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性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与教育观的关系
![中国古代人性论与教育观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510d83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d.png)
中国古代人性论与教育观的关系古代“人性论”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都建立在一定的人性论基础之上,同时,教育促进人性发展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在整体上使中国古代人性论不断走向丰富和完善。
1."人性论"是教育得以开展的理论依据。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性论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很早就自觉地将人性与教育联系在一起,以“人性论”为基础来确定教育的开展。
通过“人性论"来确定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
孟轲以“性善论”为基础得出教育一方面是保存和扩充人先天具有的善性,另一方面是使失掉的善性得到复归。
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恶”,但一个人只要努力向善,“涂之人也可以为禹”,教育在使人由恶转善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法家的“绝对性恶论”要求实施法制教育,主张以法为教。
墨翟认为人性如素丝,染成什么样的颜色就要看有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理想的社会应是人人受教育的。
“人性二元论”的傅玄认为教育对人性的作用表现在因善与攻恶两方面,教育就是扬善抑恶的日长日消的过程.“性三品说”的代表认为绝大多数人是具有中民之性的中民,教育对象也主要是针对他们,孔子还由此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论断。
2.教育对人性具有保存、改造、塑造等重要作用,性善论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
性恶论认为通过学习和教育可以改造人性,人性无善恶说认为教育具有塑造人性的作用,总体来讲教育是对人性生成与完善的过程.3.教育促进“人性论”的不断完善,从“性善恶论”到“性三品说"再到“人性有善有恶论”的反复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人性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而且由先验越来越走向了具体客观,其中教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时代在发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促成了人的意识的深化与发展。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d010e6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3.png)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他们的人性论的比较。
一、孟子的人性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善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善良本性,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但是,这种善良本性并不是完美的,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四种基本美德,分别是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义是指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礼是指对社会的规范和约束,智是指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这些美德是每个人都天生具备的,但是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修养和实践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孟子也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欲望和私心,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因此,他强调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克制和超越自己的欲望和私心,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二、荀子的人性论荀子是先秦时期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有天生的欲望和私心,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法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没有善良和美德,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变得有道德。
他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价值,培养高尚的品德。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制度和社会规范的作用,认为这些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向善,使人变得更加有道德。
不同于孟子将道德修养视为内在驱动的行为,荀子更强调外在的强制和引导。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才能使人不得不遵守道德,进而逐渐培养出内在的道德情感。
三、比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驱动,而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制度和规范的作用。
告子人性论——精选推荐
![告子人性论——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4c8c6df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5.png)
告⼦⼈性论告⼦以主张“性⽆善⽆不善”的⼈性论⽽著称。
他以⽊材作成器⽫为⽐喻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
以⼈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反辩说:“⼦能顺杞柳之性⽽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杞柳⽽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祸仁义者,必⼦之⾔夫!”这回辩论的下⽂如何,没有记载,好像是告⼦输了。
其实,孟⼦的反辩并不合逻辑,因为没有先论证以杞柳作器⽫是违反杞柳的本性的。
显然,告⼦并没有被驳倒。
在另⼀回辩论中,告⼦⽤⽔作⽐喻说:“性,犹湍⽔(急流的⽔)也,决诸东⽅则东流,决诸西⽅则西流。
⼈性之⽆分于善不善也,犹⽔之⽆分于东西也”。
孟⼦反辩说:“⽔信(诚然)⽆分于东西,⽆分于上下乎?⼈性之善也,犹⽔之就下也。
⼈⽆有不善,⽔⽆有不下。
今夫⽔,搏⽽跃之,可使过颡,激⽽⾏之,可使在⼭。
是岂⽔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这⾥的下⽂也没有说,好像也是告⼦认输了。
其实,孟⼦论证的逻辑性太差。
向下流是⽔的性,向上跳跃或被提上⼭不同样也是⽔的性吗?这正好给告⼦补充了论证。
⼜⼀回辩论中,告⼦说:“⽣之谓性(⽣来如此的就是性)。
”孟⼦反辩说:“⽣之谓性也,犹⽩之谓⽩与?”“⽩⽻之⽩,犹⽩雪之⽩;⽩雪之⽩,犹⽩⽟之⽩与?”告⼦都答说“然”。
告⼦对性这样的理解是不错的,因为不同东西的⽩都是不同东西相类似的⼀种性。
但孟⼦却把话头⼀转说:“然则⽝之性,犹⽜之性;⽜之性,犹⼈之性与?”孟了这样说话完全不顾逻辑,因为不同的东西可以有某种相似的性,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所有的性都是相似的。
在⼜⼀次辩论中,告⼦说:“⾷⾊,性也。
仁,内也,⾮外也;义,外也,⾮内也。
”告⼦认为⾷⾊是性,这是⼀个正确的根本命题。
他说:“义,外也”,也是正确的。
⾄于仁内之说则有问题。
但孟⼦对仁内之说并没有表⽰反对,对义外之说则极⼒反对。
⾄于⾷⾊是性则孟⼦并没有表⽰异议。
总之,告⼦的性⽆善⽆不善的见解并没有被批倒。
中国古代主要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论观点简述终稿
