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4dd1bf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0.png)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 -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考研复习提纲I)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1.药物化学:关于药物的发现、发展和确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作用方式的一门学科。
2.化学药物:一类既具有药物功效,同时又有确切化学结构的物质。
3.药物:对疾病具有预防、治疗和诊断作用,或用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4.靶分子优化:确定了所研究的靶分子后,对该靶分子的结构及其与配基的结合能力、结合强度以及所产生的功能等进行的研究。
5.亲和力:配基和酶对受体结合的紧密程度。
6.活性:配基和酶或者受体产生的生化或者生理相应的能力。
7.选择性:配基识别所作用的靶分子,而不和其他靶分子产生相应作用的能力。
8.新化学实体(NCE):可能成为药物的化合物分子。
9.先导化合物: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可进一步优化其结构获得供临床使用的药物。
10.先导化合物的优化:药物设计的目的是设计活性高、选择性强、毒副作用小的新药,在发现先导化合物后就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修饰,这种过程和方法称为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11.候选药物:先导化合物经过修饰后得到的化合物,此类化合物活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性质、选择性等并不确定,需要经临床研究以确定其性质和修饰方案的化合物。
12.上市药物:指候选药物经过临床试验达到了监管机构的标准,并得到监管机构上市许可的药物。
13.高通量筛选(HTS)技术:是指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操作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实验结果数据,以计算机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一时间对数以千万的样品进行检测,并以相应的数据库支持整体运转的技术体系。
14.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一组原子或原子团因外围电子数目相同或排列相似而产生相似或相反生物活性并具有相似物理化学性质的基团,常用于先导化合物优化时进行类似物变换;广义上的等排体,分子中没有相同的原子数、价电子数,只要有相似的性质相互替代时可产生相似的活性或相反的活性,都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09ffe0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b.png)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和作用机理的学科,旨在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为药物设计、药物开发和药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如下:
1. 药物:药物是指具有治疗、预防、诊断、缓解疾病的功效,并能用于人体内治疗或改善疾病病程的物质。
2. 化学组成:药物的化学组成是指药物分子中所含有的元素的种类和比例关系。
比如,氨茶碱的化学组成为C7H10N4O2,
表示它由碳、氢、氮和氧四种元素组成。
3. 结构:药物的结构指的是药物分子中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空间构型。
药物的结构对于药物的性质和活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包含五个成員环。
4. 性质:药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指药物在物理条件下的特征,比如颜色、溶解度、熔点等;化学性质指药物在化学反应中的活性和稳定性。
5. 合成方法:药物的合成方法是指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途径,将原料化合物转化为目标药物的过程。
合成方法的选择会受到药物结构、合成难度、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合成方法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6. 作用机理: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发生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酶的抑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等方式发挥作用。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化学为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深入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和作用机理,可以设计出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
同样,药物化学也为药物合成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指导,使药物的合成更加高效和经济。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1dfa00581c758f5f61f67fc.png)
1. 药物〔drug〕:药物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的合成、说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以与极具朝气的学科。
3. 国际非专有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INN〕: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研究时向世界卫生组织〔WHO〕申请,由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药物的正式名称并推荐使用。
该名称不能取得任何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该产品的生产者都可使用,也是文献、教材与资料中以与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明的有效成分的名称。
在复方制剂中只能用它作为复方组分的名称。
目前,INN名称已被世界各用。
4.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hinese Approved Drug Names,CADN〕:依据INN的原那么,中华人民国的药政部门组织编写了《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ADN〕,制定了药品的通用名。
通用名是中国药品命名的依据,是中文的INN。
CADN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规那么:中文名使用的词干与英文INN对应,音译为主,长音节可简缩,且顺口;简单有机化合物可用其化学名称。
5. 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s agents〕:具有5,5二取代基的环丙酰脲结构的一类镇静催眠药。
20世纪初问市的一类药物,主要由于5,5取代基的不同,有数十个各具药效学和药动学特色的药物供使用。
因毒副反响较大,其应用已逐渐减少。
6. 酰胺-酰亚胺醇互变异构〔lactam- lactim tautomerism〕:类似酮-烯醇式互变异构,酰胺存在酰胺-酰亚胺醇互变异构。
即酰胺羰基的双键转位,羰基成为醇羟基,酰胺的碳氮单键成为亚胺双键,两个异构体间互变共存。
药化名词解释
