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问答题 2

短文两篇问答题 2
短文两篇问答题 2

《答谢中书书》问答题归纳

一、主题:这封信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二、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作者写景虽仅用几十个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尤以动静变化与搭配最具匠心: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三、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四、《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句中的“竞”字也用得好,请你说一说好在哪里。

写出了“跃”的状态,潜游水中的鱼争相跳跃,静中有动,写出了傍晚时水中热闹的气氛。

六、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鸣”,请说明“猿鸣”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沉鳞竞跃”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象,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七、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

①“美”字。②云,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清晨的雾,夕阳,猿,鸟,鱼儿。八、.“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自己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九、“猿鸣”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十、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按时间分“晓”“夕”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记承天寺夜游》问答题

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一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二、主旨:这篇游记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透露出作者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三、“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空灵澄澈;“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文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六、怎样理解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七、本文总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小学数学《简单的行程问题》练习题

小学数学《简单的行程问题》练习题 1.小黑上山用2小时,每小时2千米,下山用1小时,求小黑下山的速度. 2.小白从家骑车去学校,每小时15千米,用时2小时,回来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行驶,需要多少时间? 【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城相对开出,甲车的速度是54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53千米/时,经5小时相遇,A、B两城间距离多少千米? 【例2】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O千米,5小时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距离. 【例3】团团和圆圆同时从甲、乙两个书店相对出发,团团每分钟走150米,圆圆每分钟走200米.3分钟后两人相遇.甲、乙两个书店相隔是多少米? 【例4】胖胖和瘦瘦两家相距255千米,两人同时骑车从家出发相对而行,胖胖每小时行45千米,瘦瘦每小时行40千米.两人相遇时,胖胖和瘦瘦各行了多少千米?

【例5】孙悟空在花果山,猪八戒在高老庄,花果山和高老庄中间有条流沙河,一天,他们约好在流沙河见面,孙悟空的速度是200千米/小时.猪八戒的速度是150千米/小时,他们同时出发2小时后还相距500千米,则花果山和高老庄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例6】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O千米,5小时后还相距15千米.求A、B两地间的距离. 【例7】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24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已知甲车到达B城需4小时,乙车到达A城需6小时,问:两车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例8】南辕与北辙两位先生对于自己的目的地S城的方向各执一词,于是两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驾车分别往南和往北驶去,二人的速度分别为50千米/时,60千米/时,那么出发5小时他们相距多少千米? 1.一辆客车与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个城市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5千米.6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个城市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短文两篇 (2)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比,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准备:提前出示学习目标,幻灯出示本课生字词及合作探究题目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由蝉的生命历程引入。板书:蝉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理解学习。 2、学习作者小思,原名卢玮銮。著作有《承教小记》。 3、听读课文,出示字词,给括号里的字注音。收(敛)(聒)聒宽(恕)(颤)动学生注音,齐读,识记 三、合作探究: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写了蝉生活的那些方面?“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2、“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中,“那”指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学生自己思考3分钟后,小组合作交流(要求在纸上做记录)。师生共评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欲扬先抑的作用:写出感情变化,突出主题。文中其他方面的对比:蝉在地下时间长,享受生活时间短。作者对蝉前后的态度对比。不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地活过。点明哲理散文,板书。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师总结: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我们只有好好地活,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理解重点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先理解内容,在理解语言特色:这句话除了有听觉感受之外,还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富有新意,言简意丰。 五、拓展延伸:1、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人具有这样“好好地活”的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举例:史铁生、最美老师张丽莉等。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算是“好好地活”?引导学生回答,认真学习,孝敬父母等。2、仿写句子。大自然中,许多事物让我们感动,一支从泥土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白的花;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入水中似的自由遨游,蜘蛛结网的坚持不懈,蜜蜂采蜜的不辞辛苦,都留给我们深深地感动。选取大自然中的一个事物,用一句简短的话写出对他们的评价或感想。示例:蜡烛:生命在于奉献枫叶:绽放生命的绚丽溪流:生命在于运动五、作业预习《贝壳》,比较两课在内容和写作上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蝉小思烦抑惊对比叹扬恕

