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货币实现国际化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权货币实现国际化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
不论处于哪个阶段,币值稳定都是主权货币顺利实现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币值稳定的货币才能作为可靠的结算和投资工具,为市场所接纳。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尚处于初始阶段。
在努力成为结算货币的征途中,人民币汇率必须保持稳定,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也符合广大投资和贸易主体的利益。
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7日表示,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对处于复苏关键阶段的世界经济是重要的支撑和贡献。
中国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十分之一,人民币汇率不稳定将给世界贸易带来很大影响。
此外,历史经验也表明了汇率稳定的重要性。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日前表示,有鉴于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波动阻碍日元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区域性或国际性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实施有赖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仍会本着可控性、渐进性、主动性原则,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实现跨境结算,逐步使之发展成为国际性货币。
压力下谋机遇
自2005年7月中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实现双向浮动,弹性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汇率联动关系明显。
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西方国家出于一己私利,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加强对华施压。
尽管面临压力,人民币国际化仍有不少机遇。
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币值稳定,更易被贸易和投资主体接受;此外,这次金融危机在凸显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弊端的同时,也为人民币稳步实现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经验表明,主权货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铺开,进而逐渐向全球推进。
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无疑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平台。
分析人士认为,鉴于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投资合作基金、货币互换和人民币结算试点等方面已有合作基础,且中国对不少东盟国家存在贸易逆差,东盟国家最有可能成为人民币走出去的第一站。
可以预见,中国-东盟自贸区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东亚区域的流通。
必要准备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货币体系加快分化演进,人民币崛起为国际货币的过程可能会缩短。
因此,从现在起,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应当抓紧时机,为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作必要准备。
分析人士指出,要推动人民币实现更大范围和程度的国际化,还须打造人民币资本市场、推进货币互换等。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提议,在美元资产长期走软的背景下,中国应当促进外汇储备多样化,以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为打造国际化的人民币奠定必要基础。
一种稳健的国际货币需要货币发行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只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辅以明智的金融战略,人民币才能最终完成由结算货币到储备货币的国际化进程。
目前,人民币已基本上实现了周边化。
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又一个“硬通货”,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有“小美元”之称,被当作硬通货使用;在西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地区和巴基斯坦流通;在东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跨境流通到俄罗斯和朝鲜以及蒙古国;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香港地区,人民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
另外,在我国澳门地区人民币也在广泛使用。
关于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可在东盟10+1伪经济合作框架内逐步谋求货币合作,可以固定各自的汇率,对外联合浮动,时机成熟后,可以用强势的人民币替代其他的货币或以人民币为主导,创造单一货币,实现货币统一。
其次,可以在东盟10+1的基础上拓展到东盟10+3,联合日韩。
届时,人民币将真正成长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国际货币,就如同欧元对于欧洲、美元对于美洲一样。
其次,在货币职能上分“三步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和人民币储备货币的三步走战略。
在这个过程中,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积极稳妥开展离岸金融业务,逐步实施汇率的目标区管理。
从历史来看,哪个国家的货币在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中成为计值货币,哪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就会取得主动权。
以资本输出为例,全球的三次资本流动中心中,英国和美国作
为资本输出国时,都是以本币作为计值货币的,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作为资本输出中心,却是以美元计值的。
结果;日本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应对外汇市场的汇率风险时就显得很被动,当日元大幅升值后,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遭受了巨额的损失。
这被许多人认为是造成日本长达十多年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经济大国而言,如果本币不能顺应本国贸易增长的趋势,成为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与贸易的计价货币,那么该国货币也就不可能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这就意味着,本国货币没有取得与经济总量、贸易总量相对称的应有的国际货币地位。
为了应对汇率波动的宏观金融风险,政府必须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
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和欧元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计价货币,因而美元和欧元成为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
与此相对应,美国和欧盟的外汇储备量很少。
截至2007年6月底,美国的外汇储备价值仅为415亿美元,欧洲央行外汇储备价值仅为414亿欧元。
反观亚洲,虽然日本和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日元和人民币均没有取得国际金融市场重要计价货币的地位,因而中日成了全球持有的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促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建设,应当是我们长远追求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应当采取一贯的渐进性策略,通过人民币的区域化不断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同时,应当发展以人民币计值的、开放的国际资产市场,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币金融资产选择。
只有经过这样一个阶段,人民币才能真正取得储备货币的地位,我们才会摆脱为外汇储备多寡而伤脑筋的困扰。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成为各国政府、金融组织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呼声。
