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淀粉的理化特性

板栗淀粉的理化特性
板栗淀粉的理化特性

板栗淀粉的理化特性

板栗淀粉的相对密度低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板栗淀粉的白度介于两者之间,板栗淀粉的晶型属于C型,板栗淀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47.7℃。板栗淀粉在蒸馏水中的沉降速度很慢,而在pH4的酸性条件下的沉降速度很快,加酸对板栗淀粉的沉降速度影响很

大。

粘度:板栗淀粉RVA粘度曲线表明:板栗淀粉的峰值粘度介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之间,板栗淀粉开始糊化的温度为75.9℃。板栗淀粉糊随着浓度的增加其峰值粘度衰减最终粘度逐度增加。

板栗淀粉糊冷却时,粘度继续上升,说明板栗淀粉较难糊化,冷却到55℃,粘度维持不变,表示板栗淀粉糊粘度较稳定。板栗淀粉糊的粘度比玉米和小麦淀粉高,而比薯类淀粉低。①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随着淀粉浓度的增加,淀粉糊粘度升高,这是因为板栗淀粉含量增加,使部分淀粉分子相互结合聚合度增加。板栗淀粉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为溶液温度升高,促进分子运动,提高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大了液体的体积,使每一分子平均占有体积增大,从而使液体的粘度下降。②pH值对板栗淀粉粘度有一定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随pH值的增大,板栗淀粉糊的粘度升高,但在碱性条件下,pH值对板栗淀粉糊的粘度影响较小,表明板栗淀粉糊的粘度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③蔗糖、NaCL对板栗淀粉糊粘度的影响,在食品加工中,常常需要加入各种添加剂,它们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淀粉糊的

粘度,从而影响加工过程和产品的品质,在5%的淀粉乳中分别加入3%的NaCL和10%的蔗糖,糖类的存在使淀粉的粘度增加,而食盐则使淀粉糊的粘度降低,蔗糖分子中有多个羟基,易溶于水,是一种吸水剂。它的存在相对减少了膨胀糊化淀粉颗粒的水分,使淀粉好似在较少的水中糊化,粘度增加;食盐是一种强电解质,在水中会发生电离,产生的离子会影响体系中水分子和淀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阻碍淀粉糊化,降低淀粉糊的粘度。

结论

板栗淀粉糊的粘度受浓度、温度、pH值和食品添加剂的影响,一般随淀粉乳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略有下降;随pH值的增大而提高,并且在碱性条件下,糊的粘度比较稳定;常用食品添加剂蔗糖的存在使板栗淀粉糊的粘度增加,而食盐则使板栗淀粉糊的

粘度降低。

本文以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为原料,采用化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其中的碳水化合及其抗消化特性、研究了板栗淀粉的提取工艺、测定了板栗淀粉中直、支链淀粉及主要化学物质的含量,探讨了板栗淀粉的理化性质、板栗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抗性淀粉的结构特点。其主要结论如下: 1、板栗中总淀粉的含量为35.77%,直链淀粉占30.16%,支链淀粉占69.84%,总可溶性糖含量为8.66%,还原糖含量为3.97%,并含有鼠李糖和棉籽糖。鲜板栗中抗性淀粉的含量高达27.44%,占总淀粉的68.93%,板栗熟化后,存放24小时,其中的抗性淀粉含量为5.46%,占淀粉总量的13.36%。板栗中的棉籽糖和抗性淀粉是其难以消化的因子,又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主要成分。2、板栗淀粉的提取和脱蛋白工艺是:①板栗仁破碎--②打浆--③用100目筛过滤去除筛上物--④得到淀粉浆--⑤调pH值为8--⑥静置沉淀--⑦排出上层液--⑧重复⑤~⑦--⑨60℃烘干--⑩板栗淀粉。此法提取的淀粉相对较纯,色泽好。板栗淀粉颗粒呈长圆形、圆形和多角形,直径为1.08~9.22um,长度最大为16.96um,其中直链淀粉含量为30.16%,支链淀粉含量为69.84%。板栗淀粉糊具有较强的膨胀度和很好的冻融稳定性,但是其透明度低,抗老化性能比马铃薯淀粉差。3、板栗抗性淀粉的制备方法以普鲁兰酶水解后,再经过糊化回生处理抗性淀粉得率高。普鲁兰酶制备板栗抗性淀粉的最佳条件为:淀粉乳浓度为8%,pH值为4.5,温度为50℃,酶用量为40U,酶解时间为10h,而后90℃糊化10 min,冷藏24 h,抗性淀粉的得率为30.34%。压热法制备板栗抗性淀粉

的最佳条件为:淀粉乳浓度25%,压热处理时间50min,冷藏时间6小时,pH值6,抗性淀粉得率为17.16%。4、仪器分析表明:抗性淀粉没有形成新的基团,抗性淀粉的形成为物理变性,其化学结构没有改变。抗性淀粉与直链淀粉的红外图谱相比较,两者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基本没有区别。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抗性淀粉中有晶体的存在,其峰位和峰值都较板栗直链淀粉有明显区别,说明抗性淀粉结晶结构的变化是原淀粉分子结构被打乱后重新形成的。板栗淀粉和抗性淀粉的TG、DTG和DSC曲线显示:板栗淀粉发生剧烈分解的温度为311.6℃;抗性淀粉发生晶体熔融的温度为304.9℃,比板栗淀粉的311.6℃要低许多,表明板栗淀粉和抗性淀粉的晶体类型是不同的。板栗淀粉在240℃以下是稳定的,不会发生物质崩溃解体。抗性淀粉在290℃以下能够维持晶体结构稳定。综上所述,板栗淀粉易形成抗性淀粉,这是板栗不易消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板栗淀粉深加工利用的良好途径,这为板栗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玉米淀粉基本知识

