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资料整理:
一.大众文化的定义:
【重要概念整合】
(1)大众文化是借助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之间的通俗文化
(2)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肯定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是通过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会的内在反对性和反叛欲望,通过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为现实辩护。

(3)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文化工业”,他们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用于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在推销文化商品的同时操纵了大众意识。

(4)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5)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它是现代工业
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

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
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6)特点:
首先,大众文化是一种技术性、商品性的文化。

其次,大众文化是一种标准化的文化。

再次,大众文化具有一种潜在的强迫性。

再有,大众文化是一种视听文化、娱乐文化。

1、属性的商品化
2、传播的媒介化
3、审美的日常化
4、形式的娱乐化
5、趣味的时尚化
【个人归纳】——总结(定义与特点相结合):
1.大众文化的传播对象是:大众;
流行于大众之间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由此大众文化具有通俗化(即审美日常化)的特点:就文化的审美而言, 大众文化突破了艺术与非艺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

在以往很长的历史时期, 美和艺术都疏离普通民众; 而在今天, 借助于大众媒介、文化工业等手段, 美和艺术普及化了, 审美的经典性与日常性从针锋相对走向了和谐统一, 原先遭受经典美学打压的欲望、诱惑、利益等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处于文化中心或热点的不再是传统的经典艺术, 流行歌曲、电视连续剧、广告、时装、模特表演、
网络文学、畅销书以及动漫、网上视频、网络游戏、手机视频、手机短信等审美形式不断涌现。

审美活动也不再局限于音乐厅、歌剧院、美术馆等与日常生活疏离的高雅艺术场所, 它就发生在普通大众的生活空间中,例如购物中心、街心公园、体育场馆、度假胜地等等。

在这些场所, 文化活动、审美活动与社交活动、商业活动融为一体, 密不可分, 甚至审美作为一文化消费也进入普通家庭, 与日常生活相连, 例如环境设计、街区美化、居家装修、美容健身以及闲暇时间边看电视剧边聊天谈笑等等, 审美过程与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 彼此不分。

大众文化的这一特点对高雅文化、经典艺术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 促使它们改变形态, 寻求新的展示方式, 以新的形式呈现于大众面前。

帕瓦罗蒂等世界三大男高音的音乐会在故宫广场举办, 唐诗宋词配以精美图片引人眼球, 报纸杂志更是色彩纷呈, 琳琅满目, 招徕读者。

大众文化的日常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导致了文学艺术以及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发生变化, 由此满足了人们审美与日常生活的需要。

2.大众文化的流行时间是20世纪至今;
3.大众文化存在方式:大众文化的产生、流行背景:大众文化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化大生产密不可分,大批量生产、被广泛消费——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生产形式, 因此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的文化消费形式;因此带有商品(业)化、标准化的特点;
相关概念: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文化工业”,他们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用于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艺术本质的丧失“像工业产品的零件一样,大众文化的'原材料'走向文化生产流水线”,标准化、模式化的文化生产线先设计出许多固定的标准情节、人物和结构,之后便毫不费力地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这种标准化的文化艺术势必是雷同的、个性泯灭的文化艺术,其艺术价值的低下是可想而知的。

这就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文化,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制作而非创作。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 文化消费成为一种普遍需要, 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而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因此, 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是文化与工业联姻的结果。

作为一种消费文化, 它具有由文化产业机构生产供现代大众消费的商品属性。

高雅文化往往羞羞答答, 不承认其商品特性, 或者有意淡化它, 似乎艺术一旦与商品结缘, 就浑身沾满了铜臭, 亵渎了审美的圣洁。

大众文化一开始就以商品的形式出现, 从不隐讳自己的商品属性。

反之, 作为文化商品, 它极力开拓文化市场, 以文化、审美去获取最大的利润。

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杂志社、网站等正是这些文化商品的生产机构。

这样一来, 文化产品不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个体创造的产物, 而是一种工业化生产的结果, 从创意策划、筹措资
金、生产制作到宣传发行和实际消费,文化产品都是作为一种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进入市场的。

