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辅导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辅导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辅导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辅导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诗词

1.《诗经三首》

三、试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译文:她是太子的妹妹、邢国国君的姨妹,谭国国君的夫人也是她的姐妹。

2.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译文:她的手柔软如柔荑,皮肤洁白细腻如凝脂,颈项白润细长如蝤蛴,牙齿光洁整齐如瓠犀。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文:她展露笑容时酒窝闪现,非常美好。她的眼睛黑白分明,顾盼有神。

四、具体分析《摽有梅》中是怎样具体刻画女主人公心情的变化的?

本诗描写未嫁的女子感叹青春逝去,渴望有男子及时来求婚。

姑娘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诗以落梅比喻青春消逝,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变换,层层递进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情。

五、分析《摽有梅》结构特点。

《摽有梅》三节结构大致相同,循环往复,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三节涵义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形象鲜明地写出女主人公待嫁的迫切心情。

六、《毛诗序》云:“《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幽工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时,故作是诗也。”根据这一段,分析《苕之华》一诗的主旨,并仔细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一主旨的。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本诗以苕华的生机勃勃起兴,反衬民不聊生的景象。

七、分析《硕人》关于“赋”手法的运用。

“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汉代辞赋基本特征就是就是大量铺陈。《硕人》通篇用了铺张手法,不厌其烦地吟唱了有关“硕人”的方方面面:例如为了突出其“高贵的出身”,开篇即极力渲染,用了一组排比铺陈描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为了突出家族的尊贵,突出描绘陪嫁的隆重仪仗“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为了显示其无比的美丽,更是用了大量排比铺陈“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4.《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一、试将下列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1.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译文:游子远行,跋涉千山万水,走了很多的路。与你活生生的别离。

2.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译文:分别的日子愈来愈久,为你消瘦憔悴、形容枯槁,衣带渐宽。

3.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不要再反复的述说被抛弃的事情,努力多吃点饭保养好身体(期待来日的相会)。

二、选择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 )

A.各在天一涯(边)

B.道路阻且长(而且,表示并列)

C.胡马依北风(依恋)

D.岁月忽已晚(傍晚)

三、试分析诗中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线索,并说出这一抒情主体有何特征。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线索是相思,情感围绕相思发生变化。首先抒情主体为与爱人相隔千万里而,见面遥遥无期而伤心。由于刻骨的相思,她担心远在异乡的爱人发生情变而猜疑不安,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徨。随着分离的日子愈来愈远,思念令她身体消瘦、形容憔悴。远游的游子还没有回家,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抒情主体想到既然思念、伤心会让人老去,不如努力保养身体,保持青春的容颜,等待来日的相会。

由此可以看出抒情主体具有真挚情感与乐观精神。

四、本诗比兴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诗歌在讲述抒情主体对远游的爱人产生猜测怀疑时,不是直接表露。而是用比兴的手法写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物尚有情,更何况人呢。又“胡马”“越鸟”的相思,写出主人公刻骨的思念。避免浅显直露的表达,显得含蓄蕴藉,充满诗意的美。同时,表现作者身后的文学素养和纯熟的语言技巧,显示了文人五言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的风貌。

7.《归园田居》

一、作者是如何通过简单的白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的?

诗人用简单的白描,着意写出乡居的宁静。诗人通过淡淡的几笔勾勒出宁静飘逸的田园风光,巷子、荆扉、虚室、桑麻等意象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远离尘世纷争的世外桃源。

诗人首先描绘出一个远离官场的小屋,由于人迹罕至,以至于“白日掩荆扉”。在这样的环境心灵得以净化而“绝尘想”。在这样静的环境中,即使存在人迹往来,也只言农事,绝无官场的虚假应酬、勾心斗角。以动写静,写出心灵的明净、感情的淳朴,让读者感受但乡村的幽静和心境的恬静。

二、选择句中画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野外罕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之事)

B.虚室绝尘想(世俗的念头)

C.披草共来往(割除)

D.桑麻日已长(一天天)

12.《秋兴》(八首其一)

一、结合以前学过的杜甫的作品,试分析作者“沉郁顿挫”的风格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的。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杜甫遭遇战乱,远离家乡旅居蜀地,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但是这种强烈的情感却不是有蓬勃而出,而是将其寄予在山水之间。诗歌写巫峡的秋声秋色,美丽而萧瑟,壮阔而阴郁,衬托出孤独诗人形象。面对铺天盖地的萧瑟秋景,滔天波浪的长江,郁结于胸中的古国家园之思念更加深沉浑厚。而这种思念却以丛菊、孤舟、寒衣等意象表达,这种回环往复的思家爱国之情流程发之于内心,又束缚于诗体形式中诗,显得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

二、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描写的骇浪滔天、阴云迫地的景象有什么暗示或象征意味?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三、试将下列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1.玉露凋伤枫树林。

译文:深秋季节,枫树林在风霜的侵蚀下逐渐凋零。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译文:长江波浪滔天,其汹涌澎湃的气势似乎与天连接在一起,天上的风云似乎快砸到地面上,天上人间风云蔽日,一片萧森景象。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译文:春秋代谢,转眼两年时间已过,菊花也开放两次。面对开放的菊花,想起往事伤心落泪。诗人犹如系在岸边的孤舟一样被拘束在异地他乡,他虽然身在夔州,却牵挂着长安故园。