淀粉基本知识 1、淀粉合成、结构、成份 淀粉是纯碳水化合物,分子式可简写为(C6H10O5)n 淀粉颗粒按结构可分为: 支链淀粉:70~80% 支杈状结构粘性分子量32000~16000 直链淀粉:20~30% 直链状结构易和有机物或碘生成化合物,10~100万。 2、物理性质 ①外观:白色粉末(或微带浅黄色阴影)淀粉密度1.61 偏光十字: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具有双折射性,在淀粉粒面上可以看到以粒径为中心的黑心十字形。 ②淀粉水份含量: 平衡水份:淀粉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的空气中含有的水份。 一般水份12~13%,受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 ③糊化: 若将淀粉的悬浮液加热,达到一定温度时,淀粉颗粒突然膨胀,因膨胀的体积达到原来的数百倍之大,所以悬浮液变为粘稠的胶体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糊化。 玉米淀粉在55℃开始膨胀,64℃开始糊化,72℃糊化完成。 淀粉糊化的本质(宏观): 三个阶段: A、吸水,淀粉粒内层膨胀,外形未变→可逆的润胀。 B、水温升高至糊化温度时突然膨胀,大量吸水,偏光十字消失,晶体解体→不可逆的溶胀。 C、温度升高,溶胀的淀粉粒继续分解,溶液黏度增高。晶体结构解体,无法恢复成原有的晶体结构。 (微观)本质:水分子进入淀粉颗粒的微晶体结构,拆散淀粉间的缔合状态,淀粉分子或其它集聚体经高度水化形成胶体体系。 ④淀粉遇碘变兰: 鉴别淀粉的存在:加热到70℃时兰色消失,故中和应冷却至70℃以下。 本质:这种反应不是化学反应,而是由于直链淀粉“吸附”碘形成的络合结构。 ⑤淀粉的凝沉作用: 淀粉的衡溶液在低温下静置一定时间后,溶液变浑浊,溶解度降低,而沉淀析出,如果浓度大时间长,则沉淀物可形成硬块不再溶解,也不易被酶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凝沉作用,也叫老化作用。 凝沉本质:在温度逐渐降低的情况下,溶液中淀粉分子的运动减弱后,

木薯淀粉生产工艺及其特性

木薯淀粉主要用作食品、制糖、医药、饲料、纺织、造纸、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原料。 木薯淀粉生产过程,是物理分离过程,即是将木薯原料中的淀粉与纤维素、白、无机等其它物质分开。在生产过程中,根椐淀粉不溶于冷水和比重大于水的性质,用水及专用机械设备,将淀粉从水的悬浮液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回收淀粉的目的。其生产工艺流程分为输送、清洗、碎解、浸渍、筛分、漂白、除砂、分离、脱水、干澡、风冷、包装等工序。 2 原料 木薯淀粉的原料包括鲜木薯和木薯干片,它们是生产的主要物质,必须确保质量,要求鲜木薯新鲜,当天采购,当天进厂,当天加工,无泥、沙、根、须、木质部分及其它杂质混入;木薯干片要求干爽、不霉、不变质、无虫蛀。 鲜木薯的平均成分如下: 淀粉 27% 纤维素 4% 蛋白质 1% 其它 3% 水分 65% 木薯干片的平均成分为: 淀粉 68% 纤维素 8% 蛋白质 3%

水分 13% 由于木薯品种、采收时间、自然条件、生产水来不同,原料的淀粉含量有所差异。 3 辅料(加工木薯干片淀粉用) 硫酸 2KG/T淀粉 漂白粉 0.5kg/t淀粉 高锰酸钾 0.1kg/t淀粉 4 工艺路线 木薯淀粉的湿法加工工艺,包括滚筒清洗、二次碎解、浓浆筛分、逆流洗涤、氧化还原法漂白 (以新鲜木薯为原料才需漂白)、旋流除砂、浓浆分离、溢浆法脱水、一级负压脉冲气流干燥。 5 工艺流程 6 主要工艺过程 (1)原料准备 原料是生产的物质基础,原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木薯淀粉厂的原料有鲜木薯和木薯 干片两种。 鲜木薯采收后,应及时除去泥土、根、须及木质部分、堆放在干净的地面,避免混入铁块、铁钉、石头、木头等杂物,要求当天采收,当天进厂、当天加工,以保证原料的新鲜度,从而提高抽提 率及产品的质量。 木薯干片应干爽,不霉,不变质,无虫蛀,以保证产品质量。

-果树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第一节果树栽培的生物学特点 第二节果树的营养器官及其生长发育 第三节果树花芽分化 第四节果树开花结实和果实发育 第五节果树年周期中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果树生命周期 第七节环境条件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一节果树栽培的生物学特点 ?多年生、多次结果的特点 多年生, 树体高大,根系入土深广 多次结果,结果期长 生命周期长,经历不同的年龄时期 ?无性繁殖的特点 保持母本优良性状 无童期,结果早 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如矮化、抗逆等) 扩大繁殖范围(如可以繁殖无核品种) 第二节果树的营养器官及其生长发育 根系生长 营养生长芽与枝的生长 叶生长植物生长 花芽分化 生殖生长开花坐果 果实发育一、根系的生物学特性 ?根的功能与形态 根系的功能 根系的类型 根系的结构 根系的分布 根颈、根蘖、根际、根瘤、菌根 不定根的形成与作用 ?根系的生长动态 ?影响根系生长的因子 (一)根系的功能与形态 1、根系的功能 ?支撑作用:固定植株 ?吸收作用:吸收水分、无机养分和少量有机物 ?合成作用:合成生长激素( IAA、GA、CTK)和氨基酸等?物质转化和运输:无机P→有机P,无机N→有机N等; ?贮藏作用:贮藏营养 ?分泌作用:改善土壤微环境(分泌物和脱落的根细胞)?繁殖作用:根插繁殖,根蘖苗等