因此, 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商品化规则, 以追求商业价值为目标。

如果文化企业盈利的目标不能实现, 那么其运行过程势必受到影响, 甚至导致文化企业的亏损、停业或破产。

因此, 大众文化的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照生产经营规则, 把握文化市场脉搏, 顺应社会大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口味, 以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幻, 最终达到把文化产品销售出去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 大众文化在技术世界中已经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 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 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 “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系列产品, 再加上普遍进行欺诈,所以艺术本身更加具有商品性质了。

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 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 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 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 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

大众文化的商品化虽然让以往高不可及的艺术和审美走向了民众, 突出了民众作为上帝的地位, 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创作主体而言, 艺术家进入文化市场成了自由职业者, 似乎摆脱了以往”文不言商, 士不理财”的限制, 获得了创作上的自由, 实质上, 当他们的作品或演出同时又作为商品直接面对消费大众时, 必然受到电影、音像、演出、书刊等文化市场的影响, 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文化公司经济利益的追求等因素必然制约甚至主导他们的艺术创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 艺术家难以真正按艺术规律进行创作, 艺术也难以真正保证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艺术作为消费品从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圈走了出来, 成为供大众消遣的手段时, 往往以大众性、娱乐性、上座率、收视率、畅销性而不是以独创性、超越性、批判性来评价其价值。

艺术的审美品性和人的独立思考的个性意识被大大削弱, 正如美国艺术社会学家豪塞尔所指出的, “娱乐工业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教会马路上的人们去独立思考”。

现代科学技术为大众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手段, 不仅表现在传媒方面, 而且表现在生产制作方面。

高新技术的引进、器材设备的更新, 尤其是电脑技术的使用, 提高了大众文化的质量, 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高科技镜头给观众带来的逼真效果。

同时, 大众文化的制作方式纳入了工业程序化的生产流程, 日趋社会化、集团化。

因此,大众文化能够像工业产品那样, 生产程序化、规模化、批量化和标准化, 形成了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文化工业。

正是由于大众文化能够批量生产、无限度复制, 所以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标准化、齐一化的特征, 而缺乏真正艺术品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个性特征。

如电视剧、通俗小说、广播短剧、广告小品、流行歌曲的生产等等, 一般都按照一定的格式和程序来制作, 形成一定的标准化模式。

如通俗电视连续剧通常是”设置富丽豪华的环境, 安排错综复杂的线索, 构筑引人入胜的情节, 编织委婉动听的故事, 安排性格统一的人物”。

因此, 人们往往把编这类电视连续剧称之为”侃”。

似乎它不需要什么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准备, 只须套用某种固定的格式即可。

大众文化成为商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科技的运用, 使得文化产品生产速度加快, 制作周期缩短, 生产成本降低, 这就大大提高了文化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但文化生产毕竟不同于物质生产, 精神性层面远大于物质性层面, 它所达到的水准不能以生产的速度和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来衡量。

作为艺术品, 必须具有独创性, 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和风格, 而模式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无法达到这一目标。

文化产品除了需要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声画合一的精致度, 更应研究文化品味、文化精神, 后者恰恰是文化的根本魅力之所在。

因此, 大众文化的标准化, 使得真正艺术品所应包含的个性消失了, 从形式到内容都越来越趋于相同。

4.大众文化传播的媒介是:现代电子媒介;大众媒介的出现一方面是缘于现代科技和资本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应大众文化传播之需;所以体现出大众文化的技术性和媒介性;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关系密切。

大众传播由专业群体使用大众媒介, 大量、迅速地传播信息,对受众施以影响。

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机械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电子媒介。