4.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白帝城里响起一阵紧似一阵的捣衣声。

16.《八声甘州》

一、选择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形容江水浩荡)

B.渐霜风凄紧(急剧)

C.不忍登高临远(望)

D.想佳人妆楼颙望(抬头)

二、试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译文:到处花枯叶落,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已经停止。

2.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译文:感叹这些年来到处漂泊迁徙,到底为何要这样被苦苦地留在异地他乡。

3.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译文:因为思念心切,有好几次错误地将别人乘坐的船只误以为是自己爱人乘坐归来的船只。 4.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译文:你怎么知道,此时此刻,我也正依靠着栏杆,是这样的愁思满怀。

三、试析“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情感内涵。

四、简要分析《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

答案:它描写了羁旅行役之苦,抒发了词人怀念家乡的凄苦心情。上阙寓情于景,下阙因景抒情,将景物、离愁、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五、请理解铺叙和白描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铺叙”是对同一个事物反复详尽地予以叙述,对秋季凄凉的景色反复刻画,暗示衬托心境的凄凉,也为下阙的乡愁书写作环境上的铺垫。

本文上阙以铺叙的手法描绘了一副秋季萧瑟的画面,以秋雨、霜风、夕阳等物象渲染寒气袭人的孤寂环境,再以“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写出一切美好事物停止,烘托出作者孤寂、伤感的情绪。

下阙主要以白描的手法写出诗人想象远方的佳人与自己一样苦苦思念对方,百转千回地写出相思浓烈。没有特别的典故或者美妙的词汇,语言朴实,没有渲染烘托等手法。

20.《摸鱼儿》

一、分别说明词中所用典故的涵义,分析它们在表达题旨上的作用。体会辛弃疾词“以文词”的艺术特色。

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自古便有娥眉见妒的先例。陈皇后因招入

妒忌而被打入冷宫——长门宫。后来她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却迟迟未到。辛弃疾用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接着他用玉环、飞燕的故事比兴寄托对投降派的不满和憎恨,说明得意的小人最终没有好下场。

辛弃疾运用典故表达心中的愤懑,和对投降派的不满。在表情达意方面怨而不怒,符合传统美学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特点。同时,以运用典故的方式,以文为词。他将精美的文学语言与口语相结合,内容博大精深,避免词涉及内容狭小的缺点,,具有文的通俗易懂又有词的典雅含蓄,为词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

1.惜春长怕花开早经常,总是

2.春且住暂且

3.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拟定

4.千金纵买相如赋纵然,即使

5.休去倚危栏高高的

6.烟柳断肠处伤心、难过

三、试将下列词句译成现代汉语。

1.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译文:听说芳草已经长满天边,遮断了春天的归路。

2.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译文:算起来,只有檐下的蜘蛛网,还在整天殷勤地沾惹飞扬的柳絮,好像要网住春天似的。 3.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译文:暂时得宠的小人,不要高兴得得意忘形!你没有看见曾经得宠一时的玉环、飞燕最后都没有好下场,还是被一杯黄土掩埋。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

26.《宫之奇谏假道》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假:借

2、表:外表,这里指外部屏障

3、甚:厉害,过分

4、据:安,这里做保佑讲。

5、荐:献,这里指向神献。

6、其:语气词,加强反问,“难道”。

7、腊:岁终祭神的祭名,这里用做动词,指举行腊祭。

8、奔:逃亡

9、馆:公家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如动词,驻扎的意思。

10、罪:责备

三、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

1、以:表目的,连词

2、以:因为,介词

3、以:把,介词

4、以:用,介词

5、以:表目的,连词

6、以:率领,动词

四、选择正确答案:

1、①

2、①

3、③

五、宫之奇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了借道之利害:

1、虢、虞的地理位置,以“唇亡齿寒”做比。点明晋破虢后对虞的直接威胁。

2、以史为据,驳斥虞公认为同宗不会相残的观点。

A、虞、虢都是晋的同姓,既然灭虢,也会灭虞。

B、桓壮之族与晋的关系比虞虢更亲,已经遭受殺戮。当国与国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亲戚关系不起作用。

3、以古书理论为据,针对祭祀供品丰厚洁淨的批驳,破虞公靠神灵保佑的希望。

A、神只保佑有德的人。

B、晋国也会向神献上厚丰厚洁净的貢品。

六、召公向厉王进谏采取了设喻手法,从正反两方面向厉王说明了广开言路与压制言论的利害得失。

钳制言论,就如同用堵塞法治水一样:堤防崩溃,洪水泛滥,会把人淹死;不让人民发议论,人民愤怒爆发起来就会使专制者垮台。而以疏导的方法治水,水就顺畅地由川入海,变害为利;让人民自由地评议政事得失,统治者就可以“行善备败”、“事行而不悖,就可以增加衣食财用。

由于召公所设的比喻是真切的客观实际,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有极强的说服力,透彻地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道理。

