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覆盖微专题

地膜覆盖微专题
地膜覆盖微专题

(二)微专题-地膜覆盖练习题

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左图为北方某地农业景观图,图4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北方农民

春播时进行地膜

覆盖,可有效地提

高地温,其主要原

理是

A.增强①过程B.增强②过程C.减弱③过程D.增强④过程

2.烟台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浅色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A.减弱①,降低气温B.反射②,增加光效

C.减弱③,保持水分D.吸收④,保持地温

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科学家发明了地膜覆盖技术并应用于农业生产。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采用黑白条带地膜覆盖法(如下图所示),即在垄中间用透光性高的白色塑料薄膜,垄两侧用透光性低的黑色塑料薄膜,以此提高农作物产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20世纪50年代,日本科学家发明的地膜覆盖技术最可能首先应用于

A.水稻种植 B.樱桃种植 C.蔬菜种植 D.棉花种植

4.在垄两侧铺设黑色塑料薄膜可以

A.降低土壤湿度 B.抑制垄两侧杂草滋生 C.改善土壤肥力 D.促进作物光合作用

5.垄中间的白色塑料薄膜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关键在于其能够

A.增加大气降水 B.减少地表下渗 C.增加地表径流 D.减少水分蒸发

彩色农业是一种按照颜色多样性进行分类的农业类型。彩色农业没有唯一的定义,可以指种植非单一颜色的农作物,可以指同一农作物直接生产不同颜色产品的农业,也可指使用不同颜色覆膜的农业类型。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与透明地膜相比,用黑色地膜突出的优点是

A.保温更好B.保湿更好C.虫害更少D.杂草更少

7.有农户在温室大棚上方再铺设银色半透明膜,其作用最可能有

①增加室温②降低室温③减少虫害④减少蒸发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还有降低湿度的功能,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早开花结果,增加产量、减少劳动力成本等作用。 地膜覆盖对环境的危害 1 难降解 农用塑料薄膜都是聚乙烯烃类化合物,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在土壤中可存在200~400a,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随着地膜应用量和使用年限的提高,就会有大量地膜碎片残留在土壤中,大量的残膜存在就会导致土壤的物理结构层次改变,使得土壤水分、养分向下运输受到阻碍,土壤间隙和通透性降低,不利于土壤空气循环和浇灌,最终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影响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充分利用,从而造成作物营养不良,产量下降。据测定,残膜污染严重的土壤会使小麦产量下降2%~3%,玉米产量下降11%~28%,棉花产量则下降10%~23%。 2 缠绕根系 由于这些残留地膜的存在,导致作物在生长时其幼小的根系被残膜缠绕,从而导致水分、养分的吸收被阻碍,造成死苗。 3 影响农事操作 如果土壤中残留大量地膜,还会影响农事操作,在进行整地、耕地、播种等农事时残膜经常缠绕在农具上或堵塞播种机,从而影响农事操作或播种的质量。 4 影响土壤肥力 残膜影响土壤养分的释放,导致肥力下降。由于大量残膜在土壤耕作层内构成的薄膜隔离层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不利于土壤养分的矿化释放和肥力的提高。 5 地面污染 地膜残留在土壤中或者丢弃在田间地头会造成白色污染,破坏环境景观。如果被牛羊等牲畜误食,阻隔食道影响消化,还可能引起牲畜中毒死亡。 保墒 含义:保持土壤的一定水分,以利农作物生长发育。保墒的主要方法是耙地、中耕或增加地面覆盖物。如:积雪保墒。(百度汉语)在中国甘肃、青海等地区的“砂田”就使用卵石来覆盖地表,竟然也能在极度干旱的环境中生产出西瓜、蔬菜等高水产品。 意义 保墒在作物的几乎各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北方,种子播下后要保持土壤中一定的水含量,就要把地面的土块以耙、磨的方式搞平,搞细,阳光和风对水分的蒸发作用减轻,为种子发芽赢得时间,等种子发芽后根系向下后,保墒作用就不是太急了,但冬小麦春天起身和玉米灌溉后蒸发非常快,也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保墒。 锄地保墒:通过锄地保持土地水分.土壤中有很多小缝隙如同毛细管,会把深层的水分输送到土壤表面,锄地可以破坏土壤中的毛细管,从而使土壤中的水分得到保持.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八特别微专题三 新型农业和新型农业技术练习

