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美学思想_三论_
赞叹生命,赞叹美——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e ey e e e it g t e g e twid m f Z u n z .h s a t l v rwh r x si h r a s o o h a g i i r ce n T i
i fo Z u n z o h e s e t f e a sh t so f . s r m h a g i n tr e a p c so e t e i fl e h t c i
人必须去适应这种法则 , 而不是违 背它或是任意改变 。所 以
Au h r a d e s o it o lg , h i Noma ie i , t o 。 d r s S cey C l eAn u r l Un v r t s e s y
2 O , u u An u , h n 4l 0 W h , h i i a 0 C
系统之中 , 这是 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存之道 。如果人类把大 自然 的这种秩序打乱 的话 , 就违背 了万物 的本性 , 自然的生 态平衡也就不能维持 了。庄子很有预见性地看到 : 一旦生态 失去 了平衡 , 就会导致群兽离散 , 飞鸟夜鸣 ; 殃及草木 , 祸及 昆虫 。自然界 中的一切都会发生恶性循环 , 而如今恶劣 的生 态事实也充分证 明了庄 子的预言 。人类不 应该 主动去打乱 这种 自然本身 的平衡 , 而应该顺应 自然 , 能让万物 自生 自 才
化 。人不能 自认为 自己聪明就随心所欲地对 万物使用心机 ,
从 以上 三 个 方 面分 析 了庄 子 关 于 生命 的美 学 思 想 。 关 键 词 自然 宇 宙 生命 境 界 身 与 物 化
Pr ie o ie r ie t eAe t e is sh tc f Zh a g i a s f l , a s h . sh tc : t e i s o u n z f P Ae
浅论庄子“得意忘言”的美学价值
浅论庄子的“得意忘言〞的审美价值摘要:庄子认为“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在表达上自身的局限性。
“得意而忘言〞的提出,对中国古典文学、诗学、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得意忘言〞还从欣赏的角度对承受者捕捉“言外之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可谓是我国古代的“承受美学〞。
关键词:庄子得意忘言承受美学一庄子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其文风汪洋恣肆,横无际涯。
其自由的想象如原野飞奔的野马,天际浩荡的长风;其瑰丽的辞藻如天边灿烂的云霞、长空璀璨的星辰。
但是,庄子也同老子一样,看到了“语言〞、“言说〞的局限。
第一,庄子以为:道〔大自然〕本身是无言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清楚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天何言哉?〞〔孔老夫子语〕庄子也同样看来,无言是合于道的最高境界。
第二,他以为:道是人类的语言不可言说、无法企与的。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庄子齐物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庄子在宥》〕认为“至道〞是无可名状,难以言说的。
这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海德格尔的“真理是不可言说的〞是一个意思。
第三,庄子在“言〞与“意〞的关系上,提出了“言不尽意〞的思想。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缺乏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天道》〕庄子认为言不尽意,社会上因为看重语言把书籍流传下来,而语言不过是一堆皮毛、糟粕而已,真正的思想容是无法言传的。
庄子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斫轮,徐那么甘而不固,疾那么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那么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乎!〞〔《庄子天道》〕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巩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中国美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学史复习资料一、选择、判断、填空1、庄子的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的概念的讨论,以及对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
2、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意象、隐秀、风骨、神思、知音等概念,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3、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
4、中国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是郭熙建立的,代表作是?林泉高致?。
5、魏晋南北朝艺术这种“简约玄淡、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的出现,主要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
二、名词解释6、明清园林美学明清园林美学,重意境,强调“境生于象外〞,即境不仅有象,不仅有景,而且还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境不仅要有形,而且要有影,要有形影声光的交织。
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为了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以下两点:①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
②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
7、涤除玄鉴涤除,就是洗垢除尘,也就是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
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洁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关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的命题包含两层含义:①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