大众媒介的应用, 拓展了大众文化的公共领域和大众文化的对象、范围。

我们接受人类存在的在象征意义上超越民族和无可改变的物质特性越快, 那就越好。

许许多多的异域风情、珍禽异兽, 国内外高水平的音乐会、运动会, 过去无法亲临现场观看, 现在则在影视中随处可见。

正因为大众媒介信息量大、受众人数多, 所以大众文化利用现代传媒, 大量生产, 批量复制, 以此来吸引观众, 招徕听众。

钱钟书的广为人知, 与他的作品被搬上了银幕、屏幕有非常大的关系, 更不用说金庸的广泛影响, 小说一版再版, 电影、电视连续剧的反复改编, 两者紧密相联, 互为促进, 显示出大众文化及媒介的巨大力量。

在大众文化的传播中, 一部电视连续剧众人议论、一首流行歌曲众人传唱的景观时常可见2004年, 杨臣刚的网络爱情歌曲《老鼠爱大米》一夜走红, 不仅迅速占领了mp3下载排行榜榜首, 并且创下互联网有史以来同一首歌同一时期1亿人次的最高点击率。

正是因为网络媒介的平台, 为面广量大的受众群体提供了传播的条件, 以至一时间, 大城市小乡镇, 街头巷尾、校园内外, 到处传唱《老鼠爱大米》。

由此可见, 利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成批地制作和传输大量信息并作用于受众, 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点。

5.大众文化的表现方式:
在肯定、诱惑、锤炼中表达意识形态,通过美化的幻想去平息社会的内在的反叛性,为现实辩护、维护现实秩序;
由此,大众文化具有欺骗性、操控性、潜在的强迫性;
相关概念: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肯定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是通过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会的内在反对性和反叛欲望,通过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为现实辩护。

大众文化具有一种潜在的强迫性。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

阿多尔诺指出,意识形态纯粹是谎言,这种谎言不是自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用诱惑的方式和锤炼的方式--大众文化表达出来的。

它对人的操纵与欺骗比早期统治相对粗暴的方式更为微妙而有效,它能把它的牺牲者安抚进入被动接受状态,使其不知不觉地按统治者的意愿行事,它使民众天真而固执地相信统治者所宣扬的一切,人们明明生活在一个恶劣的现实和对抗的世界里,压抑苦闷,惴惴不交,可是,大众文化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假象。

再有,大众文化是一种视听文化、娱乐文化。

视听文化提供了高密度的信息内容,使接受者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有意识的信息整合和深层次的意义提炼,受众被激起的更多的是生理和低级心理上的反应,而不是深刻的思想与艺术的感悟,谈不上对生命意义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备注:
1.大众:群众、民众
2.大工业化与市场经济:工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体制——
工业化大生产:以机器为主要工具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标准化、自动化及流水线
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

3.现代电子传媒:在这里指电子媒介,是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其中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和光碟等。

4.意识形态:这里特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太复杂了说不清)
/view/435.htm
二.资本的定义:
(1)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为资金及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定义: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叫做资本。

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广义上,资本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精神和信用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2)主要特征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是一种运动
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三.法兰克福学派:
(1)简介:法兰克福学派是由1922年在德国成立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阿多尔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洛文塔尔、哈贝马斯
等。

无论从代表人物的数量,还是从其成员理论建树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它都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整个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最富特色的主题之一。

该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国际性影响,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与批评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2)时代与背景
时代:法兰克福学派人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法西斯德国这一特殊的社会语境中,马尔库塞曾对那个时代做过这样的描述:“该时代是一个充满集权恐怖的时代:纳粹统治的力量登峰造极,德军的铁蹄践踏着法兰西,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标准,不是与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同流合污,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取而代之”。

由于处境危险,法兰克福研究所于1934年迁往纽约,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流亡美国。

理论背景:深受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属于上流文化保守主义和人文主义
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在法西斯德国和消费主义的美国这两种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形成的。

(3)理论特色:
(4)具体内容:
(5) . (6)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