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政策科学_省略_与中国特色智库建设专家论坛_综述_耿旭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七大难题与八项建议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的七大难题与八项建议景春梅?光明日报?〔2021 年10月21日 16版〕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过渡期以及经济构造全面优化的“新常态〞时期,无论是改革方案还是重大政策所涉及的利益调整都比以往更加复杂,对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智库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去年以来,中央着力建立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立,意味着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上升为重要的战略。
从开展现状看,与兴旺相比,中国智库总体呈现“有量缺质〞的状态,新型智库的建立仍相对滞后,面临许多制约智库自身建立和外部开展环境的体制机制问题。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智库自身提高思想产品质量和影响力,也需要从宏观层面上扫清舆论、资金、人才、决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培育一批高端新型智库,打造中国智库体系和智库联盟。
1.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面临七大难题●难题一:缺乏有深刻洞见的思想产品,鲜见真正意义的“新型高端智库〞。
智库的影响力并不在其规模和级别而在其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项研究说明,中国决策失误率约为30%,西方兴旺却只有5%左右。
这说明,我国智库建言献策的水平和影响力还不够。
从研究成果的质量看,目前国智库偏重对当前具体问题的短期性和应景性研究,普遍缺乏前瞻性、储藏性、战略性研究,真正能够对中长期开展战略发挥作用的思想性、创新性的成果不多,效劳决策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难题二:官办智库“一支独大〞,缺乏竞争活力。
我国现有智库绝大局部是官办或带有半官办性质,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端是缺乏竞争,难以保持客观立场,往往偏重对政策的宣传和诠释。
社会智库由于很难被政府委以重任,同时缺乏向上送达的部渠道,研究成果得不到足够重视。
目前,各类智库尚不能有序竞争,束缚了中国智库体系的活力和创造力。
此外,智库之间缺乏广泛深入的合作,导致中国智库的对外竞争力不强。
●难题三:社会智库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尚未形成,开展举步维艰。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智库作为咨询与决策的重要支撑,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智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亟待深化和完善。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政治上,中国需要更加有效地利用智库的智慧,指导决策和组织实施;经济上,智库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上,智库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文化上,智库的建设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背景复杂多样,既有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与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我国智库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我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的重要举措,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智库作为智力支持和智囊团队,对于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出政策建议具有重要作用。
智库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研究型社会的建设和培养高层次智库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强智库建设还可以促进学术研究水平提升,推动学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持。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义和影响,对于推动我国智库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加强智库建设、提升智库独立性和学术价值、创新智库运作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建设实践及着力点研究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于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推进改革与发展,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特色新型智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建设实践及着力点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特色新型智库是指在中国具有鲜明特色、体现中国特色、服务于国家战略、支撑于中国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智库。
特色新型智库不能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机构,而应该具备政策咨询、智库交流、智库培训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政策咨询。
特色新型智库应该具备为国家制定政策和推动政策落地的能力。
政策咨询需要深入了解国家现状、把握政府工作重心、全面掌握政策实施情况、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特色新型智库应该构建充满思想火花,拥有生产性、服务性和批判性政策研究的平台。
其次,智库交流。
特色新型智库应该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建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智库的合作关系,引进国外高端、先进的政策集成化技术和经验,不断推动智库的国际化和专业化。
交流也是深入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学者和政策研究者、了解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并与之互动的好机会。
最后,智库培训。
特色新型智库应该面向广大干部,普及国家治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智库培训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认知、研究能力和时代气息,推动智库不断发扬科学、民主、兼容并包和智慧的特征。
二、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实践中国特色的智库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智库。
各级政府在提高整体治理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政府智库建设。
政府智库应该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聚焦政府重大问题,通过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咨询服务,增强政府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高校智库。
高校智库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高校智库依托学校教师高水平的学术资源和研究能力,具有离散性、可持续性、潜在性和资源丰富性,并且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和资源相互交流。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智库分类 -回复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智库分类-回复《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智库分类是指根据智库的职能和领域特点,将智库进行科学分类和划分,以便提高智库的专业化和针对性,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智库分类的问题。
