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发言稿汇报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这篇发言基础、内容很好,作了一些修改,供参考。谢谢局领导、谢谢张社院长、谢谢您。请打印200份发与会同志学习。陈乃林8、23

我们走在大路上

徐汇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非常高兴、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交流上海徐汇区近年来开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体会。

作为上海市的中心城区、科教优势区的上海市徐汇区,已经初步建立了从摇篮到拐杖的终身教育体系,而社区教育的课程则是支撑这个体系、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核心。今天我交流的社区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指立足在区域社区内由政府主办、资助的社区院校(居委会教学点)和老年大学在内的,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目的的,各类公共性、公益类的课程建设。

我们在有组织地进行社区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社区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而“课程的关键在教师,活力在需求,载体在教材,推动在评选”。作为一个有着106万常住人口的中心城区,截止2009年8月,徐汇区已经建立了一支10人的专职教育科研的队伍,100人左右的骨干授课教师队伍,1935人的注册开课的教师队伍;区社区学院组织了三届的优秀课程评选,评选出优秀课程;按照市民需求,目前实际开设了课程2596门;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春季学期,实际到20个实体社区教育机构院校学习人数51226人;截止2009年8月20日,累计在历年到徐汇教育网上注册学习人数391021人,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格局。

下面从徐汇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过程、建设措施和实践思考

体会几方面来做汇报。

一、徐汇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至2005年12月以前,课程建设的自发由发展阶段标志:社区学院的建立

特点:政府支持,群众参与,自发为主,重在活动

徐汇区位优势明显,教育资源丰厚,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教育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云集,较早就建立起成建制老年大学;社区意识强,康健、田林等地区是上海较早开始社区建设的地区,上世纪末就建立起了较为成型的社区类课程班。区社区学院的建立,开始从政府支持的层面,有意识有组织的将过去散落在各街镇、居民区的自发的活动加以课程化的规整。

这个阶段相关课程相对而言各自为政,缺少整合,同类型的班次缺少沟通交流,基本上是“上课靠老师,老师凭经验”局面,社区学校(教学点)间上课的质量和水平差异极大,以老年人自我教育为内容的课程几乎一统天下,活动类的教学占有相当的比重。

第二阶段:2006年1月——2008年3月,课程建设的初步发展初步规范阶段

标志:《徐汇社区教育手册》的编印及普及发放

特点:体系建立、需求了解、分类指导、书册宣传,形成制度

在这个阶段我们以制度化的方式来规范教育部门主管政府类主办(资助)的各类社区教育学校的课程建设,以优秀课程评选引导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区教育创新化特色性课程开发和特色创新发展。

举措一: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已有的社区教育班次全面整合,2006年,梳理建立起七个大类(法政与教育类、文史与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医疗与健康类、体育与健身类、职业培训类、综合类)包括188门课程在内的188门课程体系。

举措二:编印《徐汇社区教育课程手册》,从2006年秋季起分三期制作三十万份《徐汇社区教育课程手册》发放覆盖至90%的徐汇家庭,大大提高了居民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参与度、认同度和满意度,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评价为“中国社区教育的一大创举”。

举措三:制订规范的社区教育课程申报、审批、备案制度,每年二次整合区域内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对课程的设置作了初步的规范模式限定。

举措四:制定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寒暑期志愿服务安排,并形成制度,利用教师志愿者队伍资源,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和教育需求调查,组织了徐汇区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系列调查活动,活动以随机抽样的形式在徐汇区13个街镇广泛采集样本,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到社区居民的文化和艺术类、家政和生活类、家庭教育和保健类、运动和健康类、语言学习类、计算机学习类六大类需求意向。

举措五:制定《社区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员制度》,尝试按大类开展社区课程大类别性教研活动,分别尝试开展了书画类课程、英语类课程、计算机网络三类课程的教研活动,来自全区13个街镇的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参加活动。

举措六:以规范鼓励为目的,开展第一届优秀课程评选,通过评选,评选出46门优秀课程,包括还评选出了特色教材、优秀教案等单项奖。初步摸索规范确定了课程教学、系列讲座、主题活动等三个方面社区教育课程实施的大课程类别模式。

如田林社区学校的《论语导读》课程,执教者是上海大学的历史系退休教师祝瑞开教授,讲授通俗易懂,又饱含哲理,特别是能结合日常生活的事例,鲜活而生动,根据社区教育的特点撰写了特色教材《论语本意新解》,使传统文化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门课程设计紧扣时代的脉搏,又体现田林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课堂组织有序、

秩序井然,严肃中又不失风趣;教师严谨治学,学员认真求学;教学计划系统,课件完备,被学院重点推荐。

在这次评选中《论语导读》等一批优秀课程脱颖而出,有些优秀课程,产生了示范与借鉴的效应。如,凌云社区学校开设《营养烹饪》就是深受居民喜爱和追捧的一门课程,被评上优秀课程后,其他社区学校纷纷借鉴凌云的做法,与区域内有专业背景的职校联合开班,有效利用了职业学校中的烹饪等专用设备,满足了居民对营养烹饪的迫切需求。这门课程具有被创新性,迅速的推广,广大居民受益良多。

第三阶段:2008年4月迄今,内涵发展阶段

标志:优秀课程评选深化、示范学校的评选启动

特点:课程评选、群体教研、课程招标、网上选课,形成机制

在这个阶段我们继续以制度化的方式,来规范课程建设,同时鼓励创新,形成了以下六个机制,以优秀课程评选引导的方式引领示范特色性课程开发和发展。也越来越深刻体会到“社区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而“课程的关键在教师,活力在需求,载体在教材,推动在评选”。除了继续前一阶段的六项措施外,还在做了进一步推进和创新。

其一:整合人力资源,继续完善课程社区教育教师教研机制,社区学院重点依托业余大学和区域内资源的专业师资和科研力量,牵头组织开展社区教育课程研讨活动,教研活动已包含了英语、艺术(书画、摄影)、计算机、环保(节能减排)、时政(迎世博知识)、植物绿化等六个大类,为社区学校兼职教师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分享教学经验,掌握社区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和方法活动以为目的。实践中,教师们提升了业务素养,丰富了教学方法,总结了教学规律;同时,特别在贴近市民、体现时代要求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有了很大的突破。

其二:开设社区教育一线授课教师专类研修班,形成团队共享机制,在业余大学(社区学院)内开设英语、摄影和书画教学研修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