特别微专题三新型农业和新型农业技术 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渗透到农产品销售、物流和服务监管的各个环节。下图为“智慧农业各支撑要素组成图”。据此完成1~2题。 1.连通智慧农业各支撑要素的平台是( ) A.农业资源B.农业知识 C.决策信息D.电子信息技术 2.智慧农业使( ) A.农产品的种类变少 B.农业生产投入减少 C.市场的适应性增强 D.剩余的劳动力增多 答案 1.D 2.C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连通智慧农业各支撑要素的平台是电子信息技术。第2题,智慧农业可以及时、准确了解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使市场的适应性增强,C对。农产品的种类更丰富,A错。农业生产投入的资金、技术增加,B错。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物流和服务监管的各个环节,需要劳动力多,剩余的劳动力减少,D错。 东北松子,主产于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林区。吉林省东南部梅河口市的松子仁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土产站采购松子,交给农民加工成松子仁,回收出口。到90年代末,该市加工设备不断更新,一些企业到蒙古、俄罗斯等地大量收购松子,成为“亚洲最大的松子集散地”。近年来,松子企业积极探索深加工,推出饮料、日用品、保健品等200多个产品,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同时,一些松子企业栽种红松林,以弥补松子被人类食用后对食物链的影响。据此回答3~5题。 3.70年代末,梅河口市松子仁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 ) A.松子产量丰富B.劳动力廉价 C.交通便利D.政策支持 4.梅河口市在90年代末成为“亚洲最大的松子集散地”的原因有( ) ①邻近国际松子产地②立足长白山区天然红松子产地

高考地理微专题4--地膜覆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小微专题(4)---地膜覆盖与农业生产 每日一个微专题,掌握共性特征,轻松应对高考! 一、试题导入 (2013新课标Ⅱ卷)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答案】AD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春种、春播时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此时需要用地膜覆盖来保温、保湿,故A项正确。 2.选择四个区域中相对最干燥且温度偏低(纬度偏高)、土壤水肥容易流失的地区,综合考虑,西北地区最符合。 二、知识链接 (一)地膜的利 1、白色地膜 2、黑色地膜 黑色地膜和白色地膜相比,除了不能增加农作物光效之外,其它白色地膜具备的功能都具备,但是黑色地膜可以除杂草,因为黑色地膜覆盖下的地面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可以除杂草。 (二)地膜的弊 1、阻碍根系深扎,发育 2、阻碍土壤的水肥运动 三、举一反三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

品质量。读图甲、图乙,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2.山东省农民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可是山东胶东半岛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苹果树下覆盖地膜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水分蒸发,有明显保水作用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危害D.进一步提高土温,加快生长苹果为落叶乔木,生长季为4~10月。苹果园的传统生产方式为定期松土、清除杂草(简称清耕),近年来土壤覆盖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差异显著。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南部某苹果园3~9月不同生产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月份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与其他生产方式相比,该果园生草覆盖下7-9月土壤水分较少的原因是 A.土壤蒸发较多B.草类生长耗水C.径流流失较多D.果树生长繁盛4.夏季晴天时,该果园白膜覆盖区较黑膜覆盖区 A.白天气温高B.气温日较差大C.白天土温高D.土温日较差小5.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A.清耕区B.黑膜覆盖区C.白膜覆盖区D.生草覆盖区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的埃尔埃希多地区曾是土壤贫瘠、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如图2所示)。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

高中地理3.地膜覆盖

课外地理 | 农业中的塑料薄膜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常会用到塑料薄膜。地膜覆盖栽培又叫护根栽培,就是将一层薄膜铺设在地表以促作物生长的一项现代农业技术,能起到保温、保墒、防止土壤板结和肥料流失、灭草、防虫等综合作用,从而改善和调节作物核心生存的土壤环境,可以使作物成熟早、品质好、增产增收。 1.农业中塑料薄膜的主要作用 塑料薄膜在农业中的作用主要有“提高土温、保持土壤水分、保持土壤疏松、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光照、抑制杂草”的作用,并可使农作物达到早熟的增收目的。棉花、花生、水稻、玉米、西瓜、蔬菜地里均有薄膜覆盖使用。 地膜有无色与有色之分。无色地膜即透明地膜,透光率和热辐射率达90%以上,广泛用于低温、保温、增温上。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有色地膜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薄膜有的直接覆盖在地表,也有的是以大棚的形式出现。 2.各种颜色膜的应用 乳白地膜主要作用:抑制杂草。可较好地解决透明地膜覆盖草害严重的问题。因为其热辐射率达80%~90%,接近透明地膜,透光率只有40%。 绿色地膜的作用是除草为主、增温为辅。因为绿色地膜对自然光透射有选择性,能抑制杂草叶绿素形成。绿色地膜热辐射透射率明显不如乳白地膜,但比黑色地膜明显要高。 黑色地膜用于除草降温,还可用于瓜菜的软化栽 培。黑色地膜在阳光照射下,本身增温快、湿度高, 但传给土壤的热量较少,故增温作用不如透明膜,白 天还有降温作用。由于它不透光,因而除草效果显著。 黑色地膜透光率只有1%~3%,热辐射只有30%~ 40%。 黑白两面地膜降温除草效果比黑色地膜更好,主要用于降温除草。黑白两面地膜一面为乳白色,另一面为黑色,覆膜时白色面朝上、黑色面贴地,白面增加光反射、黑面阻止阳光透射,因而白天降温效果比黑色地膜要好。