②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三、简答8、孔子的“兴、观、群、怨〞孔子,春秋时期儒学家。
美作为一种精神愉悦,她的心理特征是怎样的呢?就这个问题,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的学说。
〔1〕兴,即感发意志,托物兴辞。
也就是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精神感动发奋,这和诗歌的审美形象是分不开的。
〔2〕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也就是说,诗歌的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观还有另一层含义,即观志。
从诗中可看出诗人之志、。
〔3〕群,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
也就是说,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
〔4〕怨,即怨而不怒。
也就是说,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态度。
9、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家们提出的美学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具体如下:〔1〕从先秦的哲学范畴转化过来的,如气、妙、神,意象等。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从“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理论,被后人传颂不衰。
本文将系统地论述庄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且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虚室生白”的美“虚室生白”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一阶段,指的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美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只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以及纯净的白色就足够了。
这是因为,空间和白色都代表着空灵、纯洁、无欲的本性,符合“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1.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这一故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捕猎与被捕猎的过程。
它的审美价值在于,表现了生命的自然循环,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而这种自然美正是“虚室生白”美学思想的体现。
2.庄子所写的《徐无鬼》中,“人生百年,始而学行,随之而立,成之而师,困之而康,弱之而力”,这一段话正是展现了“虚室生白”的审美观所要表达的美感。
拥有简单美,无论是生活还是哲学、文学等任何方面,都值得追寻。
二、“无用之用”的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二阶段,指的是一种推崇“无用”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真正的美是不需要任何功利性的。
只有那些看似没有作用、实际有着极高价值的物品,才具有真正的美。
3.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不谛,小言寡却”,这一段话概括了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强调无用性。
真正优秀的东西,都不应该网摘自己的已有价值去追求,相反,应该追求那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
4.庄子所写的《德充符》中,“故物无足,则虚;虚则自得”,这一段话对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阐述的很到位。
庄子认为,物品本身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只有人对物品的使用才会赋予其价值。
因此,要学会“无用之用”,不要强求物品有实际用处,而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欣赏美的来源。
三、“至美至乐”的美“至美至乐”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三阶段,指的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应该是一种灵性、精神性的美,是超越了世俗的美。
艺术概论知识点
1.中国核心艺术观念:三种美学核心思想2.中国传统美学:儒家:礼乐合一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道家:崇尚自然自由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禅宗: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人物:弘忍南北二宗3.西方艺术观念:(1).模仿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2).表现论:艺术是人情感的表现(3).形式论:艺术的本质是艺术作品的形式(4).艺术体制论:艺术体制论是一种社会机制,是特定时期存在的关于艺术的各种观念与知识系统,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生产、传播、消费、评价的完整的社会体制。
4.马克思主义观念:(1).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思考艺术与美,艺术是人在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2).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属于上层建筑(3).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4).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在中国的发展5.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1).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3).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4).在特点的社会历史环境条件下,在内容决定形式的同时,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