![中国古代主要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论观点简述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08bf10c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08.png)
中国古代教育家的人性论观点及其现实启迪意义摘要:研究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是人,因此人性即成为教育家进行教育研究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人性论观点,现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教育家人性论观点加以梳理,以清晰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并揭示其对我国现阶段人性论研究的现实启迪意义。
关键词:古代教育家;人性论观点;启迪意义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在研究教育现象的时候所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性论的问题,也就是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人到底该如何去教育或者说教化?中国古代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思想碰撞讨论之中,形成的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庞杂而各异。
而在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深入挖掘其合理因素具有很强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中国古代教育家人性论观点的述评本文在将中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对人性论的探讨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明时期。
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并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人性论观点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大碰撞、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位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家。
人性的善恶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提出了多种人性论的观点。
1.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也”作为儒家开派立宗的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对人性论作以具体的论述,但其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这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春秋时代,奴隶主提倡他们天生比奴隶们要优越,针对这种情况,孔子为实现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而提出来人性平等,为每一个人争取了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孔子也开创了教育家们对人性论探讨的先河,并对后世的人性论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墨翟的素丝说先秦时期与儒家并为“显学”的墨家,也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其创始人墨子对于人性的论述则可以概括为“素丝说”,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和教育的关系。
孟 子中性善的人性论
![孟 子中性善的人性论](https://img.taocdn.com/s3/m/e6b200b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2.png)
孟子中性善的人性论人性,自古以来就是哲学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孟子的性善论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提出性善论,旨在为社会的道德重建和秩序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善的根源就在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他以“孺子入井”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即将掉入井中时,会不假思索地产生惊惧和同情之心,想要去救他。
这种本能的反应并非出于想要得到孩子父母的感谢,也不是为了在乡邻中博得好名声,而是出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的善良本性。
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仁、义、礼、智的开端。
仁,是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孟子认为,仁是一种爱人之心,是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爱护。
这种仁爱并非有条件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
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时,心中涌起的同情和帮助的愿望,就是仁的体现。
义,是指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孟子认为,义是内在的,是人内心的道德判断力。
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我们能够凭借内心的义来判断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
礼,在孟子看来,不仅仅是外在的礼仪形式,更是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和敬畏。
礼的本质在于以善的心态对待他人,以和谐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智,则是指人的智慧和判断力,能够明辨是非善恶,从而做出符合道德的选择。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一生下来就是完美的善人。
在后天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善良的本性受到遮蔽或扭曲。
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保持和发扬人性中的善。
教育在孟子的性善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启发人们内心的善良本性,使人们明白道德的真谛,从而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的方法包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等。
修养也是孟子所重视的。
他提出“存心养性”的观点,主张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善良念头,不断地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性。
通过反省内求,去除心中的私欲和杂念,让善良的本性得以彰显。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蒙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蒙](https://img.taocdn.com/s3/m/f00f74cb87c24028905fc379.png)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蒙人的本性究竟何谓?人性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大论题,人性问题是传统思想文化的神阙命门。
《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开篇。
儒家学派,述圣孔孟。
后世奉孔子为“圣人”、尊孟子为“亚圣”,然孟子对人性问题的阐发甚高远于孔子。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论语?阳货》)孟子人性论见《孟子?告子上》篇最为著名,孟告辩论的主题依次是:杞柳之辩、性犹水之辩、生之谓性之辩、仁义内外之辩。
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先生以“性”生发于“生”(参见《心体与性体》),生之谓性可作为分析孟告歧异的逻辑起点。
告子“生之谓性。