![药化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17dc25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a.png)
1、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特点: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专业基础课。
2、激动剂是能激活受体的配体.对相应的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拮抗剂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3、前药:前体药物(简称前药)是一类体外活性较小或无活性,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即原药,又称母药)以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物。
例:卤加比,载体联结前药。
二苯基甲叉基增加药物的脂溶性,更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4、软药(soft drugs):指本身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能根据预见的代谢途径和可控制的速度进行代谢分布,在发挥它的治疗作用后即代谢为无毒物质排出体外的药物。
与之相对的是硬药。
例:艾司洛尔(Esmolol):血浆半衰期8min,用于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局部缺血氟司洛尔,半衰期7min,作用强于艾司洛尔10~50倍。
硬药(Hard drugs):指具有发挥药物作用所必需的结构特征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不发生代谢或转化,可避免产生某些毒性代谢产物。
(临床上使用的绝大多数是软药,少数是前药。
前药必须在体内转化成有活性的化合物才算真正的药物。
软药是代谢失活过程,前药是代谢活化过程。
)5、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既符合电子等排体的定义,又具有相似的或相反生物学作用的化合物。
运用生物电子等排体的概念不但可设计出具有与原药物相同药理作用的新药,而且还可生产该药物的拮抗药,这是因为化学结构高度近似的药物常能与同一受体或酶结合引起相似的效应(拟似药),或相反地起抑制的作用(拮抗药)。
以乙酰胆碱结构类似物为例,其中氨甲胆碱、毒蕈碱都是拟胆碱药。
实际上,电子等排体和生物电子等排体的概念在分子药理学上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借变异的方法或分子改造来设计新的药物时,更经常涉及生物电子等排体。
6、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在结构优化研究中,生物电子等排原理(bioisosterism)是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即在基本结构的可变部分,以电子等排体(isostere)相互置换,对药物进行结构改造.经典的生物等排体是指具有相同外层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生物领域里表现为生物电子等排.凡具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活性的基团或分子都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以后扩大范围,又将体积、电负性和立体化学等相近似的原子或原子团也包括在内,称为非经典的电子等排体.7、离子通道:是一类跨膜糖蛋白,能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孔道,以转运带电离子;通道蛋白通常是由多个亚基构成的复合体;通过其开放或关闭,来控制膜内外各种带电离子的流向和流量,从而改变膜内外电位差(门控作用),以实现其产生和传导电信号的生理功能。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786e52c767f5acfa1c7cdf6.png)
药物—特殊化学品: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为了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药物化学就是一门发现与发明科学、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直接相互作用规律得综合性学科。
先导化合物:具有特定生理活性得化合物,可作为结构修饰与结构改造得模型,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得药物。
发现途径与方法:从天然产物得到;以现有药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用活性内源性物质作;利用组合化学与高通量筛选得到;利用计算机进行靶向筛选得到。
优化方法:采用生物电子等排体进行替换、前药设计、软药设计、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新化学实体(NCE)在以前文献中为未报道过,并且能以安全、有效得方式治疗疾病得新化合物。
新药发现:靶分子得确定与选择,靶分子得优化,先导化合物得发现,先导化合物得优化。
ADM E: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化学物既定理化性质。
脂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正辛醇中与水中分配达到平衡时得浓度比值。
P=Co/Cw。
亲水:扩散至血液体液亲脂:通过生物膜立体化学作用:几何异构,光学异构,构象异构优势构象:分子势能最低得构象。
未必未药效构象,与受体作用实际构象。
药效构象:药物与受体作用就是所采取得实际构象。
构象等效性:药物分子得基本结构不同,但可能会以相同得作用机制引起相同得药理或毒理作用,这就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得构象,即构象等效性。
代谢拮抗: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结构有某种相似度得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被利用,或掺入生物大分子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影响细胞生长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利用计算机得快速计算功能,全方位得逻辑制断功能,一目了然得图形显示功能,将量子化学、分子力学、药物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图形学与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从药物分子得作用机制入手进行药物设计。
生物靶点:能够与药物分子结合并产生药理效应得生物大分子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生物电子等排体:具有相似得物理及化学性质得基团或取代基产生得大致相似、相关或相反得生物活性得一种物质。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9efaf6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7.png)
引言概述药物化学作为药物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关注的是药物的化学性质和结构。
在研究和开发药物过程中,药物化学名词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描述和解释药物化学特性和活性的基本语言。
本文将对药物化学中的常见名词进行解释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药物化学方面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目的1.药物活性(DrugActivity):指药物对特定生物体产生的影响或化学效应。
药物活性可以通过实验评估,如抗菌活性、抗癌活性等。
2.生物利用度(Bioavlability):指药物经不同途径给药后在体内被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二、物性1.熔点(MeltingPoint):指药物从固态转化为液态的温度。
