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的赢家与输家

朝鲜战争的赢家与输家

文/陈晓晨

上周最大的国际事件当属朝鲜停战60周年。从60年前签字落笔的那一刻到今天,“谁是朝鲜战争获胜方”的争论就一直没停过。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天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他说,从朝韩战后的发展看,朝鲜战争不是平局,而是韩国赢了。当然,奥巴马的“借古”显然是为了“喻今”。不过,这是一个好问题。

奥巴马搞错了一件事情:无论从任何角度看,朝鲜战争都绝不限于半岛双方之间,而是至少涉及六国七方——中国、美国、苏联、日本、朝鲜、韩国和台湾地区。笔者以为,从历史角度看,苏联、日本、台湾显然是最大的三个赢家。

苏联几乎未费一兵一卒(经过伪装的苏联航空队除外),就让美国在朝鲜半岛撞得头破血流,坐收渔利。朝鲜战争巩固了刚刚建立的中苏同盟,使苏联真正获得了中国这个远东盟友——当然,同盟破裂是后话。朝鲜战争将美国吸引在远东,远离欧洲这个美苏对峙的主战场,苏联得以恢复国内经济,为此后一度的“苏攻美守”埋下伏笔。

日本通过充当美军的后勤补给基地而成为朝鲜战争的受益者。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获得“特需”收入约23亿美元。日本的出口总额从1949年的5.1亿美元增至1950年的8.2亿美元,1951年进而升至13.55亿美元。而朝鲜战争“特需”正是日本出口激增的绝对主要原因。日本面向朝鲜战场的出口从1950年的18.2%,一路飙升到1951年的43.7%、1952年的66.1%和1953年的63.5%。

在朝鲜战争“特需”的拉动下,日本经济迅速摆脱萧条。战争爆发仅4个月,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就超过战前水平。此外,日本在二战后被完全剥夺的军事工业在朝鲜战争中得以初步恢复。更重要的是,日本公司在战时引进了大量的美国技术。仅在美国国内交易所登记的知识产权转移就从1950年的27件,到1951年的101件, 再到1952年的133件,逐年递增。更多的则是未登记的、由日本人超群的模仿能力而完成的“技术转移”。正是这些技术奠定了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起飞。

而朝鲜战争对台湾地区的影响尤为深远。台湾从此成为美国西太平洋防线的一环,曾被美国“遗弃”的国民党军再度获得大量美援。这使得国民党军重新整编,立足岛内。在经济方面,台湾当局在5年内获得了5亿美元以上的美援,这使得当局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推动土地改革。由于美军协防台湾,加上日后“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台湾转危为安,当局得以续存下来。

中国、美国、韩国都各有得失。

韩国保全了国土,实现了经济起飞,随后实现民主转型。在朝鲜战争时期,南方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薄弱;而日本人统治朝鲜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主要在北方。也正因为如此,在朝鲜战争初期,北方势如破竹,南方节节败退。朝鲜停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北方仍然占据优势。那时候还经常有南方人民投奔北方的事情。然而,在此后漫长的几十年里,攻守形势易位。虽然南方得到了美国的大量援助和订单,但是必须承认,经济增速的差异仍然主要反映了两种经济模式的优劣。

而朝鲜战争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济起飞还不止于此。由于“第一桶金”都来自美国的订单,因此这三个经济体几乎从战后伊始就走上了出口导向型经济道路。尽管各自的故事都很曲折,但朝鲜战争的强大推力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奠定了“东亚奇迹”的基础。

正如“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所说,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取胜”。但是,朝鲜战争也“绑定”了美国在东亚边缘的军事存在,形成了持续数十年的东亚战略格局。美国由此

形成了针对苏联和中国的“第一岛链”——从日本列岛、台湾、菲律宾到马六甲海峡。这个格局一直持续到现在。今天,美国高调纪念朝鲜战争这场在美国国内“被遗忘的战争”,其现实意义也在于此:借古喻今,强调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为“重返东亚”、“再平衡”战略服务。

自我评判最为不易,也太容易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必须看到,中国为抗美援朝付出了重大代价,伤亡数字至今未能精确。但是,中国也得到了巨大收益。抗美援朝为中国东北赢得了一块缓冲区(这正是中国出兵的最初目的),保全了鸭绿江上的电站,以及它身后的整个东北,使其成为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在短短几年内帮助中国打造了一支现代化军队,援助的“156项工程”成为“一五计划”的框架,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当然,接受了苏援,也就接受了苏联的经济模式,这是事后看来的消极一面。不过,吊诡的是,苏联援助带来的计划经济下完整的工业体系,最后奠定了市场经济下世界工厂的地位;更吊诡的是,这又服务于美国主导下的“中国制造-美元霸权”体系。

朝鲜则是最大的输家。战争结束后,战线几乎回到了起点。在上世纪70年代,朝鲜的经济已经被韩国全面超过。苏联解体后,过度工业化带来的粮食不足开始连年困扰朝鲜。孤注一掷的朝鲜选择了发展长射程武器和核武器,使其更加陷入孤立。这形成了今天难解的困局。

(作者为本报记者、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