”孟子以犬牛之性与人之性有别反诘之,实是以性命义理辩驳名物章句训诂的思想理路,故孟告之争并非在统一标准下展开的辩难。
由此可管窥汉学与宋学的滥觞。
孟子性善论流变融远,历久弥新。
孟告之辩在今天看来显然失之粗疏,却启蔽了中国古代深究人性的砥砺,后进学人发展为隐晦的主流意识形态。
荀子表面“化性起伪”非议性善,实质“隆礼重法”,仁义礼法使“涂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性恶》)“涂之人可以为禹。
”与“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 (《孟子?滕文公上》)殊途同归,荀子性恶论反面论证了孟子性善论。
后儒无不以“性善”为其学说的内在指向,宋以后,学术旨趣渐趋归化,即便唐以前,人性的争论繁芜丛杂,概莫能外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最可能出自子思,是追究人性问题的重要文献。
上曰:“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天为最高,自天以降,依次为:命、性、情、道。
性出自天之所命,天与命是性的根源。
“子思之儒”传承孔子道统,公认正统。
据传统之说,《中庸》为“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亦将性的根据上溯于天与命,把性与道相联络,将性的实现途径下贯到教。
此一思想理路为后儒所发扬。
亦有《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为宋儒立德言行功之标尺。
孟子儒家思想解析
![孟子儒家思想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09ce3f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b.png)
孟子儒家思想解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的儒家思想进行解析,从他的人性论、仁爱思想以及政治观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追求善良是人类行为的正常本能。
他强调人的潜在道德感和善行的根源,在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良知和道德观念。
这与他的时代相对应,当时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孟子通过强调人性本善,倡导每个人以道德为指导,以追求善良为目标,来改善社会状况,实现和谐与稳定。
二、仁爱思想仁爱思想是孟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孟子提出了“养生之道在于无恶”,认为爱和善是人们心灵中一种最基本的情感。
他主张人们应该培养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孟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爱和善,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且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三、政治观点孟子的政治观点主要包括君主立国和民主思想。
他认为君主是国家的核心,要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需要一个有德政的君主。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贤能为谋士和官员,以德行为统治的基础。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忠诚和公正为原则来治国,通过执政以道德来影响人民,达到和谐稳定的社会目标。
孟子同时也提出了民主思想,强调君主应该倾听民意,关心民生,通过人民的参与和互动来实现国家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孟子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关于人性、伦理、政治的广泛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他通过对人性本善的观点、仁爱思想以及政治观点的阐述,提出了一种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法。
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古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孟子的儒家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6de296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6.png)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人性和德育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了人性的本善和善行的重要性,对于当代德育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有良知、信仰、道义的内在倾向和需求。
他指出:“生而知之者,良知也;爱而知之者,仁也;忍而知之者,勇也;知之者,智也。
良知活于内心。
”孟子认为,人性内在存在着良知和善的倾向,每个人都有做出善行的可能性。
在孟子看来,人性的本善是人具备善行和道德品质的根本。
这种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可以引导我们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
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内在感知和需求,相信每个人都有做出善行的能力。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德育教育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需求,激发他们内在的善良倾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学习和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者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和人格修养。
孟子认为,教化之道在于道德的感化。
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用自己的行为和品质感化学生。
只有教育者自身具备善良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才能真正影响学生,激发他们内在的善良倾向,引导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公民。
孟子的“仁政”理念也为当代德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孟子强调“爱人”,提出了“仁政”和“仁者爱”等理念。
他认为,君子以“爱人”为本,以“仁政”为道,以仁者爱天下之人。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以爱心和责任心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关爱他们的成长,让学生在温暖和爱的氛围下健康成长;教育者也应该在教育实践中遵循“仁政”理念,推动德育教育朝着以爱为本的方向发展,构建和谐、温暖的教育环境。
孟子的“性善教育”对于培养并弘扬社会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矛盾等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古代教育家人性观点大集合
![中国古代教育家人性观点大集合](https://img.taocdn.com/s3/m/dae5a7c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2.png)
中国古代教育家人性观点大集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中国古代教育家人性观点大集合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作用时都离不开谈人性,每个学者对于“人性”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些观点在教师招聘的考试中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一些相似观点的区分,往往以单选或判断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将观点和人物进行对应。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cb3bc63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6.png)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的儒道两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流派,儒家倡导仁爱之道,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类的天赋和人性的善良;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在宁静。
