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民间借贷风险重现】民间借贷2020新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9月以来,温州民间借贷问题开始引发关注。今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为全国金融改革下一步的发展提供经验。
从我们近期调研部分当地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部分银行和企业了解的情况看,由于温州地区的民间融资体系遭到阶段性破坏,温州金融活动当前仍处于大幅度的“去杠杆”进程中,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温州民间借贷压力可能会重新明显上升。
债务风险放大
部分企业杠杆率过高是当前温州金融的突出问题之一。温州市2011年GDP总规模在335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6195亿元,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接近20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经济上行时期,高杠杆对经济扩张和收入增长可以产生显著的放大效应,加剧债务人的风险偏好,债务规模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债务扩张的正向循环发挥主导作用;相反,在经济下行期间,经济增长的回落和收入的下降,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下降、抵押担保价值的下降,将导致债务自我收缩的负向循环。
显然,在2011年9月民间借贷风险爆发之后,温州目前正处于程度剧烈的、不同渠道叠加的去杠杆化的过程。
一是银行渠道信贷大幅缩减。今年一季度温州新增贷款137亿元,相对于2011年一季度270多亿元的投放明显缩减,个人借贷需求大幅下滑,银行对于企业投放标准更为严苛,导致信贷规模大幅缩减。
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表外融资大幅缩减。从调研情况看,由于避险情绪强,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的放贷意愿已经明显弱化,大多只是在有限的、较为了解的老客户中开展一些保守型的业务;很多担保公司已经放弃信用担保业务,转做银行资产保全等业务。
三是民间融资活动接近冰冻状态。从温州的调研中,接触到的个人和企业都表示目前已经很难借到钱,也几乎没有意愿向外借钱。企业之间的信用体系受到较大破坏,温州民间融资活动接近冰冻状态。
从全球债务危机处理的普遍经验看,保持合适的流动性,使去杠杆的过程平缓推进,是避免危机逐步扩大和恶化的重要路径。
而温州当前多渠道同时去杠杆的叠加,可能导致温州目前的借贷问题进一步延展。从调研情况看,不少机构预计,今年八九月借贷压力可能会开始新一轮集中释放。
从2011年9月以来的民间融资困难一直在持续,企业家跑路事件仍未停止,且从之前的主动尽力偿还变成当前的被动放弃偿还;去年9月前后的贷款多以一年期为主,2012年9月前后将迎来又一个债务偿还高峰,届时民间融资成本可能会再度上升;温州银行业的不良率从2011年8月底的0.36%,已经上升到今年3月末的99%,这种情况的持续会促使银行体
系保持审慎的信贷投放态度。
上述几种影响因素的叠加,使温州当前的债务负向收缩循环短期内难有改善,且有可能在今年9月前后放大。
避免信贷“旱涝急转”
表面上看,本次温州的民间借贷问题是一个金融问题,但从实地调研的反馈情况看,它更像是一个金融与实体经济长期不匹配所产生的体制性风险,在金融领域特别是民间融资领域的集中释放,而触发因素则是部分企业盲目扩张杠杆,以及信贷政策在宽松和紧缩基调之间的急剧转换。
温州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转型压力大是根本问题。
温州多数行业本身毛利率较低,通常在7%-8%,大致仅能覆盖银行利息,且以出口加工为主,60%依赖外需且短期内难以升级。
在这种情况下,实业回报率低企,导致大量流动性投向房地产、太阳能光伏等领域,这为民间借贷问题的暴露埋下导火索。
部分企业盲目扩张杠杆、信贷政策基调的频繁转换是触发因素,温州问题有其深刻的宏观政策背景。
“4万亿”刺激政策期间,异常宽松的货币环境、更为灵活的信贷审核标准导致宽松信贷条件之下,部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温州企业大幅举债投资,且当时温州的投资大部分流向温州市外;而2011年以来的信贷迅速收缩则导致的房地产价格下降、融资链条进展乃至个别环节的断裂则是当前温州民间借贷问题的触发因素。
温州民间借贷问题的直接推动力量是部分企业盲目扩张杠杆率,以及货币信贷政策基调在较短时期内的大幅转换所导致的信贷“旱涝急转”,不仅使温州的房地产价格下降,而且不少温州人的对外房地产项目被迫停工,难以实现资金回笼,放大了债务压力。
实际上,类似的风险不仅温州所独有,只是因为温州先行先试比较早,引起注目。
在调研中,很多银行反映,在温州现有的产业结构中,企业普遍资产较少,企业之间的联保、互保对于杠杆率的放大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信贷的紧缩往往导致单个事件冲击产生显著的连锁反应。
随着2011年信贷紧缩导致的民间融资困难,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从高位20%-30%的回落,在联保机制的作用下,一家企业出现困难或一个老板跑路导致担保企业出现问题,因为担保链条较长,其连带性的负面冲击就更大、更广。
在温州的调研中,很多银行表示,由于对企业隐含的担保状况不清楚,本来健康经营的客户,很可能突然一夜之间因为担保关系卷入别的企业“跑路”事件中,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寻找创新性路径落实改革
目前,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围绕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发展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等12项重点项目。但从实施进程看,由于还在寻找具体的制度创新和实施路径,其潜在效果仍须观察。
一是将金融改革与化解温州当前的借贷压力结合起来。
在调研中了解到,温州的政府部门坚持不介入具体的金融创新活动,主要定位在提供服务等。在金融体系较为平稳的时期,这种市场化的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当前的借贷压力下,温州政府应当正视这种压力,并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注入适当的优质资源来吸引本地以及外部资金流入温州实体经济并缓解借贷压力。
二是探索小贷公司的创新发展路径。
温州金融改革试点的重点之一是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可以转成具有一定融资功能的金融公司(例如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可以吸收一定金额以上的大额存款等)。我们调研了部分小额贷款公司,高管们对于转换有所顾虑,主要是认为银行管理成本高、监管严格,同时村镇银行在当前激烈的吸收存款竞争中并不具优势,也不具备可以与大银行抗衡的结算支付体系。
从当前情况看,在温州可以率先为小贷公司明确金融机构身份,并定位成类似香港市场上的有限持牌金融机构,允许其吸收一定金额以上的大额存款。
三是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实际操作效果有待考验。
旨在规范民间融资、使之阳光化的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虽然从预期上被寄予厚望,但短期内登记涉及个人隐私,实质操作有可能难以推进,而且登记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也会限制实施各方的效果。
四是合理区分金融活动中的公募与私募界限。
在保持对公募金融活动的严格监管时,在温州探索适度放松私募性质的金融活动的限制,重点鼓励私募领域的金融创新,为民间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