药物的熔点常用于研究其纯度和晶体结构。
2.沸点(BoilingPoint):指药物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温度。
沸点可以用于提取纯净的药物物质。
3.相对分子量(RelativeMolecularMass):指药物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相对分子量可用于计算药物的摩尔质量,从而确定其化学结构。
三、化学结构1.分子式(MolecularFormula):指药物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分子式可用于表示药物的化学组成。
2.结构式(StructuralFormula):指药物分子中各种原子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
结构式可以用于表示药物的空间构型和化学键。
四、反应机制1.缩合反应(CondensationReaction):指两个或更多分子结合形成一个较大的分子,并释放出小分子,如水。
缩合反应常用于合成大分子药物。
2.氧化反应(OxidationReaction):指药物分子失去电子或获得氧原子的反应。
氧化反应在药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3.还原反应(ReductionReaction):指药物分子获得电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应。
还原反应在药物代谢和合成中常见。
五、应用与评价1.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药物和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效应和机制的科学。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f1d319ba0116c175f0e48d8.png)
1. 药物(drug):药物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的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以及极具朝气的朝阳学科。
3. 国际非专有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INN):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研究时向世界卫生组织(WHO)申请,由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药物的正式名称并推荐使用。
该名称不能取得任何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该产品的生产者都可使用,也是文献、教材及资料中以及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明的有效成分的名称。
在复方制剂中只能用它作为复方组分的名称。
目前,INN名称已被世界各国采用。
4.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hinese Approved Drug Names,CADN):依据INN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政部门组织编写了《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ADN),制定了药品的通用名。
通用名是中国药品命名的依据,是中文的INN。
CADN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规则:中文名使用的词干与英文INN对应,音译为主,长音节可简缩,且顺口;简单有机化合物可用其化学名称。
5. 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s agents):具有5,5二取代基的环丙酰脲结构的一类镇静催眠药。
20世纪初问市的一类药物,主要由于5,5取代基的不同,有数十个各具药效学和药动学特色的药物供使用。
因毒副反应较大,其应用已逐渐减少。
6. 内酰胺-内酰亚胺醇互变异构(lactam- lactim tautomerism):类似酮-烯醇式互变异构,酰胺存在酰胺-酰亚胺醇互变异构。
即酰胺羰基的双键转位,羰基成为醇羟基,酰胺的碳氮单键成为亚胺双键,两个异构体间互变共存。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824674602768e9951e7385b.png)
1.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的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以及极具朝气的朝阳学科。
2. 国际非专有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 ,INN ):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研究时向世界卫生组织(WHO )申请,由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药物的正式名称并推荐使用。
该名称不能取得任何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该产品的生产者都可使用,也是文献、教材及资料中以及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明的有效成分的名称。
在复方制剂中只能用它作为复方组分的名称。
目前,INN 名称已被世界各国采用。
3.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hinese Approved Drug Names ,CADN ):依据INN 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政部门组织编写了《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ADN ),制定了药品的通用名。
通用名是中国药品命名的依据,是中文的INN 。
CADN 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规则:中文名使用的词干与英文INN 对应,音译为主,长音节可简缩,且顺口;简单有机化合物可用其化学名称。
4. 内酰胺-内酰亚胺醇互变异构(lactam- lactim tautomerism ):类似酮-烯醇式互变异构,酰胺存在酰胺-酰亚胺醇互变异构。
即酰胺羰基的双键转位,羰基成为醇羟基,酰胺的碳氮单键成为亚胺双键,两个异构体间互变共存。
这种结构中的亚胺醇的羟基具有酸性,可成钠盐。
如下图:1、 NH O N OH N O H5. 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 agents ):近年来问世的一些抗精神病药物。
和传统的吩噻嗪类和氟哌啶醇药物不同,其拮抗多巴胺受体的作用较弱,可能是产生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的双相调节作用,其锥体外系的副反应较少,具有明显治疗精神病阳性和阴性症状的作用。
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52854c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5.png)
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药物化学是指研究与开发药物有关的化学过程和原理的科学领域。
在药物化学领域中,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药物化学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1. 药物: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物可以是天然产物,例如植物提取物或微生物生成的抗生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例如合成药物。
药物通过调节生物体内的生化过程来实现治疗效果。
2. 药效:药效是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果。
药效可以分为治疗效果、副作用和毒性。