双方人性论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也存在一些共通点。
儒家人性论强调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弘扬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道德,认为教化可以使人的善性得以充分发挥。
在《论语》中,孔子曾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但因受外界影响习得了不良习惯而失去了自然本性。
他还提出了“君子养贤,而后成其才”、“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在教化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人们去发挥自身的善性。
从理论上讲,儒家人性论强调的是对人性的培养与发扬。
相比之下,道家人性论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的心性,并认为人要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在宁静。
在《庄子》中,庄子提出了“遂心者天矣”、“不得已而为之者”等思想,认为人要追求自我内心的舒畅,避免受到外界的约束和干扰,从中寻找到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宁静。
此外,道家人性论中还强调人的与道的关系。
道家认为,人与道本来就是一体的,人要通过内心的修养才能让自己与道合一,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在儒道两家人性论之间,还存在一些共通点。
首先,两者都认为人的内在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儒家人性论认为人的天性本来就是善良的,而道家认为人的内心要追求自我内心的舒畅和自由。
其次,儒道两家都认为人应该通过内在的修养和教化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秀品质。
最后,两者都追求人的内在宁静和自由,只是在实现的方式上存在一些不同,儒家强调的是与他人的和谐共处,而道家则是追求与自然、与道的合一。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儒道两家人性论虽然存在一些区别,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人内心的修养。
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避免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同时也应当积极引导他人发挥自身的优秀品质,共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性论争议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性论争议](https://img.taocdn.com/s3/m/e888b8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b.png)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性论争议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性论争议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深刻的话题。
在中国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关于人性的本质、特点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和学派。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性论争议展开探讨,分析其中的主要观点和争议焦点,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 儒家人性观儒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对人性的看法影响深远。
在儒家看来,人性本善是其核心理念之一。
孔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良善的品质和道德感。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养自己,达到道德完善的境界。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性善论”,提出了“性即善”的观点,认为人性的本质就是善良的,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在儒家看来,人性的善良是可以被培养和发展的,通过教育、修养和道德规范,可以使人的善良品质得以展现和提升。
儒家注重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认为通过教化和规范可以使人们遵循道德准则,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 道家人性观相对于儒家的“性善论”,道家对人性的看法则更为超越和宏大。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追求道,认为人性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顺应自然、顺应道的规律。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功利和名利,要顺势而为,顺势而生。
道家的人性观强调个体与宇宙的关系,认为人应当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超越尘世的琐碎和纷扰,达到心无挂碍、自由自在的境界。
道家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 墨家人性观墨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另一重要学派,其对人性的看法也有其独特之处。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三纲,强调爱与和平,反对战争和浪费。
在墨家看来,人性本身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不应当因为地位、财富或权力的不同而产生歧视和冲突。
墨家的人性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主张以爱和和平来构建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0dfcc9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f.png)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人性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探讨的是人类本质和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
中西方哲学传统中,人性论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取向,本文将就此对中西方人性论进行比较分析。
1. 中西方人性论的概述1.1 中方人性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性论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中,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有说“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认为人性有本善之说。
儒家强调的是不断学习和实践,而不是内在本质的发掘,人的性格、素养是需要不断培育的。
1.2 西方人性论西方人性论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哲学。
柏拉图认为人类是由于原型类似的灵魂降临而成,是伟大而高尚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性有理性、欲望和感性三个部分。
基督教修行的人性论则认为人性本来就是罪恶的,需要通过信仰、教育和行为实践来改变。
2.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2.1 对于人性本质的看法中西方人性论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于人性本质的看法。
中国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天生自然,让每个人的性格得到完美的发展。
而西方人性论则认为人性本来是有问题的,需要改变和修正。
它一直认为人性应该被塑造和完善。