智库是指集中智慧、研究和咨询功能于一体的专门机构或组织,其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在《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对智库分类的要求。
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智库分类的问题。
首先,智库的分类可以根据研究领域的差异进行划分。
比如,可以将智库按照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进行分类。
这样的分类可以更好地发挥智库在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优势,为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例如,经济学领域的智库可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提供经济政策建议;社会学领域的智库可以研究社会问题,提供社会政策建议等等。
其次,智库的分类可以根据提供的服务对象进行划分。
比如,可以将智库按照面向政府、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公众等不同对象进行分类。
这样的分类可以更好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为不同领域的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咨询服务。
例如,面向政府的智库可以为政府决策者提供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面向企业的智库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市场研究和战略规划等服务。
第三,智库的分类还可以根据研究方法和途径进行划分。
比如,可以将智库按照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模拟实验等方法进行分类。
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提高智库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支持。
例如,定性研究的智库可以通过深入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定量研究的智库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统计建模等方法,对宏观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第四,智库的分类还可以根据地域和国际影响力进行划分。
比如,可以将智库按照国内智库、区域智库和国际智库进行分类。
这样的分类有助于发挥智库在不同层面的作用,为国家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智力支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01.20•【文号】•【施行日期】2015.01.20•【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1月20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大意义(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
决策咨询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智库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大力加强智库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必须切实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建设实践及着力点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天津 3000111 引言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观点碰撞更加激烈,世界强国都在积极争取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智库作为创新思想的集散地,对内承担着政府决策咨询的使命,对外则是国家软实力的代言人。
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我国自2015年起,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智库建设。
2015年1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功能进行了界定。
2016年5月,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
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2017年5月,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也有着深入研究。
主要包含3个方面,一是,从基本概念出发,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点任务。
左雪松[1]从“智库”的战略定位、“新型”的方略定位、“特色”的谋略定位、“中国”的攻略定位,与“建设”的策略定位等方面进行渐进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基本定位。
李刚[2]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曾培炎[3]指出,“中国特色”就是要坚持中国道路、立足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中国发展;“新型”就是要有新定位、新机制和新模式。
二是,从特定角度出发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对策。
吴艳东[4]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四大功能,并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意识形态功能的充分实现提出了完善后备支持、创造有摘要:[目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智库建设水平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方法/过程]本文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分别从“中国特色”和“新型”两个视角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智库建设的现状,对当前新型智库建设的最新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着力点。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随着国家发展的迅速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各行业对于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满足这个需求,国家建立了一系列智库机构,能够为各领域提供专业的研究和咨询服务,以此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智库是一种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组织机构,一般由知名专家和学者组成。
智库可以协助政府决策、推动国家发展、及时提供行业、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信息,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主要是在对现有智库工作的总体评估和反思之后,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问题,提出实现智库创新和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为此,中国在发展智库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特色举措。
一、完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是智库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多元化运作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原则。