治疗效果指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副作用是药物对人体正常功能的影响,它可能是有意识地引入的或无意识地出现的;毒性则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3. 药理学: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和相互关系。
药理学探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的机制。
药理学是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的基础。
4. 结构活性关系:结构活性关系研究药物分子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改变和调整,可以预测和优化药物的活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5.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药物的疗效产生的影响。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 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是一种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结构来提高药物活性和选择性的方法。
结构优化可以通过合成新的化合物、改变分子的空间构型、引入合适的官能团等方式来实现。
7. 抗药性:抗药性指细菌、病毒或肿瘤细胞对药物产生的抵抗力。
抗药性的产生是由于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或表达调控的改变,导致药物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
8.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并发挥作用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受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提高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9. 代谢途径:代谢途径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体代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2015修订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2015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3a28b9593c1ec5da50e27037.png)
1.药物(drug):药物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的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以及极具朝气的朝阳学科。
3.构效关系(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AR):在同一基本结构的一系列药物中,药物结构的变化,引起药物活性的变化的规律称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其研究对揭示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寻找新药等有重要意义。
4.内啡呔(endorphin):在脑内发现的内源性镇痛物质。
包括β-内啡肽(β-促脂解激素的c端30个氨基酸残基)及α-和γ-内啡肽(分别为β-内啡肽N端的16和17个氨基酸残基),三者均能与脑中的阿片受体结合,具有很强的止痛效能。
5.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为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环境,脑组织具有特殊的构造,具有选择性的摄取外来物质的能力,被称作血脑屏障。
通常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而离子化的药物不能通过。
6.拟胆碱药(cholinergic drugs):是一类具有与乙酰胆碱相似作用的药物。
按作用环节和机制的不同,主要可分为胆碱受体激动剂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两种类型。
7.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 inhibitors):又称为抗胆碱酯酶药(anticholinesterase drug),通过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可逆性抑制,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
不与胆碱受体直接作用,属于间接拟胆碱药。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和青光眼,及抗早老性痴呆。
8.抗胆碱药(anticholinergic drugs):即胆碱受体拮抗剂(cholinoceptor antagonists),主要是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受体的相互作用的药物。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348b29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c.png)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1、药物:以预防、诊断、治疗、缓减人的病痛、恢复健康为目的而使用的,有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人体的各种物品。
2、天然药物:从自然界中获取的某种药物。
例如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3、有机药物:主要含有有机化合物的药物。
4、无机药物:主要含有无机化合物的药物。
5、生物药物: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等为原料,通过生物技术或生物工艺制备而成的药物。
6、合成药物: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药物。
7、抗生素: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具有抗病原性或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8、药物活性: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性质和能力。
9、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问。
10、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规律的科学。
11、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学问。
12、稳定性:药物保持其质量不变的能力。
13、安全性:指按具体品种的药物安全性资料和临床药物毒性资料,对具体药品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
14、有效性:指在临床上判断一种药物是否有效,主要观察其是否降低了病人的发病率和/或死亡率,使病人的症状减轻,恢复健康。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药物化学:是一门以化学为基础,研究药物性质、作用机制、结构与活性关系以及药物制备和剂型设计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的作用靶点、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及作用时程。