行程问题练习题

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离中点32千米处相遇,求东西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站开往西站。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12千米,甲车行驶四个半小时到达西站后,没有停留,立即从原路返回,在距离西站31.5千米的地方和乙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两人骑自行车沿着900米长的环形跑道行驶,他们从同一地点反向而行,那么经过18分钟后就相遇一次,若他们同向而行,那经过180分钟后快车追上慢车一次,求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 4、兄妹两人同时离家去上学。哥哥每分钟走90米,妹妹每分钟走60米,哥哥到校门时,发现忘带课本,立即沿原路回家去取,行至离校180米处和妹妹相遇。问他们家离学校多远? 5、汽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48千米/时的速度返回甲地.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6、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货车速度每小时60千米,客车每小时40千米,货车到达乙地后停留0.5小时,又以原速返回甲地,问从甲地出发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7两地间的路程有255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乙两车相遇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8 两地相距3300米,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分钟行82米,乙每分钟行83米,已经行了15分钟,还要行多少分钟两人可以相遇? 9. 甲、乙两港的航程有480千米,上午10点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点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与货船相遇。已知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0、两地相距380千米。有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原计划甲汽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但开车时甲汽车改变了速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开出,问在相遇时,乙汽车比原计划少行了多少千米? 11、“八一”节那天,某少先队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往相距17千米的解放军营房去慰问,出发0.5小时后,解放军闻讯前往迎接,每小时比少先队员快2千米,再过几小时,他们在途中相遇? 12、甲、乙两站相距440千米,一辆大车和一辆小车从两站相对开出,大车每小时行35千米,小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一只燕子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和大车同时出发,向小车飞去,遇到小车后又折回向大车飞去,遇到大车又往回飞向小车,这样一直飞下去,燕子飞了多少千米两车才能相遇? 13、两地的距离是1120千米,有两列火车同时相向开出。第一列火车每小时行60千米,第二列火车每小时行48千米。在第二列火车出发时,从里面飞出一只鸽子,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向第一列火车飞去,在鸽子碰到第一列火车时,第二列火车距目的地多远? 14、两辆汽车上午8点整分别从相距21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第一辆在途中修车停了45分钟,第二辆因加油停了半小时,结果在当天上午11点整相遇。如果第一辆汽车以每小时行40千米,那么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5、小刚和小勇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小刚跑完全程的5/8时与小勇相遇。小勇继续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前进,用2.5小时跑完余下的路程,求小刚的速度? 16、小燕上学时骑车,回家时步行,路上共用50分钟.若往返都步行,则全程需要70分钟.求往返都骑车需要多少时间. 17、某人要到60千米外的农场去,开始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步行,后来有辆速度为18千米/时的拖拉机把他送到了农场,总共用了5.5时.问:他步行了多远? 18、已知铁路桥长1000米,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共用120秒,整列火车完全

DS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线性表 2.1 填空题 (1)一半插入或删除的位置 (2)静态动态 (3)一定不一定 (4)头指针头结点的next 前一个元素的next 2.2 选择题 (1)A (2) DA GKHDA EL IAF IFA(IDA) (3)D (4)D (5) D 2.3 头指针:在带头结点的链表中,头指针存储头结点的地址;在不带头结点的链表中,头指针存放第一个元素结点的地址; 头结点:为了操作方便,在第一个元素结点前申请一个结点,其指针域存放第一个元素结点的地址,数据域可以什么都不放; 首元素结点:第一个元素的结点。 2.4已知顺序表L递增有序,写一算法,将X插入到线性表的适当位置上,以保持线性表的有序性。 void InserList(SeqList *L,ElemType x) { int i=L->last; if(L->last>=MAXSIZE-1) return FALSE; //顺序表已满 while(i>=0 && L->elem[i]>x) { L->elem[i+1]=L->elem[i]; i--; } L->elem[i+1]=x; L->last++; } 2.5 删除顺序表中从i开始的k个元素 int DelList(SeqList *L,int i,int k) { int j,l; if(i<=0||i>L->last) {printf("The Initial Position is Error!"); return 0;} if(k<=0) return 1; /*No Need to Delete*/ if(i+k-2>=L->last) L->last=L->last-k; /*modify the length*/

行程问题练习题

行程问题练习题 (一)、行程(时刻)问题类 1、一个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每小时行走10千米,下午1点才能到达;如果每小时行15千米,上午11点就能到达。要在中午12点到达乙地,他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2、邮递员早晨7时出发送一份到东村去,从邮局开始要走12千米上坡路,8千米下坡路,他上坡时每小时走4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5千米,到达目的地停留1小时以后,又从原路返回,邮递员什么时候可以回到邮局。 (二)、行程(参数法)问题类。 3、小明从甲地去乙地,骑自行车走完全程的一半时,自行车坏了,又无法修理,

只好推车步行到乙地,骑车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步行时每小时行4千米,小明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4、一个人原计划骑自行车由甲地去乙地,后来改为前一半路乘汽车,后一半路步行,汽车速度是自行车2倍,步行速度是自行车一半,自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0千米,求行这段路的平均速度。 5、学校组织秋游,同学们下午1点出发,走了一段平坦的路,爬了一座山,然后按原路返回,下午7点回到学校,已知他们步行速度:平地4千米,上山3千米,下山6千米,他们一共走了多少路?

