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31万吨乙二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产31万吨乙二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目录第一章总论1
1.1 项目背景及由来1
1.2 评价目的及原则2
1.2.1评价目的2
1.2.2评价原则2
1.3 编制依据3
1.3.1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3
1.3.2有关技术规定3
1.3.3项目规划依据4
1.4 评价标准4
1.4.1环境质量标准4
1.4.2污染物排放标准4
1.5 评价范围5
第二章建设项目概况6
2.1 项目概况6
2.1.1项目名称6
2.1.2项目地点6
2.1.3项目性质7
2.2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及厂区平面布置7
2.2.1项目规模7
2.2.2占地面积7
2.2.3厂区平面布置7
2.3 原材料及产品8
2.3.1主要原料8
2.3.2辅助物料9
2.3.3产品方案9
2.4 总物料平衡10
2.5 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10
2.5.1低气转化工段11
2.5.2草酸二甲酯的制备和分离工段12
2.5.3乙二醇的制备和分离工段13
2.5.4亚硝酸甲酯的再生工段14
第三章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15
3.1 项目地理位置15
3.2 自然环境16
3.2.1地质、地形、地貌及土壤情况16
3.2.2水文情况18
3.2.3气候及气象情况19
3.3 社会环境状况20
第四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22
4.1 废气污染源及污染物22
4.2 废液污染源及污染物22
4.3 固体废物污染源及污染物23
4.4 噪声污染源分析23
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23
5.1 施工期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23
5.1.1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23
5.1.2 施工期的水环境影响分析24
5.1.3 施工噪声的影响分析25
5.1.4施工固体废物的影响分析26
5.2 生产期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26
5.2.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26
5.2.2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7
5.2.3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7
5.2.4固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7第六章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28
6.1 三废及噪声治理措施28
6.1.1废气28
6.1.2废水29
6.1.3废渣29
6.1.4噪声30
6.2 环保投资估算30
第七章环境经济损益简要分析31
7.1 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31
7.2 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32
7.3 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32
第八章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32
第九章环境风险分析33
9 .1 环境风险评价内容33
9 .2 风险识别33
9 .3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35
9 .3.1 环境风险评价等级35
9 .3.2 环境风险评价范围35
9 .4 潜在风险因素识别35
9 .5 事故发生对环境的影响35
9 .6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36
9 .7 应急预案体系36
9 .7.1 应急预案内容36
9 .7.2 应急系统组织38
第十章公众参与39
10 .1 公众调查的目的与作用39
10 .2 公众调查概况39
10 .3 公众参与调查表40第十一章结论42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及由来
我国的石油资源匮乏,并且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使得以石油为原料的相关产业的成本急剧增加,影响了我国相关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因此,需要开发新的生产工艺,以增加优势减少劣势。
我国为产煤大国,以煤为原料可以弥补不足,增加竞争优势。
开发煤制乙二醇符合我国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资源特点,将有效缓解我国乙二醇产品供需矛盾,逐步实现我国以煤代油生产乙二醇的战略目标,节省大量石油资源,将对国家的能源和化工产业产生重要积极影响。
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开发,研究出较好的工艺,会有很大的成本优势和能源优势。
预计在未来5~10年内,随着以褐煤为原料、年产20万吨和50万吨规模乙二醇工厂的建成和投产,我国将会有数十个50万吨以上规模用煤替石油合成乙二醇的工厂建成,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群,生产大量乙二醇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成为我国煤化工的支柱产业,并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届时可以摆脱石油对该行业的限制。
如此分析,开发生产乙二醇的项目势在必行。