3、药动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4、药物分析:研究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分析方法,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5、药物设计: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设计新的药物分子,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6、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7、药剂学:研究药物的制备、加工、形态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553f54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7.png)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等
方面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常见药物化学名词的解释:
1. 药物:指具有治疗、预防、诊断、缓解疾病或改变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举例: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用于缓解疼痛和降低发热。
2. 化学结构:描述药物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和它们之间的化学键。
举例: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其化学结构由氨基、羧基和侧链组成。
3. 合成方法:指通过化学反应逐步合成药物分子的过程。
举例:巴氯芬(Paracetamol)的合成方法包括酚类化合物与乙酰氯反应、水解
和结晶等步骤。
4. 相互作用:指药物与生物体内分子(如受体或酶)之间的化学或物理作用。
举例: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通过与HMG-CoA还原酶相互作用,抑制胆
固醇的合成。
希望以上解释能满足你的要求。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大全
![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fe0c47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8.png)
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大全导言: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在化学结构方面的性质、合成、转化以及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学科。
在药物研发和制造过程中,药物化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本文中,将对一些药物化学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1. 药物:药物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疾病或改善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药物可以分为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两大类。
化学药物是由合成或经过化学改造得到的,而生物药物则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获得的。
2. 药效:药效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化学、生物学、药理学效果的总称。
药物的药效可以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生理功能或代谢等方式发挥作用。
3. 结构活性关系(SAR):结构活性关系是指药物化学中,药物分子结构与其药效之间的关系。
通过了解和分析药物分子结构与药效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设计和开发更有效的药物。
4. 合成路线:合成路线是指药物化学家为了合成药物,设计的一系列反应步骤。
药物化学家需要考虑合成路线的效率、成本、选择性和安全性等因素,以确保药物的高效合成。
5.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可以发生在肝脏、肾脏和其他组织中,主要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来进行。
6. 化学衍生物:化学衍生物是指通过对原有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得到的具有新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化合物。
化学衍生物常用于药物研发过程中,可以通过结构优化来改善药物的性能。
7. 药物筛选:药物筛选是指通过对大量的化合物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寻找具有治疗潜力的化合物。
药物筛选通常包括体外筛选和体内筛选,通过对药物的活性、毒性和代谢特性的评估,选择出合适的候选药物。
8. 药物传递系统:药物传递系统是指将药物转化成合适的形式,并通过合适的途径传递到目标组织或器官的系统。
药物传递系统可以通过控释系统、纳米药物载体等方式来实现,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9. 药物靶点:药物靶点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特定分子结合,发挥作用的靶标分子。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d177ff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1.png)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药物—特殊化学品: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为了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科学、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直接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先导化合物:具有特定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可作为结构修饰和结构改造的模型,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药物。
发现途径和方法:从天然产物得到;以现有药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用活性内源性物质作;利用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得到;利用计算机进行靶向筛选得到。
优化方法:采用生物电子等排体进行替换、前药设计、软药设计、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新化学实体(NCE)在以前文献中为未报道过,并且能以安全、有效的方式治疗疾病的新化合物。
新药发现:靶分子的确定和选择,靶分子的优化,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ADME: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化学物既定理化性质。
脂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正辛醇中和水中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
P=Co/Cw。
亲水:扩散至血液体液亲脂:通过生物膜立体化学作用:几何异构,光学异构,构象异构优势构象:分子势能最低的构象。
一定未药效构象,与受体作用实际构象。
药效构象:药物与受体作用是所采取的实际构象。
构象等效性:药物分子的基本布局分歧,但大概会以相同的作用机制引起相同的药理或毒理作用,这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构象,即构象等效性。