2、根系的类型 根据根系的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实生根系:由种子萌发形成,有主根,适应性强 ?茎源根系:由茎上不定根发育形成,无主根 ?根蘖根系:由母体根系分离而来 3、根系结构 ?主根 ?骨干根 ?侧根输导根区 ?初生皮层脱落区 根系组成生长根木栓化区 ?根毛区 ?延长区 ?须根生长点 ?根冠 ?吸收根根毛区 ?延长区 ?生长点 ?根冠 ?主根:种子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的根叫主根。一般垂直向下生长。 ?侧根:着生在主根的分枝,一般向距植株远处生长。 ※主根强大形成直根系, 主根发育不起来,形成须根系。 ?须根:骨干根上发生的较小的分支。根的吸收功能主要靠须根完成。 4、根系的分布 ?垂直根系:大体与土表呈垂直方向生长的根系 垂直分布:一般为树冠高度的0.2-0.4倍 ?水平根系:大体沿土表平行方向生长的根系 水平分布:一般为树冠冠幅的1.5-3倍 5、根颈、根蘖、根瘤/菌根 ?根颈:根与茎的交界处。实生树的根颈由下胚轴发育而成,嫁接树的根颈为嫁接口。根颈为树体上下通道,活跃、敏感。除冬季外,整个生长季节应将根颈露出地面。 ?根蘖:由水平根上的不定芽抽梢形成,可利用其繁殖苗木。如枣树容易发生根蘖。 ?根瘤/菌根:土壤中某些微生物能进入到根的组织中,与根共同生活,称为共生现象。共生现象分为根瘤和菌根两种类型。 ?根瘤:根瘤的产生是由于细菌侵入根部组织所致,这种细菌称根瘤菌。根瘤菌在根皮层中繁殖,也剌激皮层细胞分裂,根组织膨大突起,成根瘤。根瘤菌能把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变为植物能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一些果园用的豆科绿肥作物,如三叶草、田菁等都有根瘤。 菌根 ?外生菌根:菌丝只进入皮层的细胞间隙 ?内生菌根:菌丝穿过根表皮或根毛进入细胞内部 ?兼生菌根:两者兼而有之 ※柑橘/枳通常形成菌根。 ?根瘤和菌根的作用:扩大根系的吸收范围;提高树体的激素水平;促进果树的糖份代谢;增强树体的抗病能力等

变性淀粉理化性质

变性淀粉的理化性质 淀粉的可利用性取决于淀粉颗粒的结构和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不同种类的淀 粉其分子结构和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含量不相同。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在若干性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直链淀粉与碘能形成螺旋络合结构,呈现深蓝色,支链淀粉与碘液呈现紫红色,故常用碘液鉴定淀粉。因此,不同来源的淀粉原料具有不同的可利用性。如薯类淀粉,颗粒大而松,易让水分子进去,糊化温度低,峰黏高,分子量大且直链淀粉少,不易分子重排,另外含有0·07% ~0·09%的磷,析水性强,不易回生。谷类淀粉,颗粒小而紧,水分子难进入,糊化温度高,峰黏低,分子小且直链淀粉多,易重排;另外还含有脂肪,直链淀粉与脂肪结合不易吸收,故易胶凝回生,透明性差。天然淀粉在广泛采用新工艺、新设备的现代工业生产中应用是有限的,大多数的天然淀粉都不具备能被有效的、很好的利用性能,因此在保持原淀粉基本性质的基 础上,变性淀粉具有了以下性质:如1)具有了耐酸性;2)耐热性;3)抗剪切等性能。这些性能都使得变性淀粉更适应现代生产工艺的要求。淀粉糊化后具有增稠、凝胶、粘合、成膜及其它功能,不同品种淀粉的特性存在着差别。表1列出各类淀粉的性能,并对其进行比较。这些都是影响淀粉应用的特性。

马铃薯、木薯淀粉、玉米和小麦淀粉糊化后,其黏度存在很大差别(如图1所示)。马铃薯、木薯淀粉较玉米、小麦淀粉易糊化,在较低温度开始糊化,黏度上升快,达到最高值,继续搅拌受热,黏度快速降低,在95℃继续保温1 h,黏度缓慢降低,继续降温至50℃,黏度有所回升;相反玉米、小麦淀粉较难糊化,在降温过程中黏度出现最大峰值,这也说明玉米、小麦淀粉的凝沉性要强于马铃薯和木薯淀粉[2]。

木薯淀粉的理化性质

木薯淀粉的理化性质 淀粉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它储存于植物的种子、块茎和块根中。植物所含淀粉的多少与品种、生长周期、繁殖与种植方法、收获方法、抗病抗灾性能、日照的时间与强度、环境的温度与湿度、降水量、地形和土壤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在稻、麦、玉米、高粱的种子颗粒中含有70%左右的淀粉,在马铃薯的块茎中含有18%左右的淀粉,在木薯的块根中含有25%左右的淀粉。我们就是利用这些含淀粉高的种子、块茎、块根作为原料来生产淀粉。 淀粉是可再生资源,也是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资源。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资源。 为区别淀粉品种,一般加用原料名称,如玉米淀粉、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甘薯淀粉、小麦淀粉等等。 木薯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等一样,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极其广泛。 一、木薯淀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淀粉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淀粉是在水介质中光合作用合成,即植物的绿叶以叶绿素为催化剂,通过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葡萄糖,其反应式为: 日光 ↓ 6CO2+6H2O ─→ C6H12O6+6O2 ↑ 叶绿素 燃烧 ↓ (C6H10O5)n+6nO2 ─→ 5nH2O+6nCO2+Q(热) ↑ △ 木薯淀粉为多聚葡萄糖,属于碳水化合物中的多糖类。多糖类又叫高聚糖,是许多单糖的聚合物,即许多葡萄糖分子连接起来成为淀粉分子。工业生产葡萄糖就是以淀粉作原料,将聚合状态的葡萄糖经水解转变成为游离状态的葡萄糖。这个反应过程称为“糖化”,其反应式如下: 酸或酶