二、强化人才培养智库的运作关键在于人才,强化人才培养是发展智库的重要保障。
聚集优秀人才,健全人才评价、激励、管理制度,实现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发展,是实现智库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发挥社会服务作用智库不仅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机构,更要发挥社会服务的作用,通过智库成果的推广,有效地传递政策信息和渠道,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丰富社会文化涵义。
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重视学术研究,积极推进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使得智库具有更强的学术研究基础。
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提高素质水平,为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构建创新机制体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主要通过创新机制构建,来实现具有自主创新的趋势和方向。
在大量调研和实践基础上总结智库发展趋势和模式,创新智库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机构创新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智库是一种全球性的机构,国际合作对于发展新型智库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学术交流和调研,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国际化进程和学术研究的权威性。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充分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和发展特色,更好地建设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智库和推进智力支撑服务体系,补充新型智库发展的内涵和动力,更好地促成各领域的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
英国由于政党力量强大和有相对稳定的文官体制,体制
外的独立的研究机构并不多,而美国正好相反。在这些
不同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相当多的共性特
征,比如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科学的研究方法、沟通知识
与现实决策等等。因此,为了消除人们对智库定义的困
惑,我们还是倾向给智库下一个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
定义:智库是这样一种研究组织,它拥有独立的研究人员
关键词智库困境路径
问题的提出
随着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1 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建设的意见》,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纲领性文 件。智库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的新型智 库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相应,学术界 也兴起了一股关于智库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不少研究成 果。概括来讲,有的研究更关注智库的宏观层面,着重探 讨中国智库建设的宏观构架;①有的则更关注智库的某 个支项,从微观层面来探讨智库建设所延伸出的各个触 角,比如大数据下的智库建设、智库的运行机制、智库的 评价体系、智库的结构和成长逻辑、智库影响力的实证研 究等等;也有研究指出,在全社会智库热之际,必须对智 库问题进行一些冷思考,避免由于认识上的误区而影响 智库的健康发展。②比如,什么样的组织称得上是智库5
197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
(一)智库的定义 “智库”是一个在西方语境中形成的概念,其英文为 “ think tank”,直译过来就是“思想库”。在对智库进行界 定时,学者们往往会就'智库”“公共政策研究”“非政府组 织”等相关概念展开激烈的争论。确实,给任何事物下一 个明确无误又不引起争议的定义都绝非易事。 在探讨其具体的定义之前,我们可以从具体智库的 相关描述中获得不少关于智库内涵的看法。美国第36任 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曾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智库: "布鲁金斯学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工作人员通过 分析、潜心研究、客观写作以及丰富的想象来质疑现行的 做事方式而进行工作,然后提出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法。 ……50年来不断为政府出谋划策,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 私人研究机构……它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以至于如 果它不存在,我们将不得不找人把它创造出来。”④在约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一种智力支持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和决策参与等功能。
随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具体涉及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历程、政策法规支持、智库类型和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对其背景情况进行系统剖析和深入探讨。
【2000字】1.2 研究目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智库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国内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现状,重点探讨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未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各种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对应的解决对策,我们有望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事业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程度发展,实现新时代智库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3 研究意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当前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可以提供政策咨询、决策支持和智力支持,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
新型智库还可以为我国国际事务提供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战略规划,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智库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推动中国走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探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一、提高智库的政绩导向作为智库的核心,政策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将直接决定其价值和地位。
因此,智库应该对政策研究的成果和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监测。
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估体系,拓展政策研究的影响渠道和交流平台,加强政策研究的实践性、战略性和时效性,为国家决策提供精准、全面、可靠的参考和支持。