6.审美的四种功能:(1).审美认识功能: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可以独特影响至深地认识人、社会、自然与历史等(2).审美教育功能:通过艺术鉴赏人们能够领略其中的真善美,从而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接近、认同甚至激赏这种真善美所汇成的价值与力量。
(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宣泄情绪、释放压力、感受愉悦。
(4).审美体验功能: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同身受的认识生活之美。
(核心)7.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1)艺术家是优秀作品的创造者:凭借艺术才华,通过创造性劳动,创作、生产优秀的艺术作品,(2)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诉诸人类情感,直通人类心灵;艺术具有怡情养心、铸造灵魂的功能。
(3)艺术家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开创者:每一次成功的、精彩的艺术创作,既是对艺术经典的继承,也是对前人作品的超越;既是对先进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求突破、求发展的过程。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优秀的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庄子》(即《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并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在哲学、文学、美学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音乐美学或者音乐审美活动更是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
并且以“美”为最高。
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音乐理论有两个重要基础,其一是对老子辩证法的发展,其二是对儒家,墨家音乐理论的批判。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分为三点:1、至乐无乐(天乐)所谓“至乐”,也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于得到“至美”。
而得到“至美”的途径,则在于无为、“心斋”“坐忘”(指在意识中丧失了自觉意识),即忘却自身的得失祸福,忘却世俗的仁义礼乐,与道(自然、无为)合而为一,这就是“至乐无乐”。
2、“中纯实而返乎情”与“民之常性”主张人复归其自然本性,而摆脱儒家儒制法规的约束。
“中纯实而返乎情,乐也。
”这是以人内心纯朴自然情性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反映出《庄子》对世俗的有声之乐是有所肯定的——认为音乐应该合乎人的纯朴本性,并表现这种纯朴本性,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以自然纯真为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民之常性”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与人性联系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3、“无言而心悦”在音乐审美中,《庄子》对感性上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听觉感官上的把握给予了否定,因为这种感性的体验与把握缺乏精神上的体验。
它认为“须精神之韵,心术之动”、“无言而心悦”,才是真正构成对“天乐”的审美,也就是说要在音乐审美中用心去领悟其玄妙幽微,而不是靠耳目感官去承接感性上的体验。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简述庄子论审美三境界
简述庄子论审美三境界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儵与忽时相遇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此寓言的真实含义在于“真”是混沌的精神实质和本源,而儵与忽为混沌凿七窍的行为破坏了混沌的本来面目,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生命。
所以庄子在《秋水》篇中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以人灭天的做法会使自然丧失其本性,而毫无美感可言。
正如庄子在《天应篇》中的所讲述的“丑女效颦”的故事,西施病心蹙眉被视为美,而丑女仿效西施病心蹙眉却被邻里视为丑。
以庄子的审美尺度,西施之美本自然,病心蹙眉也出于自然,故美得有理;丑女之丑本为天生,也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如《德充符》篇中的哀骀它一样,但丑女因为“彼知宾美而不知宾之所以美”而忸怩作态、弄巧争美,不但不美,由于掩盖了自然面貌,反增其丑。
“庖丁解牛”中的庄子美学思想探微
108《名家名作》·研究薄 雯“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其主要描绘了庖丁为文惠公解牛的过程,但这样一种充满血腥与杀戮的活动是如何具有美的呢?其实,从庄子的语言特点来看,庄子善用“寓言”“重言”与“卮言”来表达深刻的义理,庄子之言如指月之手,读者若想要无限接近庄子的本意,则须顺着手指的方向,遥望月之皎洁。
“庖丁解牛”之寓言可开显出多重真理,其可以是养生之理,或是处世之道,或是美学之思。
本文便是从艺术与审美这一视角来剖析“庖丁解牛”中的庄子美学意蕴的,解牛之事只是用来表达内在美学与艺术思想的一个比喻与象征的物象。
因而,庄子本意并非以剥夺生命的残忍方式来获得美感,而是借助外在的解牛活动揭示内在的美学意蕴。
在拨开了语言表达的迷雾后,“庖丁解牛”中的庄子美学思想便呼之欲出。
一、“庖丁解牛”之初的审美心胸思想“庖丁解牛”之寓言一开篇就将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过程展现于读者面前,“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1]。
其每一次进刀解牛都伴随着皮骨相离之声,这声响并非日常解牛时所发出的碎骨噪音,而是与《桑林》《经首》等上古舞乐节奏相合的美妙乐音,此时的解牛活动更像是舞台上的歌舞艺术,这样的解牛过程超越了一般现实生活中的功利目的而具有了艺术与美学意义。
在“庖丁解牛”之中,庖丁被看作是进行审美欣赏与创造的审美主体,而审美欣赏与创造的实现是以主体内在精神为重要条件的。
超功利的审美主体的产生离不开虚静空明的心境,从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的凝神静观状态中,便可以推测出在进行解牛时的庖丁精神达到高度集中的状态,以至于停止了具体的感官活动,排除了一切私欲与杂念。