地膜、大棚、反光膜、鹅卵石在农业中的应用

地膜、大棚、反光膜、鹅卵石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我们高三测试中,经常会遇到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果树下铺设反光膜等试题,竟然还有在果树下铺沙铺鹅卵石等现象,想不通呀想不通。二模在海南岛上还搞了大棚,为什么会这样呢,铺这些东东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本专题将会让你彻底明白,请耐心学习哟。 一、含义及作用:不同区域的温室大棚和地膜覆盖功能不同,注意区分。 1.温室大棚能透光、保温(或加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温室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如玻璃温室、塑料温室;单栋温室、连栋温室;单屋面温室、双屋面温室;加温温室、不加温温室等。①塑料大棚在北方地区:主要是起到春提早、秋延后的保温栽培作用,不能进行越冬栽培。在南方地区:除了冬春季节用于蔬菜、花卉的保温和越冬栽培(叶菜类)外,还可更换成遮阳棚,用于夏秋季节的遮荫降温和防雨、防风、防雹等。塑料大棚一般室内不加温,靠温室效应积聚热量。②“南沙温室”具有防台风、防暴雨、防高温、防腐蚀作用。2.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还有降低湿度的功能,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早开花结果,增加产量、减少劳动力成本等作用。①在旱沙地、贫瘠土地、重粘质土地上,不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因为旱沙地盖膜后土壤在中午时易产生高温,在干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反而会造成减产。地膜覆盖的方式依当地自然条件、作物种类、生产季节及栽培习惯不同而异。②(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其特点:一是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减轻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雨水的集流作用。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的盐碱危害。 二、区别与联系 1.共同点:同是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起到保温作用,用以增加农作物产量,延长作物生长时间及上市时间(早熟和晚熟市场),其目的是为了经济效益。 2.不同点 (1)应用地域:在我国地膜覆盖主要应用于北方地区,塑料大棚南方北方均可应用。 (2)应用时间:地膜覆盖一般应用于春季,塑料大棚一般在北方应用于春秋,南方应用于夏冬。 (3)所起作用:a.地膜覆盖:春季一般起增温、保土、保水作用;夏季果园里一般起增加光效的作用;夏季田地里也可以起到减少土壤水分,固根、增产的作用。b.塑料大棚:冬春季节主要起到保温作用兼有保水作用;夏秋季节(黑色)一般起到保水作用防雨、防风、防雹。 (4)农作物品种:个人觉得大棚中的农作物附加值更加高,且集约化水平更高。 (5)保温差异:地膜覆盖主要是对地温的提高,塑料大棚主要是对气温的提高。 (6)危害:地膜覆盖易破、不易回收,影响土壤结构、土壤水肥运动,大棚危害较小。 三、知识来源及拓展 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2.地表覆盖物对地温气温的影响。例如:稻草覆盖、石头覆盖、烟雾、地表积雪、地表土壤对地下土壤、冰层等。 3考点分析 (1)地膜与大棚垂直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有同学竟然在苹果树上建大棚你觉得合适不? (2)地膜、大棚、双层膜、鹅卵石对太阳辐射及地面辐射的影响; (3)农业发展中铺设地膜、大棚、鹅卵石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等。 4知识恶补(见ppt) 有同学还对地膜、大棚、反光膜、铺鹅卵石还不能正确理解,咱们先看一下图片,恶补一下有关知识。先来进行图示判读,分别说出下图依次是什么?

微专题复习 农业 覆盖类专题

微专题农田覆盖技术 【考纲考向】 1、农业区位因素,人类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改造。 2、农业技术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对比分析和归纳覆砂、覆草、覆膜三种农业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原理明晰; 3、感受人类趋利避害改造农业区位因素的伟大成效,为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考情分析】 考点:农业区位因素;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卷别题号呈现形式考查内容分值2011年大纲卷36题区域图+文字法国葡萄种植与鹅卵石的作用16分2013新课标II卷3-5题文字材料地膜覆盖12分2015年新课标I卷1-3题示意图+文字树皮覆盖12分2017年新课标I卷9-11题示意图+文字葡萄双层膜覆盖12分2017年课标III卷36题区域图+文字西班牙日光温室的普及24分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结合某一具体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如何改造自然因素 【高考链接】 1.(2017全国1,9-11)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 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 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 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 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专题突破】 农田覆盖是改善农田小气候、促进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早在我国西汉元帝、成帝之世(公元前 48-7年)年间和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有在农田上覆盖泥砂、鹅卵石、谷草、树叶、畜粪之类记载。 读背景学习材料,尝试自行总结三类农田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分别有哪些影响并尝试探明原理. 一、覆砂类 【背景材料】 在清朝顺治年间,我国西北地区劳动人民创造了“砂田种植法”,用以栽培粮食、棉花、瓜果、蔬菜和其他一些作物。由于砂田表面粗糙,可有效防止径流,砂石间隙大、渗水作用强;有砂层覆盖,不仅可以防风蚀,并能有效防止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农地膜市场分析

