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电子教案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电子教案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电子教案

人因工程

特别鸣谢:牛哥初稿拟定、胜哥重点勾画

题型:填空20分(20个)、单选10分(5个)、分析判断10分(5个)

简答30分(5个)、计算20分(2个)、论述10分

第一章

1、人因工程学定义P2:

课本定义:人因工程学是基于对人和机器、技术的深入研究,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通过对于工具、机器、系统、任务和环境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PPT定义:人因工程是研究人因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科目,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应用学科。

2、人因工程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萌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点:以机器为主,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适应机器。

②兴起时期: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选拔、培训兵员或生产工人,使人适应机器。

B、一战后、二战前----霍桑实验,工作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以提高效率的途径。实验结论:工效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影响,而且还受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影响。

③成长时期:

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注重新式武器功能研究,忽视了人的能力限度。失败的教训:要通过设计使机器适应人。

B、二战结束后----由军事领域向工业领域发展。

C、1960年正式成立国际工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

④发展时期:A、研究领域不断扩大;B、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3、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人因工程学是人体科学和环境科学不断向工程科学渗透和交叉的产物。

A、与人体科学的关系: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医学等,是人因工程的重要基础学科。其中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生理学与人因工程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医学与生理学的作用是明显的,许多人因问题若要深入研究其机制与原理,就需要从人体解剖特点和人体生理过程进行分析。心理学与人因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存在许多共通性。人体测量学和生物力学,与人因有直接关系。

B、与工程科学的关系:包括工程设计、安全工程、系统工程以及管理工程等学科。工程设计是人因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人因工程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系统工程是研究复杂系统优化设计和应用的工程学。人因工程既要应用安全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又为安全工程提供重要依据。

C、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主要研究环境指标的测量、分析和评价,环境对人的生理及心理影响,恶劣环境下职业病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环境的设计与改善等。人因工程中人与环境的优化是重要研究内容,上述学科的研究内容为人因工程学进行环境设计与改善、创造适宜的劳动环境和条件提供了方法和标准。此外,人因与社会学、统计学、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有关。

第二章人体测量

1、人体测量定义P52:

对人类身体各方面特征数据的度量,特别是人体的尺寸、形状和耐力及这些数据在设计中的应用。人体测量的统计结果称为人体尺寸。

2、测量的基本姿势P53:

立姿、坐姿

3、测量基准面P53:

人体测量基准面的定位是由三个互为垂直的轴(铅垂轴、纵轴和横轴)来决定的。主要有矢状面、正中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眼耳平面。

4、测量方向P54:

头侧端(上方)、足侧端(下方)、内侧(靠近正中矢状面)、外侧(远离正中矢状面)、近位(靠近四肢附着部)、远位(远离四肢附着部)、挠侧(挠骨侧)、尺侧(尺骨侧)、胫侧(胫骨侧)、腓侧(腓骨侧)

5、支承面、衣着、测量精确度

支承面:立姿时站立的地面或平台以及坐姿时的倚平面应是水平的、稳固的、不可压缩的。

衣着:要求被测量者裸体或穿着尽量少的内衣。在测量胸围时,男性应撩起汗背心,女性应松开胸罩后进行测量。

测量精确度: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相结合,常使用人体测高仪、人体测量用直角

规、人体测量用弯角规。

二、(1)人体测量数据的处理

代表性的样本,对其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处理:人体尺寸近似于正态分布,数据处理时,常使用三个统计量。

①平均值(x ,集中趋向于某一值),衡量测量水平:x = 1/n ?(x1+x2+x3+……)

(参考P57)

②标准差,表示系列测量值相对平均值的波动情况。用S D表示

与关系(参考P57)

③适应域:一个设计只能取一定人体尺寸范围,只考虑整个分布的一部分“面积”,称为“适应域”。分为:对称适应域,偏适应域,前者对称于均值,后者偏于一边。

(2)人体测量数满足度

(3)百分位与百分位数定义区别P57

百分位用百分比表示,表示设计的适应域,称为“第几百分位”。

百分位数是百分位对应的测量数值,表示低于该百分位数的人群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人体测量中常以百分位数来表示人体尺寸等级。

百分位数与其所对应尺寸有如下对应换算关系:

1%----50%:Pa= x – k·S D (Pa为尺寸)

50%----99%: Pa= x + k·S D (k为百分比值变换系数)

(1)求任意百分位α的数值:(计算中取1/2上限和对应下限)

Xα= x±S D·K,式中α在1%----50%时,取“—”;在50%----99%,取“+”,K 为变换系数。平均值为设计的基本尺寸,而标准差为设计的调整量。

(2)求测量数据所属百分率:Z=| Xα—x | / S D

已知测量尺寸Xi,求该处百分率P时,根据Z值在正态分布表上查得对应概率S。P=0.5±S(当X i ≤X 时取“—”;反之取“+”。P为尺寸小于等于Xi的人群占总体的百分比。)

四、1、静态测量数据P54:

人体尺寸的静态测量属于传统测量方法。被测者在静态的立姿或坐姿条件下进行的测量,其测量所得数据为静态尺寸,也称人体构造尺寸。

2、动态测量数据P59:

姿势和体位经常变化,包括人的肢体活动范围,即工作姿势下或在某种操作下的活动空间,角度范围、距离范围和肢体的出力范围。应考虑的问题包括:①眼高的变化;②手臂所及范围的变化;③脚掌尺寸及下肢活动范围的变化;④手的尺寸及活动范围的变化。