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顺应全球货币体系变革的客观要求,发挥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应有作用。
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历史机遇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货币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越发强烈,多元化发展方向日趋明朗;而我国受危机影响较小,并及时推出了一系列化“危”为“机”的宏调措施,经济增长持续性强,内部金融体系改革稳步前行,人民币政策工具运用恰如其分。
总体而言,内外部形势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都比较有利。
1.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了近7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发达经济体进入一个痛苦而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实体经济的恶化程度和速度超出原先估计。
中国经济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持续增长的势头不可逆转,并将继续稳步扩大在世界贸易、金融市场中的份额,稳步提高在世界经济体中的比重,对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彰显。
一国货币国际化是一国经济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人民币国际化将大大提高人民币流通性、可接受性和易得性,既有利于全球福利改进,也有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是在经济上行期能发挥“泄洪减压”的作用,既能有效满足国际上增持人民币的旺盛需求,缓释升值压力,又能分流国内市场的过剩流动性,减轻通胀压力。
通过上述双向作用,从根本上化解过去曾出现的人民币对外升值而对内贬值的“两难”困境。
二是在经济紧缩期能发挥“蓄水池”的作用,通过资金回流,回补国内流动性,支持本国经济增长。
三是使中国经济在世
界范围内发挥更大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也让世界人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2.世界货币体系变革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广阔舞台
通过本次危机,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暴露得更为充分。
一方面,危机前,美国不受限制的货币发行导致了严重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过度消费、过度“金融创新”和过度风险传播,快速催大了全球范围的资产和金融泡沫;另一方面,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洲在自身金融系统陷入瘫痪,失去造血功能的情况下,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不断回收大量资金,给这些市场和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缺乏有效替代途径的情况下,只能继续增持美元资产来保持储备的相对安全性和流动性,再次陷入穷国补贴富国的境地。
由此看来,现行货币体系对于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持续稳定明显弊大于利。
事实上,美元的国际地位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美国2008年推出了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同时也把美国国债总额推高到了10万亿美元,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还将继续加大这个数字,目前光是国债利息已接近美国联邦财政可支配开支的四分之一。
另有统计显示,美国全民负债与政府隐性负债总额高达155万亿美元,是2008年美国14万亿美元GDP总量的11倍。
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对于美元支付危机的担忧持续升温。
欧元区的情况亦不乐观,东欧国家金融市场近期因大量资金外逃而濒临崩溃,欧元区经济雪上加霜,东欧与西欧更是出现了分化迹象,欧元前景也十分黯淡。
危机让国际社会对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信心丧失,疑虑重重,也促使各方积极寻求解决途径。
世界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变革趋势已日趋明朗。
3.中国金融体系稳定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本保证
国际金融危机已导致美国5大投资银行中的3家破产或被并购,商业银行破产达到41家,处在破产边缘的“问题银行”多达252家。
全球股票市值蒸发超过30万亿美元,预计全球金融机构损失总额将高达3万亿美元。
国际金融市场哀鸿遍野,各界对于西方金融监管体系的置疑不断,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元气大伤。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金融体系保持了良好稳定性。
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金融监管逐步完善,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壮大,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革,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工行、建行、中行目前的市值分别攀升至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五位;金融市场总量不断增长,2009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超过53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近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近30%,对外支付能力非常强。
金融体系稳定是本币币值稳定的基础,而本币币值稳定又是本币跨越国界、流通国际的基础。
如果币值不稳,官方、私人或经济实体持有意愿低,一国货币就很难成为国际“硬通货”。
当前金融市场急剧动荡,各国利率、汇率走势不确定性增加,美元、欧元在币值不稳的情况下支撑全球货币体系,存在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坚挺的人民币有条件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从而在更广范围内、更大规模上行使价值尺度、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储备货币等职能,有效分担现有国际货币承受的压力,缓解“特里芬”难题,防止或减缓紧随危机而至的世界性通货紧缩。
同时,人民币作为发展中国家货币,其国际化对实现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循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就是要树立人民币币值稳定、流通便利、投资增值的国际形象,跻身国际货币“四大家族”,与美元、欧元、日元共同构成多元化的货币体系,并长期有效发挥国际货币的作用。
借鉴美元、欧元、日元三大货币国际化发展规律,结合人民币自身特点,
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采取由周边向全球循序推进的战略选择,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三步走”战略。
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上述战略设想,必须统筹规划、夯实基础、循序渐进、防范风险。
1.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化结算货币
2008年末,国务院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该举措可避免汇率风险,控制企业成本,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
据估算,目前中国外贸结算中的美元比例仍然高达73%左右,美元在2008年的大幅波动使贸易结算风险加大,而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结算货币是稳定亚洲经济的重要缓冲器之一。
2008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探讨将互换货币兑换成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及比例。
贸易项下结算货币的确立为中国的进出口企业扫除了汇率波动的障碍,同时在金融危机时也帮助邻国锁定汇率风险,可谓一举多得。
作为占GDP近四成的出口部门,结算货币的重要性在未来数年内仍是关注的重点,我们应以此次危机为契机,扩大与亚洲各贸易国之间的货币互换规模,显示出可以稳定区域内贸易的能力,进而向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成员迈进。
下一步可继续扩大人民币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及双边贸易结算中的范围,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包括继续放宽人民币现金的出入标准,签署双边支付结算协议,扩大人民币在边境贸易结算中的地位;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开通人民币银联卡业务,进一步推动银联标识走出国门等,创造条件使人民币在周边接壤国家和地区率先实现国际化。
