东西,只是在中国传统信奉的神仙谱里,又增添了一位释迦牟尼而已。
在汉代,佛教大体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二,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隋唐时,佛教在中国通过4-5个世纪的流传,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顶峰。
此时,南北政治统一,历代皇帝扶持佛教;文化交流融洽,大量佛经被译出;寺院经济发达,使佛学离开经院而转向寺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也随之走向异说求同求通求综合的趋势,由南北朝的学派进而形成若干新的宗派,有天台宗(图为天台宗三祖慧思大师)、华严宗、三论宗等,判教成为各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隋唐佛教的一大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体系,源于印度,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东汉时期,历经了风雨、变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传说中,汉代初年,西域僧人佛陀跋摩来中国传教。
但是最早确凿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公元 148 年。
当时,汉朝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张骞顺道将一位佛教高僧带回了中国,并献给了武帝。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期,由于佛教经文语言不通,加之中国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导致了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
但是,随着汉朝多数难民来到中国内地后,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兴盛和富强,民族精神重新复苏,加强了对佛教的传播和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断地融合、渗透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译经期译经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阶段。
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将佛经翻译成汉语,这一时期不能称之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大部分佛经虽然翻译成了汉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 敦煌壁画时期敦煌壁画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所绘的佛像、佛事与佛经故事,色彩明丽、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和独特性。
敦煌壁画时期,佛教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新纪元。
3. 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思想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许多涅槃思想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和崇拜,如法然、道炬等人。
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
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
这些佛经和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初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佛教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信徒。
同时,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三、佛教的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大量的佛教寺庙和艺术品被建造和制作。
同时,佛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特点逐渐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佛教的衰落与复兴在元朝之后,中国佛教逐渐衰落。
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佛教寺庙被破坏或关闭。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佛教逐渐得到了复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五、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佛教注重实践和修行。
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念佛、禅修等。
中国佛教注重融合和创新。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佛教也注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许多佛教寺庙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结论中国佛教历史渊源悠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佛教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在未来,中国佛教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起源于西元前6世纪的印度。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它迅速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并对中国社会、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