第二章市场分析 一、行业发展状况 1、可降解农地膜行业发展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化学农业种植工业程序化也是有其先列的。在前进路程中出现的某些负面影响,如对土壤盲目大量施用无机化学肥料,造成土壤板结,有机物质含量逐年减少,有益微生物繁殖环境遭到破坏,土壤保肥、水、氧、能力降低,病虫害随之而来,造成农产品质量无保证和农业投入成本逐年上升,增产不增收等不良现象。现在使用的不可降解农地膜是以聚乙烯(俗称塑料),为原料吹泡工艺制成白色热塑性复合物。不但不可降解,留在土壤、大自然中的残体对土壤、植物有害并污染环境,特别是其残体燃烧时的大量毒性气体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为了解决塑料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可环境降解的塑料应运而生。面对日益绿色化的国际市场,消除由废弃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保问题。农膜生产企业必须瞄准市场,适应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更多的适应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据了解,欧洲可环境降解塑料的需求量以每年59%的速度递增;在日本,2000年可环境降解塑料已占全部消耗量的10%。据专家预测,绿色环保型产品将是未来市场的主导产品,可环境降解塑料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2007、2008年可降解农膜行业有加速发展的态势,生产快速增长。到2008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了43亿元。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较上年同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2010年我国可降解农膜行业持续发展,产值增幅为22.8%左右。2011年产量将会保持增长趋势,可降解农膜市场就将基本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销售收入达到77.9亿元,同比增长23.3%;利润总额为6.15亿元,同比增长24.0%。2012年我国可降解农膜行业销售将稳步提高,可降解农膜项目的收益率也会有所提升,同时,可降解农膜行业也会获得较高的盈利。

地膜覆盖对烟草的影响及应用

地膜覆盖对烟草的影响及应用 作者:河南农业大学烟草系张凤侠 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地膜覆盖对植烟土壤、烟田小环境以及烟草本身的影响。针对目前地膜覆盖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烟草不利的影响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本文还介绍了烟田地膜覆盖技术,希望能对烟农科学管理烟田提供帮助。 关键词:烤烟;地膜覆盖;生长发育;产量;质量 地膜覆盖最早是由日本于1955年开始用于农业生产的。之后,法国、美国、意大利和前苏联等国也相继采用了该技术。我国自70年代末期从日本引进地膜应用于农业生产[1]。烟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于1957年首先在日本鹿儿岛试验成功,1978年传入中国,80年代后随着塑料产业的发展地膜覆盖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覆膜栽培对生产香味好、劲头足的烟叶有影响。虽然自地膜覆盖技术出现以来,国内外众多的学者对其增温保墒效应做出了大量研究。但各家研究众说纷纭,地膜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影响的好坏也是意见不一。为此,本文对地膜覆盖技术在烟草上的应用以及地膜覆盖对烟田生态效应、烟叶质量的影响做一简单介绍。 1、烟草地膜覆盖的作用 1.1 增温,保温效果显著 烤烟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烤烟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据对5~10cm 地温观测,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可提高地温4.2℃~6.4℃。 我国烟区的分布十分广泛,各烟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生态条件对烟草品质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栽培措施对烟草品质形成的起着重要的修饰作用。就温度而言,烟草原产于亚热带,是喜温作物,温度对烟草的分布、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都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来说,烟草在22-28℃生长良好,在31最适宜烟草根系的生长发育,无霜期≥120天、≥10℃积温>2600℃、日均温≥20℃持续日数≥70天的情况下最适宜烟草生长[2]。而我国的高山丘陵地带和一些北部烟区,在烟草的生长季节常有低温寒冷侵袭,尤其在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带,最适合优质烤烟品质的形成。但时常发生的低温冷害导致产区的产量和质量起伏不定。因此,那些年平均气温低,无霜期短,日照时数短的地方,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显得至关重要。 夏自强等[3]研究表明,地膜覆盖在低温期具有保温和增温作用,在20cm以上土层,地膜覆盖下的土壤平均温度比无覆盖时高3~5℃。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 地膜覆盖是利用很薄的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进行蔬菜等农作物的栽培,以改善作物地下部分生态环境的一种简易保护地形式。 用于地面覆盖栽培的“地膜”是一种专用的聚乙烯膜,厚度仅有 0.015-0.02毫米,故成本较低。 地膜按颜色分有无色透明膜、黑色膜、绿色膜、黑白双面膜、银灰色膜、银色反光膜等;按用途分有普通膜、除草膜、光降解膜等;此外,还有最近试制成功的高强度、厚度为0.005-0.007毫米的高分子低压膜,以及国外新开发的红外膜(比普通膜增温效果提高20%)等。 一、地膜覆盖产生的环境效应 蔬菜的生长于发育出售地上部环境的影响外,同时也受地下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例如,蔬菜根系的发育和吸收养分的能力,以及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而需要微生物的活动等,都受土壤环境条件的影响。地膜覆盖是改善作物地下部生态环境的有效技术措施。 1、增温与保温效应 地面覆盖地膜后,白天太阳光的短波辐射可以顺利地透过薄膜,使土壤温度增高,夜间当土壤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散发热量时,薄膜可以起到阻拦保温的作用。所以,无论白天或夜间,覆盖地膜的土壤温度都高于不覆盖薄膜的露地,其增温幅度一般为3-6oC。 2、保墒效应

