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导学案
、简述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国际局势:已是大势所趋。
国内局势
1、政治: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列强,导致民族危
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共识。
2、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
(根本原因)
3、阶级:发展壮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1)时间:
(2)条件: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冯桂芬
(4)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兴办学校
(5)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张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
面;它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6)局限性:没有,也没有。
二、维新变法的经过;
(一)宣传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
【延伸拓展】
①康梁思想最根本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②康梁思想最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
③维新派的两大目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1)内容:
①要不要。
②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
③要不要改革封建的。
(2)性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3)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3、上书皇帝:。
(1)背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2)时间、人物: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
(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
(1)报纸:康梁等在北京创办《》;梁启超曾任上海《》主笔,严复在天津创办
《》
(2)学会:1895年北京成立 (康梁),后南学会成立。
1898年,康有为成立,提出“保国、保种、保教”,预示着维新高潮的即将来临。
(3)学堂:广州的 (康有为),后长沙的时务学堂。
——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二)维新变法的高涨:百日新政。
1、导火线: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
2、施政纲领;康有为。
3、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也是变法的宣言书),实行变法
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活动: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
、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三)维新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
1、失败标志:1898年9月的戊戌政变。
2、概况:
(1)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逮捕并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2)新政中除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妥协性。
(失败的根本原因)
⑴没有彻底反封建的纲领(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求助袁世凯)
⑵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⑶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客观原因:
(1)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袁世凯的出卖
(2)客观环境:列强侵略严重束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维新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1、性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
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
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
(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
学习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是例证。
)
4、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分大名
1.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
(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和国内市场问题;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2)阿里改革:积极发展近代化的民用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采取行政措施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3)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
(4)戊戌变法: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1)俄国改革:颁布“一二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颁布《司法章程》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2)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
3.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
(1)阿里改革:实施西方教育体制;发展世俗中小学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派遣留学生;翻译大量军事科技书籍。
(2)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3)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4.军事上:现代化、西方化。
(1)阿里改革:创办近代化军工企业;推行军事改革,建立步兵学校,实行征兵制;仿照西方训练军队,发展壮大海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成为地中海东部最强大的国家。
(2)明治维新: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教育。
(3)戊戌变法: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扩建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5.社会生活上:文明化、西方化
(1)明治维新:努力改变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
(2)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