五、影响人体测量数据的因素P58:

性别、年龄、职业、地区、种族、年代。

①极限设计原则:

A、设计的最大尺寸参考人体尺寸的低百分位

B、设计的最小尺寸参考人体尺寸的高百分位

②可调结构设计原则:

对与健康、安全密切或减轻作业疲劳的设计应按可调式结构设计。一般调节范围应以第5百分位到第95百分位。

③平均尺寸的设计原则:

按人体尺寸的平均值设计产品和工作空间,只能适合50%的人群。因此,一般不能以平均值作为设计的唯一依据。

七、人体测量数据在设计中的应用步骤:

①确定目标(设计任务)

②识别人体尺寸

③确定目标用户人群

④选择满意度

⑤获得人体测量数据表,并找出基本数据

⑥确定影响因素,数据修正

⑦绘制工程图和效果图

第三章累计损伤疾病与操作工具设计

1、累积损伤疾病定义:P68

由于不断重复使用身体某部位而导致的肌肉骨骼的疾病。其症状可表现为手指、

手腕、前臂、大臂和肩部的腱和神经的软组织损伤,也可表现为关节发炎或肌肉酸痛。其中,累积是指这种损伤是由于年复一年地不断对身体某一部位施加压力而逐渐造成的,并且这种累积是建立在每次的压力都会对相关的软组织或关节产生一定的损耗(即损伤)的基础上。疾病表示这种损伤是不正常的状态。

2、产生累积损伤疾病的原因:P69

①受力:必要条件之一

②重复:越多,则肌肉收缩得越快、越频繁

③姿势:不正确的作业姿势也是造成累积损伤重要原因之一,作业姿势决定了关节的位置是否舒适

④休息:肌肉缺乏充足的恢复时间

要控制人体的累积损伤疾病,就要考虑作业姿势合理性并避免过度重复作业和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

3、与手有关的累积损伤疾病的预防和合理的工具设计原则:

①保持手腕伸直,尽量使工具弯曲,避免手腕的偏差

②避免静肌负荷,手臂自然下垂

③避免对肌肉组织的压迫,分散力量使压力降到最低

④减少手指的重复动作,拇指少张开

⑤安全上顾虑,避免尖角,防止错误使用

⑥考虑不同性别与不同惯用手

4、手的三个自然状态:P74

尺骨偏移、自然状态、桡向偏移

第四章认知及其绩效

1、人的信息加工模型:(P79图)

用信息的观点解释人的认知过程,人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而人在人机系统的特定作业活动中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加工。包括:感觉贮存、知觉编码、记忆与决策、反应执行、反馈、注意资源。

2、四大信息模块

3、什么是感觉通道:

个体接受刺激和传入信息形成感觉经验的通道,负责接收或输入信息。根据感官及其经验的不同可分为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嗅觉通道、味觉通道、温度觉通道、触压觉通道、振动觉通道和运动觉通道。它们都有专门化的感受器,每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

4、效能器官

5、持续警觉的定义(P86)

持续警觉通常是在刺激环境单调和脑力活动以注意为主的条件下,长时间保持的警觉状态。在持续警觉作业中,信号漏报是衡量作业效能下降的指标。

5.5改善持续警觉作业效能的措施

①适当增加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增强信号的可分辨性

②根据持续警觉作业效能一般是在作业开始30min后逐渐下降的规律以及有意注

意可维持的最长时间,科学安排作业时间

③改善不良作业环境,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

④培养和提高作业者良好的注意品质

6、艾宾浩斯保持和遗忘曲线说明的规律和遗忘的原因:P90

规律:遗忘发展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一定时间后,则处于停滞状态而几乎不再忘记。

遗忘原因:

①前摄干扰,即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

②倒摄干扰,即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

7、觉醒效能曲线的规律:(P87图)

信号频率增加时,发现信号的百分比也随之增加,但信号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再继续增加,发现信号的百分比反而下降。因此,信号频率存在着一个最佳值。作业中信号频率低于最佳值时,观察者处于警觉降低状态,而信号频率高于其最佳值时,观察者又处于信息超负荷状态,即超过了人的信息加工能力。

8、导致持续警觉作业效能下降的因素:P87

①信号出现时间极不规则,这是造成信号脱漏的重要原因

②不良的作业环境,如噪声大、温度高、无关刺激的干扰多等

③信号强度弱,信号频率不适宜

④个体主观状态,如过分激动的情绪、失眠、疲劳等

9、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及特点:P93

①模仿学习阶段:模仿学习阶段是通过视觉观察他人的操作模式和方法,并依次

进行模仿练习的阶段,也是人们从不会到初步学会、从不懂到入门的阶段。这一阶段往往离不开他人的知道。

特点:由于学习者对操作活动极不熟悉,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常常表现为神经紧张和忙乱,反应迟缓动作呆板而不协调,多余动作多,注意范围狭窄,难以觉察动作中的差错等。

②提高阶段:在模仿学习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操作活动逐渐熟练,技能水平逐渐提高的阶段。

特点:学习者表现为紧张程度有所降低,反应----运动速度加快,动作趋于协调和稳定,多余动作减少,视觉控制有所减弱而运动觉控制增强,注意广度有所扩大。

③技能成熟完善阶段:技能成熟完善阶段是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高级阶段。

特点:学习者对所学技能已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完全消失。视觉和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动觉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加强。因此在此阶段,工作效率较高,工作质量较好,且发生事故较少。

10、反应时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P103

①定义:反应时是反应时间的简称,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也称为反应潜伏期。

②分类:

A、简单反应时:当单一刺激呈现时,人只需做出一个特定反应所需的时间。

B、选择反应时:当两种或更多种刺激呈现时,不同的刺激要求做出不同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③影响因素:

A、感觉通道的种类

B、效应器官的特点

C、刺激的强度和刺激的性质

D、刺激出现时间的不确定性

E、训练程度

F、反应的复杂性

G、个体身心状态

11、人的可靠性与压力、意识水平的关系(重点为适度压力):P108

①人的可靠性与压力的关系:适度的压力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的可靠性是有益的;压力过轻反而会使人精神涣散,缺乏动力和积极性。但是,当人承受过重压力时,发生人为差错的概率比其在适度压力下工作时要高。

②人的可靠性与意识水平的关系:

人处于睡眠状态时,大脑的觉醒水平为0,不能进行任何作业活动,一切行为都失去了可靠性;

第Ⅰ等级状态时,大脑活动水平低下,反应迟钝,易于发生人为失误或差错;

等级Ⅱ是意识的松弛阶段,是人进行一般作业时大脑的觉醒状态,并以此状态为准,设计仪表、信息显示装置等;

等级Ⅲ是意识的清醒阶段,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决策能力、创造能力都很强。

第Ⅳ等级为超常状态,人的可靠性明显降低。

12、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关系:P100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两者又不是对立的,在同一种活动中,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当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时,这种注意仍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只是不需要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由于无意注意是自然而然引起的,维持这种注意并不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所以不致产生身心疲劳,但是只凭无意注意进行学习和工作,遇到困难和干扰,学习和工作将难以为继。有意注意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长时间的坚持,又会引起疲劳,所以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通常要两种注意交替进行。

13、感知觉定义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获得的客观事物形状与色彩、声音、气味、味道等

14、记忆的类型及特点:

①瞬时记忆

特点: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记忆容量较大,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均可被登记,但是其中只有被特别注意的信息或者进行模式识别赋予一定意义的信息,才能转入短时记忆,而其余部分则迅速消失。

②短时记忆

特点:信息保持时间很短;记忆容量小;对中断的高度敏感;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被意识。

③长时记忆

特点:具有极大的容量

15、学习曲线(P92、93的两个图)

包括短期学习曲线与长期学习曲线

16、技能提高的标志P94

①工作速度的加快

②工作质量的提高

③工作失误率下降

17、注意的三个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18、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19、注意的基本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20、人的可靠性中的影响因素:P108

人的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个体因素、操作能力

外部因素:机械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第五章作业环境及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1、湿度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

定义: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

分类:绝对湿度、相对湿度

影响因素:大气压强、空气温度

2、高温热源、生产性热源定义

3、常见高温作业类型:

①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②高温,高湿作业

③夏季露天作业

4、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措施:

①使用空调、电风扇或除湿器改变大气状况;

②改变任务方式以减小高温的影响;

③劳逸结合,经常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和急救实践训练。

5、低温作业的定义:

低温作业是在低于允许温度下限的气温条件下进行作业。通常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指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

6、低温作业保护措施:

①使用手套;

②使用辅助加热器;

③取暖设施。

7、工业照明方式:

一般照明、分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

8、人工照明方式:

直接照明、半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半间接照明、漫射照明

9、光源选择的基本原则:

①灯光源发出的光为全色光

②灯光光谱成分中应没有紫外光和红外光

③光的色温应贴近自然光

④灯光为无频闪光

10、噪声控制:P195

①控制噪声源

②控制噪音传播

③个人防护

11、相对湿度定义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的饱和绝对湿度的比值,是一个百分比。(也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处空气中所含水汽量与该气温下饱和水汽量的百分比)

12、高温作业定义

高温作业是指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其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而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第六章作业空间设计

一、坐姿和立姿作业的优点及适合类型:P207

1、坐姿作业是人体常用的操作姿势,主要由以下优点:

①不易疲劳,持续工作时间长;

②身体稳定性好,操作的精度高;

③手脚可以并用作业。

2、坐姿适合于以下几种作业:

①精密作业,如书写、计算机操作、小部件装配等;

②施力较小的作业(提重物时不大于4.5kg);

③作业所需的工具、材料等在坐姿状态下易于拿到。

3、站姿操作允许的作业范围更大,且操作者可以自由地移动,主要有以下优点:

①可活动空间增大,适合来回走动和经常变换体位的作业,如纺织挡车工、普通车床操作等;

②手的力量增大,即人体能输出较大的操纵力;

③不需要容膝空间,相对坐姿而言,所需的作业空间更小。

4、立姿的适合类型:

①对于需经常改变体位的作业

②工作地的控制装置布置分散,需要手、足活动幅度较大的作业

③在没有容膝空间的机台旁作业

④用力较大的作业

⑤单调的作业

二、作业空间设计包括:

①坐姿作业空间

②站姿作业空间

③坐、立姿交替的作业空间

第七章人机系统设计与评价

1、人机功能分配定义与5个考虑因素P227

定义:在人机系统中,充分发挥人与机械各自的特长,互补所短,恰当分工,已达到人机系统整体的最佳效能与总体功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动态工作,是人机系统设计的基础,称为人机功能分配。

考虑因素:

①人与机械的性能、负荷能力、潜力与局限性

②人进行规定操作所需的训练时间和精力限度

③对异常情况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的人机对比

④人的个体差异的统计

⑤机械代替人的效果和成本

2、人机匹配包含内容P229

①人机匹配包括显示器与人的信息通道特性的匹配

②控制器与人体运动特性的匹配

③显示器与控制器之间的匹配

④环境(气温、噪声、振动与照明等)与操作者适应性的匹配

⑤人、机、环境要素与作业之间的匹配

3、人或机器分别承担的情况

“机”承担情况:

①枯燥、单调的作业和笨重的作业

②危险性较大的作业

③粉尘作业

④喷漆、涂料、电镀、焊接、铆接等作业

⑤自动校正、自动检验、高精度装配等

⑥特殊目的作业

⑦高阶运算

⑧快速操作

⑨可靠性的、高精度的和程序固定的作业

人承担情况:

①程序设计

②意外事件处理

③变化频繁的作业

④“机”的维修

⑤长时期大量贮存信息

⑥研究、决策、设计等

4、人为差错和可靠性推演法

P242——P243

5、失效树分析法(会计算,故障分析法,“与门”+“或门”) 课本P244—P247

第八章显示器与控制器设计

1、视觉显示器空间设施设定需注意:

①观察角度

②视觉作业区

2、显示器空间排列原理:

①重要性原则

②使用频数原则

③功能原则

④使用顺序原则

3、控制器定义:

人用以将控制信息传递给机器,使之执行控制功能的装置。

4、控制器编码的七种方式:

标论、颜色、大小、形状、表纹、操作方式和位置。

5、显示器与控制器的兼容性:

空间兼容性、运动兼容性

基于人因工程学的某餐馆优化再设计_课程设计

攀枝花学院 学生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基于人因工程学的 某餐馆优化再设计 学生姓名:刘璐学号:3018 所在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工业工程 班级:2010级工业工程 指导教师:蒲光华职称:讲师 2013年6 月24 日 攀枝花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价值日益受到尊重。安全、健康、舒适等因素在工作系统设计和评价中必将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本文主要探讨人因学在餐饮酒店业的应用,了解并初步掌握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室内设计的全过程,并以此为核心,对室内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设计理论相关知识和内容作全面系统的训练,针对餐馆作业环境、作业空间以及室内色彩设计的概念、过程和方法分析照明环境、颜色环境、噪声环境、微气候环境及空气环境,通过这些分析来改进酒店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设施布局,最大化的给顾客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人因学的应用。对餐厅内的整体布局进行优化再设计,使整体布局达到最佳的效果,为顾客提供一种舒适的 就餐环境。 关键词人因工程学,设施布局分析,作业空间分析,优化再设计

目录 摘要 (Ⅰ) 1 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课题研究的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课程设计的理论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人体测量的理论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3 人体测量的数据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色彩的理论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照明的理论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餐馆的人因工程学设计与改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餐馆的桌椅改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 餐馆桌椅数据测量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餐馆色彩的人因工程学优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餐馆照明的人因工程学优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改善后的餐馆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桌椅改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照明改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餐馆色彩改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课程设计小结……………………………………………………………………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因工程期末复习重点

什么是人因工程? 基于对人和机器,技术的深入研究,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通过对工具、机器、系统、任务和环境等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生产率和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的一门工程技术。 人因工程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1.产品服务于客户,客户始终处于设计的首位 2.考虑个体在能力和限制上的差异及其对设计造成的影响 3.强调设计过程中,经验数据和评价的重要性 4.用系统的观点考虑问题、事物、过程、环境和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5.人因工程学不是基于表格数据、指标进行设计,不是设计产品模型,不同于常识 什么是微气候? 微气候环境是指工作或生活场所所处的局部气候环境,主要包括空气气温、空气湿度、气流速度、以及热辐射条件等四个参数。空气气温是指空气的冷热程度。空气湿度是指空气的干湿程度。气流速度是指空气的流动速度。热辐射是指物体在绝对温度大于Ok时的辐射时的能量。 视觉特性(概念、应用等理解)? 1明暗视觉和色彩视觉 2明适应和暗适应:人从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时,视觉逐步适应黑暗环境的过程叫做暗适应,刚开始人眼不能辨别物体要经过,几十秒时间才能看清物体,这种适应叫做明适应。急剧和平繁的适应会增加眼睛的疲劳,使视力迅速下降,故室内照明要均匀而稳定。 3调节:调节是视觉的适应观察距离的能力,视觉工作距离不应小于3分之2调节近点 4视野:视野是指头部和眼部不动时,眼睛观看正前方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中心视角60°最为适宜视野视觉信息的感知是视野范围的限制 5视度:物体具有一定的亮度,在视网膜上成像所引起视觉感应的清晰程度称为视度 工作场所照明设计的要素及原则? 要素:一、照明方式;二、光源选择;三、眩光及其防控措施;四、照度分布;五、亮度分布 原则:1、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光,根据工作性质与工作点分布疏密,选用不同的照明方式:一般照明、局部照明、综合照明、特殊照明 2、考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无自然光最优选择显色指数高的人工照明 3、限制光源亮度,合理分布光源,光线转为散射,避免反射眩光,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少亮度对比 4、场内最大最小照度分别与平均照度之差小于或等于平均照度的三分之一 5、要求视野内有合适的亮度分布,提高照明质量还应该考虑照度稳定 色彩的特性(色彩的三要素)? 三个基本要素:色调,明度,纯度 色调:每种颜色区别于其他颜色的特征,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 明度:与物体表面色彩的反差率,同一色调有不同的明度 纯度:色彩的纯净程度,取决于表面的反射光波波长范围的大小 色彩的表示方法(蒙赛尔原则)? 1 体系的中央轴坐标对应于明度,以符号V表示,反射率为零的颜色明度最低,设定明度轴坐标底端值为零,明度轴坐标顶端值为10,按视觉的等明度差均分为10段,构成等距坐标 2径向坐标(垂直于中心轴)对应于纯度,以符号C表示,中心轴的灰色系列纯度为0,离