直链淀粉是由葡萄糖单位通过α××105。此值相当于分子中有200-980个葡萄糖单位。木薯淀粉的直链淀粉,其含量(干基)为17%,平均聚合度为2600,平均聚合度质量为6700,表现的聚合度分布为580-2200。 支链淀粉具有高度分支结构,由线型直链淀粉短链组成,其分子较直链淀粉大,相对分子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_第3.2类 (1)

目录 表- 石油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 表- 石油原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 表- 石脑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 表- 正庚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 表- 正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 表- 异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 表- 甲基环己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7) 表- 二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8) 表- 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9) 表- 溶剂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0) 表- 粗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1) 表- 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2) 表- 甲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3) 表- 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4) 表- 正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5) 表- 异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6) 表- 叔丁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7) 表- 正戊醛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8) 表- 2-丁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9) 表- 甲基异丁基(甲)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0) 表- 双丙酮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1)

表- 甲基叔丁基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3) 表- 乙二醇二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4) 表- 四氢噻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5) 表- 甲酸正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6) 表- 甲酸异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7) 表- 甲酸正丁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8) 表- 甲酸异丁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9) 表- 乙酸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0) 表- 乙酸正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1) 表- 乙酸异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2) 表- 乙酸正丁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3) 表- 乙酸异丁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4) 表- 丙烯酸甲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5) 表- 丙烯酸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6) 表- 异丁烯酸甲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7) 表- 甲基丙烯酸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8) 表- 碳酸(二)甲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9) 表- 钛酸(四)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0) 表- 钛酸(四)正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1) 表- 钛酸(四)异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2) 表- 乙腈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3)

板栗品种介绍

板栗品种介绍 一、概述 板栗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地域辽阔。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国板栗面积111万hm平方米,年产板栗2.5亿kg。南起海南岛(北纬18°30’),北至辽宁的凤城(北纬40°31’)和吉林的集安(北纬41°20’),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重点产区为燕山、沂蒙山、秦岭和大别山等山区及云贵高原,其中山东、湖北、河南、河北四省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左右。低海拔分布区如河北省昌黎、山东省郯城、江苏省新沂在50m 以下。高海拔区如云南省的维西达2800m,一般分布在300-500m之间。 板栗为坚果,营养丰富,淀粉含量56%—72%,蛋白质含量5.7%-10.7%,脂肪含量2%—7.4%,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等。既可生食、炒食和煮食,又能制成香甜的糕点、糖果等。不仅是内销的高档果品,而且也是创汇率高的传统出口产品。 我国板栗的产量和品质,在世界食用栗中居首位。世界主要四种食用栗中,欧洲栗、美洲栗、日本栗和我国板栗相比,其产量欧洲栗最多,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我国板栗的产量仅为欧洲栗产量的1/5。然而,我国板栗坚果的品质却居世界食用栗首位。栗果形状玲珑秀美。风味香甜可口,为世界各国一致称道。尤其板栗坚果涩皮易剥离,适宜加工的独特性状,更为世人珍视,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东方珍珠”。由于板栗在国际市场畅销,售价较高。近年来我国板栗发展迅速,总量跃居世界各产栗国之首。板栗是我国出口换汇的重要外贸商品,外销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韩国、泰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大多转销英国、美国)。而以日本购买量最大,占总外销量的80%以上。目前我国板栗年外销量约达3万吨。从世界干果消费预测来看,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拓展板栗贸易的前景十分广阔. 二、主要品种及特性 主要栽培品种板栗的品种类型多达300余以上。按其分布区域,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品种群,即北方品种群(华北地方品种群)和南方品种群(长江流域地方品种群)。此外还有丹东栗品种群(属日本栗系统)及一些矮生野板栗。现将主要栽培品种介绍如下: 华丰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从野杂12(野板栗×板栗)×板栗的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新品种。树冠较开张,呈圆头形。总苞椭圆形,重40g左右,平均含坚果2.9个,单粒重8g左右,出实率56%。9月中旬成熟。坚果大小整齐、美观,果肉细糯香甜,含水46.92%,糖19.66%,淀粉42.29%,脂肪3.33%,蛋白质8.5%。适于炒食,耐贮藏。幼树生长旺盛,雌花形成容易,1—2年生苗定植后当年嫁接,次年即可结果,接后2—4年平均每公顷2674.5kg,第7年6405kg,3—7年平均4650kg。

木薯淀粉的理化性质定稿版

木薯淀粉的理化性质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木薯淀粉的理化性质 淀粉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它储存于植物的种子、块茎和块根中。植物所含淀粉的多少与品种、生长周期、繁殖与种植方法、收获方法、抗病抗灾性能、日照的时间与强度、环境的温度与湿度、降水量、地形和土壤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在稻、麦、玉米、高粱的种子颗粒中含有70%左右的淀粉,在马铃薯的块茎中含有18%左右的淀粉,在木薯的块根中含有25%左右的淀粉。我们就是利用这些含淀粉高的种子、块茎、块根作为原料来生产淀粉。 淀粉是可再生资源,也是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资源。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资源。 为区别淀粉品种,一般加用原料名称,如玉米淀粉、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甘薯淀粉、小麦淀粉等等。 木薯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等一样,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极其广泛。 一、木薯淀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淀粉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淀粉是在水介质中光合作用合成,即植物的绿叶以叶绿素为催化剂,通过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葡萄糖,其反应式为: 日光 ↓ 6CO2+6H2O ─→ C6H12O6+6O2