当时,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导致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增加,传统儒家思想和道教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汉明帝时期,当时一位名叫安世高的西域僧人,带着佛经和佛教教义来到洛阳,传播佛法。
此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展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尤其是在东晋时期,佛教的传播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有许多印度和中亚的僧侣来到中国,传播佛教教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渗透到中国各个阶层和地区。
佛教寺庙相继兴起,成为人们学习修行和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拉近了两国的联系。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僧团。
这些佛寺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宗教中心,也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学习佛教教义和修行。
佛教具有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也产生了影响。
佛教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缓解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佛教还提倡勤奋修行和精神提升,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佛教的传入,许多印度的文化艺术形式也被引入中国,如佛教造像、佛教音乐和佛教绘画等,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和信仰方式,迎合了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1. 初期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商人和僧侣的来往,逐渐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开来。
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立在西北地区,如敦煌莫高窟等。
2. 官方推广: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得到皇室的支持和推广。
曹操、曹丕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对佛教持有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3. 翻译经典:佛教经典的翻译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4. 地方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还逐渐传播到南方和西南地区。
南方地区的佛教以禅宗为主,强调内心的冥想和修行;西南地区的佛教则融合了当地的土著宗教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如佛像、壁画等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
2. 社会影响: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和智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僧侣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提供了帮助和救助。
佛教的教义也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影响。
3. 宗教融合: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如道教、儒教等发生了交流和融合。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佛教。
一、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王朝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民生问题严重,人民急需源自外部的安慰和精神支持。
正好这时期,印度佛教僧侣南传摩诃僧伽(罗什缚梵)来到中国传播佛教。
他将佛教带到了洛阳,同时开始翻译佛经。
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对佛经进行翻译,将佛教知识传入了中国。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原本的佛教文化。
二、几个重要的佛教历史时期中国佛教发展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为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宋朝和元朝时期等。
(一)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唐朝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呈现出“唐代兴盛”的特点。
在这期间,佛教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崇,并逐渐融入当地民间文化。
唐代时,人民将佛教和道教、儒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模式。
佛教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唐朝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宋朝和元朝时期唐朝后期,佛教文化逐渐式微,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文化重新复兴。
进入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加重视。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逐渐从华北转移至南方,出现了南宗和北宗的区别。
而进入元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三、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中国佛教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人的重新演绎和善加利用,产生了很多新的特色。