代谢拮抗:设想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布局有某种相似度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被利用,或掺入生物大分子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影响细胞生长计算机辅助药物设想(CADD)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功能,全方位的逻辑制断功能,一目了然的图形显示功能,将量子化学、分子力学、药物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图形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从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入手进行药物设想。
生物靶点:能够与药物分子结合并产生药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生物电子等排体:具有相似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基团或取代基发生的大致相似、相关或相反的生物活性的一种物质。
药物化学 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5dd7949f7ec4afe04a1df1a.png)
1.非特异性结构药物(structurally nonspecific drug):药物的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关系不大与理化性质有关。
2.特异性结构药物(structurelly specific drug):药物的作用依赖于药物分子的特异化学结构及空间相互排列。
3.新药(New Chemical Entity)(NCE):第一次用作药物的化学实体。
4.合理药物设计(rational drug design):根据对生理病理的了解来研究新药。
5.组合化学(combinational chemistry):对含有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化合物的化学品库进行同步的合成和筛选。
6.非合理药物设计(irrational drug design):采用构建大量不同结构的化合物库,并不进行混合物的分离,通过高通量筛选,发现其组分具有生物活性后再进行分离,并确定其活性化合物的结构。
7.原药(母体药物)(parent drug):药物在体内转化后起作用的活性形式。
8.前药(prodrug):药物未被转化前,相应的在体内无活性或者低活性的形式。
9.载体联合前药(carrier-prodrug):由一个活性药物和一个可被酶除去的载体部分连接的前药。
10.生物前体前药(bioprecursor):相对载体联结前药而言,在体内经过酶的催化除水解反应外的氧化、还原、磷酸化和脱羧反应等方式活化的前药。
11.硬药(hard drugs):在体内不受任何酶攻击的有效药物。
12.软药(soft drugs):容易代谢失活的药物,使药物在完成治疗作用后,按预先规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速率分解,失活并迅速排除体外,从而避免药物的蓄积毒性。
13.构效关系(SAR):药物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14.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 ):简称先导物,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的化合物,根据其结构进行改造能合成新型药物的化合物。
15.电子等排体(isostere ):具有类似的电子或立体构型的原子集团或分子,如最外层电子书相等,基团的空间构型中的夹角相等。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aaa407958fafab069dc02ce.png)
药物—特殊化学品: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为了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科学、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直接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先导化合物:具有特定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可作为结构修饰和结构改造的模型,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药物。
发现途径和方法:从天然产物得到;以现有药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用活性内源性物质作;利用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得到;利用计算机进行靶向筛选得到。
优化方法:采用生物电子等排体进行替换、前药设计、软药设计、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新化学实体(NCE)在以前文献中为未报道过,并且能以安全、有效的方式治疗疾病的新化合物。
新药发现:靶分子的确定和选择,靶分子的优化,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ADM E: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化学物既定理化性质。
脂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正辛醇中和水中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
P=Co/Cw。
亲水:扩散至血液体液亲脂:通过生物膜立体化学作用:几何异构,光学异构,构象异构优势构象:分子势能最低的构象。
未必未药效构象,与受体作用实际构象。
药效构象:药物与受体作用是所采取的实际构象。
构象等效性:药物分子的基本结构不同,但可能会以相同的作用机制引起相同的药理或毒理作用,这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构象,即构象等效性。
代谢拮抗: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结构有某种相似度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被利用,或掺入生物大分子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影响细胞生长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功能,全方位的逻辑制断功能,一目了然的图形显示功能,将量子化学、分子力学、药物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图形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从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入手进行药物设计。
生物靶点:能够与药物分子结合并产生药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生物电子等排体:具有相似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基团或取代基产生的大致相似、相关或相反的生物活性的一种物质。
(完整版)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f574d49ce2f0066f53322e3.png)
药物—特殊化学品: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为了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科学、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直接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先导化合物:具有特定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可作为结构修饰和结构改造的模型,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药物。
