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中医内科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 基础上,提出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丸、脾热用 泻黄散、肺热用泻白散,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 丸,治疗阴虚内热。元.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 发热,他还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以当归补血汤治疗 血虚发热,并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做了详细 的论述。朱丹溪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学说,创制大 补阴丸等方治疗“阴虚火动”之证。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本病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选何方药?怎样调护?
【概述】
概念
内伤发热是指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 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 史,热势高低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 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及清.唐容川《血证论》详细论 述瘀血发热的临床表现,为瘀血发热的辨证论治做出 了重要贡献。
西医范围
凡不因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可归属内伤发热 的范畴。西医学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 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 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具 有内伤发热的特点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火证》说:“阳虚者亦 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并用 右归饮、理中汤等治疗阳虚发热。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 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并用气虚柴胡 汤治疗气虚发热、血虚柴胡汤治疗血虚发热。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分 为郁火发热、阳郁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主要指 气虚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 热、伤食发热、瘀血发热、疮毒发热11种,并分别列 有治疗方剂,有助于对内伤发热的详细辨证论治。
(5)阴血亏虚
2)若素体阴虚,或吐泻日久,或汗出过多, 或患热病日久,伤阴耗液;或误用、过用温 燥药物等,导致阴液亏虚。阴衰则阳盛,水 不制火,阳气偏盛而致阴虚内热。正如《景 岳全书.杂证谟.火证》云:“阴虚者亦能发 热,以此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
(6)阳气衰惫
素体阳虚,或寒证日久,耗伤阳气;或误 用、过用寒凉之物,损伤阳气;或久病气虚, 气损及阳等,使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以致 火不归元,虚阳外浮而引起阳虚发热。临床 常表现为戴阳或格阳证。如《证治汇补.发 热》说:“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 经,游行于外而发热。”
2)次症:常伴有头痛、头晕、神疲、自汗、盗汗、 脉弱等症。因内伤发热主要由于气、血、阴、阳 亏损,或气、血、水湿的郁滞壅遏所致,故在发 热的同时,分别伴有相关症状。
(4)病理转化:本病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 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久病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 发展为阳虚发热。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病史
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 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2)临床表现
1)主症: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 热,或自觉发热,或五心发热,或骨蒸潮热,或 面部烘热,而体温多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减轻或消失。 发热持续,或时作时至,或发有定时。
(2)瘀血阻遏
气滞不行、气虚不运、跌仆损伤、痰湿阻 滞、血证出血、寒凝经脉、热邪熏灼等均可 导致瘀血内结。瘀血内积,壅遏不通,郁而 化热,则引起发热。瘀血发热尚与血虚失养 有关,如《医门法律.虚劳门》说:“血痹 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 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3)湿邪阻滞
饮食失调,或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 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阻滞气机, 郁而化热,引起湿郁发热。
历史沿革
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 则内热。”《素问.刺热论》详述了五脏热病的症状及 预后,为后世辨别五脏热病奠定了基础。在治疗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原则。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 汤治疗虚劳“手足烦热”,开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 先河。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因久病体虚、劳倦过度、 饮食失调、情志内伤、外伤失血、血瘀、 素体虚弱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 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水湿等郁 结壅遏而发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常见病因
(1)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日久,肝失条达,气郁化火; 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而致发热。正 如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所概括的 “凡气有余便是火”。
内伤发热
卢老师
学习目的
知识要求 1.掌握内伤发热的概念、诊断、辨证论证。 2.熟悉内伤发热的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正确诊断内伤发热并为患者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内伤发热患者进行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姬某,女,48岁,2014年8月25日就诊。低热1月余,午后 热甚,胸闷皖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 大便稀薄,黏滞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中气不足
由于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或久病失 于调理,使脾胃受损,以致中气不足, 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即气虚发热。其 病机特点,或为气虚而虚阳外越,即气 虚阳浮;或为气虚而阴火上冲;或为气 虚而卫外不固,营卫失和。
(5)阴血亏虚
1)大病久病之后,致脾胃虚弱,不能生血;或 久病心肝血虚;或长期慢性失血;或外伤、产 后、手术失血过多等,致营血亏虚。血本属阴, 阴血不足,无以敛阳,阳气偏亢而引起发热。 《证治汇补.发热》言:“一切吐衄便血,产后 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 血。”指出阴血不足,阴不配阳,虚阳偏亢而 为血虚发热。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实者,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虚者,气、 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调所致。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2)病位:脾、胃、肝、肾,以脾、肾为主。
(3)病理性质:为虚、使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 实;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