(一)译著数量众多、翻译质量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佛经以及其他一些佛教经典的翻译质量在世界上是非常出色的。
其翻译数量众多,翻译的质量也非常高,具有世界级水准。
中国官方早在唐代时就设立了翻译部门,负责翻译佛经及其他文化文献,积累了广泛而深厚的翻译经验。
(二)佛教艺术成就中国佛教艺术成就是其文化最值得一提的一部分,这其中涉及佛像雕塑、佛教壁画、佛经书法等多个领域。
中 国 佛 教 简 史
中国佛教简史汉代佛教(前2 ~ 220)汉代,西域佛教国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汉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公元前二年,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佛教得到合法地位。
后汉蔡愔等于大月氏国得佛像经卷,并与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相传这就是中国译的第一部佛经。
三国佛教(220 ~ 265)魏继后汉,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
这时有许多外国的译师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
明帝曾大起浮屠,曹植也笃爱佛经。
中士沙门朱士行西行求法,于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送经回洛阳,由竺叔兰译出,名《放光般若经》。
西晋佛教(265 ~ 316)在这时期,佛教学者或翻译经典,或弘传教义,或从事其它佛教活动,因此佛教比前代有了相当的发展。
当时众人所译出的经、律和集传等共275部,加上新旧各种失译人的经典58部,合计333部。
东晋佛教(317 ~ 420)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
北方的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
道安和鸠摩罗什为佛教代表人物。
南方随着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卢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代表人物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东晋的佛典翻译,超越前代的业绩:一是《阿含》、《阿毗昙》的创译;二是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三是密教经典的译出;四是律典的译出。
这时期佛教徒的信仰和行持方面,出现了一种祈求往生弥勒净土(即兜率)的思想,它的创始者是道安。
净土信仰肇始于弥勒净土信仰。
而兜率上生信仰又是弥勒净土信仰的主流。
其后,又出现了一种只求往生弥陀净土的思想,创始者是竺法旷。
从东晋一直到隋唐五代,弥勒净土信仰一直是主流。
到了唐代,因迦才、飞锡、怀感、善导、法照、少康等弘扬弥陀净土,使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相抗衡。
自宋后,因倡禅净合流,遂使弥陀净土取代了弥勒净土的主导地位。
元明清以降,修习弥勒净土者,便如凤毛麟角。
到清末民初,在赤山法忍、雪窦太虚的影响下,有一点复兴气象。
太虚大师于武昌佛学院定朝暮课诵以改念弥勒佛名,发愿生兜率为导归。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
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
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
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
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
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
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
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
的记耀,如现万 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 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
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
的“祖庭”( 佛教特指开创各大宗派的祖师
即初祖所居住、弘法布道的寺院)和“释源”
之称。
史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
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
法。
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
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 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
“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
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
兴盛,在武则
天时有洞窟千
余个。
安史之乱后,
敦煌先后由吐
蕃和归义军占 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历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
名。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
佛 教 的 在 发 中 展 国
发展轨迹: 一、传入时间:两汉 标志:洛阳白马寺 二、第一个高潮:南北朝时期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自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就逐渐地融入中国文化当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历程中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的入华以及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最开始是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