(三)、相遇问题类 6、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4小时相遇。相遇后甲车继续行驶3小时到达B地,乙车每小时行24千米,问: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7、甲、乙两辆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52千米和40千米,它们同时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去,出发后6小时,甲车遇到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1小时后,乙车也遇到了这辆卡车,求这辆卡车的速度。 8、甲乙两人从相距36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若甲先出发2小时,则在乙动身 2.5小时后两人相遇;若乙先出发2小时,则甲动身后两人相遇,求甲、乙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练习题

行程问题练习题 1、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的是甲车每小时行的1.5倍,经过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2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还相距2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6、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相遇时哪辆车行的路程多?多多少? 7、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乙车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

8、甲、乙两艘轮船从相距65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而行,8小时两船还相距22千米。已知乙船每小时行42千米,甲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一辆汽车和一辆自行车从相距172.5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汽车每小时比自行车多行31.5千米,求汽车、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10、两地相距270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5倍,求甲、乙两列火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1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途中因汽车故障甲车停了1小时,5小时后两车相遇。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2、A、B两地相距330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分钟走82米,乙每分钟走83米,已经行了15分钟,还要行多少分钟才可以相遇? 13、姐妹俩同时从家里到少年宫,路程全长770米。妹妹步行每分钟行60米,姐姐骑自行车以每分钟160米的速度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途中与妹妹相遇。这时妹妹走了几分钟? 14、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70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列车每小时行85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90千米,几小时两列火车相遇?

2018小学应用题行程问题专项练习(有答案)

行程问题专项练习210题(有答案) 1.王叔叔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每小时行12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想提前1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多少千米? 2.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98千米,这辆小汽车往返甲地到乙地一次要6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3.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城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60千米,乙每小时行50千米,出发2小时后乙车行了全程的,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4.甲乙两地相距405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4小时行驶了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再行驶多少小时,这辆汽车就可以到达乙地? 5.快车和慢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1.4小时后两车相遇,快车每小时行53千米,慢车每小时行45千米,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6.甲、乙两辆汽车从相距255千米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的速度是45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他们几小时后相遇? 7.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开往B地,乙车6小时达到,甲车每小时比乙车慢8千米,因此比乙车迟到一小时达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8.甲乙两港相距12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5.5小时,返回时因为顺水比去时少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第1页共1 页

9.甲乙两人从东西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行75米,乙每分钟行的是甲的,经过1小时相遇,求东西两地的距离是多少? 10.上海至天津铁路长1375千米.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天津,当行了总路程的时,接到通知要求火车提速到每小时行110千米,再经过多少小时到达天津? 11.甲、乙两站相距620千米,一列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5小时在途中相遇,已知货车每小时行55千米,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列方程解) 12.客车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客车从甲站先开出2小时,货车从乙站开出后,经4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13.甲乙两人骑自行车从相距90千米的南北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0千米乙的速度是甲的1.25倍,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遇? 14.慢车每小时行驶58千米,快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两车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相遇,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多少千米? 15.A、B二人从相距900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而行,A的速度是60米/秒,B的速度是90米/秒,请问两人多长时间相遇?(请用两种方法解答) 16.小明骑车从甲地到乙地,两地相距是12千米,他去时每小时行6千米,回来时每小时行4千米,小明来回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7.小强有一本书要给小刚,他们约好同时从家出发迎面而行.已知两家之间的路程是960米,小强的速度是80米/分,小刚的速度是70米/分,经过几分两人相遇?相遇地点距小刚家多少米?(先写出等量关系式,再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第2页共2 页

