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发掘的意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贾湖骨笛发掘的意义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至今仍然可以演奏的乐器——贾湖骨笛,以及演奏他的勤劳的远古人民仍然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覆盖着。到底是什么样的土地养育着它?他又给远古人带来了什么样的音乐呢?带着这些问题我翻阅资料试图揭开它美丽的面纱。

1 令人惊讶的辉煌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东,沙河与泥河之间的冲积平原上,平面呈近圆形,面积约55000平方米,1983年至200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在此发掘7次,计2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灰坑336座,墓葬445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个,以及濠沟、小坑等。

贾湖的年代较早(碳十四测年数据大致在距今7000一8000年范围内,经树轮校正为距今7500-8800年之间),贾湖出土物所反映出的文明程度也高得令人惊异:出土物中除了反映早期稻作技术的原始粳稻栽培遗迹外,还发现了具备几乎完整音阶的骨笛以及内装石子并带有契刻符号的成组随葬的龟甲。在如此早的年代,就能达到如此高的文明程度,贾湖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最源远流长的源头似乎不会有什么异议。

对于贾湖骨笛的发掘主要分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长时间集中发掘的,从1983年一直到1987年,期间进行了6次发掘工作。第二

部分是2001年4—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河南省文研所张居中、潘伟斌、秦颢、邱平等及中国科大科技考古专业考古实习的研究生,在此进行了第七次发掘。

1983年到1987年间贾湖骨笛一共出土了25件,其中过于破碎不能修复的6件,完整的有17件,半成品2件。贾湖骨笛是用丹顶鹤尺骨所制。出土时放置于墓主人的身边,有些墓穴竟能同时出土两件。据推测,这些墓穴多为当时的部落首领。可见贾湖骨笛在当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根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舞阳贾湖》第九章所知:出土的骨笛以笛孔数目划分有2孔、5孔、6孔、7孔、8孔之分,大多数为七孔笛。长度大约都在17.3—24.6cm,直径在0.9—1.72cm间,音孔直径0.3—0.5cm。m282:20的骨笛171.6毫米处还有一个小孔。这个小指孔直径为1.58毫米。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在《中国音乐文化九千年——试论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发掘及其意义》中把贾湖骨笛的历史分为三个部分:

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以m341:1为代表。

中期,距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两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以m282:20为代表.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外

加一些变化音,以m253:4为代表

1987年到2001年,14年过去了,舞阳的贾湖又迎来了春天。这一年的4月至6月考古队经行了第七次发掘。这次发掘中有出土了近10支骨笛,属于中期。这批骨笛经过测音,与十二平均律相比,音孔相差仅在25音分左右,可以演奏出两个八度内的乐曲。音响效果不像以前的微细而又小的声音而是类似于今日的笛,与箫类乐器。

如此,贾湖7次考古一共出土骨笛35件,其中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共27件。他们已经拥有了成型的音阶和“高超的”制作技术。1999年,英国《自然》杂志就以《世界上最早的至今仍可以演奏的器乐》为题介绍了贾湖骨笛的消息。其中包括用m282:20号骨笛演奏的民歌《小白菜》。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骨笛,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一只骨笛。

2 辉煌中震惊

2009-11月底,天气如此寒冷,可是贾湖骨笛给我带来震撼却使的我丝毫感受不到冬天的气息。贾湖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数量最多,并且是依然能用于演奏的乐器实物。七八千年前的人们是有着什么样的能力,他们以什么为食,为了制作骨笛他们又是怎么捕捉丹顶鹤的?他们的图腾是什么?

是否与鸟禽有关?他们有着什么样的音乐形式?还有,还有……这一切让我觉得好奇使得我求知。

贾湖动物群落中,喜暖湿的有獐、麋、麂、扬子鳄、闭壳龟、丽蚌等,但在最早期的灰坑中还发现喜冷的紫貂。植物群落中喜暖湿的有枫香、山毛榉、香蒲、盐扶木、野生稻及大量湿生环纹藻类等:同进耐旱的蒿属、藜科植物也大量存在。反映出的是疏林—草原—湖沼景观,中晚期气温高于现今这一地区2—30c,降水量高于现今400—600毫米,相当于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与气候特征。土壤微形态的研究也记录了气候由冷转暖以及其不稳定波动的过程,二是可能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贾湖聚落废弃于一次水灾,反证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贾湖制骨工艺发达,骨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致而规整。有些箭头堪与金属箭头比美。从这段文字我可以推断出两点:第一,这里因为气候合适,食物众多又有湖沼所以使得这里有丹顶鹤所合适的环境。第二,由于骨箭头优良的属性我们可以推论出当时的舞阳贾湖人具有很高的捕猎水平。从外形上看这个小孔的光滑,正圆。当然小指孔直径为1.58毫米工艺也是可以做到的。而这个小孔的作用在哪里?。根据李纯一先生在《先秦音乐史》中的所说的“他的小1孔好像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而是为了纠正大1孔发音不准而设。如果这样,那就可以初步认定他是一支具有六声徽调倾向的骨笛”。多么厉害的古人,他们居然能通过一个小孔来调节音的高低。

贾湖骨笛出土35支,其音高与十二平均律相差最大的不过25音分。35支骨笛的出土,说明贾湖人在当时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管律”。

这样完美的管律又是怎样发明的?虽然没有绝对音高的出现但是每一个音孔之间的相对音高是如此精确,不得不让人佩服。

乐器与音乐就好像是鱼和水的关系,他们之间密不可分。从m282:20骨笛,我们可以推出当时的音乐也很发达。而骨笛被葬于墓主人身边,则又可以推出是属于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的人才能拥有的。在远古,“少皞氏是以凤鸟为图腾的氏族”。由此三方面,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生产力有限,骨笛生产数目少。第二,当时的音乐主要是被氏族的长老们所控制或是指挥。演奏的音乐主要是关于图腾,祭祀,求神有关。第三,与贾湖骨笛一同作为音乐表演的其他乐器也应该来说是存在,惜无相关出土文物贾湖骨笛存在有四声音阶与五声音阶那么真么遥远的音阶对我们到底影响吗?如果

有的话那么这种影响又是什么呢?答案是肯定的。贾湖骨笛中的3561,5613,6136这三种音阶在现在舞阳县的劳动号子中也常用这种四声音阶。

联系裴李岗文化中出土的河南长葛石固遗址二期墓葬出土的骨哨,贾湖骨笛早期的骨笛m341:1 中期m282:20 以及晚期的m253:4我们似乎可以大概勾勒出一幅中国原始社会乐律学和数学的发展脉络。他为人们研究远古时期的音乐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也引发了为什么一直到明朝才出现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理论出现思考以及针对

其“测音数据”,“音阶与音高”,“平均律”等问题的提出了讨论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