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获得了印度帝国的支持,并迅速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公元1世纪,佛教先后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传入时期、发展时期和盛行时期。
传入时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最早的佛教所啻阵江南,这是一个国难时期,社会十分动荡,佛教的温新思想与它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相得益彰。
发展时期是从东汉以后到唐代的佛教发展的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在中国的人口和地区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佛教也在经典理论和学术领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盛行时期为唐代,这一时期佛教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高峰,佛教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让世人在美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很多新的创意。
二、佛教的入华佛教的入华有几个版本,目前有较为广泛接受的版本是:“西域渡徙论”的说法,即佛教是由印度人菩提达摩(或〖菩提达磨〗迦旃蒂)于公元520那年带到中国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的阻力较大,因为佛教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不断与道教、儒教等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尽管存在很大的阻力,佛教最后还是在中国根深蒂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
在中国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和元代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特别是走向民间。
佛教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南山群经”。
这些经典的传承和弘扬让佛教逐渐地融入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政策,对佛教给予 扶持,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文帝曾多次下诏在各 地兴建寺院、佛塔,招请和剃度僧侣,组织翻译佛 经。武则天在争夺政权中利用佛教达到舆论效果, 在她统治时期,全国兴修了大量寺院。
西晋末年,特别是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后, 战争连年不断,广大人民生活困苦,连生 命也时常受到威胁,因此容易接受佛教关 于彼岸世界的宣传。因此佛教在这个事情 发展很快,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五世 纪初,后秦王姚兴迎西域龟兹的著名僧人 鸠摩罗什到长安,译出佛经典月有35部300 卷之多。其中有对以后大乘各宗影响较大 的《法华经》)
隋唐时期,中国和亚洲各国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 交流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佛教外来,不仅印度、日 本等国的僧人来到中国,同时不是僧人到其他地方 求佛。
最有名的是玄奘,他在公元629年从长安出 发,途径中亚一些地方,最后到达印度。 他在那烂陀寺从戎贤学习法相唯识理论, 并周游印度。645年回国,共带回佛典650 部。回国后他翻译各种经典。他最有名的 著作就是《大唐西域记》,里面记载了当 时印度、中亚等地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状况。
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并且 随着佛教的深入普及,出现许多以研究某一部分 佛典为中心的佛教学派。(南朝各统治者都崇信 佛教,其中梁武帝最突出。他曾自称是“三宝之 奴”,四次舍身寺院,由朝廷和群臣以巨额金钱 赎回,并亲自登台讲经。)
北魏文成帝和孝文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大同云 冈和洛阳龙门开凿佛教石窟,雕刻佛像、并资助 译经事业上。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一、西汉末佛教的传入
汉朝至唐朝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变革
漢朝至唐朝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变革中国佛教的发展起源于东汉末年,从那时起,佛教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贯穿了整个汉唐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佛教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传统。
汉朝时期,由于世道动荡、社会不稳定,佛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机会。
佛教的思想与传播,受到了汉朝王朝和士人的重视。
汉朝末年,东汉献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佛教首次传入中国。
自此之后,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形成中国化的特色。
佛教的入世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佛教发展得以延续。
当时,佛教与道教、儒教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使佛教从印度传入的原始形式逐渐转变为中国佛教的特色。
例如,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以佛教为主题的壁画和石窟造像,这些都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证据。
随着唐朝的兴盛,佛教在中国进入了全盛时期。
唐朝天宝年间,武则天在位,推崇佛教,大力发展中国佛教。
当时,佛教寺庙和僧侣数量激增,佛教学派纷繁复杂。