第二章课后习题与答案要点

第2章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初步 1. 设有如下语句,请用相应的谓词公式分别把他们表示出来:s (1)有的人喜欢梅花,有的人喜欢菊花,有的人既喜欢梅花又喜欢菊花。 解:定义谓词d P(x):x是人 L(x,y):x喜欢y 其中,y的个体域是{梅花,菊花}。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P(x)→L(x, 梅花)∨L(x, 菊花)∨L(x, 梅花)∧L(x, 菊花)) (2) 有人每天下午都去打篮球。 解:定义谓词 P(x):x是人 B(x):x打篮球 A(y):y是下午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a (?x )(?y) (A(y)→B(x)∧P(x)) (3)新型计算机速度又快,存储容量又大。 解:定义谓词 NC(x):x是新型计算机 F(x):x速度快 B(x):x容量大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NC(x)→F(x)∧B(x)) (4) 不是每个计算机系的学生都喜欢在计算机上编程序。 解:定义谓词 S(x):x是计算机系学生 L(x, pragramming):x喜欢编程序 U(x,computer):x使用计算机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S(x)→L(x, pragramming)∧U(x,computer)) (5)凡是喜欢编程序的人都喜欢计算机。 解:定义谓词 P(x):x是人 L(x, y):x喜欢y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P(x)∧L(x,pragramming)→L(x, computer))

2 请对下列命题分别写出它们的语义网络: (1) 每个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 解: (2) 高老师从3月到7月给计算机系学生讲《计算机网络》课。 解: (3) 学习班的学员有男、有女、有研究生、有本科生。 解:参例2.14 (4) 创新公司在科海大街56号,刘洋是该公司的经理,他32岁、硕士学位。 解:参例2.10 (5) 红队与蓝队进行足球比赛,最后以3:2的比分结束。 解:

六年级行程问题练习及答案

行程问题(1) 一、填空题 1.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千米,相遇时两车离中点3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 千米. 2.小明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小时走6公里,回来时每小时走9公里,来回共用5小时.小明来回共走了 公里. 3.一个人步行每小时走5公里,如果骑自行车每1公里比步行少用8分钟,那么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 倍. 4.一位少年短跑选手,顺风跑90米用了10秒钟.在同样的风速下,逆风跑70米,也用了10秒钟.在无风的时候,他跑100米要用 秒. 5.A 、B 两城相距56千米.有甲、乙、丙三人.甲、乙从A 城,丙从B 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丙分别以每小时6千米、5千米、4千米的速度行进.求出发后经 小时,乙在甲丙之间的中点? 6.主人追他的狗,狗跑三步的时间主人跑两步,但主人的一步是狗的两步,狗跑出10步后,主人开始追,主人追上狗时,狗跑出了 步. 7.兄妹二人在周长30米的圆形水池边玩,从同一地点同时背向绕水池而行,兄每秒走1.3米,妹每秒走1.2米,他们第十次相遇时,妹妹还需走 米才能回到出发点. 8.骑车人以每分钟300米的速度,从102路电车始发站出发,沿102路电车线前进,骑车人离开出发地2100米时,一辆102路电车开出了始发站,这辆电车每分钟行500米,行5分钟到达一站并停车1分钟,那么需要 分钟,电车追上骑车人. 9.一个自行车选手在相距950公里的甲、乙两地之间训练,从甲地出发,去时每90公里休息一次,到达乙地并休息一天后再沿原路返回,每100公里休息一次.他发现恰好有一个休息的地点与去时的一个休息地点相同,那么这个休息地点距甲地有 公里. 10.如图,是一个边长为90米的正方形,甲从A 出发,乙同时从B 出发,甲每分钟行进65米,乙每分钟行进72米,当乙第一次追上甲时,乙在 边上. 二、解答题 11.动物园里有8米的大树.两只猴子进行爬树比赛,一只稍大的猴子爬上2米时,另一只猴子才爬了1.5米.稍大的猴子先爬到树顶,下来的速度比原来快了2倍.两只猴子距地面多高的地方相遇? 12.三个人自A 地到B 地,两地相距36千米,三个人只有一辆自行车,这辆车只能坐两人,自行车的速度比步行速度快两倍. B C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垂径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兰甲明 【教学内容】§7.3垂径定理(初三《几何》课本P 76~P 7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 ②掌握垂径定理,理解其证明,并会用它解决有关的证明与计算问题; ③掌握辅助线的作法——过圆心作一条与弦垂直的线段。 2.能力目标:①通过定理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②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①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育渗透; ②激发学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垂径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 【教具准备】自制的教具、自制课件、实物投影仪、电脑、三角板、圆规。 【教学设计】 一、实例导入,激疑引趣 1.实例:同学们都学过《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初二语文第三册第一课·茅以 升),其中介绍了我国隋代工匠李春建造的赵州桥 (如图)。因它位于现在的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赵 县(古称赵州)而得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 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 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它的结构是当时世界桥梁 界的首创,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 2.导入:赵州桥的桥拱呈圆弧形的(如图1),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长)为37.4 米,拱高(弧的中点到弦AB 的距离, 也叫弓高)为7.2米。请问:桥拱的 半径(即AB 所在圆的半径)是多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能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 (图1) ⌒

