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发展趋势和国内外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建筑发展趋势和国内外案例
1.1理论,资料及案例
1.11背景
设计理论:
·机变论(Theory of indetesminacy)是英国建筑师李维尔.戴维斯(Liewelyn-Dawies)和约翰.威克斯(John-Weeks)首先倡导的。他们认为复杂的医院系统,不应禁固在一个僵硬对称的外壳之中,而应是若干单栋建筑松散联结体,以满足总体或单体的发展变化要求。
约翰.威克斯(John-Weeks)指出:“功能变化很快,初始的功能要求本身,并不是医院固定不变的设计基础,设计者不应再以建筑功能一时的最适度为目的,真正需要的是设计一个能适应医院功能变化的医院建筑”。
——标准设计:
·通用空间:由英国卫生部建筑师W.塔敦-布朗及其继任者H.古德曼提出。
芝加哥推出的一种“通用空间”定型单元,每层812M2(30.5MX26.6M)。其特点是将管井和垂直交通设施布置在四角,其余部分为无墙柱分隔的连续空间。其缺点是不节能。
·新陈代谢:日本小牧市民医院分期渐次更新。
·高技派:亚琛大学医院.德国
·十字型Nocleus标准体系:采用十字单元拼接体系,形成院落空间。1000M2/单元,跨度为15M。
——现代城市医疗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
从现代医院的组成来看,大多是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医疗中心,而且组成内容日益复杂,专业化、中心化倾向更为明显。除一般科室外,往往还包括急救、监护、核医学、心理咨询、图像诊断、计算机站、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部门,而医院的后勤服务及部分医技设施,有时由几家医院联合设置,逐渐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1.功能更加复杂,规模大型化。
新建医疗建筑很多是集门诊、医技、病房、科研、办公、后勤供应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单一功能的建筑已很少。同时,由于建设标准的提高,医疗建筑的规模和面积也在增长,出现了十万平米以上的单个建筑,甚至几十万平米的医疗建筑乃至医疗城。如在我国上海市区将规划建设的医疗城就是这类例子。
2.布局趋向集中。
将门诊、医技、住院按一、土、工、E、王、品等字形组合在一起,形成一栋大型医疗建筑综合体。其中几乎包含了医院的所有科室和部门,功能关系极为紧凑,各部门之间全为内部联系,流线极为短捷,省时增效,节约用地和管线。在现代医疗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支持下,这种模式有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医疗建筑采用集中式布局是应对复杂的医疗功能组合的平面构成方式之一,优点是医疗流程短、水平及垂直联系便捷、节约土地。集中式布局水平联系多采用一条或多条主通道贯穿建筑群,各分支为功能科室。在复杂的建筑群中,这种布局可识别性强。将这种水平主通道的服务功能加强,增设餐饮、购物、休息、银行、邮局等内容,建筑空间加以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变化,就形成“医疗街”的形式。
3.公共建筑的共同属性增强。
医疗建筑功能有其特殊性,也有与其他类型的公共建筑相通之处,表现在:
第一,公共服务性增强,体现“人性化”特点。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其对象
已不仅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人,因此服务对象更广。在服务功能上,除医疗之外,还要求有休息、餐饮、银行、邮政、商务等一般公共服务的内容。对医院室内环境的舒适要求也相应提高,从装修风格到色彩、材质等,都应利于创造有生机的、温馨健康的环境。
第二,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以往在医院内部设计规模较小的单栋建筑时,主要是解决好与院内相邻建筑的功能、空间及形体关系。现在,设计规模较大的医院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其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处理好大型医疗建筑与所在街区、地域甚至城市空间、建筑形式以及文脉的关系。
4.注重生态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新建医院的设计对生态节能很重视,主要用房均自然通风采光,极少用中央空调。并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科学利用自然光线、空气,通过计算机的控制,以及各种自动遮阳,双层幕墙的使用等,将室外环境对室内的影响控制在有益的范围内。
美国ICT肿瘤医疗集团与温江区政府合作兴建成都艾思特肿瘤医院
1.12对于本设计的定位————超大型医院
【图:山西大医院,CCDI方案】
近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也不断的扩大,高品质的医疗资源缺乏与城市医疗资源的相对集中产生了矛盾。继而在国内一些大型城市及发达地区相继建设了1000张甚至4000张床位的综合医院,以近期两个新建超大型医院设计着手,试图以医疗体系模式,继而归纳整理,作以探索及回顾。
首先明确超大型医院的概念。何谓超大型医院?按《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设定的建设规模限定为1000张床位,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建设1000床以上的综合医院,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许多医院根据市场需求或区域卫生规划的利好条件下,在新院迁建及老院改扩建项目中,均突破标准所设定的规模限制,大幅度的增加了床位数,由此我们可以定义超过1000床以上的规模的即为超大型医院。本基地共有1300床位
超大型医院的特点及带来的一些问题。
1. 超大型医院高度集中了地区性的医疗资源,使之更有效率,更专业,更有竞争力。细数国内几所建成的超大型医院,如深圳滨海医院(2000床),无锡医疗中心(1500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300床)等无一不是整合当地最优质的卫生资源,并处于其区域中心及城市重要枢纽,定位较高,形成区域内医学中心及教育中心。
2. 对于低级医疗机构,或周边同类医疗机构来说,超大型医院无疑具有掠夺性,指导及合作关系。
3. 由于医院本身所具有的环境特点,超大型医院有一定的管理上的风险,超大型医院一般
实行区域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治疗,从而细分病种并细分临床专科及亚专科,科室规模大且庞杂,对医院管理者来说面临着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及医疗模式的流程再造。
4. 一旦形成超大规模后,就诊流线变长,交通人流复杂程度难以估计。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稳定的医疗体系模式确定对超大型医院设计最初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对1000床以上的综合医院应该找到一种更好的体系。
【图:济宁第一人民医院,CCDI方案】
当前超大型医院建设存在着多种情况,如在一些大城市医院用地条件受到限制,只能在院区内改扩建增加床位数,或医院选择在新城区或在医院附近新征用地建设,医院用地四周沿城市道路,限制条件较少,并多以矩形或规则用地为主,有利于医疗过程的空间序列。后者为现在常见的新建超大型医院的主要方式之一,也为网格形医院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可实施条件,本文探讨的1000床以上超大型医院基本属于此类范畴。
传统的工字形和王字形的医院均以门诊在前、病房在后,医技居其中的形式布置,其中医技为十字中心,存在着穿科,物流,人流交叉或者交通瓶颈的现象,相对200-300张床位的小规模医院来说,由于门诊人数及医护人员较少,科室分布相对简单,这种布置方式基本可以满足。还有一种环形模式,主要以环形走道来串联门诊医技,在环形以外的区域可以作为内院或中心绿化,虽然解决了人行交叉的问题,但是对于超大型医院来说面积较大,其环形走道会造成流线偏长,病人往返医技,诊室时间较多,并不适合超大型医院的高效集约交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