并且,唐朝还修建了敦煌莫高窟等世界著名佛教石窟艺术,这些石窟艺术保存至今,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
然而,唐朝中后期,中国佛教也面临了严重的困境。
在这个时期,佛教与道教争斗激烈,社会动荡不安。
唐玄宗时期,佛教受到了压制,佛教寺庙遭到破坏,僧侣们也遭到了骚扰和迫害。
此时,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减弱,一度陷入了低谷。
然而,总的来说,汉朝至唐朝期间中国佛教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程,既经历了兴盛,也面临了挫折。
但是,正是这些发展与变革,造就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印度,佛教信仰以清一色印度教的心理,离印度教几乎是没有距离的。
而在中国,则因中国随时能够兼容又变通的文化习性为基础,出现了中国的佛教独特的风格及特点。
中国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例如,佛教艺术在中国达到了巅峰,华丽的佛像和壁画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道教的融合也使道教发展出了独特的中国道教传统。
佛教历程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内地。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佛教渗透到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民俗风情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儒、道思想以丰富和充实自身,而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代三国佛教的初传大约公元前2世纪后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新疆一带。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由此拉开了佛教在中国内地流传的序幕。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经历了从立足宫廷到走向下层民众的传播过程。
当时人们把佛教视为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神仙方术的一种。
楚王刘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祠”(1)。
他的这种作法得到汉明帝的赞许和肯定。
汉桓帝时,在宫中对“黄老”和“浮屠”并行祭祀。
(2)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记载,信仰佛教的笮融建造佛寺,塑造佛像,举办浴佛法会,招徕众多民户,促进了佛教在下层民众中的传播。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印度和西域来华译经的僧人不断增加,佛教在移居内地的西域商人中流传,并且吸引了中国一些上层社会人士和汉族知识分子。
当时重要的佛典翻译家有安世高、支娄迦谶、康僧会等人。
安世高比较系统地译介了说一切有部的典籍,重点是“禅教”之学。
他所传译的“安般守意”禅法,与当时神仙方术家的呼吸吐纳等养生之术有相似处,很容易为人们接受。
支娄迦谶传译大乘佛教的经典,重点是“般若”之学,以后在两晋士人和佛教界产生了强烈影响。
当时译经以外来僧人为主,有一些汉族信仰者辅助。
主译者和助译者往往用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点的词汇翻译佛教经中的某些概念,其中尤多用道家的名词。
例如,有的经把“涅槃”译为“无为”,把“禅定”译为“守一”,把“地狱”译为“太山”,等等。
(3)同时,译经者也用儒家的思想去理解佛经。
三国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中有明显添加的内容,如“君仁臣忠,父义子孝,夫信妇贞”等,纯为儒家的伦理观念。
10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10.佛教中国化进程
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印度佛学在中国的发展,二是印度佛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而形成的新佛学。
佛教的中国化
1.汉代:佛教的方术(道教)化
佛教初传入中国,由于传入和翻译的佛经有限,时人对佛教缺乏认识,因此多数人以本国原有宗教思想来解释佛教。
汉代黄老方术思想盛行,所以人们就用其中的神仙思想来理解佛教,把佛教当作为黄老道术的一种,称佛教为“佛道”。
2.魏晋:佛教的玄学化与儒学化
魏晋玄学的兴起,在思想领域为佛学特别是般若(智慧)学的阐释所利用,因而表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倾向,但佛学又极力保持着佛教独立的地位。
同时,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也在交替的显现。
3.南北朝:佛教的普及与盛行北朝:
甘肃敦煌莫高窟(前秦)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是佛教艺术在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4.隋唐:佛教的宗派化
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而继往开来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其影响不仅深入中国各阶层,而且远播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开启各国佛教的灿烂新页。
禅宗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
而在慧能之后,禅宗才真正有着和其他派别不同的教义,自成一派。
慧能是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慧能之后,禅宗又分五宗,将禅宗发扬光大,名扬海外。
隋唐佛教心性论的确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5宋元明清:佛教的由盛而衰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简介
佛教:中国佛教发展历程公元前2年或公元67年传人主要在长安、洛阳地区,以翻译、介绍为主,佛道时期魏晋南北朝,佛玄时期,佛教中国化的第一步隋唐,发展和鼎盛时期,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时期,佛、儒、道相互融合,创立中国化新宗派,中国佛教传播至朝鲜、日本宋元明清逐渐衰弱,宋明理学吸收佛教思想 19世纪杨文会、太虚等人从事佛教事业的研究和发展1953年5月30日佛教协会成立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破坏文革结束后,新的发展时期