人因工程学总复习题

考试题型: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二、计算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总复习题 一、人因工程学概述 (1)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和研究目的 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研究各种工作环境中人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的工作、生活中怎 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科学。美国的人因工程学 命名多采用人因工程学。 人因工程学研究目的是: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学科。特别突出系统设计中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原则。人因工程学在实现工业工程的效率、质量、 成本、安全和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人因工程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人因工程的发展过程基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萌芽阶段:19世纪,主要是泰勒等人创立的科学管理时期,主要以提高 生产效率、人员选拔培训作为主要研究容,人机关系中,主要是强调人适应机器。 2) 初始阶段(一战与二战期间):这一期间主要围绕如何提高效率。研究的容 包括人的疲劳研究,人员培训,选拔研究,心理学的研究等。对组织影响生产力 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3) 成长阶段(二战-60年代):研究人机界面如何有效匹配,对人机系统的研 究由人适应机器到机器设备如何适应人。 4) 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因工程研究三大趋向:①研究领域 不断扩大,向人机环境系统优化方向发展;②应用围越来越广;③在高技术领域 的特殊作用。 (3)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容 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研究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整体设计; 研究人机界面设计; 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 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 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 研究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 (4)人因工程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调查法:包括访谈法、考察法和问卷法。 观测法:研究者通过观察、测定和记录自然情境下发生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在人力控制条件下系统改变一定变量因素,以引起研究对象相应变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重点(肖庆洋版)解析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考点 by:Mao 题型:填空、不定项选择、简答、计算 备注:下划线处为给分点,加粗部分为重点 第一章概述 1、物流的特征: “物”包括有形和无形的物质资料; 物流是一种物理性移动; 物流是双向的; 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 物流能够创造场所效应和时间效应; 物流是集成性活动,是多种活动的统一。 2、设施规划目标: 设施规划总目标是使人力、财力、物力(三力)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得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三最)的配置和安排,即要确保规划的企业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例如:单位产品成本最低 有效利用人力、设备、空间和能源

为作业人员提供方便、安全、舒适的环境 保证生产开工日期等等 3、物流分类: ①按照物流活动覆盖的范围分类: 国际物流是指在国家之间进行的物流活动,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物流形态。 区域物流是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的,其关注的重点是国内物流与城市物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 ②按照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分类: 供应物流(原材料、零配件、零部件采购过程) 生产物流(从原材料零配件到位到产品出厂的物流过程) 分销物流(产品批量供应的物流过程) 销售物流(产品所有权转移给用户的过程) 回收物流(逆向物流过程) 废弃物物流(无任何价值的无用物的处理过程) ③按照物流活动的主体分类: 企业自营物流、专业子公司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

④按照物流的增值作用分类: 时间效用、占有效用、空间效用、形态效用、品种效用、信息效用、风险效用 第二章设施选址及其评价 1、设施选址对企业意义: 选址影响企业长期的发展 选址影响企业今后生产运行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选址直接影响投资成本 选址直接影响产品成本 选址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 选址影响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2、选址影响因素: 地区与地点角度、成本与非成本角度 ①地区影响因素: 市场情况、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等等 ②地点选择影响因素: 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占地原则、施工条件、供排水条件等等

人因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原则应用

航空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和产品设计应遵 循的原则述评 摘要:文章介绍了航空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并对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评价。“人的因素”是飞机驾驶环境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文章以飞机驾驶舱显示器为例,介绍了在显示器设计中应遵循的人因学原则,并总结了应用人因学进行设计的一些优点。文章最后展望了人因学在民航驾驶舱中的进一步研究应用。 关键词:航空人因;研究方法;飞机驾驶舱;显示器;设计原则 1.引言 安全是航空运输的生命线,是民航工作的头等大事。随着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飞机驾驶舱内采用的新技术装备越来越多,飞行员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逐渐增多,其作业工作负荷也逐渐加大。根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对1988~~1997年间全球民用飞机解体事故的统计,70%左右的事故原因与机组的人误有关。由此可见,航空人因学在民机驾驶舱研发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在人体测量、视觉工效学评价、工作能力和工作负荷测量等方面开发了多种新技术,从人因学角度对飞机驾驶舱环境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1]。本文主要介绍了航空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在飞机驾驶舱设计中应遵循的人因学原则。 2.人因工程学主要研究方法 人因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实验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把与人的能力和行为有关的信息及研究结果应用于产品、设施、程序和周围环境的设计中去[2]。这些知识主要来源于实验和观察。人因工程学把采集的经验数据不仅应用于产品的设计中,而且用于评价设计的优劣。这样,人因工程在系统设计中具有双重任务:开始时是设计的基础,结束时是评估手段。 从人因学的研究结果看,研究方法通常被分为三类:描述性研究、实验性研究、评价研究。现实中一个具体的研究往往涉及多个类别。虽然每一类都有不同的目标,使用不同的方法,但它们全都有相同的决策过程:选择研究地点、选择变量、选择采样主体、收集数据、分析数据[3]。