二、扩大智库的社会参与智库作为社会思想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倡导和支持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机制和平台建设,开展更加广泛的社会调研、咨询和议题研究,推动社会智慧和力量的集聚,让政策制定更加符合社会意愿和利益,促进民主治理理念的推广和实践。
三、加强智库的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智库作为思想创新和政策创新的重要代表,也需要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和创新实践,以更加智能、精准、高效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实现智库的全球化视野随着中国日益崛起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智库的视野和任务已经超越国内,向全球延伸。
智库应该树立全球化的视野和意识,开展多维度、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汲取国际智库的经验和智慧,为中外友好和世界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五、增强智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智库是社会舆论场和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智库应该通过开展及时透明的财务公开和机构评估,加强自身建设和信仰创新,提高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增强公众对智库的信任和支持。
总体而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奉行创新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社会参与、加强国际合作、强化机制创新,注重可行性研究、重视创新成果转化,以高质量、高效益的实际表现,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_札记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背景介绍 (3)2. 本书概述 (4)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历程 (5)1. 起步阶段 (7)2. 发展阶段 (8)3. 成熟阶段 (9)三、智库建设的成果与亮点 (10)1. 智库数量与规模的增长 (12)2. 智库研究成果的产出与影响 (13)3. 智库国际交流与合作 (14)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15)1. 主要内容回顾 (16)(1)政策研究与实践探索 (17)(2)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 (18)(3)国际视野下的比较研究 (19)2. 对当前智库建设的反思 (20)(1)体制机制问题 (21)(2)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22)(3)研究质量与创新性问题 (23)五、未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展望与建议 (25)1. 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6)(1)智能化发展 (27)(2)国际化发展 (28)(3)专业化发展 (29)2. 对未来智库建设的建议与策略思考 (30)一、内容简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是一本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展历程的著作。
本书通过对过去十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回顾,深入剖析了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历史回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现状分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反思与展望以及结论。
在第一部分引言中,作者首先介绍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概念和内涵,然后分析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第二部分历史回顾中,作者从2006年到2015年,详细梳理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历程,包括政策支持、组织建设、研究领域、成果产出等方面的变化。
在第三部分现状分析中,作者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常亚青[1]摘要: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目标已经取得共识,如何挖掘、激励并有效发挥智库在“转知成智、引智资政”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更加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智库的实地调研,本文阐述了当前中国智库发展的新特点,分析了智库建设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认为,经济新常态下,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义深远,中国智库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必须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以妥善应对与解决,由此增强我国决策咨询体系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决策咨询 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内广大智库人士的密切关注,并在智库建设的必要性与目标定位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的“新”,着重于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研究成果上进行创新,更致力于深入探究相关热点和战略,与原本体制内的党政军智库区别开来。
而“特”指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常亚青,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讲师、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中国智库报告》项目组核心成员。
信访观察会主义道路,为我国改革发展服务,是党和国家的咨询服务机构,对党和国家负责(黄顺基,2016)。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引领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在呈现出新特点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寻求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中国智库发展的新特点受到政策的鼓舞,以及社会舆论对智库发展的持续关注,“智库热”不期而至,许多智库纷纷行动起来,活跃起来,更为密切、及时、深入地追踪和分析各类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热点问题,并进一步加强了与政府的联系,积极拓宽了智库产品的发布渠道,提升智库产品的影响范围与影响力。
(一)制定智库发展规划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于智库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智库在政策制定、信息研究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到了智库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对策。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探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为中国智库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问题综述1. 机构设置不合理许多中国的智库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地方性智库。
一些智库机构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能力,专业性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部分智库机构缺乏整体发展战略,盲目追逐规模而忽视质量。
这种情况下,很难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