32.《送李愿归盘谷序》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阳:山的南面

2、鲜:少

3、宅幽:位置在幽深静僻处

4、怜:爱

5、鲜:鲜鱼,活鱼

6、是:指示代词,这

7、便:灵活8、树:竖立9、壮:称赞有气魄

10、膏:给车轴加油秣:喂

四、韩愈在这篇序中借李愿的口痛快淋漓地揭露和讽刺了达官贵人的丑恶,虽然称之为“大丈

夫”,文字上也没用什么尖锐的词句,但形象的描绘却把这种人的丑恶揭露得入木三分。文中首先写其地位:在朝廷上手握大权,能够“进退百官”,协助皇帝发号施令;出外则大摆排场,警卫森严,仆从跟随,奔走不绝,声势显赫,不克一世。接着,描写其权势:“喜有赏,怒有刑”,赏罚只凭一己的好恶喜怒,更是炙手可热,无法无天。继而,写其骄衿自得的内心世界,帮闲文人簇拥于前后,极阿谀奉承之能事,而他们听来是欣然陶醉,不厌其烦。最后,铺陈其荒淫无耻的生活。韩愈在文中虽未著谴责之语,但这样描写,已使他们原形毕露。

在讽刺趋炎附势的小人时,句式整齐拘谨,以与这种人的精神世界相称。先用四句写其动作和神态:“伺候于公卿之门”写其低三下四之态;“奔走于形势之途,”描绘其奔竞趋附之状;“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形容其谨小慎微、察言观色之形,维妙维肖。继而又用四句刻画其卑劣的内心世界:“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徼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分别写其自甘下流,恬不知耻;利欲熏心,不避刑戮;行险侥幸,得意一时;狗苟蝇营,至死不悟。短短八句话,为这种人画出了一幅肖像。

五、作者赞美隐居者是出于对统治集团的愤慨和抗议。歌颂隐者在当时的社会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表示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六、本文写了三种人:一是居于高位的统治者,二是洁身自好的隐居者,三是趋炎附势的小人。

第一种人和第三种人是作者极力揭露和否定的人,只有第二种人才是作者肯定的人物。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一、三两种人合在一起写,因为那样写了,再写隐居者,就要分别与之进行比较,行文就不免累赘。而进行两次对比又是不可少的,因为那两种人一个得志,一个不得志,又有所不同。隐居者既不同于得志者的飞扬跋扈,又不同于不得志者的奔走钻营。在文章中,韩愈采用了两宾夹一主的手法,把对隐居者的描写放在中间,一笔而照应前后两端,同时作了两种对比。这种对比,既使得行文简练、巧妙,又突出了隐者的不同于那两种人的高洁、安适,达到了赞赏、美化隐居者的目的。

33.《三戒》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干:冒犯

2、日:天天

3、如:按照,依从

4、狼藉:零乱的样子,这里形容犬吃剩下的糜的毛皮、骨头等物。

5、以:而,连词

6、蔽:动词,隐藏

7、慭慭然:恭敬谨慎的样子8、狎:亲昵而随便

9、计:盘算,谋划10、类:似乎11、畏日:怕犯忌讳

12、直:当,同“值”13、兼行:并行

14、假:借购:悬赏征求

三、(D)

四、1、认为,以为2、用来

3、因为

4、认为,以为

五、相同点:两篇文章都是讽刺那些有靠山的仗势恃宠的人,并义正词严地向他们发出警告。

不同点:第一篇中的麋鹿形象并无恶行,作者借他主要讽刺那些凭借势力而交结不当的人,作者为它悲惨下场而哀,又为他的恃宠骄纵而恨,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明。第二篇中的老鼠形象,则是那些为非作歹的丑恶势力,作者对其怀着强烈的愤慨,为其悲惨下场拍手称快。

第三单元古代小说

37.《李寄》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土俗:当地风俗。此指当地百姓。

2、厉:剧烈,猛烈

3、尔:这,那,指示代词

4、听:听之而从之

5、听:听任、听随

6、诣:到…地方去

7、斫:砍。创:伤口

8、咤:叹气声

9、哀愍:哀怜

二、下列句中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B)

四、《李寄》通过斩蛇这一事件,歌颂并刻画了一位坚强、勇敢、智慧的少女李寄的形象。

李寄的父母有六个女儿,而没有一个男孩。在封建社会中,女子受到种种歧视和限制,不能参加社会的主要生产劳动,因而加重了父母的负担。生活困难,使李寄萌生了卖身啖蛇“可得少钱,以供父母”的念头,表现出李寄对在贫困中挣扎的父母的同情。而她父母即使再穷也不愿意让女儿去送死,体现出劳动人民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当遭到父母阻挠后,李寄偷偷出走应募,可看出她性格的刚毅坚强。

李寄是一位十分有主见的姑娘,她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积极准备消灭大蛇为民除害,并且订下周密的计划,表现了她的智慧。

李寄是一位十分勇敢的少女。她年仅十二三岁,面对着“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长七八丈,大十馀围”的庞然大物,她毫不畏惧。“从后斫得数创”,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杀死大蛇后还“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于是缓步而归”,态度何等的从容!只有大智大勇才有这样的表现。

五、1、当地官吏的怯懦反衬李寄的勇敢和机智。

对于“长七八丈,大十余围”的恶蛇,不仅是“土俗常惧”,就连“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等官员也屈服于大蛇的淫威之下。只有少女李寄,不听父母劝阻,自告奋勇地应募祭蛇而斩蛇。在斩蛇的过程中,李寄大智大勇,从容不迫,终于战而胜之。这充分表现了李寄的胆识。至此,昏庸迷信、残忍无情的官吏和英勇无畏的少女李寄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李寄的英雄形象在委琐的官吏面前显得异常