覆盖地膜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据试验,沙田覆盖地膜比不覆盖地膜的土壤含水量高6.1%。同时,覆盖地膜后,地表温度增高,加大了土壤的热梯度,使土壤水分的上移量增加,即增加了耕作土壤的含水量。 3、土壤改良效应 由于土壤水分的蒸发减少,故可防止土壤表面的板结、保持土壤的疏松和增加土壤中氧的含量。这样不仅有利于蔬菜根系的发育,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据测定,地膜覆盖土壤中消化细菌含量比露地高10倍。 4、除草效应 地膜覆盖可有效的抑制杂草生长,其中以除草膜和黑色膜效果最好。即使是普通膜,只要保证覆盖严格、紧贴地面,地膜下的杂草由于高温和不透气环境,大部分会逐渐枯死。 二、地膜覆盖形式 地膜覆盖主要有平畦覆盖、高垄覆盖和改良式覆盖三种形式。 1、平畦覆盖:地膜覆盖在平畦上,四周用土压实,这种覆盖形式整地做起比较省工,适于栽培密度较大的芹菜、大蒜、胡萝卜等蔬菜生产应用。 2、高垄覆盖:地膜覆盖在中间略高、梁变成缓坡状的高垄畦床上,垄高一般为10-15厘米。由于高垄畦比平畦的地表面积大,故这种覆盖形式对土壤的增温效果比平畦覆盖高,它适于黄瓜、番茄、甜椒、茄子等多数蔬菜生产应用。 3、改良式覆盖:栽培畦宽度为80-90厘米,畦的两侧做20厘米底宽、25厘米高的土垄,地膜初期由土垄支撑对秧苗进行近地面覆盖,断霜后将地膜落于地面进行覆盖。这种改良式覆盖始于早春甜椒等蔬菜的生产应用。

地膜覆盖作用及其相关地理试题

地膜覆盖的作用与温室效应相关习题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后可以改善土壤和近地面的温度及水分状况,起到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和肥料利用率,改善光照条件,减轻杂草和病虫危害等作用。 1. 保温增温,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和释放 2.保湿,提高成活率:农田的土壤水分,除灌溉外,主要来源于降雨。盖膜后,一方面因地膜的阻隔使土壤水分蒸发减少,散失缓慢;并在膜内形成水珠后再落入土表,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损失,起到保蓄土壤水分的作用。另一方面,地膜还可在雨量过大时,防止雨水大量进入垄体,可起防涝的作用。 3. 促进生长发育:应用地膜覆盖,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增高,有利于早生快发,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覆膜比不覆膜的大田生育期缩短到一周左右。 4. 减少杂草和蚜虫的危害:地膜覆盖可以抑制杂草生长。一般覆膜的比不覆膜的杂草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如结合施用除草剂,防除杂草的效果更明显。喷施除草剂后,盖膜的比不盖膜的杂草能减少89.4~94.8%。地膜具有反光作用,还可以部分地驱避蚜虫、抑制蚜虫的滋生繁殖,减轻危害及病害传播。 5.地膜覆盖的负效应:地膜覆盖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例如:地膜覆盖虽具有保水的作用,但是却阻碍了外界降水进入垄体,部分地区若不采取相应的垄型或其它措施可能会导致烟株在旺长期发生水分亏缺,影响正常生长;若遇到连续降雨时则易造成严重的水渍,使土壤通透性变坏,水分蒸发受阻,同样影响烟株的生长。因此,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趋利避害,制定切实可行的地膜覆盖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好地膜的作用,采取相应地配套技术措施是地膜覆盖种植成功的基础。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等方面。

地膜覆盖技术探讨

地膜覆盖技术探讨 摘要:地膜覆盖技术是通过创造不同于露地栽培的农田土壤环境,达到增温保墒、蓄水防旱、抑制杂草、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改善作物品质等目的。简述地膜覆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分析其促进作物增产的机理,介绍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技术要点,供农业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地膜覆盖;技术;薄膜;增温;应用 中图分类号:S6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1161(2016)03-0049-03 地膜覆盖技术是用透明的塑料薄膜把适播农田从地面 上封盖起来,造成不同于露地栽培的农田土壤环境,通过增温、保墒、蓄水、防旱及保持土壤疏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杂草生长、压碱、促进作物根系发育,从而促进作物增产和改善作物品质,进而提高种植效益。 1 地膜覆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地膜覆盖技术作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一项重大技术措施,具有增温、保水、保肥、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抑制杂草生长、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害、提高产量等特点。该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当时,随着农用塑料薄膜的出现,日本于1948年最早尝试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进行作物生产。1955年将该技术应用于草莓生产并取得较好

效果。1965年正式开展地膜覆盖技术方面的研究。1977年,在日本120万hm2旱田作物中,地膜覆盖面积占16%,其中,保护地的地膜覆盖面积达到93%。法国于1961年开始在东南部地区用塑料薄膜覆盖瓜类作物;意大利于1965年对蔬菜、草莓等作物进行地面覆盖栽培;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用黑色薄膜覆盖栽培棉花;前苏联主要在低温干旱季节进行地膜覆盖栽培。 我国地膜覆盖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利用废旧薄膜进行小面积尝试,针对的作物主要是蔬菜和棉花。1979年开始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进行试验示范及推广。目前,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不仅用于蔬菜、花卉、果树等经济作物,还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及林业生产,尤其在我国北方旱区应用更为普遍。 2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效果 实践证明,农作物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后,可获得早熟、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例如,可使蔬菜提早成熟5~20 d,增加产量30%~50%,增加产值40%~50%;花卉开花期提前,花朵颜色鲜艳等。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使作物增产的原因在于: 1)增温保湿,利于养分吸收。春季低温期间采用地膜覆盖会明显提高土壤温度。据测试,阳光照射可使0~10 cm 深土层温度提高1~6 ℃。塑料地膜气密性强,可明显抑制