二、尝试诱导,发现定理 1.复习过渡: ①如图2(a),弦AB 将⊙O 分成几部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如图2(b),将弦AB 变成直径,⊙O 被分成的两部分各叫什么? ③在图2(b)中,若将⊙O 沿直径AB 对折,两部分是否重合? (a) (b) (a) (b) (c) (图2) (图3) 2.实验验证: 让学生将准备好的一张圆形纸片沿任一直径对折,观察两部分是否重合;教师用电脑演示重叠的过程。从而得到圆的一条基本性质—— 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或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3.运动变换: ①如图3(a),AB 、CD 是⊙O 的两条直径,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弧? ②如图3(b),当AB ⊥CD 时,图中又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弧? ③如图3(c),当AB 向下平移,变成非直径的弦时,图中还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弧?此外,还有其他的相等关系吗? 4.提出猜想:根据以上的研究和图3(c),我们可以大胆提出这样的猜想—— (板书) ?????===????⊥BD AD BC AC BD AE CD E AB,CD O 垂足为弦的直径是圆 5.验证猜想:教师用电脑课件演示图3(c)中沿直径CD 对折,这条特殊直径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并给这条特殊的直径命名为——垂直于弦的直径。 三、引导探究,证明定理 1.引导证明: 猜想是否正确,还有待于证明。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寻找证明思路。 ①证明“AE=BE ”,可通过连结OA 、OB 来实现,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 ②证明“弧相等”,就是要证明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可利用圆的对称性证明。 B B B ⌒ ⌒ ⌒ ⌒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能就是热量吗? 答:不是,热是能量的一种,而热力学能包括内位能,内动能,化学能,原子能,电磁能,热力学能是状态参数,与过程无关,热与过程有关。 2.若在研究飞机发动机中工质的能量转换规律时把参考坐标建在飞 机上,工质的总能中是否包括外部储能?在以氢氧为燃料的电池系统中系统的热力学能是否包括氢氧的化学能? 答:不包括,相对飞机坐标系,外部储能为0; 以氢氧为燃料的电池系统的热力学能要包括化学能,因为系统中有化学反应 3.能否由基本能量方程得出功、热量和热力学能是相同性质的参数 结论? 答:不会,Q U W ?为热力学能的差值,非热力学能,热=?+可知,公式中的U 力学能为状态参数,与过程无关。 4.刚性绝热容器中间用隔板分为两部分,A 中存有高压空气,B 中保持真空,如图2-1 所示。若将隔板抽去,分析容器中空气的热力学能如何变化?若隔板上有一小孔,气体泄漏入 B 中,分析A、B 两部分压力相同时A、B 两部分气体的热力学能如何变化? 答:将隔板抽去,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u w w=所以容 =?+其中0 q=0 器中空气的热力学能不变。若有一小孔,以B 为热力系进行分析

2 1 2 2 222111()()22f f cv j C C Q dE h gz m h gz m W δδδδ=+++-+++ 只有流体的流入没有流出,0,0j Q W δδ==忽略动能、势能c v l l d E h m δ=l l dU h m δ=l l U h m δ?=。B 部分气体的热力学能增量为U ? ,A 部分气体的热力学能减少量为U ? 5.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方程式是否可以写成下列两种形式: 212121()()q q u u w w -=-+-,q u w =?+的形式,为什么? 答: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方程式不可以写成题中所述的形式。对于 q u w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功w 可以写成pv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一个针对任何情况的定律,不具有w =pv 这样一个必需条件。对于公式212121()()q q u u w w -=-+-,功和热量不是状态参数所以不能写成该式的形式。 6.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有时写成下列两种形式: q u w =?+ 2 1 q u pdV =?+? 分别讨论上述两式的适用范围. 答: q u w =?+适用于任何过程,任何工质。 2 1 q u pdV =?+? 可逆过程,任何工质 7.为什么推动功出现在开口系能量方程式中,而不出现在闭口系能量