结合庄子在《人间世》篇与《大宗师》篇中提到的“心斋”“坐忘”等思想来看,庄子对庖丁解牛过程的描述其实内在包含着其最朴素的审美心理特征问题,“若一志,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于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庄子及其思想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1、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 由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 自由。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 无已,只有做到无已,才是天地间的至人、神人、圣 人。无忧无虑、无为无能,无祸无患。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 者,天池也。”
其次,《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 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在宥》、《秋水》、《则 阳》、《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述,“于 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 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物 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则阳》中又说:“安危相易, 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认为安与危、是 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 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庄子的哲学、伦理以及无神论思想
(一)、哲学思想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
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 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 老”。
一、庄子生平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庄
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3岁。道家 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战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祖上系出 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庄子 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他的官。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 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 意为庙堂用以卜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 ,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一直过着 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 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庄子的思想
第六章庄子一、简介随着战国时期经济政治的发展,老子学说发生了分化:一派同法家结合,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另一派则选择了做“隐士”的道路,与新兴地主阶级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庄子便是后一派的代表。
庄子之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他与老子一并成为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思想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今本《庄子》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全书不足7万字。
其中,内篇共7篇,属同一思想体系,为庄子所作或代表其思想观点;外、杂篇则由庄子后学所作,是对前者的复述、模仿或发挥,因而也可视为庄子学派的思想成分。
庄子(约前375——前300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与齐宣王、梁惠王同时,与惠施为友。
他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
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楚威王慕庄子之贤,曾以千金厚礼聘他作相,但他认为卿相尊位就如同祭祀用的牛一样,被畜养的时候很风光,可是,当牵进太庙做祭品时,它想做个自由的猪都不可能了。
所以,他回避政治,终身不仕。
庄子哲学就是他在形上层面对其生活态度的表达。
二、道论与天论庄子的道论承老子道论而来,然又有新的发展。
如果说老子的道论更倾向于一种宇宙论形态的话,庄子的道论则更呈现出一种境界论形态。
庄子的天论与其道论相通,展现为一种与人为相对应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1.“物物者非物”老子《道德经》的核心范畴是“道”。
“道”是万物创生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事物运动的规律。
“道”既超越于万物之上,又内在于万物之中。
因而,它是一个具有形上意蕴的本原和本体范畴。
庄子承袭了老子关于“道”的基本理解,并有所发展。
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以下本章凡引《庄子》只注篇名)庄子的“道”是一种本原的存在。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的时代,虽然没有生态一词,没有我们现代意义的美学和生态文明,但庄子学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甚至说全部的庄子哲学都可以从生态学出发得到把握。