发现途径和方法:从天然产物得到;以现有药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用活性内源性物质作;利用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得到;利用计算机进行靶向筛选得到。
优化方法:采用生物电子等排体进行替换、前药设计、软药设计、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新化学实体(NCE)在以前文献中为未报道过,并且能以安全、有效的方式治疗疾病的新化合物。
新药发现:靶分子的确定和选择,靶分子的优化,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ADM E: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化学物既定理化性质。
脂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正辛醇中和水中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
P=Co/Cw。
亲水:扩散至血液体液亲脂:通过生物膜立体化学作用:几何异构,光学异构,构象异构优势构象:分子势能最低的构象。
未必未药效构象,与受体作用实际构象。
药效构象:药物与受体作用是所采取的实际构象。
构象等效性:药物分子的基本结构不同,但可能会以相同的作用机制引起相同的药理或毒理作用,这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构象,即构象等效性。
代谢拮抗: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结构有某种相似度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被利用,或掺入生物大分子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影响细胞生长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功能,全方位的逻辑制断功能,一目了然的图形显示功能,将量子化学、分子力学、药物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图形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从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入手进行药物设计。
生物靶点:能够与药物分子结合并产生药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生物电子等排体:具有相似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基团或取代基产生的大致相似、相关或相反的生物活性的一种物质。
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04d7a6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7.png)
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随着现代医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药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药物化学旨在研究药物的化学特性、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相关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层面对药物化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基本概念1. 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药物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研究关于药物的化学特性、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药物的合成、分析和生物转化等过程。
2. 药物分子:药物分子是指具有治疗作用和疾病预防能力的化学物质。
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其在生物体内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二、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 药物合成:药物化学主要关注药物分子的合成方法和工艺,以获得具有高活性和良好药物性质的药物化合物。
2. 药物分析:药物化学技术可用于药物的分析和鉴定,以确定药物的纯度、含量和相关物质。
3.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历代谢过程,药物化学研究可以揭示药物与生物体内酶的相互作用、代谢产物的性质和代谢途径等。
4. 药物设计与优化:通过药物化学的研究,可以设计、合成和优化药物分子的结构,以改进药物的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
三、药物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1. 新药发现:药物化学可以为新药的发现提供核心技术,通过合理设计和合成一系列结构相关的化合物,筛选出具有良好药物性质的候选化合物。
2. 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化学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产物性质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药物剂型设计:药物化学可以通过合理选择药物的物理性质、溶解度和稳定性等,为药物剂型的设计提供指导,提高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个人观点和理解药物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我认为它在现代医学和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药物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代谢途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药物:药物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间就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国际非专有药名(INN):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研究时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由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药物的正式名称并推荐使用。
4巴比妥类药物:指具有5,5二取代基的环丙酰脲结构的一类镇静催眠药。
5锥体外系反应:指在中枢椎体系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是一套复杂的神经环路。
锥体外系的反应指震颤麻痹,静坐不能,急性张力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椎体外系症状,常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
6构效关系:在同一基本结构的系列药物中,药物结构的变化,引起药物活性的变化的规律陈伟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7选择性5-羟色胺再提取抑制剂:通过选择性的阻碍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再提取,提高5-羟色胺的浓度,产生抗抑郁作用的一类药物。
8内啡肽:在脑内发现的内源性镇痛物质
9血-脑脊液屏障:为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环境,脑组织具有特殊的构造,即拥有选择性的摄取外来物质的能力,被称为血-脑脊液屏障。
