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宁河:宁厂古镇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走大宁河:宁厂古镇的前世今生

2015-09-22中国三峡建设(江河地理文化)

文/谭乔西

出巫溪老县城,溯河而上,车程十公里之处,有板壁屋、砖石房等老房子散落于河岸之上,这里便是被当地人称为

‚七里半边街‛的宁厂古镇。远远望去,宁厂古镇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与周边的山水搭配得恰到好处。古镇与对岸的公路隔河相望,数道铁索桥将公路与古镇相连。行人可以从铁索桥上进到古镇,车来车往的那份喧嚣就只能止步于此了。

走进古镇,那种静谧几乎已经超越了作为人类聚居地的底线。跟古镇上的老人打听,才知道这里在几年前就启动了搬迁工作,说是要搞旅游开发,古镇的居民大多已经搬走,留下为数不多的人与古镇为伴,这些人以老人居多。

在宁厂古镇,断垣残壁随处可见,老旧的木结构房屋摇摇欲坠,但依然可以从那些规制宏大的建筑残余窥见这里曾经的繁华。的确,翻开这个古镇的历史,仅仅用‚繁华‛来描述它的过往是远远不够的,而这一切,都要从盐说起。

一切都要从盐说起

盐,古人将其称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它是一切

动物生理必不可少的成份,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今天,它更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由于食盐的产地不普遍,它在原始社会里,能起推动社会组成和发展前进的作用。根据其生产特点和来源,盐的种类有海盐、池盐、泉盐、井盐、土盐等,其中以泉盐的开发利用为最早。

大宁河流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产盐区之一。《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了一个十分富庶的国家:‚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经考古学者考证,《山海经》中的‚巫臷‛应该就是今天的大宁河流域一带。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推断:‚此言臷民不耕不织,衣食之资自然丰足,岂非因为他拥有食盐,各地农牧人,都应其所需求,运其土产前来兑盐,遂成‘百谷所聚’之富国乎?‛在与大宁河流域一江之隔的长江南岸大溪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堆积的鱼骨,可以推断在大溪文化时期,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大量储存捕获的鱼,而盐是保证储存的鱼不腐烂变质的关键物资。因为拥有丰富的盐业资源,大宁河流域也成为战争的焦点所在。有学者推测,黄帝与蚩尤之战,就是一场关于争夺盐源的战争。

《舆地纪胜》载:‚宝山咸泉,县地初属袁氏,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于上下,猎者逐之,鹿入洞不复见,因酌泉知味,

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也。‛这里的‚宝山咸泉‛指的就是巫溪宁厂镇的盐水。自此,‚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一眼盐泉成就了大宁河千百年的辉煌,宁厂古镇是最后的见证者。

‚白鹿引泉‛自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大宁河流域之所以能有丰富的盐资源,跟千百万年的地质运动有着紧密的关系。早在两亿年前,从这里直到云、贵、川、西藏、青海等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与古地中海相通连。经过数千万年的地质地壳运动,沧海变桑田,大巴山脉、巫山山脉形成。在此过程中,原来呈水平分布的含盐岩层被挤压、倾斜、皱褶、变形和断裂,经地下水侵蚀,一部分盐卤在压力作用下,从三峡断裂岩缝处溢出,形成自然盐泉。

据考证,宁厂古镇有5000多年的制盐史,从先秦盐业兴盛

以来,宁厂古镇一直都是中国盐业版图上的重镇。

魏晋南北朝时,战乱频仍,全国人口锐减,而巫溪(时称‚北井县‛)聚四方流民煮盐而成设‚令‛的万户大县。唐代全国盐产地设‚四场十监‛,‚岁得钱百万缗,以当百州之赋‛的巫溪大宁盐场(属大昌监)为十监之一。宋代置大宁监,岁产雪花盐400余万斤,远销晋、陕、鄂、川、黔,史称‚利走四方,吴蜀之货,咸萃于此‛,‚田赋不满六百顷,籍商贾以为国‛(《大宁方志序》)。十倍之利,百倍之榷,盐税成为了地方的财政支柱。明代,据《洪武实录》:‚洪武

二十五年(1392年)冬十一月,四川所属地方盐井五十七处,煎办岁额四万五千一百七十五引,大宁县盐井泉涌,易为煎办,已有灶丁九百六十人,岁办一万零六百二十三引‛(盐引是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每张盐引对应一定重量的盐。根据官府发行的盐引数量,可以大致推算出不同时代盐的产量)。至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盐灶户发展到336家,盐锅计1008口,大宁盐场所在的宁河两岸白昼盐烟缭绕,遮蔽天日,夜晚则灶火通明,与江中渔火交相辉映,史称‚两溪渔火,

万灶盐烟‛。

上古盐都已繁华落尽。摄影/田勃

千年的盐

泉仍在汩汩流淌。摄影/谭勇

熬出来的岁月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出身盐民,有‚盐民诗人‛之称,他曾经写诗描绘盐工工作的艰辛,诗云:‚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宁厂古镇昔日的辉煌固然与那一眼盐泉息息相关,却也是数千年以来千万盐工用繁重的劳动熬出来的。宁厂熬盐的灶火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告熄灭,最后的盐工告别盐厂,四方分流。在离宁厂古镇不远的谭家墩,我们见到了曾经的盐工赵本智。

赵本智当过几年兵,算是行伍出身,1971年从部队退伍之后安排工作,一开始被安排在万县(今万州区)港务局,月工资可达41.5元,算是很不错的工作了。可是他恋家,想离家近一点,于是进了大宁盐厂。那是70年代初期,大宁盐厂依旧还很红火。老人介绍,直到上世纪解放后,盐厂的生

产工艺还是延续了古人的做法。他介绍说,盐工分工很细,有‚踩碳‛、‚扯卤‛、‚过滤‛、‚照火‛等不同分工。先用竹笕将龙池的盐卤引入灶户深达数米的贮卤池,沉淀杂质,再由扯卤工将卤水提升起来,经笕管接入灶台上直径2米、高2米多的木质临时贮卤桶里,然后再导入纵向排列数口锅的‚烧垅‛灶上的铁锅开始熬盐。熬盐的火候由有经验的‚照火师傅‛把握。‚照火‛在熬盐的过程中算是一项比较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照火师傅‛的工资也比其他工种要高一些。

卤水先经大火煎煮,迅速蒸发水分,然后利用豆汁或蛋清、猪血等吸附硫酸钙、石膏等杂质,再用竹编‚灶筛子‛舀起,锅内卤水便变得清澈了,盐工们称之为‚提浆泡‛。之后用小火慢慢熬煮,下‚母子渣盐‛(盐种),促使卤水结晶成盐粒。已经结晶的盐粒还需要经过‚淋花水‛的工序。‚花水‛是一种较浓的卤汁,将卤汁一遍遍淋在刚刚结晶的盐粒上,会增加盐粒的亮泽度。之后滤去残留的水分,再转至烘干炕摊开烘干,最后装入篾条编制的大盐包,计重、包扎、打上商号,进入成品库房。一般完成以上一次生产流程,需三至六个昼夜的时间。在这一次的生产流程中,盐工们几乎都不能休息。

盐工的工作极为繁重辛苦,灶房里四处弥漫着浓烈的柴火、煤烟的味道,锅中卤水翻滚,如果一不留神跌进锅中,轻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