2.2 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中西方人性论之间的比较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儒家哲学中,教育是提高人品和行为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素质的提高。
而在古希腊哲学中,教育是对理智和天赋才华的发掘,强调人才选拔和培养。
2.3 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当谈到个体和社会关系时,中西方人性论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显著的。
在中国儒家哲学中,个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哲学中,个人的利益常常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之间的交易关系。
3.本文比较了中西方哲学传统中人性论的发展历程和取向。
中西方人性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包括人性本质、教育、个体和社会关系等,这些观点都对于诠释人类行为和心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理解中西方人性论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人类行为和社会体系的发展。
古代人性论
![古代人性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cc550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2.png)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我们便有了一个会的发达的大脑;于是就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从而做出一个结论性的解释..一些先哲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了自己和同类;于是提出了“我是什么人是什么”的问题;先哲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于是纷纷着书立说;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人和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古典人性观;这些人性观的一些观点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人性的存在是以道德的存在为前提的;善恶这两个范畴是与人的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是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结论;善即符合某种道德;恶即违背某种道德..如果没有道德主体的人善恶的分别也没有了意义;离开了道德善恶也就无从界定;所以人性善恶的问题也就是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思想家们的眼里;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固有的某种规定性;他在逻辑上先于善恶;善恶是其属性;这样;人性的善恶就成为道德主张的逻辑前提..人性论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没有确定的人性论主张;道德的确立就缺少了根基..人性论是关于人的一般本质的思想观点;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探讨人性的理论很多..当时关于人性的学说可谓是各有特色;对人性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他们围绕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局面时常出现;但他们异中有同;形成了中国人性理论的总体特征..其中虽然有很多思想与我们现在的思想不相协调;也不乏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思想..在中;关于人性论的思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孟子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是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思想家;孟子认为讨论人性要推求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是什么呢他并未明言;他举例说;禹治水的成功在于利用了水向低处流的规律;因势利导;于是水就安然无事了..天虽然高;星辰虽然远;但一千年后冬至的日期还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同样人性也是有其规律;这就是一心向善;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在孟子看来;人性向善就是人性本善;孟子论性善;一出言便立意甚高..孟子所说的善即人心中本来所固有的先验的道德属性的萌芽;即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看来;这些“善端”是人天生就有的;因而亦在人性之列..孟子引用诗经天生育的众民;每一事物都有其规律;百姓把握了这些规律;就喜好优良的道德;在孟子看来;这个规律对于人本说就是向善;孟子以心善言性善;在他那里性在心中、心性为一..他认为人心中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属性的萌芽;即善的动机;它们能够发展成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在孟子看来;因为人性中固有善的动机;所以人性是善的;显然;他是在动机论的意义上说明人性本善的..中国古代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荀况;荀子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出于自身本能的需要会去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发展;荀子·性恶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翻译过来就是说;现在人的本性中;生来就贪图名利;有恶的念头;有耳目之欲、喜好声色;如果对于人的本性不去克制;随其所欲;那么就会导致争乱不止;忠信之士死于小人的谗言;个人生活淫靡而礼义廉耻都会被丢掉..完全随心所欲没有约束的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混乱而不得治理的社会状况;这就证明了人性——是恶的..“性恶论”对于当前官僚主义严重、腐败横生;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滑的社会现状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治理当前的学术腐败、道德滑坡和政治腐败;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理性而非本性作为人的行动准则;以法治而非德治去规范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执政者的行为..在上;期以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在下;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并最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中国古代“无善无恶论”和“有善有恶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战国中期人告不害和战国初期人世硕..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世硕则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他虽然认为人生来就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养..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断增长..后世赞成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扬雄、;唐代的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通过对人的有限性和创造性的论述;怎样实现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性;就是人的共同特性..人的共同特性是什么;关系到我们个人、或者国家社会如何对待人;如何干一切事情;人如果不认识自己;那么做人肯定做不好;不成为其人了..谈论人性是“善”还是“恶”;其实是在“评价”人性;它的前提一是需要有一个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是否正确;决定评价是否正确;二是“人性论”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人性”到底是什么——界定人的特性——的问题;径直谈论人性的善恶;不是给人“定性”;而是对人性进行“评价”..其实各家或说性善;或说性恶;都强调了问题的某各方面;都能够自圆其说的..。