高大。

2、与九女结局反衬李寄的勇敢和机智

同是祭蛇,结局却殊异:李寄斩蛇生还,九女丧生蛇口。

其根本原因在于九女的“怯弱”,正是由于她们的怯弱,助长了恶蛇的嚣张气焰,“累年如此,已用九女”。而李寄面对恐怖凶恶的大蛇,不但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用自己的力量与智慧杀掉了穷凶极恶的大蛇,为当地的父老乡亲铲除了后患,也使更多的小姐妹免遭恶蛇的“吞啮”。这也正是李寄的可贵之处。

3、凶猛的恶蛇反衬李寄的勇敢和机智

文中的大蛇,体形之巨大,面目之狰狞,让人不寒而栗。还有其危害之烈、妖术之厉害、凶狠残暴。作者将恶蛇的体形、面目、妖术、危害、凶残渲染得越是厉害,便越能突出弱小的李寄的勇敢机智。

第五单元现代诗歌

46.《希望》

1、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提倡白话诗并进行创作的诗人,代表作有新诗集《尝试集》。

2、诗名“希望”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

首先本义是对花开的希望。

其次引申为对其抱持的思想能够开花结果的希望。

48.《发现》

1、闻一多所提倡的新诗应具有的“三美”分别是:(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诗人听到祖国的召唤,就鞭时光,驾罡风,擎火把,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赶回来,首先发现的是满目疮痍疮痍的祖国。可是他虽然痛苦却并未沉沦,他“问天”,“逼风”,“擂地”,苦苦求索,最终发现中华原来一直在我心间。

3、全诗始终突出了抒情主体“我”的位置:“我”的发现,“我”的感觉,“我”的痛惜,“我”的赤诚。在“我”的一连串急迫的呼喊和追问之中,诗人的感情一泻千里,显示了闻一多诗作阳刚、雄浑的卓异风格。诗人把情感的酝酿、发展的过程全都压缩掉,只从感情的爆发点起笔,连声高呼“我来了”“不对”“不对”,先声夺人地把悲愤、失望的情绪极其强烈的推到读者面前,仿佛聚积已久的火山爆发,有一种灼人的美。

49.《蛇》

1、这首爱情诗细腻的表现出年轻人在渴望爱情时心中的挣扎以及难耐的寂寞和相思。作者将自己的情绪比作一条长蛇,借蛇的游走抒发自己的羞涩寂寞和对姑娘深深的爱恋。

50.《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1、音乐美:押韵,吹,洄,醉,辉,悲,碎

绘画美:美丽的意境。清淡而朦胧

建筑美:前三句完全重复,第四句变化中有重复

2、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甜美的梦幻。第二部分:梦的破碎,我的伤悲。

5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出现了四次,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是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凉凝重的气氛。另外,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

2、表现了一种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没有灯光的晚上”暗喻旧中国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温暖”代表着勇气和力量。

52.《诗八首》

1、穆旦原名(查良铮),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2、初恋,热恋,沉思,升华

3、指的是一个宁静封闭而温暖的世界。

4、内在结构的构思的完整,内在的紧密的联系。起伏、高潮到最后进入一种宁静、永恒的境界。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 1、《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2、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3、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著名作家是() A、巴金 B、郁达夫 C、老舍 D、朱自清 5、诗集《女神》的作者是() A、闻一多 B、戴望舒 C、郭沫若 D、冰心 6、冰心《往事》(——之十四)借助对大海的描绘。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志,这叫做() A、铺张扬厉 B、托物言志 C、映衬对比 D、渲染烘托 7、屠格涅夫《门槛》的基本表现手法虽() A、比喻 B、拟人 C、象征 D、夸张。 8、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件,就是() A、顺叙 B、倒叙 D、插叙 D、平叙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6分。) 1、下列诗作属于七言律诗的是() A、王维《山居秋瞑》 B、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 C、王昌龄〈从军行》 D、社甫《登高》 E、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

难)》 2、下列作品集属于朱自清创作的有() A、《踪迹》 B、《风景谈》 C、《背影》 D、《欧游杂记》 E、《闲书》 3、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指出长辈对子女的关怀应体现在() A、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 B、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 C、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D、让他们走一条既走的生活道路 E、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4、屠格涅夫《门槛》通过一组象征性形象,()。 A、反映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 B、赞颂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C、揭露专制社会对革命者的迫害 D、表现了对“圣人”的崇拜 E、斥责诬蔑革命事业的庸人和帮凶 5、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的要素有() A、人物 B、时间 C、地点 D、情节 E、环境 6、培根在《论学问》中指出,治学的目的是() A、幽居养静 B、权衡轻重 C、善于辞令 D、变化气质 E、审察事理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 1、“_________,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名句。 2、王昌龄《从军行》:“_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 3、辛弃疾《摸鱼儿》:“___________。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4、元散曲有小令和 _____________之分。 四、词语解释题(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每小题1分,共10分。)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 (2)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娴熟论辩技巧。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三、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老子》二章 一、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三、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 《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整理(2)