短文两篇(2)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富兰克林和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鉴赏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隽水的语言。 3.感受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不懈的拼搏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难点:文中“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你了解《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吗?你知道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吗?这些名人给人类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伟大的作品,更有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表现出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富兰克林和罗素的精神世界,共同感受伟人的超凡风彩。 (二)研读课文: 一、《美腿与丑腿》 1.整体感知: (1)了解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大概算得上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他博学多才,他是爱国者、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回走上独立之路。在富兰克林年轻时,发明了一种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十三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谦逊;决心获得这十三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个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在反省时若发现 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当富兰克林七十九岁时,在那本不朽的自传中,花了整整十五页纸,特别记叙了他的这一伟大发明,因为他认为他的一切成功与幸福受益于此。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效仿这种方式,有所收益”。 (2)学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作者的观点和关键句) (3)讨论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明确】乐观积极的人受人喜爱、尊敬从而获得幸福,悲观消极的人令人生厌、憎恶,因而一生不幸,希望人们摒弃消极悲观,拥有积极乐观。作者的主张:希望人们乐观积极,凡事看到好的方面,凡事要往好处想。 文章以“美腿与丑腿”为题,联系全文,试分析它们各象征着什么? 【明确】“美腿”象征优点、长处、积极的一面;“丑腿”指缺点、短处、消极的一面。 2.研读探究 (1)作者开头就说:世界上有两种人。通读全文概括这两种人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明确】分别指乐观积极的人和消极悲观的人。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练习题二(含答案)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练习题二(含答案) 1、甲、乙二人同时从学校出发到少年宫去,已知学校到少年宫的距离是2400米,甲到少年宫后立即返回学校,在距离少年宫300米处遇到乙,此时他们离开学校已30分钟.甲每分钟走_______米,乙每分钟走_______米. 解答: 速度差=300×2÷30=20(米/分) 速度和=2400×2÷30=160(米/分) 甲:(160+20)÷2=90(米/分) 乙:(160-20)÷2=70(米/分) 2、甲、乙两车同时从A 、B 两地相向而行,它们相遇时距A 、B 两地中心处8千米,已知甲车速度是乙车的1.2倍,求A 、B 两地的距离是_______千米. 解答: 乙速:8×2÷(1.2-1)=80(千米/小时) 甲速:80×1.2=96(千米/小时) 相遇时间:1)8096(28=-÷?(小时) AB 间距离:1761)8096(=?+(千米) 3、一列火车长152米,它的速度是每小时63.36公里.一个人与火车相向而行,全列火车从他身边开过用8秒钟.这个人的步行速度是每秒_______米. 解答: 152÷8-63360÷3600=1.4(米/秒) 4、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600千米,上午8点客车以平均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货车以平均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要使两车在全程的中点相遇,货车必须在上午_______点出发. 解答:7602160050216008=?? ? ??÷?-÷?-(点) 5、甲、乙二人骑车同时从环形公路的某点出发,背向而行,已知甲骑一圈需48分钟,出发后30分钟两人相遇.问:乙骑一圈需______分钟. 解答:804813011=?? ? ??-÷(分) 6、甲、乙二人从相距36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若甲先出发2小时,则在乙动身2.5小时后两人相遇;若乙先出发2小时,则甲动身3小时后两人相遇.甲每小时走______千米.乙每小时走_______千米. 解答:36×2÷(2+3+2.5)=9.6(千米/小时) 甲速:(36-9.6×2.5)÷2=6(千米/小时)

九年级数学:垂径定理练习(第2课时)(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垂径定理练习(第2课时)(含答案) 1.平分弦(____________)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2.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 3.垂径定理解读:(1)过圆心;(2)平分弦(不是直径);(3)垂直于弦;(4)平分弦所对的优弧;(5)平分弦所对的劣弧.若一条直线具备这五项中任意两项,则必具备另外三项. A组基础训练 1.下列命题正确的有( ) ①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 ②平分弦的直径必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的直线必过圆心 ④弦所对的两条弧的中点连线垂直平分弦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O的弦AB=8,M是AB的中点,且OM=3,则⊙O的半径等于( ) A.8 B.2 C.10 D.5 第2题图 3.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2cm,弦AB长23cm,则这条弦的中点C到弦所对劣弧的中点D 的距离为( ) 第3题图

