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群落的概念、组成与结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水平结构
根据群落中组成成员的分布情况,构成了生物群落的水平格局 ( horizontal pattern),陆地群落的水平格局主要决定于植物的 内分布型(图5-12-7)
2、水平结构
在森林群落中,某些地点植物种类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群落内部这些小型的植物组合,可以叫做小群落,它 们是整个群落的一部分。 小群落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的不均匀性所致, 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渍化程度的 差异以及群落内部环境的不一致性等。 小群落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 我们称之为镶嵌性,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叫做镶 嵌群落。
(2)食物链长度假说
食物链长度假说:Conhen (1978)经过对113个食物网中食 物链的平均长度与物种数的关系的分析,建立了食物链长度理 论,认为食物链的平均长度符合Newman分布,与物种数不成 线形关系(图5-12-9)和图5-12-10所示)。制约食物链长度的因 素综合起来有三个假说: 1)能量假说( energetic hporhesis)认为食物链的长度由于受到 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的损耗和捕食者的最低能量要求所限制而 不能无限地增长。 2)动态稳定性假说(dynamic stability hypothesis] :基于生态 系统的稳定数学模型发现,食物链越长,为维持系统平衡与稳 定对模型参数的限制就越严格。 3)一些经验性的结论:Briand等分析了34个食物网的环境系统 后认为三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比二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长。
三、群落的基本特征
(1)物种多样性特征: 群落具有一定的植物、动物、微 生物等生物种类组成。 (2)物种功能差异特征:有优势度和种群数量相对多 度的差异。 (3)结构特征: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 生态结构、营养结构、不同的时间、空间格局。 (4)动态特征:群落的组成结构随时间而变化,包括季 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和演化。
一、优势种、建群种与从属种、伴生种
2、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植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称建群种。 3、从属种(subordinate species) 除优势种外,群落中的其他物种称为从属种。 4、伴生种( companion species) 伴生种为群落中的常见种类,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 不起主要作用。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生物群落的组成在垂直高度虹的分化状况 称为垂直结构,又称为垂直分层现象(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 群落的分层结构取决于植物的生活型——高低、大小、 分枝、叶等,主要受光照强度的递减所决定。 成层现象的生态学意义在于通过分层利用资源、减 少对日光、水分、矿质营养的竞争,从而扩大群落对 资源的利用范围。因此,成层越复杂,对环境利用越 充分,群落成层性是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的一种指标。
• • • • • •
漂浮生物(neuston) 浮游生物(plankton) 游泳生物(nekton) 底栖生物(benthes) 附底生物(epifauna) 底内生物(infauna)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陆地群落和水生群落,按植物光合作用的情况,都可 将其分为上面的自养层和下面的异养层两大层次。群 落的光合用或初级生产过程主要在自养层中进行。陆 地群落的林冠和草被层,水生群落的水体上层,植物 都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异养乃利用自养层 中已制造的贮存物,并在此层进行分解作用。自养层 又称绿色层 ,异养层又称褐色层。
四、研究群落生态学的意义
研究群落生态学的目的在于了解群落的起源、 发展、多种静态和动态的特征以及群落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深化对自然界的,特别是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为 人类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 推动生物群落向特定的方向发展,或保待生态系统的 稳定与平衡提供理论依据。因此,群落生态学在生态 科学和生产实践中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 或 biocoenosis): 是指在特定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 群的集合。 2、综观群落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有如下几个特征: (1)想象描述 建立理论 揭示机理 (2)研究领域: 宏观 微观 (3]研究内容: 综合 分化 整合
二、关键种
3、关键种和优势种的区别 与优势种相比,关键种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①它的存在对于维持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具有 决定性意义。 ②同群落中的其他物种相比,关键种无疑是很重要 的,但又是相对的。 关键种与优势种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影响远大于其种 群数量所显示的水平,其影响相对他们的种群数量 而言极不成比例。
2、水平结构
植被的斑块性(patchness) 和镶嵌性都是一种空间异质 性的表现,这种空间异质性 对于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有重 要影响。
三、群落的时间结构
群落的时间结构是群落的动态特征之一。受很多 环境因素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 律)的影响,群落结构表现出随时间而有明显变化的 特征,称为群落的时间格局(temporal pattern)。 时间格局包括: 一是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问节律引起群落各物种在时 间上相应的周期变化; 二是群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一种群落类型转 变为一种群落类型的顺序过程,亦即群落的发展演替。 可分为:昼夜相和季节相。
二、关键种
2、关键种理论的作用: (1) 概念上的作用:关键种的概念表明,只有少数物 种具有能影响群落结构的强烈作用。 (2) 对食物网理论有重要意义:在群落食物网中,物 种相互作用的强度不同。 (3)关键种在实践中受到重视:将关键种作为加强多样 性保护的特定对象和优先保护种。 (4)关键种的作用方式:关键种发挥作用不仅仅通过消 费者的作用,而且还通过诸如竞争、互惠共生、播种、 传粉、病原体和改造者等的种间相互作用和过程发挥 作用。
第二节 群落的组成
一、优势种、建群种与从属种、伴生种
二、关键种
三、冗余种与冗余假说
一、优势种、建群种与从属种、伴生种
1、优势种 一般来说,群落中常有一个或几个生物种群大量控制能 流,其数量、大小以及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强烈影响着其他 生物种类的栖境,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 作用,这样的生物种称为群落的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Clements和Shelford (1939)对群落中生态学上的优势 种曾经做过如下归纳: (1)优势种接受全部气候压力,即它们不需要其他有机体 的保护和影响; (2)它们应该是一个调节气候及生态环境的种类,从其密 度或生物量来说,也是最大量的; (3)对气候起直接反作用,能改变陆地上的水分及光线或 海中‘的气体或盐分。