人因工程学 期末考试 简答题复习题目及答案

人因工程学期末考试简答题复习题目及答案 1. 造成人为失误的原因可分成哪大类?而降低人为失误的方法有那三大项? 2. 如何从管理控制上减少工作时骨骼肌肉之伤害? 3. 什么是反应时间?如何控制刺激信号以缩短反应时间? 4. 生活中常见的水表显示装置的形式如下图所示。试分析其是否符合显示装置 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原则。 5. 某小型零件装配在线坐姿工作的工作台为一类似于办公桌的矩形工作台,工 作台的一侧为输送待装件的输送带。工作台上有多种零件及工具沿工作台长度方 向一字摆开。试分析此工作场地布置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6. 人在操作计算机时易产生眼睛干涩、身体疲劳等现象,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为 了舒适而高效的工作,请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一些建议。 7. 人因工程学主要研究的是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简述这三者的含义。 8. 人因工程学研究的目标有哪些? 9. 一般情况下,人耳对多少Hz频率范围内的声音较敏感? 10. 如何进行工作房间的色彩调节? 11. 眩光的危害及控制措施?12. 作业位置与视距的关系? 13. 建立人机系统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14. 开环人机系统的特征是什么?15. 什么叫系统评价?16. 人机系统设计的步骤? 17. 简述工作场所通风的重要性及换气的方法? 18. 描述你所熟悉的一个车间或办公场所的色彩环境,说明其特点和不足之处。 19. 请提出如何才能克服体力劳动中单调感的方法,并举出具体的应用例子。 20. 试比较感觉与知觉。 21.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22. 确定作业姿势的因素有哪些? 23. 哪些情况下适合采用立位操作? 24. 立位工作有哪些缺点? 25. 哪些情况下适合采用坐姿操作? 26. 坐姿操作有哪些缺点? 27. 简述噪声的控制方法。 28. 照明条件与作业效率有何关系?是否照度值越高﹐作业效率越高? 29. 照度与事故有何关系? 30. 简述系统的功能。 31. 功能分配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32. 信号显示有何特点? 33. 信号装置有什么作用? 34. 使用荧光屏显示信息有何优点? 35. 简述目标的视见度与呈现时间之间的关系。 36. 控制器为何要进行编码?常见的控制器编码方式有哪些? 37. 何谓控制–显示相合性? 38. 简述事故的特性。 39. 事故控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对策是什么? 40. 何谓系统安全分析? 41. 简述系统安全分析的基本内容。 42.对人体有影响的振动因素有哪些? 43.请简述噪声控制方法 44.简述控制与显示系统的设计原则。 45.简述提高机器设备可靠性的方法。 46简述适应域与百分位的关系 47依据右图简答人机系统的运行过程 48照度和亮度的关系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课 后 习 题 集 解 答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 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发 世纪初期)萌芽时期(20 1940—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1910 展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着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

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要是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装备。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首先在军事领域开始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 究与应用,使人适应机器转入到使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本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逐渐从军事领域向工业等领域发展。并逐步应用军事领域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与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此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学会。为了加强国际间交流,1960年正式成立了国际人类工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该组织为推动各国的人因工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 20世纪60年以后,人因工程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有三大基本趋向。 (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扩大到:人与工程设施、人与生产制造、人与技术工艺、人与方法标准、人与生活服务、人与组织管理等要素

人因工程复习重点(肖庆洋版)

人因工程 特别鸣谢:牛哥初稿拟定、胜哥重点勾画 题型:填空20分(20个)、单选10分(5个)、分析判断10分(5个) 简答30分(5个)、计算20分(2个)、论述10分 第一章 1、人因工程学定义P2: 课本定义:人因工程学是基于对人和机器、技术的深入研究,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通过对于工具、机器、系统、任务和环境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PPT定义:人因工程是研究人因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科目,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应用学科。 2、人因工程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萌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点:以机器为主,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适应机器。 ②兴起时期: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选拔、培训兵员或生产工人,使人适应机器。 B、一战后、二战前----霍桑实验,工作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以提高效率的途径。实验结论:工效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影响,而且还受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影响。

③成长时期: 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注重新式武器功能研究,忽视了人的能力限度。失败的教训:要通过设计使机器适应人。 B、二战结束后----由军事领域向工业领域发展。 C、1960年正式成立国际工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 ④发展时期:A、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B、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3、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人因工程学是人体科学和环境科学不断向工程科学渗透和交叉的产物。 A、与人体科学的关系: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医学等,是人因工程的重要基础学科。其中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生理学与人因工程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医学与生理学的作用是明显的,许多人因问题若要深入研究其机制与原理,就需要从人体解剖特点和人体生理过程进行分析。心理学与人因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存在许多共通性。人体测量学和生物力学,与人因有直接关系。 B、与工程科学的关系:包括工程设计、安全工程、系统工程以及管理工程等学科。工程设计是人因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人因工程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系统工程是研究复杂系统优化设计和应用的工程学。人因工程既要应用安全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又为安全工程提供重要依据。 C、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主要研究环境指标的测量、分析和评价,环境对人的生理及心理影响,恶劣环境下职业病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环境的设计与改善等。人因工程中人与环境的优化是重要研究内容,上述学科的研究内容为人因工程学进行环境设计与改善、创造适宜的劳动环境和条件提供了方法和标准。此外,人因与社会学、统计学、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有关。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doc

《人因工程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 郭伏、钱省三主编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r萌芽时期(2。世纪初期) J 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1910—1940年) ] 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1940—1960年) I 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I960年以后)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己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玷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 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笫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要是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装备。