其间观看视频:论语解读玉文化麻将文化人物周公人物董仲舒
服饰文化“仁”的解读儒家文化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差异
课程从9月13日开始至12月13日结束,其间幸未曾耽误,得闻益教,颇增长了些文化见识。
知识之于人犹如刚猛之外家功夫于武功,文化之于人犹如绵长之内家功力于武功。
二者皆不可偏废,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反复炼之,然后而可成大家。
然当今众群,重知识而轻文化,多理性而乏率性……人心多有不古,世风渐愈日下,呜呼!文化之传承、发展当为世人不辞之职责,吾辈更应仪率垂范,以续文化之精髓,创和谐之盛世,而得全面之升华。
香令人幽,
酒令人远,
石令人隽,
琴令人寂,
茶令人爽,
竹令人冷,
月令人孤,
棋令人闲,
杖令人轻,
水令人空,
雪令人旷,
剑令人悲,
蒲团令人枯,
美人令人怜,
僧令人淡,
花令人韵,
金石鼎彝令人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中国化的佛学
①中国化的佛学
②佛教中国化的途径 宗教信仰、神学理论、礼仪制度、组织形式、修行
实践等。 如农禅并重-托钵乞食;传法世系-宗法制度
③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 方术灵神化、儒学化、老庄玄学化
③隋唐:汉地佛教的鼎盛时期。中国化佛教宗 派的产生标志佛教汉化的基本完成,汉地佛教 实际上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④唐末五代及宋:佛教开始衰落,世俗化倾向 加深,佛教与儒道合流,佛教内部禅、净、教 融合,宋明理学产生和定于一尊,佛教式微;
⑤明清:汉地佛教发展几乎处于停止阶段,但 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汉民族的一种 文化心理积淀。
中 发国 展佛 历教 程
1.中国佛教三大系
汉地佛教
藏传佛教
云南傣族地区上座 部佛教
2.印度佛教的传播路线
①北传: Ⅰ印度北部乾陀罗-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中国 新疆-中国内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Ⅱ中印度-尼泊尔-西藏(形成藏传佛教)-中国内地、蒙 古、西伯利亚等地。
5.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并流行于西藏、青海、内蒙等少数民族 地区的佛教,它是印度佛教、西藏苯教和汉地佛教相互融合的产物,俗称
“喇嘛教”。
①主要教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 派、格鲁派等。
②后世影响最大的藏传佛教宗派是15世纪经 宗喀巴改革后形成的格鲁派,格鲁派中的达 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构成了后期藏 传佛教的主要特色。
4.汉地佛教: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 文化结合的产物。
①汉代:佛教初传,依附黄老神仙方术,被视为黄 老神仙方术的一种,格义,译经等;
②魏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时期,产生汉地佛教学 者和汉化佛学,对玄学的依附,三教一致的提出, 佛教学派林立,寺院经济发展,佛教艺术的辉煌, 帝王的兴佛灭佛,儒佛道三教的融合与相争;
三皇五帝时传入佛经; 西晋道士王浮造《老子化胡经》提出老子化胡说等。
②早期佛教传入对中国本土思想的依附
Ⅰ 民间流传,对宫廷的影响
Ⅱ 两汉之际对佛教的看法:“宫中立黄老、浮屠之 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后汉书·襄楷传》)
③佛教传入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方面:
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 经论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 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 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坐禅三昧经》、《十住毗 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 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罗什所译经典极为广泛, 以意译为主,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 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 仍难以取代,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Ⅰ 佛像 中国有一定规模的正式建寺铸像在东汉末三国时期, 笮融建寺铸像:。 建寺铸像对佛教在中国的流传起了很大作用。
Ⅱ 佛经 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一卷,包含四十二篇较短的经文,一般认为是最
早的汉译佛经,但由于中国文献中对此经的传译、名称及性质等记载多 不相同,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与汉明帝求法传说有密切关系。本经的传来,最 早的记载是《四十二章经序》。经序说,后汉孝明帝梦见金人,因遣张 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西晋王 浮撰《老子化胡经》说是永平七年遣使,永平十八年还。《历代三宝纪》 以后的记载则都说是十年还汉。根据这些记载,本经的初传当在公元 64~75年之间。 从内容上看,《四十二章经》是一部介绍小乘佛教基本教义的汉译佛经。 现在一般认为,此经是一种经抄,而不是一部独立佛经,主要摘译自小 乘佛教经典《阿含经》,吕澂认为摘自《法句经》。主要内容是阐述了 佛教人生无常和爱欲为蔽等思想。此经翻译过程中夹杂了中国传统思想 如神仙家和儒家思想等。 它是最早的一部汉译佛经,文字简短而又包含了佛教修道纲领,所以直 到现在它仍为佛教徒重视的典籍。
②南传:
印度-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柬埔 寨、老挝、马来西 亚、印度尼西亚等 国及中国云南傣族、 崩龙族、布朗族等 地区。
3.南、北传佛教的基本特点
北传以大乘为主,偏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和 发挥,注意与不同地区思想文化的结合,如 与中国思想结合而产生中国佛教宗派;
