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美学思想_三论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方向、生活道路和做人的准则, 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著 名 教 育 家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曾 认 为 : “教 育 的 艺 术 在 于 , 不 仅 要 使 人 的 关 系 、成 人 的 榜 样 和 语 言 以 及 集 体 里 精 心 保 持 的 种 种 传 统 能 教 育 人 , 而 且 要 使 器 物— ——物 质 和 精 神 财 富— ——能 起 到 教育的作用。依我们看, 用环境, 用学生创造周围的情景, 用 丰富的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 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 妙的领域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 1983)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 育意义是多么重要。
面对同一对象— ——出游从容之鱼, 庄子能体会到 “鱼之 乐”而惠子不能。前者的心灵是审美的, 后者则是认知的、功利 的。从审美角度看, 物我浑契, 主客同体, “鱼之乐”即我之乐, 此 之 谓 “游 ”; 从 认 知 功 利 角 度 看 , 鱼 之 游 动 无 所 谓 乐 与 不 乐 。 惠 子 用 认 识 的 方 式 把 握 鱼 形 象 显 现 , 进 而 做 出 鱼 “出 游 ”是 否 “从容”的判断, 然而用认识的方式无法把握“鱼之乐”。“乐”作 为美感活动, 只能是个体的, 不能是普泛的。从这个意义讲, 惠 子的说法是对的, 惠子的深刻在于他提出了审美的个体性。但 惠子没有把握事物的另一种方式— ——体验的。一般说来, 认识 的把握事物主要用于科学活动, 要求尽量地将主观排除, 以取 得对事物客观性的看法; 体验的把握事物主要用于审美活动, 要求尽量在将主体的情感投射到事物上去, 其达到的最高境 界就是物我两忘。显然, 惠子是在谈对鱼的科学认识, 庄子在 谈对鱼的审美体验。
三 、创 造 论 庄子的某些思想尽管并不是谈艺术的, 可是有形与无形 中深刻地影响于中国文艺的创造。美的创造过程就是主体与 客 体 的 统 一 过 程 。 庄 子 作 了 进 一 步 地 阐 述 , 他 在 《达 生 》篇 中 讲道:
163
○ 文化艺术研究 2008年第8期
周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校园文化— — —引领学生发展的风向标
自由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事实上,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 想宝库中的庄子思想, 正在以特定的思维方式影响着现代人 们对世界的认识。庄子对于“游”的阐释与发挥: “游”本身是一 种审美过程, 过程就是一切, 目的是无须预设与达到的。“游” 是 人 之 心 灵 的 自 由 状 态 , 无 拘 无 束 , 一 种 无 偏 执 于 “心 ”的 自 由 。此 “心 ”乃 功 利 之 心 、认 知 之 心 、敬 畏 之 心 。破 斥 功 利 、认 知 与敬畏之“心”, 便是审美。“游”是一种心灵的审美。审美的本 质特点在于精神自由, 它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 做无穷无尽的 想象, 审美心理活动当然也有它的目的性与规律性, 但它是无 目的的合目的, 无规律的合规律。
周刊 2008年第8期 ○ 文化艺术研究
庄 子 美 学 思 想 “三 论”
王海军
( 仰恩大学 经济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14)
摘 要: 庄子思想, 意蕴深长, 对我国思想史产生深远影 响, 当然, 历来对它的诠释、解读也众说纷纭。尽管庄子本意不 是谈美学, 但他的哲学却最多美学, 其原因就在于它的体道理 论从本质上看, 是合乎审美的。本文通过美论、美感论和创造 论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庄子美学思想。
庄 子 与 惠 子 游 于 濠 梁 之 上 。 庄 子 曰 : “鯈 鱼 出 游 从 容 , 是 鱼 之 乐 也 。 ”惠 子 曰 : “子 非 鱼 , 安 知 鱼 之 乐 ? ”庄 子 曰 : “子 非 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 子固 非 鱼 也 , 子 之 不 知 鱼 之 乐 , 全 矣 ! ”庄 子 曰 : “请 循 其 本 。 子 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 《庄子·秋水》)
一 、教 育 性 任何文化或多或少都具有教育性, 而校园文化的教育性 不同于其它文化的教育性, 在于校园文化是有意识的, 具有明 确的目的性。校园文化担负教育校园主体的职能, 特别是对学 生的教育性就更为突出。毫无疑问, 中学校园文化对每个学生 的影响具有教育性。学生要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 德 的 教 育 , 通 过 《中 学 生 手 册 》、《中 学 生 日 常 行 为 规 范 》, 对 学 生 进 行 养 成教育, 要求学生在学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做个好孩子, 在社 会做个好公民。对学生的自我约束的教育, 例如, 通过对班级 卫 生 、纪 律 、宿 舍 、文 明 礼 貌 等 评 比 , 可 以 养 成 学 生 自 我 约 束 的习惯。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 用, 不仅能使学生乐于学习, 积极上进, 而且能培育学生良好 的性格品质。这都将对学生个体成长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它 不仅影响到在校的学生, 而且将持久地影响到中学生以后的