微专题复习农业覆盖类专题张

微专题复习农业覆盖类 专题张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微专题农田覆盖技术 【考纲考向】 1、农业区位因素,人类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改造。 2、农业技术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对比分析和归纳覆砂、覆草、覆膜三种农业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原理明晰; 3、感受人类趋利避害改造农业区位因素的伟大成效,为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考情分析】 考点:农业区位因素;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卷别题号呈现形式考查内容分值2011年大纲卷36题区域图+文字法国葡萄种植与鹅卵石的作用16分2013新课标II卷3-5题文字材料地膜覆盖12分2015年新课标I卷1-3题示意图+文字树皮覆盖12分2017年新课标I卷9-11题示意图+文字葡萄双层膜覆盖12分2017年课标III卷36题区域图+文字西班牙日光温室的普及24分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结合某一具体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如何改造自然因素 【高考链接】 1.(2017全国1,9-11)我国某地为保证葡 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 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着。图3中 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 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 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 (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 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专题突破】 农田覆盖是改善农田小气候、促进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早在我国西汉元帝、成帝之世(公元前 48-7年)年间和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有在农田上覆盖泥砂、鹅卵石、谷草、树叶、畜粪之类记载。 读背景学习材料,尝试自行总结三类农田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分别有哪些影响并尝试探明原理. 一、覆砂类 【背景材料】

西红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 76 - 上海农业科技 2013-1 西红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顾雪芳 顾雪英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215103)胡惠根 顾泉家 洪根泉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现代农业协会 215128) 西红柿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在相同品种、苗龄、定植期、田间管理的条件下,表现出生长快、分枝早、长势旺等特点。栽培时要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否则会出现营养生长过旺、生殖生长失调、坐果率下降、早衰等问题,达不到早熟、高产、多收的目的。现将西红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简介如下,以供参考。1 选用优良品种 要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对引进的品种必须通过试种,推广适宜本地栽培种植、高产稳产、抗病及适应性好的品种。在苏州地区,冬春生产一般选用中早熟、耐低温、品质优良的西红柿品种,如“沈粉一号”、“佳粉2号”、“L-402”、“良丰3号”、“双抗2号”等;夏秋生产则选用耐热、抗病、品质好的中晚熟品种,如“毛粉802”、“巨丰”、“中杂9”、“佳粉15”、“丰来”和“中疏6号”等。2 选用适龄壮苗 要根据不同栽培方式和各地晚霜期出现的时间选用适龄壮苗。春播露地茬和地膜覆盖小高畦栽培的西红柿,定植期在春季晚霜期后,为促进早熟,要求用大龄壮苗定植,可栽种即将开花的苗。沟畦栽种的西红柿,定植时要用带小蕾的苗,因为幼苗要在沟畦里生长20 d左右才能到晚霜期,过晚霜期后才能撤去覆盖的天膜,若用带大蕾的苗,则晚霜期未过就已开花,此时天膜还未撤出,不便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蘸花保果。小高畦加矮棚栽培的西红柿,要栽种带中等大小花蕾的苗,因其定植期在上述2种方式的定植期之间,苗龄过大,栽后很快就开花,不便蘸花保果;若苗龄过小,晚霜期过后,迟迟不能开花,则失去早栽、早发、促早熟的意义。3 抓好整枝打扠工作 西红柿的侧枝分生能力较强,覆盖地膜后侧枝的分生和生长速度比露地栽培的快且多,若不及时整枝打扠,会导致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造成植株繁茂但果实少且小。所以,西红柿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时,整枝打扠要比露地栽培提前1周左右进行。当第1、2个侧枝长到6~8 cm时进行第1次整枝,以后每当侧枝长到3 cm左右时就打掉,不留大侧枝,以减少养分消耗。采用双蔓整枝的,只选粗壮的1个侧枝留做结果枝,其他侧枝按上述要求及时打掉。但若第1次整枝打扠过早,也会影响根系生长,根系弱,吸收养分、水分少,植株不壮,不利于抗病、丰产。4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蘸(喷)花保果 西红柿用生长素蘸(喷)花保果,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特别是春季气温低、风大的地区,常因低温、大风而影响坐果率,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蘸花,可防止花柄处纤维素水解形成离层而脱落,能起到保花、保果的作用。如用30~50 mg/L防落素(番茄灵,又名氯苯氧乙酸)药液直接喷花,左手带上手套,以食指与中指夹住花序,右手持小喷子向花上喷药。用防落素蘸(喷)花保果,要求留几穗果就蘸(喷)几穗花,不能只蘸下部1~2穗花。上半部花序不蘸(喷)花,会导致坐果率降低、果实膨大速度变慢、商品果小等问题。每穗花序在开放2~3朵花时蘸(喷)1次,以减少用工,且避免早开放的花蘸(喷)花偏晚,导致花果保不住,每穗花序蘸(喷)2~3次即可,既省工时,又取得良好效果。中熟品种每667 m2栽种4 000~4 500株,每株留2~3穗花,每穗保收4个果,每667 m2西红柿产量可达5 000 kg以上。 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蘸(喷)花保果,使用时要考虑蘸(喷)花时期的温度。当连续晴天高温时,浓度应偏低一些,若温度偏低或环境不利,则浓度要偏高一些,但使用浓度不可过高,以免出现畸形果和叶片卷曲等现象。对留种田的西红柿,不要蘸(喷)花保果,因生长素对籽实发育有不良影响,产籽量减少,不能繁种。5 加强肥水管理5.1 水分管理 西红柿苗期要控水防徒长,进行蹲苗促扎根,在第1穗果开始膨大、结束蹲苗前,即使土壤干旱也只能浇小水。5月需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进入6月至生育期结束,则要防止高温、干旱及诱发病毒病,但若雨后排水不良,土壤经常处于过湿状态,特别是田间积水超过6 h,因土壤缺氧,易引起沤根、死秧以及叶霉病、晚疫病等病害的大发生。5.2 适时追肥 蹲苗后第1穗果长到直径3 cm左右时开始浇水追肥,每667 m2追施尿素3 kg。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时,结合浇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5 kg,2周后再浇水追肥,每667 m2施尿素15 kg。 ——————— 收稿日期:2012-11-02 摘  要:西红柿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具有生长快、分枝早、长势旺、产量高等特点,其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 用优良品种、适龄壮苗,抓好整枝打扠工作,使用生长调节剂,加强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采收等。 关键词:西红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下转第59页)