人因工程复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 ( B ) 。 A. 人和机器设备 C.人、机器和环境 2.不属于能量消耗测定方法的是 ( C ) A. 直接法 B.间接 法 B. 人、机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D.人与广义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C. 观察法 D.相关 估算法 ( A ) 。 A.生理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4.人机工程学的研究范围之一为 ( C ) 。 A.探讨人机系统的标准 B C.探讨人和机器的合理分工及其适应 D C.安全需要 D.归属的需要 .探讨人机系统的负荷 .探讨人和环境的特点 5.英国是世界上开展人机工程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但本学科的奠基性工作实际上是在 ( B) 完成的。 A.中国 B .美国 6.西欧国家的人机工程学命名多采用 (A ) 。 A.人类工程学 B.人机学 C.法国 D.德国 C.人体工程学 D.工效学 7. 美国的人机工程学命名多采用 ( A ) A.人的因素工程学 C.人因工程学 8. 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 ( A ) B .工效学 D.人类工效学 使人获得良好作业环境 从而达到提高工效 B.改善作业环境 9. 20 世纪初, ( B ) C .改善人与机器的关系 进行了动作研究和工作疲劳研究。 D .改善人机功能分配关系 A.泰勒 B.吉尔布雷斯 C.马斯洛 D.赫兹伯格 10.人机工程学的研究目的是 ( D ) 。 A. 使作业者获得良好的作业条件 B. 使人和机器及环境达到合理的结合 C. 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 D. 使作业者如何达到安全、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的最优化 11. 下面不属于人机工程学主要研究方法的是 ( B ) 。 A.观测法 B.运动分析 C.心理测量法 12. 下面方法中,不属于人机工程学主要研究方法的是 (D ) 。 D.图示模型法 D.工作分析 13. 人体活动的直接能源直接来源于细胞中 A.三磷酸腺苷(ATP) C.乳酸能系统 14. 人的感觉印象最多的来自 ( B ) A .耳朵 B.眼睛 15. 味觉有 ( D ) 四种类型,称为四原味。 A.甜、酸、苦、辣 B .甜、咸、酸、麻 16. 属于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 A .能力 B.性格 17. 外部世界 ( D) 以上的信息是通过人的视觉获得。 ( A ) 。 B.磷酸原(ATP-CP )系统 D.有氧氧化系统 C.嗅觉 D.其他感官 C.甜、辣、苦、咸 D.甜、苦、咸、酸 (B) 。 C.情绪 D.意志 A . 10% B . 50% C . 70% 18.人体活动的主要能源是由 (D)供应。 A.三磷酸腺苷(ATP) B .磷酸原系统 C.乳酸能系统 19.人的典型 (C ) 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A.能力 B.性格 C.情绪 D . 80% D.有氧氧化系统 D.意志 20.下列有关感觉系统的说法, ( D ) 不正确的。 A. 感觉系统可分为视、听、触、动、味、嗅等系统。 B. 皮肤感觉系统的外周感受器存在于皮肤表层。

人因工程学课后郭伏习题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 课后习题集解答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 ,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

人因工程基本概念

1人因工程的研究人物是把人机环境综合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为这一综合体建立合理且可行的实行方案,使人获得舒适.安全.健康的环境,力图提高人本身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功效的目的。一句话定义: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2人因工程常用的研究方法:1测量法2个体或小组测试法3抽样测试法4询问法5实验法6观察分析法7系统分析评价法或1调查法2观测法3实验法4心理测量法5心理测验法6模拟或模型试验法 3人因工程的定义人与机器关系的合理方案,亦即对人的知觉显示,操纵控制,人机系统的设计及其部署和作业系统的组合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获得更高的效率和作业是感到安全和舒适 4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过程中负荷相对恒定,肌张力保持不变 5等长收缩;躯体或机体维持不变,运用肌张力将负荷支撑在某一位置,肌纤维长度不变 6动力定型:长期在统一环境中从事同一项作业活动,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步形成该项操作的自觉习惯的逻辑平衡潜意识。其形成可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泛化阶段2分化阶段3巩固阶段 7作业能力:指作业者完成某种作业所具备的心理.生理特征。综合体现的个体所蕴含的内部潜力动态变化规律:1入门期2稳定期3疲劳期4终末激发期 8 影响作业能力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工作条件与性质、锻炼与熟练效应 9疲劳的测试方法:1生化法,(测量血尿汗唾液的变化)2生理心理测试法(1膝腱反射机能检查法2两点刺激敏感阀限检查法3频闪融合阀限检查法4连续色名呼叫检查法5反应时间测定法6脑电肌电测定法7心率脉率血压测定法) 10作业疲劳的概念及分类在劳动过程中,当作业的能力出现明显的下降时称为作业疲劳,它是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起预防机体过劳的警告作用。可分为四种:1个别器官疲劳2全身型疲劳3智力疲劳4技术型疲劳 11疲劳的特征:1身体的生理状态发生特殊变化2进行特殊作业时的作业能力下降3疲倦的自我体验 12提高作业能力和降低疲劳的措施1控制劳动强度和时间2改善工作内容、克服单调感3提高作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4合理调节作业速率5正确选择作业姿势和体位6合理设计作业中用力方法7科学制定轮班工作制度8开展技术教育和培训、选拔高素质的熟练工人9合理休息10 和合理膳食11加强科学管理,改进工作日制度12加强耐力锻炼 13改善高温作业环境的主要措施1技术措施(1合理设计工艺流程2隔热3通风降温4降低湿度)2保健措施(1提供合理饮料和补充营养2个人防护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3生产组织措施(1合理安排作业负荷2合理安排休息场所3职业适应) 14噪声的定义及控制噪声泛指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凡使人烦恼、不愉快的声音。措施1声源控制:(1)降低机械性噪声(2)降低空气动力性噪声2控制生源的传播(1)全面考虑工厂的总体布局(2)设置吸声结构(3)设置各应装置(4)设置隔振装置(5)调整声振的指向(6)利用天然地形3个人防护4音乐调节 15听力损类型:听觉疲劳、噪声性耳聋、爆发性耳聋。15影响听力损伤程度的因素噪声强度、暴露时间、噪声频率 16显示器功能:定型、定量、警告原则1指针运动,盘面固定:数字应正立位2指针固定,盘面运动:数字辐射定向安排3指针在仪表内时,若盘面空间大,则数字表在外侧4指针在仪表内侧时,则数字应表标在内侧5开窗式仪表窗口应能能显示出被只是数字及两相邻数字6数字标注应便于识读(正定位标准)7最小刻度不标注,最大刻度必须标注、 17,显示器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显示器所显示的精确程度应符合预定要求2信息要以最简单的方式传递给操作者3信息应易于了解避免换算4划分指标只能表示相当1、2、5的数值5标记符号的大小必须适合预计的最大距离 18显示装置信息传递的基本原则1显示装置传递的信息不宜过多,应急中传递主要参数2若无特殊原因,同样的参数应尽量用一种方法传递3同时显示的信息数不超过工作人员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的生理可能4权衡各种感觉系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5显示装置所显示的信息应保证监视人员能迅速、准确的得出结论6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doc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人因工程学 题目:火车硬座车厢方面的人机学研究 专业:工业工程 班级: 11-1 姓名:吴霞、赵航 学号: 2011022410、2011022422 指导教师姓名:耿雷祝荣欣鞠金艳 设计起止日期: 2013年12月16日—2013年12月27日