当今社会注重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工业园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化工项目建设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清楚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对今后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或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预测,对区域建设以及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可行性论证是十分重要的。
1.2 评价目的及原则
1.2.1评价目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项目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采用高效一体化草酸酯法绿色生产工艺的年产 31 万吨乙二醇项目,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2.2评价原则
(1)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早期介入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
(3)整体性原则: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
(4)公众参与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
(5)一致性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
(6)可操作性原则: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
(7)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功能规划的要求。
(8)坚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的要求。
(9)坚持“三同时”原则,即环境治理设施应与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0)力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在分析环境保护治理措施时,应从环境
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力求环境保护治理方案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
(11)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对环境治理过程中项目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应提出回水处理和再利用方案。
1.3 编制依据
1.3.1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1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1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2-1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0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04-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00-07-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998-0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7-0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5-10-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令第120号)《水利部农业部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促进草原保护与建设的通知》(水保[2004]387 号)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0 年10月)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1-12-07)
1.3.2有关技术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HJ/T89-2003)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1.3.3项目规划依据
(1)2015 年“东华科技-三井化学杯”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参赛指导书;
(2)拜仁团队编写的年产31万吨乙二醇可行性研究报告。
1.4 评价标准
1.4.1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标准;
(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
(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 3 类标准。
1.4.2污染物排放标准
染物排放标准是国家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所作的限量规定。
其目的是通过控制污染源排污量的途径来实现环境质量标准或环境目标,污染物排放标准按污染物形态分为气态、液态、固态以及物理性污染物(如噪声)排放标准。
(1)本项目大气排放标准拟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 中的限值;
(2)废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中的二级标准值;(3)厂界噪声标准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3 类标准;