地膜的防治与危害

地膜的防治与危害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使用地膜已成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极易造成地膜污染。 地膜覆盖是一项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保水保肥、保持湿度,有效地增加和延长作物生长期,确保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然而,塑料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指数(MI)高,极难降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蚀,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三四十万吨,残膜率达40多,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隐患。随着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是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农

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若长期滞留地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2是对农作物的危害。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据兵团环境部门测定〔1〕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6.92,烂芽率5.17,棉苗侧根比正常减少4.8~7.6条,2~3片真叶期棉苗死亡1.19,子叶期棉苗死亡3.08,现蕾期推迟3~5天。株高降低 6.7cm~12.9cm,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残膜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每公顷有187.5Kg残膜的土地,生产9420kg玉米,比无残膜的对照田减产玉米909kg。减产率8.8。 3是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 4是对牲畜的危害。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农业种植方式地理热点考点:垄作-地膜

地理考点:垄作-地膜 一、选择题组 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是一种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新型地膜覆盖技术,甘肃省利用该技术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下图示意“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甘肃省利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A. 降水 B. 热量 C. 光照 D. 土壤 2.在甘肃省降水量相对较小的地区,为最大限度的起到减少水分流失的作用,最佳的覆膜时间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下列不属于该技术对农作物生产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A. 拦截降水径流 B. 减少水分蒸发 C. 防止大风掀膜 D. 增强昼夜温差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开封市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提高了经济效益,但大面积种植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黄泛平原的泥沙主要来自 A. 内蒙古高原西部 B. 黄土高原 C. 裸露的黄河河床 D. 太行山区 5.在沙地起垄种植红薯的主要优势是 ①使土壤更疏松、通气性更好②利于采光,气温高③可加厚土层,利于块茎生长 ④垄沟积水,利于保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6.开封市大面积种植红薯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主要是因为 A. 春季翻土起垄,导致土层更疏松 B. 过度种植,加剧了干旱 C. 大面积种植,导致森林植被破坏 D. 冬春季节,大风天数多 某地理研究小组在宁夏南部山区对不同覆盖方式下马铃薯产量及土壤肥力进行了调查,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433 mm,无霜期123天;当地马铃薯一般在4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成熟收获。下表是该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7.与全膜覆盖相比,半膜覆盖烂薯率更高,主要原因是半膜覆盖 A. 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差,导致低温冻害 B. 地温变化幅度大 C. 雨水下渗较多,成熟期土壤湿度过大 D. 防鼠害、虫害作用差 8.与露地种植相比,全膜覆盖种植马铃薯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更高,主要是因为全膜覆盖 A. 烂薯率较高,增加土壤肥力 B. 减少外力侵蚀,保水保肥效果好 C. 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有机质消耗 D. 减小昼夜温差,减慢有机质分解 9.据表推测,该地马铃薯种植最合理的方式是 A. 全程全膜 B. 全程半膜 C. 前期全膜,后期半膜 D. 前期全膜,中期半膜,后期露地 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是一种集覆盖抑蒸、垄淘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新型地膜覆盖技术。甘肃省利用该技术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下图示意“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