一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那些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本文抒发了作者多次被贬谪的愤懑不平的情感,文中虽多次写贬谪生活的幽趣盎然,看似怡然自得没实际上却透露出落寞惆怅、愤懑不平的情感。 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恬静和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文中多写谪居生活之闲适情趣,“披鹤蹩”、“戴华阳帽”、“执《周易》”如此种种,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恬静,又以“齐云、落星”等楼和竹楼对比,写出了作者坚持自己人格操守的情感。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其居住楼之易巧乎? 2、分析竹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答:在文中,围绕着主楼之“易朽”与“不朽”展开讨论,表达了这样的象征意义;竹楼的形质固然会很快朽腐,但贬居于竹楼中的仁人志士们的品格境界确是不朽的!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价值之所在。 二祭十二郎文 1、古人说,“情真自然成至文”。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体会。 答:本文是韩愈侄儿韩老成英年早逝,韩愈哀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此篇祭文,文章感人至深,是其情意的真挚与深切,无论是追忆叔侄俱幼是“未尝一日相离”的童稚旧事,还是历数成年后两人几度离合的因由衷曲;无论是坦陈“生不能相养以共居”的迁就悔恨,还是直抒“呜呼哀哉”的深切悲痛,字字句句都是从肺腑中流出而浸透着骨肉亲情。尤其是“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句,悲痛之至已如痴如醉,情意何等真切!而本文亦为韩愈的手写稿,非刻意而为,写真情,诉琐碎,情之真挚、深切,至文自然而成。 2、韩愈对老成死讯的将信将疑,是否可以看出来他对侄儿的一往情深?请具体分析说明。 答:“呜呼!其信然耶?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耶?”可以看出韩愈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一会儿似在做梦,一会儿似真的发生,而在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表现的是韩愈对老成的死的事实不能接受或不想接受,叔侄二人自幼相伴朝夕,情同兄弟,韩会夫妇死后叔侄二人更是唇齿相依,相濡以沫,将信将疑之中饱含了韩愈的不舍与悲痛,足可以见得他对侄儿一往情深。 三、长恨歌 1、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答:第四段写杨贵妃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 写杨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生动的写出了杨贵妃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她美丽风姿和神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形象。 而本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在皇帝身上此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情感,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旨。 2、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唐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

远程教育学院《大学语文》入学考试辅导资料

远程教育学院《大学语文》入学考试辅导资料 ---仅适用于专升本层次(大专起点本科)A型题 说明:每道习题都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古语出自: A.论语 B.礼记 C.周易 D.论衡 2.“五十步笑百步”这一典故出自: A.庄子 B.孟子 C.荀子 D.列子 3.出自《秋水》的成语有 A.庖丁解牛 B.狐假虎威 C.贻笑大方 D.守株待兔 4.《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 A.秦始皇 B.秦王嬴政 C.汉高祖 D.梁惠王 5.《陈情表》的作者是: A.诸葛亮 B.王粲 C.李密 D.李商隐 6.孔子所说的小康社会指的是: A.政教清明、人民安乐的局面 B.政治民主、人民富裕的局面 C.政教多元、人民安乐的局面 D.政教统一、人民富裕的局面 7.匪我愆期,: A.人生几何? B.君子好逑。 C.子无良媒。 D.秋以为期。 8.出不入兮往不反,。 A.魂魄毅兮为鬼雄 B.首身离兮心不惩 C.平原忽兮路超远 D.终刚强兮不可凌 9.在“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见于”指: A.拜见 B.鉴于 C.接见 D.被见 10.在“邻国之民不加.少”中,“加”之义是: A.增加 B.施加 C.更加 D.加倍 11.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中,“颠”之义是: A.跌倒 B.颠倒 C.癫痫 D.头顶 12.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中,“椟”之义是: A.山中 B.屋子 C.笼子 D.匣子 13.《庄子·秋水》中的人物是: A.庄子和河伯 B.庄子和海神 C.河伯和海神 D.惠施和河伯

14.孟子属于: A.先秦法家 B.先秦道家 C.先秦农家 D.先秦儒家 15.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说明王朝的兴衰不在天命,而在: A.文化 B.军事 C.人事 D.经济 16.王安石字介甫,号: A.东篱 B.太白 C.半山 D.南山 1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 A.沉默是金 B.实至名归 C.门生遍布 D.四通八达 18.屈原的代表作是: A.离骚 B.怀沙 C.送别 D.关雎 19.《杜工部集》作者是: A.杜审言 B.杜牧 C.杜荀鹤 D.杜甫 20.在“弃甲曳兵而走”中,“曳兵”之义是: A.拖着兵器 B.拉住士兵 C.丢掉士兵 D.失去兵器 21.在“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中,“绝”之义是: A.揭开 B.穿越 C.到达 D.进入 22.在“.渐.车帷裳”中,“渐”之义是: A.逐渐 B.漫漫 C.流入 D.浸湿 23.在“首身离兮心不惩.”中,“惩”之义是: A.惩罚 B.甘心 C.改变 D.后悔 24.在“既来之,则安之”中,“来”之义是: A.来到 B.送来 C.召来 D.来往 25.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吊”之义是: A.吊唁 B.伴随 C.悬挂 D.安慰 26.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中,“时”之义是: A.时时 B.时候 C.生日 D.季节 27.在“满招损,谦得益”中,“损”之义是: A.减少 B.损失 C.创伤 D.害处 28.《论语》的核心思想是 A.仁爱 B.兼爱 C.博爱 D.慈爱 29.孔子名丘,字:

大学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6学分)是自学考试英语,法律,行政管理,日语,饭店旅游管理等专业的一门公共课.该课程涉及到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共65篇课文,其中论说文14篇,记叙文13篇,诗词曲赋30篇,小说8篇.江苏省1998年下半年报名参加该课程考试的考生有2.4万多人.由于古代作品多,名篇佳制多,时间跨度大,每篇课文的知识点,可命题点多,不少同志感到要学好这门课很吃力.根据大家的要求,我给大家编写了该练习题,以供大家在平时学习时多加实践.该套练习题尽量避开了短期内全国自学考试试卷的有关内容,题量相当于四套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 )国. A,颛臾B,鲁C,齐D,宋 2,韩愈《答李翊书》一文的主旨是( ) A,赞扬李翊好学上进B,反对骈俪文风 C,强调道是为文的根本D,阐述"无望其速成"的道理 3,善于采用"欲擒故纵"论辩手法的作家是( ) A,孟子B,庄子C,孔子D,刘向 4,下列属于鲁迅先生所说"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是( ) A,1927年B,清代C,汉代D,元代 5,《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作喻来说明( ) A,选择要恰到好处B,安排要有条不紊C,层次要清晰明了D,轻重要分明得当 6,鲁迅用"人肉的筵宴"为喻是为了说明( ) A,中国文明的实质B,中国精神文明的核心C,奴化心态D,中国历史的可怕 7,下列人物与张巡不构成相互映衬关系的是( ) A,南霁云B,于嵩C,贺兰进明D,许远 8,下列不属于作品主人公的是( ) A,李广B,沙子龙C,水生嫂D,王恺 9,《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居是州"的"是州"指( ) A,柳州B,永州C,苏州D,徐州 10,宋代作家中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是( ) A,欧阳修B,苏轼C,王安石D,苏洵 11,"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的"传"指( ) A,《春秋》B,《论语》C,《尚书》D,《左传》 12,其散文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的作家是( ) A,冰心B,朱自清C,巴金D,茅盾 13,"海太大了,我太小了"这句话所包含的大海的性格是( ) A,温柔而沉静B,超绝而威严C,神秘而有容D,乐观而深沉 14,朱自清《背影》中说:"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所用的方法是( ) A,动作描写B,表情描写C,铺垫手法D,侧面烘托手法 15,有"七绝圣手"之称的作家是( ) A,李商隐B,王昌龄C,李白D,杜甫 16,风格雄浑悲壮的作家是( ) A,曹操B,陆游C,辛弃疾D,苏轼 17,《氓》中属于赋的句子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014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及解答

2014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单选《漱玉词》的作者是()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作家作品的知识。 【应试指导】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第2题单选《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作品的具体内容。 【应试指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产生于王都附近的诗.多数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第3题单选下列作家同属于“文学研究会”的是() A.鲁迅、沈雁冰、冰心 B.郭沫若、沈雁冰、朱自清 C.鲁迅、郁达夫、冰心

D.沈雁冰、朱自清、冰心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应试指导】鲁迅、郭沫若、郁达夫不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排除A、B、C三项,选D项。 第4题单选王昌龄《从军行》(其四)的体裁是() A.五言律诗 B.七言绝句 C.五言古诗 D.杂言诗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作品的体裁。

【应试指导】王昌龄以擅长七言绝句著称,人称“七绝圣手”。《从军行》(其四)通过描写边地艰苦生活与激烈的战况,表现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誓扫边尘,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是王昌龄七绝代表作之一。 第5题单选关于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此诗写作于抗曰战争临近胜利之时 B.此诗抒发了诗人深沉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C.“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敌人对祖国的侵略和践踏 D.“激怒的风”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愤怒与反抗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作品的相关知识。 【应试指导】《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曰战争开始后的第二年,当时曰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第6题单选曹操《短歌行》(其一)的主旨是() A.感叹人生几何,去曰苦多

《大学语文》练习题库及答案

《大学语文》练习题库 一、选择题 1、下列诗歌属于乐府旧题的有( A )A《短歌行》 B 《饮酒》C《蛇》 2、《采薇》一诗的艺术特点是(AB C ) A 反复咏叹 B 抒情和写景融为一体 C 起兴手法 3、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 C ) A 韩愈 B 柳宗元 C 白居易 4、“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中的“甘” “美”“乐”属(B )A 使动词 B 意动词 C 名词 5、“功施到今”中“施”读作( A ) A yì B sī C shī 6、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 A ) A 柳永 B 苏轼 C 李清照 7、下列诗篇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有( C ) A 《短歌行》 B 《月夜》 C 《春江花月夜》 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作者是( C ) A 陆游 B 唐琬 C 白居易 9、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 A ) A 赠别诗 B 七言古诗 C 山水诗 10、“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的修辞手法有(ABC )A 夸张 B 对比 C 借代 11、不是《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戏的主角是( C )