2. 研究成果应用不足一些中国的智库研究成果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这可能是因为研究成果不够接地气,不够贴近实际,也可能是由于智库的研究者对政府的政策决策工作不够了解,导致他们的研究成果无法真正地为政府部门所接受和使用。
3. 人才队伍不够稳定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智库研究团队。
但是目前,国内的智库研究团队整体素质不高,人才队伍不够稳定,缺乏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库研究团队。
4. 机制体制存在缺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机制体制存在很多缺陷。
一些智库存在内部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透明、人事薪酬制度不合理等问题。
这导致了智库内部的管理混乱,难以形成统一的研究方向。
5. 缺乏国际交流合作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缺乏国际交流合作。
目前国内的智库研究成果很难走出国门,与国际智库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也比较少,这使得中国的智库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够强。
二、对策建议为解决智库机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可以进行机构的整合和重组,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重复建设。
可以逐步引进社会资源,建立合理的智库评价机制,推动智库的专业化和职能化的发展。
为提升智库研究成果的应用,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咨询机制,增加智库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贴近实际程度,满足政府政策制定的需求。
关于加强建设中国特色前沿型智库的建议
关于加强建设中国特色前沿型智库的建议
一、加快中国知识体系的构建
1、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学科研究,把国内外学术成果汇聚起来,完成
中国特色知识体系的构建。
要把传统学科与交叉学科有机融合,以打造前
沿技术领域的学术体系。
2、坚持以基础型研究为主导,发挥大学、科学院、研究所等科研机
构的作用,将科研结果与产业、决策等社会应用实际相结合,提高科技创
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3、积极引进外国专家学者,拓宽学科交叉与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健全国家学者往来政策,鼓励外籍人才参与国内前沿知识体系的构建。
1、重视学术智库的建设,加强常设性研究和项目研究的结合,完善
研究机制,健全课题设置、专家组织、工作安排等程序,使智库能够在多
元学科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2、加强技术支持,以信息化技术推动智库的业务发展,构建网络环境、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体系,发挥智库的信息整合功能,提升科学研
究和决策参考的能力。
3、改善智库人才培养环境,加强上下游衔接,把握全球前沿科技动态,建立岗位灵活性和认可度,提高智库组织的灵活性。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及其作用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及其作用研究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建设特色新型智库成为了中国发展的迫切需求。
特色新型智库指的是基于中国国情和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的智库。
一、新型智库的角色定位新型智库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社会和外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型智库不仅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性的政策建议,还可以对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增强公众对某一领域的了解和认知。
此外,新型智库还可以提高政府和企业的声望和形象,为国际合作和交流提供助力,发挥软实力的作用。
二、新型智库的建设模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基于中国的国情和特点,采用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建设模式。
首先,要充分尊重市场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原则,强调智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采用透明、公开的组织架构。
其次,要借鉴国际智库的先进经验,建立与国际智库的密切联系,参与国际化智库网络,实现与国际接轨。
最后,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智力资源的积累,提高智库员工的素质和专业性。
三、新型智库的发展现状当前,中国建设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较为迅速,已经出现了多个国家级或地方级智库。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院等智库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此外,军事智库和外交智库也逐渐崛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新型智库的建设问题与前景展望虽然中国新型智库发展较快,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缺乏专业性、独立性和地方化建设不足等。
同时,智库往往面临着资金缺乏、人才流失和政治压力等问题。
因此,未来的发展需要加强微观和宏观领域的战略规划,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研究方案,不断推进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的优化,同时注重智库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互动。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意义,为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促进新型智库的繁荣和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
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
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
- 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客观需要:现代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特别是制定国家重大公共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需要智库提供专业理论支撑和科学咨询服务。
通过发挥智库作用,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也增强了政府决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加符合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程序与要求。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迫切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积极作用。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直面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积极建言献策。
- 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现实选择:“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我们面临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都亟待解答。
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向世界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类和平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提供的中国方案,都