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 尝试凿之。”日凿一 窍, 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
“浑 沌 ”本 有 自 己 的 正 常 秩 序 、规 律 。然 而 在 “鯈 ”与 “忽 ”的 凿“七窍”干涉之下, 失去本原而死。从以自然为美的审美追求 出发, 庄子认为自然原本就是美好的, 所以它的美是不需要修 饰的,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自然之美, 取其天性, 也就 是顺乎“道”的规律, 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而 那 种 人 为 之 美 、人 文 之 美 , 不 是 “原 美 ”, “原 美 ”是 指 在 人 为 地 进 行 审 美 判 断 之 前 所 “存 在 ”的 那 一 种 美 , 是 “无 状 之 状 ”、 “无象之象”、“无美之美”。从这个意义上说, 道之美就是一种 浑沌、模糊、朦胧的美, 是一种无状的美、无象的美、无形的美, 是一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美。
一 、美 论 天地之美, “大美不言”。庄子在很多篇章中论述道: 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 察古人之全, 寡能备于天地之 美, 称神明之容。”( 《庄子·天下》) 夫天地者, 古之所大也, 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 王天下者, 奚为哉? 天地而已矣。( 《庄子·天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 说, 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 大圣不 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 这里庄子明确肯定了美存在于天地之中, 为天地所具有。 庄子认为天地自然, 这种无言的大美, 理想的大美, 是只有那 些 具 有 圣 德 的 人 才 能 用 心 灵 体 悟 得 到 的 。 陆 德 明 《经 典 释 文 》 云: “大美谓覆载之美也。”庄子的意思是说, 天地具有孕育和 包 容 万 物 之 “美 ”。 美源于道。庄子又指出“道”生天生地。这就是说, “道”孕 育和包容了天地万物及天地万物之“大美”, 或者说, 天地万物 的“大美”是“道”的表现, 是“道”的“外化”。庄子还指出: “夫得 是, 至美至乐也。”( 《庄子·田子方》) 就是说, 得到了“道”, 就会 获得美的最大享受, 获得最高的美感。可见, 庄子是把“道”视 为美的最高境界的, 以此统率庄子全部美学思想。[1] “道”又是什么? 庄子说: “夫道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 可传 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 神 鬼神帝, 生天生地。”( 《庄子·应帝王》) “道”是万物产生根源, 它自然无为, 不能用感官把握, 是客观的观念性的实体。“道不 可闻, 闻而非也; 道不可见, 见而非也; 道不可言, 言而非也。” (《庄子·大宗师》) 庄子崇尚自然, 崇尚整体和谐, 顺应自然。 “道”是自然界最本质的规律, 也是最具有普遍性的东西。“道” 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总之, 这种独 立存在的“道”, 不是物质性的东西, 而是产生物质的精神性东 西 。 庄 子 毕 生 所 追 求 的 正 是 这 至 高 无 上 的 “道 ”, 因 此 他 是 把 “道 ”这 种 绝 对 精 神 作 为 审 美 的 对 象 的 。 庄子认为,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持了自然的原初和本 色, 自然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形成了庄子所追求的 “大 美”。庄子以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自然美为审美对象, 并把自 然 美 还 原 为 一 种 本 然 的 状 态 。庄 子 以 审 美 关 系 、审 美 价 值 观 照 自 然 , 改 变 了 前 期 人 类 对 自 然 的 畏 惧 、害 怕 和 盲 目 崇 拜 心 理 , 无 疑 是 人 类 自 然 观 和 审 美 价 值 观 上 的 一 大 进 步 。以 庄 子 观 点 , 人融入自然之中, 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后, 就是“大美”之显现。 南海之帝为鯈, 北海之帝为忽, 中央之帝为浑沌。鯈与忽 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鯈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关键词: 美论 美感论 创造论