10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可逆性抑制,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
11抗胆碱药:即胆碱受体拮抗剂,主要是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受体的相互作用的药物。
12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又称去极化型肌松药,属于N2胆碱受体拮抗剂。
此类药物与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使终模板及近邻细胞长时间去极化,阻断神经冲动传递,导致骨骼肌松弛。
13非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又称非去极化型肌松药,属于N2胆碱受体拮抗药。
此类药物和乙酰胆碱竞争,与运动终板膜上的N2胆碱受体结合,因无内在活性,不能激活受体,但是又阻断了乙酰胆碱与N2受体结合及去极化作用,使骨骼肌松弛,因此又称为竞争性肌松药。
14离子通道:离子通道是一类跨膜糖蛋白,在受到一定刺激时,能有选择性地让某种离子通过膜,而顺其电化学梯度进行被动转运,从而产生和传导电信号,参与调节人体多种生理功能。
15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是一类能在听到水平上的选择性地阻滞钙离子经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减少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是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血管平滑肌松弛的
药物。
16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是血管紧张素1不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2。
17NO供体药物:指能在体内释放外源性NO分子的药物。
18羟甲戊二酰辅酶A: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是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中的限速酶,能催化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为甲羟戊酸。
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一类有效的调血脂药。
19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即H+/K+-ATP酶,该酶存在于胃壁细胞表面,含有一个大的a亚基和一个较小的B亚基。
该酶可通过K+与H+的交换,生成胃酸。
质子泵抑制剂是一个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用于溃疡病的治疗。
20促动力药:促使胃肠道内容物向前移动的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胃肠道动力障碍的疾病,。
21基本药效结构:基本药效结构是药物具有的与生物靶点产生分子间的作用,加强或抑制其生物反应,所必需的立体和电性性质的化学结构。
22非甾体抗炎药: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体内从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前体的一大类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
23COX-2抑制剂:环氧酶存在两种异构体,基础性的cox-1和诱导性的cox-2。
Cox-2在正常组织细胞内的活性低,只有受到外来刺激时,才在某些细胞因子、有丝分裂物质和内毒素等的诱导
下,在巨噬细胞、滑膜细胞、内皮细胞和某些细胞中大量产生。
Cox-2通过对前列腺素合成的促进作用,介导疼痛、炎症和发热等反应。
Cox-2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从新,不抑制cox-1,可避免非甾体抗炎药的肠道刺激。
24生物烷化剂:属于细胞毒类药物,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生物大分子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如氨基、巯基、羧基等)进行亲电反应和共价结合,使生物大分子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
25生物电子等排体:具有相似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基团或分子会产生大致相似,相关或相反的生物活性。
26 DNA拓扑异构酶:是调节DNA空间构型的动态变化的关键性核酶。
该酶主要包括topoⅠ和topoⅡ类型。
27潜效化:就是将具有生物活性而毒性较大的化合物,利用化学方法把结构作适当改造,变为体外活性小或无活性的化合物,进入人体后,通过特殊酶的作用使其产生活性作用,从而提高选择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28黏酞转肽酶:是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的一种酶。
在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中,首先由N-乙酰胞壁酸、N-乙酰葡萄糖胺和多肽形成线性高聚物,然后在黏肽转肽酶的催化下,经转肽酶交联反应形成网状的细胞壁。
29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可用体外抗菌试验来测定。
30抗菌谱: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抑制或杀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31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32酮内酯:是一类C-3位为酮羰基的14元大环内酯的半合成抗生素,通过对C-3位去除糖基的结构改造,减少了细菌的耐药性。
33化学治疗药:用化学品治疗各种疾病,包括微生物感染、抗肿瘤化学治疗药,糖尿病化学治疗药。
34致死合成:代谢拮抗就是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或掺入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为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
35利尿药:是一类作用于肾脏,促进水、电解质,特别是钠离子的排泄,增加尿量,用于治疗因心、肝、肾等疾患引起的水肿和腹水的药物。
36甾类激素:指激素中含有甾核的一类物质,其生理活性极为广泛。
37抗激素:指可以和激素受体结合,但不发生激素效应的药物。
38蛋白同化作用:雄激素通过拮抗糖皮质激素对蛋白质的分解,直接刺激蛋白质的合成,增加红细胞产生,促进中枢神经的功能,促进肌肉生长的作用。
39酯水分布系数:化合物在有机相和水相中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比值,通常用lgP表示,用于表示药物脂溶性和水溶性的相对大小。
40先导化合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用于进一步的结构改造和修饰,是现代新药研究的出发点。
41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外层电子数目相等或排列相似,且具有类似物理化学性质,因而能够产生相似或相反生物活性的一组原子或基团。
42前体药物:将一个药物分子经结构修饰后,使其在体外活性较小或无活性,进入体内后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原药物分子发挥作用,这种结构修饰后的药物称作前体药物。
43软药:在体内发挥治疗作用后,经预期和可控的途径迅速代谢为无毒性或无活性的代谢物的药物。
44定量构效关系:应用统计数学方法,对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找出结构与活性间的量变规律。
45“me--too”药物:指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药物,其药效和结构与同类的已有的专利药物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