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什么
![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bd83d1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1.png)
人性,顾名思义,指人才具备的特性,是区别于动物、植物而独有的特性。
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各流派各思想家对于人性本质特征的探索和争论没有停止过,其焦点在人性的善恶和人性的根源问题上。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那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呢?在中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形成多种派别。
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扩而充之,便可形成仁、义、礼、智的善性。
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性是后天人为表现伪装出来的。
性无善无恶论,这包括: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墨家的性“素丝”论,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道家的性“素朴”论,庄子认为人天生本性上是无知无欲的;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的心学认为“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
性有善有恶论,这包括先秦世硕等的有善有恶论,汉杨雄的性善恶混论,董仲舒等的性三品论等;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认为人性绝非在“初生之顷”就定型,一成不易,而是随着环境和教养的不同,“性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认为人性是可以培养和不断完善的;北宋的司马光的人性的先天不等论,司马光认为人生来在人性善恶上就先天不平等,无论圣人还是愚人善恶都是兼而有之,只是有些在善性上会占优势,有些人在恶性上会占优势。
在西方古代社会中还未有就人性善恶所进行激烈的争论,不过某些基督教派认为人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罪,这种罪是无法消除的,而且是一代传给一代,永无停止,这就是“原罪”。
而原罪的由来是来自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
因为“原罪”,而产生了:贪婪,嫉妒,傲慢,懒惰、愤怒、仇恨等“罪性”。
孟子滕文公下人性论与改革的启示
![孟子滕文公下人性论与改革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f9d6d2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d.png)
孟子滕文公下人性论与改革的启示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亚圣”。
他的传世著作《孟子》被誉为“四书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孟子·滕文公下》一章中,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围绕着人性和政治改革展开,这对我们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与孔子的思想相呼应。
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具备良知和善的天性。
在对话中,滕文公问道:“人之水,至也何以为?”孟子回答道:“性也。
”他通过这个简洁而深刻的回答,强调了人性的根本善良。
这一观点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在于,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人们都应该坚信人性的本善,并且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引导人们表现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二、善恶天分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的思想,对人性的善恶作出了明确的界定。
他认为,人的本性中既有善的倾向,也有恶的倾向,具有善恶两方面的天赋。
善恶之间的区别在于人们通过修养和培养,发扬善良的本性,而抑制恶劣的倾向。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潜力,应该通过积极的教育和努力,塑造出更好的自己,同时也应该理解和宽容他人的恶劣行为,给予改正和改造的机会。
三、政治改革孟子的对话中还涉及了政治改革的问题。
滕文公问道:“国有道,不与立者同道而后治;君有道,不与立者同节而后行。
……敢问圣人之道,一何以立哉?”孟子回答道:“中庸立而王。
”他的回答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认为政治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中庸而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起到了警示作用,提醒我们在推行改革时应尊重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意愿,避免过激和极端的做法。
四、启示与借鉴《孟子·滕文公下》这一章节对我们当代社会具有以下启示和借鉴:1. 坚信人性的本善。
无论在任何时期,人们都应该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和善的天性,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发掘和培养人性的优秀品质。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47bff5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d.png)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对人性问题看法不同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们的人性观点和其它一些哲学家的看法有许多异同之处,下面希望通过对孟子、荀子人性观点的比较分析,来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特别之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是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善。
他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良知,即心中的正义和善良之心。
他举了一个例子,认为‘孩子掉在井里,人人都知道要去救他。
’这就表明了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善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人性就会表现出来。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说:‘人之所以畜,性本恶也。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人的努力和社会的约束来控制和改变。
荀子认为,没有道德和法制的约束,人性就会表现出来,展现悖逆、自私和残忍等本性。
两位哲学家的人性观点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性本善或本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类的欲望性格是邪恶的。
2. 教育和培养两位哲学家都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和培养可以改变人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培养即可。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的规范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3. 社会和道德的作用两位哲学家都认为,社会和道德的作用对于人性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孟子来说,缺少良好的社会和道德规范,人的人性就会发生变化,表现出自私和邪恶的本性。
荀子则认为,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可以控制人性本恶的表现。