他的哲学以“生”为主题,以“和”为根本,以“自然”为宗旨,以“自由”为方向,以“快乐”为目的,孕育了中国美学和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体现出强烈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意义,并由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自然生态: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庄子是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者,也是古代中华生态思想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1〕的思想理念,在老子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庄子又吸纳了《周易》美学的生态思想,使其认识得到显著的拓展与升华。
《周易》关于“天地之大德曰生”〔2〕;“天地絪温,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4〕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庄子,并促进庄子将这种自然思想向系统化、生态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
从庄子关于“生”的大量词汇和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生态思想的脉络和意蕴。
生物(《逍遥游》);生有、生无、生阳(《寓言》);生物、生理(《天地》);生生、生死(《知北游》);并生、方生、死生(《齐物论》);群生(《马蹄》);皆生(《骈拇》);悦生、外生(《大宗师》);正生、众生、益生(《德充符》);物生(《人间世》)、全生、养生(《养生主》);人生(《胠箧》);长生、自生(《在宥》);穷生、天生、由生(《天地》);循生、丛生(《天运》);知生(《缮性》);未生、所生、若生、宁生(《秋水》);俱生、无生、有生、生生、复生(《至乐》);达生、存生、德生、更生、死生(《达生》);水生(《田子方》);新生、本生、相生、胎生,卵生、生生、天地生(《知北游》);草生、形生、必生、卫生、汝生(《庚桑楚》);害生、怒生(《外物》);易生、尊生、伤生、弃生、重生(《让王》);独生、所生(《天下》)等等。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庄子思想
作为中国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在传承并发扬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儒家、法家等其他哲学思想派别的独特思想。
他留下的传世著作《庄子》虽然有些偏激与消极之处,但其诗意盎然,哲理宏博,恢诡谲奇,汪洋恣肆,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面无穷无尽,不但表达了他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1)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与儒家殊途同归,庄子强调的也是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
“道法自然”是道家美学的一个基本思想。
人处于自然中,自然也是美的。
天地的“大美”就是“道”。
获得绝对的自由要通过体“道”的方式,而体“道”要靠“心斋”和“坐忘”使自己的心境清明澄澈,靠直觉在其中领悟和感受,最大限度地融合于自然,抛弃自己的诸如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等一切的物欲和意欲,即要抛弃一切实用功利性的考虑,抛弃社会观念和人文观念的束缚,物我两忘,达到“无功”、“无名”、“无己”的状态,最终成为“至人”、“神人”、“圣人”。
与儒家积极入世、努力尽自己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不同,庄子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他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
2)“无以人灭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庄子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
但是,由于人类社会建立了种种制度、规范,破坏了自然本性,造成了天与人的对立。
从当世的角度看,xx这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我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不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最终导致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今才意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殊不知早在几千年前智慧的前人就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警告。
《庄子》庄子的养生美学思想
《庄子》庄子的养生美学思想求生向生、乐生长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目标,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心所在,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并演变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文化范式。
然而,如何生?如何乐生?如何长生?面对这些看似简单且容易回答的问题,人们自古以来却始终没有找到好的答案,也没有形成一致的共识,更没有产生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
许多关于“生”的哲学命题和文化思想,几乎被国家政治、社会发展、教育科技、经济建设等各种所谓历史主题所遮盖,各类科学围绕“生”所进行的探讨与研究,要么停留在生存与死亡、贫困与富裕、落后与先进等范围止步不前,要么聚焦于国家和民族、地区与集团、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生存竞争和利益争夺上,将“生”的主题牢牢固定在感官快乐和各种欲望满足的历史车轮上疯狂旋转,从而导致真正“以生为本”的哲学与文化很难获得发展提高。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各种全球化问题、自然生态问题、文明冲突问题、科技进步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特别是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存的价值观和社会机制,重新思考“生”的哲学,重构一种新的“生态”文化,已成为非常重要而迫切的时代任务。
当我们回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时,就会发现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庄子,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与思想借鉴。