要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充分发挥对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战略支撑作用。
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智库的关键路径包括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进一步提升智库的研究质量和影响力,以及加快推动各类新型智库建设,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等。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智库作为一个负责人才培养、技术咨询、政策研究和智力支持的机构,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智库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
在建设方面,中国建立了不少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库,如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科学院、各省市的智库等。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的智库通过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努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此外,在政策研究方面,中国的智库在很多重大政策制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个首要的问题是缺乏创新。
一个成功的智库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跟时代同步,对未来发展有预见性。
然而,当前中国很多智库研究的课题和方向很难切实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此外,智库的投入和融资也相对较少,这也是广大智库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
政策支持不足,是另一个智库发展的问题。
当然,以上的问题仅仅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一,当前中国智库在实践中还面临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上更具创新性。
创新是智库能够独立发声和开展工作的基础。
具体为:第一,多元化的研究领域。
我们需要让智库研究的领域更加多元化,研究的内容和领域都应该和时代发展相符合,这样智库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提供有用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应该将以往拘泥于特定领域的研究舒缩开来,向多领域研究拓展。
当然,也应该保持自己的专业性和优势领域。
第二,数字化的创新。
数字化已经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智库也不能置身事外。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已经成为和社交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
借助数字技术实现知识创造与传播,将大量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资源辅助政府的政策决策,这是新时代中国智库创新的重要方向。
中国智库发展及新型智库建设的政策变迁、实践探索与未来面向
中国智库发展及新型智库建设的政策变迁、实践探索与未来面向作者:童文胜来源:《决策与信息》2024年第02期[摘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期,智库建设迎来又一个快速发展期。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智库建设,并贯穿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共产党“智库”建设的起步阶段,各类智库性质的机构在不同时期发挥了辅助军事战争决策和汇集民智、为新民主主义建设建言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研究活力不足、研究成果国际影响力有限等问题。
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前十年,是中国“智库”发展的再觉醒阶段,这一时期社会智库、高校智库蓬勃兴起,相继建立了地方决策咨询委员会和智库成果报送制度,有效扭转了智库成果偏重政策性解读而缺乏议题前瞻性,有对策建议而欠缺可操作性等倾向。
新时代以来是中国智库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党中央将发挥智库作用纳入党决策咨询制度化建设的范畴,高端智库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全面推进。
针对不少高校智库大多只见其名未见其实、智库名称和研究领域存在较多重合等现象,党中央和主管部门分别从指导思想、发展阶段、行动步骤等方面作出了规划。
作为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智库要发挥人才和多学科优势,瞄准国际国内战略性、前沿性课题深入开展系统性研究并产出优秀的咨政成果,同时更加重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在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促进我国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撐。
[关键词] 智库建设;新型智库;中国共产党;高校智库[中图分类号] D64;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4)02-0049-10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过长期奋斗已经进入到“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 10。
是年岁末,他在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
让您认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让您认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主要特点与作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主要特点与作用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智库是指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为公众提供咨询服务、为学术界提供研究成果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研究机构。
在国家战略愈趋重要的今天,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一、特点1.理论创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强调理论创新,注重领先的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智库要学术性强、研究水平高、社会影响广。
要关注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和具体问题,为实现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作出贡献。
2.服务全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注重服务全局,为决策者、政府和社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的决策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决策者把握全局、科学决策,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体系贡献力量。
3.多元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也显示出其多元化的特点。
它不仅包括国内各类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还会吸纳国际上的智库和专家学者,以促进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
二、作用1.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和咨询服务政府要完成各项任务,需要依托于各种各样的信息、分析研判和预测判断,并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科学决策。