4. 人性的可改变性总结起来,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点虽然有很大的分歧,但它们的共同点也十分明显。
他们都认为,人性的形成是受到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的人性是可改变的。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两位哲学家的人性观点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人性的看法,为我们今天的人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荀子的人性论与性善论
![荀子的人性论与性善论](https://img.taocdn.com/s3/m/2c1e825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4.png)
荀子的人性论与性善论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对荀子的人性论与性善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恶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贪婪、自私和残忍的,而道德和善良只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习惯和品质。
荀子认为,人类天性中的恶是不可避免的,而人们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本性。
他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的重要性,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恶性得到改变,最终达到道德完善的境界。
荀子的性善论则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恶的,而不是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人们天生具有满足欲望和追求自身利益的倾向。
然而,荀子并不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改变的,他强调了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通过外在的约束和内在的自律来控制和改变人的本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人们才能克服自己的恶性,追求道德和善良。
荀子的人性论与性善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人性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后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人性论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和人伦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性善论则提出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然而,荀子的人性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了人性的恶,忽视了人性中的善。
人性不仅仅是贪婪和自私的,还包含着同情、善良和正义的因素。
荀子的人性论过于悲观,忽视了人性中的积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对人性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荀子的人性论与性善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性论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和人伦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性善论则提出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然而,荀子的人性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人性观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喜龙:10111110225古今中外的哲学史上,在人的本质属性这一问题上的争论,充分显示出人类对自身本质的高度关注。
“人性论”是旧哲学探索人的共同本质属性的一种学说。
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就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恶说等。
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最具代表性,这两种学说均对后期儒家哲学的人性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孟子的“性善说”在战国时期,孟子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人性善的理论,性善论是孟子整个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的主要表现是人性和禽兽之性不同,人的生活高于禽兽的生活,因为人有自觉的道德观念。
他指出,人的本性和禽兽本来是不同的,但由于有的人不知道保持自己的本心、本性,而把本心放了,人性丢了,结果变得和禽兽差不多了。
因此,孟子十分强调“立心”、“养心”、“养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善人。
那么心、性是从哪里来的呢?孟子指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是天也。
”也就是说人要不断地膨胀自己的心,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人的本心、本性都是上天赋予的,人能够认识这些东西是上天给予的。
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的本质特征。
孟子是从人见小孩落井产生不忍人之心而推出他的性善论的。
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看见别人痛苦的心或“恻隐之心”。
一个小孩行将落井,一个人看见必然前去搭救。
这个人去救小孩一不是为了讨好小孩的父母,二不是为了使自己的好名声传扬乡里,也不是厌恶孩子的啼哭声,而是出于不忍人之心。
孟子从这件事上就引出了他的性善论,并进而导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四端)如同四肢一样,是人生而应有的,而不是外力加给每个人的。
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为什么人们有善恶的不同呢?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端”与生俱来,人人相同。
有的人能为善人是由于他努力培养与扩充这些“善端”。
他认为圣人就是把这“四端”发展到完全程度的人。
人都有“四端”,如果都能括充之,就都可以成为圣人。
但有的人不去培养和扩充这些“善端”,所以不能成为善人。
孟子一方面把仁、义、礼、智说成人的本性,同时也承认人的感官欲望也属于人的本性。
但孟子认为感官欲望是“小性”,仁、义、礼、智是“大性”,小性要服从大性。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思想基础。
在孟子看来,仁义是人先天具有的本性,将仁义从人的心中扩充开来,推广到全社会,就会形成“仁政”的政治原则。
先王正是把这种仁义之心,由己及人推广到全社会,才会形成仁政的。
孟子讲的仁政,就是把仁义等道德原则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
他说:“亲亲是仁,敬长是义,人人亲其亲,敬其长,而天下平。
”每个社会成员都亲亲敬长,自觉遵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社会就会和谐一致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局面。
但是,孟子的性善论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理论。
这是因为: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天道德论,把仁、义、理、智等道德观念说成先天就有的。
而且其推论方法也是错误的。
如果说见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是人生而有之的自救本能的话,而亲亲、敬长、忠君等道德观念则完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培养起来的,绝不是生而有之的。