↑ 叶绿素 葡萄糖又经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最后生成淀粉、纤维素等多聚糖。淀粉的分子式为(C6H10O5)n,光合作用分子量是n(162.14)。n是一个不定数,表示淀粉分子是由许多个葡萄糖单位组成。组成淀粉分子的葡萄糖单位数量称为聚合度,聚合度乘以葡萄糖单位分子量162.14便得淀粉分子量〔为了与游离葡萄糖(C6H12O6)区别,通常称 (C6H10O5)为葡萄糖单位〕。在组成淀粉的元素中,碳占44.5%,氢占6.2%,氧占 49.3%。干淀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大量的热,其反应式为: 燃烧 ↓ (C6H10O5)n+6nO2 ─→ 5nH2O+6nCO2+Q(热) ↑ △ 木薯淀粉为多聚葡萄糖,属于碳水化合物中的多糖类。多糖类又叫高聚糖,是许多单糖的聚合物,即许多葡萄糖分子连接起来成为淀粉分子。工业生产葡萄糖就是以淀粉作原料,将聚合状态的葡萄糖经水解转变成为游离状态的葡萄糖。这个反应过程称为“糖化”,其反应式如下: 酸或酶

常用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

乙酸 Acetic Acid 其它名称:中文:醋酸 英文: 国内危规编号:81601 UN编号:2789 包装分类:Ⅱ包装标志:20 熔点(℃):16.7 沸点(℃):118.1 相对密度(水=1):1.05 相对密度(空气=1):2.07 稳定性:稳定聚合性:不聚合 爆炸上限(%):17.0 爆炸下限(%):4.0 分子式:C2H4O2 闪点(℃):39 危险性类别:8.1类酸性腐蚀品污染类别:D 船型:3 舱型:2G 溶解性:溶于水、醚、甘油,不溶于二硫化碳 外观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酸味 灭火方法:雾状水、二氧化碳、抗溶性泡沫、干粉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应急措施:057 盐酸 Hydrochloric Acid 其它名称:中文:氢氯酸,盐镪水,焊锡药水 英文:chlorichydro Acid 国内危规编号:81013 UN编号:1789 包装分类:Ⅰ包装标志:20 熔点(℃):-114.8(纯洁) 沸点(℃):108.6(20%) 相对密度(水=1):1.20 相对密度(空气=1):1.26 稳定性:稳定聚合性:不聚合 爆炸上限(%):无意义爆炸下限(%):无意义 分子式:HCl 闪点(℃):无意义 危险性类别:8.1类酸性腐蚀品污染类别:D 船型:3 舱型:1G 溶解性:与水互溶,溶于碱液 外观性状: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激的酸味

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 危险特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与大事发生中和反应,放出大量热。 应急措施:057 硫酸 Sulfuric Acid 其它名称:中文: 英文: 国内危规编号:81007 UN编号:1830 包装分类:I 包装标志:20 熔点(℃):10.5 沸点(℃):330.0 相对密度(水=1):1.83 相对密度(空气=1):3.4 稳定性:稳定聚合性:不聚合 爆炸上限(%):无意义爆炸下限(%):无意义 分子式:HSO4 闪点(℃):无意义 危险性类别:8.1类酸性腐蚀品污染类别:C 船型:3 舱型:2G 溶解性:与水互溶,溶于碱液 外观性状: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灭火方法:砂土、干粉、二氧化碳,禁用水、 危险特性:能易燃物和有机物接触发生剧烈反应,放出氢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与水放出大量热。 应急措施:057 硝酸 Nitric Acid 其它名称:中文: 英文: 国内危规编号:81002 UN编号:2031 包装分类:I 包装标志:20 熔点(℃):-42(无水) 沸点(℃):86(无水) 相对密度(水=1):1.50(无水) 相对密度(空气=1):2.17 稳定性:稳定聚合性:不聚合 爆炸上限(%):无意义爆炸下限(%):无意义

【MSDS】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三氯氧磷理化特性

三氯氧磷-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三氯氧磷 英文名称:phosphorus oxychloride 别名:氧氯化磷;氯化磷酰;磷酰氯;三氯氧化磷 CAS No.:10025-87-3 分子式:POCl3 分子量:153.33 危险标记:20(酸性腐蚀品) 包装类别:O52 包装方法:闭口厚钢桶,采用2~3毫米厚的钢板焊接制成,桶身套有两道滚箍。螺纹口、盖、垫圈等封口件配套完好,每桶净重不超过300 公斤;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全开口钢桶;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安瓿瓶外普通木箱。 三氯氧磷-理化性质 主要成分:含量:工业级≥99.0%。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发烟液体,有辛辣气味。 熔点(℃):1.2 沸点(℃):105.1

相对密度(水=1):1.68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蒸气压(kPa):5.33(27.3℃) 闪点: 燃烧热(kJ/mol): 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S):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 危险特性:遇水猛烈分解, 产生大量的热和浓烟, 甚至爆炸。对很多金属尤其是潮湿空气存在下有腐蚀性。 溶解性: 禁配物:强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水、醇类。 三氯氧磷-应急处置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无腐蚀症状者洗胃。忌服油类。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在专家指导下清除。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氢、氧化磷、磷烷。 灭火方法:灭火剂:干粉、干燥砂土。禁止用水。 三氯氧磷-管理方法 操作的管理: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避免产生烟雾。防止烟雾和蒸气释放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醇类接触。尤其要注意避免与水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表汇总(很全哦)