庄子的“养生论”,无论其本体论意义的形而上学,还是其思想范畴与文化内容,无论其哲学命题与逻辑概念,还是其审美价值与社会实践,都对之进行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探索,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理论体系,闪烁着耀眼的智慧光芒,成为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养生之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生”是植根中华文化的根本思想,“养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涵,“养生论”则是具有显著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代表,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庄子的养生美学,不仅奠定了中华养生文化的本体方向,而且体现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实践精神,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许多重要的思想范畴、理论命题、概念形成、外延拓展都从庄子而来,都因庄子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同一对象— ——出游从容之鱼, 庄子能体会到 “鱼之 乐”而惠子不能。前者的心灵是审美的, 后者则是认知的、功利 的。从审美角度看, 物我浑契, 主客同体, “鱼之乐”即我之乐, 此 之 谓 “游 ”; 从 认 知 功 利 角 度 看 , 鱼 之 游 动 无 所 谓 乐 与 不 乐 。 惠 子 用 认 识 的 方 式 把 握 鱼 形 象 显 现 , 进 而 做 出 鱼 “出 游 ”是 否 “从容”的判断, 然而用认识的方式无法把握“鱼之乐”。“乐”作 为美感活动, 只能是个体的, 不能是普泛的。从这个意义讲, 惠 子的说法是对的, 惠子的深刻在于他提出了审美的个体性。但 惠子没有把握事物的另一种方式— ——体验的。一般说来, 认识 的把握事物主要用于科学活动, 要求尽量地将主观排除, 以取 得对事物客观性的看法; 体验的把握事物主要用于审美活动, 要求尽量在将主体的情感投射到事物上去, 其达到的最高境 界就是物我两忘。显然, 惠子是在谈对鱼的科学认识, 庄子在 谈对鱼的审美体验。
三 、创 造 论 庄子的某些思想尽管并不是谈艺术的, 可是有形与无形 中深刻地影响于中国文艺的创造。美的创造过程就是主体与 客 体 的 统 一 过 程 。 庄 子 作 了 进 一 步 地 阐 述 , 他 在 《达 生 》篇 中 讲道:
163
○ 文化艺术研究 2008年第8期
周刊
校园文化— — —引领学生发展的风向标
一 、教 育 性 任何文化或多或少都具有教育性, 而校园文化的教育性 不同于其它文化的教育性, 在于校园文化是有意识的, 具有明 确的目的性。校园文化担负教育校园主体的职能, 特别是对学 生的教育性就更为突出。毫无疑问, 中学校园文化对每个学生 的影响具有教育性。学生要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 德 的 教 育 , 通 过 《中 学 生 手 册 》、《中 学 生 日 常 行 为 规 范 》, 对 学 生 进 行 养 成教育, 要求学生在学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做个好孩子, 在社 会做个好公民。对学生的自我约束的教育, 例如, 通过对班级 卫 生 、纪 律 、宿 舍 、文 明 礼 貌 等 评 比 , 可 以 养 成 学 生 自 我 约 束 的习惯。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 用, 不仅能使学生乐于学习, 积极上进, 而且能培育学生良好 的性格品质。这都将对学生个体成长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它 不仅影响到在校的学生, 而且将持久地影响到中学生以后的
什么是校园文化, 定义很多,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我 比较赞同的说法是: “校园文化, 就是在学校环境中, 由学校管 理 者 和 广 大 师 生 员 工 在 教 学 、科 研 、生 产 、生 活 等 各 个 领 域 的 相互作用所创造出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产物以及创造的过 程。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体。第一层次是物质文化, 也叫载 体文化。第二层次是校园行为文化, 它是校园文化的晴雨表。 第三层次是制度文化, 也称规范文化, 它是文化活动的准则。 第 四 层 次 是 精 神 文 化 , 包 括 心 理 的 、观 念 的 两 个 方 面 , 精 神 文 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葛金国、石中英, 1990) 校园文化除了 具有社会系统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外, 还具有其特有的属性, 构 成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美论 美感论 创造论
庄 子 , 名 周 , 战 国 蒙 人 ( 约 前369—前286) , 是 先 秦 道 家 学 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与老子是一脉相承的。《庄子》一 书 , 《汉 书·艺 文 志 》著 录 为 五 十 二 篇 , 经 过 西 晋 郭 象 删 削 而 后 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在此, 本人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庄子》, 从其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 谈 一点粗浅的体会。
二 、美 感 论 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 对于存在的诗性之思的结晶, 凝 结 为 以 “游 ”为 核 心 、有 “游 ”这 样 一 个 美 学 范 畴 所 凝 聚 着 的 审 美内涵与精神实质。“游”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之一, 便反映、 体现着中国传统人生理想境界与审美最高境界, 人的精神修 养与人性完美所能够达到的一种理想的境界和一种人的精神