蔬菜地膜覆盖常见误区

我国的蔬菜品种是有非常多的,而不管是种植什么蔬菜,覆盖地膜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蔬菜种植覆盖地膜能够有效的增强蔬菜生长能力,提高其产量和品质。不过很多人在覆盖地膜的时候都存在着很多误区。那么具体有哪些呢? 1、地膜紧贴茎基部 地膜如果覆盖不当的话,那么极易导致蔬菜出现各种疫病。很多人在覆盖地膜的时候,都会选择将地膜紧贴住蔬菜的茎基部,这样做是不对的,极易导致蔬菜死棵。我们在开地膜口的时候,最好是不要将地膜割开,应用手将地膜抠开一个较大的口子,避免弥合,直径保持在6厘米左右。如果温度较高的话,那么要及时将地膜两边卷起,避免低温升高。同理,温度下降时则要及时将地膜铺开。然后用夹子将地膜相邻处夹住,避免地膜接触茎秆。 2、全棚贴地覆盖 有些菜农在覆盖地膜时,都是会直接将地膜全棚贴地覆盖。然后在进行农事操作的时候,地膜受到大量的踩踏,导致与地面紧紧的贴在一起,土壤的透气性因此下降。从而阻碍了蔬菜根部的呼吸,导致蔬菜根部发育不良,产量下降。而我们在覆盖地膜的时候,最好是能够使用钢丝等物质将地膜撑起来,让地膜覆盖在撑杆上,可进行膜下浇水。这样的话既能够提高土壤的通透性,能够及时排湿,避免湿度

过高。如果是操作行的话,则最好是覆盖作物秸秆,对其生长是非常有利的。 3、覆盖过早 地膜的覆盖时间过早也是很多人都存在的一个误区。我们在覆盖地膜时,要根据天气的变化以及种植种类等合理调控。例如在秋季种植黄瓜且定植之后,如果周围环境较高便覆盖地膜的话。不仅会导致地膜内增温过高而闷苗,同时地表层湿度增加,对作物的根系下扎是非常不利,从而影响作物的蹲苗。因此我们在覆盖地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天气状况,通常应在定植后半个月左右进行覆盖,提高壮棵率。 4、只在操作行覆膜 很多人覆盖地膜都只会选择在操作行上进行覆盖,对于种植行却视而不见。而这样覆盖地膜的话,不仅无法达到覆膜的效果。反而还会导致劣势更为明显,影响作物的生长。地膜覆盖主要是为了避免棚内湿度过高,引发病害。而我们在浇水的时候,一般都是以种植行为主的,如果种植行没有覆盖的话,那么也基本上就起不到降低湿度的作用的,保温性也基本没有。并且操作行的土壤透气性将会急剧降低,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生长。

农业种植方式地理热点考点:垄作-地膜

地理考点:垄作-地膜 一、选择题组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是一种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新型地膜覆盖技术,甘肃省利用该技术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下图示意“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甘肃省利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A. 降水 B. 热量 C. 光照 D. 土壤 2.在甘肃省降水量相对较小的地区,为最大限度的起到减少水分流失的作用,最佳的覆膜时间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下列不属于该技术对农作物生产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A. 拦截降水径流 B. 减少水分蒸发 C. 防止大风掀膜 D. 增强昼夜温差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开封市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提高了经济效益,但大面积种植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黄泛平原的泥沙主要来自 A. 内蒙古高原西部 B. 黄土高原 C. 裸露的黄河河床 D. 太行山区 5.在沙地起垄种植红薯的主要优势是 ①使土壤更疏松、通气性更好②利于采光,气温高③可加厚土层,利于块茎生长④垄沟积水,利于保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6.开封市大面积种植红薯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主要是因为 A. 春季翻土起垄,导致土层更疏松 B. 过度种植,加剧了干旱 C. 大面积种植,导致森林植被破坏 D. 冬春季节,大风天数多 某地理研究小组在宁夏南部山区对不同覆盖方式下马铃薯产量及土壤肥力进行了调查,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 433 mm,无霜期 123天;当地马铃薯一般在 4月中旬播种, 9 月下旬成熟收获。下表是该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7.与全膜覆盖相比,半膜覆盖烂薯率更高,主要原因是半膜覆盖 A. 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差,导致低温冻害 B. 地温变化幅度大 C. 雨水下渗较多,成熟期土壤湿度过大 D. 防鼠害、虫害作用差 8.与露地种植相比,全膜覆盖种植马铃薯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更高,主要是因为全膜覆盖 A. 烂薯率较高,增加土壤肥力 B. 减少外力侵蚀,保水保肥效果好 C. 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有机质消耗 D. 减小昼夜温差,减慢有机质分解 9.据表推测,该地马铃薯种植最合理的方式是 A. 全程全膜 B. 全程半膜 C. 前期全膜,后期半膜 D. 前期全膜,中期半膜,后期露地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是一种集覆盖抑蒸、垄淘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新型地膜覆盖技术。甘肃省利用该技术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下图示意“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A.光照 B .热量 C .降水 D .土壤 11 .下列不属于该技术对农作物生长产生的有利影响的是() A.增强昼夜温差 B. 减少水分蒸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