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问题》论文标准格式及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标准格式及说明
一、总体说明
1. 全文用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或以上版本排版,页边距上下各
2.54cm,左右各
3.17cm。全文采用单倍行距。除特别说明外,全文段前、段后均采用0倍间距,两端对齐。
2. 全文(包括文章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编、内容提要、关键词、文章各级标题、正文、图表及各级标题、参考文献、注释等)中所有西文字母及阿拉伯数字用Times New Rome(TNR)字体。因此,在“标准格式”说明中所指的字体均指汉字字体。除特别说明外,正文中的汉字用宋体,正文用五号字号。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内容提要、关键词、各级标题、图表及图表名称的中文格式详见“标准格式”说明。
3. 英文参考文献、题目、摘要和关键词中的标点符号用半角形式标点。除段尾外,其他各处的半角标点符号后均空一个半角字符。但若半角标点符号后紧接其他标点符号时,多个符号之间不用空格,如““Econometrica,””中的“,””之间不用空一个字符。表示编号的阿拉伯数字后接半角实心句点“.”,实心句点后空一个半角字符,如“1. ”。文中其他各处标点符号的用法见《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标点符号用法(草案)》。
4. 中文题目、作者、单位及邮编、内容提要、关键词等放在正文前,英文题目、作者、单位及邮编、内容提要、关键词等放在文末。
5. 全文采用四级标题制,即节、小节、目、子目等四级标题,分别用“一、”“(一)”“1.”“(1)”编号。可根据需要略过某些级次,如节“一、”标题下直接为目“1.”。前三级标题需单独成行,但第四级标题不能单独成行,后面直接接标题下的内容。正文中的要点可用“第一”、“第二、”等表示,也可用四级标题编号表示,但不用带圈的阿拉伯数字或者前三级标题编号(如“1. ”)表示。
6. 在初次投稿时,文中不得出现作者信息以及基金信息,这些信息均在本刊投稿系统中特定位置填写。若通过评审,在递交修改稿时,再将作者必要的信息以及基金信息放在首页规定的位置。
7. 其他要求详见“标准格式”说明。
二、“标准格式”说明
产业发展从人口集聚中受益了吗?
——基于2005-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空一行)
周玉龙孙久文
(空一行)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2005-2011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统计分析和工具变量回归,研究了近些年中国城市人口集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受集聚经济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人口集聚效应总体上对非农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为负值,第三产业则享受了更多集聚经济的好处;人口集聚并非越强越好,人口规模超过某个水平反而会抑制劳动生产率;不同规模城市的集聚效应略有差别,中小城市对集聚的好处更加敏感。
关键词:集聚效应;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城市规模
(空一行)
一、引言
全球和中国的城镇化率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超过50%,并且还在继续提高。不管全球还是中国层面,一半以上的人口已经生活在城市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城市作为要素和经济活动聚集的区域,其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是集聚经济,因此,城市集聚经济的现状和规律研究对认识城市和引导城市合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集聚经济是城市产生的源泉之一。集聚经济外生于单个企业,是指厂商的空间聚集带来的成本节约(Brueckner,2011)。Marshall(1920)、Ohlin(1933)、Hoover(1936)、Glaeser(1992)、Jacobs(1961,1969)以及Henderson(1995)等先后分别从行业内企业间、行业间等多个角度解释了集聚经济的来源。Abdel-Rahman & Fujita (1990)、Becker & Henderson(2000)以及Krugman(2000)进一步从多样化的中间投入、劳动力专业化以及劳动力共享角度和临近市场等角度解释了集聚经济,进而形成了新经济地
收稿日期:(小五黑体,左顶格)2014-06-16
基金项目:(小五黑体,左顶格)本文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13JBGP825)的资助。(1. 基金项目报告项目性质和项目编号即可,项目编号置于圆括号内。2. 基金项目不得多于3个。3.
小五宋体)
作者简介:(小五黑体,左顶格)周玉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 作者简介内容按下列格式排列:姓名,单位(具体
到二级单位),学位,职称,职务。2. 作者身份必须用全称,如博士研究生不得写为博士生。
3. 同一作者的各条目之间用逗号隔开;不同的作者简介之间用分号隔开。
4. 作者简介内容用
小五宋体。)
致谢:(1.若有,可列示。2. 致谢二字之间隔两个汉字。3. 小五黑体,左顶格。4.致谢内容用小五宋体。)
理学的框架。Davis et al.(2014)进一步建立了城市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用之估计了本地集聚对宏观增长的显著作用。可见,集聚经济的微观解释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另一方面,集聚也有可能带来不利于生产率增长的集聚不经济或者称拥挤效应(congestion effect),包括由于企业竞争、企业和人口密集带来的高劳动力、原材料成本、高地租和拥挤的外部性等效应,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见Henderson(1974)和Rappaport (2008)等。集聚经济和不经济的冲突,结果体现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上,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范畴。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按照集聚指标的不同,可以将研究集聚对产业发展影响的文献分为两类①。国外学者最早倾向于从城市规模的角度考察对生产率的影响。Shefer(1973)的研究发现城市规模扩大一倍,劳动生产率增长20%;Sveikauskas(1975)和Moomaw(1981)对美国城市研究的结果表明城市规模扩大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但前者认为城市规模增加一倍,生产率将上升6%-7%,后者则认为这一效应仅为2.7%;Glaeser & Resseger(2010)表明美国都市人口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这种相关性在高人力资本城市中尤为明显。
Ciccone & Hall(1996)的经典文献首次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密度较城市规模更能反映集聚的程度,他们利用美国各州数据发现就业密度每增加一倍,大约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6%。此后,Ciccone(2002)、Brulhart & Mathys(2008)等都对经济活动密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在不同程度上证实了经济密度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他学者使用了不同国家或部门的数据检验了集聚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发现经济集聚与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Henderson,2003;Braunerhjelm & Borgman,2006)。
理论上用经济密度代理的集聚水平更贴近其意义,但这种合理性的基础是衡量密度的分母能够反映真实的经济活动空间,但是现实中随着城市立体空间应用的发展,以建成区为分母衡量的经济密度离现实的集聚情况越来越远,因此本文回归到使用人口规模来衡量集聚。
具体到中国城市集聚经济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样本层面对中国的城市集聚经济进行了检验。其中,最微观的角度利用了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傅十和和洪俊杰(2008)利用我国2004年制造业企业普查数据,首次检验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得益于何种类型的集聚经济,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在我国城市中得益于显著的行业内集聚经济和跨行业集聚经济,同时不同规模的企业收益的类型有所差别。郑江淮等(2008)、陈良文等(2008)、姚先国等(2010)、李强(2011)、潘文卿等(2012)和王良举等(2013)同样使用了工业企业或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使用产业数据的学者包括Batissa(2002)和Gao(2004)利用中国各省的制造业细分产业面板数据来研究集聚经济对产业绩效的影响。
……
研究城市集聚经济的被解释变量范畴包括工业和产业增加值增长(傅十和和洪俊杰,2008;王良举,2013)、GDP增长(李金滟和宋德勇,2008)、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范剑勇,2006;张浩然,2012)等方面,如引言所述,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当今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城市集聚经济对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①微观上,Theil指数和Herfindahl指数等指数型指标也是衡量集聚广为人知的指标,但由于本文考虑宏观指标以及指数指标可能不符合正态分布等原因,这些不做考察。(1. 注释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每页重新编号。2. 采用小五宋体。3. 首行缩进两个汉字,编号与注释内容之间空一个英文半角字符。4. 编号用带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5. 注释为释义性注释,即对论著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而非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列于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