甲烷理化特性表项目内容 标识中文名甲烷别名沼气 分子式CH4危险货物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分子量16.04危险货物编号21007 CAS74-82-8UN编号1971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 状 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熔点(℃)-182.5燃烧热(kJ/mol)889.5 沸点(℃)-161.5饱和蒸汽压(kPa)53.32(-168.8℃)相对密度(水 =1) 0.42(-164℃) 临界温度(℃) -82.6 相对密度(空气 =1) 0.55 临界压力(MPa) 4.59 燃烧爆炸危险性 火灾危险 类别 甲类 稳定性 闪点(℃)-188聚合危害 引燃温度 (℃) 538 避免接触的 条件 爆炸下限 (V/%) 5.3燃烧(分解) 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爆炸上限 (V/%) 15禁忌物 强氧化剂、氟、氯。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包装与储存运输 包装标志 包装类 别 052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储存注意 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 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注意 事项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 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 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夏 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 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毒性与健康危害性接触极限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300 TLVIN:ACGIH 窒息性气体 TLVWN:未制定标准 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健康危害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 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侵入途径 环境危害

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表汇总(很全哦).doc

项目 标识 理化性质 燃烧爆炸危 险性 甲烷理化特性表 内容 中文名甲烷别名沼气 分子式CH4 危险货物类别第类易燃气体 分子量危险货物编号21007 CAS 74-82-8 UN 编号1971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熔点 (℃) 燃烧热 (kJ/mol) 沸点 (℃) 饱和蒸汽压 (kPa) ℃ ) 相对密度 (水=1) (-164 ℃) 临界温度 (℃ ) 相对密度 (空气 =1) 临界压力 (MPa) 火灾危险类别甲类稳定性 闪点 (℃) -188 聚合危害 引燃温度 (℃) 538 避免接触的条件 爆炸下限 (V/%) 燃烧 (分解 )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爆炸上限 (V/%) 15 禁忌物强氧化剂、氟、氯。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包装与储存运输 毒性与健康 危害性危险特性 灭火方法 包装标志 包装方法 储存注意事项 运输注意事项 接触极限 毒性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环境危害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 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 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包装类别052 钢质气瓶。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 30℃。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 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 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 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 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 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夏季应 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 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中国 MAC(mg/m 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 MAC(mg/m 3):300 TLVIN: ACGIH 窒息性气体 TLVWN:未制定标准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 烷达 25%~ 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 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急救措施防护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 吸入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板栗的品种及特性

板栗的品种及特性 一、概述 板栗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地域辽阔。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国板栗面积111万hm平方米,年产板栗2.5亿kg。南起海南岛(北纬18°30’),北至辽宁的凤城(北纬40°31’)和吉林的集安(北纬41°20’),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重点产区为燕山、沂蒙山、秦岭和大别山等山区及云贵高原,其中山东、湖北、河南、河北四省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左右。低海拔分布区如河北省昌黎、山东省郯城、江苏省新沂在50m以下。高海拔区如云南省的维西达2800m,一般分布在300-500m之间。 板栗为坚果,营养丰富,淀粉含量56%—72%,蛋白质含量5.7%-10.7%,脂肪含量2%—7.4%,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等。既可生食、炒食和煮食,又能制成香甜的糕点、糖果等。不仅是内销的高档果品,而且也是创汇率高的传统出口产品。 我国板栗的产量和品质,在世界食用栗中居首位。世界主要四种食用栗中,欧洲栗、美洲栗、日本栗和我国板栗相比,其产量欧洲栗最多,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我国板栗的产量仅为欧洲栗产量的1/5。然而,我国板栗坚果的品质

却居世界食用栗首位。栗果形状玲珑秀美。风味香甜可口,为世界各国一致称道。尤其板栗坚果涩皮易剥离,适宜加工的独特性状,更为世人珍视,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东方珍珠”。由于板栗在国际市场畅销,售价较高。近年来我国板栗发展迅速,总量跃居世界各产栗国之首。板栗是我国出口换汇的重要外贸商品,外销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韩国、泰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而以日本购买量最大,占总外销量的80%以上。目前我国板栗年外销量约达3万吨。从世界干果消费预测来看,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拓展板栗贸易的前景十分广阔. 二、主要品种及特性 主要栽培品种板栗的品种类型多达300余以上。按其分布区域,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品种群,即北方品种群(华北地方品种群)和南方品种群(长江流域地方品种群)。此外还有丹东栗品种群(属日本栗系统)及一些矮生野板栗。现将主要栽培品种介绍如下: 华丰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从野杂12(野板栗×板栗)×板栗的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新品种。树冠较开张,呈圆头形。总苞椭圆形,重40g左右,平均含坚果个,单粒重8g左右,出实率56%。9月中旬成熟。坚果大小整齐、美观,果肉细糯香甜,含水%,糖%,淀粉%,脂肪%,蛋白质%。适于炒食,耐贮藏。幼树生长旺盛,雌花形成容易,1—2年生苗定植后

板栗淀粉的理化特性

板栗淀粉的理化特性 板栗淀粉的相对密度低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板栗淀粉的白度介于两者之间,板栗淀粉的晶型属于C型,板栗淀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47.7℃。板栗淀粉在蒸馏水中的沉降速度很慢,而在pH4的酸性条件下的沉降速度很快,加酸对板栗淀粉的沉降速度影响很 大。 粘度:板栗淀粉RVA粘度曲线表明:板栗淀粉的峰值粘度介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之间,板栗淀粉开始糊化的温度为75.9℃。板栗淀粉糊随着浓度的增加其峰值粘度衰减最终粘度逐度增加。 板栗淀粉糊冷却时,粘度继续上升,说明板栗淀粉较难糊化,冷却到55℃,粘度维持不变,表示板栗淀粉糊粘度较稳定。板栗淀粉糊的粘度比玉米和小麦淀粉高,而比薯类淀粉低。①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随着淀粉浓度的增加,淀粉糊粘度升高,这是因为板栗淀粉含量增加,使部分淀粉分子相互结合聚合度增加。板栗淀粉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为溶液温度升高,促进分子运动,提高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大了液体的体积,使每一分子平均占有体积增大,从而使液体的粘度下降。②pH值对板栗淀粉粘度有一定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随pH值的增大,板栗淀粉糊的粘度升高,但在碱性条件下,pH值对板栗淀粉糊的粘度影响较小,表明板栗淀粉糊的粘度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③蔗糖、NaCL对板栗淀粉糊粘度的影响,在食品加工中,常常需要加入各种添加剂,它们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淀粉糊的

