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的航空工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中国的航空工业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兄弟共同发明的飞机首次成功升空,开创了人类航空的新纪元。其后,广东旅美华侨冯如在华侨们的支持下,开始研制飞机,于1908年获得成功。1910年,国际飞行协会在美国三藩市举行飞行比赛,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第四架飞机参加竞赛,以飞行高度700英尺,时速65英里,飞行距离20英里的优异成绩,在世界级高手的激烈竞争中夺得冠军,为中国人在新兴的航空事业中争了光。1911年,冯如将他创办的广东飞行器公司从美国迁回广州,并带回两架自制的飞机。由于当时清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时局动荡,冯如在国内造飞机的愿望未能实现。清王朝被推翻后,冯如于1912年8月25日在飞行表演中,飞机失事,不幸受伤殉职。广东飞行器公司因此无疾而终。

1914年,北京南苑航空学校修理厂厂长潘世忠自行设计制造一架军用飞机,发动机功率80马力,装有机枪一挺。这是在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1918年,北洋政府海军部在福州马尾设立海军飞机工程处,任命巴玉藻为工程处主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为副主任。留学美国的巴玉藻归国前曾任美国寇蒂斯飞机制造厂设计工程师。王助先后在英国、美国留学,曾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在波音公司工作期间,王助设计出一架双浮筒双翼的“B&W—C”型水上飞机,并成功地通过了试飞。经过试飞、修改后的“B&W—C”性能良好,美国海军一次就采购了50架,作为美国海军的教练机。1919年8月,在巴玉藻、王助的主持下,马尾海军工程处造出了“甲型一号”的双桴双翼水上飞机。该机有三座,重量1055 千克,100马力,最大时速120 千米,配有双座双操纵系统,供飞行教练用。从1919

年8月到1931年,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制成水上教练机、海岸巡逻机共17架。

1922年,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孙中山任命美国留学的航空工程专家杨仙逸为广东航空局局长。次年,杨仙逸在广州创办广州飞机修理厂,当年制成双翼教练机一架,为仿詹尼式飞机,发动机功率110马力,巡航时速80英里(约129千米),可携带50磅炸弹4枚。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亲临广州大沙头机场出席飞机命名典礼和试飞仪式。孙中山以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时的英文名字“乐士文”(Rosamonde)为这架飞机命名。其后,广州飞机修理厂又制成乐士文二号、三号。正当广州飞机修理厂的生产逐步走向正规时,杨仙逸于1923年参加讨伐反动军阀陈炯明的战事,在惠州前线因鱼雷爆炸殉职。也在此时,陈炯明派特务潜至广州,放火焚烧了广州飞机修理厂,该厂设备及乐士文号飞机均毁于这场火灾。

1927年,广州飞机修理厂恢复,厂长梅龙安开始设计“羊城”号飞机,次年制成。羊城号飞机巡航速度110英里(177千米),最大载重量1150磅(522千克),最大飞行距离660英里(1062千米),若加设油箱,可飞行1320英里(2124千米)。1934年,梅龙安设计的羊城号轻型轰炸机由广州飞机修理厂制造成功,飞机巡航时速100英里(161千米),飞行半径300英里(483千米),前座有固定机枪一挺,后座有活动机枪一挺,这是中国造的第一架轰炸机。从1927年至1936年,有300多名职工的广州飞机修理厂共制造各种类型的飞机60余架。

1929年,上海虹桥航空工厂仿法国“高德隆”59式,制成教练机“成功第一”号。

1932年,南京首都航空工厂总工程师田培业主持设计制造一架双翼侦察机,航程947千米,最大时速238千米,飞机总重2363千克,是中国自制的最大的飞机。

1934年2月,国民政府在杭州设立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为中美合办的工厂,制造“诺斯罗普2E”型全金属轰炸机,后又生产”道格拉斯“型飞机。该厂从投产到抗日战争爆发,共生产各型飞机85架。抗日战争开始后,工厂内迁云南,先后装配、制造飞机200多架。

1934年,广东省地方当局投资,在广东韶关建韶关飞机制造厂。工厂的机械设备由美国进口,并聘请美国专家任总工程师,中国留学德国、日本的20多位工程技术人员任设计师、工程师。1936年,制成自行设计的“复兴“号飞机,巡航时速160英里(257千米),前座有机枪2挺,后座有机枪1挺。飞机试飞后,中国设计师对飞机作了局部修改,然后开始批量生产复兴号飞机,至1937年8月,生产出13架飞机。1937年,该厂仿制成波音281型(即P-26出口型)战斗机和寇蒂斯-霍克3型战斗轰炸机。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空军随即对韶关飞机制造厂实施密集轰炸。厂方在日机轰炸前,将机器设备、航空器材紧急撤出厂区,分散到韶关附近三处密林山地。韶关飞机制造厂厂房虽然被日本侵略军夷为平地,但在密林中临时搭建的葵棚里,生产继续进行。随着战局恶化,工厂内迁昆明,改名为第一飞机制造厂。1941年,为防日机轰炸,除部分设备留昆明之外,发动机制造车间迁至贵州大定县(今大方县)一个天然大山洞中。昆明厂先后制造复兴甲式初级教练机22架,仿苏联伊-15式战斗机30架。大定发动机厂除了修复发动机外,还制造发动机32台。

1935年,国民政府在南昌与意大利合办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1937年4月开始造飞机。同年秋,工厂被日本飞机炸毁,该厂迁至四川南川县。到1944年,该厂制成仿苏伊-16飞机36架,初级教练机6架。从1942年开始,该厂自行设计制造“中运一”、“中运二”运输机。中运一是中国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运输机,单翼双发动机,功率450马力,总重吨,最大时速342千米,载客8人。中运一于1944年在重庆试飞成功。

1942年,第三飞机制造厂在成都建立,设计制造单翼双发动机“研轰三”式轰炸机,并仿制“费力提”式双翼教练机15架,“研教一”式双翼木质教练机15架。

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第三飞机制造厂于1946年迁至台中,其后,大定发动机厂也迁至台中,填补了台湾地区没有航空工业空白。如今,台湾制造“经国”号战斗机的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其母体就是韶关飞机制造厂和第三飞机制造厂。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中国航空工业起步并不算晚。1911年,中国就拥有国人自制的飞机,比俄、德等国都早,仅在美、英、法三国之后。中国在1914年就制成第一架飞机,当时,世界上能造飞机的国家也屈指可数。这是因为在美国、欧洲的掌握了航空工程技术的中国专家纷纷回国效力,使中国制造飞机能越过最初的探索阶段,有较高的起点。像冯如、潘世忠、巴玉藻。王助、杨仙逸等都是从美、英、法等国家归国的第一流专门人才。孙中山倡导“航空救国”对民国时期航空事业也有很大的影响。孙中山对冯如研制飞机的成就极为赞赏:“吾国大有人矣!”杨仙逸就是孙中山召回国的。孙中山更直接支持广州飞机场的建设。在“航空救国”的推动下,中国航空工程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