特色新型智库正是帮助政府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战略、政策和措施的重要力量。
2.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普及科普知识特色新型智库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范畴已经逐渐扩大。
不仅提供良好的普及教育和媒介传播,还通过国际交流、文化交流、人才培养来增加文化软实力的细腻化和多元化,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普及科普知识。
3.促进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对促进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特色新型智库,中国可以不断深化与外部世界的合作,开拓广阔的国际视野,不断改善和加强与各国之间的联系。
总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聚焦未来,面向世界,不断提高研究质量、实践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为实现中国梦和21世纪的民族振兴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 门大 学 社 学 社 会 科 学 繁 荣 计 划 项 目 。 * 基金项目 : 作者 : 耿旭, 厦 门大 学 公共 事 务 学 院 行政管理 专 业 博 士 生 ; 张婷, 厦 门大 学 公共 政 策研究院公共 政 策专 业 博 士 生 , 厦门 3 6 1 0 0 5
2 0 1 4 年第 5 期 总第 3 4 7期
1 2 3
C P A 专版
果, 智库已经 成 为 国 家 软 实 力 的 重 要 体 现 。 一 方 面 , 智库 政策科学的兴起在很 对于政策科学的诞生和发 展 的 摇 篮 , 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智库的 分 析 家 们 ; 智库或思想库是政策 科学 或 政 策 分 析 的 最 纯 粹 的 组 织 体 现 , 可 以 说, 没有智库 的成熟就没 有 现 代 的 政 策 分 析 及 政 策 科 学 。 政 策 科 学 涉 及的是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 而智库则是将知识与权力以及 政策理论与政策实践联 系 的 桥 梁 和 纽 带 。 另 一 方 面 , 政策 科学则是智库建设的最直 接 的 和 最 重 要 的 支 撑 学 科 之 一 , 智库建设需要政策科学的知识支持 。 二、 如何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尚 处 于 起 步 阶 段 , 面临着诸多需要 。 正视和解决 的 问 题 与 会 学 者 们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探 讨 如 何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 ( 一 )中国 智库建设 的 紧迫 性 贾凌民会长以中国行 政 管 理 学 会 的 建 设 为 例 , 提出要 增强建设政 府 一 流 智 库 的 紧 迫 感 和 使 命 感 。 他 提 出 推 进 政府一流智库的如下对策 思 考 : 明确智库在当前国家发展 中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总 结 当 前 智 库 建 设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承担 ; 研究智库 建 设 的 责 任 探 索 建 设 政 府 一 流 智 库 的 体 制 机 制; 组建智库建设的决策 层 和 执 行 层 , 明 确 职 责 和 分 工; 建 立以研究目的为纽带 , 以决 策 服 务 为 导 向 的 互 动 合 作 机 制 和激 励 机 制 ; 探 索 建 设 政 府 一 流 智 库 的 精 干 研 究 队 伍; 定 人才规划战略 , 分步推进 ; 大 胆 进 行 管 理 创 新; 借鉴欧美智 旋转 门 ” 机 制; 探索建设一流智库的 库与政府部门之间的 “ 核心竞争力等 。 ( 二) 中国 智库 的 功 能 定 位 智库在一个 社 会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功 能 与 作 用 是 与 会 专 家们关注 的 一 个 问 题 。 魏 姝 教 授 提 出 了 “ 为什么需要智 库” 的问题 。 她 认 为 , 中国特色智库的建设要发掘高校与 体制内研究 机 构 所 不 能 承 载 的 功 能 。 高 校 的 研 究 更 加 注 重长远性和知识的积累过 程 , 体制内的研究更加注重短期 性和知识的快速转化 , 而智 库 的 研 究 应 在 二 者 之 间 取 长 补 短, 发挥独特的作用 。 蔡礼 强 教 授 认 为 智 库 的 功 能 定 位 是 提供 政 策 产 品 、 影 响 政 策 决 策, 所需要的是既精通政策科 学又了解政 府 运 作 和 政 策 运 作 规 律 的 复 合 型 人 才 。 与 会 学者们一致认为智库的主 要 功 能 在 于 咨 询 , 但要明确咨询 报告与学术报告之间的 不 同 。 赵 新 峰 教 授 认 为 , 高校及其 所属的研究机构 在 进 行 政 府 咨 询 工 作 时 应 清 楚 学 术 研 究 咨询 报 告 更 要 “ 接地气” 和解决实 与咨询报告之间的差别 , 际问题 , 但同时也要处理 好 与 决 策 者 的 关 系 。 朱 春 奎 教 授 也指出智库在进 行 政 府 咨 询 工 作 时 要 注 意 工 作 语 言 和 学 术语言的转换问题 。 ( 三) 中国 智库 的 独 立性 现代意义上的智库首 先 诞 生 于 西 方 国 家 , 无论是西方 学者有关智库及其社会功 能 的 研 究 , 还是全球著名智库的 都 不 同 程 度 的 强 调 其 独 立 性 及 非 党 派 性, 专家 自我 定 位 , 们认为这正 是 我 国 智 库 所 面 临 的 棘 手 问 题 。 与 会 专 家 们 主要从地位 和 研 究 内 容 上 讨 论 智 库 的 独 立 性 。 在 身 份 地 位的独立性上 , 霍海燕教 授 认 为 , 对 于 官 方 智 库 而 言, 自身 的独立或相 对 独 立 性 是 很 重 要 的 。 刘 小 康 教 授 认 为 智 库 我国应出台法律明确其独 最重要的是地位独立性 。 因 此 , , , 立性 同 时 在 智 库 的 日 常 管 理 上 采 用 理 事 会 式 的 治 理 结 朱春奎教授强调智库应保持 构 。 在研究内容的独立性 上 , 研究上的相对独立性 , 不 能 跟 在 政 策 之 后 做 跟 随 研 究。邵 智库 市 场” 的概念表达了其对智库独立性 晓光教授使用 “ 的认识 。 他认为 , 在智库 市 场 上 , 各 个 智 库 作 为 供 给 方, 必 须要 有 学 科 尊 严 , 应 有 正 确 的 取 向 和 独 特 的 研 究 优 势, 而 不能仅仅为 政 府 决 策 做 论 证 。 魏 姝 教 授 对 智 库 的 非 独 立 性做出了解释 , 她认为目前 体 制 内 的 国 家 财 政 拨 款 和 项 目 经费是我国智库的主要经 费 来 源 , 这可能影响到智库的独 。 立性和远见 也有学者对上述观点 提 出 了 质 疑 , 认为智库的独立性 受到智库规模 、 性质以及 发 展 阶 段 的 影 响 , 因 此, 非独立性 中国智库 有时是智库发展的必经 阶 段 。 王 佃 利 教 授 认 为 , , 。 形形色色 不同智库的生 存 之 道 应 有 所 不 同 李 宜 钊 副 教 并认为智库的成长是有过程 授认为应 鼓 励 多 元 化 模 式 , 的, 小 的 智 库 首 先 要 保 证 切 实 有 效 的 参 与 政 策 过 程, 有时 候会以牺牲独立性为代 价 。 在 我 国 , 高校下属智库因其特 殊的组织地位决定了它们 可 以 相 对 超 脱 , 也决定了高校政 策研究能比较好的介入智库建设中 。 ( 四) 中国 智库 的 影响 力 如何提高智库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成为与会专家们讨 论的重要 内 容 。 全 国 政 策 科 学 研 究 会 副 秘 书 长 张 宏 伟 认 为, 智库产业是个特殊性的产业 , 应从国家文化和外交等安 全战略层面来谋划 、 审视和培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 , 通过制度创新 和 政 策 激 励 引 导 , 尽快优先培育和建设一批 示 范) 智库 ( 包 括 官 方 智 库、 大学智库和独立智 国家一流 ( , 库) 发挥其示范 、 标杆和引领作用 。 魏姝教授认为 , 智库应 还应该面向公民和精英群体 , 成为思想 除了面对决策者外 , 的生产者 。 因此 , 应加强智库的知识倡导能力建设 , 提高智 库知识产生与 编 码 的 能 力 ; 应重视自身的公共可信度和公 共美誉度以及坚持基本的职业伦理道德 。 蔡礼强教授指出 智库应该改变 以 学 科 为 中 心 设 定 组 织 结 构 的 思 维 , 以思想 产品而不是学术产品为中心 , 组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 应该 学习国际著名智库的运作模式 , 确立产品导向 , 学会通过影 响舆论和决策层 , 推广自己的政策产品 。 ( 五) 中国 智库研究 的 范 式 我国官方智库承担了 很 多 短 期 的 政 策 研 究 任 务 , 这些 任务 使 得 中 国 智 库 对 于 政 策 的 延 续 演 化 、 实 际 的 观 察、 问 题的把握等方面有了持 续 的 积 累 。 但 问 题 是 , 这些智库并 没有就此建立一个持续性 的 数 据 基 础 , 没有建立相应的研 究范式 。 傅广宛教授明确 指 出 除 了 中 国 科 学 院 外 , 其他智 库在定量化 和 多 样 化 研 究 方 法 上 还 存 在 不 足 。 胡 象 明 教 还可以展开抽样调 授指出除 了 对 政 策 进 行 静 态 分 析 外 , 查, 通 过 大 样 本 分 析 进 行 支 持 度 和 满 意 度 调 查 等, 提高智 库真实的调 查 能 力 。 赵 新 峰 教 授 也 认 为 智 库 在 发 挥 作 用 如果能通过 时不仅在于提出完整全面 的 研 究 报 告 和 对 策 , 实证调查发现问 题 也 可 以 为 决 策 的 科 学 化 提 供 宝 贵 的 信 息和数据 。 李德国博士对 上 述 观 点 表 示 认 同 , 并提出我国 。傅广宛 智库研究应在 已 有 积 累 的 基 础 上 建 立 “ 证 据 链” 科 学 化 不 足 是 我 国 众 多 智 库 面 对 的 普 遍 问 题, 教授 认 为 , 智库体制设置 、 决策者的认 知 水 平 等 都 会 影 响 到 现 代 决 策 技术 和 决 策 方 法 的 引 入 , 决 策 是 政 治 过 程 也 是 科 学 过 程, 因此智库决策要同时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 。 行
