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商业地产市场运营模式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商业地产市场运营模式
分析报告
目录
商业地产:存量市场中的核心资产 (6)
盈利模式:围绕“商业+地产+金融”三元属性 (6)
估值:租金和资本化率是估值基础 (7)
我国商业地产过去的问题:消费降速、供给过剩、线上冲击 (7)
降速的消费 (8)
充沛的存量 (9)
线上的冲击 (11)
重新认识:什么因素正在或即将改善商业地产? (12)
NOI改善因子1:“促消费”初步兑现,承托零售终端长期走势 (12)
NOI改善因子2:线上逐渐饱和,催生新业态 (13)
流量红利边际递减,告别野蛮经营 (14)
实体运营体验性提升,迎合新兴消费特性 (14)
NOI改善因子3:市场供需结构趋于改善 (15)
一二线城市兵家必争,长三角仍具备吸附力 (15)
下沉三四线存在商业远景,“小镇青年”值得关注 (17)
NOI改善因子4:管理溢价得以兑现,集中度提升启动 (19)
业态机遇:精准度提升,模式持续演进 (19)
企业机遇:并购潮开始涌现 (20)
资本化率因子:利率步入下行通道,带来商业地产估值提升 (21)
管理半径因子:资产证券化打开商业地产的运营边界 (22)
商业地产是匹配资管需求的一大渠道 (22)
证券化规模持续扩大,REITs蓄势已久 (23)
打开管理的黑箱:互联化,精细化 (26)
1、线上与线下融合,新零售时代来临 (26)
打造全渠道模式 (26)
科技化提供新零售技术基础 (28)
2、体验式运营为内核 (30)
多元化场景消费的打造 (31)
原创IP实现高精准体验 (32)
3、存量改造成为新战场 (33)
标杆路径:国内优质商业地产运营商模式解析 (35)
万达商业:综合体运营先行者 (35)
华润置地:高端多元化商业体代言人 (36)
龙湖集团:深耕战略后起之秀 (37)
大悦城:科技赋能下的创新者 (37)
全周期比较:融投管退中的差异化选择 (38)
融:以售养租依然主流,低融资成本门槛下央企背景占优 (38)
投:扩张——禀赋优势至关重要,模式——轻资产模式渐起 (39)
管:定位——向社区商业延展,模式——科技精细运营兑现溢价 (41)
退:逼仄渠道下的新探索,基金模式可期待 (44)
存量时代下的竞争 (44)
行业估值以及投资建议 (45)
行业估值 (45)
投资建议 (46)
风险提示 (46)
商业地产:存量市场中的核心资产
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在发展路径、价值体现等各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其关键因素在于商业地产依附于商办、零售业,较之住宅而言,在专业性方面存有更高的投资门槛,在交易环节具备更高的成本,盈利模式方面以持有而非销售为核心。
广义的商业地产包括一切持有运营的物业,如零售类商业地产、写字楼、酒店、长租公寓。
本报告将集中研究与零售业态紧密关联的零售类商业地产,即为零售商提供交易场所、以购物中心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商业营运性不动产。
盈利模式:围绕“商业+地产+金融”三元属性
商业地产的复杂性体现在集商业、地产和金融于一身。
其开发运营历经资本运营、地产开发以及商业运营。
资本运营对应商业地产周期“融投管退”中的“融资”以及“退出”环节,包括商业地产商向投资方融资、以及通过基金等金融模式退出,均涉及资本运营;地产开发即“投资”环节,也存在于通过散售周转的“退出”环节,即投资开发商业地产。
与住宅不同的是,商业地产投资在投资选址、项目策划上更为严格,且以持有而非销售为主;商业运营即“管理环节”,这一环节最能体现品牌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
整个商业地产运作所能带来的盈利,底层收益取决于商业运营阶段所产生的商户零售额,商业地产业主获得租金收益,一般而言,租金是以固定租金加零售额提成的模式计量,而对于投资方而言,则获得分红或者利息等投资回报,投资回报往往取决于租金收益的规模以及稳定性。
图表1: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路径以及回报来源
正因商业地产的复杂属性,这也注定其变现模式具备多元性。
商业属性对应的变现模式包括自持经营的现金流入、基于自持现金流入的银行经营性贷款,以及 CMBS等产品;地产属性对应的变现模式包括散售,及基于周边房地价上升等地产积极因素带来的物业升值;金融属性对应成熟项目整售,以及潜在的证券化机遇。
图表2
: 商业地产三属性对应的变现模式
估值:租金和资本化率是估值基础
商业地产的估值多以 NOI (营运净收入)/资本化率来计量,NOI 即租金减去营运成本,体现运营核心收益。
尽管盈利模式多元,但商业地产的估值基础依然是以商业为核心。
一方面,地产属性愈加淡化:在地产调控已进入常态化的阶段,倚赖土地溢价或地产行情变化带来的物业升值空间有限,与此同时,店铺散售难以保证运营效率,在运营溢价愈加显著的当前市场,散售商铺的价值也日益式微。
另一方面,金融属性尚不成熟,核心在于REITs 制度还在完善中。
以累计 5 年的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的比值反映项目的自持比例,过去 5 年住宅物业这一比值在 103%,商办物业而言仅在 50%左右,说明商业地产自持率高,流动性较低。
即自持阶段的现金流是决定性因素,项目价值体现了未来租金收入的预期。
图表3: 近五年各属性房地产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
我国商业地产过去的问题:消费降速、供给过剩、线上冲击
过去 10 年商业地产运营的关注度一直较低,核心在于行业增速下行,同时赛道拥挤,结构性过剩严重。
行业增速下行的核心在于人均 GDP 增速降档,导致零售业增速趋缓,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收窄也传导至商业地产;竞争格局角度,一方面因供应过于充沛,导致存量市场饱和,另一方面还面临外部竞争,即线下模式的冲击。
这一切决定了传统商业地产已是一片红海,对于战略布局以及运营能力有着极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