A 李白 B 曹操 C 杜甫 15、下列作品属于梁实秋的有( B ) A 《听听那冷雨》 B 《雅舍》 C 《神女峰》 16、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出 自( A ) A 《短歌行》 B 《邯郸记》 C 《还魂记》 17、 “何以解 忧, 唯有杜康”是出自( C ) A 《蜀道难》 B 《逍遥游》 C 《短歌行》 18、 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论语》的有( ABC ) A 举一反三 B 当仁不让 C 君子成人之美 19、 《诗经》中 的 “风”是( C ) A 人风 B 家风 C 国风 20、《采薇》是选自《诗经》的( B ) A 《大雅》 B 《小雅》 C 《国风》 21、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老子》的有( A ) A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当仁不让 C 君子成人之美 22、下列诗句属于《采薇》的有( A )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 萧萧哀风逝,淡淡 寒波生 23、《逍遥游》的艺术特色是( ABC ) A 夸张 B 比喻 C 对比 24、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 C ) A 韩愈 B 柳宗元 C 白居易 25、下列诗句属于《春江花月夜》的有( B )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 白云一片去悠悠 C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A 崔莺莺 B 张珙 C 红娘 12、《铸剑》属于( C ) A 散文 B 神话 C 小说 13、下列作品属于余秋雨的有( A ) A 《道士塔》 B 《蛇》 C 《乡 愁》 1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作者 是( B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一、《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 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 学号_____专业_____姓名____分数_____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1.《科学的春天》中,作者论证"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时,用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作为根据,这里所用的谁方法是() A、演绎法 B、归纳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2.鲁迅所批评的《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一文的作者是() A、林语堂 B、刘百昭 C、陈西滢 D、杨荫榆 3.朱自清参加过的文学团体是() A、创造社 B、太阳社 C、左联 D、文学研究会 4.唐宋八大家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是() A、欧阳修 B、柳宗元 C、韩愈 D、苏轼 5.《散文创作谈》:"鲁迅譬喻过,从干荔枝的味道,是没法推想鲜荔枝的风味的"。作者借此指的是() A、要选择典型材料 B、要有深刻的主题 C、要重视语言艺术 D、要有直接生活知识 6.《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说明人物与结构特点时都被用作例证的人物是() A、林冲、杨志 B、林冲、鲁达 C、杨志、鲁达 D、柴进、洪教头 7.《桥斩运动》引述《史记·苏秦列传》里尾生守约的故事,用以说明() A、桥是不会大动的 B、桥的小动、微动分秒不停 C、桥在外因作用下产生"变形" D、桥的平衡只能是瞬息现象 8.下列说明文中,主要以典型例证来对复杂的说明对象进行解决的是() A、《苏州园林》 B、《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C、《桥的运动》 D、《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9.《菊花》引用陶渊的诗句"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说明的是() A、菊花可作为有骨气的文人的象征 B、菊花是使人延年益寿的药物 C、菊花可以和黍米捣在一起酿酒 D、菊花已成为人们欣赏的花种 10.下列各句中,综合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的是() A、一个个两条腿走来走去的动物,还是细菌的游行大饭店呀 B、在成年人,肚子饿的时候,油锅里没有菜煮,细菌也不来了 C、有胃病的人,胃汁的酸性太弱,细菌仍得以自全,并且如"八叠球菌"和"寄腐杆菌"等,竟毫无顾忌地就在厨房里组织新家庭 D、我们这一所细菌大饭店,一开前门便是切菜间,壁上有自来水,和流不息,菜刀上下,石磨两列,排成半圆形,还有一个粉红色活动的地板 11.《追悼志摩》中说梁启超所"看透"的志摩的追求是()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为孝、弟(悌)、忠、信的道德礼教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秩序上,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因此历代统治阶级都利用它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最重要的儒学大师,认为“民为贵,君为轻”,提倡“法先王”、“行仁政”,主张“性善”论,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礼记?大学》)。4.“四书五经”的中“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5.先秦时期,我国散文可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类。 6.“暮春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出自《论语·先进》,冠者指(成年男性,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7.《兰亭集序》的作者为(东晋)朝的(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出身于掌权的大世族,因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 王右军 )。 8.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极大成又颇有独到创见,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10.“老庄”指的是(道)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11.文学史上并称“风骚”的是《诗经》、(楚辞)。 12.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楚辞形式创作了《九章》、《九歌》,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13.《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是(张岱)的小品文集。 14.代表两汉时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班固撰写的《汉书》是一部( 断代 )史书。 15.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的是唐代的(李白)、(杜甫)。16.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称为婉约之宗的是(李清照)。 17.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大学语文(第三版) 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拟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读mò,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没有谁。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又……又……。 5.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很、甚。 6.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无,没有。 《山鬼》思考练习题 1、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和了解。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棕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他都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决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原因。 2、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 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度孤独和忧愁中。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3、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经》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叠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四言为主;而屈原的诗歌则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 4、、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被:同“披”。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考试试题A解答及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中的“吾其还也”应解释为:( C ) A.我们期盼回去啊B.我们已经回去啦 C.我们还是回去吧D.我们还要回来的 2.“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中“何兴之暴也”应理解为:(A )A.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B.他为何产生残暴之心啊 C.是什么让他暴跳如雷啊D.为什么他要实施暴行啊 3.“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一句中“属”字通( B )字。 A.阻B.嘱C.祝D.助 4.“会当凌绝顶”后面一句是( D )。 A.一览群山小B.一览名山小C.纵览江山小D.一览众山小 5.成语“梨花带雨”见于谁的作品?( C ) A.孟子 B.王维 C.白居易 D.陶渊明 6.窦娥的三桩誓愿不包括:( D ) A.血溅白练 B.六月飞雪 C.三年亢旱 D.诛杀奸人 7.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成书年代是:( D )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8.以下哪一句不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A ) A.感于哀乐,缘事而发。B.温柔敦厚。 C.乐而不淫,哀而不伤。D.思无邪。 9.“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这句诗出自:( D ) A.《黑夜》B.《黑眼睛》C.《远和近》D.《一代人》 10.被曹禺认为“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是( B )。 A.周朴园B.周繁漪C.鲁侍萍D.鲁大海 11.著名诗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 C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B.《致大海》C.《西风颂》D.《我曾经爱过你》 12.作者鲁迅对阿Q的批判态度是( D )。 A.麻木不仁B.哀其不幸C.怒其不争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3.有“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美誉的诗人是( C )。 A.华兹华斯B.歌德C.普希金D.雪莱 14.以下哪位诗人不属于现当代诗歌流派“朦胧诗群”的代表?( C ) A.杨炼B.北岛C.余光中D.舒婷 15.汪曾祺出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B )。 A.《受戒》B.《邂逅集》C.《羊舍的夜晚》D.《大淖记事》 16.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其词收在哪本词集里?( C ) A.《如梦令》B.《易安居士集》C.《漱玉词》D.《声声慢集》 17.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出自( C )。A.《土地》B.《泪水》C.《我爱这土地》D.《祖国》 18.以下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是:( A ) A.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晒罗B.威尼斯商人C.亨利四世D.浮士德19.《变形记》的作者是:( C ) A.格里高尔B.尤奈斯库C.卡夫卡D.海明威 20.以下不属于英国“湖畔派”之一的诗人是:( B ) A.华兹华斯B.雪莱C.柯勒律治D.骚塞