粘度,从而影响加工过程和产品的品质,在5%的淀粉乳中分别加入3%的NaCL和10%的蔗糖,糖类的存在使淀粉的粘度增加,而食盐则使淀粉糊的粘度降低,蔗糖分子中有多个羟基,易溶于水,是一种吸水剂。它的存在相对减少了膨胀糊化淀粉颗粒的水分,使淀粉好似在较少的水中糊化,粘度增加;食盐是一种强电解质,在水中会发生电离,产生的离子会影响体系中水分子和淀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阻碍淀粉糊化,降低淀粉糊的粘度。 结论 板栗淀粉糊的粘度受浓度、温度、pH值和食品添加剂的影响,一般随淀粉乳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略有下降;随pH值的增大而提高,并且在碱性条件下,糊的粘度比较稳定;常用食品添加剂蔗糖的存在使板栗淀粉糊的粘度增加,而食盐则使板栗淀粉糊的 粘度降低。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基本特征表》

附件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基本特征表

填表人:联系电话:填表日期:年月日 (盖章)注:本表格不能满足需要时,可自行设置续表,格式和内容要求应与本表一致。

填表说明: 1.为保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统一性,危险化学品单位厂区内存在多个(套)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并且相互之间的边缘距离小于500m时,都应按一个单元来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当危险化学品单位存在两个以上重大危险源时,应分别填写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基本特征表。 2.填报单位为重大危险源生产运行所在的产业活动单位或法人单位。 3.重大危险源名称以重大危险源主要生产装置名称或项目立项名称命名。当企业整个厂区构成一个重大危险源时,可以以企业名称(厂区)方式命名。 4.重大危险源投用时间为重大危险源的装置、设施或场所正式投入生产使用的日期。当重大危险源所涉及的各装置、设施或场所投入生产使用的日期不同时,按投用最早的日期填写。 5. 化工(工业)园区为重大危险源所在的化工园区、工业园区或主导产业包含化工(包括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开发区,不属于以上所列情形的则应填“否”。 6.重大危险源与周边重点防护目标最近距离情况,应填写重大危险源四周最近的重点防护目标(标明方位)及最近距离。重大危险源与周边重点防护目标最近距离为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装置、设施的边缘到周边重点防护目标边缘的最近距离。周边重点防护目标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附件2表1中所列出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周边重要目标和敏感场所。 7.厂区边界外500m范围内人数估算值,根据对厂区周边500m范围内建筑、设施或单位内存在的人员数量进行估算。 8.近三年内危险化学品事故情况为填报之日起之前三年内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情况,应包括事故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事故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和事故原因等内容。 9.危险化学品名称应按《危险化学品目录》中的名称填写,当该危险化学品为混合物时,应标注各成分所占质量百分比。危险性类别按《危险化学品目录》中的类别填写。UN编号为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中给出的编号。生产用途是指该危险化学品主要为①原料(包括辅料),②中间产物,③产品,④其它。单个最大容器是指储存该危险化学品数量最多的单个储罐、设备、容器或仓储间,其操作温度、压力应填写最高操作温度和压力。分级指标R值的计算值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危险化学品存量按数量最大的原则确定。对于存放危险化学品的储罐,危险化学品存量是该危险化学品储罐最大容积所对应的危险化学品数量;对于其他容器、设备或仓储间,危险化学品存量是容器、设备或仓储区存放危险化学品的实际最大存量与设计最大存量中的较大者。

淀粉种类

淀粉用于以谷类、薯类、豆类及各种植物为原料,不经过化学方法处理而生产的原淀粉,以及经过某种方法处理,改变其原来的物理或化学特性的变性淀粉。 1 原淀粉是不经过任何化学方法处理,也不改变淀粉内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而生产的各类淀粉。原淀粉可分为四大类:谷类淀粉、薯类淀粉、豆类淀粉和其他类淀粉等。原淀粉可作为各种浆料、添加剂、施胶剂、填充剂、粘胶剂等,也可作为各种变性淀粉、淀粉糖以及淀粉衍生物的原料。 1.1 谷类淀粉以大米、玉米、高粱、小麦等粮食原料加工成的淀粉。在食品中可作为增稠剂胶体生成剂、保潮剂、乳化剂、粘合剂;在纺织中可作浆料;在造纸中可作上胶料和涂料等。 1.1.1 米淀粉 1.1.1.1 糯米淀粉 1.1.1.2 粳米淀粉 1.1.1.3 籼米淀粉1.1.2 玉米淀粉 1.1.2.1 白玉米淀粉 1.1.2.2 黄玉米淀粉 1.1.2.3 黄玉米湿淀粉 1.1.3 高粱淀粉 1.1.4 麦淀粉 1.1.4.1 小麦淀粉 1.1.4.2 小麦湿淀粉 1.1.4.3 大麦淀粉 1.1.4.4 黑麦淀粉 1.2 薯类淀粉以木薯、甘薯、马铃薯、豆薯、竹芋、山药、蕉芋等薯类为原料加工成的淀粉,可作为食品的添加剂、填充剂、粘胶剂等。 1.2.1 木薯淀粉 1.2.2 甘薯淀粉 1.2.3 马铃薯淀粉1.2.4 豆薯淀粉 1.2.5 竹芋淀粉 1.2.6 山药淀粉 1.2.7 蕉芋淀粉 1.3 豆类淀粉以绿豆、蚕豆、豌豆、豇豆、混合豆等豆类为原料加工成的淀粉,可制作粉丝、粉条等。 1.3.1 绿豆淀粉 1.3.2 蚕豆淀粉 1.3.3 豌豆淀粉 1.3.4 豇豆淀粉 1.3.5 混合豆淀粉 1.4 其他类淀粉以菱粉、藕粉、荸荠、橡子、百合、慈菇、西米等为原料加工成的淀粉,多用于食品工业;橡子淀粉主要在纺织业中作浆料使用。 1.4.1 菱粉 1.4.2 藕粉 1.4.3 荸荠淀粉 1.4.4 橡子淀粉1.4.5 百合淀粉 1.4.6 慈姑淀粉 1.4.7 西米淀粉 2 副产品各类淀粉原料在加工过程中除取得原淀粉以外的主要副产品。 2.1 小麦湿面筋 2.2 活性小