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比较注重 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理教义。
3.佛教与儒、道的碰撞与融合
(1)佛、道之争
王浮,《老子化胡经》 顾欢,《夷夏论》 《正二教论》、《难顾道士夷夏论》 《三破论》 佛陀-浮屠 沙门-丧门
刘勰,《灭惑论》,夷夏之争
(2)儒、佛之争
僧祐《弘明集后序》:一疑经说迂诞大而无 征。二疑人死神灭无有三世。三疑莫见真佛 无益国治。四疑古无法教近出汉世。五疑教 在戎方化非华俗。六疑汉魏法微晋代始盛。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佛教初传到两晋(依附)
第二个阶段: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国化佛 学开始独立发展与鼎盛时期)
第三个阶段:宋以后(中国化佛学由盛而衰)
三、佛教在中国的初传
1、佛教在中国的初传:
①时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传说时间:
《列子》:“丘闻西方有圣人”; 《历代三宝记》提到秦始皇查禁佛经;
五失本,三不易 本无论
②般若思想的传播 Ⅰ 思想文化背景:
ⅰ 两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佛教进一步发展提 供了良好土壤。佛教规模较以前有很大发展。 ⅱ 思想文化领域,两晋时玄学盛行,为佛学的兴 盛也提供了契机。支谶传入的大乘般若学以假有 性空来论证一切皆空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上人 的精神需要,也与流行的谈无说有的老庄玄学有 相通处,故“因风易行”,与玄学合流而蔚为显 学,当时的般若学者,往往也是清谈人物,兼通 内外之学,也熟悉老庄,这推动了佛教依附于玄 学而大兴,社会上出现玄佛合流,佛教般若学在 玄学影响下也形成诸多学派,这就是“六家七 宗”。
礼制问题,庾冰,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3)三教的交流
《般若经》 支道林 慧远
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时期 思想背景:统治者的支持、在与中国传统
思想的融合冲突中发展、社会的动荡不安、 佛教学者的涌现。
①大乘般若学与小乘禅学 康僧会、支谦
② 格义:佛教学者所用一种解说、翻译佛典的方法,即观念 的比附,用中国的观念比配印度佛教的观念。佛教传入中土 不久,它的理论幽玄,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于是讲说佛 法的人便用格义的方法,和此土旧有的学术思想相配合,来 发挥它的意义。
如魏初康僧会和陈慧合撰的《大安般守意经注》把“安般守 意”四个字作了十几种解释,其中就有一段说“安为清,般 为净,守为无,意为名,是清净无为也”,即是用此土的道 家所说“清净无为”来配释“安般守意”的。《阴持入经注》 也用“无为”配释“泥日”(涅槃的古译),这些都是格义最 初例子。
什门四圣 “师之弟子,曰生、肇、融、睿, 谓之什门四圣”——《稽古略》)。鸠摩罗 什及其弟子以译经和对佛理的阐发,为中国 佛学及其特点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 玄奘 真谛 不 空
道安: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编制系统经录 的人。《综理众经目录》,也称《安 录》、《道安录》,主要部分收载于梁 僧祐《出三藏记集》,对中国佛教目录 学的产生有开创性意义。
康僧会 主要继承安世高系小乘禅学,主张由禅定引 发神通,强调“明心”,通过修持禅法,使被染污 之心恢复清净,达到理想境界。其思想中融合了儒 家与道家的思想。如用道家“元气”解释佛教“四 大”(地火水风),用儒家“孝事其亲”来发挥佛 理,为佛教发展开拓了道路。
支谦 三国时期译经最多的人,他译经多以道家思想 融会佛理,以中土传统思想、语言理解表达佛理, 这在客观上为中土人理解、接受佛教消除了文化上 的隔阂。支谦掌握般若学“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的 基本精神,开拓了两晋以后玄学化佛教。佛教般若 学通过他的发挥而对玄学的兴起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东晋十六国时期
①译经与经录 译出了较全的佛经三藏,译经开始走出格义和“偏而不即”
的状态,出现中国学者自己的佛学论著,如《肇论》。
鸠摩罗什:简称罗什,祖籍天竺,生于龟兹,精通大小乘佛 典,名闻西域。后秦弘始三年,后秦主姚兴将其迎至长安, 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性质的佛经译场,悉心从事译 经和说法。
Ⅱ 般若思想在中国传播发展的两个阶段:
ⅰ 两晋之交“六家七宗”的出现,标志着有 中国特色的般若学说的形成。
ⅱ 鸠摩罗什译出印度中观派的主要“论”著 等一批佛教经典与僧肇所写的《肇论》,标 志印度般若中观理论开始全面传入中国以及 中国人对这一理论较准确的理解。
Ⅲ 六家七宗 六家七宗是说东晋时代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各出异义,纷
②《牟子理惑论》及其影响
Ⅰ 《理惑论》产生的背景 佛教在中土遭受的怀疑、排斥和反对,与中国传统 文化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冲突。 Ⅱ 《理惑论》的努力与儒释道三教一致论的提出,为佛教在两晋的传播提供了 思想基础。
《牟子理惑论》通称《牟子》,亦称《理惑论》。据唐神清《北山录》称,原名 《治惑论》,唐人避高宗李治讳改今名。相传东汉末年牟子著。原收在陆澄的 《法论》中,书名下有副标题:“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后此书收入《弘明 集》。从书的自序看,牟子原是儒生,博览经传,也读神仙家之书,但认为虚诞 不可信,常以五经难之。因感“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执意不仕,而致志于 佛教,兼研《老子》。因见“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乃作 《理惑论》以问答形式答辩,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起种种议论和疑难,引证 孔子、老子的话分别给以辩解,为佛教辩护,论证佛教与传统儒、道思想并无二 致。问答主要集中在对佛、佛教教义和佛教出家修行生活三个问题上。主要记述 释迦牟尼出家、成道、传教的事迹;佛经的卷数及戒律的规定;佛教关于生死问 题的观点;佛教在中国初传的情况等。据称因看到“佛经之要有三十七品,老氏 《道经》亦三十七篇”,故效法而为三十七条问答。文中广引《老子》和儒家经 书,以论证佛教与儒、道观点的一致(最早提出三教一致论)。为中国较早的阐 述佛教原理的书。《理惑论》为消除人们的疑虑,对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而且对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