《大学语文》入学考试辅导资料

《大学语文》入学考试辅导资料 A型题 说明:每道习题都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古语出自: A.论语 B.礼记 C.周易 D.论衡 2.“五十步笑百步”这一典故出自: A.庄子 B.孟子 C.荀子 D.列子 3.出自《秋水》的成语有 A.庖丁解牛 B.狐假虎威 C.贻笑大方 D.守株待兔 4.《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 A.秦始皇 B.秦王嬴政 C.汉高祖 D.梁惠王 5.《陈情表》的作者是: A.诸葛亮 B.王粲 C.李密 D.李商隐 6.孔子所说的小康社会指的是: A.政教清明、人民安乐的局面 B.政治民主、人民富裕的局面 C.政教多元、人民安乐的局面 D.政教统一、人民富裕的局面 7.匪我愆期, : A.人生几何? B.君子好逑。 C.子无良媒。 D.秋以为期。 8.出不入兮往不反,。 A.魂魄毅兮为鬼雄 B.首身离兮心不惩 C.平原忽兮路超远 D.终刚强兮不可凌 9.在“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见于”指: A.拜见 B.鉴于 C.接见 D.被见 10.在“邻国之民不加.少”中,“加”之义是: A.增加 B.施加 C.更加 D.加倍

11.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中,“颠”之义是: A.跌倒 B.颠倒 C.癫痫 D.头顶 12.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中,“椟”之义是: A.山中 B.屋子 C.笼子 D.匣子 13.《庄子·秋水》中的人物是: A.庄子和河伯 B.庄子和海神 C.河伯和海神 D.惠施和河伯 14.孟子属于: A.先秦法家 B.先秦道家 C.先秦农家 D.先秦儒家 15.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说明王朝的兴衰不在天命,而在: A.文化 B.军事 C.人事 D.经济 16.王安石字介甫,号: A.东篱 B.太白 C.半山 D.南山 1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 A.沉默是金 B.实至名归 C.门生遍布 D.四通八达 18.屈原的代表作是: A.离骚 B.怀沙 C.送别 D.关雎 19.《杜工部集》作者是: A.杜审言 B.杜牧 C.杜荀鹤 D.杜甫 20.在“弃甲曳兵而走”中,“曳兵”之义是: A.拖着兵器 B.拉住士兵 C.丢掉士兵 D.失去兵器 21.在“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中,“绝”之义是: A.揭开 B.穿越 C.到达 D.进入 22.在“.渐.车帷裳”中,“渐”之义是: A.逐渐 B.漫漫 C.流入 D.浸湿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练习题及答案(3)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练习题及答案(3) 1.《容忍与自由》中“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来证明容忍异己是最难得的观点属于()。 A.类比法 B.概括法 C.例证法 D.演绎法 2.《咬文嚼字》的作者认为:字的难处在于()。 A.感情的起伏不定 B.所述事物的千变万化 C.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古今字的意义不同 3.下列《咬文嚼字》的文句中,概括了全文中心论点的是()。 A.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B.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C.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4.《咬文嚼字》运用“推敲”典故所说明的是()。 A.更改一两个字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B.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C.“敲”比“推”更与全诗调和些 D.韩愈的修改确实很妥当 5.《吃饭》中用“吃饭有时很像结婚”说明的观点是()。 A.吃饭有很多功用 B.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往往是附属品中华考试网 C.表达了作者“和而不同”的社会理想 D.嘲讽吃菜者的自讨苦吃 6.作者写《吃饭》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目的是()。 A.表明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 B.说明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 C.表达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是最主要的东西 D.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 7.《吃饭》中,作者展开联想的主要途径是()。 A.时间统一性联想 B.地点统一性联想 C.相似性联想 D.对比性联想 8.《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