发展方向、生活道路和做人的准则, 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著 名 教 育 家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曾 认 为 : “教 育 的 艺 术 在 于 , 不 仅 要 使 人 的 关 系 、成 人 的 榜 样 和 语 言 以 及 集 体 里 精 心 保 持 的 种 种 传 统 能 教 育 人 , 而 且 要 使 器 物— ——物 质 和 精 神 财 富— ——能 起 到 教育的作用。依我们看, 用环境, 用学生创造周围的情景, 用 丰富的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 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 妙的领域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 1983)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 育意义是多么重要。
龚道明
(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
摘 要: 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十 分 重 大 的 意 义 。而 在 研 究 校 园 文 化 之 前 我 们 必 须 明 白 校 园 文 化的基本特征, 这样才能建设好校园文化, 促进学校教育的 发展。
关键词: 文化 校园文化
一 、美 论 天地之美, “大美不言”。庄子在很多篇章中论述道: 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 察古人之全, 寡能备于天地之 美, 称神明之容。”( 《庄子·天下》) 夫天地者, 古之所大也, 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 王天下者, 奚为哉? 天地而已矣。( 《庄子·天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 说, 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 大圣不 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 这里庄子明确肯定了美存在于天地之中, 为天地所具有。 庄子认为天地自然, 这种无言的大美, 理想的大美, 是只有那 些 具 有 圣 德 的 人 才 能 用 心 灵 体 悟 得 到 的 。 陆 德 明 《经 典 释 文 》 云: “大美谓覆载之美也。”庄子的意思是说, 天地具有孕育和 包 容 万 物 之 “美 ”。 美源于道。庄子又指出“道”生天生地。这就是说, “道”孕 育和包容了天地万物及天地万物之“大美”, 或者说, 天地万物 的“大美”是“道”的表现, 是“道”的“外化”。庄子还指出: “夫得 是, 至美至乐也。”( 《庄子·田子方》) 就是说, 得到了“道”, 就会 获得美的最大享受, 获得最高的美感。可见, 庄子是把“道”视 为美的最高境界的, 以此统率庄子全部美学思想。[1] “道”又是什么? 庄子说: “夫道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 可传 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 神 鬼神帝, 生天生地。”( 《庄子·应帝王》) “道”是万物产生根源, 它自然无为, 不能用感官把握, 是客观的观念性的实体。“道不 可闻, 闻而非也; 道不可见, 见而非也; 道不可言, 言而非也。” (《庄子·大宗师》) 庄子崇尚自然, 崇尚整体和谐, 顺应自然。 “道”是自然界最本质的规律, 也是最具有普遍性的东西。“道” 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总之, 这种独 立存在的“道”, 不是物质性的东西, 而是产生物质的精神性东 西 。 庄 子 毕 生 所 追 求 的 正 是 这 至 高 无 上 的 “道 ”, 因 此 他 是 把 “道 ”这 种 绝 对 精 神 作 为 审 美 的 对 象 的 。 庄子认为,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持了自然的原初和本 色, 自然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形成了庄子所追求的 “大 美”。庄子以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自然美为审美对象, 并把自 然 美 还 原 为 一 种 本 然 的 状 态 。庄 子 以 审 美 关 系 、审 美 价 值 观 照 自 然 , 改 变 了 前 期 人 类 对 自 然 的 畏 惧 、害 怕 和 盲 目 崇 拜 心 理 , 无 疑 是 人 类 自 然 观 和 审 美 价 值 观 上 的 一 大 进 步 。以 庄 子 观 点 , 人融入自然之中, 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后, 就是“大美”之显现。 南海之帝为鯈, 北海之帝为忽, 中央之帝为浑沌。鯈与忽 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鯈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二 、民 族 性 任何一种现象都有它产生的基础, 都有它形成的原因, 校 园文化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校园文化植根于少 数民族这一特殊的土壤, 它既受到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又受到当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这个角度看, 民族地 区中学校园文化常常是在民族特有的历史、地域及文化土壤 的基础上形成的, 所以文化内容常常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呈 现 鲜 活 的 民 族 性 。 比 如 校 园 建 筑 设 施 、校 园 格 局 、校 园 学 习 氛 围的营造等都可能与本民族的审美习惯、风俗习惯相协调 , 具 有浓厚的民族特点。此外,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在自身的生产、 生活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这种文化传 统世代影响着该民族群体及其成员, 包括民族地区校园文化 的 主 体 。本 民 族 的 民 族 精 神 、民 族 需 要 和 民 族 特 征 在 校 园 人 身 上会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这些表现在主体身上的因素有可 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也可能阻碍校园文化建设 的进程。 三 、全 面 性 文化虽说或多或少具有教育性, 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 能对人产生全面的影响。然而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主体的影 响却是全面的,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 这都是客观存在的。首先, 影响行为主体的全面性。校园文化会影响全体师生员工, 即教 师、管理 者 和 学 生 。良 好 的 校 园 文 化 能 充 分 发 挥 每 一 个 师 生 员 工 的 积 极 性 , 形 成 良 好 的 学 风 、校 风 和 教 风 , 促 进 学 生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