2.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人民币目前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国际化客观上要求汇率形成机制要以市场化为基础,通过本外币间供求关系的变化发现人民币的真实价格。
因此,在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上下浮动、有升有降,打破对人民币长期单边升值的心理预期。
在此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必须防止国外投机资本以套利为目的,对人民币发起冲击并造成人民币币值在短期内大幅波动,应采取必要干预手段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增强以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信心;二是要密切关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所带来的人民币资产价值的重估过程,防止境内资产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三是可积极推动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汇率政策协调,加强与区域内的货币合作,正确处理人民币同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主要货币间的关系,尤其是与日元的关系,逐步构建区域统一的汇率机制,使人民币成为区域关键定价货币。
3.加大金融改革开放力度
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效率不高,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交易、变现、结算、支付、保值、增值等需求。
要进一步规范、完善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以及各类二级市场等相对薄弱市场,丰富市场工具和产品,加大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加快推出和完善人民币外汇远期和掉期产品、利率创新产品、人民币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衍生产品,建设广度(多种金融工具)、深度(发达的二级市场)和国际规范程度相统一的金融市场,使之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
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进一步扩大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逐渐使利率水平及其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由资金供求双方在市场上议价决定。
充分发挥央票利率对短期利率市场走势的指导作用。
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进而对其它市场利率水平和结构施加有效影响的利率市场化体系。
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策略应坚定不移。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感知者、执行者和微观
主体,中资金融机构承载着相当重要的使命。
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是“走出去”前的必备功课;如何在境外提供完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至于是通过开设分行还是收购境外机构,则需付诸实践。
总之,只有中资金融机构成功地“走出去”,人民币才能更加通畅地在全球金融体系内流转。
4.加快建立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
建立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展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目前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人,单从技术角度看,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不断升温,人民币必将成为重要的价值储备货币。
这就要求人民币应当具有广阔而多样的投资渠道,客观上对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提出了需要,建设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正确处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四大关系
1.人民币与三大国际货币并存互补
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处理好与现有三大国际货币间的关系。
要以“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为原则,寻求本国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平衡点,积极妥善处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利益协调。
在亚洲区域内积极开展与日元的合作。
近年来中日双方的经贸关系日渐紧密,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因此中日在贸易、金融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将在今后更加充分地展开,人民币同日元的合作将是构建制度化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人民币能否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可以采取扩大同日本货币互换额度,并在必要时互相以本币提供信贷额度的方式加强合作。
美元和欧元是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所参考的两种主要货币,而且在现有货币体系中仍占有较大份额,在短期内摆脱人民币对美元、欧元现有汇率体系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带来较大冲击。
因此,要审慎处理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的关系,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促进世界经济平稳发展。
2.兼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独立性
人民币国际化将对我国货币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国际市场决定,并且国际化程度越高,汇率的市场形成机制越复杂,保持稳定的难度越大;二是人民币需求函数的各种经济变量不仅源于国内,还源于国际,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复杂性和难度大为增加。
三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错综复杂,人民币溢出效应使国内的货币政策在作用于国内经济变量时部分失效,从而达不到预定政策目标;而人民币回馈效应又使得他国的货币政策会波及到国内,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
这些影响和变化决定了要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可避免地会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但货币政策独立性是人民币国际化渐进性、可控性的重要保障,绝不能完全放弃。
因此,在国际化初期有必要保持适度的外汇管制,控制人民币出境的规模,加强资本流动监管,提高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的能力,保持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独立性的平衡。
3.扩大金融开放与完善国内金融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扩大金融开放与完善国内金融体系高度的统一。
如果金融开放度超过国内金融体系的承载能力,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力度过大,则易遭受外部游资的冲击,影响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安全,亚洲金融危机便是很好的例证。
相反,如果对金融体系保护过度,国内金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缺乏必要的动力,则很可能出现人民币国际化效果与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与规模不相匹配的状况。
20世纪90年代在货物贸易领域日元国际化程度低于80年代,就是因为日本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和开放程度远远不能适应本币国际化的要求,导致日元国际化受阻。
因此,在不断扩大和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必须竭力保证市场开放程度与国内金融体系的承载能力相匹配,以此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实施。
4.市场演进与政府推动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