C P A 专版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政策科学的知识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政策科学发展与中国特色智库建设专家论坛 ” 综述
耿 旭 张 婷
政 策 科 学 如 何 为 中 国 特 色 新 型 智 库 建 设 贡 献 力 量? 如何通过政策科学的发展 , 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提 供坚实的知 识 基 础?这 是 当 前 政 策 科 学 发 展 面 临 的 新 任 务与新机遇 。2 由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与 0 1 4年4月5日, 政策科学发展与中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联 合 举 办 的 “ 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专家 论 坛 ” 在 厦 门 大 学 举 行。与 会 专 — —政 策 科 学 的 发 展 与 中 国 特 色 新 型 智 家们就论坛 主 题 — — — 展开了讨论 。 现将论坛的观点综述如下 。 库建设 — 一、 政策科学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我国政策科 学 已 经 走 过 了 近 3 0 年 的 历 程。 目 前 中 国 , 政策科学的理论框架已形成 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 、 政策科 同时政策科学在公共决策实践 学人才培养体 系 逐 渐 完 善 , 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 为党和国家的决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以及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任务的提出 , 政策科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 ( 一) 政 策科 学的学 科 范 围 与地 位 陈振明教授和丁煌教 授 认 为 , 政策科学的研究领域十 目 前 政 策 科 学 研 究 领 域 过 窄, 缺 乏 宽 广 的 视 野。 分广泛 , 我国的政策科学 ( 公 共 政 策 分 析) 主要归属于公共管理一 是 其 中 的 一 个 二 级 学 科 或 研 究 方 向, 应该提升政 级学 科 , , 策科学的学科地位 设置 为 交 叉 研 究 领 域 或 一 级 学 科 。 因 为经 济 学 对 经 济 政 策 、 社 会 学 对 社 会 政 策、 教育学对教育 政策的研究等由来已久 , 而且在当代的理论与方法的成果 丰硕 。 政策科学面临两个 问 题 , 一是如何确立学科的研究 加 强 自 身 的 独 立 性; 二是如何整合其他 领域 和 学 科 边 界 , 学科的研究 , 不 断 拓 展 学 科 的 研 究 领 域。对 此, 陈振明教 授提出必须要做大政策科 学 , 这首先要厘清政策科学与政 公 共 管 理 学 等 相 关 学 科 的 关 系, 其次要把相关学科 治学 、 中的政策研究主题集合在 政 策 科 学 这 一 交 叉 学 科 之 下 , 将 政策科学和公共政策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交叉学科 。 ( 二) 政 策科 学的本 土 化 研究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我 国 政 策 科 学 本 土 化 研 究 不 足 , 有 待加强 。 胡 象 明 教 授 认 为 , 我国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市场 分权 化 、 法 治 化、 全 球 化 的 政 策 创 新 过 程, 这是一个很 化、 好的研究范本 。 在这一过 程 中 , 政府从全能政府转变到思 考如何培育市场 、 从探讨政 府 与 企 业 的 分 权 问 题 转 向 探 寻 政府与社会分权的方式方 法 、 从红头文件治国转向强调依 、 , 法治 国 从 封 闭 走 向 开 放 这 为 我 国 政 策 研 究 提 供 丰 富 的 素材 。 王佃利教授说必须 反 思 中 国 政 策 科 学 的 学 科 体 系 , 探讨中国政 策 科 学 本 土 化 的 道 路 。 刘 小 康 教 授 对 此 观 点 表示赞同 , 认为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 下, 政 策 科 学 要 有 所 作 为, 除了学习借鉴西方优秀的理论 , 和实 践 经 验 更 要 挖 掘 我 国 治 国 理 政 的 历 史 , 深入研究中 通过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 国特色的决策机构与决策 过 程 , 能力 , 实现治理能力的现 代 化 。 复 旦 大 学 朱 春 奎 教 授 深 刻 跟风走” 现 象, 并以上海市 反思了当前政策研究中存在的 “ 的科 技 政 策 创 新 为 例 , 强 调 应 长 期 追 踪 具 体 政 策, 挖掘政 。 策的根源性 , 探寻政策背后的深层次 “ 路线图 ” ( 三) 政 策科 学的 教 育 质量 与会者认为 , 作 为 一 门 指 导 性 和 实 践 性 很 强 的 学 科, 政策科学的教育有别于其 他 学 科 , 既要注重基本理论和知 识的 传 授 , 更 要 注 重 培 养 学 生 运 用 知 识 指 导 实 践 的 能 力。 当前我国政策科学教育还 存 在 诸 多 不 足 , 尤其是缺乏理论 与实践的结 合 教 育 。 郭 红 玲 教 授 认 为 我 国 的 政 策 科 学 教 由 此, 在教学 育还 处 于 公 共 政 策 知 识 的 普 及 和 教 育 阶 段 , 应该将政策规律 的 学 习 与 政 策 实 践 结 合 起 来 。 蔡 过程中 , 礼强教授认为政 策 科 学 教 育 应 使 学 生 对 中 国 政 策 过 程 和 政策体系有所了解 , 而不能 仅 仅 停 留 在 对 西 方 一 些 理 论 观 点和理论体 系 的 掌 握 上 。 丁 煌 教 授 认 为 政 策 科 学 教 育 的 目的是让公共政 策 分 析 的 相 关 方 法 对 政 策 产 生 实 质 性 影 响, 其 所 培 养 的 人 才 应 该 既 要 有 广 泛 知 识 范 围, 又要精通 某一具体领域 , 成为该领 域 政 策 分 析 的 专 才 。 针 对 政 策 科 学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 ,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进行政策科 应 学教育应仔细思考人才培 养 的 目 的 及 相 应 的 素 质 要 求 ; 调整 政 策 科 学 的 知 识 范 围 , 通 过 优 化 课 程 设 置, 完善学生 的知识结构 , 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 ( ) 四 政 策科 学 知识 的 推 广 应 用 与会专家们还讨论了 政 策 科 学 知 识 的 推 广 应 用 问 题 。 霍海 燕 教 授 提 出 , 虽 然 政 策 科 学 研 究 队 伍 不 断 壮 大, 研究 成果也日益增多 , 但这门学 科 对 国 家 政 策 起 多 大 作 用 还 值 得理性探讨 , 这也引起了 其 他 专 家 们 的 共 鸣 。 霍 海 燕 教 授 与蔡礼强教授都强调公民 参 与 政 策 研 究 的 重 要 性 , 政策的 科学 化 发 展 离 不 开 公 民 的 参 与 。 因 此 , 应不断提 民主化 、 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完善公民参与渠道 。 ( 五) 政 策科 学 与智库建设 的 关 系 中国特色智库的建设 与 政 策 科 学 的 发 展 密 切 相 关 , 与 会专家们在交流 讨 论 过 程 中 都 不 同 程 度 的 提 到 了 二 者 的 作为当代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成 关系 。 陈振 明 教 授 认 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