目录 一、设计题目及说明-------------------------------------------2 (一)题目------------------------------------------------1 (二)说明------------------------------------------------1 二、现状调研-------------------------------------------------2 (一)现状调查--------------------------------------------3 (二)调查问卷--------------------------------------------5三、调研结果分析--------------------------------------------11 (一)结果显示-------------------------------------------11 (二)结果分析-------------------------------------------12 四、改善方案------------------------------------------------14 (一)座椅改善-------------------------------------------14 1.1改善背景---------------------------------------14 1.2改善原理---------------------------------------14 1.3人的坐姿状态-----------------------------------15 1.4坐姿受力---------------------------------------16 1.5人体尺寸数据获得-------------------------------17 1.6具体尺寸设计-----------------------------------18 (二)热水供应系统设计-----------------------------------20 (三)茶几的改进-----------------------------------------21 (四)火车照明设计---------------------------------------21 (五)车厢内色彩设计-------------------------------------23 (六)行李架的改进---------------------------------------24 (七)车厢中小推车的改进---------------------------------24 (八)卫生间的改进---------------------------------------24 (九)火车车厢中的温度改进-------------------------------25 9.1影响分析---------------------------------------25 9.2具体改进措施-----------------------------------25 (十)车厢内部空气质量的改进-----------------------------26 五、结论----------------------------------------------------27 六、参考文献------------------------------------------------28

(完整word版)人因工程重要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一章绪论 一.人因工程的定义 (1)美国人因工程学家伍德(Charles.C.Wood):“设备的设计适合人的各方面因素,以便在操作上付出最小代价而求得高效率”。 (2)美国人因工程学和应用心理学家查帕尼斯A.Chapanis):“人因工程学是在机械设计中考虑如何使人获得操作简便而又准确的一门科学”。 (3)前苏联对人因工程学的定义:“研究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可能性、劳动活动方式、劳动的组织安排,从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同时创造舒适和安全的劳动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全面发展的科学”。 (4).国际工效学会(IEA, 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的定义:“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条件下,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达到最优化的问题”。 (5)我国的《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对工效学定义:“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 人因工程学可定义为: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二.常见知识点 1.人因工程的研究对象:人与广义环境(机器、环境、工具、劳动组织管理等)的相互关系。 2. 人因工程的研究目的:如何达到安全、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的最优化。 3.人因工程学的研究目标:保证操作者的身心健康,使工作效率最优。 4.古代朴素的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思想:人与工具互相适应。 5.近代人因工程学 美国工程师、工业工程的创始人泰勒:泰勒1898年进入一家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著名的“铁锹铲运”、“生铁搬运”、“金属切割”等试验研究,著《科学管理原理》。 动作研究专家吉尔布雷斯(F.B.Gilbreth)夫妇:主要研究生产作业系统中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著《砌砖法》。 6.人因工程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1949年美国的查帕尼兹等出版了《应用实验心理学——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一书(2)1957年美国的麦考密克(Mc Cormick E.J.)发表了人机工程学的权威著作《人类工程学》,标志着人因工程学这一学科进入成熟阶段 7.1949年英国在默雷尔(Murrell)的倡导下,成立了第一个人机工程研究会 8.1961年,在瑞士的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国际工效学的学术会议,成立了国际工效学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IEA), 9.1989年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Chinese Ergonomics Association, CEA) 10.人因工程是一门集“人体科学”、“技术科学”和“环境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1.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1)访谈法(2)考察法。(3)问卷法。 (二)观测法 (三)实验法:实验法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