二、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地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②群落的性质与功能; ③群落的发展及演潜; ④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⑤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与稳定性; ⑥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群落与种群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种群是种的存在 形式,是遗传因子交换及以相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实体;而 群落则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是一个边界松散的集合单 元。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森林群落可划分 为
• • • •
林冠层(乔木层) 下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
地被层(苔藓层)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水体群落的分层,主要取决于光的穿透情况,水温 和溶氧的分层,如上湖层、湿跃层和下湖层。 水生动物的分层现象也是很明显: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结构又称为群落格局(pattern)。指生物在环境中分布及其与 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构。E.Odum把群落格局分为:
(1)分层格局(stratification Pattern),即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 (2)带状格局(zonation pattern),即群落的水平离散现象。
根据生活的气候条件不同,有时又把高等植物分为 不同的生活型,主要包括: 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 :休眠芽位于距地面 25cm以上 ②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 ) :更新芽位于土壤表 面之上,25cm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 hemicryptophytes):又称浅地下芽 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 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crytophytes)或地下芽植物(geophytes) : 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 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thernphytes):以种子越冬。
(keystone prey )、关键植食动物(keystone herbivore),关键竞 争者( keystone competitor)、关键互惠共生种(keystone mutualism ) 关键病原体/寄生物(keystone pathogen/parasite)、关键改造者(keystone modifier)
四、群落的营养结构
营养关系是生物群落中各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是 群落赖以生存的基础 1、食物链(food chain)
(1)食物链的类型:指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通过取食与被食 的关系,形成的营养链锁结构。
食物链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牧食食物链 ②腐食食物链 或分解链 ③寄生食物链
四、群落的营养结构
第十二章 群落的概念、组成与结构
姓名:刘丽丽
专业:草学
第十二章 群落的概念、组成与结构
§1 群落生态学概述
§2 群落的组成
§3 群落的结构 §4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第一节 群落生态学概述
一、群落的概念及发展
二、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地位 三、群落的基本特征
四、研究群落生态学的意义
一、型 关键种(key stone species):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 不同,一些珍稀、特有、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 比例影响的物种,它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它们消失或消弱。整个 生态系统就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物种称为 关键种。 根据关键种的不同作用方式,可以有以下一些关键种 的类型:关键捕食者( keystone predator)、关键被捕食者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长型
1.高位芽植物 4.地面芽植物
2,3.地上芽植物 5~9.隐芽植物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长型
一般来说,在气候温暖多湿的热带雨林,以高位芽植物占优 势;而具有较长寒冷季节的地区、如温带针叶林,以地面芽植 物占优势;地下芽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反映环境较冷湿;气候一 于燥的地区一年生植物最丰富〔图5-12- 4)
三、冗余种与冗余假说
1、冗余种 冗余种(redundant species):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种 是多余的,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群落内其他物种 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 的影响。 2、冗余假说 冗余假说的主要依据: (1)化石方面的证据 (2)生物量与生产量方面 (3)食物网研究方面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长型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三、群落的时间结构 四、群落的营养结构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长型
群落的外貌(physiognomy):群落的形态与结构 一般称为群落的外貌。 生长型反映了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 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长型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在群落的每一层结构中,栖息着一些可以作为各层特 征的动物,它们以这一层的植物为食。
麻雀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的活动,吃高 大乔木的种子。
煤山雀、黄腰柳莺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
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 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有的学者认为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还应包括陆生群 落不同海拔高度和水体群落不同水域深度上分布的物 种数量。
(3)活动性格局(activity pattrrn) ,又称时间格局,即群落和周期性。
(4)食物网格局(food-web pattern),即群落中食物链的网络状组织。 (5)生殖格局(reproductive pattern),即群落中物种繁殖方式的组合。 (6)社会格局(social pattern)即群落中动物的(鸟、兽、鱼、虫)的社会 性。 (7)协同格局(coactive pattern),即群落中物种问的竞争、抗生、共 生、捕食与寄生。 (8)随机格局(stochastic pattern),即任意或不可知力量影响群落结构 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