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出仁、义、礼、智人皆有之,这在逻辑上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孟子把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观念说成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性,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二、荀子的“性恶说”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性恶论”的人性论思想的哲学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是荀子的“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也是其最终的结论。
荀子认为,人之性是好利多欲的,凡是人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之也。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欲望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
由于后天的礼仪教化,而使人由恶变善,这就是“化性起伪”。
为了论证“人性恶”,荀子自设问答展开了论证。
首先,人生而好利,有疾恶,好生色。
如果顺从人的这种性情发展,就必然发生争夺,产生各种矛盾,最终造成暴乱,证明人性恶的观点。
其次,人之行善,师法教化而成,如果人性善,人就会自然行善,用不着师法教化而治,用不着圣王制礼义而理正。
事实上,人们都要有圣王法师和礼义教化。
再次,礼义不在人性之中,不出自人性,性是不学而能,不事而成。
因为君子和小人的性同样都是恶的,君子所以为君子,在于积伪礼义,小人则不知道积伪,礼义之善是人为之伪,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在于能不能积习礼义,而其性是一样的。
最后,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禹一样的圣人,然而在事实上却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
是自己努力修养的结果。
因此,只要努力积习,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说,是不知性伪之分,是不知人之性。
荀子认为,性为恶,通过人为之伪可以为善,这如同木材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器具一样。
“性”和“伪”是不同的,性是天性的禀赋,不待教化而有的;伪是待后天教化而成的。
但是“伪”能化“性”。
礼义之伪,可以矫正人性之恶,引导人性向善,这种矫正人性之恶而化为善,如同木材不直,经过外力矫枉为直一样。
而且礼义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综上所述,荀子的性恶论的宗旨是后天的人为之伪,强调社会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孟子主心,荀子主伪。
荀子的性恶论及其礼义理论比孟子的性善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有着严重错误。
这是因为:荀子批评了孟子的先天道德论,从人的欲望要求出发研究人性,这是一种进步。
荀子不承认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认为礼义辞让等道德原则,不是人的本性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学习和改造的结果,这就否定了孟子的先天道德论。
并且荀子关于社会环境决定人的道德观念的思想,包含着唯物主义的因素。
荀子人性论的出发点是人的欲望要求。
这比根本否定人的欲望而只谈仁义道德的虚伪说教,要真实一些,比较符合人类的实际情况。
人生而有欲望要求,人类正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才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
正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才产生了道德观念。
因此只有探索人的欲望要求,探索人的需要,才有可能认识人的本性。
荀子从人的欲望和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本性,这一点是可取的。
同时,荀子从人的群体生存的需要出发来阐述礼义的来源,比孟子把礼义归结为人的本性,也是一种进步。
在荀子看来,人必须有一定的规矩来确定自己的社会等级,防止人们相争,避免引起混乱。
而这一点的规矩就是礼义法度。
礼义法度不是人本性所固有的,而是圣人制造出来的,加于个人身上的,这种说法比孟子的说法更符合历史事实一些。
尽管如此,荀子的人性论的基本思想与孔、孟的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首先,荀子把人的本性说成是先天就是恶的,也是错误的。
人生而有欲望要求,这些欲望要求是天然的、合理的,它根本不是什么恶,它是人类能生存下来发展下去的最根本的、最原始的动力。
其次,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样,归根到底是为君主专制主义论证的。
荀子在对待人性的看法上与孟子的截然相反,然而其归宿却完全相同。
孟子的性善论实质是主张人天生就是君主专制主义的顺民;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要人们通过对人性的控制和改造来适应君主专制主义。
因此,他们都是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
三、中国古代人性的实现途径及现代意义通过对人的有限性和创造性的论述,怎样实现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首先,他们注重自身修养对塑造完美人性的作用。
中国古代思想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中庸》里也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可见他们都把自己的人性的提升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来达到自身内部的和谐。
而道家追求效法自然,反朴归真,强调真正的人性是不为物累,不为己役,摆脱一切束缚,看起来太过消极,但是体现他们追求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传统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管理,即个人自我道德的提升和完善,亦即自觉性和自律。
因此,严于律己已成为中国社会最推崇的美德之一。
”其次,他们注重外部环境、教育对人性提升的作用。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劝学篇》人性的形成与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在环境中生活,人性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环境影响,特别是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
因此,加强社会和人文环境的改善,对提高人性的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古代实现人性的途径来看,对我们当代社会提供借鉴的榜样,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精华为自己利用。
(一)“天人合一”思想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高昂,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的破坏,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应对自然的惩罚。
而“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方组成的。
这三方共同形成了宇宙的和谐。
任何一方的破坏都会破坏宇宙的生命,破坏宇宙的完美。
因此,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既要‘尽人之性’,又要‘尽物之性’”这“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二)中国古代的义利观对于目前社会价值扭曲起到改善的作用。
现代社会经济观念的加强,功利色彩的浓厚,加之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使得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出现了道德沦丧的现象,损人利己的行为的大量出现。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加以注意的,而中国古代关于义利的论述,对平衡当前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作用,“君子成人之美”、“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通过对中国古代的义利观辩证的吸收,对于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