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 农业高校大学生实践育人新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高校大学生实践育人新模式

作者:蔡泽瀛孙彦钊周凯文

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7期

摘; ;要:在科技不断进步发展的新时代,在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农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实行实践育人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大学生的发展培养规律及我国颁布的各项国家政策,农业高校实行实践育人不仅能满足学生发展及服务于乡村振兴的需要,还能实现学校内涵建设。作者对农业高校实行大学生实践育人新模式进行探讨,阐述实践育人理念的内涵及必然性、意义,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教学科研实践、劳动实践及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开展实践育人模式,培育学生强农兴农为己任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农业高校;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自我国农业高校开展教育以来,一直不断探索一种能实现生产、教育及科研相结合的育人新模式,形成培养人才体系、科研体系及生产体系。在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社会实践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及拓展,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趋势、提高自我能力、升华思想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不断坚持进行理论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及积极投入地社会实践中,是实现人生价值、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途径。另外,农业高校开展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对其思想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帮助大学生形成优秀的品格和正确的三观,更好地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5][6]。开展农业高校大学生实践育人新模式,培育学生强农兴农为己任的理想信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实践育人的内涵及必然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日常教育工作中只是将实践作为一项辅助课堂教学的课程,并没有将实践育人的作用总结归纳成一种教育理念,认为实践育人主要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忽视实践教育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导向作用及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实践育人理念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育人模式,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利用在课堂上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自身的经验,再经过课外自我教育即互相教育为辅助,展开一系列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助力成才的实践性活动,并且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育学生强农兴农为己任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优秀品格、爱国爱人民、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新型育人模式[2][3][4][5][6]。

实践育人的理念遵循了人才培养规律。高等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教育理念、方法及技术等进行改革,要求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学”而不是一味地“教”,核心是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提高能力素养[4][5][6][7]。在实践教育理念中,学生作为参与实践的主体,主动探索、发现、总结社会实践技能,调动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5][6][8],符合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出台关于实践育人的相关政策,从《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3][4]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3][5][8],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内容、形式随之更丰富多样化。我国发布的实践育人政策明确了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工作目标、要求和方向,实践育人模式是政策导向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实践育人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主体,对社会群体的特征反应即实践育人的特征反馈[5][6]。高校实践育人项目一般都是选取时代特色及社会热点的相关主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了解并适应社会的需求[7][8]。此外,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不再只局限在学校而是扩展到社会生产中,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逐渐扩展到社会人际关系。社会实践是一种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形式,也是课堂理论教育的拓展,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这个世界。采取实践育人模式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个人学习经验,还可以将实践中的服务经验融入所学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中,更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社会实践是教育结合生产活动,经过隐性、显性教育两者的作用,实现大学生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目标,优化处理实践问题的方式。

三、农业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问题

1.對实践活动不够重视

纵观近几年农业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顺利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有部分活动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只是走个形式。一方面是部分学生不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忽略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并不进行实地调研,只是完成任务式地进行社会实践,再通过各种方式拼凑一篇实践报告,通过熟人关系获取相关单位的盖章证明。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校并不是很重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之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如没给予学生相关的专业培训,没有配备指导老师在实践中进行指导等。学生在实践中容易出现方法不正确、迷失实践目标等情况,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实践主体过于单一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校实践育人模式长期开展的重要保证[5][6]。面对素质教育理念,高校较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组织社会实践开展的主体大多数是团委负责,并且只在寒暑假期开展,缺乏连续性。而且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缺乏一套规范

化、系统化的激励制度,导致专业课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缺失,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大多由辅导员担任。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程度,参与社会实践只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加学分,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只有少数积极优秀的学生。

3.没有充分利用实践成果

目前,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的评价制度及后续的审查和考评制度,对实践活动效果没有进行科学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结束后,由整个团队一起合作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再交由学校团委保管处理,实践结果报告只是在团队中进行简单评比,缺乏后续的校内实践结果交流、推广等。出现这种情况是没有对应的平台进行社会实践交流及没有相应的实践结果推广和转化制度。因为目前高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并没有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结果推广与转化的平台。

四、农业高校实践育人新模式探讨

1.通过教学、科研实践探索育人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要将社会实践与教育、服务社会、勤工助学、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探索对应的管理模式[5][6][7]。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指導精神,农业高校要积极探索出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育人方面,农业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从多方面加强实践教育,如课程设计、专业实习、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等。通过构建一个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激发大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另外,为了提高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度和实践能力,构建一个从基础教学实践至专业实习的层层递进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专业设计符合其特点的专业实践模式。比如园艺专业可采用先学习两年通识及学科基础课程,再学习一年的专业知识和一年校企合作实践的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则采取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拔、培养及考核的培养模式。在科研实践育人方面,农业高校可以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安排大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团队,进行科研实践育人。在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科基础后,大二安排学生自行选择指导老师,参与实验室的工作,了解科研并激发进行科研的兴趣。大三、大四则要求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自行选题设计方案,在科研训练中进行自主创新,独立完成科研训练任务及毕业论文,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劳动实践育人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实践是实践育人理念的重要部分之一,农业高校要重视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形成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7][8]。可以从劳动教育课教学、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