A .1cm B .2cm C.2cm D.3cm 4.如图,一条公路弯道处是一段圆弧AB ︵,点O 是这条弧所在圆的圆心,C 是AB ︵的中点,OC 与 AB 相交于点D.已知AB =120m ,CD =20m ,那么这段弯道的半径为( ) 第4题图 A .200m B .2003m C .100m D .1003m 5.如图,AB 为⊙O 的直径,CD 是弦,AB 与CD 相交于点E.若要得到结论AB⊥CD ,还需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添加其他辅助线) 第5题图 6.如图,AB ,CD 是⊙O 的直径,D 是AE ︵的中点,AE 与CD 交于点F ,若OF =3,则BE 的长为 ________. 第6题图 7.如图所示,AB 是半圆的直径,O 是圆心,C 是半圆上一点,E 是AC ︵的中点,OE 交弦AC 于点 D.若AC =8cm ,DE =2cm ,则OD 的长为________. 第7题图 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是(10,0),点B 的坐标为(8,0),点C 、D 在以OA 为直径的半圆M 上,且四边形OCDB 是平行四边形,则点C 的坐标为________.

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50-5P ,供给函数为Qs=-10+5p。(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 和均衡数量Qe ,并作出几何图形。(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 和均衡数量Qe ,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 )(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5)利用(1)(2 )(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 (1)将需求函数Qd = 50-5P和供给函数Qs =-10+5P 代入均衡条件Qd = Qs ,有: 50- 5P= -10+5P 得: Pe=6 以均衡价格Pe =6 代入需求函数Qd =50-5p ,得: Qe=20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6 , Qe=20 (图略)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d=60-5p 和原供给函数 Qs=-10+5P, 代入均衡条件Q d= Qs ,有: 60-5P=-10+5P 得Pe=7 以均衡价格Pe=7代入Qd方程,得Qe=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7 , Qe=25 (图略) (3) 将原需求函数Qd =50-5p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 =-5+5p , 代入均衡条件Qd =Qe ,有: 50-5P=-5+5P得Pe= 5.5 以均衡价格Pe= 5.5 代入Qd =50-5p ,得2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5.5 Qe=22.5 (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所给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以(1)为例,在图中,均衡点 E 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个均衡点.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的供给函数Q=-10+5P 和需求函数Q=50-5P表示,均衡点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P=6 且当P =6 时,有Q= Q d= Qe =20 ,同时,

教案:24.2.2圆的基本性质之二:垂径定理(一)

24.2.2 圆的基本性质之二 ——垂径定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对垂径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过程,掌握垂径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计算和证明问题; 2、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实验——归纳——猜测——证明”的方法; 3、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圆的轴对称性的研究中,体验到垂径定理是圆的轴对称性质的重要体现。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记住垂径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难点:对垂径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并能应用垂径定理进行简单计算或证明。 教学用具:圆规,三角尺,几何画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怎样的对称性质? 2、圆还有什么对称性质?作为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观察并回答: (1)在含有一条直径AB 的圆上再增加一条直径CD ,两条直径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径始终是互相平分的) (2)把直径AB 向下平移,变成非直径的弦,弦AB 是否一定被直径CD 平分? 二、新课 (一)猜想,证明,形成垂径定理 1、猜想:弦AB 在怎样情况下会被直径CD 平分?(当C D ⊥AB 时)(用课件观察翻折验证) 2、得出猜想:在圆⊙O 中,CD 是直径,AB 是弦,当C D ⊥AB 时,弦AB 会被直径CD 平分。 3、提问:如何证明该命题是真命题?根据命题,写出已知、求证: 如图,已知CD 是⊙O 的直径,AB 是⊙O 的弦, 且AB ⊥CD ,垂足为M 。 求证:AE=BE 。 4、思考:直径CD 两侧相邻的两条弧是否也相等?如何证明? 5、给这条特殊的直径命名——垂直于弦的直径。并给出垂径定理:如果圆的一条直径垂直于一条弦,那么这条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二)分析垂径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1、引导学生说出定理的几何语言表达形式

水力学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2.12 密闭容器,测压管液面高于容器内液面h=1.8m ,液体的密度为850kg/m 3,求液面 压强。 解:P o = P a ,gh = P a 850 9.807 1.8 相对压强为:15.00kPa。 绝对压强为:116.33kPa。 答:液面相对压强为15.00kPa,绝对压强为116.33kPa。 2.13 密闭容器,压力表的示值为4900N/m 2,压力表中心比A点高0.4m , A点在水下 1.5m,,求水面压强。 P0 1.5m 1 0.4m A