庄 子 , 名 周 , 战 国 蒙 人 ( 约 前369—前286) , 是 先 秦 道 家 学 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与老子是一脉相承的。《庄子》一 书 , 《汉 书·艺 文 志 》著 录 为 五 十 二 篇 , 经 过 西 晋 郭 象 删 削 而 后 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在此, 本人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庄子》, 从其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 谈 一点粗浅的体会。
龚道明
(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
摘 要: 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十 分 重 大 的 意 义 。而 在 研 究 校 园 文 化 之 前 我 们 必 须 明 白 校 园 文 化的基本特征, 这样才能建设好校园文化, 促进学校教育的 发展。
关键词: 文化 校园文化
什么是校园文化, 定义很多,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我 比较赞同的说法是: “校园文化, 就是在学校环境中, 由学校管 理 者 和 广 大 师 生 员 工 在 教 学 、科 研 、生 产 、生 活 等 各 个 领 域 的 相互作用所创造出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产物以及创造的过 程。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体。第一层次是物质文化, 也叫载 体文化。第二层次是校园行为文化, 它是校园文化的晴雨表。 第三层次是制度文化, 也称规范文化, 它是文化活动的准则。 第 四 层 次 是 精 神 文 化 , 包 括 心 理 的 、观 念 的 两 个 方 面 , 精 神 文 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葛金国、石中英, 1990) 校园文化除了 具有社会系统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外, 还具有其特有的属性, 构 成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 、民 族 性 任何一种现象都有它产生的基础, 都有它形成的原因, 校 园文化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校园文化植根于少 数民族这一特殊的土壤, 它既受到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又受到当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这个角度看, 民族地 区中学校园文化常常是在民族特有的历史、地域及文化土壤 的基础上形成的, 所以文化内容常常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呈 现 鲜 活 的 民 族 性 。 比 如 校 园 建 筑 设 施 、校 园 格 局 、校 园 学 习 氛 围的营造等都可能与本民族的审美习惯、风俗习惯相协调 , 具 有浓厚的民族特点。此外,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在自身的生产、 生活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这种文化传 统世代影响着该民族群体及其成员, 包括民族地区校园文化 的 主 体 。本 民 族 的 民 族 精 神 、民 族 需 要 和 民 族 特 征 在 校 园 人 身 上会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这些表现在主体身上的因素有可 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也可能阻碍校园文化建设 的进程。 三 、全 面 性 文化虽说或多或少具有教育性, 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 能对人产生全面的影响。然而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主体的影 响却是全面的,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 这都是客观存在的。首先, 影响行为主体的全面性。校园文化会影响全体师生员工, 即教 师、管理 者 和 学 生 。良 好 的 校 园 文 化 能 充 分 发 挥 每 一 个 师 生 员 工 的 积 极 性 , 形 成 良 好 的 学 风 、校 风 和 教 风 , 促 进 学 生 的
二 、美 感 论 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 对于存在的诗性之思的结晶, 凝 结 为 以 “游 ”为 核 心 、有 “游 ”这 样 一 个 美 学 范 畴 所 凝 聚 着 的 审 美内涵与精神实质。“游”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之一, 便反映、 体现着中国传统人生理想境界与审美最高境界, 人的精神修 养与人性完美所能够达到的一种理想的境界和一种人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