(4)《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5)固体废物排放参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484-2001 以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执行。
1.5 评价范围
本项目环境评价范围如表 1-1 所示:
表 1-1 项目环境评价范围表
第二章建设项目概况2.1 项目概况
2.1.1项目名称
利用煤年产 31万吨乙二醇项目
2.1.2项目地点
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内,开发区的平面图如图 2-1 所示:
图2-1开发区的平面图
2.1.3项目性质
企业性质:国有;
建设性质:扩建项目;
项目类型:煤化工。
本项目是为某一大型综合化工企业设计一座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制取乙二醇的分厂,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加快煤化工的综合发展,在资源的优化与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2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及厂区平面布置
2.2.1项目规模
年产31万吨乙二醇
2.2.2占地面积
本项目占地面积为112392平方米。
2.2.3厂区平面布置
本厂区的平面布置如图2-2 所示:
图 2-2 厂区平面布置图
本项目厂区,整体布置为长方形,东西长446m,南北长约252m,总面积为112392 ㎡,厂区内常年盛行东南风,因此将贮罐及生产车间置于厂内的西北部,行政生活区位于东南部,这样能大大减少厂房排出的尾气对人们生活办公的影响,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办公环境。
本厂按照生产功能分区集中布置,分为储运区、生产区、辅助生产区、生活管理区及其他设施等。
行政管理区与其他区域以绿化带及公路进行隔开,以保证安全,为职工提供货良好、适宜的生产生活条件。
2.3 原材料及产品
2.3.1主要原料
表 2-1主要原料表
2.3.2辅助物料
2.3.3产品方案
本项目的产品主要为年产31万吨纯度在 99.99%以上的乙二醇,副产品为年产3.77万吨纯度在99.9%的乙醇酸甲酯,年产219.6吨纯度在99.7%的草酸二甲酯,年产247吨纯度为99.6%的二乙二醇,以及年产4.726万吨纯度为88.4%碳酸二甲酯作为副产物。
产品具体规格如表2-3所示:
表 2-3 本项目产品规格表
品,产品二乙二醇质量分数低于 0.01%,符合 GB /T46492008 国家标准。
此纯度的乙二醇可销售给生产聚酯、防冻液、粘合剂、油漆溶剂、耐寒润滑油、表面活性剂和聚酯多元醇、防冻液及化工中间产品的原料产品的相关厂商。
本项目的副产品——年产4.726万吨的纯度为 88.4%的碳酸二甲酯,可卖给制造制取高性能树脂、溶剂、染料中间体、药物、增香剂、食品防腐剂等领域内厂家,另外可用于替代毒性较大的光气、氯甲烷、氯甲酸甲酯等物质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年产3.77万吨纯度为99.9%的乙醇酸甲酯,可卖给用乙醇酸做清洗剂的厂家或者卖给生产润滑油的厂家;年产219.6吨纯度为99.7%的草酸二甲酯可以用于有机合成、用作维生素B13的中间体,或者也可用作增塑剂,可以卖给主要用于制药、农药、有机合成,作增塑剂的厂家、纯甲醇的制备的厂家也用作增塑剂;年产247吨纯度为99.6%的二乙二醇,可卖给主要用作溶剂,还可作树脂的增塑剂、烟草防干剂、纤维润滑剂和天然气的干燥剂等的厂家。
2.4 总物料平衡
总项目物料平衡表详见拜仁《初步设计说明书》的“附录”部分。
2.5 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
本项目采用高效一体化草酸酯法绿色生产工艺,工艺流程简图如图 2-3所示:
图2-3草酸二甲酯生产流程示意图2.5.1低气转化工段
第一工低气转化工段如图 2-4所示:
图 2-4低气转化工段工艺流程图
由煤制备的混合气含有氢气、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等硫化物,在反应器R101中与水蒸气将部分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通过低温甲醇水洗塔X103除去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硫化物,经过闪蒸器将多余的水分回流加热循环使用,一氧化碳和氢气通过特定的膜分离器X102进行分离,得到纯度为99.99%的一氧化碳进入到第二段工序中,同时氢气通入储罐备用。
该工段产生主要的工艺废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硫化物,需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向大气排放,通过低温甲醇吸收的方式除去大量的二氧化硫等硫化物,排往大气的硫化物含量小于115ppm。
符合相关规定。
2.5.2草酸二甲酯的制备和分离工段
第二工段草酸二甲酯的制备和分离工段如图 2-5 所示:
图 2-5草酸二甲酯的制备和分离工段工艺流程图
来自第一段的一氧化碳在Pd/Al2O3的作用下与来自原料区的亚硝酸甲酯在反应器R201中反应制备得到草酸二甲酯,反应过程中为使反应不剧烈,需要通入氮气作为保护气。
反应中生成草酸二甲酯的同时还回生成碳酸二甲酯和一氧化氮,通过冷凝器将生成混合物温度降低,混合物通过闪蒸器使得一氧化碳、氮气、一氧化氮和部分亚硝酸甲酯进入膜分离器行X203,使得99.9%的一氧化碳回流循环使用,其余物质通过T201,精馏使得19.1%的碳酸二甲酯通过塔底进入T202进行分离。
塔顶的物质进入到亚硝酸甲酯的再生工艺工段。
进入T202的混合物通过精致得到95.3%的亚硝酸甲酯储存备用。
通过T203的混合物通过精致使塔顶的碳酸二甲酯纯度达到88.4%,输送到产品储存罐中,塔底的草酸二甲酯纯度达到99.99%进入到第三段工艺中。
该工段中为反应危险工段,为防止反应过于剧烈应严格控制反应器的温度、压力及物料浓度等相关参数。
该工段对环境有危害的物质主要是亚硝酸甲酯、一氧化碳及一氧化氮,所以应该严格注意相关气体的泄露,以防对环境产生危害。
2.5.3乙二醇的制备和分离工段
第三工段乙二醇的制备和分离如图 2-6 所示:
图2-6乙二醇的制备和分离工段工艺流程图
该工段为乙二醇的制备和分离,由第一段来的氢气和第二段制备的草酸二甲酯在Cu-Cr作为催化剂的反应器R301中反应制备得到乙二醇,生成乙二醇的同时还主要生成甲醇、乙醇、水、乙醇酸甲酯和二乙二醇的副产物。
通过闪蒸器使得氢气回流循环使用,通过泵P301进入T301主要是分离甲醇,使甲醇的含量达到98.9%进入到第四段工艺中和第二段生成的一氧化氮反应制
备亚硝酸甲酯。
T301塔底的物流通过换热器,在经过P302输送到T302中,T302主要是分离沸点高地乙二醇和二乙二醇,使得乙二醇和二乙二醇从塔底流出,含量达都到99.99%。
在通过换热器通入T303 分离制备使塔顶的乙二醇醇含量为99.99% ,同时塔底的二乙二醇含量达到99.6%,通过T304使得易挥发的甲醇和水通过塔顶进入T306中进行分离,使得塔顶得到27%的甲醇,进入储罐储存。
塔底的水分进入循环系统。
通过T304塔底的物质,通过P303进入到T305中,通过T305的精致制备,塔顶得到99.9%的乙醇酸甲酯,同时塔底得到99.7%的草酸二甲酯,分别进入储罐储存。
该工段的二乙二醇具有遇明火、高热可燃的特性,而且会产生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
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
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2.5.4亚硝酸甲酯的再生工段
第四工段亚硝酸甲酯的再生如图 2-7 所示:
图 2-7亚硝酸甲酯的再生工段工艺流程图
该工段为亚硝酸甲酯的再生工段,第二段产生的一氧化氮和第三段产生的甲醇与氧气通过反应器R401反应制备亚硝酸甲酯,制备得到的混合物通过换热器进入T401精致,使塔顶得到62.7%的亚硝酸甲酯,和32.9%的氮气,进入储罐备用。
塔底的为甲醇、水、和乙醇,通过换热器进入T402精致,是塔顶甲醇含量达到99.99%,进入储罐储存,塔底水乙醇溶液,因乙醇浓度过低,所以可以用做循环水使用。
该工段产生的亚硝酸甲酯,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受阳光照射或受热均易分解,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避免接触的条件为:受热、光照。
第三章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
3.1 项目地理位置
合江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0%以上,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可以满足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合江镇地处川、黔、渝接合部,区位地理优势十分明显,交通发达,是三地物资集散地。
临近合江的贵州习水县,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极为丰富。
习水煤炭外运,只能通过合习路到合江转水运,路程最便捷,费用是最便宜的。
另外,泸州古叙煤矿丰富的煤炭经过赤水河在合江中转大船运往长江下游各大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习水、古叙煤炭从合江借道外销量超过350万吨。
从这个意义上说,合江建设上规模的专业的煤炭港口是有必要的,可行的。
合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南部,隶属泸州市,在赤水河与长江交汇三角地带。
地理坐标东经105°32'至106°28',北纬28°27'至29°01'。
东北部与重庆永川、江津接壤,南连贵州赤水市、习水县,西临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泸县、西南角接叙永县。
合江县地处长江上游,属四川盆地边缘地带,地势南高北低。
县内山脉为娄
山山脉支系,从黔北延伸至县境南部,海拔在1000m左右,最高山峰为福宝镇的轿子山,海拔1751m。
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中低山地,中部和西北部为平坝和丘陵地带。
合江县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
年平均气温17.8℃。
年降雨量1040毫米。
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位图如图3-1所示:
图 3-1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区位图
3.2 自然环境
3.2.1地质、地形、地貌及土壤情况
泸州市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东接重庆市荣昌、永川、江津和贵州省赤水、习水县,南邻贵州省仁怀、金沙、毕节和云南省镇雄、威信县,西连宜宾市兴文、江安县,北靠自贡市富顺县和内江市隆昌县。
地处东经105。
09'-106。
28', 北纬27。
39'-29。
20'之间,跨经度1。
18',纬度1。
41',东西宽113公里,南北长185公里。
总幅员面积12246.87平方公里泸州市处川东南平行褶皱岭谷
区南端与大娄山的复合部,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兼有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的地貌类型,分属四川盆南山地与丘陵区和巫山大娄山中山区两个地貌二级区。
总的特点是:南高北低,以长江为侵蚀基准面,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呈东西向、北西向及北东向展布。
大体上以江安──纳溪──合江一线为界,南侧为中、低山;北侧除背斜形成北东向狭长低山山垅外,均为丘陵地形。
最低点是合江九层长江出境河口,海拔203公尺;最高点是叙永县分水杨龙弯粱子,海拔1902公尺,相对高差1699公尺。
按其特点,全市地貌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1、北部浅丘宽谷区:包括泸县、江阳区、龙马潭区、合江县和纳溪区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川东平行褶皱地带的延伸部分,属四川盆中丘陵区的南缘,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18.6%。