解: P0 = P a P -1.1 'g 二P a 4900 -1.1 1000 9.807 二p a「5.888 (kPa) 相对压强为:_5.888kPa。 绝对压强为:95.437kPa。 答: 水面相对压强为-5.888kPa,绝对压强为95.437kPa。 3m 解:(1)总压力:Pz=A p=4「g 3 3 = 353.052 (kN) (2)支反力:R 二W总二W K W箱二W箱;?g 1 1 1 3 3 3 =W箱 9807 28 =274.596 kN W箱 不同之原因:总压力位底面水压力与面积的乘积,为压力体Qg。而支座反力与水体重量及箱体重力相平衡,而水体重量为水的实际体积Eg。 答:水箱底面上总压力是353.052kN,4个支座的支座反力是274.596kN。 2.14 盛满水的容器,顶口装有活塞A,直径d =0.4m,容器底的直径D=1.0m,高h

=1.8m ,如活塞上加力2520N (包括活塞自重),求容器底的压强和总压力 解: (1)容器底的压强: P D =P A'gh =252°9807 1.8 =37.706(kPa)(相对压强) /-d2 4 (2)容器底的总压力: P D二Ap D D2 p D12 37.706 10 = 29.614(kN) 4 4 答:容器底的压强为37.706kPa,总压力为29.614kN 。 2.6用多管水银测压计测压,图中标高的单位为m,试求水面的压强P0。

垂径定理教案

课题: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 展示课课型名称:“引导—探究—发现”型教学模式 【设计思路】 垂径定理是圆这一章书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书本用叠合法推导定理的过程。 本课时探索如何高效地解决重点和难点并存的教学内容教学。采用启发式和探究 发现法教学,探索初中数学重要定理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对垂径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过程,掌握垂径定理。 2)初步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运用叠合法经历和推导垂径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各种数学方法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探索过程和体验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究、 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适当进行爱国教育和美育渗透。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对用“叠合法”探索和证明垂径定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介绍赵州桥;联系它与圆的关系,提出问题:赵州桥的主桥拱是圆弧形,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4m,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为7.2m,你能求出赵 州桥主桥拱的半径吗? 2、复习24.1.1圆的知识,为探究准备图形的知识。 (二)动手动脑,探索定理 1.探究准备 课前让学生用纸剪一个圆。要求学生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几次,通 过交流,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这一结论,理解掌握圆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 尝试猜想和探究定理 使CD⊥AB,垂足为E. (1)此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发现图中有那些相等的线段和弧?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积极思考、探究和猜想,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为什 么会出现这些相等的线段和弧,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已知条件和利用

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第二章思考题答案

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第二章思考题解答 2.1.答:因均匀物体质量密度处处相等,规则形体的几何中心即为质心,故先找出各规则形体的质心把它们看作质点组,然后求质点组的质心即为整个物体的质心。对被割去的部分,先假定它存在,后以其负质量代入质心公式即可。 2.2.答:物体具有三个对称面已足以确定该物体的规则性,该三平面的交点即为该物体的几何对称中心,又该物体是均匀的,故此点即为质心的位置。 2.3.答:对几个质点组成的质点组,理论上可以求每一质点的运动情况,但由于每一质点受到周围其它各质点的相互作用力都是相互关联的,往往其作用力难以 n3 预先知道;再者,每一质点可列出三个二阶运动微分方程,各个质点组有个相互关联的三个二阶微分方程组,难以解算。但对于二质点组成的质点组,每一质点的运动还是可以解算的。 若质点组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每一质点都受到组内其它各质点的作用力,每一质点的合内力不一定等于零,故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表明,内力不改变质点组整体的运动,但可改变组内质点间的运动。 2.4.答:把碰撞的二球看作质点组,由于碰撞内力远大于外力,故可以认为外力为零,碰撞前后系统的动量守恒。如果只考虑任一球,碰撞过程中受到另一球的碰撞冲力的作用,动量发生改变。 2.5.答:不矛盾。因人和船组成的系统在人行走前后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忽略水对船的阻力),且开船时系统质心的初速度也为零,故人行走前后系统质心相对地面的位置不变。当人向船尾移动时,系统的质量分布改变,质心位置后移,为抵消这种改变,船将向前移动,这是符合质心运动定理的。 2.6.答:碰撞过程中不计外力,碰撞内力不改变系统的总动量,但碰撞内力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