木薯淀粉的理化性质精编WORD版

木薯淀粉的理化性质精 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木薯淀粉的理化性质 淀粉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它储存于植物的种子、块茎和块根中。植物所含淀粉的多少与品种、生长周期、繁殖与种植方法、收获方法、抗病抗灾性能、日照的时间与强度、环境的温度与湿度、降水量、地形和土壤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在稻、麦、玉米、高粱的种子颗粒中含有70%左右的淀粉,在马铃薯的块茎中含有18%左右的淀粉,在木薯的块根中含有25%左右的淀粉。我们就是利用这些含淀粉高的种子、块茎、块根作为原料来生产淀粉。 淀粉是可再生资源,也是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资源。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资源。 为区别淀粉品种,一般加用原料名称,如玉米淀粉、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甘薯淀粉、小麦淀粉等等。 木薯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等一样,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极其广泛。 一、木薯淀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淀粉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淀粉是在水介质中光合作用合成,即植物的绿叶以叶绿素为催化剂,通过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葡萄糖,其反应式为: 日光 ↓

6CO2+6H2O ─→ C6H12O6+6O2 ↑ 叶绿素 葡萄糖又经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最后生成淀粉、纤维素等多聚糖。淀粉的分子式为(C6H10O5)n,光合作用分子量是n(162.14)。n是一个不定数,表示淀粉分子是由许多个葡萄糖单位组成。组成淀粉分子的葡萄糖单位数量称为聚合度,聚合度乘以葡萄糖单位分子量162.14便得淀粉分子量〔为了与游离葡萄糖(C6H12O6)区别,通常称 (C6H10O5)为葡萄糖单位〕。在组成淀粉的元素中,碳占44.5%,氢占6.2%,氧占49.3%。干淀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大量的热,其反应式为: 燃烧 ↓ (C6H10O5)n+6nO2 ─→ 5nH2O+6nCO2+Q(热) ↑ △ 木薯淀粉为多聚葡萄糖,属于碳水化合物中的多糖类。多糖类又叫高聚糖,是许多单糖的聚合物,即许多葡萄糖分子连接起来成为淀粉分子。工业生产葡萄糖就是以淀粉作原料,将聚合状态的葡萄糖经水解转变成为游离状态的葡萄糖。这个反应过程称为“糖化”,其反应式如下:

常用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精)

常用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 乙酸 Acetic Acid 其它名称:中文:醋酸 英文: 国内危规编号:81601 UN编号:2789 包装分类:Ⅱ 包装标志:20 熔点(℃ :16.7 沸点(℃ :118.1 相对密度(水 =1 :1.05 相对密度(空气 =1 :2.07 稳定性:稳定聚合性:不聚合 爆炸上限(% :17.0 爆炸下限(% :4.0 分子式 :C 2 H 4 O 2 闪点(℃ :39 危险性类别:8.1类酸性腐蚀品污染类别:D 船型:3 舱型:2G 溶解性:溶于水、醚、甘油,不溶于二硫化碳

外观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酸味 灭火方法:雾状水、二氧化碳、抗溶性泡沫、干粉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 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应急措施:057 盐酸 Hydrochloric Acid 其它名称:中文:氢氯酸,盐镪水,焊锡药水 英文:chlorichydro Acid 国内危规编号:81013 UN编号:1789 包装分类:Ⅰ 包装标志:20 熔点(℃ :-114.8(纯洁沸点(℃ :108.6(20% 相对密度(水 =1 :1.20 相对密度(空气 =1 :1.26 稳定性:稳定聚合性:不聚合 爆炸上限(% :无意义爆炸下限(% :无意义 分子式 :HCl 闪点(℃ :无意义 危险性类别:8.1类酸性腐蚀品污染类别:D 船型:3 舱型:1G 溶解性:与水互溶 , 溶于碱液

外观性状: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激的酸味 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 危险特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与大事发生中和反应,放出大量热。 应急措施:057 硫酸 Sulfuric Acid 其它名称:中文: 英文: 国内危规编号:81007 UN编号:1830 包装分类:I 包装标志:20 熔点(℃ :10.5 沸点(℃ :330.0 相对密度(水 =1 :1.83 相对密度(空气 =1 :3.4 稳定性:稳定聚合性:不聚合 爆炸上限(% :无意义爆炸下限(% :无意义 分子式 :HSO 4 闪点(℃ :无意义 危险性类别:8.1类酸性腐蚀品污染类别: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