海拔多在250-400公尺,最高为万寿山,海拔757公尺。
长岗山多为林地,浅丘宽谷多为耕地,田多土少,是全市主要农业区。
2、南部低中山区:包括叙永、古蔺县大部,属四川盆地南缘的盆周山地低中山地貌类型区,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38.6%。
出露的地层以古老海相沉积的各类灰岩、泥岩为主,侵蚀严重,形成山峦迭嶂,沟谷纵横的复杂地貌类型,平均海拔800公尺左右,最高为叙永县分水杨龙弯粱子,海拔1902公尺。
山地为林地、旱地和园地(茶园);槽坝地势平坦,以耕地为主,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也是我市主要农业区之一。
3、中部丘陵低山区:长江以南,南部低中山区以北为中部丘陵低山区,包括泸县少部,江阳区一部,合江县、纳溪区大部和叙永、古蔺县北部,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41.5%,山地海拔一般为500-1000公尺,最高为古蔺县斧头山,海拔1895公尺,丘陵海拔350-500公尺。
山地以林地为主,全市现存的两大片原始森林──福宝林区和黄荆林区以及楠竹林,均集中在这一区,丘陵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园地(果园和茶园)。
4、沿江河谷阶地区:沿长江、沱江等大、中河流两岸,由于河流的冲积、堆积而形成数级阶地,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1.3%。
一、二级阶地为第四系现代河流冲积物,阶面平坦宽阔,宽达500-1000公尺,海拔250公尺以下,相对高差小于30公尺,厚15-20公尺,以耕地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全市蔬
菜、甘蔗、龙眼的集中分布区。
三、四级阶地为第四系近代冰水沉积物,由于流水的侵蚀,只零星残留于河谷两岸的基座台面上,海拔250-330公尺,多为耕地和园地,土层深厚,是全市甘蔗、荔枝的集中产区。
3.2.2水文情况
泸州市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以长江为主干,成树枝状分布,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汇入长江。
境内河流众多,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1条,其中50-100平方公里的30条,100-400平方公里的20 条,400平方公里以上的11条,主要河流有长江干流、沱江、赤水河、古蔺河、永宁河、塘河、濑溪河、东门河等。
河道普遍具山区性河道特征,河岸坡度陡,多呈V形谷或U形谷,宽谷与窄谷交替,河床较大,多急流险滩。
长江由江安县经纳溪区大渡口处入境,由西向东流经纳溪、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五县(区),在合江县符阳村九层岩出井流入江津县。
市境内长133公里,集雨面积9832平方公里,出境流量为8533立方米/秒,入境水量2420.8立方米,出境水量2691亿立方米。
沱江系长江左岸支流,由富顺县经泸县海潮处入境,在市境北部由西北向东南,经泸县、江阳区在市区管驿嘴处汇入长江。
境内长44公里,集雨面积1258平方公里。
河床窄,天然落差小,年均河口流量455立方米/秒,年均河口输沙量0.2356亿吨。
洪水季节可通航,枯水期部分段可通航。
水能蕴藏量6.4万千瓦。
永宁河为长江南岸支流,发源于叙永县黄泥乡,由南向北流经叙永、纳溪,在纳溪区安富镇汇入长江,全长152公里,集雨面积2320平方公里。
天然落差846.6公尺,平均比降
5.57‰,水能蕴藏量12.87万千瓦,多年平均河口流量66立方米/秒,年均河口输沙量0.0199亿吨。
赤水河为长江南岸支流,在泸州市最南端,为泸州市与贵州、云南省的界河,由云南镇雄县与泸州市叙永县交界处梯子岩入境,由西向东,再折向东北,流经
叙永、古蔺和贵州省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县(市),在合江马街处汇入长江,境内长339公里,集雨面积5637 平方公里。
赤水河流经山区,河谷狭窄,河岸陡峭,河床天然落差大,平均比降1.55%。
水流急,多年平均河口流量309立方米/秒,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但航运受到一定限制。
此外,市境内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还有古蔺河、塘河、濑溪河、古宋河和水尾河。
3.2.3气候及气象情况
泸州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
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其长,温、光、水同季,季风气候明显,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
由于青藏高原、秦巴山岭、云贵高原的屏障作用,全市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区。
大气环流影响:主要受北方大陆干冷季风与南方海洋暖湿季风交替活动的影响。
冬半年主要受苏联西北利亚和蒙古到新疆一带东南下的大陆干冷空气团的控制。
夏半年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高压控制。
年平均气温17.5─18.0℃,年际之间的变化为16.8─18.6℃高低年间相差值为1.8℃,最冷月(一月) 年平均气温7℃左右,最热月(七月) 平均温度27.5℃,年较差( 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约为20.5℃,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左右。
全市7、8月份气温变化最小,冬季(12─2月) 气温变化也不大,春季气温上升急剧,秋季气温下降迅速。
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全年气温日较差为6℃左右, 最大月是8月,平均日较差达8℃以上,最小月12月平均日较差4℃左右。
泸州市无霜期长在300天以上,降雪甚少,个别年份终年无霜雪,适宜作物生长期长。
泸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瞬间风速≥17米/秒,称为灾害大风,1、10─12月出现大风的概率小,春秋季多为寒潮大风,风向偏北,风力大,持续时间长,。